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交通工具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器具有肋以确保刚性。通过优化肋的形状来减少或抑制压力损失(参见jph10-288102a)。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当空气净化器中的空气沿着肋流动时,涡流在空气流中生成于在肋的下游端部处并且扰动该流。当受扰流流入空气流量计时,可能无法准确测量空气流量。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其中空气流受肋的影响更小并且可以在以下描述的实施例中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具有本体、进气部、排气管、安装部段、肋以及矫直元件。进气部使空气进入本体中。安装部段将空气流量计安装到将空气从本体排出的排气管。肋设置在本体的内表面上并且朝向排气管延伸。矫直元件设置在排气管的内表面上并且在与肋延伸所沿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矫直元件比安装部段更靠近本体。
这种空气净化器使在排气管的内表面上的矫直元件面对位于本体的内表面上的肋。矫直元件比安装部段更靠近本体。矫直元件可以减少在空气流中生成于肋的下游端部处的受扰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空气净化器中的空气流。
图2是示出肋和矫直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截取的空气净化器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具有本体11、进气部17以及排气管18。
本体11具有空心盒状形状。本体11具有:空气净化器壳体12,其设置成邻近使空气进入的进气部17;以及空气净化器盖13,其设置成邻近使空气排出的排气管18。空气净化器壳体12具有矩形平面表面12a以及四个侧表面12b,12c,12d和12e。侧表面12b,12c,12d和12e分别连接到平面表面12a的四个端部。空气净化器壳体12还具有由四个侧表面12b,12c,12d和12e所限定的矩形开口12f。进气部17形成在四个侧表面12b,12c,12d和12e中的侧表面12c上并且使空气进入本体11中。空气净化器壳体12通过开口12f连接到空气净化器盖13。
空气净化器盖13具有矩形平面表面13a以及四个侧表面13b,13c,13d和13e。四个侧表面13b,13c,13d和13e分别连接到平面表面13a的四个端部。空气净化器盖13也具有由四个侧表面13b,13c,13d和13e所限定的矩形开口13f。排气管18形成在四个侧表面13b,13c,13d和13e中的侧表面13b上并且将进入的空气从本体11排出到外部。空气净化器盖13通过开口13f连接到空气净化器壳体12。空气净化器盖13的平面表面13a具有用于加强的多个肋20,并且这些肋20朝排气管18延伸。
进气部17具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管状形状并且从本体11向外突出。排气管18具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管状形状并且从本体11在与进气部17突出所沿相反的方向上向外突出。排气管18可以在其他方向上突出。排气管18具有设置在空气净化器盖13内部的第一部段18a以及设置在空气净化器盖13外部的第二部段18b。排气管18具有位于空气流中的上游端部处的引入口16a以及位于空气流中的下游端部处的排气口16b。排气口16b通过管与发动机燃烧室连通。排气管18在与空气净化器盖13的平面表面13a相同的一侧具有安装部段19。空气流量计40将安装在安装部段19上。
肋20从空气净化器盖13的平面表面13a突出并且从侧表面13c朝向排气管18延伸。每个肋20在空气流中的下游端部或者更靠近排气管18的端部更靠近排气管18的第一部段18a延伸。肋20的数量在该实施例中为三个,但是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四个。
空气流量计40通过插入系统安装为可附接至安装部段19并且可从安装部段19拆卸。空气流量计40测量供应至发动机燃烧室的空气流率。空气流量计40的空气引入部位于排气管18在截面图中的中央。
矫直元件50设置在排气管18的第一部段18a中以面对安装部段19。矫直元件50在与肋20延伸所沿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矫直元件50形成在第一部段18a的内表面上并且在肋20的下游侧倾斜地面对肋20。矫直元件50面对肋20意味着矫直元件50位于排气管18的与肋20的垂直线交叉的部分处。在本公开中,肋20不沿肋20的突出方向面对矫直元件50,但是,可以沿肋20的突出方向面对矫直元件50。在本公开中,面对肋20的位置包括在肋20朝向排气管18的排气口16b的延伸方向上与肋20间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或者包括在肋20的下游侧倾斜地面对肋20的位置。矫直元件50具有流线形状并且从排气管18的内表面突出。在平面图中,矫直元件50的与空气流正交的宽度朝着排气管18的排气口16b或者朝着空气流的下游变小。
矫直元件50与肋20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多个肋20包括在与肋20的延伸方向和突出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并且从侧表面13d到侧表面13e依次排列的肋20a、肋20b和肋20c。肋20a是更靠近侧表面13e的最外侧肋,并且肋20c是最靠近侧表面13d的最外侧肋。矫直元件50在肋20的宽度方向或与空气的流动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位于肋20a与肋20c之间。矫直元件50设置成使得肋20b在空气流中的下游端部20b1更靠近矫直元件50在空气流中的上游端部50b1。优选地,作为肋20之一的肋20b的下游端部20b1在肋20b的延伸方向上对应于矫直元件50的上游端部50b1。换句话说,如图2所示,肋20b的下游端部20b1在垂直于肋20的延伸方向和突出方向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矫直元件50的上游端部50b1相同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获得较大矫直效果。
过滤器元件30设置在本体11中并且沿过滤器元件30的厚度方向up将本体11分成灰尘侧14和清洁侧15。当空气净化器10安装在交通工具上时,厚度方向up可以对应于向上方向。当空气净化器10安装在交通工具上时,图1的方向fr可以对应于向前方向。过滤器元件30是空气过滤器以捕获从进气部17引入到空气净化器壳体12的灰尘侧14的进入空气中的异物。
空气净化器10中的空气流在图1至图3中说明。来自进气部17的进入空气流入空气净化器壳体12并沿厚度方向up通过过滤器元件30。
已通过过滤器元件30的空气被引入到空气净化器盖13。被引入到空气净化器盖13的空气的一部分撞击在平面表面13a上并且通过肋20矫直至排气管18。在沿着肋20的空气流中,在肋20的下游端部处产生涡流和扰动。通过矫直元件50减小或消除了在肋20的下游端部处产生的涡流和干扰。因此,在减小或消除了涡流和扰动之后,空气流到达排气管18中的空气流量计40的检测部。引入到排气管18的空气从排气口16b排出到空气净化器10的外部。
本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具有在与肋20延伸所沿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矫直元件50,这能够减少或消除在空气流中在肋20的下游端部处产生的涡流和扰动。这进一步消除了空气流量计40对空气流率的测量精度的劣化并且提高了对空气流率的测量精度。劣化是由于受扰空气流造成的。空气流量计40的空气引入部位于排气管18在截面图中的中央。在本实施例中,当在与肋20相同的表面上将另一个矫直元件50设置成面对矫直元件50时,可以提高对空气流率的测量精度。
第二实施例
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器1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器10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分别对应于肋20a,20b和20c的矫直元件50a,50b和50c。肋20a,20b和20c位于空气净化器盖13的平面表面13a上。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添加了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附图标记并且在该实施例中不再说明。
矫直元件50a,50b和50c在肋20a,20b和20c的下游侧形成在第一部段18a的内表面上。矫直元件50a,50b和50c分别倾斜地面对肋20a,20b和20c。在平面图中,矫直元件50a,50b和50c分别与肋20a,20b和20c的轴线设置在同一条线上。
根据第二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器10,设置成分别对应于三个肋20a,20b和20c的三个矫直元件50a,50b和50c可以减少或消除在肋20a,20b和20c的下游端部处生成的涡流和扰动。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该实施例中更有效地减少或消除了对流动的干扰并且提高了对空气流率的测量精度。
第三实施例
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器10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矫直元件50f,50d,50b和50e以及肋20d和20e。肋20d和20e位于空气净化器盖13的侧表面13d上。矫直元件50f,50d,50b和50e设置在排气管18的弯曲表面上并且彼此间隔90度。如图5所示,矫直元件50f和50e定位成对应于肋20d,并且矫直元件50b定位成对应于肋20e。
第三实施例中的四个矫直元件50b,50d,50e和50f中的矫直元件50b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地设置成面对空气净化器盖13的平面表面13a上的肋20b。矫直元件50d设置成面对矫直元件50b,这意味着矫直元件50d与位于空气净化器盖13的平面表面13a上的肋20b位于同一表面上。矫直元件50e沿着排气管18的弯曲表面相对于排气管18的轴线从矫直元件50d朝侧表面13d间隔90度。矫直元件50f设置成面对矫直元件50e。矫直元件50b,50f,50d和50e沿图5中的排气管18的弯曲表面顺时针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彼此间隔90度。
第三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器10在排气管18的第一部段18a的安装部段19所在的弯曲表面上或在与肋20b相同的表面上具有矫直元件50d。与肋20b的下游端部20b1紧密相邻的矫直元件50d有效地减小或消除了在肋20b的下游端部20b1处产生的涡流和对流的扰动。其他矫直元件50e,50c和50f支持矫直整个空气流,以提高对空气流率的测量精度。
其他实施例
空气净化器10的肋20在平面图中可以位于排气管18的宽度内。排气管18的宽度正交于空气的流动方向。矫直元件50位于排气管18的宽度内。肋20和矫直元件50的这种位置关系可以有效地减小在肋20处产生的对空气流的扰动。
空气净化器10可以在第一部段18a的弯曲表面上在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器10的肋20a,20b和20c相同的侧上具有三个矫直元件50。紧密邻近肋20的矫直元件50可以最有效地减小对空气流的扰动。虽然所述仅一个矫直元件50具有所述矫直效果,但三个矫直元件50产生更大的矫直效果。这提高了对空气流率的测量精度。
对空气流的扰动根据空气净化器10的结构而不同。如图1所示,距离dl定义为即是本体11的内表面并形成有排气管18的侧表面13b与排气管18的空气流中上游端部之间的距离。排气管18的上游端部的中心是从清洁侧15引入空气的引入口16a的中心或开口部的中心。距离dl是在肋20的延伸方向上本体11的内表面与引入口16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距离dh定义为在肋20的突出方向上过滤器元件30与排气管18的上游端部之间的距离。更具体地,距离dh是过滤器元件30在空气流中的下游表面与排气管18的最靠近过滤器元件30的上游端部之间的距离。当距离dl和距离dh满足(dl2/dh)≥400的关系时,对空气流的扰动到达空气流量计40。当空气净化器10的结构满足上述关系时,气流更容易受到扰动。在这种情况下,对空气流的矫直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并提高对空气流率的测量精度。因此,对于空气净化器10,距离dl和dh的比被适当地设定。优选地,空气净化器10满足该关系。
空气净化器10可使排气管18完全设置在净化器盖13外部。这延长了从肋20b的下游端部20b1到空气流量计40的距离并且延伸了用于待设置在与肋20b相同的表面上的矫直元件50的空间。这延长了空气流从撞击肋20到到达空气流量计40的距离,但是这也允许将多个矫直元件50恰在空气流量计40之前以直线设置在延伸空间中。矫直元件50沿空气流动的方向设置。这样的空气净化器10通过肋20和矫直元件50产生更大的矫直效果并且提高了对空气流率的测量精度。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可以适当地替换或组合与在详细描述中描述的每个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获得以上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效果。除非在说明书中对技术特征解释为必要的,否则可以删除该技术特征。
1.一种空气净化器(10),包括:
本体(11);
进气部(17),其被构造用于使空气进入所述本体中;
排气管(18),其被构造用于将所述空气从所述本体排出;
安装部段(19),其被构造用于将空气流量计安装至所述排气管;
肋(20),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内表面上并朝所述排气管延伸;以及
矫直元件(50),其设置在所述排气管的内表面上并在与所述肋延伸所沿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矫直元件比所述安装部段更靠近所述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中
所述肋是多个肋中位于所述多个肋中的两个最外侧肋之间的一个,所述肋在空气流中的下游端部邻近所述矫直元件在空气流中的上游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中
所述矫直元件形成在所述排气管中以面对所述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中
所述矫直元件在与所述肋所位于的同一侧上位于所述排气管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器,还包括:
过滤器元件(30),其设置在所述本体中,其中
所述本体具有所述排气管所位于的壁(13b),
将所述本体的所述壁的内表面与所述排气管在空气流中的上游端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dl,
将所述过滤器元件与所述排气管的所述上游端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dh,并且
所述距离dl和所述距离dh满足(dl2/dh)≥400的关系。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