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结构命名,特别涉及一种船体零部件结构命名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船舶设计建造过程中,应用先进仿真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搭建整船虚拟几何模型,以达到船舶各设计阶段的模型要求。目前船船模型建立过程中,构件命名尚未实现规范化和统一化,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即使在同一企业相同设计部门船舶零部件命名依然较为混乱,这样非常不利于辨别零部件类型、定位位置区域。仅寻找特定构件、修改结构属性耗费较多的时间,对后续的模型结构属性更新与升级带来不便,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一种船体结构零部件的命名方法,实现全船构件模型名称的统一化、规范化,便于模型后续的结构属性更新、升级与维护。
一种船体零部件结构命名方法,从左至右依次为区域代码、结构代码、位置代码、分区代码和左右舷代码;区域代码与结构代码之间用“.”连接,分区代码与左右舷代码之间用“-”连接,其命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根据结构所在船体区域选取规定的区域代码,区域代码为船体区域英文名称首字母;紧接着参照命名构件的结构类型,对其结构类型进行编码,结构代码由两个字母表示,为结构英文名称首个缩写字母;其次为位置代码,采用一至三位正整数表示,纵向和横向构件位置代码不同;当同一位置存在一个以上不同零部件时,为达到名称连贯,按从中心线到舷侧、从船艉向船艏及从上向下的顺序,依次以字母表顺序以一位英文字母进行分区代码编码;此外,零部件名称后面加用以辨别船舶结构的左右舷的编码,完成命名的左右舷代码编码。
进一步的,在同一位置无重复零部件时,分区代码省略。
进一步的,左舷代码为p,右舷代码为s。
进一步的,当只有1个零部件时,分区代码省略。
进一步的,当零部件居中时,左右舷代码省略。
本命名方法从区域代码、结构代码、位置代码、分区代码和左右舷代码五个方面较为细致地对零部件进行命名,实现整船结构模型名称的统一、规范化,可快速实现结构的类型识别、位置区域的定位,快速、高效地查找结构所在详细位置,便于后续结构的物理形状、材质等属性的更新,有利后期模型的维护与升级,提升了模型管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编码形式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75号肋位横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命名方法为五级编码,主要由区域代码、结构代码、位置代码、分区代码和左右舷代码组成,其中区域代码与结构代码之间用“.”连接,分区代码与左右舷代码之间用“-”连接。
首先根据常规船舶结构特点,将整船各区域依次分为艉部区域(afterstructure,a)、机舱区域(engineroomstructure,e)、烟囱及机舱棚区域(funnelandenginecasing,f)货舱区域(cargoholdstructure,c)、艏部区域(forwardstructure,f)、上层建筑区域(superstructure,s)。一般情况下各区域代码取其英文名称首字母,具体详见各区域的英文名称,为避免名称重复,艏部区域以字母o表示。紧接着进行结构类型命名,由结构代码完成。结构代码由两位英文字母组成,一般为典型结构通用英文缩写,用两位字母表示。其次以位置代码标记结构位置,位置代码分别从船长、船宽及型深3个方向进行编码。从船长方向时,名称为0n(n代表1-99的整数),其中0表示为负号,如03表示fr-3位置上的零部件;编码为n(n代表0-99的整数),表示为n号肋位上的零部件。船宽方向构件用0-99表示,例如0表示跨中位置零部件,数字3表示l3位置上零部件。型深方向则采用1-10数字来表示,1表示第一层零部件,往下依次类推;下一步利用分区代码来区分同一位置的重复零部件,分区代码采用一位英文字母表示,特殊情况下省略。同一位置存在1个以上不同组立时,按从中心线到舷侧,从船艉向船艏,从上向下顺序以a、b到n进行编码命名;若同一位置只存在1个零部件时,分区代码给予省略。最后采用p、s表示左右舷代码,其中p表示左舷零部件,s表示右舷零部件,分区代码与左右舷代码之间以‘-’连接。当零部件居中时,左右代码省略。
如图2所示,以油船典型货舱横剖面为例,通过对横向和纵向不同位置的零部件命名,具体阐述本命名方法具体实施方法。
以75号肋位横剖面作为具体命名位置,其中零部件1,2,3,4,7,8,9,16,17,18以及19为纵向结构,其余为横向零部件。首先进行横向结构命名,按照从上的到下,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命名。由于该区域为油船的货舱区域,该处零部件的区域代码c,横剖面图为75号肋位剖面,则位置代码为75。5,6号零件为垂向支撑桁(verticalwebsupport),结构代码为vs,左右舷各为1个,分区代码可忽略,因此5,6号垂向支撑桁零件可命名为c.vs75_p,c.vs75_s。10,11,12,13,14和15号零部件为舷侧强框(sideweb),结构代码为sw。左右舷各有3个重复舷侧强框零件,采用从上到下原则,分别采用a、b和c进行分区编码,位于左舷的10,11,12号舷侧强框零部件依次命名为c.sw75a_p、c.sw75b_p和c.sw75c_p,13,14,15号零件位于右舷,其名称依次为c.sw75a_s、c.sw75b_s及c.sw75c_s。最后为货舱双层底75号肋位处的肋板(floor)零部件,结构代码为fl,左右舷各有3各肋板零部件,从船舯到左舷分别采用a、b和c进行分区编码。位于左舷的20,21,22号肋板零部件可依次命名为c.fl75a_p、c.fl75b_p和c.fl75c_p,位于右舷的23,24,25号肋板零部件的名称依次为c.fl75a_s、c.fl75b_s以及c.fl75c_s。
大多纵向构件为连续结构,命名时需要考虑因素较少,命名方法较为简单,不考虑位置代码。1,2,3,4,7,8,9,16,17,18以及19号零部件为纵向结构,其中左右舷的1,2号零部件为船体主甲板(deck),命名为c.dk_p、c.dk_s。3,4号零部件为左右舷的外板(sideshell),命名为c.ss_p、c.ss_s。7,8号零部件为左右舷纵向水平桁(longitudinalstringer),可将其命名为c.ls_p、c.ls_s。9号零部件为纵舱壁(longitudinalbulkhead),由于只有1个零部件,省略左右舷代码,名称为c.lb。左右舷的18,19号零部件为内底板(innerbottomshell),命名为c.ib_p、c.ib_s。
1.一种船体零部件结构命名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左至右依次为区域代码、结构代码、位置代码、分区代码和左右舷代码;区域代码与结构代码之间用“.”连接,分区代码与左右舷代码之间用“-”连接,其命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根据结构所在船体区域选取规定的区域代码,区域代码为船体区域英文名称首字母;紧接着参照命名构件的结构类型,对其结构类型进行编码,结构代码由两个字母表示,为结构英文名称首个缩写字母;其次为位置代码,采用一至三位正整数表示,纵向和横向构件位置代码不同;当同一位置存在一个以上不同零部件时,为达到名称连贯,按从中心线到舷侧、从船艉向船艏及从上向下的顺序,依次以字母表顺序以一位英文字母进行分区代码编码;此外,零部件名称后面加用以辨别船舶结构的左右舷的编码,完成命名的左右舷代码编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体零部件结构命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代码,在同一位置无重复零部件时,省略。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体零部件结构命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舷代码为p,右舷代码为s。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体零部件结构命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代码,当只有1个零部件时,省略。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体零部件结构命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舷代码,当零部件居中时,省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