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111


本发明属于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14c-标记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如14c-尿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的金标准,由于14c具有放射性,检测灵敏度高,试剂耗用量少,在临床上取得巨大的成功。14c-尿素经过检测后,会转换为14c-co2,且从尿素服入体内后持续数小时都会持续释放。虽然对于个体来说单次检测仅需要纳居里即可完成检测,但是目前相关的医院及医疗机构对于该类废弃物尚未实施排放管控,若该类废弃物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其他就诊者以及相关的医护人员吸入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考虑到目前该类药物使用频率高,且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一旦该类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将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及健康风险。为此,设计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就诊者进入人员暂留室之前,首先在人员暂留室内通入不含co2气体的空气;

步骤(2)、待人员暂留室内空气中的co2气体基本去除后,就诊者携带14c-标记药物进入人员暂留室;

步骤(3)、就诊者服下14c-标记药物后,呼出14c-co2气体;

步骤(4)、呼出的14c-co2气体通过吸附剂吸附去除,剩余的o2、n2循环进入人员暂留室,30-120min后就诊者离开。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不含co2气体的空气的获取步骤为:普通空气先通入co2吸收装置内,去除空气中的co2气体,获得不含co2气体的空气,再通入人员暂留室内。

进一步的,所述co2吸收装置内装有用于去除co2气体的无机碱溶液或有机含氮化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无机碱溶液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中的任一种,有机含氮化合物选自甲胺、二甲胺、吡啶类化合物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1)中,人员暂留室内通入不含co2气体的空气的流速为2-100v/h,其中,v为人员暂留室(1)的体积。

进一步的,步骤(4)中,呼出的14c-co2气体通入装有吸附剂的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内,通过吸附剂去除14c-co2气体,吸附剂为有机含氮化合物或无机碱溶液,吸附剂负载在固体树脂上或以纯液体或固体形式存在。

进一步的,所述有机含氮化合物为伯胺、仲胺、叔胺或环状含氮物,所述无机碱溶液为金属的氢氧化物或无机氢氧化物。

进一步的,包括人员暂留室、co2吸收装置和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沿气体流入方向,所述co2吸收装置连通人员暂留室,人员暂留室连通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外来普通空气首先进入co2吸收装置,去除空气中的co2气体,再流入人员暂留室内,人员暂留室内的14c-co2气体进入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进行处理,剩余o2、n2气体经由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循环进入人员暂留室内,剩余14c-co2气体经由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循环进入外部储罐中。

进一步的,所述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包括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所述人员暂留室上设置送风口和回风口,沿气体流入方向,co2吸收装置通过送风口连通至人员暂留室内,人员暂留室通过回风口依次连通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与人员暂留室和外部储罐不同时连通,外来普通空气首先进入co2吸收装置,去除空气中的co2气体,再经由送风口流入人员暂留室内,人员暂留室内的14c-co2气体经过回风口进入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进行处理,剩余o2、n2气体经由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循环进入人员暂留室内,剩余14c-co2气体经由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循环进入外部储罐中。

进一步的,所述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上分别设置一级加热装置和二级加热装置,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分别内置吸附剂,通过吸附剂对14c-co2气体进行吸附、解析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就诊者进入人员暂留室之前,首先在人员暂留室内通入不含二氧化碳气体的空气;步骤(2)、待人员暂留室内的co2气体基本去除后,就诊者带着14c-标记药物进入人员暂留室,服下14c-标记药物后,呼出14c-co2气体,通过吸附剂进行解析,30-120min后就诊者离开即可。本发明提供的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及装置,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快速、便捷去除14c-呼气试验废弃物,能够实现14c的同位素富集回收利用,不会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或影响人体健康,实用性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co2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co2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人员暂留室;2-co2吸收装置;3-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4-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5-送风口;6-回风口;7-吸收槽;8-通道一;9-通道二;10-一级吸收槽;11-风机;12-一级进气口;13-一级出气口;14-二级进气口;15-第一出气口;16-第二出气口;17-二级吸附槽;18-折流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就诊者进入人员暂留室之前,首先在人员暂留室1内通入不含co2气体的空气;

步骤(2)、待人员暂留室1内空气中的co2气体基本去除后,就诊者携带14c-标记药物进入人员暂留室;

步骤(3)、就诊者服下14c-标记药物后,呼出14c-co2气体;

步骤(4)、呼出的14c-co2气体通过吸附剂吸附去除,剩余的o2、n2循环进入人员暂留室1,30-120min后就诊者离开。

步骤(1)中,所述不含co2气体的空气的获取步骤为:普通空气先通入co2吸收装置2内,去除空气中的co2气体,获得不含co2气体的空气,再通入人员暂留室内。

co2吸收装置2内装有用于去除co2气体的无机碱溶液或有机含氮化合物。

无机碱溶液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中的任一种,有机含氮化合物选自甲胺、二甲胺、吡啶类化合物中的任一种。

步骤(1)中,人员暂留室1内通入不含co2气体的空气的流速为2-100v/h,其中,v为人员暂留室1的体积。

步骤(4)中,呼出的14c-co2气体通入装有吸附剂的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内,通过吸附剂去除14c-co2气体,吸附剂为有机含氮化合物或无机碱溶液,吸附剂负载在固体树脂上或以纯液体或固体形式存在。

有机含氮化合物为伯胺、仲胺、叔胺或环状含氮物,所述无机碱溶液为金属的氢氧化物或无机氢氧化物。

如图1所示,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包括人员暂留室1、co2吸收装置2和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所述co2吸收装置2连通人员暂留室1,人员暂留室1连通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外来普通空气首先进入co2吸收装置2,去除空气中的co2气体,再流入人员暂留室1内,人员暂留室1内的14c-co2气体进入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进行处理,剩余o2、n2气体经由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循环进入人员暂留室1内,剩余14c-co2气体经由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循环进入外部储罐中。

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包括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人员暂留室1上设置送风口5和回风口6,人员暂留室1通过送风口5连通co2吸收装置2,人员暂留室1通过回风口6依次连通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与人员暂留室1和外部储罐不同时连通,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上分别设置一级加热装置和二级加热装置。

co2吸收装置2包括吸收槽7、通道一8和通道二9,吸收槽7内装有用于去除co2气体的吸收液,通道一8一端端口伸入至吸收槽7的吸收液液面以下,通道一8另一端接入普通空气,普通空气通过通道一8进入至吸收槽7的吸收液中,以保证充分吸附、除去co2气体,减小后续对14c-co2的稀释污染,通道二9一端通过送风口5与人员暂留室1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风机11,通道二9另一端端口位于吸收槽7的吸收液液面以上,除去co2气体的空气通过通道二9在风机11的作用送入人员暂留室1内,人员暂留室1的体积为v,空气流入人员暂留室1内的速度为2-100v/h,优选5-20v/h。

为提高co2气体去除率,加强吸附效果,吸收槽7内设置若干个折流挡板18,折流挡板18斜向放置于吸收槽7内,折流挡板18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优选0-80°,若干个折流挡板18之间互相平行且等间距排布。

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包括一级吸附槽10和一级加热装置,吸附槽10内装有吸收剂溶液,一级吸附槽10上设置一级进气口12和一级出气口13,一级吸附槽10的一级进气口12通过第一管道与回风口6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风机11,由风机11将人员暂留室1内的气体通过回风口6抽入一级吸附槽10中并与吸收剂接触进行解析处理,一级吸附槽10的一级出气口13经由第二管道连通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的二级进气口14且二者之间设置风机11。在解析时,打开一级加热装置,通过一级加热装置对一级吸附槽10及其内部的吸收剂进行加热,加热到预定温度后,一级吸附槽10内释放出吸附的14c-co2气体,实现再生,释放的14c-co2气体能够经过一级出气口13和二级进气口14流入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内,通过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内的吸附剂进行二次解析处理,吸附14c-co2气体,两次吸附效果良好,吸附率高。

为进一步提高吸附效果,第一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端口所在高度低于第二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端口所在高度,第一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吸附剂溶液内,第二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端口位于吸附剂溶液液面以上。

一级吸附槽10内设有若干个折流挡板18,折流挡板18斜向放置于吸收槽7内,折流挡板18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优选0-80°,若干个折流挡板18之间互相平行且等间距排布,有助于增加气体形成,强化吸收效果,从而除去含有14c的co2气体。

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包括二级吸附槽17和二级加热装置,二级吸附槽17上设置二级进气口14、第一出气口15和第二出气口16,内置吸附剂溶液的二级吸附槽17通过二级进气口14经由第三管道与一级出气口13连通,进而连通一级吸附槽10,二级进气口14与一级出气口13之间设置风机11,一级吸附槽10内的气体通过风机11抽入二级吸附槽17中,从而除去含有14c的co2气体,在正常运行时,二级吸附槽17的第一出气口15经由第四管道与人员暂留室1连通,实现气体回用;在解析时,二级吸附槽17的第二出气口16经由第五管道连接到外部储罐中,第二出气口16与外部储罐之间设置风机11,通过该风机11抽取二级吸附槽17内的气体至外部储罐,用于转移该部分放射性14c-co2气体。为进一步提高吸附效果,第三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端口所在高度低于第四、第五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端口所在高度,第三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吸附剂溶液内,第四、第五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端口位于吸附剂溶液液面以上,各个风机11采用市电供电即可。

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的结构可设置成相同结构,二级吸附槽17内同样设有若干个折流挡板18,折流挡板18斜向放置于吸收槽7内,折流挡板18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优选0-80°,若干个折流挡板18之间互相平行且等间距排布,有助于增加气体形成,强化吸收效果,从而除去含有14c的co2气体。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包括人员暂留室1、co2吸收装置2和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包括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人员暂留室1上设置送风口5和回风口6,沿气体流入方向,co2吸收装置2通过送风口5经由管道与人员暂留室1连通,人员暂留室1通过回风口6经由管道依次连通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与人员暂留室1单向连通,,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与人员暂留室1和外部储罐不同时连通,普通空气首先进入co2吸收装置2,通过co2吸收装置2去除普通空气中的co2气体,得到不含co2气体的空气,再经由送风口5通入人员暂留室1内,以避免空气中的co2稀释14c-co2气体,人员暂留室1内呼出的14c-co2气体经过回风口6依次进入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进行解析处理,剩余氮气、氧气气体经由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循环进入人员暂留室1内,剩余14c-co2气体循环进入外部储罐中,能够转移放射性14c-co2气体。

co2吸收装置2包括吸收槽7、通道一8和通道二9,吸收槽7内装有用于去除co2气体的吸收液,通道一8一端端口伸入至吸收槽7的吸收液液面以下,通道一8另一端接入普通空气,普通空气通过通道一8进入至吸收槽7的吸收液中,以保证充分吸附、除去co2气体,减小后续对14c-co2的稀释污染,通道二9一端通过送风口5与人员暂留室1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风机11,通道二9另一端端口位于吸收槽7的吸收液液面以上,除去co2气体的空气通过通道二9在风机11的作用送入人员暂留室1内,人员暂留室1的体积为v,空气流入人员暂留室1内的速度为5-20v/h。

为提高co2气体去除率,加强吸附效果,吸收槽7内设置两个折流挡板18,折流挡板18斜向放置于吸收槽7内,折流挡板18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优选20-40°,两个折流挡板18之间互相平行且等间距排布。

co2吸收装置2中的吸收液可以是无机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也可以有机含氮化合物,如甲胺、二甲胺、吡啶类化合物等。co2吸收装置2可以设计成吸收塔形式,也可采用鼓泡式吸收。

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包括一级吸附槽10和一级加热装置,吸附槽10内装有吸收剂溶液,一级吸附槽10上设置一级进气口12和一级出气口13,一级吸附槽10的一级进气口12通过第一管道与回风口6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风机11,由风机11将人员暂留室1内的气体通过回风口6抽入一级吸附槽10中并与吸收剂接触进行解析处理,一级吸附槽10的一级出气口13经由第二管道连通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的二级进气口14且二者之间设置风机11。在解析时,打开一级加热装置,通过一级加热装置对一级吸附槽10及其内部的吸收剂进行加热,加热到预定温度后,一级吸附槽10内释放出吸附的14c-co2气体,实现再生,释放的14c-co2气体能够经过一级出气口13和二级进气口14流入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内,通过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内的吸附剂进行二次解析处理,吸附14c-co2气体,两次吸附效果良好,吸附率高。

为进一步提高吸附效果,第一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端口所在高度低于第二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端口所在高度,第一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吸附剂溶液内,第二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端口位于吸附剂溶液液面以上。

一级吸附槽10内设有两个折流挡板18,折流挡板18斜向放置于吸收槽7内,折流挡板18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优选20-40°,两个折流挡板18之间互相平行且等间距排布,有助于增加气体形成,强化吸收效果,从而除去含有14c的co2气体。

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包括二级吸附槽17和二级加热装置,二级吸附槽17上设置二级进气口14、第一出气口15和第二出气口16,内置吸附剂溶液的二级吸附槽17通过二级进气口14经由第三管道与一级出气口13连通,进而连通一级吸附槽10,二级进气口14与一级出气口13之间设置风机11,一级吸附槽10内的气体通过风机11抽入二级吸附槽17中,从而除去含有14c的co2气体,在正常运行时,二级吸附槽17的第一出气口15经由第四管道与人员暂留室1连通,实现气体回用;在解析时,二级吸附槽17的第二出气口16经由第五管道连接到外部储罐中,第二出气口16与外部储罐之间设置风机11,通过该风机11抽取二级吸附槽17内的气体至外部储罐,用于转移该部分放射性14c-co2气体。为进一步提高吸附效果,第三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端口所在高度低于第四、第五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端口所在高度,第三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吸附剂溶液内,第四、第五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端口位于吸附剂溶液液面以上。

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的结构可设置成相同结构,二级吸附槽17内同样设有若干个折流挡板18,折流挡板18斜向放置于吸收槽7内,折流挡板18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优选20-40°,两个折流挡板18之间互相平行且等间距排布,有助于增加气体形成,强化吸收效果,从而除去含有14c的co2气体。

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就诊者进入人员暂留室1内之前,首先通入不含co2气体的空气,空气中的co2通过co2吸收装置2除去,以避免空气中的co2稀释14c-co2,减少未来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难度(空气中的co2要远高于人员呼出的co2的数量);

步骤(2)、待人员暂留室1内空气中的co2基本除去后(一般需要10-60min),就诊者带着14c-标记药物进入人员暂留室1;

步骤(3)、就诊者服下14c-标记药物后,开始呼出14c-co2气体;

步骤(4)、呼出的14c-co2气体通过回风口6在风机11的作用下依次进入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利用吸附剂溶液进行气体吸附,通过折流挡板18提高吸附效果,剩余的o2 n2通过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循环进入人员暂留室1内,实现气体回用;就诊者在人员暂留室1内呆满30-120min后即可离开;等到所有就诊者离开后,若下一个就诊者在2h内不过来,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停止运行,节能降耗,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上分别设置一级加热装置和二级加热装置,一级加热装置和二级加热装置分别采用现有的电加热设备或蒸汽加热设备,如电加热管、油浴锅等,可以直接插入吸附剂溶液中对吸附液进行加热,也可以包裹在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外侧对整个装置加热,一级加热装置和二级加热装置可以是同一种,采用现有产品即可。

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中的吸附剂溶液为有机含氮化合物或无机碱溶液,吸附剂可以负载在固体树脂上,也可以以纯液体或者固体形式存在。

具体的,有机含氮化合物优选伯胺、仲胺、叔胺或吡啶等环状含氮物质;无机碱溶液可以是氢氧化钠等金属的氢氧化物,可以为ca(oh)2或ba(oh)2等可生成沉淀的氢氧化物,也可以是nh4oh等无机氢氧化物。

若是通过有机含氮化合物吸附14c-co2气体,在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或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加热后能够释放出吸附的14c-co2气体,实现再生,加热温度为50-150℃。

若通过无机碱溶液吸附,若不直接用可生成沉淀的碱,则加入ca(oh)2或ba(oh)2等可生成沉淀的碱溶液实现再生。

ca(oh)2 na2co3→2naoh caco3↓

若吸附剂是ca(oh)2或ba(oh)2等可生成沉淀的碱溶液,释放的14c-co2气体可以通过ca(oh)2或ba(oh)2等碱溶液转变为不易溶的caco3或者baco3固体,通过过滤法除去沉淀,经过滤后作为固废处置,或者用于14c的同位素富集回收利用。

实施例2

如图1、3和4所示,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包括人员暂留室1、co2吸收装置2和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包括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人员暂留室1上设置送风口5和回风口6,沿气体流入方向,co2吸收装置2通过送风口5经由管道与人员暂留室1连通,人员暂留室1通过回风口6经由管道依次连通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与人员暂留室1单向连通,,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与人员暂留室1和外部储罐不同时连通,普通空气首先进入co2吸收装置2,通过co2吸收装置2去除普通空气中的co2气体,得到不含co2气体的空气,再经由送风口5通入人员暂留室1内,以避免空气中的co2稀释14c-co2气体,人员暂留室1内呼出的14c-co2气体经过回风口6依次进入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进行解析处理,剩余氮气、氧气气体经由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循环进入人员暂留室1内,剩余14c-co2气体循环进入外部储罐中,能够转移放射性14c-co2气体。

co2吸收装置2包括吸收槽7、通道一8和通道二9,吸收槽7内装有用于去除co2气体的吸收液,通道一8一端端口伸入至吸收槽7的吸收液液面以下,通道一8另一端接入普通空气,普通空气通过通道一8进入至吸收槽7的吸收液中,以保证充分吸附、除去co2气体,减小后续对14c-co2的稀释污染,通道二9一端通过送风口5与人员暂留室1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风机11,通道二9另一端端口位于吸收槽7的吸收液液面以上,除去co2气体的空气通过通道二9在风机11的作用送入人员暂留室1内,人员暂留室1的体积为v,空气流入人员暂留室1内的速度为2-100v/h,优选5-20v/h。

为提高co2气体去除率,加强吸附效果,吸收槽7内设置两个互相平行且等间距排布的折流挡板18,折流挡板18竖向放置于吸收槽7内。

co2吸收装置2中的吸收液可以是无机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也可以有机含氮化合物,如甲胺、二甲胺、吡啶类化合物等。co2吸收装置2可以设计成吸收塔形式,也可采用鼓泡式吸收。

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包括一级吸附槽10和一级加热装置,吸附槽10内装有吸收剂溶液,一级吸附槽10上设置一级进气口12和一级出气口13,一级吸附槽10的一级进气口12通过第一管道与回风口6连通且二者之间设置风机11,由风机11将人员暂留室1内的气体通过回风口6抽入一级吸附槽10中并与吸收剂接触进行解析处理,一级吸附槽10的一级出气口13经由第二管道连通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的二级进气口14且二者之间设置风机11。在解析时,打开一级加热装置,通过一级加热装置对一级吸附槽10及其内部的吸收剂进行加热,加热到预定温度后,一级吸附槽10内释放出吸附的14c-co2气体,实现再生,释放的14c-co2气体能够经过一级出气口13和二级进气口14流入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内,通过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内的吸附剂进行二次解析处理,吸附14c-co2气体,两次吸附效果良好,吸附率高。

为进一步提高吸附效果,第一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端口所在高度低于第二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端口所在高度,第一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吸附剂溶液内,第二管道伸入至一级吸附槽10内的端口位于吸附剂溶液液面以上。

一级吸附槽10内设有两个互相平行且等间距排布的折流挡板18,折流挡板18斜向放置于吸收槽7内,折流挡板18所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0-40°,有助于增加气体形成,强化吸收效果,从而除去含有14c的co2气体。

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包括二级吸附槽17和二级加热装置,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3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4的结构可设置成相同结构。二级吸附槽17上设置二级进气口14、第一出气口15和第二出气口16,内置吸附剂溶液的二级吸附槽17通过二级进气口14经由第三管道与一级出气口13连通,进而连通一级吸附槽10,二级进气口14与一级出气口13之间设置风机11,一级吸附槽10内的气体通过风机11抽入二级吸附槽17中,从而除去含有14c的co2气体,在正常运行时,二级吸附槽17的第一出气口15经由第四管道与人员暂留室1连通,实现气体回用;在解析时,二级吸附槽17的第二出气口16经由第五管道连接到外部储罐中,第二出气口16与外部储罐之间设置风机11,通过该风机11抽取二级吸附槽17内的气体至外部储罐,用于转移该部分放射性14c-co2气体。为进一步提高吸附效果,第三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端口所在高度低于第四、第五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端口所在高度,第三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吸附剂溶液内,第四、第五管道伸入至二级吸附槽17内的端口位于吸附剂溶液液面以上。

余同实施例1。

本发明未详细说明的部分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就诊者进入人员暂留室之前,首先在人员暂留室内通入不含co2气体的空气;

步骤(2)、待人员暂留室内空气中的co2气体基本去除后,就诊者携带14c-标记药物进入人员暂留室;

步骤(3)、就诊者服下14c-标记药物后,呼出14c-co2气体;

步骤(4)、呼出的14c-co2气体通过吸附剂吸附去除,剩余的o2、n2循环进入人员暂留室,30-120min后就诊者离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不含co2气体的空气的获取步骤为:普通空气先通入co2吸收装置内,去除空气中的co2气体,获得不含co2气体的空气,再通入人员暂留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o2吸收装置内装有用于去除co2气体的无机碱溶液或有机含氮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碱溶液选自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中的任一种,有机含氮化合物选自甲胺、二甲胺、吡啶类化合物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人员暂留室内通入不含co2气体的空气的流速为2-100v/h,其中,v为人员暂留室(1)的体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呼出的14c-co2气体通入装有吸附剂的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内,通过吸附剂去除14c-co2气体,吸附剂为有机含氮化合物或无机碱溶液,吸附剂负载在固体树脂上或以纯液体或固体形式存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含氮化合物为伯胺、仲胺、叔胺或环状含氮物,所述无机碱溶液为金属的氢氧化物或无机氢氧化物。

8.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员暂留室、co2吸收装置和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所述co2吸收装置连通人员暂留室,人员暂留室连通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外来普通空气首先进入co2吸收装置,去除空气中的co2气体,再流入人员暂留室内,人员暂留室内的14c-co2气体进入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进行处理,剩余o2、n2气体经由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循环进入人员暂留室内,剩余14c-co2气体经由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循环进入外部储罐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十四吸收解析装置包括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所述人员暂留室上设置送风口和回风口,人员暂留室通过送风口连通co2吸收装置,人员暂留室通过回风口依次连通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与人员暂留室和外部储罐不同时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十四一级吸收解析装置和碳十四二级吸收解析装置上分别设置一级加热装置和二级加热装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就诊者进入人员暂留室之前,首先在人员暂留室内通入不含二氧化碳气体的空气;步骤(2)、待人员暂留室内的CO2气体基本去除后,就诊者带着14C‑标记药物进入人员暂留室,服下14C‑标记药物后,呼出14C‑CO2气体,通过吸附剂进行解析,30‑120min后就诊者离开即可。本发明提供的14C‑呼气试验废弃物处理方法及装置,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快速、便捷去除14C‑呼气试验废弃物,能够实现14C的同位素富集回收利用,不会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或影响人体健康,实用性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红;沈佳宇;双加磊;徐武双;桂媛;金志成;邬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志合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9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46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