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流体作用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及风机。
背景技术:
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离心叶轮受驱动源驱动旋转,使得流体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的进口(或称入口)输入;流体受离心叶轮(离心叶轮)作用,使得流体以垂直离心贯流筒体轴线的方向到达导流结构体的导流面;在导流结构体的导流面设定的结构导流作用下,将使流体流向从垂直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轴线方向变成绕离心贯流导流筒体轴线流动或平行离心贯流导流筒体轴线流动,从而获得一种流体离心贯流作用方式。
目前,流体作用装置一般都设有驱动源。当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上设置驱动源,例如,一般采用电机作为驱动源,当实际场景中无电力供应,则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便无法正常工作。因而,如何设计一种可适用实际场景提供驱动源进行驱动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是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项目研究中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动力源输入轴;离心叶轮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动力源输入轴一端沿轴向延伸至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并与离心叶轮传动连接;动力源输入轴另一端为动力源输入外轴端,动力源输入外轴端位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外部;动力源输入外轴端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级流量负压扩增结构;
所述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为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上的流体副入口和/或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设置于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流体输出端;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包括有出端内流体通道和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壳体;所述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端内流体通道相通。
进一步地,动力源输入外轴端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为联轴器、花键键套、万向节、齿轮、带轮、链轮、或连接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传动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至少一级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和至少一级流体增压输出结构;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动力源输入轴;离心叶轮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动力源输入轴一端沿轴向延伸至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并与离心叶轮传动连接;动力源输入轴另一端为动力源输入外轴端,动力源输入外轴端位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外部;动力源输入外轴端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作为整机的首级;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位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中导流结构体的流体流出端之后;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为用于提高输出流体动压的叶轮。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级流量负压扩增结构;
所述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为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上的流体副入口和/或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设置于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流体输出端;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包括有出端内流体通道和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壳体;所述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端内流体通道相通。
进一步地,动力源输入外轴端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为联轴器、花键键套、万向节、齿轮、带轮、链轮、或连接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传动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和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所述离心叶轮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
所述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包括锥轮架和径向驱动轴;所述锥轮架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所述径向驱动轴的一端插入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另一端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所述离心叶轮设有转轴;所述离心叶轮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锥轮架上;所述转轴设有从动锥轮;所述径向驱动轴在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的一端设有驱动锥轮;所述驱动锥轮和所述从动锥轮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级流量负压扩增结构;
所述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为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上的流体副入口和/或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设置于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流体输出端;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包括有出端内流体通道和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壳体;所述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端内流体通道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径向驱动轴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为联轴器、花键键套、万向节、齿轮、带轮、链轮、或连接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传动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至少一级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和至少一级流体增压输出结构;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和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所述离心叶轮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
所述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包括锥轮架和径向驱动轴;所述锥轮架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所述径向驱动轴的一端插入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另一端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所述离心叶轮设有转轴;所述离心叶轮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锥轮架上;所述转轴设有从动锥轮;所述径向驱动轴在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的一端设有驱动锥轮;所述驱动锥轮和所述从动锥轮配合连接;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作为整机的首级;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位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中导流结构体的流体流出端之后;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为用于提高输出流体动压的叶轮。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级流量负压扩增结构;
所述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为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上的流体副入口和/或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设置于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流体输出端;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包括有出端内流体通道和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壳体;所述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端内流体通道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径向驱动轴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为联轴器、花键键套、万向节、齿轮、带轮、链轮、或连接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传动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如上述的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风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无驱动源设置使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降低应用限制条件,增加了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应用灵活性,如应用场景为无电环境,将驱动源设为燃油动力与无驱动源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结合,可方便在无电环境下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应用,还可避免出现内置驱动源方式中的驱动源散热方式存在突出不足,可与各种功率的驱动源匹配工作且无需为了适应大功率驱动源而增大装置体积,简化了流体贯流作用装置结构,满足由场景提供驱动源进行驱动的需求,丰富了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使用场景。此外,无驱动源的结构同样应用于其它非离心贯流透平式流体作用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作用装置的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中间(流体入端与出端间)流体负压补充输入的锥状外凸结构流量扩增结构体示意图;
图6为中间(流体入端与出端间)流体负压补充输入的折面斗状外凸结构流量扩增结构体示意图;
图7为中间(流体入端与出端间)流体负压补充输入的曲面斗状外凸结构流量扩增结构体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作用装置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具有内外侧流体预旋作用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示意图;
图10为具有内侧流体束流作用并具有预旋功能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示意图;
图11为具有外侧流体预旋式流入内侧流体束流作用与预旋作用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示意图;
图12为一种带有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带锥形叶轮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示意图;
图14为动叶轮和静叶体配合构成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离心叶轮120转轴121从动锥轮
200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10导流结构体420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
421流体筒422中段流体副入口423斗状体
424中段导流条430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31出端内流体通道
432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434第一出端导流条435第二出端导流条
436出端内导流结构体600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11动叶轮
612静叶体620第二节轴750动力源输入轴
751动力源输入外轴端910锥轮架920径向驱动轴
921驱动锥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术语解释:本发明中将“流体以离心方式进入,以轴流方式输出”的方式定义为“离心贯流”。
为解决现有透平式流体作用装置无法将轴流式流体驱动与离心式流体驱动各自优点优化结合的问题,本发明创造性提出一种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100和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其中,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表面设有导流结构体210,所述离心叶轮100部署于所述导流结构体210内部空间内。
具体实施时,所述导流结构体210可以由若干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导流条组成,也可以是具有导流功能的一体成型结构。
具体实施时,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可以是由所述导流结构体210整体的外表面组合而成,也可以是独立外套筒结构。该独立外套筒结构可以由刚性材料、柔性材料结构或者带状材料缠绕制备和高分子材料制备而成。
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作用原理为:离心叶轮100受驱动源驱动旋转,使得流体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的进口(或称入口)输入;流体受离心叶轮100作用,使得流体以垂直离心贯流筒体200轴线的方向到达导流结构体210的导流面;在导流结构体210的导流面设定的结构导流作用下,将使流体流向从垂直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轴线方向变成绕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轴线流动或平行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轴线流动,从而获得一种流体离心贯流作用方式。
该透平式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利用离心叶轮和离心贯流导流筒体的协同结合,可以达到流体以离心方式进入,以轴流方式输出,使得轴流流体作用装置与离心流体作用装置各自优点更优化地结合。该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不仅实现了在流体通路中串装使用,利于流体通路的简化与优化设计,还能够提高流体驱动的工作效率,且可以显著将流体作用装置的体积缩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作为基础题,下述实施例的改进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结构改造。
为了解决在实际场景中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能够由场景提供驱动源进行驱动的问题,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100、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动力源输入轴750;离心叶轮100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动力源输入轴750一端沿轴向延伸至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并与离心叶轮100传动连接;动力源输入轴750另一端为动力源输入外轴端751,动力源输入外轴端751位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外部;动力源输入外轴端751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动力源输入外轴端751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可以为联轴器、花键键套、万向节、齿轮、带轮、链轮、或连接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传动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至少一级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和至少一级流体增压输出结构;
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100、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动力源输入轴750;离心叶轮部100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动力源输入轴750一端沿轴向延伸至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并与离心叶轮100传动连接;动力源输入轴750另一端为动力源输入外轴端751,动力源输入外轴端751位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外部;动力源输入外轴端751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作为整机的首级;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位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中导流结构体210的流体流出端之后;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为用于提高输出流体动压的叶轮。
上述径向出轴流体对旋作用装置实施例中的锥轮架与锥轮架固装结构可以应用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侧向出轴无驱动源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如图3所示,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100、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和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所述离心叶轮100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
所述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包括锥轮架910和径向驱动轴920;所述锥轮架910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所述径向驱动轴920的一端插入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另一端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所述离心叶轮100设有转轴120;所述离心叶轮通过所述转轴120转动连接于所述锥轮架910上;所述转轴120设有从动锥轮121;所述径向驱动轴920在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的一端设有驱动锥轮921;所述驱动锥921轮和所述从动锥轮121配合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至少一级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和至少一级流体增压输出结构;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100、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和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所述离心叶轮100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
所述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包括锥轮架910和径向驱动轴920;所述锥轮架910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所述径向驱动轴920的一端插入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另一端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所述离心叶轮设有转轴120;所述离心叶轮通过所述转轴120转动连接于所述锥轮架910上;所述转轴120设有从动锥轮121;所述径向驱动轴920在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的一端设有驱动锥轮921;所述驱动锥921轮和所述从动锥轮121配合连接;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作为整机的首级;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位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中导流结构体210的流体流出端之后;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为用于提高输出流体动压的叶轮。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转轴120与锥轮架910之间设有轴承结构,轴承结构包括轴承座和轴承。
需要说明的是,径向驱动轴920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为联轴器、花键键套、万向节、齿轮、带轮、链轮、或连接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传动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动力源输入外轴端751径向驱动轴920或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实施例并不代表全部罗列了本发明的创新点,只要为了两者之间的传动而做出的其他的传动连接结构也均属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本发明所述的外部驱动源可以是电动马达、液压马达、燃料发动机、水力、人力或畜力等驱动源形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无驱动源设置使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降低应用限制条件,增加了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应用灵活性,如应用场景为无电环境,将驱动源设为燃油动力与无驱动源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结合,可方便在无电环境下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应用,避免出现内置驱动源方式中的驱动源散热方式存在突出不足,可与各种功率的驱动源匹配工作且无需为了适应大功率驱动源而增大装置体积,简化了流体贯流作用装置结构,满足由场景提供驱动源进行驱动的需求,丰富了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使用场景。此外,无驱动源的结构同样应用于其它非离心贯流透平式流体作用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流体增压输出结构和流量负压扩增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技术内容进行设置和调整。
为了满足现有流体作用装置扩增流体输入总量的需求,以及丰富流体作用装置的流量扩增方式或途径。本发明提供一种流体作用装置的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作用装置的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实施例一提供的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20包括流体筒421;流体筒421的筒身设有中段流体副入口422,中段流体副入口422与流体筒421内部空间连通。
进一步地,中段流体副入口422在流体筒421侧壁形成环带状开口;呈环带状开口的中段流体副入口422在流体筒421内侧与流体筒421内部实际连通的部分构建出一狭窄通道;狭窄通道位于导流结构体出端的尾部或导流结构体出端之后。
进一步地,如图5-7所示,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20还包括斗状体423,斗状体423设于中段流体副入口422外侧;斗状体423的开口为从动流体扩增入口;快速流动的内流体在流经中段流体副入口422时,在该处制造出负压(较外部流体压强小),即在中段流体副入口422内部与外部形成压差,受该压差作用,中段流体副入口422外部流体被迫进入中段流体副入口422内部,从而实现流体输入扩增目的。
进一步地,斗状体423可以是与流体筒421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与流体筒421组合式结构。
具体实施时,如图5-7所示,斗状体423可以是锥状、曲面状或者折面状结构。
具体实施时,如图4所示,中段导流条424可以部署于中段流体副入口422处,如图5-7所示,中段导流条424也可以部署于斗状体423内。
进一步地,于环带状开口设置的中段导流条424将流体筒421分开为离断的两部分连接成整体,但又不足以过多影响扩增流体输入。
进一步地,中段导流条424也可以设置成导流条,即是垂直于流体筒421轴线呈辐条状的导流条,中段导流条424将流体筒421离断的两部分连接成为整体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中段导流条除具有连接被环带状开口将筒体分开离断的两部分构成整体结构功能外,还通过选择性设置中段导流条结构形制,使引导的中段扩增输入流体成为有预旋(左或右)或无预旋(直线输入)的结构。
通过设计中段导流条424不同结构,以实现流体以预旋或无预旋方式进入,以下列举几种结构进行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时,如图5-7所示,中段导流条424以左旋方式排布,流体从中段导流条424之间的副入口经过,流体方向会根据中段导流条424的排布结构改变,使得外流体以左旋式旋转进入流体筒421内部。
具体实施时,如图4所示,中段导流条424属于平面结构与围绕中心轴呈辐射状布置,流体从中段导流条424之间的副入口经过,流体方向会根据中段导流条424的排布结构改变,使得流体以直线方式进入流体筒421内部,流体无预旋作用。
为了满足实际要求流体作用装置输出流体的高动压(或高全压),还或是经流体作用装置所设动静压转换结构或装置获得输出流体的高静压的使用场景需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有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带有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100、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和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其中,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为用于提高输出流体动压的叶轮;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内,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位于导流结构体的流体流出端之后。
使用时,针对由离心叶轮做功输入并经导流结构体导向离心贯流导流筒体200输出端流出的高速流体,由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再行做功,使得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输出流体动压进一步获得提高。
具体实施时,如图13-14所示,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可以选择轴流叶轮、锥形叶轮、动叶轮611与静叶体612配合的结构体。需要说明的是,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并不局限于使用轴流叶轮、锥形叶轮、动叶轮与静叶体配合的结构体,凡是为了实现增大流体输出压力而设计的其它增压叶轮结构也均属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实施时,为简化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使用的驱动源结构,也包括简化流体作用装置结构,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可以与离心叶轮100共轴设置由同一驱动源驱动。
可选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与离心叶轮100之间采用单一总轴结构。
可选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与离心叶轮100分别设置分驱动轴结构,两者的分驱动轴在结构上又设置有相互连接为整体以传递总驱动源动力源的轴结构。
具体实施时,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与离心叶轮100也可分别设置驱动源进行驱动。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600与离心叶轮100之间采用共用驱动源结构或者分驱动源结构,其驱动源均可以是内置驱动源或者外置驱动源。
本发明提供的带有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能够有效地增大流体输出全压。
图12-图14所示的结构均可以组合或单独作为部件应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各对应的位置上,也可以根据上述结构能预期达到的效果单独或组合使用在其他流体作用装置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流体不同的进入方向及结构并不代表全部罗列了本发明的创新点,只要为了实现扩增流体于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中段以预旋或无预旋方式进入而做出的其他的结构也均属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术语“中段导流条”只是为了描述实施例使用,并非限定一定是“条”状,“中段导流条”可以是片状结构,条状结构,或者是其它立体结构,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提供的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能够应用于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中,可以对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流体输入总量进行扩增,呈环带状开口的中段流体副入口在流体筒内侧与流体内部实际连通的部分构建出一狭窄通道产生文丘里效应加快流体流入速度。该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结构简单,能够更优化地补充流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作用装置的进端流量扩增结构体可应用于上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设中段导流条使得中段扩增流体有产生预旋效果情况,其扩增流体预旋取向应该是与导流结构体内流体旋向相配合的相互促进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术语“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中的“中段”是指流体作用装置的驱动装置之后和流体作用装置的流体出端之前。
图4-图7所示的结构均可以组合或单独作为部件应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各对应的位置上,也可以根据上述结构能预期达到的效果单独或组合使用在其他流体作用装置上。为了解决流体作用装置对流体输入量的需求而需要进一步扩大流体输入量的问题以及丰富流体作用装置的流量扩增方式或途径,本发明提供一种流体作用装置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作用装置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实施例一提供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30为包括有出端内流体通道431和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432的壳体;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432的出口与出端内流体通道431相通。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出端内流体通道431沿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30的轴向延伸。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30设有径向的出端流体副入口46;出端流体副入口46为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432的入口。
需要说明的是,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应用于流体作用装置时,出端内流体通道为流体作用装置的流体导流通道;当流体作用装置的内部流动流体在出端内流体通道高速流动时,流体会在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入口处产生相对于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入口的负压,在负压作用下,外流体从出端外流体通道的入口流入至出端内流体通道内参与内流体的流动,从而实现扩流。此外,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与流体作用装置的导流体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为组合式结构。
具体实施时,如图8所示,出端流体副入口46可以部署有第一出端导流条434。
具体实施时,如图9-11所示,出端内流体通道431的侧壁可以部署有促进设定出端内流体流场的第二出端导流条435。
进一步地,如图10-11所示,第二出端导流条435的悬置端还可以固定设有出端内导流结构体436,使得第二出端导流条435的悬置端呈封闭结构,从而使得出端内流体通道431对流体起到进一步束流作用,促进流体作用装置内部流体流经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时的流速提升,强化其负压引流作用,使得出端流量扩增效果更佳。
通过设计不同第一出端导流条434或第二出端导流条435的结构,以实现流体以不同流向方式流动,以下列举几种结构进行解释说明:
图8为具有外侧流体以预旋方式流入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示意图,如图8所示,出端内流体通道431无第二出端导流条435设置;若干第一出端导流条434取为曲面结构和以左旋方式环周排布于出端流体副入口46,流体作用装置的外部流体受高速流经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30出口形成的负压作用,从左旋环周排布的第一出端导流条434形成的副入口以左旋方式预旋进入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432,与内部流体会合,参与并带动内部流体获得一定预旋动力的流动,实现流体作用装置的输入流体扩增目的。而当第一出端导流条434取平面结构和以辐射状环周布置情况,流体作用装置的外部流体受高速流经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30出口形成的负压作用,从取平面结构和以辐射状环周布置的第一出端导流条434形成的副入口以无预旋方式进入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432,与内部流体会合,并参与内部流体的无预旋流动。
图8仅是本发明具有外侧流体以无预旋方式流入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一实施例示意图,只要为了实现外侧流体以预旋或无预旋方式进入和内部流体无预旋而做出的其他的结构也均属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9为具有内部流体以预旋方式流动和外侧流体以预旋方式进入参与配合内部流体流动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示意图,如图9所示,若干第二出端导流条435以左旋方式环周排布于出端内流体通道431侧壁,流体作用装置的内部流体在第二出端导流条435的导流作用下在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30内部以左旋方式流动,于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30的出口部位制造相对于流体作用装置外部的负压;若干第一出端导流条434以左旋方式排布于出端流体副入口46,流体作用装置的外部流体受负压作用,从左旋式环周排布的第一出端导流条434形成的副入口以左旋预旋方式进入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432,与内部流体会合并配合内部流体的预旋流动,实现流体作用装置的输入流体扩增目的。
图9仅是本发明具有内部流体以预旋方式流动和外侧流体以预旋方式进入参与配合内部流体流动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一实施例示意图,只要为了实现内外侧流体预旋流动而做出的其他的结构也均属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0为具有内部流体以预旋方式流动和外侧流体以预旋方式进入参与到配合内部流体流动的另一种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示意图,如图10所示,与图9所示实施例结构区别在于:第二出端导流条435的悬置端固定设有出端内导流结构体436,使得第二出端导流条435的悬置端呈封闭结构,从而使得出端内流体通道431对内流体起到进一步束流作用,促进流体作用装置的内部流体流经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时的流速进一步提高,负压引流作用进一步获得强化,支持更多的外流体被吸进入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432,使得出端流量扩增效果更佳。
图10所示结构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的内流体以预旋方式流动和外侧流体以预旋方式进入参与配合内部流体流动。
同理,当第一出端导流条434取平面结构和以辐射状环周布置情况,流体作用装置的外部流体受高速流经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30出口形成的负压作用,从取平面结构和以辐射状环周布置的第一出端导流条434形成的副入口以无预旋方式进入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432,与内部流体合并,参与并配合内部流体的预旋流动。
图11所示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与图10所示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的结构区别仅在于出端流体副入口46与出端内导流结构体436的不同。图11所示出端流体副入口46的前部还设有扩展接筒;而图11所示出端内导流结构体436在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430的出端之外还设有延伸结构体。
上述图8-11所示仅是本发明具有透平式流体作用装置出端通过内部流体负压吸引外侧流体进入进入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432,与内部流体合并,参与并配合内部流体的流动,实现透平式流体作用装置输出流体流量的增加。
只要是以通过内部流体负压吸引外侧流体进入进入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与内部流体合并,参与并配合内部流体的流动,实现透平式流体作用装置输出流体流量的增加而做出的其他的结构也均属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需要说明的是,只需将第一出端导流条434变更为相对于本结构体轴线呈辐射状分布的平板结构,即可实现外侧流体直线导入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流体不同的进入方向及结构并不代表全部罗列了本发明的创新点,只要为了实现流体以预旋或无预旋方式进入而做出的其他的结构也均属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术语“第一出端导流条”和“第二出端导流条”只是为了描述实施例使用,并非限定一定是“条”状,“第一出端导流条”和“第二出端导流条”可以是片状结构,条状结构,或者是其它立体结构,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提供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能够应用于流体作用装置中,能够有效地补充输出的流体流量,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出口与出端内流体通道相通的位置构建出一狭窄的通道产生文丘里效应加快流体流入速率。此外,通过设计不同第一出端导流条和第二出端导流条结构,能够有效改变流体流向,从而满足不同场景和实际需求的应用。
本发明的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可以应用于串装式多级流体作用装置上,能够进一步增强串装式多级流体作用装置的流体输出总量。
图8-图11所示的结构均可以组合或单独作为部件应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各对应的位置上,也可以根据上述结构能预期达到的效果单独或组合使用在其他流体作用装置上。
为实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有足够高的流体输出压力,进一步为实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有足够大的流体输出总量,实际使用场景中,可以通过将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实施多级串装使用,或者还包括在多级串装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进一步串装进端流量扩增结构体,中段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流体进端结构体的全部或部分,构成串装综合功能多级机使用,串装综合功能多级机中的每级离心叶轮,或者还包括进端流量扩增结构体,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均涉及驱动源问题。
图2-图3所示的结构均可以组合或单独作为部件应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各对应的位置上,也可以根据上述结构能预期达到的效果单独或组合使用在其他流体作用装置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1.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心叶轮、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动力源输入轴;离心叶轮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动力源输入轴一端沿轴向延伸至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并与离心叶轮传动连接;动力源输入轴另一端为动力源输入外轴端,动力源输入外轴端位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外部;动力源输入外轴端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级流量负压扩增结构;
所述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为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上的流体副入口和/或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设置于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流体输出端;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包括有出端内流体通道和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壳体;所述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端内流体通道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动力源输入外轴端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为联轴器、花键键套、万向节、齿轮、带轮、链轮、或连接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传动结构。
4.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级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和至少一级流体增压输出结构;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动力源输入轴;离心叶轮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动力源输入轴一端沿轴向延伸至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并与离心叶轮传动连接;动力源输入轴另一端为动力源输入外轴端,动力源输入外轴端位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外部;动力源输入外轴端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作为整机的首级;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位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中导流结构体的流体流出端之后;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为用于提高输出流体动压的叶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级流量负压扩增结构;
所述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为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上的流体副入口和/或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设置于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流体输出端;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包括有出端内流体通道和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壳体;所述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端内流体通道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动力源输入外轴端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为联轴器、花键键套、万向节、齿轮、带轮、链轮、或连接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传动结构。
7.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心叶轮、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和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所述离心叶轮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
所述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包括锥轮架和径向驱动轴;所述锥轮架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所述径向驱动轴的一端插入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另一端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所述离心叶轮设有转轴;所述离心叶轮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锥轮架上;所述转轴设有从动锥轮;所述径向驱动轴在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的一端设有驱动锥轮;所述驱动锥轮和所述从动锥轮配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级流量负压扩增结构;
所述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为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上的流体副入口和/或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设置于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流体输出端;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包括有出端内流体通道和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壳体;所述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端内流体通道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驱动轴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为联轴器、花键键套、万向节、齿轮、带轮、链轮、或连接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传动结构。
10.一种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级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和至少一级流体增压输出结构;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包括离心叶轮、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和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所述离心叶轮部署于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
所述径向出轴传动结构体包括锥轮架和径向驱动轴;所述锥轮架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所述径向驱动轴的一端插入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另一端设有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
所述离心叶轮设有转轴;所述离心叶轮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锥轮架上;所述转轴设有从动锥轮;所述径向驱动轴在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内的一端设有驱动锥轮;所述驱动锥轮和所述从动锥轮配合连接;
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作为整机的首级;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位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中导流结构体的流体流出端之后;所述流体增压输出结构体为用于提高输出流体动压的叶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级流量负压扩增结构;
所述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为设置于所述离心贯流导流筒体上的流体副入口和/或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设置于所述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流体输出端;
所述出端流量负压扩增结构体包括有出端内流体通道和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壳体;所述出端外流体输入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端内流体通道相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驱动轴与外界驱动源相适配的传动连接结构为联轴器、花键键套、万向节、齿轮、带轮、链轮、或连接变速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传动结构。
13.一种应用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无驱动源的流体离心贯流作用装置的风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