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滤芯组件和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30  98


本发明涉及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滤芯、滤芯组件和净水机。



背景技术:

目前净水机的反渗透滤芯内通常具有相互隔开的原水通道、废水通道和纯水通道,其中,纯水通道由与滤芯的内芯出水端连通的转接管内腔构成,且转接管上设置有密封件,以防止上述三个通道内的水串流。

然而,在向反渗透滤芯通水后,由于废水通道的出水口设置有废水电磁阀进行憋压,这使得转接管两侧的纯水通道、废水通道的水压不一致,会造成转接管上的密封件直接受力而被压迫错位的问题,进而使得废水通道内的废水串流到纯水流道中与纯水混合,影响用户对饮用纯净水需求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于转接管两侧的纯水通道、废水通道的水压不一致,而造成转接管上的密封件直接受力而被压迫错位的问题,提供一种滤芯、滤芯组件和净水机。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滤芯,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内芯、转接套和转接管,其中所述壳体、所述转接套与所述转接管之间配合形成有原水通道、纯水通道和废水通道;

所述转接套上设置有第一承压面,所述转接管上设置有第二承压面,所述第二承压面用于当所述纯水通道与所述废水通道之间产生压差时与所述第一承压面挤压相抵,以使所述纯水通道与所述废水通道相阻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压面与所述第二承压面均为圆台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压面的倾斜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承压面的倾斜夹角均为30°~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压面的倾斜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承压面的倾斜夹角均为4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压面的长度为所述第二承压面厚度的1/cosa2倍,其中a2为所述第二承压面的倾斜夹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压面、所述第二承压面均为台阶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以及盖装在所述壳体本体上的对接头;

所述转接套的上端与所述对接头连接,所述转接套的下端与所述内芯的纯水出口连通;

所述转接管的下端设置在所述转接套内,且所述转接管与所述转接套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二承压面的下方;

所述对接头与所述转接套、所述转接管之间配合形成有相互隔开且均与所述壳体本体内腔连通的所述原水通道和所述废水通道,所述转接管的内腔构成纯水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管的壁上设置有加固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固件包括: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加固筋条,每个所述加固筋条均设置在所述转接管的内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加固筋条为一字型结构,且所述一字型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固件为环状结构,并套装在所述转接管的外部。

一种滤芯组件,所述滤芯组件包括:滤瓶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滤芯;

所述滤瓶上开设有相互分隔的原水口、纯水口和废水口;

所述滤芯安装于所述滤瓶内,且所述滤芯的原水通道与所述滤瓶的原水口连通,所述滤芯的纯水通道与所述滤瓶的纯水口连通,所述滤芯的废水通道与所述滤瓶的废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以及盖装在所述壳体本体上的对接头;

所述转接套的上端与所述对接头连接,所述转接套的下端与所述内芯的纯水出口连通,所述转接管的下端设置在所述转接套内;

所述滤瓶内由内至外依次套装有第一安装环、第二安装环;

所述对接头的上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环内,所述转接管的上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环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头与所述第二安装环之间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密封件;

所述转接管与所述第二安装环之间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密封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头的上端外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用于安装对应的第二密封件;

所述对接头的上端外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槽,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槽用于安装对应的第三密封件。

一种净水机,所述净水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滤芯组件。

如上所述的滤芯、滤芯组件和净水机,转接套上设置有第一承压面,转接管上设置第二承压面,以使当滤芯的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产生压差时,第二承压面与第一承压面挤压相抵,使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相阻隔,这样即使在制水过程中利用电磁阀对废水进行憋压处理,转接管也可以承受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所产生的压差,避免转接管与转接套之间的密封件由于受压而发生变形,进而可以防止废水通道内的废水串流至纯水通道内,提高用户对饮用纯净水需求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在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及图5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滤芯组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在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转接管的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转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

100-滤芯;

110-壳体本体;

120-对接头;

130-内芯;

140-转接套;

141-第一承压面;

1411-第一台阶面;

1412-第二台阶面;

150-转接管;

151-第二承压面;

152-加固件;

161-第一密封件;

162-第二密封件;

163-第三密封件;

m-第一间隙;

n-第二间隙;

200-滤瓶;

200a-原水口;

200b-纯水口;

200c-废水口;

210-第一安装环;

220-第二安装环;

230-滤瓶壳体;

240-滤瓶盖体;

240a-拆装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滤芯100,该滤芯100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内芯130、转接140和转接管150,其中壳体、转接套140与转接套150之间配合形成有原水通道、纯水通道和废水通道;转接套140上设置有第一承压面141,转接管150上设置有第二承压面151,第二承压面151用于当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产生压差时与第一承压面141挤压相抵,以使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相阻隔。

如上所述的滤芯100,转接套140上设置有第一承压面141,转接管150上设置第二承压面151,以使当滤芯100的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产生压差时,第二承压面151与第一承压面141挤压相抵,使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相阻隔,这样即使在制水过程中利用电磁阀对废水进行憋压处理,转接管150也可以承受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所产生的压差,避免转接管150与转接套140之间的密封件由于受压而发生变形,进而可以防止废水通道内的废水串流至纯水通道内,提高用户对饮用纯净水需求的体验。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壳体本体110以及盖装在壳体本体110上的对接头120;转接套140的上端与对接头120连接,转接套140的下端与内芯120的纯水出口连通;转接管150的下端设置在转接套140内,且转接管150与转接套14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61,第一密封件161位于第二承压面151的下方;对接头120与转接套140、转接管150之间配合形成相互隔开且均与壳体本体110内腔连通的原水通道和废水通道,转接管150的内腔构成纯水通道。

可选地,如图2所示,对接头120的上端外径小于下端外径且上端内径小于下端内径,对接头120上开设均与壳体的内腔连通的进水孔、出水孔(附图中未示出)。转接套140包括:内管体、位于内管体内的外管体以及连接于内管体和外管体顶部之间的连接体;连接体与内管体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承压面141;内管体与对接头120的下端连接。转接管150的上端外径小于下端外径且上端内径小于下端内径,转接管150的下端坐入至转接套140的内管体内。转接管150的上端与转接套140的上端之间设置有阻挡件(附图中未示出),阻挡件用于将容纳腔分隔成与进水孔连通的原水通道和与出水孔连通的废水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滤芯100一般安装在滤瓶200内,其中滤瓶200上具有与滤芯100的原水通道连通的原水口200a、与滤芯100的纯水通道连通的纯水口200b和与滤芯100的废水通道连通的废水口200c。

在基于上述结构的滤芯100,关于滤芯100与滤瓶200之间的安装方式,给出一种示例,如图2所示,滤瓶200的上端内由内至外依次套装有第一安装环210、第二安装环220,且第二安装环220上设置有与原水口200a、进水孔连通的第一通孔(附图中未示出)以及与废水口200c、出水孔连通的第二通孔(附图中未示出);对接头120的下端外壁与滤瓶200的内壁连接(例如螺纹连接),对接头120的上端伸入至第二安装环220中与第二安装环220密封相抵;转接管150的上端伸入至第一安装环210内与滤瓶200的内壁抵接,转接管150的第二承压面151坐入至转接套140的第一承压面141上。其中,如图2所示,对接头120与第二安装环220之间具有与进水孔连通的第一间隙m、与出水孔连通的第二间隙n,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间隙m为原水通道的一部分,第二间隙n为废水通道的一部分。

下面就如上所述的滤芯100安装方式,对滤芯100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

在滤芯100制水过程中,原水依次通过滤瓶200的原水口200a、第二安装环220上的第一通孔并经对接头120上的一部分进水孔流入至第一间隙m中,然后再由对接头120上的另一部分进水口流入容纳腔中经内芯130进行过滤。过滤后的原水(即纯水)由内芯130流入至转接管150中,之后从滤瓶200的纯水口200b流入至净水机的水路板中。与此同时,废水(例如通过导向管)流向对接头120上的一部分出水孔进入至第二间隙n中,然后再由对接头120上的另一部分出水孔从滤瓶200的废水口200c流出。由于在滤芯100制水过程中,滤瓶200废水口200c处的电磁阀运行以对废水进行憋压处理,使得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产生压差,此时,转接管150上的第二承压面151与转接套140上的第一承压面141挤压相抵,如此可以承受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所产生的压差,避免转接管150与转接头之间的第一密封件161由于受压而发生变形,进而可以防止废水通道内的废水串流至纯水通道内,提高用户对饮用纯净水需求的体验。

可选地,第一密封件161的数目可以设置为多个,例如2个,且这2个第一密封件161沿竖直方向间隔分布。

关于第一承压面141、第二承压面151的结构,本发明给出两种示例:

第(1)种,如图2、图3所示,第一承压面141与第二承压面151均为圆台状结构。该类结构的第一承压面141、第二承压面151,在安装转接管150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定位作用,而且也可以减小第一承压面141与第二承压面151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可以解决安装费力的问题。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承压面141与转接管150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和第二承压面151与转接管150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均由上至下顺次减小。

具体地,第一承压面141的倾斜夹角a1(参见图4)以及第二承压面151倾斜夹角a2(参见图5)均为30°~60°,举例来说,可以为30°、35°、40°、45°、50°、55°、60°等。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二承压面151可以贴合在第一承压面141上,倾斜夹角a1与倾斜夹角a2相同。如此,可以避免因第二承压面151的倾斜夹角a2过大而导致第二承压面151、第一承压面141变陡继而使第二承压面151与第一承压面141之间仍具有间隙;也可以避免因第二承压面151的倾斜夹角a2过小而导致转接管150的壁厚变薄继而使得转接管150的承压能力变弱,避免致转接管150发生破裂。

优选地,第一承压面141的倾斜夹角a1以及第二承压面151倾斜夹角a2均为45°,如此可以保证第一承压面141、第二承压面151的受力均匀。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承压面151的长度为所述第二承压面151厚度的1/cosa2倍,其中a2为第二承压面151的倾斜夹角。举例来说,当第二承压面151的倾斜夹角a2为45°时,第二承压面151的长度是第二承压面151的厚度的倍,同理,第一承压面141的长度也是第一承压面141的厚度的

第(2)种,第一承压面141、第二承压面151均为台阶状结构。该类结构的第一承压面141、第二承压面151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具体地,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承压面141为二层台阶状结构,且第一承压面141的第一台阶面1411、第二台阶面1412由下至上依次分布;第二承压面151为一层台阶状结构,第二承压面151可搭接至第一承压面141的第一台阶面1411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供的2种第一承压面141、第二承压面151结构,也可在原水通道的水压和纯水通道的水压存在不一致时,第一承压面141也可与第二承压面151挤压相抵,如此可以承受纯水通道与原水通道之间所产生的压差,避免转接管150与转接头之间的第一密封件161由于受压而发生变形,进而可以防止原水通道内的废水串流至纯水通道内,提高用户对饮用纯净水需求的体验。

为了避免转接管150因两侧的纯水通道、废水通道的压差过大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形,转接管150的壁上设置有加固件152。

进一步地,关于加固件152的安装方式,本发明给出两种示例:

第(1)种,如图2、图8及图9所示,加固件152包括: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加固筋条,每个加固筋条均设置在转接管150的内壁上。

具体地,如图2、图8及图9所示,每个加固筋条为一字型结构,且一字型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

可选地,加固筋条的数目可设置为4个,且4个加固筋条沿周向均匀分布。另外,每个加固筋条与转接管150一体化成型。

第(2)种,如图6所示,加固件152为环状结构,并套装在转接管150的外部。

可选地,加固件152与转接管150一体化成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内芯130包括:外壳、浇注头以及多个呈并列分布的过滤膜(附图中未示出),过滤膜的下端位于外壳内,过滤膜的上端固定于浇注头上;外壳与转接套140的外壁连接(例如螺纹连接);浇注头坐入至转接头的台阶面上。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滤芯组件,该滤芯组件包括:滤瓶200以及上述所述的滤芯100;滤瓶200上开设有相互分隔的原水口200a、纯水口200b和废水口200c;滤芯100安装于滤瓶200内,且滤芯100的原水通道与滤瓶200的原水口200a连通,滤芯100的纯水通道与滤瓶200的纯水口200b连通,滤芯100的废水通道与滤瓶200的废水口200c连通。

如上所述的滤芯组件,滤芯100的转接套140上设置有第一承压面141,转接管150上设置第二承压面151,以使当滤芯100的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产生压差时,第二承压面151与第一承压面141挤压相抵,使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相阻隔,这样即使在制水过程中利用电磁阀对废水进行憋压处理,转接管150也可以承受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所产生的压差,避免转接管150与转接套140之间的密封件由于受压而发生变形,进而可以防止废水通道内的废水串流至纯水通道内,提高用户对饮用纯净水需求的体验。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壳体包括:壳体本体110以及盖装在壳体本体110上的对接头120;转接套140的上端与对接头120连接,转接套140的下端与内芯120的纯水出口连通;转接管150的下端设置在转接套140内;滤瓶200内由内至外依次套装有第一安装环210、第二安装环220;对接头120的上端设置于第二安装环220内,转接管150的上端设置于第一安装环210内。如此,可以保证转接管150和对接头120的安装密封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安装环220与滤瓶200的壁之间具有与原水口200a连通的第三间隙以及与废水口200c连通的第四间隙,且第三间隙通过阻挡件与第四间隙相隔开。其中,转接管150上端的外径小于下端的外径,对接头120上端的外径小于下端的外径。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对接头120与第二安装环220之间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密封件162;转接管150与所述第二安装环220之间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密封件163。如此,可以进一步保证原水通道、纯水通道和废水通道之间的水发生串流。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对接头120的上端外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每个第一安装槽用于安装对应的第二密封件162;对接头120的上端外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槽,每个第二安装槽用于安装对应的第三密封件163。如此,便于第二密封件162、第三密封件163的安装。

可选地,第二密封件162、第三密封件163的数目可均设置为2个。另外,第二密封件162可置于或粘接于第一安装槽内,第三密封件163可置于或粘接于第二安装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阻挡件可以包括:沿滤瓶200的径向分布的第一阻挡块、第二阻挡块;第一阻挡块的一端与转接管150上端的外壁连接,另一端依次密封穿过第一安装环210、对接头120、第二安装环220与滤瓶200的内壁密封相抵;第二阻挡块的一端与转接管150上端的外壁连接,另一端依次密封穿过第一安装环210、对接头120、第二安装环220与滤瓶200的内壁密封相抵。

如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滤瓶200包括:滤瓶壳体230和可拆卸地盖装在滤瓶壳体230下端上的滤瓶盖体240;原水口200a、纯水口200b和废水口200c均开设在滤瓶壳体230的上端上。如此,便滤瓶200内的滤芯100各个部件的更换。

可选地,滤瓶盖体240卡接在滤瓶壳体230上。其中,滤瓶盖体240的外壁上设置有拆装凹槽240a。拆装凹槽240a便于将滤瓶盖体240从滤瓶壳体230上拆除。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净水机,该净水机包括上述所述的滤芯组件。

如上所述的净水机,滤芯组件转接套140上设置有第一承压面141,转接管150上设置第二承压面151,以使当滤芯100的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产生压差时,第二承压面151与第一承压面141挤压相抵,使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相阻隔,这样即使在制水过程中利用电磁阀对废水进行憋压处理,转接管150也可以承受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所产生的压差,避免转接管150与转接套140之间的密封件由于受压而发生变形,进而可以防止废水通道内的废水串流至纯水通道内,提高用户对饮用纯净水需求的体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内芯、转接套和转接管,其中所述壳体、所述转接套与所述转接管之间配合形成有原水通道、纯水通道和废水通道;

所述转接套上设置有第一承压面,所述转接管上设置有第二承压面,所述第二承压面用于当所述纯水通道与所述废水通道之间产生压差时与所述第一承压面挤压相抵,以使所述纯水通道与所述废水通道相阻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压面与所述第二承压面均为圆台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压面的倾斜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承压面的倾斜夹角均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压面的倾斜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承压面的倾斜夹角均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压面的长度为所述第二承压面厚度的1/cosa2倍,其中a2为所述第二承压面的倾斜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压面、所述第二承压面均为台阶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以及盖装在所述壳体本体上的对接头;

所述转接套的上端与所述对接头连接,所述转接套的下端与所述内芯的纯水出口连通;

所述转接管的下端设置在所述转接套内,且所述转接管与所述转接套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二承压面的下方;

所述对接头与所述转接套、所述转接管之间配合形成有相互隔开且均与所述壳体本体内腔连通的所述原水通道和所述废水通道,所述转接管的内腔构成纯水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的壁上设置有加固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加固筋条,每个所述加固筋条均设置在所述转接管的内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加固筋条为一字型结构,且所述一字型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为环状结构,并套装在所述转接管的外部。

12.一种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包括:滤瓶以及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滤芯;

所述滤瓶上开设有相互分隔的原水口、纯水口和废水口;

所述滤芯安装于所述滤瓶内,且所述滤芯的原水通道与所述滤瓶的原水口连通,所述滤芯的纯水通道与所述滤瓶的纯水口连通,所述滤芯的废水通道与所述滤瓶的废水口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以及盖装在所述壳体本体上的对接头;

所述转接套的上端与所述对接头连接,所述转接套的下端与所述内芯的纯水出口连通,所述转接管的下端设置在所述转接套内;

所述滤瓶内由内至外依次套装有第一安装环、第二安装环;

所述对接头的上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环内,所述转接管的上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环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头与所述第二安装环之间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密封件;

所述转接管与所述第二安装环之间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密封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头的上端外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用于安装对应的第二密封件;

所述对接头的上端外壁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槽,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槽用于安装对应的第三密封件。

16.一种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机包括权利要求12~15任一项所述的滤芯组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滤芯、滤芯组件和净水机,滤芯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内芯、转接套和转接管,其中壳体、转接套与转接管之间配合形成有原水通道、纯水通道和废水通道;转接套上设置有第一承压面,转接管上设置有第二承压面,第二承压面用于当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产生压差时与第一承压面挤压相抵,以使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相阻隔。这样即使在制水过程中利用电磁阀对废水进行憋压处理,转接管也可以承受纯水通道与废水通道之间所产生的压差,避免转接管与转接头之间的密封件由于受压而发生变形,进而可以防止废水通道内的废水串流至纯水通道内,提高用户对饮用纯净水需求的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申鸿海;张玉莹;郑礼政;董平安;谢武彬;吴伟利;李冠轩;陶学发;王佳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53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