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接入点、站点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专利2022-06-30  64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接入点、站点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无线局域网的协议中,讨论了多个接入点(accesspoint,简称ap)的联合功能,通过在ap之间发送触发帧,以实现数据发送的同步和/或启动数据发送过程。例如,对于接入点ap1(可视作当前接入点)和接入点ap2(可视作协作接入点),通过接入点ap1向接入点ap2发送触发帧,或是通过站点向接入点ap1和接入点ap2发送触发帧,来触发接入点ap1和接入点ap2同步向站点(station,简称sta)发送数据。

多ap操作系统性能较优的实现方式是波束成型,但是该方式需要做信道估计、信道反馈以及需要严格的时间同步要求,在没有闭回路时间同步校准的系统中难以达成。另一种ap操作系统的实现方式是提高分集增益,而现有的多ap操作系统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分集增益不理想,影响传输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改善ofdm系统多ap操作时的分集增益,优化数据传输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发送方法,所述多ap包括n个发送端,n≥2,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对于每一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确定发送方式,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可选的,所述n个发送端与信道相关联,所述信道包括多个子载波,所述多个子载波包括不相交的第一组子载波和第二组子载波;所述dcm发送方式是指,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或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相同数据的方式。

可选的,所述第一组子载波中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中的子载波两两组成子载波对,每一所述子载波对发送的数据相同。

可选的,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第三发送端和第四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所述第三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所述第四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可选的,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和第三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所述第三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可选的,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和第三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所述第三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可选的,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可选的,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

可选的,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所述第一发送端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所述第二发送端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可选的,所述n个发送端还包括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还包括: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沿用所述n个发送端中除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外的任一发送端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的数据发送时机较其沿用的发送端的数据发送时机具有循环移位分集。

可选的,所述多ap包括当前接入点和协作接入点,所述当前接入点利用oob发送所述数据至所述协作接入点。

可选的,所述当前接入点包括i个发送端,所述协作接入点包括j个发送端,其中,i≥1,j≥1,且i j=n。

可选的,所述协作接入点的数量为多个,并且,每一协作接入点包括一个或多个发送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接入点,所述接入点包括至少一个发送端,还包括:确定模块,对于每一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确定发送方式,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发送模块,所述至少一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接收方法,所述多ap包括n个发送端,n≥2,所述数据接收方法包括:确定是否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当确定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时,接收所述发送端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的所述数据,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站点,包括: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是否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接收模块,当确定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时,接收所述发送端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的所述数据,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上述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发送方法,所述多ap包括n个发送端,n≥2,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对于每一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确定发送方式,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由此,本发明方案能够优化ofdm系统多ap联合传输机制,在ofdm系统多ap操作系统中进行数据传输时的分集增益更优,提高传输可靠性。具体而言,采用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能够实现四倍的分集增益,利于提高作为接收端的站点接收数据时的可靠性。例如,在衰落信道中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能够更好地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进一步,单独采用dcm发送方式或者stbc发送方式同样能够实现两倍的分集增益。采用本实施例所述方案的多ap操作系统可以根据ap数量以及各ap的发送端数量灵活选择发送方式以及具体的发送配置,以兼顾分集增益和操作灵活性。其中,各ap的发送端数量可以指各ap本次被分配进行数据发送操作的发送端的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个典型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应用场景中基于反向触发进行数据发送的时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个典型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三个典型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接入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站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言,现有的ofdm系统多ap操作系统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分集增益不理想,影响传输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发送方法,所述多ap包括n个发送端,n≥2,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对于每一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确定发送方式,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由此,本发明方案能够优化ofdm系统多ap联合传输机制,在ofdm系统多ap操作系统中进行数据传输时的分集增益更优,提高传输可靠性。具体而言,采用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能够实现四倍的分集增益,利于提高作为接收器的站点接收数据时的可靠性。例如,在衰落信道中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能够更好地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进一步,单独采用dcm发送方式或者stbc发送方式同样能够实现两倍的分集增益。采用本实施例所述方案的多ap操作系统可以根据ap数量以及各ap的发送端数量灵活选择发送方式以及具体的发送配置,以兼顾分集增益和灵活性。其中,各ap的发送端数量可以指各ap本次被分配进行数据发送操作的发送端的数量。

本发明实施例所称的多ap操作可以包括多ap联合操作(multi-apjointoperation)。多ap联合操作是指多个ap分别发送数据至同一站点。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其中,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简称。

本实施例方案可以由各ap分别执行,各ap可以同步执行本实施例所述方案,以同步向站点发送所述数据。

具体地,所述多ap可以指2个或以上ap。所述多ap可以包括n个发送端,n≥2,每一ap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发送端。

更为具体地,参考图1,本实施例所述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发送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对于每一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确定发送方式,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

步骤s102,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

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可以选自:双载波调制(dualcarriermodulation,简称dcm)发送方式、空时分组码(space-timeblockcode,简称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多ap中的各ap相互之间可以直接通信,相应的,所述触发帧可以是由所述多ap中的一个ap发送至其他ap的。

在一个变化例中,所述多ap中的各ap相互之间不能直接通信,相应的,所述触发帧可以是由公共站点发送至各ap的。例如,所述多ap可以包括当前接入点和协作接入点,所述当前接入点(也可称为初始化接入点)发送触发通知至所述公共站点;响应于接收到所述触发通知,所述公共站点向所述当前接入点和所述触发通知指示的协作接入点发送所述触发帧,以触发所述当前接入点和协作接入点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其中,所述公共站点与所述当前接入点可以位于一个基础服务集,所述协作接入点与所述公共站点可以位于另一个基础服务集。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方案并不对所述触发帧的发送方式进行限制。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步骤s101可以包括:根据所述多ap包括的ap数量以及各ap的发送端数量确定发送方式以及具体的发送配置。由此,能够兼顾分集增益和操作灵活性。

具体地,各ap的发送端数量可以指各ap本次被分配进行数据发送操作的发送端的数量。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n个发送端可以与信道相关联。其中,所述信道是指所述多ap与所述站点之间的通信链路,所述站点是指所述数据的接收端。

具体地,对于每一信道,所述信道可以包括多个子载波,所述多个子载波可以包括不相交的第一组子载波和第二组子载波。其中,不相交是指两组子载波中没有共用子载波的情形。例如,假设信道包括48个子载波,则其中24个子载波可以属于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剩下24个子载波可以属于所述第二组子载波。

进一步地,所述dcm发送方式是指,通过各信道的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或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相同数据的方式。

以2个ap采用dcm发送方式发送数据为例,假设这两个ap(记作ap1和ap2)均为1x1ap,也即分别包括1个发送端,ap1与作为接收端的站点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1,ap2与站点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2。在执行所述步骤s102时,ap1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ap2可以通过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此时,发送相同数据的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经历关联性更低的信道频率响应。

以单个ap采用dcm发送方式发送数据为例,假设这个ap(记作ap1)为1x1ap,也即分别包括1个发送端,ap1与站点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1。在执行所述步骤s102时,ap1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通过第二组子载波重复发送所述数据。此时,发送相同数据的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经历的信道频率响应属于相同信道频率响应h1。

由此,dcm发送方式通过将相同的数据在不同的频域上重复发送,使得接收端的接收可靠性得到改善,分集增益较好。

进一步地,在采用dcm发送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时,单个子载波上可以承载2倍比特(bite)数量的调变方式,以弥补传输数据子载波数量减半的影响,例如,非dcm调变时使用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phaseshiftkeying,简称bpsk)或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简称qpsk),则使用dcm调变时对应的使用qpsk或正交振幅调16(16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简称16-qam)。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组子载波中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中的子载波两两组成子载波对,每一所述子载波对发送的数据相同。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组子载波所占据的频域范围与所述第二组子载波所占据的频域范围可以是不相重叠的。例如,假设信道按照频域由小到大依次包含第0个子载波,第1个子载波,...,第47个子载波,则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可以包括第0个子载波至第23个子载波,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可以包括第24个子载波至第47个子载波。此时,由于两组子载波在频域上间隔较远,利于在多ap之间的同步性较差时降低干扰,改善站点在接收数据时的可靠性。

在一个变化例中,所述第一组子载波所占据的频域范围与所述第二组子载波所占据的频域范围可以存在重叠。例如,假设信道按照频域由小到大依次包含第0个子载波,第1个子载波,...,第47个子载波,则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可以包括其中单数序号的子载波,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可以包括其中双数序号的子载波。此时,由于第一组子载波和第二子载波均大致使用信道的整个频段,所以整体而言效果会更好。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n个发送端可以包括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第三发送端和第四发送端。

相应的,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三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所述第四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第三发送端和第四发送端采用各自的发送方式发送所述数据的动作可以是同步进行的。

本实施例方案可以适用于4个ap的场景,其中每一ap包含1个发送端。或者,本实施例方案可以适用于2个ap的场景,其中每一ap包含2个发送端。或者,本实施例方案可以适用于2个ap的场景,其中1个ap个包含1个发送端,另1个ap包含3个发送端。或者,本实施例方案可以适用于3个ap的场景,其中2个ap个包含1个发送端,还有1个ap包含2个发送端。

例如,参考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个典型应用场景的示意图。本应用场景以4个ap(记作ap1、ap2、ap3和ap4)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其中每一ap包含1个发送端。

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ap1、ap2、ap3和ap4分别发送数据至站点(图中以sta标示)。将ap1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1,ap2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2,ap3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3,ap4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4。

具体地,ap1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记作@dcm1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记作sts0)。假设sts0:{s1,s2,s3,s4,...},其中s为ofdm码元(ofdmsymbol)。

ap2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记作@dcm1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记作sts1)。假设sts1:{-s2*,s1*,-s4*,s3*,...},其中s为ofdm码元(ofdmsymbol)。

ap3可以通过第二组子载波(记作@dcm2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记作sts0)。

ap4可以通过第二组子载波(记作@dcm2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记作sts1)。

对于站点sta,在本应用场景中,站点sta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dcm1tones的信道频率响应收到数据流{h1s1-h2s2*,h1s2 h2s1*,h1s3-h2s4*,h1s4 h2s3*,...},还可以通过第二组子载波@dcm2tones的信道频率响应收到数据流{h3s1-h4s2*,h3s2 h4s1*,h3s3-h4s4*,h3s4 h4s3*,...}。通过对这两个数据流进行stbc dcm联合解调,能够得到所述数据。

结合图2和图3,其中图3是图2所示应用场景中基于反向触发进行数据发送的时序图。具体地,结合图2和图3,ap1在时间范围t1内发送触发通知。所述触发通知包括发送触发帧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也即时间范围t2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触发通知,公共站点sta在时间范围t2内发送所述触发帧。

在数据传输开始前,ap1利用oob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发送至ap2、ap3和ap4。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触发帧,ap1、ap2、ap3和ap4分别在时间范围t3内发送所述数据。时间范围t3的起始时间与所述触发帧可以具备预设的时间偏移量,其中,时间范围t3的起始时间是指开始发送所述数据的时刻。ap1、ap2、ap3和ap4执行多ap联合操作时,各ap发送数据的发送时刻是完全同步的,各ap结束发送的结束时刻也是完全同步的。

具体地,ap1可以在时间范围t3内通过第一组子载波(记作@dcm1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sts0。

ap2可以在时间范围t3内通过第一组子载波(记作@dcm1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sts1。

ap3可以在时间范围t3内通过第二组子载波(记作@dcm2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sts0。

ap3可以在时间范围t3内通过第二组子载波(记作@dcm2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sts1。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的发送开始时间可以与时间范围t3的起始时间一致。

站点sta在接收到数据后,可以发送确认(acknowledgement,简称ack)。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触发通知或是触发帧,附近的其他ap和站点sta可以设立网络分配向量(networkallocationvector,简称nav),使附近其他ap和站点sta在时间范围t4内不进行数据收发。

具体而言,时间范围t1、时间范围t2以及时间范围t3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帧间短时间间隔(shortspaceinterframe,简称sifs)。关于sifs的具体长度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又例如,参考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个典型应用场景的示意图。本应用场景以3个ap(记作ap1、ap2和ap3)共4个发送端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其中,ap1和ap3各包含1个发送端,ap2包含2个发送端(为便于区分,记作tx1和tx2)。

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各发送端分别发送数据至站点(图中以sta标示)。将ap1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1,ap2的发送端tx1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2,ap2的发送端tx2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4,ap3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3。

具体地,ap1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记作@dcm1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记作sts0)。假设sts0:{s1,s2,s3,s4,...}。

ap2的发送端tx1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记作@dcm1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记作sts1)。假设sts1:{-s2*,s1*,-s4*,s3*,...}。

ap2的发送端tx2可以通过第二组子载波(记作@dcm2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sts1。

ap3可以通过第二组子载波(记作@dcm2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sts0。

对于站点sta,在本应用场景中,站点sta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dcm1tones的信道频率响应收到数据流{h1s1-h2s2*,h1s2 h2s1*,h1s3-h2s4*,h1s4 h2s3*,...},还可以通过第二组子载波@dcm2tones的信道频率响应收到数据流{h3s1-h4s2*,h3s2 h4s1*,h3s3-h4s4*,h3s4 h4s3*,...}。通过对这两个数据流进行stbc dcm联合解调,能够得到所述数据。

在一个变化例中,所述n个发送端还可以包括第五发送端,所述第五发送端可以沿用所述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第三发送端或者第四发送端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第五发送端的数据发送与其沿用的发送端的数据发送具有循环移位分集(circularshiftdiversity,简称csd)。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发送端所属ap可以不同于所述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第三发送端或者第四发送端所属ap。或者,所述第五发送端与所述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第三发送端和第四发送端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属于相同ap。

依次类推,所述n个发送端还可以包括第六发送端,第七发送端甚至更多,这些发送端均可以采用所述第五发送端的发送方式发送数据。除所述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第三发送端以及第四发送端之外的发送端可以是被系统分配进行数据传输的发送端,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第三发送端或者第四发送端所属ap为增大发射功率而自行调用的发送端。

例如,参考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三个典型应用场景的示意图。本应用场景以4个ap(记作ap1、ap2、ap3和ap4)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其中,ap1、ap3和ap4分别包含1个发送端,ap2包含2个发送端(为便于区分,记作tx1和tx2)。因此,在本应用场景中,共包含5个发送端,其中ap2的发送端tx2可以视作所述第五发送端(也可视作下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

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各发送端分别发送数据至站点(图中以sta标示)。将ap1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1,ap2的发送端tx1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2,ap2的发送端tx2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2’,ap3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3,ap4与站点sta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记作h4。

具体地,ap1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记作@dcm1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记作sts0)。假设sts0:{s1,s2,s3,s4,...}。

ap2的发送端tx1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记作@dcm1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记作sts1)。假设sts1:{-s2*,s1*,-s4*,s3*,...}。

ap2的发送端tx2也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记作@dcm1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sts1。并且,ap2的发送端tx2的数据发送较之ap2的发送端tx1的数据发送具有循环移位分集。

ap3可以通过第二组子载波(记作@dcm2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sts0。

ap4可以通过第二组子载波(记作@dcm2tones)发送所述数据,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sts1。

对于站点sta,在本应用场景中,站点sta可以通过第一组子载波@dcm1tones的信道频率响应收到数据流{h1s1-h2”s2*,h1s2 h2”s1*,h1s3-h2”s4*,h1s4 h2”s3*,...},其中,h2”是指ap2通过tx1和tx2的发送信号在站点sta端接收到的合成频率响应。还可以通过第二组子载波@dcm2tones的信道频率响应收到数据流{h3s1-h4s2*,h3s2 h4s1*,h3s3-h4s4*,h3s4 h4s3*,...}。通过对这两个数据流进行stbc及dcm联合解调,能够得到所述数据。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n个发送端可以包括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和第三发送端。

相应的,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三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本实施例方案可以适用于3个ap的场景,其中每一ap包含1个发送端。或者,本实施例方案可以适用于2个ap的场景,其中一个ap包含1个发送端,其中另一个ap包含2个发送端。

在一个变化例中,当所述n个发送端可以包括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和第三发送端时,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所述第三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在一个变化例中,所述n个发送端还可以包括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与所述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或第三发送端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属于相同ap。

具体地,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可以沿用所述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或第三发送端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的数据发送较其沿用的发送端的数据发送具有循环移位分集。

进一步地,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例如,所述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和第三发送端可以为所属ap本次被分配进行数据发送操作的发送端,则其中任一个或任多个ap可以将自身本次未被分配进行数据发送操作的发送端确定为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以增大发射功率。

由上,采用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能够实现四倍的分集增益,利于提高作为接收器的站点接收数据时的可靠性。例如,在衰落信道中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能够更好地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n个发送端可以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

相应的,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本实施例方案可以适用于2个ap的场景,其中每一ap包括1个发送端。

在一个变化例中,当所述n个发送端可以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时,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也即,在本变化例中,所述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发送的数据没有经过stbc调制。

在一个变化例中,当所述n个发送端可以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时,在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第一发送端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所述第二发送端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也即,在本变化例中,所述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发送的数据没有经过dcm调制。

在一个变化例中,所述n个发送端还可以包括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与所述第一发送端和/或第二发送端属于相同ap。

具体地,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可以沿用所述第一发送端或第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的数据发送较其沿用的发送端的数据发送具有循环移位分集。

进一步地,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例如,所述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可以为所属ap本次被分配进行数据发送操作的发送端,则其中任一个或任多个ap可以将自身本次未被分配进行数据发送操作的发送端确定为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以增大发射功率。

由上,单独采用dcm发送方式或者stbc发送方式同样能够实现两倍的分集增益。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多ap操作系统的需要灵活调整所采用的发送方式,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分集增益。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多ap可以包括当前接入点和协作接入点,所述当前接入点可以利用带外(outofband,简称oob)发送所述数据至所述协作接入点。

例如,继续参考图2,假设ap1为所述当前接入点,ap2、ap3和ap4为所述协作接入点,则ap1可以利用oob发送所述数据至ap2、ap3和ap4。其中,利用oob发送数据的动作可以在接收到触发帧之前执行,所述oob是指不同信道的无线连接或是有线连接。其中,不同信道是指不同于站点与ap之间通信的信道。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oob可以是以太网(ethernet)、毫米波(millimeterwave,简称mmwave)、光通信(lightcommunication)、基于其他信道或带宽(band)的无线局域网连接(wirelesslocalareanetwork,简称wlan)。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当前接入点可以包括i个发送端,所述协作接入点可以包括j个发送端,其中,i≥1,j≥1,且i j=n。具体地,由i个发送端和j个发送端组成的n个发送端可以采用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进行数据发送操作。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协作接入点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且,每一协作接入点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发送端。具体地,多个协作接入点包括的发送端的总数为j。

由上,采用本实施例方案,能够优化多ap联合传输机制,在多ap操作系统中进行数据传输时的分集增益更优,提高传输可靠性。

具体而言,采用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能够实现四倍的分集增益,利于提高作为接收器的站点接收数据时的可靠性。

例如,在衰落信道中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能够更好地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进一步,单独采用dcm发送方式或者stbc发送方式同样能够实现两倍的分集增益。

采用本实施例所述方案的ofdm系统多ap操作系统可以根据ap数量以及各ap的发送端数量灵活选择发送方式以及具体的发送配置,以兼顾分集增益和操作灵活性。其中,各ap的发送端数量可以指各ap本次被分配进行数据发送操作的发送端的数量。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接入点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接入点包括至少一个发送端。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一个发送端的数量小于n。

参考图6,本实施例所述接入点6可以包括:确定模块61,对于每一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确定发送方式,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发送模块62,所述至少一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具体地,所述接入点6包括但不限于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路由器等任意可通信的终端设备。

关于所述接入点6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图1至图5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本实施例方案可以由站点执行,所述站点用于接收各ap采用上述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所述方案发送的数据。其中,所述多ap可以包括n个发送端,n≥2。

具体地,参考图7,本实施例所述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接收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701,确定是否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

步骤s702,当确定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时,接收所述n个发送端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同时发送的所述数据,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

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步骤s701至步骤s702可以视为与上述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所述步骤s101至步骤s102相呼应的执行步骤,两者在具体的实现原理和逻辑上是相辅相成的。因而,本实施例中涉及名词的解释可以参考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所述步骤s701可以包括:在接收到当前接入点发送的触发通知后,向所述n个发送端发送触发帧。此时,站点可以确定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各发送端响应于触发帧发送的数据。

在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701可以包括:接收到当前接入点发送给协作接入点的触发帧,并确定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其中,接收可以指监听到当前接入点发送给协作接入点的触发帧。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站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地,参考图8,本实施例所述站点8可以包括:确定模块81,用于确定是否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接收模块82,当确定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时,接收所述发送端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的所述数据,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具体地,所述站点8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路由器等任意可通信的终端设备。

关于所述站点8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图7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上述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或者图7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诸如非挥发性(non-volatile)存储器或者非瞬态(non-transitory)存储器等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发送方法,所述多ap包括n个发送端,n≥2,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对于每一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确定发送方式,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

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

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发送端与信道相关联,所述信道包括多个子载波,所述多个子载波包括不相交的第一组子载波和第二组子载波;所述dcm发送方式是指,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或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相同数据的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子载波中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中的子载波两两组成子载波对,每一所述子载波对发送的数据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第三发送端和第四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三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所述第四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和第三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三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第二发送端和第三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所述第三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和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分别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

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组子载波发送所述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发送端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发送端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一种sts;

所述第二发送端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数据为stbc格式的第二种sts。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发送端还包括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还包括:

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沿用所述n个发送端中除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外的任一发送端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并且,所述循环移位分集发送端的数据发送较其沿用的发送端的数据发送具有循环移位分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ap包括当前接入点和协作接入点,所述当前接入点利用oob发送所述数据至所述协作接入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接入点包括i个发送端,所述协作接入点包括j个发送端,其中,i≥1,j≥1,且i j=n。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作接入点的数量为多个,并且,每一协作接入点包括一个或多个发送端。

14.一种接入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点包括至少一个发送端,还包括:

确定模块,对于每一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确定发送方式,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

发送模块,所述至少一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15.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接收方法,所述多ap包括n个发送端,n≥2,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接收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

当确定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时,接收所述n个发送端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同时发送的所述数据,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

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16.一种站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是否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

接收模块,当确定采用多ap接收方式接收所述数据时,接收所述n个发送端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同时发送的所述数据,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

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

17.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方法或权利要求15所述方法的步骤。

技术总结
一种OFDM系统多AP操作的数据发送及接收方法、接入点、站点及存储介质,所述多AP包括n个发送端,n≥2,所述方法包括:对于每一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触发帧,确定发送方式,其中,不同发送端的发送配置不相同;所述n个发送端分别采用对应的发送配置发送所述数据;其中,所述n个发送端所采用的发送方式选自:DCM发送方式、STBC发送方式以及DCM发送方式与STBC发送方式相结合的发送方式,其中每种发送方式包括多种发送配置。通过本发明提供方案能够优化OFDM系统多AP联合传输机制,在多AP操作系统中进行数据传输时的分集增益更优,提高传输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育仁;余庆华;徐彦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10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61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