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稳向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30  56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便携轻巧的,适合佩戴于人体颈部的稳向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可佩戴或穿戴的送风装置,其中现有颈部佩戴的送风装置缺点突出,缺少更舒适高效的颈部佩戴送风装置;现有的颈部佩戴式送风装置,有的无法集中定向送风,耗电过大,散热效率欠佳,有的重量大,震动大,佩戴舒适性太差,甚至有的还需要手持辅助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颈部稳向送风装置,通过合理的风扇部件和佩戴部件及减震部件、下架等的设计,可大大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和良好的送风效果,可兼具照明功能;还可通过模块化设计,拆分或组合成使用,如单独的送风装置或照明装置使用,或方便更换电池或电池置于口袋处,让佩戴更平稳舒适,集中定向送风,提高效率,便于携带,方便使用人;稳向既平稳震动小、定向之义。

为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颈部佩戴送风装置,主要包括佩戴部件(6)、电动风扇、供电部件;所述电动风扇包括扇叶(1)、驱动电机(2);所述供电部件包括电源(4)和串联在驱动电机(2)、电源(4)之间的开关(5);电源(4)为驱动电机(2)提供电力,带动扇叶(1)旋转工作。

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以下简称送风装置)各主要部件之间固定连接,或所述送风装置各部件间为易拆装连接的模块化结构设计。

优选,所述装置的风扇叶片直径为1-8厘米。

优选,所述电动风扇设有风扇边框、保护网。

优选,电动风扇采用螺旋浆式风扇、涡轮式风扇或隐藏式的扇叶设计。

所述开关为普通开关或所述开关为调速开关,或普通开关与驱动电机之间还串联有调速器。

所述电源为一个内装充电电池的可充电电池盒或内装普通电池的普通电池盒,或小充电宝;电源固定连接安装或通过卡扣3号或自粘扣或电源插头插孔安装于风扇边框或佩戴部件上,或悬挂于颈部或放入口袋中。

优选,充电电池或电池盒可做成适合人体颈部的弧形,辅助佩戴。

优选,电源可为粒状或柱状等形状的普通电池或充电电池置于佩戴部件中。

优选,电源也可是太阳能电池板,或所述电源也可是外接电源。

所述佩戴部件为佩戴架、项圈、软带、绳、链、软电源线和鹅颈管的任意一种;

优选,佩戴部件有多种变化,如设有减震部件、下架、支撑架、软吊架、硬吊架、副吊架、曲面保护网等,提高送风效率和舒适性,适应不同的佩戴人需求。

所述佩戴部件、电动风扇的扇叶、风扇边框、保护网、减震部件、下架、支撑部件、软吊架、硬吊架、副吊架等,可为通常见的塑料、金属、橡胶、编织物等的其中一种,也可以通过更进一步的材料的选择优化,实现减轻送风装置重量,提高佩戴舒适性的目的。

优选,所述佩戴部件两端设有系扣或对接用的皮带扣、自粘扣、卡扣或螺纹扣使其端头对接,辅助佩戴。

优选,所述保护网为硬的曲面保护网。

优选,所述颈部佩戴送风装置设有短的吹风嘴或导流板,吹风嘴有多种设计变化,导流板为直平板,或是直或曲的槽状板,或弧面板,提高送风效率和舒适性,以适应不同的佩戴人需求。

优选,所述电动风扇可通过二个或多个搭配,调节相对角度等,来优化送风效果。

优选,所述电动风扇设有转向部件如折叠架、转轴或合页轴,使电动风扇可以调节角度,可减小送风装置体积,也便于携带,或折叠架、转轴、合页轴也可用鹅颈管代替。

优先,可通过设有夹扣或卡扣、自粘扣等设计,用来调节电动风扇的方向、位置。

优选,所述送风装置设有温度感应器,它连接到的所述调速器或调速开关为自动电子控制器,能自动给电动风扇调速和设定工作时间,或也能给灯头调度和控制开关。

优选,所述送风装置具有绝缘防水设计。

优选,所述佩戴部件设有合页轴等使其折叠方便收纳。

优选,所述佩戴部件设有伸缩杆或滑道,使其长度可调节。

优选,所述颈部佩戴送风装置设有支撑脚、支撑架、支撑垫作为支撑部件,佩戴部件靠近人体的一面切合人体形状,材质为塑料或金属,也可采用海绵、软硅胶或橡胶等材料,增加佩戴舒适性。

优选,所述颈部佩戴送风装置还设有灯头。

优选,风扇边框或支撑部件上还设有卡子,可用来夹持迷你话筒或小笔。

该装置能做到准确送风,稳定舒适,效率高,也能做到极为轻巧,节电,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佩戴部件(6)为项圈的颈部佩戴送风装置的示意图,佩戴于颈部不易脱落,电动风扇通过电机(2)底部固定安装或通过模块化设计安装于项圈上。

图2为图1中的电动风扇设有风扇边框(3)和保护网(11)的示意图。

图2a为图2的拆解结构示意图,电源设有卡扣1号(7),usb插头1号(8),圆插头(9)。

图3为图2中送风装置的电源与项圈固定安装成一体,或通过电源插头或卡扣安装连接实现模块化设计的示意图,电源线(10)和开关(5)集成于佩戴部件6内。

图4为项圈设有卡扣2号(12)或自粘扣等的示意,可将项圈打开和对接,方便佩戴。

图5为项圈设有延长杆(55)的示意图,电动风扇固定安装于其上,或通过风扇边框(3)上设置的夹扣1号(20)安装于延长杆上,便于调节位置。

图6为项圈上设有转向部件(19)鹅颈管或转轴连接电动风扇的示意图,或鹅颈管和电动风扇之间还设有减震部件1号(21)。

图7为一种设有双电动风扇的送风装置示意图,电动风扇通过转向部件(19)连接于风扇边框(3)。

图8为图7中佩戴部件为开有一个小口的项圈,项圈有弹力,方便打开佩戴,电动风扇设有风扇边框的装置示意图,鹅颈管连接于电动风扇边框。

图8a为图7中佩戴部件为佩戴架的示意图,开口较大,可佩戴于头部,也可称为耳机架式送风装置,转向部件(19)鹅颈管连接于电动风扇边框,还设有减震部件1号(21)。

图9为图7中项圈设有伸缩杆(18)的示意图,电源(4)安装于项圈下端。

图10为送风装置的项圈设有支撑垫(22)的示意图,能增强佩戴的舒适性。

图11为项圈设有软性连接部件(13)如软带、绳、链或电源线连接电动风扇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送风装置的佩戴部件替换为佩戴架的示意图,开口中等大小。

图12a为图12中送风装置的佩戴架的开口向上的示意图,可称为听诊器式送风装置。

图13为图12中的软件性连接部件设有一个下架,下架为梁(14)的示意图,图中为一个直梁,电动风扇固定安装或通过模块化连接部件设计安装于下架上,下架能使送风装置佩戴更平稳舒适,有助于提高送效率。

图14为所述送风装置的下架的梁(14)为一个弧形梁的示意图,其佩戴架比图8中的佩戴架开口大,可佩戴于头部或颈部,也可称为耳机式送风装置。

图14a为所述送风装置的下架的梁(14)为v形梁的示意图。

图14b为图14所述送风装置的佩戴架与下架间采用减震部件1号(21)替代软性连接部件(13)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的梁用一个方架(15)代替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的方架用一个板(16)代替的示意图,板也可是电池或电池盒或太阳能电池等。

图16a为图16中的佩戴部件上设有折叠部件(17)如合页轴、小段鹅颈管、小段链、小段绳等,方便送风装置折叠收纳的示意图。

图17为佩戴部件(6)为软带、绳、链或软电源线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电源(4)为充电电池或电池盒和开关安装在佩戴部件上的示意图。

图18a为图18中电源(4)设计成弧形方便辅助佩戴于颈部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的电动风扇通过模块化设计安装连接或固定连接电源和开关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的佩戴部件(6)设有一个辅助佩戴的支撑垫(22)的示意图。

图21为送风装置的扇叶(1)为普通浆叶式的电动风扇设有短的吹风嘴(24)的示意图,还设有夹扣2号(43)用于安装于佩戴部件上。

图22为图21电动风扇设有两个短吹风嘴(24)的示意图,或还可设有大的转轴1号(44)在风扇边框上,可以调整吹风嘴在电动风扇上的自身吹风方向。

图22a为图22电动风扇的两个吹风嘴(24)设计呈一定夹角的示意图,有利于定向送风。

图23为图21的电动风扇的吹风嘴(24)与扇叶(1)之间具有一定倾斜夹角的示意图,有利于提高送风效率和减小送风装置的厚度。

图24为图23的电动风扇下面安装有电源(4)的示意图。

图25为所述电动风扇为涡轮式风扇,其吹风嘴偏靠一侧。

图26为涡轮式风扇,其吹风嘴居中。

图27为涡轮式风扇的吹风嘴居中,嘴中有设有一个隔板(25),平衡吹风嘴两侧喷出的气流。

图27a为图27涡轮式风扇的吹风嘴侧面剖开,隔板(25)处于倾斜设置的示意图。

图28为吹风嘴(24)为圆管形或电动风扇置于圆管中一端的示意图。

图28a为两个图28的电动风扇端部连接在一起联用,它们间设有一定的夹角的示意图;它可固定连接,也可通过合页轴2号(42)安装连接成一体使用,可以调整两个电动风扇间的夹角,调整送风方向,或还可设有一个调向架(40),调向架(40)为一个杆连接两端的套环,可套于吹风嘴上移动位置,固定好吹风嘴间夹角;合页轴2号、调向架也可用鹅颈管代替。

图28b为两组驱动电机和扇叶的组合在同一个吹风嘴(24)中,能减小电动风扇厚度,提高效率。

图29为电动风扇的扇叶(1)置于圆桶形的送风嘴(24)靠中部的示意图,扇叶远离进出风口,为一种隐藏扇叶式设计。

图29a为图29中电动风扇的进风口处设有保护网(11)或开有密集小孔的示意图。

图29b为电动风扇设有能弯曲调向的圆的吹风嘴的示意图。

图29c为电动风扇设有能弯曲调向的扁的吹风嘴的示意图。

图30为曲槽状导流板(26)的示意图,其上设有卡扣4号(41),方便拆装,实现模块化设计。

图30a为直槽状导流板的示意图。

图30b为直弧状导流板的示意图。

图30c为曲弧状导流板的示意图。

图31为电动风扇设有转轴2号(27)的示意图。

图32为电动风扇边框(3)外设有折叠架(28)的示意图,转轴2号安装在折叠架(28)上。

图32a为图32的电动风扇转动方向工作的状态示意图。

图33为图32中电动风扇转轴2号底部设有一个弹簧夹作为夹扣3号(30)的示意图,可通过夹扣3号安装于佩戴部件或下架上,是一种模块化连接安装用的部件。

图34为图33中作为夹扣3号的弹簧夹的示意图。

图35为作为夹扣的圆圈孔的示意图,其材质可为金属,塑料,橡胶、硅胶等,通过它们可调节电动风扇在配戴部件或下架等其它部件上的位置,例如在绳上的位置,也是一种模块化连接安装用的部件。

图36为作为夹扣的窄缝孔的示意图,材质和作用类同图35,例如在软带上的位置。

图37为一种圆头卡扣的与对应插入的圆孔的示意图,也是一种模块化连接安装用的部件。

图38为一种尖头卡扣的与对应插入的方孔的示意图,也是一种模块化连接安装用的部件。

图39为图32中的电动风扇外还设有一个外框(45)的示意图,转轴2号(27)通过转轴3号(31)连接外框(45),外框还可设有例如图34、35或36的夹扣4号(48)或如图37、38的卡扣或自粘扣、磁吸扣等,用于安装连接于佩戴部件、下架等部件上使用。

图40为图39的电动风扇竖起旋转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41图39的外框(45)设计为一个大夹子(34)的示意图,使送风装置可夹持于外物上使用。

图42为电动风扇设有支撑架(37)的示意图,它可以与电动风扇的外风扇边框(45)或风扇边框(3)固定连接成一体或通过卡扣5号(36)与它们模块化安装连接,或通过夹扣5号(38)或其它模块化连接部件与佩戴部件组成可拆装的模块化的设计,支撑架靠人体的一面切合人体形状。

图43为一个带有鹅颈管的灯头与电池组成独立使用的小手电的各部件说明示意图,设有鹅颈管作为灯头杆(32)连接usb插头2号(35)插于电源上的对应usb插孔中。

图44为图39、42、43中部件组合使用的示意图,支撑架(37)设有夹扣5号(38),软性连接部件(13)为其中穿过,软性连接部件(13)还设有一段松紧带作为减震部件2号(39)连接于佩戴部件(6),也能调节佩戴部件长度,佩戴部件(6)为佩戴架,该设计能佩戴于颈部或头部下颚,佩戴部件也可通过图34、35、36、37、38中不同的夹扣或卡扣与项圈、佩戴架、绳、链、鹅颈管等其它部件组成不同的送风装置。

图45为电动风扇与支撑垫(22)安装为一体使用的示意图,支撑垫也可以是帽带下颚垫等,还设有夹扣6号(49)用于安装在帽带等佩戴之上。

图45a为电动风扇设有支撑脚(29)的示意图,支撑脚材质为塑料、橡胶、硅胶、金属或木材等。

图45b为电动风扇的设有两侧的风扇边框(3)的示意图,能阻挡风使其更多从风扇边框的开口处流出。

图45c为电动风扇的设有两侧的风扇边框(3),另两侧的风扇边框架起的示意图,形成一种导流板结构。

图45d为电动风扇的风扇边框(3)形成吹风嘴的示意图。

图45e为图45d的电动风扇的风扇边框(3)做成弧状的示意图之一,可适应颈部或下颚等人体的形状,风扇边框上还设有夹扣7号(54)或其它模块化安装连接部件,用于同帽带儿等佩戴部件相配合使用。

图45f为电动风扇的风扇边框(3)固定连接或通过卡扣、自粘扣、磁吸扣等部件模块化安装连接于支撑垫(22)的示意图,支撑垫可以是帽带儿的下颚垫(也称下颚托)。

图45g为电动风扇的风扇边框(3)通过支撑脚(29)固定连接或通过卡扣、自粘扣、磁吸扣等部件模块化安装连接于支撑垫(22)的示意图。

图46为电动风扇的电机(2)通过底部安装于支撑架(37)的示意图。

图47为电动风扇的风扇边框(3)设有硬吊架(46)的示意图,硬吊架材质为金属、塑料、硬橡胶、木材等,吊架可以悬吊于绳、软带、链、项圈或佩戴架等佩戴部件或软性连接部件(13)之上或安装于下架等部件上使用,能使图中浆叶式电动风扇吊平,将风送向头、颈部;硬吊架间也可设有保护网。

图48为电动风扇边框(3)设有一个由三根软绳、软带或软胶条等连接于风扇边框做的软吊架(47)的示意图,吊架可以悬吊于绳、软带、链、项圈或佩戴架等佩戴部件或软性连接部件(13)或安装于下架等部件上使用,可将图中螺旋桨浆叶式电动风扇吊平,使风吹向头、颈部,也便于携带,减小装置重量。

图49为图47中电动风扇设的风扇边框(3)外设有折叠架(28)的示意图,折叠架可连接佩戴部件、软性连接部件等,如绳、带、链等,便于折叠缩小体积,也起到一个吊架的作用。

图49a为图47中的电动风扇还设有一个副吊架(52)的示意图,可同佩戴部件等其它部件组成所述送风装置;此图中的风扇边框(3)可去掉,吊架和副吊架连接成一体,电动风扇通过电机的底部或支棍连接于它们之上,副吊架上也可设有保护网。

图49b为的电动风扇折叠框(28)作为吊架时设有硬的曲面保护网(53)号的示意图,副吊架上安装有电源(4),可同佩戴部件等其它部件组成所述送风装置;图中风扇边框(3)也可去掉使用;硬的曲面保护网(53)属于保护网(11)的一种变化设计。

图49c为的电动风扇边框(3)上下都设有硬的曲面保护网(53)号的示意图,保护网(53)可以代替吊架使用。

图49d为图49c的电动风扇去掉风扇边框(3)后上下曲面保护网(53)号为合为一个球笼的示意图,曲面保护网上安装有电源(4)。

图49e为的电动风扇设有硬曲面保护网(53)号直接作为吊架作用,副吊架也做成曲面保护网的示意图,电动风扇通过风扇边框(3)或无风扇边框(3)其电机底部用支棍连接到曲面保护网上。

图49f为图49e中电动风扇加装有折叠框(28)作为吊架的示意图。

图49g为曲面保护网(53)为半球形的举例示意图。

图49h为曲面保护网(53)为弧形的示举例意图。

图49i为曲面保护网(53)为弧形的示举例意图,还设有两侧的风扇边框(3),能提高定向送风的效率。

图49j为电动风扇通过电机底部固定连接于或通过电源插头等模块化设计连接于电源(4)的示意图,它可跟各种佩戴部件或吊架等部件通过固定连接或模块化连接部件设计组成送风装置;电动风扇的底部也可连接转向部件如鹅颈管,鹅颈管再固定连接连接于或通过电源插头等模块化连接部件设计连接于电源(4)。

图50为电动风扇固定通过风扇边框(3)安装的下架为梁(14)之上,图中为横梁,或风扇边框(3)通过图35的夹扣安装在横梁之上时的示意图,电源(4)安装于横梁之下,起到坠物的作用能保持电动风扇的送风角度。

图50a为电动风扇设有转向部件(19)如鹅颈管或延长杆(55)安装于梁(14)为横梁之上时的示意图电源安装于横梁之下,电源起到坠物的作用。

图51电动风扇设有转向部件(19)如鹅颈管或延长杆(55)安装于下架为四方架(15)之上时的示意图,电源(4)也安装于其上。

图52为电动风扇设有转向部件(19)如鹅颈管或延长杆(55)安装于下架为板(16)或下架为电池或电池盒之上的示意图。

图53为图1、2、3、4、5、6、7、8、8a、9、10的送风装置佩戴于颈部的示意图。

图54为图8a中的送风装置佩戴于头部的示意图。

图55为图11、12、12a、13、14、14a、14b、15、16、16a、45的送风装置佩戴于颈部的示意图。

图56为图12a中的送风装置挂于耳部使用的示意图。

图57为图14、14a、45的送风装置佩戴于头部下颚的示意图。

图58为图17、18、18a、19、20的送风装置佩戴于颈部的示意图。

图59为图17、18、19的送风装置作为一种帽带佩戴于下颚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颈部佩戴送风装置(以下简称送风装置),包括:佩戴部件(6)、佩戴部件(6)上安装的电动风扇,以及为电动风扇供电的供电部件;所述供电部件包括电源和开关(5),开关(5)串联在电源和电动风扇的连接电路上;电源(4)为驱动电机(2)提供电力,带动扇叶(1)旋转工作;驱动电机(2)通过底部安装于项圈下部。

电源固定安装于项圈上,项圈为一个圆环,套于人体颈部不易脱落,如图1、2、3、4、5、6、7、8、9、10、11;

所述电动风扇为螺旋浆式风扇或为涡轮式风扇;

所述扇叶(1)采用软性材质,如柔软的塑料、软橡胶、软硅胶、布片和软皮革的其中之一种;具体如普通的柔软的聚氨酯、软硫化橡胶,也可采用如软的细泡沫聚氨酯材料、软的泡沫硅胶进一步减轻送风装置重量;此实施例采用简便结构,重量轻又增强安全性,不容易伤人体皮肤,扇叶也不容易折断损坏便于携带,方便佩戴于人体。

所述送风装置的电动风扇、电源、佩戴部件之间固定连接;

固定连接是指如注塑、粘结、熔接或焊接等一体化成形设计或通过螺丝等较难快速拆装的部件将所述送风装置各部件固定连接为不易快速拆装的一体,如图1所示。

所述电源(4)为一个内装充电电池的可充电电池盒或内装普通电池的普通电池盒,或小充电宝电源,或太阳能电池板。

项圈材质可为塑料、金属、橡胶、硅胶、陶瓷、木材、藤编、硬纸、硬布等其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二种的复合材料,橡胶、硅胶具有弹性,佩戴舒适,减小风扇震动对人体的影响,也能变形易于取下,木材、藤编、硬纸、硬布等也能减轻装置重量。

作为该实施例的一个改进,开关为调速开关或开关(5)与驱动电机(2)中间串联有调速器。

作为该实施例的另一个改进,如图2,所述送风装置的电动风扇设有风扇边框(3);风扇边框(3)采用硬质材料,如硬塑料、钢铁、铜、钛合金、硬橡胶、硬硅胶和陶瓷的其中之一种,或它们的二种或多种的复合材料;或风扇边框可采用轻质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铝、木材和硬海绵的其中之一种或它们的二种或多种的复合材料,或软弹性材料,如软塑料、软橡胶和软硅胶的其中之一种,或它们的二种或多种的复合材料,来减轻重量和增强佩戴舒适性;

风扇边框(3)为圆形、方形或其它形状,也可有例如图45b、45c、45d、45e的变化。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如图2a所示,所述送风装置的电源、佩戴部件之间为易于拆分和组合使用的模块化结构设计。

模块化结构设计是指,如项圈、电源通过设有的卡扣1号(7)、夹扣、自粘扣、磁吸扣或电源插头插孔等易拆分的安装连接部件成为易于拆分和组合使用的模块化结构;卡扣为一个端头稍大的插头插入相应的孔或槽中卡住,易于快速插拔拆装。

如图37、38为用于实现部件间模块安装连接的二种卡扣的示意图;图37为所示圆头卡头与对应的圆孔、图38中尖头卡头与对应的方孔;卡扣1号能方便拆装更换电源或分拆使用,如方便电池放入口袋中或另固定在衣服上,能使佩戴于颈部的所述送风装置重量减轻,大大增强舒适性;

如图34、35、36为用于实现部件间模块安装连接的三种夹扣的示意图。

电动电机(2)的底部或侧面、风扇边框(3)可固定连接于佩戴部件或通过夹扣、卡扣、自粘扣、磁吸扣或电源插头等模块化安装连接部件连接于佩戴部件;例如图1、45e。

作为该实例的一个改进,如图2a,设有电源线(10)或设有电源线(10),连接电源(4)、开关(5)、调速器和电动风扇或灯头;电源线(10)设有电源插头,如usb电源插头1号(8)、圆插头(9)形成模块化可拆分组合的安装连接,可插入相应的电源(4)的相应插孔中,或插入驱动电机(2)的侧面或底部的相应插孔,方便拆装,或电源通过电源线的插头和对应插孔连接于风扇边框上;

或电源线内置,电源通过相应的电源插头插孔安装于佩戴部件上;或电源是外接电源,如插座或充电器,方便长时间坐着工作等固定位置的人使用;

或电源固定连接于或通过卡扣、自粘扣或相应的电源插头插孔安装于风扇边框上。

作为该实施例的另一个改进

或电源置于佩戴部件中,如电源做成粒状或柱状的普通电池或充电电池置于项圈内部,调速开关和电源线也集成到佩戴部件内,大大缩小装置的体积,或如图3所示,电源设置固定安装或通过模块化设计连接安装在项圈中。

作为该实施例的又一个改进,如图9,项圈上还设有伸缩杆(18),用于调节佩戴长度,适应佩戴者的需要。

作为该实施例的再一个改进,项圈表面设有一层硅胶、橡胶、绒布或软塑料,或烤漆作为保护层,避免金属直接接触人体,引起过敏不适等健康问题,也起到绝缘防水的作用;所述驱动电机、电源插孔口处还可设有绝缘橡胶塞或垫圈,焊点处、裸露的电线接头处设有绝缘层,起到绝缘防水防漏电的作用。

实施例3

与以上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的电动风扇扇叶(1)可采用硬性材质,如硬塑料、金属、硬橡胶、硬硅胶、木材和硬纸板的其中之一种;如可采用普通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稀、普通钢铁材质,或可采用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铝、硬聚氨酯泡沫材料、较硬的泡沫硅胶、木材和硬纸板做成扇叶,以进一步减轻扇叶重量,硬橡胶、硬硅胶具有韧性不易折断损坏;此实施例与实施例1均结构简便,能减轻所述送风装置重量,方便佩戴于人体。

作为该实施例的一个改进

如图2所示,电动风扇设有保护网(11);保护网可固定连接于风扇边框或电机(2)的底部或侧面,也可通过自粘扣、卡扣这类易拆装连接设计安装连接于风扇边框或电机(2)的底部或侧面,实现易拆装的模块化结构设计;保护网可采用软性材料,如透气的编织布料、透气的纸、织线网、软塑料、硅胶、橡胶和无纺布其中之一种,能减轻装置重量也增加佩戴舒适性,或采用硬性材料,如硬塑料、金属、木材和陶瓷的其中之一种,增强防冲撞的能力。

作为该实施例的另一个改进,如图4、5、6、7、9、10、11所示,项圈上设有卡扣2号(12)或自粘、螺纹扣、磁吸扣,方便项圈对接或打开,方便使用人佩戴;或如图8所示,设有一个小开口,项圈有弹性,也方便对接或打开佩戴。

作为该实施例的改进,电动风扇可有如下图的一些变化,

图47、48、49、49a、49b、49c、49d、49e、49f、49g、49h、49i、49j,这些电动风扇的变化设计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它们可同佩戴部件等进行固定连接或模块化安装连接,实现所述送风装置的平稳佩戴、定向送风、提高效率、轻量化的目的;折叠架和风扇边框、副吊架、曲面保护网也可设计为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其它形状;保护网(11)可以有多种形式,硬的曲面保护网(53)属于保护网(11)的其中一种变化设计;电动风扇的曲面保护网(53)和软吊架(47)、硬吊架(46)也可通过金属环、锁扣、孔眼或挂钩与项圈或佩戴架或绳、软带、链或软电源线这些佩戴部件连接安装,能调整电动风扇在它们之上的位置或自由转动,或方便模块化拆装。

图49d的曲面保护网(53)所示的球笼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做成两半开合的;其做成正圆形或长圆形有助于悬挂使用时保持送风方向的稳定性;电动风扇的电机底部直接连到或可用支棍等连接到曲面保护网上,此设计能减少部件,减轻送风装置重量;它可以直接代替软吊架或硬吊架与佩戴部件或挂架、软性连接部件、转向部件固定连接或通过模块化连接部件安装连接使用,可通过夹扣、卡扣、孔眼、金属环、锁扣或挂钩与它们安装连接;电池(4)可固定连接于球笼上或通过卡扣、自粘、锁扣、电源插头、挂钩或磁吸扣等易拆分部件模块化安装连接于图49d的曲面保护网上,也可通过金属环、系绳等安装于其上。

作为该实施例的另一个改进,所述电动风扇不一定设有保护网,采用隐藏式扇叶设计,如“无叶风扇”式设计,将螺旋桨式风扇、涡轮式风扇的电动风扇置于风扇边框(3)内,进风口采用环状窄缝风口的设计,避免手指等物触碰扇叶,如图25;或扇叶远离进出风口,如图29所示,或在管口或管壁设有进风口设有保护网或有类似保护网的密集小孔,出风口远离扇叶,如图29a所示。

实施例4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电动风扇设有吹风嘴(24)、导流板(26);

可有如下图多种设计变化:

图21、22、22a、23、24、25、26、27、27a、28、28a、28b、29、29a、29b、29c、30;

吹风嘴嘴口可为扁口、圆形、方形、弧形、三角形、梯形,星形,郁圆形等。

同一电动风扇的吹风嘴、导流板可采用一个、二个或多个;

同一电动风扇的二个或多个吹风嘴、导流板间可以有一定的夹角,方便定向均衡送风,它们间的角度固定或角度可调;

电动风扇也可设有一个、二个或多个,电动风扇间也可并联组合使用,例如图28a;

同一个吹风嘴或导流板中也可设有一个以上的电机与扇叶的组合,例如图28b;

这些变化的设计目的,是定向的送风到人体特定部位,如两侧脸颊、耳、颈、前胸、后背,或提高电动风扇定向送风的效率,或减小所述送风装置厚度。

图24为图23的电动风扇下面安装有电源(4)的示意图;

27a为图27的涡轮式风扇其吹风嘴剖开,隔板片(25)处于倾斜位置的示意图,用于平衡涡轮式风扇吹出的气流在同一吹风嘴中两侧的强度不同的状况。

吹风嘴固定连接于或通过卡扣、螺纹扣、自粘扣、转轴(44)等模块化设计安装于风扇边框(3)上,也使其能调整在电动风扇上的方向。

吹风嘴和导流板的材质可采用塑料、橡胶、硅胶、金属和陶瓷等的其中之一种,也可用木材、硬纸或泡沫板等减轻重量,金属如铝合金也可减轻重量;

29b、29c吹风嘴可弯曲调向,材质也可采用鹅颈管,或软铝管,或可弯曲的机电拖链管。

导流板(26)举例示意图如图30、30a、30b、30c;导流板固定安装或也可通过卡扣4号(41)或自粘扣、磁吸扣等或转轴安装于风扇边框或电动风扇底部,使它们在电动风扇上能转动方向,使风吹向人体易散热的部位或特定的位置,或变形调整方向,如可采用软铝板材质。

电动风扇的吹风嘴(24)或导流板与扇叶(1)旋转径向面之间平行或具有一定倾斜夹角或垂直,以改善送风效率,平行或倾斜夹角能减小装置厚度;如图23、24为倾斜夹角示意图。

实施例5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送风装置的佩戴部件(6)为佩戴架;

如图8a、12、12a、13、14、14a、14b、15、16、16a的佩戴架为圆弧形,可有适当的弹性,方便佩戴和摘取,电源线(10)可外置于它们,或内置于它们;它们可做成圆柱状或做成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板带状;其材质与项圈相似。

实施例6

如图5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佩戴部件为项圈或佩戴架上,设有延长杆(55),电动风扇固定安装于延长杆上,或电动风扇通过如图34、35的夹扣1号(20)连接安装于其上,可调节电动风扇在其上的位置和方向,调节电动风扇与颈部头部的距离;或延长杆用一个长条板代替,上面有一个滑道,电动风扇可以在其上滑动位置。

作为该实施例的一个改进,所述佩戴部件设有转向部件代替延长杆,如图31、32、32a、33所示,在风扇边框(3)或电动风扇底部设有一折叠架(28)与转轴2号(27)相连接,或折叠架或转轴2号的底端与佩戴部件相连接,它们的底部固定连接于佩戴部件上或通过底部的夹扣3号(30)安装连接于佩戴部件上,用于折叠和转向,调整送风方向,在折叠平时也可减小厚度,也便于携带,折叠架与转轴也可用鹅颈管代替,它们属于转向部件(19),如图6中所示为鹅颈管作为转向部件(19)。

作为该实施例又一个改进,如图39所示,在图31的基础上,在折叠架(28)外另设有一个外框(45),转向部件可将电动风扇拉出或折叠平放入其内使用,也能减小体积。

作为该实施例的另一个改进,所述送风装置的佩戴部件为材质为鹅颈管或软金属丝,如铜丝、铝丝,除佩戴部件不中空外,它们与鹅颈管相似,可以弯曲变形使用,也可代替电源线使用。

作为该实施例的又一个改进,如图16a,佩戴部件材质较硬时,设有折叠部件(17)如合页轴、小段鹅颈管、小段链、小段绳等,能使项圈或佩戴架折叠,方便携带。

实施例7

与以上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佩戴部件(6)设有小段软连接部件(13),如丝、绳、软带,它们可以是纤维编织物或软塑料、橡胶、硅胶等材质,也可是链,它们的目的也是降低风扇的震动传向人体,极高的提高舒适性,也有定向作用;软连接物重量极小,在佩戴于颈部时,还能保证即使在人弯腰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电动风扇的风也吹向人体特定的部位,如头部、颈部;

如图11、12、12a、13、14、14a、15、16、16a、44所示。

作为该实施例的一个改进,当软连接部件缺少弹性时,软带、绳或链上还可设有小段松紧带儿作为减震部件2号(39),如图44,以进一步减小电动风扇的震动传向颈部,也能伸缩适应人体尺寸要求。

实施例8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佩戴部件(6)为绳、软带或链;它们直接佩戴,也可以穿过一根软塑料、橡胶或硅胶材质的软管中佩戴,增强佩戴的舒适性;绳、软带、链也可用软电源线代替;它们同电动风扇固定连接或通过夹扣、卡扣、金属环、锁扣、挂钩、电源插头等与电动风扇安装连接,组成模块化可拆分和组合的送风装置,或方便电动风扇在它们之上移动位置调整位置。

如图17、18、18a、19、20所示,软带、绳、软带,这三种都为柔性佩戴物,软带包括宽带子和带儿这种窄带子;它们的材质为纤维编织物或软塑料、橡胶、硅胶等材质;它们安装或固定于所述送风装置的电动风扇底部或风扇边框(3),它们直接佩戴或端头可设有系扣或对接用的卡扣3号(23)、皮带扣、自粘扣或螺纹扣等,使其端头对接,方便系于颈部或作为帽带使用,辅助佩戴,如图17中所示;其使用状态如图58、59所示;

软带、绳、链也可用所述送风装置的软电源线代替;当它们缺少弹性时,带、绳、链上也可设有小段松紧带儿作为减震部件以减小电动风扇的震动传向颈部,增强舒适感,调节长度,或松紧带儿直接作为佩戴部件使用,以适应不同的人体尺寸需要。

作为帽带儿使用时与帽的连接方式可为其两端设有的帽带儿锁扣或挂钩或皮带扣或自粘扣或磁吸扣或螺纹扣或卡扣或夹扣,实现模块化结构设计,或固定连接于帽,如图59所示。

实施例9

与以上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佩戴部件(6)还设置连接有一个下架,下架为梁(14),梁为一个直横梁的,如图13、50所示,或为弧形梁如图14所示,或下架为v形梁14a所示,电动风扇固定安装于其上或通过模块化设计的如图34、35、36的卡扣或如图37、38的夹扣,或磁吸扣、自粘扣安装连接于下架之上,能移动在其上的位置并调向,电动风扇也可设有转向部件用于调向,电源和开关也可固定安装或通过模块化设计安装于下架上;下架材质可为塑料、金属、橡胶、木材、藤编、硬纸或硬布等,也可为鹅颈管等,其中软金属丝和鹅颈管都弯曲变形能力;下架能使送风装置佩戴更平稳舒适,有助于提高送效率。

作为该实施例一个改进,如图15、51,下架为一个四方架(15)或如图42、44、46电动风扇设有的支撑架(37),电动风扇通过风扇边框或电机底部、电源固定安装或通过模块化设计连接安装于其上。

作为该实施例另一个改进,如图16、52,下架为一块板(16),电动风扇、电源和开关固定安装或通过模块化设计连接安装于板上,板材质可用塑料、橡胶、金属等,如金属板有助于辅助散热。

作为该实施例又一个改进,如图16、52,下架的板用电池或电池盒代替,电动风扇、电源和开关固定安装或通过模块化设计连接安装于其上。

作为该实施例再一个改进,如图6、8a、14b,这些佩戴部件上可设有一段转向部件(19)或减震部件1号(21)代替软性连接部件(13),转向部件(19)和减震部件1号(21)也可联用,连接电动风扇的底部或风扇边框与佩戴部件,或下架与佩戴部件,减震部件1号(21)件材质可为小段弹簧、小段橡胶棒、小段硅胶棒、细金属丝、细塑料棍的其中之一种,这类有一定硬度的弹性的连接物,用于减震,提高舒适性;如图14b为其示例应用之一。

下架固定连接或通过模块化设计安装连接于软性连接部件(13)或减震部件上,或也可通过转向部件(19)如鹅颈管、合页轴连接安装于佩戴部件上。

实施例10

与以上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电动风扇设有支撑部件,包括如图45a的支撑脚(29)、如图42的支撑架(37)、如图45的支撑垫(22);支撑部件,能使电动风扇与人体产生距离,方便风的吹出,增加佩戴的舒适性;或支撑部件靠近人体的一面为符合人体形状的设计,增强佩戴舒适感;如图42支撑架(37),能配合外框(45)使用,其固定安装或能通过卡扣5号(36)安装于如图39的外框(45)上或风扇边框(3)上或电机底部,如图44、46,能使电动风扇与人体产生距离,方便风的吹出;如图45、45f、45g,电动风扇通过电机(2)底部或风扇边框(3)或支撑脚(29)固定安装或通过模块化设计如设有卡扣或自粘扣或磁吸扣或电源插头安装于支撑垫(22)上,支撑垫设有夹扣6号(49))或卡扣或自粘扣、磁吸扣等,用于同帽带儿或其它佩戴部件配合使用;支撑部件间也可相互配合使用,例如图45g;支持垫(22)可固定连接或模块化安装连接于佩戴部件上,如图10、20。

作为该实施例的一个改进,如图10、20所示,支撑垫(22)设置在佩戴部件上,用于改进佩戴的舒适性;支撑垫(22)材质优选硅胶或海绵,或采用橡胶、塑料、布、木材、纸的它们其中之一种;图20为支撑垫(22)设于软性佩戴部件上,如绳、软带、链、电源线上,配合其使用的示意图,增强配戴的舒适性。

实施例11

所述送风装置,如图43、44,还设有灯头(33),灯头(33)可设有一段可弯曲调向的灯头杆(32),灯头杆可采用鹅颈管材质,其可固定连接在风扇边框或佩戴部件上,也可通过卡扣或磁吸扣或自粘扣或usb电源插头2号(35)与风扇边框(3)或佩戴部件(6)安装为一体使用,例如图44;也可与所述电源(4)通过这种模块化连接设计,产生多种结构组合和使用方式,如图43可连接电源(4),可独立组成一个小手电。

作为该实施例的一个改进,所述送风装置风扇边框或支撑部件上设有卡子(51),用来夹持迷你话筒或小笔,如图44所示。

实施例12

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4,设有温度感应器(50)和相应的风扇自动电子控制器,温度感应器(50)将人体或空气的温度信号传递给集成于开关盒内的所述自动电子控制器,风扇自动电子控制器通过调整风扇电路的电阻电压或通过pwm方式自动控制风扇的转速,当人体或环境温度高时所述自动电子控制器自动提高风扇转速,当人体或环境温度低时自动降低风扇转速或停止风扇转动,有利于节电提效,也大大提高了人体舒适度。

作为该实施例的一个改进,自动电子控制器可设定风扇工作时间,控制电动风扇的开关和风量,方便使用人。

作为该实施例的另一个改进,自动电子控制器可以控制灯头的亮度和开关。

以上所述各实施例仅为该专利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根据本申请原理和所述内容的范围,其它人员还可进行重组和润饰,对于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取材容易,舒适高效,成本易于控制,工艺难度低,适合广大人群,易于普及推广;装置结构便携,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节能高效,可佩戴于人体将风送向人体特定的易热易出汗易散热的部位,结合模块化可拆装设计,灵活多变,进一步还可实现自动控制,适应多种场合需要,能为大众带来舒适体验。


技术特征:

1.一种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佩戴部件(6)、佩戴部件(6)上安装的电动风扇,以及为电动风扇供电的供电部件;所述供电部件包括电源和开关(5),开关(5)串联在电源和电动风扇的连接电路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风扇包括扇叶(1)、驱电机(2);所述电源(4)为驱动电机(2)提供电力,带动扇叶(1)旋转工作;

所述电动风扇为螺旋浆式风扇、涡轮式风扇或扇叶隐藏式风扇;

电动风扇的扇叶(1)采用软性材质或硬性材质;软性材质为柔软的塑料、软橡胶、软硅胶、布片和软皮革的其中之一种;硬性材质为硬塑料、金属、硬橡胶、硬硅胶、木材和硬纸板的其中之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风扇设有以下a~f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用于定向送风到人体特定部位,提高送风效率,或减小所述送风装置厚度、减小重量:

a.风扇边框(3);

风扇边框(3)采用硬质材料,或轻质材料或软弹性材料来减轻重量和增强佩戴舒适性;所述硬质材料为硬塑料、钢铁、铜、钛合金、硬橡胶、硬硅胶、陶瓷的其中之一种;所述轻质材料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铝、木材、硬海绵的其中之一种;所述软弹性材料为软塑料、软橡胶、软硅胶的其中之一种;

b.保护网(11);

保护网(11)采用软性材料或硬质材料;所述软性材料为透气的编织布料、透气的纸、织线网、软塑料、硅胶、橡胶和无纺布的其中之一种,能减轻装置重量也增加佩戴舒适性;所述硬性材料为硬塑料、金属、木材、陶瓷这几种的其中之一种;

c.吹风嘴(24);

吹风嘴(24)固定安装或能调整方向地安装在电动风扇上,使风吹向人体易散热的部位或特定的位置,提高效率;吹风嘴与扇叶(1)旋转径向面之间平行,或具有一定倾斜夹角或垂直;

吹风嘴(24)采用塑料、橡胶、硅胶、金属、陶瓷的其中之一种,或采用木材、硬纸、泡沫板其中之一种减轻重量,或采用鹅颈管、拖链管或软铝管来弯曲调向;

d.导流板(26);

导流板(26)是直平板、槽状板或弧状板,固定安装或能调整方向地安装在电动风扇上,使风吹向人体易散热的部位或特定的位置,提高效率;导流板与扇叶(1)旋转径向面之间平行,或具有一定倾斜夹角或垂直;

导流板(26)采用塑料、橡胶、硅胶、金属、陶瓷的其中之一种,或采用木材、硬纸、泡沫板其中之一种减轻重量,或采用鹅颈管、链拖管或软铝来弯曲调向;

当同时选用吹风嘴和导流板时,同一电动风扇的二个或多个吹风嘴、导流板间有一定夹角,方便定向均衡送风,夹角的角度固定或可调;

e.软吊架(47)或硬吊架(46)。

4.如权利要求3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网(11)为曲面保护网(53)。

5.如权利要求3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动风扇为一个、二个或多个,二个或多个电动风扇间独立使用或并联组合使用,并联使用时它们间夹角可调;

当设有吹风嘴和导流板时,同一个吹风嘴或导流板中设有一个以上的电机与扇叶的组合;

或吹风嘴中设有隔板片(25),用于平衡同一吹风嘴中两侧气流的强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部件(6)为佩戴架、项圈、软带、绳、链、软电源线和鹅颈管的其中任意一种;所述佩戴部件(6)直接佩戴使用,或所述佩戴部件(6)两端设有系扣或对接用的皮带扣、自粘扣、卡扣、或螺纹扣使其端头对接,辅助佩戴;或所述佩戴部件(6)为松紧带儿;

所述佩戴部件(6)为佩戴架、项圈时的材质为塑料、金属、橡胶、硅胶、陶瓷、木材、藤编、硬纸和硬布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二种的复合材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佩戴部件设有以下a~h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a.折叠部件(17),使佩戴架、项圈折叠,方便收纳;

b.伸缩杆(18)、滑道用于调节佩戴架或项圈长度,适应人体尺寸;

c.延长杆(47);

d.减震部件;

e.下架;

f.软性连接部件(13)或转向连接部件(19),用于调整电动风扇或下架的送风方向,提高送风效率,提高舒适度;

g.设于佩戴部件(6)表面的设有一层硅胶、橡胶、绒布、软塑料和烤漆中的一种作为保护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5)为普通开关或调速开关,或所述普通开关与驱动电机(2)之间串联有调速器;

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设有温度感应器(50),温度感应器(50)连接所述调速器或调速开关为自动电子控制器;

所述电源(4)为一个内装充电电池的充电电池盒,或内装普通电池的普通电池盒,或充电宝,或太阳能电池板,或外接电源;设有电源线(10),连接电源(4)与电动风扇或灯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为支撑脚(29)或支撑垫(22)或支撑架(37)。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在于:设有灯头(33),或灯头(33)带灯头杆(32);设有卡子(51),用来夹持迷你话筒或小笔。

11.如权利要求1-10所述颈部稳向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部件间固定连接或为易于拆分和组合的模块化安装连接;佩戴部件(6)、电动风扇、电源(4)三者间固定连接或为易于拆分和组合的模块化安装连接;灯头(33)与电源(4)或佩戴部件(6)或电动风扇间固定连接或为易于拆分和组合的模块化安装连接;支撑部件与电动风扇或佩戴部件之间固定连接或为易于拆分和组合的模块化安装连接设计;吹风嘴(24)和导流板(26)固定安装在电动风扇上或为易于拆分和组合的模块化安装连接设计;电源线(10)固定连接电源(4)和电动风扇或为易于拆分和组合的模块化安装连接设计;保护网(11)固定安装在电动风扇上或为易于拆分和组合的模块化安装连接设计。

技术总结
本专利公开一种颈部稳向送风装置,主要设有佩戴部件、电源、控制开关和调速部件、电动风扇,还设有减震部件、转向部件、连接部件、下架、支撑部件、吊架、吹风嘴、导流板、曲面保护网、照明灯头等,各部件间固定连接也能通过模块化结构设计拆分和组合使用,实现送风、照明功能;该装置通过各部件的合理设计、材料优化,降低风扇震动对人体的影响,使风吹向人体易散热易出汗的部位,还设有温度感应器和自动电子控制器,进一步提高装置送风效率;装置结构轻巧方便,佩戴平稳舒适,高效节能。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宝全
技术研发日:2020.03.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62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