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是关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关于一种可折叠设备及显示区域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设备的兴起,目前提出了一种可折叠设备。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减小设备占用的空间,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为用户提供较大的屏幕使用面积,提升用户的观看效果。
可折叠设备配置有可折叠的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外壳两端分别设置有边框,通过两端的边框固定柔性显示屏幕的位置,使柔性显示屏幕设置于外壳的内侧,能够随着外壳的移动而实现折叠或者展开的效果。
上述相关技术中,在柔性显示屏幕折叠的过程中会产生位移,导致柔性显示屏幕与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大,出现缝隙,影响该可折叠设备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可折叠设备及显示区域确定方法,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设备,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所述外壳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后壳;
所述第一边框包括第一边缘部和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第一遮挡部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后壳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
所述第二边框包括第二边缘部和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边缘部与所述第二遮挡部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所述第二边缘部与所述后壳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边缘部的内侧及所述后壳的内侧,所述第一遮挡部位于所述第一端的上方,用于遮挡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边缘部之间的缝隙;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内侧及所述后壳的内侧,所述第二遮挡部位于所述第二端的上方,用于遮挡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缝隙。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包括柔性盖板和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用于控制所述柔性盖板进行显示;
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第一边框、所述第二边框和所述后壳构成的内腔中;
所述柔性盖板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上方,所述柔性盖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边缘部的内侧,所述柔性盖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内侧。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后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所述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绕所述转轴旋转。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宽度不小于第一预定宽度,所述第一预定宽度为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下表面接触时所述第一端与第一边缘部之间的缝隙宽度。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宽度不小于第二预定宽度,所述第二预定宽度为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下表面接触时所述第二端与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缝隙宽度。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宽度相等。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包括第一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和第二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之间;
所述第一遮挡部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的上方;
所述第二遮挡部位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的上方。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宽度相等。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后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所述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绕所述转轴旋转;
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匹配。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宽度相等。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后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所述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绕所述转轴旋转;
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匹配。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边缘部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所述第二边缘部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区域确定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所述的可折叠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
根据预设对应关系,获取所述角度对应的宽度,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包括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与所述柔性显示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所述柔性显示屏幕两端的所述宽度对应的边缘区域,分别确定为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
将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之间的区域确定为显示区域。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与所述柔性显示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宽度呈正相关关系。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且外壳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后壳,第一边框包括第一边缘部和第一遮挡部,第二边框包括第二边缘部和第二遮挡部。通过第一遮挡部可以遮挡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与第一边框之间产生的缝隙,通过第二遮挡部可以遮挡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与第二边框之间产生的缝隙,保证了可折叠设备的外观不受缝隙的影响。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显示屏幕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显示屏幕的区域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区域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可折叠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
参见图1和图2,该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1和柔性显示屏幕2,该外壳1包括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和后壳103,后壳103位于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之间。
其中,柔性显示屏幕2位于外壳1的内侧,也即是位于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和后壳103的内侧、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之间。该柔性显示屏幕2由柔软的材料制成,是一种可弯曲,可折叠的部件。该柔性显示屏幕2可以为玻璃材质、亚克力材质、透明塑胶复合材质、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材质等。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折叠设备的状态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展开状态下,柔性显示屏幕2和后壳103展开,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位于可折叠设备的两侧。而折叠状态下,柔性显示屏幕2和后壳103弯折,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位于可折叠设备的同一侧。
可折叠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幕2发生弯折,会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上表面被拉伸,发生形变,进而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与第一边框101之间产生缝隙,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与第二边框102之间产生缝隙,影响可折叠设备的外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边框101包括第一边缘部1011和第一遮挡部1012,第一边缘部1011与第一遮挡部1012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第一边缘部1011与后壳103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从而使第一边缘部1011、第一遮挡部1012和后壳103连接构成一体式的凹槽状结构。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位于第一边缘部1011的内侧以及后壳103的内侧,第一遮挡部1012位于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的上方,该第一遮挡部1012可以遮挡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与第一边缘部1011之间的缝隙。
另外,第二边框102包括第二边缘部1021和第二遮挡部1022,第二边缘部1021与第二遮挡部1022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第二边缘部1021与后壳103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从而使第二边缘部1021、第二遮挡部1022和后壳103连接构成一体式的凹槽状结构。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位于第二边缘部1021的内侧以及后壳103的内侧,第二遮挡部1022位于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的上方,第二遮挡部1022可以遮挡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与第二边缘部1021之间的缝隙。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边缘部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第二边缘部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从而保证可折叠设备更加美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且外壳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后壳,第一边框包括第一边缘部和第一遮挡部,第二边框包括第二边缘部和第二遮挡部。通过第一遮挡部可以遮挡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与第一边框之间产生的缝隙,通过第二遮挡部可以遮挡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与第二边框之间产生的缝隙,保证了可折叠设备的外观不受缝隙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显示屏幕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该柔性显示屏幕2包括柔性盖板21和显示模组22,该显示模组22用于控制柔性盖板21进行显示。
该显示模组22位于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和后壳103构成的内腔中,可以充分利用该内腔中的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柔性盖板21位于显示模组22的上方,柔性盖板21的第一端位于第一边缘部1011的内侧,柔性盖板21的第二端位于第二边缘部1021的内侧,保证该柔性盖板21置于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和后壳103连接构成的凹槽中,从而保证柔性盖板21得到支撑并进行显示。
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即为柔性盖板21的第一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即为柔性盖板21的第二端。
其中,该柔性盖板21由柔软的材料制成,该柔性盖板21可以为玻璃盖板、亚克力盖板、透明塑胶复合材质、pmma材质、pc材质等,是一种可弯曲,可折叠的部件。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后壳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后壳103包括第一壳体1031,第二壳体1032和转轴1033,该转轴1033分别与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连接,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可绕该转轴1033旋转。
其中,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的尺寸可以任意设置,例如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的尺寸可以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可折叠设备上的每个部件的尺寸包括长度、宽度和高度,以用户手持可折叠设备,将可折叠设备以完全展开的状态放置于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为例,长度是指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是指在水平面上与柔性显示屏幕2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高度是指在水平面上与柔性显示屏幕2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
第一壳体1031与第二壳体1032可以分别绕转轴1033旋转,当第一壳体1031与第二壳体1032旋转至同一水平面时,可折叠设备为完全展开状态,当第一壳体1031的下表面与第二壳体1032的下表面接触时,可折叠设备为完全折叠状态。通过控制第一壳体1031或第二壳体1032绕转轴1033旋转,可以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
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绕转轴1033旋转时,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可以任意设置。例如,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绕转轴1033同步旋转,旋转角度相同、旋转速度也相同。
可折叠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幕2发生弯折,会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上表面被拉伸,发生形变,进而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与第一边框101之间产生缝隙,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与第二边框102之间产生缝隙,影响可折叠设备的外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第一遮挡部1012的宽度设置为不小于第一预定宽度。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第一预定宽度为第一壳体1031的下表面与第二壳体1032的下表面接触时,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与第一边缘部1011之间的缝隙宽度,此时可折叠设备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与第一边缘部1011之间的缝隙达到最大,第一预定宽度即为可产生的最大缝隙宽度。因此,只要设置第一遮挡部1012的宽度不小于第一预定宽度,即可保证无论可折叠设备处于何种状态,第一遮挡部1012均可完全遮挡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与第一边缘部1011之间的缝隙。
第二预定宽度为第一壳体1031的下表面与第二壳体1032的下表面接触时,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与第二边缘部1021之间的缝隙宽度,此时可折叠设备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与第二边缘部1021之间的缝隙达到最大,第二预定宽度即为可产生的最大缝隙宽度。因此,只要设置第二遮挡部1022的宽度不小于第二预定宽度,即可保证无论可折叠设备处于何种状态,第二遮挡部1022均可完全遮挡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与第二边缘部1021之间的缝隙。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遮挡部1012的宽度和第二遮挡部1022的宽度相等,从而保证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的第一遮挡部1012与第二端的第二遮挡部1022对称,进而保证可折叠设备的对称性以及美观性。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遮挡部1012的长度以及第二遮挡部1022的长度均不小于柔性显示屏幕2的长度,能够完全遮挡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的缝隙。且,第一遮挡部1012的长度与第二遮挡部1022的长度相等,以保证可折叠设备的对称性和美观性。
例如,外壳1的长度大于柔性显示屏幕2的长度,第一遮挡部1012的长度以及第二遮挡部1022的长度可以与外壳1的长度相等,保证可折叠设备外观上边缘的一致性。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遮挡部1012下方凹槽的高度不小于柔性显示屏幕2的高度,以使该凹槽内能够容纳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第二遮挡部1022下方凹槽的高度不小于柔性显示屏幕2的高度,以使该凹槽内能够容纳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显示屏幕的区域示意图。参见图6,柔性显示屏幕2包括第一非显示区域201、显示区域202和第二非显示区域203,显示区域202位于第一非显示区域201和第二非显示区域203之间,第一遮挡部1012位于第一非显示区域201的上方,第二遮挡部1022位于第二非显示区域203的上方。
其中,柔性显示屏幕2中的第一非显示区域201和第二非显示区域203不再进行显示,而柔性显示屏幕2的显示区域202可以用于显示。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遮挡部1012和第一非显示区域201的宽度相等,第二遮挡部1022的宽度和第二非显示区域203的宽度相等,从而可以保证第一遮挡部1012和第二遮挡部1022可以遮挡非显示区域,并且不会遮挡显示区域,从而保证可折叠设备的显示效果。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可折叠设备的后壳103包括第一壳体1031、第二壳体1032和转轴1033,该转轴1033分别与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连接,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可以绕该转轴1033旋转,第一非显示区域201的宽度和第二非显示区域203的宽度与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之间的角度匹配。
柔性显示屏幕2位于后壳103的内侧,当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绕转轴1033旋转时,柔性显示屏幕2的下表面随着后壳103的移动而移动,而上表面会发生形变,从而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会变成梯形形状,并且与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之间产生缝隙,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被遮挡的区域面积发生变化。且在不同的折叠角度下,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被遮挡的区域面积不同。
因此,为了提高屏幕利用率,可以根据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之间的角度,确定与该角度匹配的宽度,作为第一非显示区域201的宽度和第二非显示区域203的宽度,从而确定第一非显示区域201和第二非显示区域203,将第一非显示区域201和第二非显示区域203之间的区域作为显示区域202。
之后,当可折叠设备的状态再次发生改变时,仍会根据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之间的角度,确定与该角度匹配的宽度,对第一非显示区域201、显示区域202和第二非显示区域203的宽度进行调整,实现了显示区域宽度的动态调整,能够尽可能地提高柔性显示屏幕2的利用率,增大屏幕使用面积。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区域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应用于上述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701中,检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绕转轴旋转,转轴的旋转角度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存在对应关系,根据转轴的旋转角度可以确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从而可以根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执行下述步骤。
在步骤702中,根据预设对应关系,获取角度对应的宽度。
可折叠设备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会发生变化,且柔性显示屏幕与边框之间的缝隙宽度相应发生变化,导致柔性显示屏幕被遮挡的区域宽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与柔性显示屏幕被遮挡的区域宽度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而将柔性显示屏幕被遮挡的区域作为非显示区域,未被遮挡的区域作为显示区域,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屏幕利用率。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可以建立预设对应关系,该预设对应关系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与柔性显示屏幕被遮挡的区域宽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与柔性显示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则可折叠设备在任一种状态下,均可根据预设对应关系,获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对应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与柔性显示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宽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越大,非显示区域的宽度越大。
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越大,表示柔性显示屏幕与边框之间的距离越小,被遮挡的区域宽度越大,因此将柔性显示屏幕上的非显示区域的宽度设置为较大的值,避免出现显示区域被遮挡的情况。而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越小,表示柔性显示屏幕与边框之间的距离越大,被遮挡的区域宽度越大,因此将柔性显示屏幕的非显示区域的宽度设置为较大的值,避免出现显示区域被遮挡的情况。
在步骤703中,将柔性显示屏幕两端的该宽度对应的边缘区域,分别确定为第一非显示区域和第二非显示区域。
在步骤704中,将第一非显示区域和第二非显示区域之间的区域确定为显示区域。
确定非显示区域的宽度后,在柔性显示屏幕的两端,分别确定该宽度对应的边缘区域,将这两个边缘区域分别确定为第一非显示区域和第二非显示区域,将除去第一非显示区域和第二非显示区域之外剩余的区域确定为显示区域。后续即可通过显示区域进行显示,而第一非显示区域和第二非显示区域将不再进行显示,或者仅显示为黑色。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检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根据预设对应关系,预设对应关系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与柔性显示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该角度对应的宽度,将柔性显示屏幕两端的宽度对应的边缘区域,分别确定为第一非显示区域和第二非显示区域,并将第一非显示区域和第二非显示区域之间的区域确定为显示区域,实现了显示区域宽度的动态调整,能够尽可能地提高柔性显示屏幕的利用率,增大屏幕使用面积。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1.一种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所述外壳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后壳;
所述第一边框包括第一边缘部和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第一遮挡部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后壳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
所述第二边框包括第二边缘部和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边缘部与所述第二遮挡部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所述第二边缘部与所述后壳连接构成弯折形结构;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边缘部的内侧及所述后壳的内侧,所述第一遮挡部位于所述第一端的上方,用于遮挡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边缘部之间的缝隙;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内侧及所述后壳的内侧,所述第二遮挡部位于所述第二端的上方,用于遮挡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包括柔性盖板和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用于控制所述柔性盖板进行显示;
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第一边框、所述第二边框和所述后壳构成的内腔中;
所述柔性盖板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上方,所述柔性盖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边缘部的内侧,所述柔性盖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边缘部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所述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绕所述转轴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宽度不小于第一预定宽度,所述第一预定宽度为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下表面接触时所述第一端与第一边缘部之间的缝隙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宽度不小于第二预定宽度,所述第二预定宽度为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下表面接触时所述第二端与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缝隙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宽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包括第一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和第二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之间;
所述第一遮挡部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的上方;
所述第二遮挡部位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宽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所述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绕所述转轴旋转;
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匹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与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宽度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所述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绕所述转轴旋转;
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匹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部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所述第二边缘部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
13.一种显示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7-12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
根据预设对应关系,获取所述角度对应的宽度,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包括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与所述柔性显示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将所述柔性显示屏幕两端的所述宽度对应的边缘区域,分别确定为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
将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域之间的区域确定为显示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与所述柔性显示屏幕上非显示区域的宽度呈正相关关系。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