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0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矿石粉尘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尤其是在矿石开采作业环境,生产现场会产生大量的灰尘,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为避免上述的问题,采用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对粉尘进行去除净化。传统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采用吸尘喷淋的方式进行除尘,然而,这种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吸尘孔容易堵塞,随着持续使用时间越长,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除尘效果越差。因此,传统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可持续除尘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可持续除尘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矿石粉尘净化系统。

一种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包括:

机体,包括盖板和基座,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盖板开设有通孔,所述基座开设有避空槽、蓄液槽、滑动槽和加压槽,所述避空槽分别与所述通孔和所述滑动槽连通,所述蓄液槽与所述加压槽连通,所述加压槽通过所述滑动槽与所述避空槽连通;

转动套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盖板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套管部分位于所述避空槽内,所述转动套管开设有吸气孔、连接孔、容纳槽、喷液管道和清洗管道,所述吸气孔通过所述容纳槽与所述避空槽连通,所述吸气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转动套管的轴向存在小于90度的预定角度,所述连接孔通过所述喷液管道与所述吸气孔连通,所述连接孔还通过所述清洗管道与所述吸气孔连通,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容纳槽连通,所述吸气孔与所述清洗管道连通的位置邻近所述容纳槽设置,所述吸气孔与所述喷液管道连通的位置远离所述容纳槽设置;

输液管,分别穿设于所述滑动槽和所述容纳槽内,所述输液管与所述转动套管固定连接,所述输液管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输液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孔和所述加压槽连通;

扇叶组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扇叶组件套设于所述输液管;

活塞,位于所述加压槽内并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

动力传输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且所述动力传输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以驱动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基座滑动;

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转动套管和所述动力传输机构的另一端连接。

上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盖板盖设于基座,蓄液槽储蓄除尘液,除尘液可以是水;工作时,驱动机构动作,以驱动转动套管相对于盖板转动,由于输液管分别穿设于滑动槽和容纳槽内,且输液管与基座转动连接,输液管与转动套管固定连接,使输液管随转动套管转动,又由于扇叶组件套设于输液管,使扇叶组件随输液管转动,这样容纳槽内产生负压,转动套管外围的空气通过吸气孔进入容纳槽内,实现旋转吸气的效果;与此同时,驱动机构还通过动力传输机构驱动活塞在加压槽内滑动,由于蓄液槽与加压槽连通,使除尘液能够流入加压槽内,又由于加压槽通过滑动槽与避空槽连通,输液管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孔和加压槽连通,使活塞将加压槽内的除尘液通过输液管压入连接孔内,由于连接孔通过喷液管道与吸气孔连通,连接孔还通过清洗管道与吸气孔连通,这样压入连接孔内的除尘液可以分别通过喷液管道和清洗管道进入吸气孔;由于吸气孔与喷液管道连通的位置远离容纳腔设置,使由吸气孔进入的含有粉尘的气体与喷液管道喷出的除尘液混合除尘,又由于吸气孔与清洗管道连通的位置邻近容纳槽设置,清洗管道喷出的除尘液对进入吸气孔的气体进行再次混合除尘,具有较好的除尘效果;由于吸气孔的延伸方向与转动套管的轴向存在小于90度的预定角度,即吸气孔倾斜开设,除尘后的液体可以通过吸气孔流回容纳槽内,且液体中的粉尘颗粒不易停留于吸气孔中,加上清洗管道喷出的除尘液的清洗作用,液体中的粉尘颗粒随除尘液快速排入容纳槽内,由于吸气孔通过容纳槽与避空槽连通,使粉尘颗粒随除尘液流入避空槽内,解决了传统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可持续除尘效果较差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包括座体和固定套管,所述避空槽、所述蓄液槽、所述滑动槽和所述加压槽均开设于所述座体;

所述固定套管位于所述避空槽内并与所述座体连接,所述固定套管部分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转动套管转动连接,使得所述转动套管还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从而使转动套管在转动过程中更加平稳;

所述固定套管开设有相连通的内腔和出液孔,所述出液孔与所述避空槽连通,所述容纳槽与所述内腔连通,使容纳槽依次通过内腔和出液孔与避空槽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空槽与所述蓄液槽连通,使避空槽内的除尘液可以回流至蓄液槽内再次使用,实现除尘液循环使用,大大节约了除尘液的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体还开设有回流孔,所述回流孔分别与所述避空槽和所述蓄液槽连通,使得所述避空槽与所述蓄液槽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开设有与所述避空槽连通的排气孔,使避空槽的气体可以通过排气孔排出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外围,使吸气孔的吸气更加顺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套管还套设于所述输液管上,使输液管同时设置于盖板、基座和固定套管上,从而使输液管更加牢固地设置于机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体开设有相连通的动力腔和传递孔,所述动力腔分别与所述传递孔和所述加压槽连通,所述传递孔与所述避空槽连通,所述动力传输机构位于所述动力腔内,且所述动力传输机构部分位于所述加压槽内,所述驱动机构穿设于所述传递孔内,使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转动套管和动力传输机构连接,并使动力传输机构驱动活塞相对于基座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传输机构包括第一带轮组件、中间轴和螺杆螺母组件,所述第一带轮组件设于所述动力腔内并与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轴位于所述动力腔内并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带轮组件和所述螺杆螺母组件均套设于所述中间轴,所述螺杆螺母组件位于所述动力腔内,且所述螺杆螺母组件部分位于所述加压槽内并与所述活塞连接,这样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的动力通过第一带轮组件传递至中间轴,由于中间轴与机体转动连接,使中间轴相对于机体转动,螺杆螺母组件套设于中间轴,使动力经中间轴传递至螺杆螺母组件,并由螺杆螺母组件作用至活塞,从而使动力传输机构驱动活塞相对于基座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转轴、第二带轮组件和齿轮;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机体上,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传递孔内并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带轮组件分别套设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一带轮组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使得所述第一带轮组件与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齿轮位于所述避空槽内,且所述齿轮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转动套管的周壁上设有齿牙,所述齿牙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使得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转动套管连接,即使驱动机构驱动转动套管相对于盖板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杆螺母组件包括螺杆套、滑杆和螺母;

所述螺杆套位于所述动力腔内,且所述螺杆套套设于所述中间轴,使螺杆套随中间轴相对于机体转动;

所述机体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分别与所述动力腔和所述加压槽连通,所述滑杆穿设于所述滑孔内并与所述机体滑动连接,所述滑杆位于所述加压槽内的端部与所述活塞连接;

所述螺母套设于所述滑杆上,且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杆套螺接传动;当螺杆套随中间轴转动时,螺杆套与螺母螺接传动,以带动螺母移动,由于螺母套设于滑杆上,且滑杆穿设于滑动内并与机体滑动连接,滑杆位于加压槽内的端部与活塞连接,使滑杆带动活塞相对于机体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又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a-a线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b-b线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3所示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c-c线剖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d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矿石粉尘净化系统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首选实施例。但是,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矿石粉尘净化系统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与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用于去除空气中的粉尘。同时参见图3与图4,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包括机体100、转动套管200、输液管300、扇叶组件400、活塞500、动力传输机构600以及驱动机构700。在一个实施例中,机体100包括盖板100a和基座100b,盖板100a盖设于基座100b。盖板100a开设有通孔110。基座100b开设有避空槽120、蓄液槽130、滑动槽140和加压槽150,避空槽120分别与通孔110和滑动槽140连通。蓄液槽130用于储蓄除尘液。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避空槽120和蓄液槽130均开设于基座100b邻近盖板100a的一面,以便定期清洗。蓄液槽130与加压槽150连通,使蓄液槽130的除尘液流入加压槽150内。加压槽150通过滑动槽140与避空槽120连通。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转动套管200穿设于通孔110内并与盖板100a转动连接,且转动套管200部分位于避空槽120内。转动套管200开设有吸气孔210、连接孔220、容纳槽230、喷液管道240和清洗管道250。吸气孔210通过容纳槽230与避空槽120连通。吸气孔210的延伸方向与转动套管200的轴向存在小于90度的预定角度,使吸气孔210倾斜设置。连接孔220通过喷液管道240与吸气孔210连通,连接孔220还通过清洗管道250与吸气孔210连通。连接孔220与容纳槽230连通。吸气孔210与清洗管道250连通的位置邻近容纳槽230设置,吸气孔210与喷液管道240连通的位置远离容纳槽230设置。

如图1与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吸气孔210的数目为多个,多个吸气孔210沿转动套管200的周向间隔开设。喷液管道240和清洗管道250的数目均为多个。每一吸气孔210通过容纳槽230与避空槽120连通,且每一吸气孔210的延伸方向与转动套管200的轴向存在小于90度的预定角度。连接孔220通过多个喷液管道240分别与相应的吸气孔210连通,连接孔220还通过多个清洗管道250分别与相应的吸气孔210连通。每一吸气孔210与清洗管道250连通的位置邻近容纳槽230设置,每一吸气孔210与喷液管道240连通的位置远离容纳槽230设置,使转动套管200具有更好的吸气效果。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输液管300分别穿设于滑动槽140和容纳槽230内,输液管300与转动套管200固定连接,输液管300与基座100b转动连接,使输液管300随转动套管200相对于盖板100a转动,输液管300同时相对于基座100b转动。输液管30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孔220和加压槽150连通。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扇叶组件400位于容纳槽230内,且扇叶组件400套设于输液管300。活塞500位于加压槽150内并与基座100b滑动连接。动力传输机构600设置于基座100b,且动力传输机构600的一端与活塞500连接,以驱动活塞500相对于基座100b滑动。同时参见图5,驱动机构700设于基座100b上。驱动机构700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转动套管200和动力传输机构600的另一端连接,使驱动机构700驱动转动套管200相对于盖板100a转动,同时通过动力传输机构600驱动活塞500在加压槽150内滑动。

上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盖板100a盖设于基座100b,蓄液槽130储蓄除尘液,除尘液可以是水。工作时,驱动机构700动作,即驱动机构700驱动转动套管200相对于盖板100a转动,由于输液管300分别穿设于滑动槽140和容纳槽230内,且输液管300与基座100b转动连接,输液管300与转动套管200固定连接,使输液管300随转动套管200转动,又由于扇叶组件400套设于输液管300,使扇叶组件400随输液管300转动,这样容纳槽230内产生负压,转动套管200外围的空气通过吸气孔210进入容纳槽230内,实现旋转吸气的效果。

与此同时,驱动机构700还通过动力传输机构600驱动活塞500在加压槽150内滑动,由于蓄液槽130与加压槽150连通,使除尘液能够流入加压槽150内,又由于加压槽150通过滑动槽140与避空槽120连通,输液管30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孔220和加压槽150连通,使活塞500将加压槽150内的除尘液通过输液管300压入连接孔220内,由于连接孔220通过喷液管道240与吸气孔210连通,连接孔220还通过清洗管道250与吸气孔210连通,这样压入连接孔220内的除尘液可以分别通过喷液管道240和清洗管道250进入吸气孔210。由于吸气孔210与喷液管道240连通的位置远离容纳腔设置,使由吸气孔210进入的含有粉尘的气体与喷液管道240喷出的除尘液混合除尘,又由于吸气孔210与清洗管道250连通的位置邻近容纳槽230设置,清洗管道250喷出的除尘液对进入吸气孔210的气体进行再次混合除尘,具有较好的除尘效果。

由于吸气孔210的延伸方向与转动套管200的轴向存在小于90度的预定角度,即吸气孔210倾斜开设,除尘后的液体可以通过吸气孔210流回容纳槽230内,且液体中的粉尘颗粒不易停留于吸气孔210中,加上清洗管道250喷出的除尘液的清洗作用,液体中的粉尘颗粒随除尘液快速排入容纳槽230内,由于吸气孔210通过容纳槽230与避空槽120连通,使粉尘颗粒随除尘液流入避空槽120内,解决了传统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可持续除尘效果较差的问题。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动套管200还开设有与吸气孔210连通的集液槽260,集液槽260与容纳槽230连通,使吸气孔210与容纳槽230连通,在吸气孔210内的除尘液先流入集液槽260内,再由集液槽260流入容纳槽230内。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吸气孔210均与集液槽260连通,使多个吸气孔210内除尘之后的除尘液汇流至集液槽260内,再由集液槽260流入容纳槽230内,同时在转动套管200开设集液槽260使多个吸气孔210的加工难度较低。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吸气孔210呈倾斜开设。相对于传统的吸气孔210水平开设,即预定角度为90°。为使吸气孔210不易堵塞,进一步地,预定角度为30°~80°。在本实施例中,预定角度为75°,使吸气孔210不易堵塞。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气孔210的延伸方向与喷液管道240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使喷液管道240喷出的除尘液最大范围内与吸气孔210内吸入的气体结合,提高了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的除尘效果。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气孔210的延伸方向与喷液管道24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相互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气孔210的延伸方向与清洗管道25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55°。在本实施例中,吸气孔210的延伸方向与清洗管道25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使清洗管道250喷出的除尘液方向与吸气孔21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较小,从而使除尘液更好地清洗吸气孔210内壁的尘垢,以防吸气孔210堵塞。

如图5与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座100b包括座体101b和固定套管103b。避空槽120、蓄液槽130、滑动槽140和加压槽150均开设于座体101b。固定套管103b位于避空槽120内并与座体101b连接。固定套管103b部分位于容纳槽230内并与转动套管200转动连接,使得转动套管200还与基座100b转动连接,从而使转动套管200在转动过程中更加平稳。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套管103b开设有相连通的内腔1032和出液孔1034。出液孔1034与避空槽120连通,容纳槽230与内腔1032连通,使容纳槽230依次通过内腔1032和出液孔1034与避空槽12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出液孔1034开设于固定套管103b的一端。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固定套管103b包括套管本体1031和台阶固定座1033,套管本体1031位于避空槽120内。台阶固定座1033与座体101b连接,套管本体1031套设于台阶固定座1033上,使固定套管103b与座体101b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内腔1032和出液孔1034均开设于套管本体1031。台阶固定座1033与套管本体1031之间存在间隙,间隙与出液孔1034连通,使出液孔1034能够与避空槽120连通。

为使固定套管103b与座体101b牢固连接,进一步地,台阶固定座1033的外壁上设有卡接凸起,套管本体1031内开设有卡槽,卡接凸起卡入卡槽内,使台阶固定座1033与套管本体1031卡接,从而使固定套管103b与座体101b的连接更加牢固。

为使台阶固定座1033与座体101b可靠连接,进一步地,基座100b还包括第一固定件。台阶固定座1033开设有第一螺孔,座体101b开设有与避空槽120连通的第二螺孔,第一固定件分别穿设于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内,使台阶固定座1033与座体101b牢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为螺钉。

为使输液管300与座体101b的连接更加紧密,避免避空槽120内的液体通过滑动槽140渗入,进一步地,台阶固定座1033开设有第一凹槽,座体101b开设有与第一凹槽连通的第二凹槽。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还包括密封环,密封环分别位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使台阶固定座1033与座体101b之间连接更加紧密。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座体101b还开设有与避空槽120连通的定位槽1012,定位槽1012与滑动槽140连通。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还包括密封圈800,密封圈800位于定位槽1012内并与座体101b弹性抵接。密封圈800套设于输液管300上,使除尘液更加不易通过输液管300与座体101b之间的间隙进入。

为节约除尘液的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避空槽120与蓄液槽130连通,使避空槽120内的除尘液可以回流至蓄液槽130内再次使用,实现除尘液循环使用,大大节约了除尘液的用量。

如图7所示,为使得避空槽120与蓄液槽130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体101b还开设有回流孔1013,回流孔1013分别与避空槽120和蓄液槽130连通,使得避空槽120与蓄液槽130连通。

如图7和图8所示,进一步地,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还包括过滤组件900,过滤组件900位于避空槽120内,且过滤组件900设置于回流孔1013内,使过滤组件900能够对通过回流孔1013回流至蓄液槽130内的液体进行过滤,避免回流孔1013堵塞的问题。进一步地,过滤组件900包括插接件910和滤网920,插接件910为圆筒件,插接件910沿轴向开设有过液腔,滤网920位于过液腔内并与插接件910连接,使通过过液腔内的除尘液经过滤网920进行过滤。进一步地,滤网920为网孔海绵块,且滤网920呈圆柱状,使滤网920与插接件910弹性连接,从而使滤网920与插接件910可靠连接。

如图7所示,为使蓄液槽与加压槽连通,进一步地,座体101b还开设有过液孔1015,蓄液槽通过过液孔与加压槽连通,使蓄液槽与加压槽连通。

为使吸气孔210的吸气更加顺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盖板100a开设有与避空槽120连通的排气孔(图未示),使避空槽120的气体可以通过排气孔排出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的外围,使吸气孔210的吸气更加顺畅。

如图5所示,为使输液管300更加牢固地设置于机体100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套管103b还套设于输液管300上,使输液管300同时设置于盖板100a、基座100b和固定套管103b上,从而使输液管300更加牢固地设置于机体100上。在本实施例中,台阶固定座1033套设于输液管300上,使固定套管103b套设于输液管300上。

如图5所示,为使驱动机构700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转动套管200和动力传输机构600连接,并使动力传输机构600驱动活塞500相对于基座100b滑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机体100开设有相连通的动力腔160和传递孔170,动力腔160分别与传递孔170和加压槽150连通。传递孔170与避空槽120连通。动力传输机构600位于动力腔160内,且动力传输机构600部分位于加压槽150内。驱动机构700穿设于传递孔170内,使驱动机构700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转动套管200和动力传输机构600连接,并使动力传输机构600驱动活塞500相对于基座100b滑动。同时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腔160开设于基座100b。传递孔170包括开设于盖板100a的第一传递孔172和开设于基座100b的第二传递孔174,第一传递孔172与第二传递孔174连通。

如图5与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动力传输机构600包括第一带轮组件610、中间轴620和螺杆螺母组件630。第一带轮组件610设于动力腔160内并与驱动机构700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中间轴620位于动力腔160内并与机体100转动连接。第一带轮组件610和螺杆螺母组件630均套设于中间轴620,使第一带轮组件610带动中间轴620相对于机体100转动。

如图5与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螺杆螺母组件630位于动力腔160内,且螺杆螺母组件630部分位于加压槽150内并与活塞500连接,使螺杆螺母组件630将动力传递至活塞500,以驱动活塞500相对于加压槽150内壁滑动,这样驱动机构700的动力输出端的动力通过第一带轮组件610传递至中间轴620,由于中间轴620与机体100转动连接,使中间轴620相对于机体100转动,螺杆螺母组件630套设于中间轴620,使动力经中间轴620传递至螺杆螺母组件630,并由螺杆螺母组件630作用至活塞500,从而使动力传输机构驱动活塞500相对于基座100b滑动。

如图2与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机构700包括电机710、转轴720、第二带轮组件730和齿轮740。电机710设置于机体100上。转轴720穿设于传递孔170内并与机体100转动连接。第二带轮组件730分别套设于电机710的输出轴和转轴720上,使电机710的动力轴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二带轮组件730传递至转轴720,以带动转轴720相对于机体100转动。

如图2与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带轮组件610套设于转轴720上,使得第一带轮组件610与驱动机构700的动力输出端连接。齿轮740位于避空槽120内,且齿轮740套设于转轴720。转动套管200的周壁上设有齿牙202,齿牙与齿轮740啮合传动,使得驱动机构700的动力输出端与转动套管200连接,即使驱动机构700驱动转动套管200相对于盖板100a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套管200的周壁上设有环形齿牙,环形齿牙与齿轮740啮合传动,使转轴720转动动力通过齿轮740传递至转动套管200,以驱动转动套管200相对于盖板100a转动。具体地,转动套管200包括转动套管主体和设于转动套管主体外壁的环形齿牙,使转动套管200的周壁上设有环形齿牙。转动套管主体与环形齿牙一体成型。

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齿牙与转动套管主体也可以各自成型。在一个实施例中,环形齿牙为环形齿套结构,环形齿牙套设于转动套管主体并与转动套管主体连接。环形齿牙和转动套管主体各自成型。在本实施例中,转轴720通过齿轮740传动方式将动力传递至转动套管主体。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轴720还可以通过带传动或链传动方式将动力传递至转动套管主体。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带轮组件610包括第一带轮612、第二带轮614和第一传送带616。第一带轮612套设于转轴720上,第二带轮614套设于中间轴620,第一传送带616分别套设于第一带轮612和第二带轮614,使第一带轮组件610分别套设于转轴720和中间轴620上,这样传递至转轴720的动力可通过第一带轮组件610传递至中间轴620。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螺杆螺母组件630包括螺杆套632、滑杆634和螺母636。螺杆套632位于动力腔160内,且螺杆套632套设于中间轴620,使螺杆套632随中间轴620相对于机体100转动。机体100开设有滑孔190,滑孔分别与动力腔160和加压槽150连通。滑杆634穿设于滑孔内并与机体100滑动连接。滑杆634位于加压槽150内的端部与活塞500连接。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螺母636套设于滑杆634上,且螺母636与螺杆套632螺接传动。当螺杆套632随中间轴620转动时,螺杆套632与螺母636螺接传动,以带动螺母636移动。由于螺母636套设于滑杆634上,且滑杆634穿设于滑动内并与机体100滑动连接,滑杆634位于加压槽150内的端部与活塞500连接,使滑杆634带动活塞500相对于机体100滑动。

如图6所示,为使滑杆634与滑孔之间紧密滑动,进一步地,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还包括滑动套环1100,机体100开设有与滑孔连通的连接槽180,滑动套环1100位于连接槽180内并与机体100连接。滑动套环1100滑动套设于滑杆634,使滑杆634与滑孔之间紧密滑动。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带轮组件730包括第三带轮732、第四带轮734和第二传送带736。第三带轮套设于电机的输出轴,第四带轮套设于转轴上,第二传送带分别套设于第三带轮和第四带轮,使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二带轮组件输送至转轴上,以驱动转轴相对于盖板转动。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基座100b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主体110b、第二主体120b和第三主体130b,盖板100a盖设于第一主体110b背离第二主体120b的一面。避空槽120和蓄液槽130均开设于第一主体110b邻近盖板100a的一面。滑动槽140开设于第一主体110b。加压槽150包括开设于第一主体110b的第一部分和开设于第二主体120b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连通,即加压槽150分别开设于第一主体110b和第二主体120b,使基座100b开设有避空槽120、蓄液槽130、滑动槽140和加压槽150。

为使动力腔160开设于机体100,进一步地,动力腔160包括开设于第二主体120b的第一腔体和开设于第三主体130b的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使动力腔160开设于机体100。第二传递孔174分别开设于第一主体110b、第二主体120b和第三主体130b,使第二传递孔174开设于基座100b。

为使第一主体110b与第二主体120b之间、第二主体120b与第三主体130b之间的拆卸更加方便,进一步地,矿石粉尘净化系统10还包括锁紧螺栓,第一主体110b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主体120b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三主体130b开设有第三安装孔,锁紧螺栓分别穿设于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内,使第一主体110b与第二主体120b之间、第二主体120b与第三主体130b之间的拆卸更加方便,以便清洗加压槽150,保证加压槽150与活塞500紧密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孔为螺纹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220均为通孔110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包括盖板和基座,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基座,所述盖板开设有通孔,所述基座开设有避空槽、蓄液槽、滑动槽和加压槽,所述避空槽分别与所述通孔和所述滑动槽连通,所述蓄液槽与所述加压槽连通,所述加压槽通过所述滑动槽与所述避空槽连通;

转动套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盖板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套管部分位于所述避空槽内,所述转动套管开设有吸气孔、连接孔、容纳槽、喷液管道和清洗管道,所述吸气孔通过所述容纳槽与所述避空槽连通,所述吸气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转动套管的轴向存在小于90度的预定角度,所述连接孔通过所述喷液管道与所述吸气孔连通,所述连接孔还通过所述清洗管道与所述吸气孔连通,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容纳槽连通,所述吸气孔与所述清洗管道连通的位置邻近所述容纳槽设置,所述吸气孔与所述喷液管道连通的位置远离所述容纳槽设置;

输液管,分别穿设于所述滑动槽和所述容纳槽内,所述输液管与所述转动套管固定连接,所述输液管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输液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孔和所述加压槽连通;

扇叶组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扇叶组件套设于所述输液管;

活塞,位于所述加压槽内并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

动力传输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且所述动力传输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以驱动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基座滑动;

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转动套管和所述动力传输机构的另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座体和固定套管,所述避空槽、所述蓄液槽、所述滑动槽和所述加压槽均开设于所述座体;

所述固定套管位于所述避空槽内并与所述座体连接,所述固定套管部分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转动套管转动连接;

所述固定套管开设有相连通的内腔和出液孔,所述出液孔与所述避空槽连通,所述容纳槽与所述内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槽与所述蓄液槽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还开设有回流孔,所述回流孔分别与所述避空槽和所述蓄液槽连通,使得所述避空槽与所述蓄液槽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开设有与所述避空槽连通的排气孔。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管还套设于所述输液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开设有相连通的动力腔和传递孔,所述动力腔分别与所述传递孔和所述加压槽连通,所述传递孔与所述避空槽连通,所述动力传输机构位于所述动力腔内,且所述动力传输机构部分位于所述加压槽内,所述驱动机构穿设于所述传递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输机构包括第一带轮组件、中间轴和螺杆螺母组件,所述第一带轮组件设于所述动力腔内并与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中间轴位于所述动力腔内并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带轮组件和所述螺杆螺母组件均套设于所述中间轴,所述螺杆螺母组件位于所述动力腔内,且所述螺杆螺母组件部分位于所述加压槽内并与所述活塞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转轴、第二带轮组件和齿轮;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机体上,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传递孔内并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带轮组件分别套设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一带轮组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使得所述第一带轮组件与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齿轮位于所述避空槽内,且所述齿轮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转动套管的周壁上设有齿牙,所述齿牙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使得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转动套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螺母组件包括螺杆套、滑杆和螺母;

所述螺杆套位于所述动力腔内,且所述螺杆套套设于所述中间轴;

所述机体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分别与所述动力腔和所述加压槽连通,所述滑杆穿设于所述滑孔内并与所述机体滑动连接,所述滑杆位于所述加压槽内的端部与所述活塞连接;

所述螺母套设于所述滑杆上,且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杆套螺接传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石粉尘净化系统。上述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包括机体、转动套管、输液管、扇叶组件、活塞、动力传输机构以及驱动机构;机体包括盖板和基座,盖板盖设于基座,盖板开设有通孔,基座开设有避空槽、蓄液槽、滑动槽和加压槽,避空槽分别与通孔和滑动槽连通,蓄液槽与加压槽连通,加压槽通过滑动槽与避空槽连通;转动套管穿设于通孔内并与盖板转动连接,且转动套管部分位于避空槽内,转动套管开设有吸气孔、连接孔、容纳槽、喷液管道和清洗管道,吸气孔通过容纳槽与避空槽连通。由于吸气孔通过容纳槽与避空槽连通,使粉尘颗粒随除尘液流入避空槽内,解决了传统的矿石粉尘净化系统可持续除尘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仇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仇涛
技术研发日:2020.01.15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50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