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模具,具体地说是一种玻纤内增强木塑板挤出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包覆木塑板中的包覆层大多采用木塑材料构成,韧性及强度不高,在遇到较大的负荷时易发生破损或脱落,无法满足要求韧性及强度高的场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可加工出韧性大强度高的木塑板材的玻纤内增强木塑板挤出模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冷却水套、口模一、口模二、汇流板、模体、若干个螺钉一和若干个螺钉二,在所述冷却水套、口模一、口模二及汇流板的芯部设有自左至右贯通的挤出流道,在所述口模二的上部设有共挤面料进料孔,并在所述口模二的左端面上设有共挤面料端面流道,所述共挤面料端面流道的上端与共挤面料进料孔连通,所述共挤面料端面流道的下端与挤出流道连通,在所述汇流板上设有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锥形玻纤布导料孔,所述锥形玻纤布导料孔与挤出流道连通,在所述模体的芯部设有基料进料孔,所述基料进料孔与挤出流道连通,所述冷却水套、口模一、口模二及汇流板自左至右依次通过螺钉二连接,所述模体通过螺钉一装于汇流板的右端。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由冷却水套、口模一、口模二、汇流板、模体、若干个螺钉一和若干个螺钉二组成的结构,在模体的芯部设有基料进料孔,可共挤加工出木塑板材芯部的基层,在所述汇流板上设有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锥形玻纤布导料孔,可将从玻纤布导料孔穿入的玻纤布分别共挤于木塑板材基层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上,在口模二上设有共挤面料进料孔及共挤面料端面流道,可在玻纤布的表面上共挤加工出包覆层。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可加工出韧性大强度高的木塑板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冷却水套1、口模一2、口模二3、汇流板4、模体5、若干个螺钉一6和若干个螺钉二7,在所述冷却水套1、口模一2、口模二3及汇流板4的芯部设有自左至右贯通的挤出流道8,在所述口模二3的上部设有共挤面料进料孔31,并在所述口模二3的左端面上设有共挤面料端面流道32,所述共挤面料端面流道32的上端与共挤面料进料孔31连通,所述共挤面料端面流道32的下端与挤出流道8连通,在所述汇流板4上设有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锥形玻纤布导料孔41,所述锥形玻纤布导料孔41与挤出流道8连通,在所述模体5的芯部设有基料进料孔51,所述基料进料孔51与挤出流道8连通,所述冷却水套1、口模一2、口模二3及汇流板4自左至右依次通过螺钉二7连接,所述模体5通过螺钉一6装于汇流板4的右端。
1.一种玻纤内增强木塑板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水套(1)、口模一(2)、口模二(3)、汇流板(4)、模体(5)、若干个螺钉一(6)和若干个螺钉二(7),在所述冷却水套(1)、口模一(2)、口模二(3)及汇流板(4)的芯部设有自左至右贯通的挤出流道(8),在所述口模二(3)的上部设有共挤面料进料孔(31),并在所述口模二(3)的左端面上设有共挤面料端面流道(32),所述共挤面料端面流道(32)的上端与共挤面料进料孔(31)连通,所述共挤面料端面流道(32)的下端与挤出流道(8)连通,在所述汇流板(4)上设有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锥形玻纤布导料孔(41),所述锥形玻纤布导料孔(41)与挤出流道(8)连通,在所述模体(5)的芯部设有基料进料孔(51),所述基料进料孔(51)与挤出流道(8)连通,所述冷却水套(1)、口模一(2)、口模二(3)及汇流板(4)自左至右依次通过螺钉二(7)连接,所述模体(5)通过螺钉一(6)装于汇流板(4)的右端。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