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60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生活中,无论是工业废气还是生活废气,其都不是单一的物质组成,其成分较为复杂,往往包含有有机硫、汞和粉尘等,这些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不仅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并且也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包括:

对待处理的混合废气进行预处理,使废气的温度达到30-40℃;

对降温后的废气除尘处理;

将除尘后的废气通入到第一浆液中,所述第一浆液由羟基氧化铁和石灰石、氧化镁组成;

将经过第一浆液的废气通过等离子反应装置,进行反应,得到净化后气体。

优选地,第一浆液的制备方法是:将羟基氧化铁、氧化镁和石灰石分别研磨成粒径为150~200μm、1700~2000μm和700~800μm的颗粒;

将研磨后的羟基氧化铁、氧化镁、石灰石和水按质量比为(1~3):(3~4):(3~5):(13~15)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所述第一浆液。

作为优选实施例,在将废气通过第一浆液进入等离子反应装置前,还包括:

将所述废气通入到第二浆液中,所述第二浆液为由硫酸铜、硫酸铜、氧化铜和水按质量比为(0.4~0.5):(0.7~1):(5~6):(20~22)混合形成。

作为优选实施例,在废气通过第二浆液进入等离子反应装置前还包括:

将废气通入ph值为9~11的碱液中。

一种混合废气处理装置,包括:依次分离式连接设置的换热装置、除尘装置、第一滤除装置和等离子反应装置;废气由换热装置的进气口进入换热装置,依次经过除尘装置、第一滤除装置和等离子反应装置;

所述除尘装置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设置在除尘装置的底部和顶部,除尘装置的进气口与换热装置的出气口连接;

所述第一滤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搅拌装置,第一壳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内部的转动轴和搅拌桨,以及设置在第一壳体外部的电机,搅拌桨为螺旋状,固连在转动轴的外圆周壁上,随转动轴转动,转动轴与电机连接,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第一壳体内填充有第一浆液,第一浆液为由羟基氧化铁和石灰石、氧化镁组成;

所述第一滤除装置的出气口与等离子反应装置的进气口连接。

作为优选实施例,混合废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滤除装置;

第二滤除装置设置在第一滤除装置和等离子反应装置之间,第二滤除装置的进气口与第一滤除装置的出气口连接,第二滤除装置的出气口与等离子反应装置的进气口连接;

所述第二滤除装置具有矩形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滤除装置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设置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和顶部;

所述第二滤除装置内部填充有第二浆液,所述第二浆液为由硫酸铜、硫酸铜、氧化铜和水按质量比为(0.4~0.5):(0.7~1):(5~6):(20~22)混合形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壳体内部沿高度方向间隔倾斜设置有若干挡板,挡板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线的夹角为60°或120°,挡板一端固定在第二壳体内壁上,另一端向第二壳体的轴线方向延伸。

作为优选,挡板上设置有若干凸起。

作为优选实施例,在第二滤除装置和等离子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碱液箱;

所述碱液箱的进气口与第二滤除装置的出气口连接,碱液箱的出气口与所述等离子反应装置的进气口连接;碱液箱中盛放有ph值为9~11的碱液。

优选地,所述除尘装置底部设置有出灰口,出灰口上连接灰尘收集箱,用于收集重质灰尘。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一种混合废气处理方法通过换热装置能有效降低废气的温度,避免后续脱除剂高温失效,同时还能对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采用混合形成的第一浆液,其能有效的脱除的废气中的有害物质。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混合废气处理装置,通过第一滤除装置中设置搅拌桨,使废气与第一浆液充分接触,有效起到脱除废气中有害物质的效果,同时第二滤除装置中设置的若干挡板使第二浆液和废气充分碰撞接触,与碱液箱中碱液配合,进一步起到脱除废液中有害物质得效果;最后配合等离子反应装置,将未分解或是清除的有害成分清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所述的混合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含义:1-换热装置,2-除尘装置,3-第一滤除装置,4-第二滤除装置,5-碱液箱,6-等离子反应装置,21-灰尘收集箱,31-第一壳体,32-转动轴,33-搅拌桨,34-电机,41-第二壳体,42-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废气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分离式连接设置的换热装置1、除尘装置2、第一滤除装置3和等离子反应装置6;废气由所述换热装置1的进气口进入所述换热装置1中,依次经过所述除尘装置2、所述第一滤除装置3和等离子反应装置6;所述除尘装置2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设置在所述除尘装置2的顶部和底部,所述除尘装置2的进气口与所述换热装置1的出气口连接;所第一滤除装置3包括第一壳体31和搅拌装置,所述第一壳体31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滤除装置3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31内部的转动轴32和搅拌桨33,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外部的电机34,所述搅拌桨34为螺旋状,设置在所述转动轴32的外部,随所述转动轴32运动,所述转动轴32与所述电机34的连接,在所述电机34的带动下转动;所述第一壳体31中填充有第一浆液,所述第一浆液为由羟基氧化铁和石灰石、氧化镁组成;所述第一滤除装置3的出气口与所述等离子反应装置6的进气口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混合废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滤除装置4;所述第二滤除装置4设置在所述第一滤除装置3和所述等离子反应装置6之间,所述第二滤除装置4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滤除装置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滤除装置4的出气口与所述等离子反应装置6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滤除装置具有矩形的第二壳体41,所述第二滤除装置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设置所述第二壳体的下部和顶部;所述第二壳体41内部间隔倾斜的设置有若干挡板42,所述挡板42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41内壁上,若干挡板42上设置有若干凸起;其中,所述挡板42与所述第二壳体41的轴线的夹角为60°或120°;所述第二滤除装置4内部填充有第二浆液,,所述第二浆液为由硫酸铜、硫酸铜、氧化铜和水按质量比为(0.4~0.7):(0.5~1):(5~7):(17~22)混合形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混合废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滤除装置4和所述等离子装置6之间还设置有碱液箱5;所述碱液箱5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滤除装置4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碱液箱5的出气口与所述等离子反应装置6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碱液箱中盛放有ph值为9~11的碱液。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除尘装置2底部设置有出灰口,所述出灰口与所述灰尘收集箱21连通。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滤除装置中设置搅拌桨,使废气与第一浆液充分接触,有效起到脱除废气中有害物质的效果,同时第二滤除装置中设置的若干挡板使第二浆液和废气充分碰撞接触,与碱液箱中碱液配合,进一步起到脱除废液中有害物质得效果;最后配合等离子反应装置,将未分解或是清除的有害成分清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待处理废气的量为10000m3/h,废气中含so2:4000mg/m3,有机硫:120mg/m3,汞:5mg/m3,砷:7mg/m3

采用实施例1所示的混合废气处理装置进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1,将废气通过换热装置中,对所述废气进行预处理,使所述废气的温度达到30-40℃;

步骤2,将经过降温后的所述废气通入除尘装置中进行除尘处理;

步骤3,将除尘后的所述废气通入到第一浆液的第一滤除装置中,其中所述第一浆液为由羟基氧化铁和石灰石、氧化镁组成;

具体的:将羟基氧化铁、氧化镁和石灰石分别研磨成粒径为150μm、1700μm和800μm;羟基氧化铁、氧化镁、石灰石和水的质量比为1:4:3:15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所述第一浆液;

步骤4,将经过第一滤除装置处理后的废气通入盛放有第二浆液第二滤除装置中,所述第二浆液为由硫酸铜、硫酸铜、氧化铜和水按质量比为0.5:0.7:6:20混合形成;

步骤5,在经过第二滤除装置处理后的废气通入碱液箱中,所述碱液箱中盛放有ph值为9的碱液;。

步骤6,将经过碱液箱的废气通过等离子反应装置,进行反应,得到净化后气体。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待处理废气的量为10000m3/h,废气中含so2:3500mg/m3,有机硫:150mg/m3,汞:4mg/m3,砷:5mg/m3,粉尘浓度:250mg/m3

采用实施例1所示的混合废气处理装置进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1,将废气通过换热装置中,对所述废气进行预处理,使所述废气的温度达到30-40℃;

步骤2,将经过降温后的所述废气通入除尘装置中进行除尘处理;

步骤3,将除尘后的所述废气通入到第一浆液的第一滤除装置中,其中所述第一浆液为由羟基氧化铁和石灰石、氧化镁组成;

具体的:将羟基氧化铁、氧化镁和石灰石分别研磨成粒径为200μm、2000μm和700μm;羟基氧化铁、氧化镁、石灰石和水的质量比为3:3:5:13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所述第一浆液;

步骤4,将经过第一滤除装置处理后的废气通入盛放有第二浆液第二滤除装置中,所述第二浆液为由硫酸铜、硫酸铜、氧化铜和水按质量比为0.4:1:5:22混合形成;

步骤5,在经过第二滤除装置处理后的废气通入碱液箱中,所述碱液箱中盛放有ph值为11的碱液;。

步骤6,将经过碱液箱的废气通过等离子反应装置,进行反应,得到净化后气体。

将实施例2、3得到的废气进行检测,得到的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显然,经本发明所述装置和方法进行处理的废气,有害物质显著降低,说明本发明所述装置和方法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待处理的混合废气进行预处理,使废气的温度达到30-40℃;

对降温后的废气除尘处理;

将除尘后的废气通入到第一浆液中,所述第一浆液由羟基氧化铁和石灰石、氧化镁组成;

将经过第一浆液的废气通过等离子反应装置,进行反应,得到净化后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羟基氧化铁、氧化镁和石灰石分别研磨成粒径为150~200μm、1700~2000μm和700~800μm的颗粒;

将研磨后的羟基氧化铁、氧化镁、石灰石和水按质量比为(1~3):(3~4):(3~5):(13~15)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所述第一浆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废气通过第一浆液进入等离子反应装置前,还包括:

将所述废气通入到第二浆液中,所述第二浆液为由硫酸铜、硫酸铜、氧化铜和水按质量比为(0.4~0.5):(0.7~1):(5~6):(20~22)混合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废气通过第二浆液进入等离子反应装置前还包括:

将废气通入ph值为9~11的碱液中。

5.一种混合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分离式连接设置的换热装置、除尘装置、第一滤除装置和等离子反应装置;废气由换热装置的进气口进入换热装置,依次经过除尘装置、第一滤除装置和等离子反应装置;

所述除尘装置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设置在除尘装置的底部和顶部,除尘装置的进气口与换热装置的出气口连接;

所述第一滤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搅拌装置,第一壳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内部的转动轴和搅拌桨,以及设置在第一壳体外部的电机,搅拌桨为螺旋状,固连在转动轴的外圆周壁上,随转动轴转动,转动轴与电机连接,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第一壳体内填充有第一浆液,第一浆液为由羟基氧化铁和石灰石、氧化镁组成;

所述第一滤除装置的出气口与等离子反应装置的进气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滤除装置;

第二滤除装置设置在第一滤除装置和等离子反应装置之间,第二滤除装置的进气口与第一滤除装置的出气口连接,第二滤除装置的出气口与等离子反应装置的进气口连接;

所述第二滤除装置具有矩形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滤除装置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设置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和顶部;

所述第二滤除装置内部填充有第二浆液,所述第二浆液为由硫酸铜、硫酸铜、氧化铜和水按质量比为(0.4~0.5):(0.7~1):(5~6):(20~22)混合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内部沿高度方向间隔倾斜设置有若干挡板,挡板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线的夹角为60°或120°,挡板一端固定在第二壳体内壁上,另一端向第二壳体的轴线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挡板上设置有若干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滤除装置和等离子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碱液箱;

所述碱液箱的进气口与第二滤除装置的出气口连接,碱液箱的出气口与所述等离子反应装置的进气口连接;碱液箱中盛放有ph值为9~11的碱液。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装置底部设置有出灰口,出灰口上连接灰尘收集箱。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废气处理方法和装置,处理方法通过换热装置能有效降低废气的温度,避免后续脱除剂高温失效,同时还能对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采用混合形成的第一浆液,其能有效的脱除的废气中的有害物质。通过第一滤除装置中设置搅拌桨,使废气与第一浆液充分接触,有效起到脱除废气中有害物质的效果,同时第二滤除装置中设置的若干挡板使第二浆液和废气充分碰撞接触,与碱液箱中碱液配合,进一步起到脱除废液中有害物质得效果;最后配合等离子反应装置,将未分解或是清除的有害成分清除。

技术研发人员:李晨曦;袁维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海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2.14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46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