本发明涉及球囊导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中老年常见病症,其发病率约0.74%左右,主要表现是全身性动脉血管内膜、血管中膜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导致血管壁变厚,血管内径缩小,血管弹性降低甚至丧失,进而形成血栓,阻断血液的正常流动,最终造成患者肢端坏死,严重危害健康。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动脉硬化性鼻塞症的一种成熟方法。所使用的胀球囊导管,一般由球囊和导管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球囊附着于导管外表面。球囊导管前端固定有金属标记,并与导丝配合,于x光的引导下到达病变部位,通过向套管的缝隙注入生理盐水或气体使球囊膨胀,挤压狭窄部位,可以达到扩张血管使血液再流通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为防止血管扩张后再度发生闭塞,近年来还出现了药物球囊导管,即球囊表面喷涂紫杉醇、雷帕霉素或其他药物,并在球囊扩张时通过球囊与血管壁的接触将药物释放于病变部位的血管壁,以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然而,人体血管迂曲,狭窄病灶复杂多样,现有的球囊导管,因其前端球囊部分附着的导管通常为均一材质,具有较强的轴向张力,且不能根据血管和狭窄的弯曲形态进行调节,所以通过性较差;实际临床应用中,球囊导管进入迂曲血管实施血管成形术,由于球囊及导管的应力的作用,将不可避免的对病变部位附近的健康血管造成损伤。同时,现有的球囊导管,球囊通常是具有一定顺应性的硅胶或其他材料构成的整体,从导管远端注入生理盐水或气体,球囊将因为压力而整体充盈。而狭窄病灶通常并不具有连续性,而是呈现出起伏断续的特点,于是在球囊的有效作用范围内,部分血管需要扩张,而另外的部分血管可能不需要扩张,而现有球囊无法实现针对性充盈,可能造成扩张不到位,影响治疗效果,或者可能扩张过度,损伤血管。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球囊导管,不仅通过性好,对健康血管损伤可能性小,还可以根据血管的形态进行针对性的扩张。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球囊导管通过性差,对健康血管损伤概率较高,且不能对具体病灶进行针对性扩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球囊导管,包括接头、导管、球囊、液气通道、牵引系统,所述接头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管的尾端,所述球囊套设在所述导管的前端,所述球囊包括球囊环、显影环,所述球囊环与所述显影环一一对应,所述显影环设置在所述导管位于所述球囊环边界处,所述液气通道设置在所述接头和所述导管的管壁内,所述液气通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接头的外端面,所述液气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球囊环,一个所述液气通道只与一个所述球囊环连通,所述球囊环被配置为当通过所述液气通道的一端注入液体或/和气体,对应的所述球囊环由初始状态膨胀至充盈状态,当卸去所述液体或/和所述气体,所述球囊恢复至所述初始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球囊环数量大于等于2,所述球囊环之间相互独立,不同所述球囊环以所述导管中心轴线方向依次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液气通道互相独立且以所述导管的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圆周上均匀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系统包括摇杆装置、牵引管、牵引丝、牵引通道,所述牵引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管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管的第二端固定设置有所述摇杆装置,所述牵引通道固定设置在所述牵引管和所述导管内,所述牵引通道一端设置在所述牵引管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牵引通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导管的前端,所述牵引丝的第一端与所述摇杆装置连接,所述牵引丝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牵引通道与所述导管的前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丝的数量大于等于3,所述牵引丝与所述牵引通道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通道互相独立且以所述导管的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圆周上均匀设置,所述牵引通道与所述液气通道互不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摇杆装置包括握柄、球形套、球形支点、固定杆,所述球形支点为球体,所述固定杆为杆状构件,所述固定杆一端与所述球形支点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另一端与所述牵引管的第二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球形套套设在所述球形支点顶端侧,所述球形套与所述球形支点构成球面副,所述球形套的下端截面与所述牵引丝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牵引丝的第一端在所述球形套的下端截面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所述握柄固定设置在所述球形套外周上。
进一步地,所述摇杆装置还包括护管,所述摇杆装置还包括护管,所述护管为折叠式结构,所述护管套设在所述球形支点、所述固定杆和所述牵引丝外侧,所述护管套两端分别与所述球形套和所述牵引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护管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设置有所述球囊的所述导管部分由非均一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发明的实施,达到了以下明显的技术效果:
1、能够充分适应人体血管迂曲的特点,提高了球囊导管的通过性,降低了球囊导管过程中造成血管损伤的概率。
2.本发明中的球囊导管,可以根据狭窄病灶沿导管轴向的形态,独立地控制球囊环的充盈并调节充盈的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扩张治疗。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可调节球囊导管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液气通道和牵引通道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牵引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摇杆装置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摇杆装置去除护管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导管靠近球囊处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球囊环分布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球囊导管应用于狭窄病灶时充盈前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球囊导管应用于狭窄病灶时充盈后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球囊导管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图10所示实施例的导管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图10所示实施例的球囊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图10所示实施例的显影环结构示意图。
其中,1-接头,2-导管,21-导管前端部,3-牵引系统,31-摇杆装置,311-握柄,312-球形套,313-球形支点,314-固定杆,315-护管,32-牵引管,33-牵引丝,34-牵引通道,4-球囊,41-球囊环,42-显影环,5-液气通道,8-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发明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球囊导管,包括接头1、导管2、球囊4、液气通道5、牵引系统3,接头1固定设置在导管2的尾端,球囊4套设在导管2的前端,球囊4包括球囊环41、显影环42,球囊环41与显影环42一一对应,显影环42不透射线,显影环42设置在导管2位于球囊环41边界处,导管2位于设置有球囊4的区域由非均一材料制成。如图2所示,液气通道5设置在接头1和导管2的管壁内,液气通道5的一端设置在接头1的外端面,液气通道5的另一端连通球囊环41,一个液气通道5只与一个球囊环41连通,液气通道5互相独立且以导管2的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圆周上均匀设置,球囊环41被配置为当通过液气通道5的一端注入液体或/和气体,对应的球囊环41由初始状态膨胀至充盈状态,当卸去液体或/和气体,球囊4恢复至初始状态,可调节球囊导管通过牵引系统3实现导管2尤其是球囊4的弯形调节。
如图3所示,牵引系统3包括摇杆装置31、牵引管32、牵引丝33、牵引通道34,牵引管32的第一端与导管2固定连接,牵引管32的第二端固定设置有摇杆装置31,牵引通道34固定设置在牵引管32和导管2内,牵引通道34一端设置在牵引管32的第二端面上,牵引通道34的另一端设置在导管2的前端,牵引丝33的数量大于等于3,牵引丝33与牵引通道34一一对应,牵引通道34互相独立且以导管2的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圆周上均匀设置,牵引通道34与液气通道5互不连通,本实施例中牵引通道34设置在液气通道5的外侧,牵引通道34与液气通道5互不连通,如图6所示,牵引丝33的第一端与摇杆装置31连接,牵引丝33的第二端穿过牵引通道34与导管2的前端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摇杆装置31包括握柄311、球形套312、球形支点313、固定杆314、护管315,图5为摇杆装置31去掉护管315的结构示意,球形支点313为球体,固定杆314为杆状构件,固定杆314一端与球形支点313底端固定连接,固定杆314另一端与牵引管32的第二端面固定连接,球形套312套设在球形支点313顶端侧,球形套312与球形支点313构成球面副,球形套312的下端截面与牵引丝3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牵引丝33的第一端在球形套312的下端截面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握柄311固定设置在球形套312外周上,护管315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折叠式结构,护管315套设在球形支点313、固定杆314和牵引丝33外侧,护管315套两端分别与球形套312和牵引管32固定连接,护管315可以在保证摇杆装置31及牵引系统3密封性的同时实现摇杆装置31的调节。
如图2和图6所示,接头1和导管2中心轴线处设置有贯通的空腔8,空腔8用于与导丝的配合或输送其它器械。
本实施例中牵引丝33的数量优选为4,为实现导管2尤其是球囊4任意角度的弯形调节,牵引丝6及牵引通道7各有四条,因角度问题,图5中仅示出三条。摇杆装置31将引发牵引丝33的连动,进而使得导管前端部21形成相应的弯曲。
如图6所示,球囊环41数量大于等于2,球囊环41之间相互独立,不同球囊环41以导管2中心轴线方向依次排列,本实施例的数量优选为8,如图2所示,不同的液气通道5长度不同,液气通道5的数量与图1中所示的球囊环41数量相同,并与球囊环41一一对应,因角度的关系,图2中仅示出部分液气通道5,向某一特定的液气通道5中注入液体或气体,将促使相应的球囊环41充盈,从而可根据狭窄病灶的形态进行针对性扩张治疗。
图1中导管2的靠近导管前端部21装配球囊4的部分,称为导管前部,导管前部被显影环42分隔为不同的环形部分,并由柔软性不同的材料拼接而成,从而在牵引系统3作用时更易于实现导管前部和导管前端部21的弯形调节。
如图7所示,球囊4由多个独立的球囊环41组成,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普通球囊充盈时沿导管2轴向的张力,更易于实现球囊4的弯形调节。
如图8所示,球囊导管应用于起伏断续的狭窄病灶时,充盈前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为通过造影或其他方式观察狭窄病灶的形态,充盈特定的一个或多个球囊环41,进行针对性的扩张,充盈后的示意图,充盈后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了血管过度扩张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各球囊环41材质可相同或不同.可调节球囊导管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载药、亲水涂层喷覆等常规处理,以提高其相应的性能。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导管2的结构及液气通道5的结构如图11所示,如图12所示,球囊4为均一材质的整体结构,显影环42如图13所示,不透射线的金属或其他材质的显影环42将球囊4分成若干部分并固定于导管2外表面,显影环42起到标记作用,同时隔断球囊4沿导管2轴向的连通,分解了球囊4充盈时的轴向张力,使得球囊4导管更易于调弯;因为显影环42的隔断作用,球囊4被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球囊环41,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狭窄病灶沿轴向的形态分布进行针对性的扩张,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可调节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头、导管、球囊、液气通道、牵引系统,所述接头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管的尾端,所述球囊套设在所述导管的前端,所述球囊包括球囊环、显影环,所述球囊环与所述显影环一一对应,所述显影环设置在所述导管位于所述球囊环边界处,所述液气通道设置在所述接头和所述导管的管壁内,所述液气通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接头的外端面,所述液气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球囊环,一个所述液气通道只与一个所述球囊环连通,所述球囊环被配置为当通过所述液气通道的一端注入液体或/和气体,对应的所述球囊环由初始状态膨胀至充盈状态,当卸去所述液体或/和所述气体,所述球囊恢复至所述初始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环数量大于等于2,所述球囊环之间相互独立,不同所述球囊环以所述导管中心轴线方向依次排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气通道互相独立且以所述导管的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圆周上均匀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系统包括摇杆装置、牵引管、牵引丝、牵引通道,所述牵引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导管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管的第二端固定设置有所述摇杆装置,所述牵引通道固定设置在所述牵引管和所述导管内,所述牵引通道一端设置在所述牵引管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牵引通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导管的前端,所述牵引丝的第一端与所述摇杆装置连接,所述牵引丝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牵引通道与所述导管的前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丝的数量大于等于3,所述牵引丝与所述牵引通道一一对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通道互相独立且以所述导管的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圆周上均匀设置,所述牵引通道与所述液气通道互不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节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装置包括握柄、球形套、球形支点、固定杆,所述球形支点为球体,所述固定杆为杆状构件,所述固定杆一端与所述球形支点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另一端与所述牵引管的第二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球形套套设在所述球形支点顶端侧,所述球形套与所述球形支点构成球面副,所述球形套的下端截面与所述牵引丝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牵引丝的第一端在所述球形套的下端截面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所述握柄固定设置在所述球形套外周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节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装置还包括护管,所述护管为折叠式结构,所述护管套设在所述球形支点、所述固定杆和所述牵引丝外侧,所述护管套两端分别与所述球形套和所述牵引管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节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管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调节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球囊的所述导管部分由非均一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