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30  84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材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管腔通道切除手术通常应用于管腔通道肿瘤的切除治疗。以食管为例,在食管上通过环形切口切除肿瘤后,需要将切口上下两部分的食管重新缝合。然而,在食管上下缝合后,往往在缝合位置形成环形内收的疤痕,导致患者吞咽困难。常规的做法是将导管插入患者食管,使导管上的气囊对应环形内收疤痕的位置。然后由导管向气囊中充气,使气囊膨胀,以达到扩张并改善疤痕内缩的恢复性训练治疗。

由于疤痕对气囊膨胀产生的牵拉作用的疼痛不适感过于强烈,现有技术中产生了一种在气囊外壁包被疤痕软化剂或麻醉剂的专用恢复性训练治疗装置。但是其上的药物只有在气囊膨胀并与环形内收疤痕接触后才能缓慢的给药,故其止痛效果并不显著。而且气囊上的包被药物通常由厂家固定配方,临床上需要向环形内收疤痕位置上药的种类(化疗、麻醉、软化剂)和配比因患者个体间的差异而各不相同,不便与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用于减轻术后扩张治疗恢复的痛苦,并便于灵活给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包括导管,导管的一端间隔套设有上层气囊和下层气囊,导管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控制上层气囊和下层气囊分别充放气的控制机构;

在导管上位于上层气囊和下层气囊之间的位置设有药液孔,导管中具与上层气囊相连的第一管腔、与下层气囊相连的第二管腔以及与药液孔相连的第三管腔,第一管腔、第二管腔以及第三管腔均沿导管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导管上相背于药液孔的端部设有与第三管腔相连的药液口;

控制机构包括气泵,气泵的接口通过由电磁阀和气管组成的气路通道分别与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相连。

优选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的截面均为圆弧形,第三管腔的截面为椭圆形,且第三管腔位于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之间。

优选的,第三管腔的数量为两根,在导管上对应设有两个药液孔。

优选的,药液孔设置在导管上靠近下层气囊的位置。

优选的,气泵的接口与三通的一路相连,三通的另两路均连接有电磁阀和气管;控制机构还包括控制面板,气泵和两个电磁阀均连接在控制面板上并由控制面板控制。

优选的,控制机构还包括用于检测上层气囊或下层气囊中的压力的压力表。

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导管上设有上层气囊和下层气囊,上层气囊和下层气囊可在充气后与管腔通道的内壁配合,合围出一个封闭的药池。一方面,可通过导管中的第三管腔和开设于导管上的药液孔由外部向药池内注入各种化疗、麻醉以及疤痕软化剂等恢复性药剂,便于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恢复状况灵活给药。另一方面,可通过药池中的药物对环形内收疤痕部位预先给药,待其麻醉止痛效果生效后再通过上提下拉导管,由充气状态下的上层气囊和下层气囊的上下移动对环形内收疤痕进行扩充训练,实现了降低患者痛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导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标记:1、气泵,2、三通,3、电磁阀,4、控制面板,5、气管,6、压力表,7、导管,8、上层气囊,9、下层气囊,10、药液孔,11、第一管腔,12、第三管腔,13、第二管腔,14、药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包括导管7,导管7的下端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套设有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导管7的上端与控制机构相连,控制机构用于控制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分别充放气,从而可在导管7下端插入管腔通道内的手术位置后,由充气状态的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与管腔内壁形成药池,由药池中的药液对环形内收疤痕部位进行预先并充分的给药。

如图3所示,在导管7上位于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之间的位置设有药液孔10。如图4所示,导管7中具与上层气囊8相连的第一管腔11、与下层气囊9相连的第二管腔13以及与药液孔10相连的第三管腔12。第一管腔11和第二管腔13的截面均为圆弧形,第三管腔12的截面为椭圆形,且第三管腔12位于第一管腔11和第二管腔13之间,充分利用导管7的管体。第一管腔11、第二管腔13以及第三管腔12均沿导管7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导管7上相背于药液孔10的端部设有与第三管腔12相连的药液口14。从而可经药液口14依次通过第三管腔12和药液孔10向药池中注入药物,达到对于环形内收疤位置给药的效果。

控制机构包括双向气泵1,气泵1的接口与三通2的一路相连,三通2的另两路通过由电磁阀3和气管5组成的气路通道分别与第一管腔11和第二管腔13相连(如图2所示)。控制机构还包括控制面板4和用于检测上层气囊8或下层气囊9中的压力的压力表6,气泵1和两个电磁阀3均连接在控制面板4上并由控制面板4控制。在应用过程中,医生可根据不同患者预设好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的压力,由控制面板4控制电磁阀3的开闭以达到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进气、抽气的效果。通过压力表6可实时观测到当前气压,当压力到达预设后控制气泵1和对应电磁阀3停止。

使用过程如下:首先将导管7下端伸入管腔通道,使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分列环形内收疤的上下位置,开启相应的电磁阀3,使气泵1通通过对应的气管5和第二管腔13配合,使下层气囊9膨胀鼓起,达到预设电磁阀3与气泵1停止工作,下层气囊9将病理下部张开。然后由药液口14经第三管和药液孔10向病理处注药。此时下层气囊9充起保证避免药物的外泄,上层气囊8处于收缩状态以使药池与外界联通,维持药液注入的压力。当药液注入完成后,向上层气囊8充气。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同时保持充气状态,使药池封闭,使药池内的药液对药理部位进行充分的放松缓解。最后,即可通过小幅度推动导管7上下移动使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在药液的润滑作用下对药理部位进行按摩放松训练。训练结束后,将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通过对应的电磁阀3和气管5放气后,将导管7抽出即可。

在上述训练过程中,如果药池中的药物对于患者具有刺激或毒害作用,可在药液发挥作用后,由药液孔10将药池中的药液抽出,故本实施例中的药液孔10设置在导管7上靠近下层气囊9的位置,利于将药液抽出。本实施例中的第三管腔12的数量为两根,在导管7上对应设有两个相对的药液孔10,以使药液的注入和抽取通过不同的管路实现,互不干涉,便于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操作。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7),导管(7)的一端间隔套设有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导管(7)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控制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分别充放气的控制机构;

在导管(7)上位于上层气囊(8)和下层气囊(9)之间的位置设有药液孔(10),导管(7)中具与上层气囊(8)相连的第一管腔(11)、与下层气囊(9)相连的第二管腔(13)以及与药液孔(10)相连的第三管腔(12),第一管腔(11)、第二管腔(13)以及第三管腔(12)均沿导管(7)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导管(7)上相背于药液孔(10)的端部设有与第三管腔(12)相连的药液口(14);

控制机构包括气泵(1),气泵(1)的接口通过由电磁阀(3)和气管(5)组成的气路通道分别与第一管腔(11)和第二管腔(1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管腔(11)和第二管腔(13)的截面均为圆弧形,第三管腔(12)的截面为椭圆形,且第三管腔(12)位于第一管腔(11)和第二管腔(1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管腔(12)的数量为两根,在导管(7)上对应设有两个药液孔(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药液孔(10)设置在导管(7)上靠近下层气囊(9)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气泵(1)的接口与三通(2)的一路相连,三通(2)的另两路均连接有电磁阀(3)和气管(5);控制机构还包括控制面板(4),气泵(1)和两个电磁阀(3)均连接在控制面板(4)上并由控制面板(4)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机构还包括用于检测上层气囊(8)或下层气囊(9)中的压力的压力表(6)。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材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管腔通道切除术后的扩张治疗装置。包括导管,导管的一端间隔套设有上层气囊和下层气囊,导管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控制上层气囊和下层气囊分别充放气的控制机构;在导管上位于上层气囊和下层气囊之间的位置设有药液孔,导管中具与上层气囊相连的第一管腔、与下层气囊相连的第二管腔以及与药液孔相连的第三管腔,第一管腔、第二管腔以及第三管腔均沿导管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导管上相背于药液孔的端部设有与第三管腔相连的药液口;控制机构包括气泵,气泵的接口通过由电磁阀和气管组成的气路通道分别与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相连。本发明用于减轻术后扩张治疗恢复的痛苦,并便于灵活给药。

技术研发人员:孙妞妞;王宏运;魏乐群;陈紫萱;李思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3.11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65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