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气味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车内气味目前已成为消费者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亚洲消费者对车内气味非常敏感,据相关调研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车内气味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消费者最关注及抱怨最多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尚未有较好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国外科研机构在国内外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技术研究,对可能产生气味问题的源头进行查找,然而经调研发现,国外科研机构的整改经验较为单一,对特定车型(使用特定材料)有较好的整改效果,对部分车型的整改效果较差,达不到预期的整改效果,技术瓶颈明显;国内有很多机构很早就已经开始车内空气质量及气味的测试工作,针对咨询,整改提升方面的工作做得却不是很多,目前国内的整改还主要是依靠气味评价人员的主观评价,依据hj/t400《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标准对车内voc进行测试,测试项目主要围绕五苯三醛8种物质展开,然而气味评价人员一方面主观性较强,对结果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另一方面气味物质远不止五苯三醛8种物质,因此国内机构目前尚不具备整改咨询服务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急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一套科学的整改溯源提升方法,对车内气味进行整改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以解决目前车内气味整改提升技术缺失的问题,通过对比整车与总成的数据,从贡献率分析,物质匹配度分析,tvoc含量分析、气味类型匹配度分析4个维度分析总成对整车的贡献,最终确认需重点整改的高危零部件总成,完成整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零部件总成贡献率分析、物质匹配度分析、tvoc含量分析、气味类型匹配度分析,并对每组分析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将每组分析中的前五种或五种以上的零部件总成中重复的零件总成作为高危总成。
进一步的,所述贡献率分析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voc采样分析和gc-o分析分别得出整车和车内各个零部件总成的气味物质清单;
s2:对整车和车内各个零部件总成的气味物质通过式(1)分别计算得到整车和零部件总成的气味物质的整改顺序k:
k=c/f(1)
其中:
c为检测得到气味物质的浓度,ug/ml;
f为检测得到气味物质的阈值,ug/ml;
s3:分别计算各个零部件总成对整车气味贡献率α,气味贡献率α的计算方法如下公式(2):
其中:
gi为某零部件总成的气味物质i对整车中气味物质i的贡献率,即某零件总成的气味物质i的物质浓度占整车中气味物质i的比例;
x%为气味物质i对整车气味物质的贡献率,即气味物质i的整改顺序占所有气味物质整改顺序的比例;
n≥15。
进一步的,所述物质匹配度为在整车与零部件总成得到的气味物质中,零部件总成与整车匹配的物质个数占整车所有气味物质总数的百分比。
进一步的,所述tvoc含量分析为在得到整车所有气味物质全谱数据后,分析各个零部件总成中c6-c16的所有物质含量。
进一步的,所述气味类型匹配度是指通过对整车、零部件总成进行气味评价,对零部件总成与整车的气味匹配度进行打分,得到零部件总成与整车的气味匹配程度。
进一步的,所述零部件总成与整车的气味匹配度的评价标准为:
当气味强度不匹配、气味特性不匹配时,匹配度等级为1级;
当气味强度存在差异、气味性质存在差异时,匹配度等级为2级;
当气味强度相似、气味性质存在差异时,匹配度等级为3级;
当气味强度相似、气味性质相似时,匹配度等级为4级;
当气味强度匹配、气味性质相似时,匹配度等级为5级;
当气味强度匹配、气味性质匹配时,匹配度等级为6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解决了目前车内空气质量溯源难,改善难,提高难的问题;
(2)该方法通过从贡献率分析,物质匹配度分析,tvoc含量分析、气味类型匹配度4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可以更加高效、准确的锁定需要整改的气味物质,跟便捷的实现车内气味溯源,为车内空气质量的溯源,改善提升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技术路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不同总成对整车的贡献率排序;
图2为实施例中不同总成与整车物质匹配程度分析;
图3为实施例中不同总成tvoc含量分析;
图4为实施例中不同总成气味与整车气味匹配度分析。
具体实施方式
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试剂,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生化试剂;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通过对某车型及某车型配套零部件总成进行测试分析,整车得到如下测试结果,见表1所述。
表1整车测试结果(全谱 gc-o)
(1)贡献率分析:
表1为整车散发物质及气味物质浓度的检测结果,通过分析整车和总成(1-座椅,2-地毯,3-顶棚,4-仪表板,5-门板,6-遮阳板,7-后围内饰板)的检测结果进行计算得到表2的计算结果,表2中为各个零件总成中气味物质的浓度,单位为ug/ml),针对贡献率分析部分,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贡献率排序。
其中,整改顺序k按照下式(1)进行计算:
k=c/f(1)
c为检测得到气味物质的浓度,ug/ml;f为检测得到气味物质的阈值,ug/ml。
气味贡献率α的计算方法如下公式(2):
gi为某零部件总成的气味物质i对整车中气味物质i的贡献率,即某零件总成的气味物质i的物质浓度占整车中气味物质i的比例;x%为气味物质i对整车气味物质的贡献率,即气味物质i的整改顺序占整车整改顺序的比例;n≥15。
表2总成测试结果
由图1分析可得,对整车贡献率排在前三位的总成分别为座椅、地毯和顶棚,对应贡献率分别约为17.5、13.5和9.8,这表明座椅,地毯和顶棚对整车气味有较大贡献。
(2)物质匹配度分析:
参考表1中整车散发物质及气味物质的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整车和总成(1-座椅,2-地毯,3-顶棚,4-仪表板,5-门板,6-遮阳板,7-后围内饰板)的测试结果,首先分析零件总成中物质与整车中重叠的物质个数即物质匹配个数,再计算匹配个数占总物质个数的比例,即由表2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物质匹配度排序。
由图2可知,与整车散发物质匹配程度排名靠前的总成分别为座椅,仪表板和门板与整车散发物质匹配程度较高,这表明座椅、仪表板和门板可能对整车气味贡献较大。
(2)tvoc分析:
通过gc-ms上机分析不同总成(1-座椅,2-地毯,3-顶棚,4-仪表板,5-门板,6-遮阳板,7-后围内饰板)的tvoc测试结果,针对tvoc分析部分,可得到如图3所示的各个零部件总成中c6-c16的所有物质含量。
由图3可知,总成tvoc散发量较大的总成分别为座椅、顶棚和仪表板,这表明从tvoc维度分析,座椅、仪表板和顶棚对整车气味贡献较大。
(4)气味类型匹配度分析:
通过气味评价员对不同总成(1-座椅,2-地毯,3-顶棚,4-仪表板,5-门板,6-遮阳板,7-后围内饰板)的进行气味测试,得到不同气味物质气味测试结果,针对气味匹配度分析部分,可得到如图4所示的气味匹配度排序。
由图4分析可得,与整车气味匹配程度较高的总成分别为座椅,仪表板和门板,这表明从气味匹配度角度分析,座椅,仪表板和门板对整车气味贡献较大。
综合上述四项分析结果可得,座椅、仪表板和顶棚对整车气味贡献较大,应作为重点整改的高危零部件总成,对上述三种总成的工艺及材料进行整改提升,可高效快捷地达到改善车内气味的目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通过零部件总成贡献率分析、物质匹配度分析、tvoc含量分析、气味类型匹配度分析,并对每组分析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将每组分析中的前五种或五种以上的零部件总成中重复的零件总成作为高危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贡献率分析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voc采样分析和gc-o分析分别得出整车和车内各个零部件总成的气味物质清单;
s2:对整车和车内各个零部件总成的气味物质通过式(1)分别计算得到整车和零部件总成的气味物质的整改顺序k:
k=c/f(1)
其中:
c为检测得到气味物质的浓度,ug/ml;
f为检测得到气味物质的阈值,ug/ml;
s3:分别计算各个零部件总成对整车气味贡献率α,气味贡献率α的计算方法如下公式(2):
其中:
gi为某零部件总成的气味物质i对整车中气味物质i的贡献率,即某零件总成的气味物质i的物质浓度占整车中气味物质i的比例;
x%为气味物质i对整车气味物质的贡献率,即气味物质i的整改顺序占所有气味物质整改顺序的比例;
n≥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质匹配度为在整车与零部件总成得到的气味物质中,零部件总成与整车匹配的物质个数占整车所有气味物质总数的百分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voc含量分析为在得到整车所有气味物质全谱数据后,分析各个零部件总成中c6-c16的所有物质含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味类型匹配度是指通过对整车、零部件总成进行气味评价,对零部件总成与整车的气味匹配度进行打分,得到零部件总成与整车的气味匹配程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因素耦合分析对车内气味进行溯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零部件总成与整车的气味匹配度的评价标准为:
当气味强度不匹配、气味特性不匹配时,匹配度等级为1级;
当气味强度存在差异、气味性质存在差异时,匹配度等级为2级;
当气味强度相似、气味性质存在差异时,匹配度等级为3级;
当气味强度相似、气味性质相似时,匹配度等级为4级;
当气味强度匹配、气味性质相似时,匹配度等级为5级;
当气味强度匹配、气味性质匹配时,匹配度等级为6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