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脉管封闭装置。
背景技术:
脉管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例如静脉曲张。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硬化剂注射疗法已经成为临床最广泛的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其方法是向静脉内注入硬化剂,从而达到治疗脉管疾病的目的。但是,液体硬化剂在进入脉管后会迅速被血液稀释甚至被血流冲走,这大大地降低了硬化剂的效力,因此常常需要增大硬化剂的使用量以达到治疗目的,但也会从而导致产生更多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尤其在治疗粗大的脉管时会过度增加液体硬化剂用量,被硬化的脉管走行径路条索感明显,色素过度沉着,影响美观。此外,多余的硬化剂也会导致肺栓塞的概率增加,另外,液体硬化剂在脉管中被血液稀释,这样,层流效应的存在也会直接影响到脉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脉管封闭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脉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脉管封闭装置,所述封闭装置包括:内鞘管,能够伸入到脉管中,用于向所述脉管中输送药液;刺激发生装置,所述刺激发生装置能够在靠近所述内鞘管的前端处沿着所述脉管的径向进行收缩和扩张;以及控制装置,与所述刺激发生装置相连,以在体外端控制所述刺激发生装置收缩或扩张。
可选地,所述刺激发生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内鞘管上的弹性件和套设在所述弹性件外周的外鞘管,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外鞘管构造成,所述弹性件具有在被收入到所述外鞘管中时的收缩状态,以及在从所述外鞘管中伸出时扩张以刺激所述脉管的扩张状态。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自然状态下为螺旋状的弹性丝线,该弹性丝线后端穿过所述外鞘管延伸至体外端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弹性丝线的前端在所述收缩状态和所述扩张状态之间运动,在所述扩张状态,所述弹性丝线的前端外露于所述外鞘管以弹性恢复为螺旋状,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弹性丝线的前端收缩回所述外鞘管。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构造为自膨支架,该自膨支架的后端穿过所述外鞘管延伸至体外端和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自膨支架的前端在扩张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运动,在所述扩张状态,所述自膨支架的前端外露于所述外鞘管而自膨扩张,在收缩状态,所述自膨支架的前端收缩回所述外鞘管。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的外周包覆有覆膜。
可选地,所述覆膜由聚四氟乙烯制成。
可选地,所述封闭装置还包括能够在所述脉管中延伸的导引导丝,所述内鞘管和所述刺激发生装置分别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导引导丝的外侧,以沿所述导引导丝在脉管中移动。
可选地,所述封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体外端并与所述内鞘管连通的送液装置,以用于向脉管中输送药液。
可选地,所述封闭装置还包括体外端的手柄壳体,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送液装置集成在所述手柄壳体内部。
可选地,所述内鞘管的端部涂覆有x光显影材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本公开提供的脉管封闭装置时,内鞘管伸入到脉管中后,操作者操作体外端的控制装置,以控制刺激发生装置在内鞘管的后方进行反复的扩张和收缩,以此刺激脉管的内壁,使得脉管痉挛产生收缩,然后通过内鞘管向病变的脉管中输送药液,如在治疗静脉曲张时注射硬化剂。本公开的脉管封闭装置首先使病变脉管后方的脉管产生痉挛后再向病变脉管处注射药液,可以防止注射的药液被后方的血流冲走而影响治疗效果,也避免冲入到脉管其它路径中产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防止硬化剂用量过大而增强脉管条索感和色素沉淀,影响美观。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脉管封闭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脉管封闭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脉管封闭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脉管2内鞘管3外鞘管
41弹性丝线42自膨支架5导引导丝
6手柄壳体61拉拽手柄62送液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是根据封闭装置伸入到脉管中的方向定义的,伸入到脉管中为前,退出脉管为后,具体地,参照图1至图3的图面方向,图面的上方为前,下方为后,“内、外”是针对相应部件的本身轮廓而言的。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脉管封闭装置,该封闭装置包括能够伸入到脉管1中的内鞘管2、刺激发生装置和与刺激发生装置相连的控制装置,内鞘管2用于向脉管1中输送药液,刺激发生装置能够在靠近内鞘管2的前端处沿着脉管1的径向进行收缩和扩张;以及控制装置在体外端控制刺激发生装置收缩或扩张。需要说明的是,刺激发生装置进行扩张的位置设置成位于内鞘管2向脉管1中输送药液的输送口的后方并靠近输送口的位置,但刺激发生装置不会向前超过内鞘管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本公开提供的脉管封闭装置时,内鞘管2伸入到脉管1中后,操作者操作体外端的控制装置,以控制刺激发生装置在内鞘管2的后方进行反复的扩张和收缩,以此刺激脉管1的内壁,使得脉管1痉挛产生收缩,然后通过内鞘管2向病变的脉管1中输送药液,如在治疗静脉曲张时注射硬化剂。本公开的脉管封闭装置首先使病变脉管1后方的脉管1产生痉挛后再向病变脉管1处注射药液,可以防止注射的药液被后方的血流冲走而影响治疗效果,也避免冲入到脉管1其它路径中产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防止硬化剂用量过大而增强脉管1条索感和色素沉淀,影响美观。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刺激发生装置可以包括设置在内鞘管2上的弹性件和套设在弹性件外周的外鞘管3,弹性件和外鞘管3可以构造成,弹性件具有在被收入到外鞘管3中时的收缩状态,以及在从外鞘管3中伸出时扩张以刺激脉管1的扩张状态。外鞘管3可以带着弹性件和内鞘管2共同进入到脉管1中,待内鞘管2进入到相应的病变脉管1处时,通过将弹性件反复收入或伸出外鞘管3来使弹性件不断地在收缩状态和扩张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达到刺激脉管1而使脉管1痉挛的作用。
本公开实施例中,弹性件的构造形式可以为多种,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和图3,弹性件可以为自然状态下为螺旋状的弹性丝线41,该弹性丝线41后端穿过外鞘管3延伸至体外端与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控制弹性丝线41的前端在收缩状态和扩张状态之间运动,在扩张状态,弹性丝线41的前端外露于外鞘管3以弹性恢复为螺旋状,在收缩状态,弹性丝线41的前端收缩回外鞘管3。例如,弹性丝线41在首先经过工艺处理成型为螺旋状,然后将弹性丝线41以丝线状态延伸收纳在内鞘管2与外鞘管3之间,或穿设在外鞘管3的侧壁中,控制装置可以包括在体外端与弹性丝线41的后端连接的拉拽手柄61,在初始状态下,弹性丝线41的前端与外鞘管3的前端对齐但不伸出于外鞘管3,并且弹性丝线41的前端位于内鞘管2的前端的后方。这样,当外鞘管3协同内鞘管2和弹性丝线41同步进入到脉管1中后,操作者通过向前推动拉拽手柄61,并保持外鞘管3和内鞘管2的位置不变,使得弹性丝线41的前端伸出于外鞘管3并以其自身的弹性径向扩张恢复到螺旋状,该螺旋状的结构会触碰脉管1的内壁,以对脉管1产生物理刺激,随后操作者再向后移动拉拽手柄61,使得螺旋状的结构收回到外鞘管3中收缩到初始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将封闭装置送入到体内时,使内鞘管2的端部位于病变脉管1的位置,如可以在内鞘管2的端部涂覆有x光显影材料21,从而可以在体外观察内鞘管2伸入到体内中的位置。当内鞘管2到达相应位置时,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弹性件始终满足,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弹性件总是位于内鞘管2的前端的后方,从而保证弹性件所进行刺激的脉管1的位置始终位于病变脉管1的后方,以达到使后方脉管1痉挛收缩从而阻止血流冲走病变脉管1处的药液的目的。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在拉拽手柄61上设置限位结构来控制弹性丝线41伸出外鞘管3的长度。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也可以包括设置在体外端的绕线器,可以通过电机控制绕线器自动完成弹性丝线41的前后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弹性件可以构造为自膨支架42,该自膨支架42的后端可以穿过外鞘管3延伸至体外端和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控制自膨支架42的前端在扩张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运动,在扩张状态,自膨支架42的前端外露于外鞘管3而自膨扩张,在收缩状态,自膨支架42的前端收缩回外鞘管3。其中,自膨支架42在收缩状态和扩张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原理与上述弹性丝线41相似,这里,自膨支架42可以通过一条连接线连接到体外端,如可以在拽住连接线时自膨支架42会收缩在外鞘管3内,而在释放连接线时,自膨支架42会自动向外鞘管3前端产生膨胀以刺激脉管1,再次拽回连接线时,自膨支架42又会再次收缩。这里由于原理与上述相似,为避免重复,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刺激发生装置还可以为可充气与抽气的气囊,在体外端通过对气囊进行充气和抽气动作完成气囊的收缩与扩张,以对脉管1产生物理刺激。本公开中对刺激发生装置的具体结构不进行限制,只要其能对脉管1进行刺激以使脉管1产生痉挛即可。
根据本公开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弹性件的外周可以包覆有覆膜。通过设置覆膜可以使得弹性件的外周具有膜的特性,即覆膜的表面特性可以起到减缓血流或阻断血流的作用。通过弹性件与覆膜的结合,使得该封闭装置既具有弹性件可以机械刺激脉管1内壁的作用,又可以通过覆膜控制血流流动,以免冲走硬化剂,从而减少或避免硬化剂的损失。
具体地,覆膜可以由聚四氟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材料制成,或者也可以在弹性件外周包覆具有相同作用的其它绒毛状材料,本公开对此不进行限定。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封闭装置还可以包括能够在脉管1中延伸的导引导丝5,内鞘管2和刺激发生装置分别可移动地穿设在导引导丝5的外侧,以沿导引导丝5在脉管1中移动。在使用该封闭装置治疗病变脉管1时,可以首先将导引导丝5延伸到病变脉管1中,然后将内鞘管2、刺激发生装置以及上述的外鞘管3沿着导引导丝5到达病变位置,使得封闭装置可以精准伸入到脉管1中,完成对病变脉管1的治疗。
本公开实施例中,封闭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体外端并与内鞘管2连通的送液装置,以用于向脉管1中输送药液。送液装置可以为连接在内鞘管2的后端的类似于注射器的装置或其他能够向内鞘管2中注射药液的装置,本公开对此不进行限定。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封闭装置还可以包括体外端的手柄壳体6,控制装置和送液装置集成在手柄壳体6内部。当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拉拽手柄61时,拉拽手柄61可以设置在手柄壳体6的后端,并可以通过径向凸起等结构卡止在手柄壳体6的外部;而送液装置可以包括集成在手柄壳体6内部的用于存储药液的腔管,并且腔管内可以设置有用于推动药液的柱塞,在手柄壳体6的外部可以设置有与该柱塞连接的送液手柄62,通过向前滑动送液手柄62完成药液的输送。将送液装置和控制装置集成在手柄壳体6内部,便于封闭装置的操作,即手持手柄壳体6即可完成。其中,拉拽手柄61和送液手柄62仅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示例性说明,其它能够实现相应作用的结构均可应用于本公开的封闭装置中,如可以设置电子控制系统来控制药液的输送和刺激发生装置的收缩和扩张。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1.一种脉管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装置包括:
内鞘管(2),能够伸入到脉管(1)中,用于向所述脉管(1)中输送药液;
刺激发生装置,所述刺激发生装置能够在靠近所述内鞘管(2)的前端处沿着所述脉管(1)的径向进行收缩和扩张;以及
控制装置,与所述刺激发生装置相连,以在体外端控制所述刺激发生装置收缩或扩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管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发生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内鞘管(2)上的弹性件和套设在所述弹性件外周的外鞘管(3),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外鞘管(3)构造成,所述弹性件具有在被收入到所述外鞘管(3)中时的收缩状态,以及在从所述外鞘管(3)中伸出时扩张以刺激所述脉管(1)的扩张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脉管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自然状态下为螺旋状的弹性丝线(41),该弹性丝线(41)后端穿过所述外鞘管(3)延伸至体外端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弹性丝线(41)的前端在所述收缩状态和所述扩张状态之间运动,在所述扩张状态,所述弹性丝线(41)的前端外露于所述外鞘管(3)以弹性恢复为螺旋状,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弹性丝线(41)的前端收缩回所述外鞘管(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脉管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构造为自膨支架(42),该自膨支架(42)的后端穿过所述外鞘管(3)延伸至体外端和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自膨支架(42)的前端在扩张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运动,在所述扩张状态,所述自膨支架(42)的前端外露于所述外鞘管(3)而自膨扩张,在收缩状态,所述自膨支架(42)的前端收缩回所述外鞘管(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脉管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外周包覆有覆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脉管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由聚四氟乙烯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管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装置还包括能够在所述脉管(1)中延伸的导引导丝(5),所述内鞘管(2)和所述刺激发生装置分别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导引导丝(5)的外侧,以沿所述导引导丝(5)在脉管(1)中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管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体外端并与所述内鞘管(2)连通的送液装置,以用于向脉管(1)中输送药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脉管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装置还包括体外端的手柄壳体(6),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送液装置集成在所述手柄壳体(6)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管封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鞘管(2)的端部涂覆有x光显影材料(21)。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