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保温管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保温管、其制备装置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多通过聚氨酯发泡的形式制得保温管。
参见附图1,在向内管1和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填充保温材质时,通常是需要在外管2的轴向中心开一注入孔4,该通过该注入孔,可以将呈流体的保温材质填入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随着呈流体的保温材质的注入量的增加,该呈流体状的保温材质能够沿轴向及周向填满该环状间隙,最终,该呈流体的保温材质经过凝固后形成处于该环状间隙内的保温层。然而,由于在该呈流体的保温材质注入该环状间隙的过程中,由于保温管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容易造成保温材质在该环状间隙的轴向分布不均,具体为,与该注入孔4的径向截面的距离越近,保温层的密度越高。最终容易造成保温管在使用过程中,远离注入孔4的位置由于保温材质的密度减小而保温效果减低。
此外,采用注入孔4的方式在内管1和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充填保温材质的方式所得的保温管的外管2自有创面,即存在于外管2上的注入孔4容易造成在保温管制备过程中,呈流体的保温材质的泄漏并最终影响制得的保温管的保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保温管、其制备装置和制备方法,应用该制备装置和制备方法制备得到该保温管,能够使得处于所述保温管各不同径向截面内的保温材质密度均一,从而增强整个保温管的保温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包括内管(1)、外管(2)及保温材质,
所述内管(1)与外管(2)同轴,
所述外管(2)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管(1)的外径,使得所述内管(1)与所述外管(2)之间形成环状间隙(3);
所述保温材质均匀地填充于所述环状间隙(3)内,使得处于所述保温管各不同径向截面内的保温材质密度均一。
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作为优选,所述保温材质是经由流体保温材质凝固后形成的。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包括调芯机构和倾转机构,
所述调芯机构用于对中所述内管(1)和外管(2),使得所述内管(1)和外观(2)之间同轴;
所述倾转机构用于倾转待填充保温管,使得所述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
和/或,
所述倾转机构用于倾转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使得所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水平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作为优选,所述调芯机构包括间隙调节机构,
所述间隙调节机构包括调整环(18)和线性牵引机构,
所述调整环(18)的内径等于所述内管(1)的外径,所述调整环(18)的外径等于所述外管(2)的内径;
所述线性牵引机构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调整环;
应用时,所述调整环(18)与所述内管(1)对中,所述调整环(18)与所述内管(1)的外壁、所述外管(2)的内壁之间构成移动副,使得所述调整环(18)在所述线性牵引机构的作用下,能够沿所述待填充保温管轴向线性往复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线性牵引机构包括线性往复动力原动件和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线性往复动力原动件的输出轴,
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调整环(18)。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支架(20)和多个连接杆(19),
所述多个连接杆(19)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支架(20)的一侧,
所述多个连接杆(1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调整环(18),
所述连接支架(20)的另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线性往复动力原动件的输出轴。
作为优选,所述多个连接杆(19)与所述调整环(18)的连接点沿所述调整环(18)的周向均布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保温管的制备装置还包括外管限位机构,
所述外管限位机构包括支撑架(26)和多个限位组件(27),
所述支撑架(26)的中心设置有沿所述保温管轴向的容置空间(28),
所述多个限位组件(27)沿所述保温管的径向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6)上,
应用时,所述保温管穿设于所述容置空间(28)内,所述多个限位组件(27)沿径向抵顶于所述外管(2)的侧壁,通过调节所述多个限位组件(27)处于所述容置空间(28)内的余量,能够调节所述内管(1)与所述外管(2)之间的同轴度。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26)包括下支撑架(6)、上支撑架(5)、连接臂(12)、伸缩机构(29)、铰接耳(31)和固定件(30),
所述上支撑架(5)与所述下支撑架(6)之间铰接于第一铰接点(11);
所述连接臂(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支撑架(5),所述连接臂(12)的另一端与所述伸缩机构(29)的自由端(15)之间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点(13);
所述铰接耳(3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件(30),
所述铰接耳(31)的另一端与所述伸缩机构(29)的固定端(16)之间铰接于第三铰接点(17);
当所述伸缩机构(29)缩短至极限位置时,所述上支撑架(5)与下支撑架(6)之间的开口间距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外管(2)的外径,
当所述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之间完全闭合时,于所述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之间形成所述容置空间(28),此时,所述伸缩机构(29)到达伸长极限或者还具有伸长余量。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机构(27)包括抵顶头(7)、调节杆(8)和调节筒(9),
所述抵顶头(7)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调节杆(8),
所述抵顶头(7)的另一侧抵顶于所述外管(2),使得所述外管(2)被所述多个抵顶头(7)限制与所述抵顶头(7)的抵顶面(10)围成的限位空间(32)的内部;
所述调节筒(9)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架(26);
所述调节杆(8)与所述调节筒(9)相配合,使得所述调节杆(8)在所述调节筒(9)的径向导向下,调节所述调节杆(8)处于所述容置空间(28)内的余量。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8)与所述调节筒(9)相配合的方式选自包括螺纹配合、卡扣配合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保温管的制备装置还包括限位支架(35),
所述限位支架(35)连接于所述支架(20),所述限位支架(35)的径向长度大于所述内管(1)的直径,使得当所述内管(1)向所述支架(20)移动的过程中,所述限位支架(35)在设定的位置能够截止所述内管(1)的继续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支架(35)包括径向限位杆(33)和多个轴向限位杆(34),
所述径向限位杆(33)的长度大于所述内管(1)的直径,
所述径向限位杆(33)通过所述多个轴向限位杆(34)连接于所述支架(20),
所述多个轴向限位杆(34)处于所述径向限位杆(33)和所述支架(20)之间的限位长度可调。
作为优选,所述倾转机构包括支撑轴(31),
所述支撑轴(31)沿径向设置于所述外管(2)的底部,所述保温管能够以所述支撑轴(31)为支点倾转,使得所述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和/或,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呈水平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倾转机构包括第一对升降机构(22)和第二对升降机构(23),
所述第一对升降机构(22)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温管的第一径向截面处,
所述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温管的第二径向截面处;
令所述第一对升降机构(22)的自由端伸长第一长度,所述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自由端伸长第二长度,使得伸长后,所述第一对伸缩机构(22)的顶点高度为h1,所述第二对伸缩机构(23)的顶点高度为h2;
其中,
当h1≠h2时,所述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在所述第一对升降机构(22)和所述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支撑下,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
当h1=h2时,所述倾转机构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在所述第一对升降机构(22)和所述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支撑下,沿轴向回复至呈水平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倾转机构包括第一吊装机构(24)和第二吊装机构(25),
所述第一吊装机构(24)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温管的第一径向截面处,
所述第二吊装机构(25)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温管的第二径向截面处;
令所述第一吊装机构(24)的自由端伸长第三长度,所述第二吊装机构(25)的自由端伸长第四长度,使得伸长后,所述第一吊装机构(24)的悬吊高度为h3,所述第二吊装机构(25)的悬吊高度为h4;
其中,
当h3≠h4时,所述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在所述第一悬吊机构(24)和所述第二悬吊机构(25)的悬吊下,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
当h3=h4时,所述倾转机构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在所述第一悬吊机构(24)和所述第二悬吊机构(25)的悬吊下,沿轴向回复至呈水平状态。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组装所述内管(1)和外管(2),得到待填充保温管;
将所述中间体置于所述调芯机构,对所述待填充保温管进行调芯,使得经过调芯的内管(1)和外管(2)之间同轴;
应用所述倾转机构第一次倾转所述待填充保温管,使得所述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
临时封堵所述待填充保温管的环状间隙低端;
将呈流体的保温材质从所述待填充保温管的高端注入至所述环状间隙(3),直至所述换装间隙(3)被所述流体保温材质填满,得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
应用所述倾转机构第二次倾转所述待填充保温管,使得所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呈水平状态,其中,所述第二次倾转为所述第一次倾转的逆向操作;
待所述流体保温材质在所述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
得到所述保温管。
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方法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作为优选,在待所述呈流体的保温材质在所述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的步骤过程中,还包括以所述填充有流体的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的轴向为旋转轴,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所述填充有流体的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的步骤。
作为优选,在待所述呈流体的保温材质在所述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的步骤、得到所述保温管的步骤之间,还包括解除所述临时封堵的步骤。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及保温管的制备方法制备所得的保温管具备以下优点:首先,制得的保温管的外管2无创,即外管2不存在呈流体保温材质注入孔4,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在外管2上存在的注入孔4造成的保温管在制备过程中,呈流体的保温材质泄漏,从而提高制得的保温管的保温效果。第二,由于制备该保温管的过程并不是从外管2轴向中心开设的注入孔4向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注入呈流体的报材质,而是经过调芯机构完成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对中后,借助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临时封堵带填充保温管的环状间隙3低端,利用呈流体的保温材质自身重力,使得呈流体的保温材质自然填充至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内,得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然后,再次借助该倾转机构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呈水平状态,此时,流体保温材质又一次借助自身重力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自然流动;最后,待该流体保温材质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后,即得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确保流体保温材质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沿轴向均匀分布,而不至于造成制得的保温管在不同径向截面由于密度不同而造成的保温效果减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制备保温管时采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制备装置涉及的调芯机构中应用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支撑架与下支撑架之间处于开启状态);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制备装置涉及的调芯机构中应用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支撑架与下支撑架之间处于闭合状态);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制备装置涉及的调芯机构中应用的间隙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制备装置涉及的又一调芯机构中应用的间隙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制备装置涉及的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处于倾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制备装置涉及的支点式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处于倾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制备装置涉及的支撑式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处于倾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制备装置涉及的悬吊式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处于倾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终端,其通过对呼入号码和呼出号码进行比对,能够使得当呼入号码和呼出号码相同时,有条件或者无条件接通,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终端,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具体的理解为:可以同时包含有a与b,可以单独存在a,也可以单独存在b,能够具备上述三种任一种情况。
保温管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2,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保温管包括内管1、外管2及保温材质。内管1与外管2同轴。外管2的内径大于内管1的外径,使得内管1与外管2之间形成环状间隙3。保温材质均匀地填充于环状间隙3内,使得处于保温管各不同径向截面内的保温材质密度均一。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及保温管的制备方法制备所得的保温管具备以下优点:首先,制得的保温管的外管2无创,即外管2不存在呈流体保温材质注入孔4,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在外管2上存在的注入孔4造成的保温管在制备过程中,呈流体的保温材质泄漏,从而提高制得的保温管的保温效果。第二,由于制备该保温管的过程并不是从外管2轴向中心开设的注入孔4向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注入呈流体的报材质,而是经过调芯机构完成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对中后,借助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临时封堵带填充保温管的环状间隙3低端,利用呈流体的保温材质自身重力,使得呈流体的保温材质自然填充至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内,得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然后,再次借助该倾转机构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呈水平状态,此时,流体保温材质又一次借助自身重力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自然流动;最后,待该流体保温材质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后,即得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确保流体保温材质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沿轴向均匀分布,而不至于造成制得的保温管在不同径向截面由于密度不同而造成的保温效果减低的问题。
其中,保温材质是经由流体保温材质凝固后形成的。本实施例中,所选用的流体保温材质是聚氨酯,除此之外,该流体保温材质还可以选用其他在设定的压力和储存条件下呈流体状态而发泡、凝固或者经历设定的化学反应后呈固态的保温材质,只要能够实现该目的即可。
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实施例
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3-附图5,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包括调芯机构和倾转机构。调芯机构用于对中内管1和外管2,使得内管1和外观2之间同轴。参见附图6,倾转机构用于倾转待填充保温管,使得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和/或,倾转机构用于倾转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水平状态。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及保温管的制备方法制备所得的保温管具备以下优点:首先,制得的保温管的外管2无创,即外管2不存在呈流体保温材质注入孔4,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在外管2上存在的注入孔4造成的保温管在制备过程中,呈流体的保温材质泄漏,从而提高制得的保温管的保温效果。第二,由于制备该保温管的过程并不是从外管2轴向中心开设的注入孔4向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注入呈流体的报材质,而是经过调芯机构完成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对中后,借助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临时封堵带填充保温管的环状间隙3低端,利用呈流体的保温材质自身重力,使得呈流体的保温材质自然填充至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内,得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然后,再次借助该倾转机构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呈水平状态,此时,流体保温材质又一次借助自身重力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自然流动;最后,待该流体保温材质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后,即得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确保流体保温材质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沿轴向均匀分布,而不至于造成制得的保温管在不同径向截面由于密度不同而造成的保温效果减低的问题。
其中,调芯机构包括间隙调节机构。间隙调节机构包括调整环18和线性牵引机构。调整环18的内径等于内管1的外径,调整环18的外径等于外管2的内径。线性牵引机构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调整环。应用时,调整环18与内管1对中,调整环18与内管1的外壁、外管2的内壁之间构成移动副,使得调整环18在线性牵引机构的作用下,能够沿待填充保温管轴向线性往复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调整环18本身的外径与内径的差值恒定,因此,当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本身恒定的的情况下,能够保证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对中,从而保证内管1与外管2之间同轴。
其中,线性牵引机构包括线性往复动力原动件和连接组件。连接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线性往复动力原动件的输出轴,连接组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调整环18。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线性牵引机构的驱动,能够促进调整环18沿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的轴向往复运动,例如,该连接组件可以包括一滚珠丝杠和以回转运动原动件,此时,利用回转运动原动件与滚珠丝杠的相互作用,即可将回转运动原动件提供的回转运动转化为滚珠丝杠的直线运动,进而,滚珠丝杠的直线运动能够转换为调整环18的直线运动。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利用液压缸的活动端为调整环18提供沿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轴向往复运动的作用力。
其中,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支架20和多个连接杆19。多个连接杆19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支架20的一侧,多个连接杆1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调整环18。连接支架20的另一侧固定连接于线性往复动力原动件的输出轴。这种连接形式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因此,易于实现。
其中,多个连接杆19与调整环18的连接点沿调整环18的周向均布设置。在这种情况下,该调整环18能够通过沿调整环18的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连接杆受力,在保证调整环18受力均衡的同时,能够保证调整环18的平动,也就是说,调整环18在沿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轴向运动过程中始终处于内管1或者外管2的径向。
其中,保温管的制备装置还包括外管限位机构。外管限位机构包括支撑架26和多个限位组件27。支撑架26的中心设置有沿保温管轴向的容置空间28。多个限位组件27沿保温管的径向设置于支撑架26上。应用时,保温管穿设于容置空间28内,多个限位组件27沿径向抵顶于外管2的侧壁,通过调节多个限位组件27处于容置空间28内的余量,能够调节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同轴度。在这种情况下,调节多个限位组件27处于容置空间28内的余量,使得在通过调整环18调整后的外管2的外侧壁在多个方向都能够受到多个限位组件27的向心作用力,因此,能够避免在调整环18移除后外管2发生径向窜动,也就是说能够长久地保持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同轴度。
其中,支撑架26包括下支撑架6、上支撑架5、连接臂12、伸缩机构29、铰接耳31和固定件30。上支撑架5与下支撑架6之间铰接于第一铰接点11。连接臂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上支撑架5,连接臂12的另一端与伸缩机构29的自由端15之间铰接于第二铰接点13。铰接耳3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件30,铰接耳31的另一端与伸缩机构29的固定端16之间铰接于第三铰接点17。当伸缩机构29缩短至极限位置时,上支撑架5与下支撑架6之间的开口间距大于或者等于外管2的外径。当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之间完全闭合时,于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之间形成容置空间28,此时,伸缩机构29到达伸长极限或者还具有伸长余量。在这种情况下,当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从附图3所示的开启状态变化至附图4所示的闭合状态的过程中,伸缩机构29在伸长的同时还以第三铰接点17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之所以要求在当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之间完全闭合时,于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之间形成容置空间28,此时,伸缩机构29到达伸长极限或者还具有伸长余量,是为了使得伸缩机构29能够在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之间完全闭合后,还能够为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5提供防意外打开的作用力,从而保证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之间的闭合稳定性。
其中,限位机构27包括抵顶头7、调节杆8和调节筒9。抵顶头7的一侧固定连接于调节杆8,抵顶头7的另一侧抵顶于外管2,使得外管2被多个抵顶头7限制与抵顶头7的抵顶面10围成的限位空间32的内部。调节筒9固定连接于支撑架26。调节杆8与调节筒9相配合,使得调节杆8在调节筒9的径向导向下,调节调节杆8处于容置空间28内的余量。本实施例中,抵顶头7的抵顶面10为平面,应用该限位机构27对外管2进行限位时,抵顶头7的抵顶面10均与外管2之间外切,在这种情况下,其对抵顶头7的车削更加方便,因此,能够节约制作成本。本实施例中,抵顶头7呈沿外管2轴向的长条状,而且,该长条状抵顶头7的长度越接近外管2的轴向长度,越能够避免外管2产生轴向偏斜,对内管1和外管2之间的同轴保持效果越好。本实施例中,调节杆8与调节筒9相配合的方式选自包括螺纹配合、卡扣配合中的任意一种。
其中,保温管的制备装置还包括限位支架35。限位支架35连接于支架20,限位支架35的径向长度大于内管1的直径,使得当内管1向支架20移动的过程中,限位支架35在设定的位置能够截止内管1的继续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设置该限位支架35,其原因在于,当待填充保温管在倾转机构的作用下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的过程中,若内管1相对于外管2产生轴向移动,容易造成内管1与外管2之间产生轴向错位,而增加了限位支架35之后,能够减小内管1与外管2之间产生的轴向错位的幅度。本实施例中,限位支架35包括径向限位杆33和多个轴向限位杆34。径向限位杆33的长度大于内管1的直径,径向限位杆33通过多个轴向限位杆34连接于支架20,多个轴向限位杆34处于径向限位杆33和支架20之间的限位长度可调,例如,该轴向限位杆34与支架20的连接处设置有多个连接孔,该轴向限位杆34与该连接孔之间可以设置有能够配合的卡子,其中,该轴向限位杆34上设置有多个卡合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沿轴向移动轴向限位杆34,即可以通过该轴向限位杆34上设置的多个卡合位与连接孔之间的配合实现轴向限位杆34处于径向限位杆33和支架20之间的限位长度调节,该调节方式简单便捷,易于实现。
实施例三
参见附图7和附图8,在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中,倾转机构包括支撑轴31。支撑轴31沿径向设置于外管2的底部,保温管能够以支撑轴31为支点倾转,使得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和/或,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呈水平状态。
实施例四
参见附图9,在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中,倾转机构包括第一对升降机构22和第二对升降机构23。第一对升降机构22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保温管的第一径向截面处。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保温管的第二径向截面处。令第一对升降机构22的自由端伸长第一长度,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自由端伸长第二长度,使得伸长后,第一对伸缩机构22的顶点高度为h1,第二对伸缩机构23的顶点高度为h2。其中,当h1≠h2时,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在第一对升降机构22和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支撑下,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当h1=h2时,倾转机构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在第一对升降机构22和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支撑下,沿轴向回复至呈水平状态。
实施例五
参见附图10,在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中,倾转机构包括第一吊装机构24和第二吊装机构25。第一吊装机构24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保温管的第一径向截面处。第二吊装机构25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保温管的第二径向截面处。令第一吊装机构24的自由端伸长第三长度,第二吊装机构25的自由端伸长第四长度,使得伸长后,第一吊装机构24的悬吊高度为h3,第二吊装机构25的悬吊高度为h4。其中,当h3≠h4时,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在第一悬吊机构24和第二悬吊机构25的悬吊下,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当h3=h4时,倾转机构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在第一悬吊机构24和第二悬吊机构25的悬吊下,沿轴向回复至呈水平状态。
保温管的制备方法实施例
实施例六
参见附图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组装内管1和外管2,得到待填充保温管;
步骤s2:将中间体置于调芯机构,对待填充保温管进行调芯,使得经过调芯的内管1和外管2之间同轴;
步骤s3:应用倾转机构第一次倾转待填充保温管,使得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
步骤s4:临时封堵待填充保温管的环状间隙低端;
步骤s5:将呈流体的保温材质从待填充保温管的高端注入至环状间隙3,直至换装间隙3被流体保温材质填满,得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
步骤s6:应用倾转机构第二次倾转待填充保温管,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呈水平状态,其中,第二次倾转为第一次倾转的逆向操作;
步骤s7:待流体保温材质在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
步骤s8:得到保温管。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及保温管的制备方法制备所得的保温管具备以下优点:首先,制得的保温管的外管2无创,即外管2不存在呈流体保温材质注入孔4,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在外管2上存在的注入孔4造成的保温管在制备过程中,呈流体的保温材质泄漏,从而提高制得的保温管的保温效果。第二,由于制备该保温管的过程并不是从外管2轴向中心开设的注入孔4向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注入呈流体的报材质,而是经过调芯机构完成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对中后,借助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临时封堵带填充保温管的环状间隙3低端,利用呈流体的保温材质自身重力,使得呈流体的保温材质自然填充至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内,得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然后,再次借助该倾转机构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呈水平状态,此时,流体保温材质又一次借助自身重力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自然流动;最后,待该流体保温材质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后,即得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管。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确保流体保温材质在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环状间隙3内沿轴向均匀分布,而不至于造成制得的保温管在不同径向截面由于密度不同而造成的保温效果减低的问题。
其中,在待呈流体的保温材质在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的步骤、得到保温管的步骤之间,还包括解除临时封堵的步骤。在有些情况下,临时封堵件可以是该调整环18或者与该调整环18形状相同但是较少地发生与发泡或者凝固后的保温材质粘附的材质制成。
实施例七
与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方法不同,在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保温管的制备方法中,在待呈流体的保温材质在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的步骤过程中,还包括以填充有流体的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的轴向为旋转轴,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填充有流体的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的步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呈流体的保温材质在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过程中,在没有外界干涉的情况下,呈流体的保温材质仍然会借助自身重力下移,从而使得发泡和/或凝固后的保温材质在周向产生不均匀而影响整个保温管的保温效果,然而,增加了在待呈流体的保温材质在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的步骤过程中,以填充有流体的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的轴向为旋转轴,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填充有流体的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的步骤之后,在呈流体的保温材质在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的过程中,填充有流体的保温材质的保温管还进行以自身芯轴为旋转中心的自传,能够克服保温材质在保温管的周向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确保制得的保温管的保温性能。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1.一种保温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1)、外管(2)及保温材质,
所述内管(1)与外管(2)同轴,
所述外管(2)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管(1)的外径,使得所述内管(1)与所述外管(2)之间形成环状间隙(3);
所述保温材质均匀地填充于所述环状间隙(3)内,使得处于所述保温管各不同径向截面内的保温材质密度均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材质是经由流体保温材质凝固后形成的。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芯机构和倾转机构,
所述调芯机构用于对中所述内管(1)和外管(2),使得所述内管(1)和外观(2)之间同轴;
所述倾转机构用于倾转待填充保温管,使得所述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
和/或,
所述倾转机构用于倾转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使得所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水平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芯机构包括间隙调节机构,
所述间隙调节机构包括调整环(18)和线性牵引机构,
所述调整环(18)的内径等于所述内管(1)的外径,所述调整环(18)的外径等于所述外管(2)的内径;
所述线性牵引机构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调整环;
应用时,所述调整环(18)与所述内管(1)对中,所述调整环(18)与所述内管(1)的外壁、所述外管(2)的内壁之间构成移动副,使得所述调整环(18)在所述线性牵引机构的作用下,能够沿所述待填充保温管轴向线性往复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牵引机构包括线性往复动力原动件和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线性往复动力原动件的输出轴,
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调整环(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支架(20)和多个连接杆(19),
所述多个连接杆(19)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支架(20)的一侧,
所述多个连接杆(1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调整环(18),
所述连接支架(20)的另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线性往复动力原动件的输出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温管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接杆(19)与所述调整环(18)的连接点沿所述调整环(18)的周向均布设置;
作为优选,还包括外管限位机构,
所述外管限位机构包括支撑架(26)和多个限位组件(27),
所述支撑架(26)的中心设置有沿所述保温管轴向的容置空间(28),
所述多个限位组件(27)沿所述保温管的径向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6)上,
应用时,所述保温管穿设于所述容置空间(28)内,所述多个限位组件(27)沿径向抵顶于所述外管(2)的侧壁,通过调节所述多个限位组件(27)处于所述容置空间(28)内的余量,能够调节所述内管(1)与所述外管(2)之间的同轴度;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26)包括下支撑架(6)、上支撑架(5)、连接臂(12)、伸缩机构(29)、铰接耳(31)和固定件(30),
所述上支撑架(5)与所述下支撑架(6)之间铰接于第一铰接点(11);
所述连接臂(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支撑架(5),所述连接臂(12)的另一端与所述伸缩机构(29)的自由端(15)之间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点(13);
所述铰接耳(3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件(30),
所述铰接耳(31)的另一端与所述伸缩机构(29)的固定端(16)之间铰接于第三铰接点(17);
当所述伸缩机构(29)缩短至极限位置时,所述上支撑架(5)与下支撑架(6)之间的开口间距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外管(2)的外径,
当所述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之间完全闭合时,于所述上支撑架(5)和下支撑架(6)之间形成所述容置空间(28),此时,所述伸缩机构(29)到达伸长极限或者还具有伸长余量;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机构(27)包括抵顶头(7)、调节杆(8)和调节筒(9),
所述抵顶头(7)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调节杆(8),
所述抵顶头(7)的另一侧抵顶于所述外管(2),使得所述外管(2)被所述多个抵顶头(7)限制与所述抵顶头(7)的抵顶面(10)围成的限位空间(32)的内部;
所述调节筒(9)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架(26);
所述调节杆(8)与所述调节筒(9)相配合,使得所述调节杆(8)在所述调节筒(9)的径向导向下,调节所述调节杆(8)处于所述容置空间(28)内的余量;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8)与所述调节筒(9)相配合的方式选自包括螺纹配合、卡扣配合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优选,还包括限位支架(35),
所述限位支架(35)连接于所述支架(20),所述限位支架(35)的径向长度大于所述内管(1)的直径,使得当所述内管(1)向所述支架(20)移动的过程中,所述限位支架(35)在设定的位置能够截止所述内管(1)的继续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支架(35)包括径向限位杆(33)和多个轴向限位杆(34),
所述径向限位杆(33)的长度大于所述内管(1)的直径,
所述径向限位杆(33)通过所述多个轴向限位杆(34)连接于所述支架(20),
所述多个轴向限位杆(34)处于所述径向限位杆(33)和所述支架(20)之间的限位长度可调;
作为优选,所述倾转机构包括支撑轴(31),
所述支撑轴(31)沿径向设置于所述外管(2)的底部,所述保温管能够以所述支撑轴(31)为支点倾转,使得所述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和/或,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呈水平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倾转机构包括第一对升降机构(22)和第二对升降机构(23),
所述第一对升降机构(22)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温管的第一径向截面处,
所述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温管的第二径向截面处;
令所述第一对升降机构(22)的自由端伸长第一长度,所述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自由端伸长第二长度,使得伸长后,所述第一对伸缩机构(22)的顶点高度为h1,所述第二对伸缩机构(23)的顶点高度为h2;
其中,
当h1≠h2时,所述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在所述第一对升降机构(22)和所述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支撑下,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
当h1=h2时,所述倾转机构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在所述第一对升降机构(22)和所述第二对升降机构(23)的支撑下,沿轴向回复至呈水平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倾转机构包括第一吊装机构(24)和第二吊装机构(25),
所述第一吊装机构(24)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温管的第一径向截面处,
所述第二吊装机构(25)的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保温管的第二径向截面处;
令所述第一吊装机构(24)的自由端伸长第三长度,所述第二吊装机构(25)的自由端伸长第四长度,使得伸长后,所述第一吊装机构(24)的悬吊高度为h3,所述第二吊装机构(25)的悬吊高度为h4;
其中,
当h3≠h4时,所述倾转机构使得待填充保温管在所述第一悬吊机构(24)和所述第二悬吊机构(25)的悬吊下,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
当h3=h4时,所述倾转机构使得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在所述第一悬吊机构(24)和所述第二悬吊机构(25)的悬吊下,沿轴向回复至呈水平状态。
8.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温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组装所述内管(1)和外管(2),得到待填充保温管;
将所述中间体置于权利要求3-7中任一所述的调芯机构,对所述待填充保温管进行调芯,使得经过调芯的内管(1)和外管(2)之间同轴;
应用权利要求3、7中任一所述的倾转机构第一次倾转所述待填充保温管,使得所述待填充保温管沿轴向形成一端低而另一端高的倾斜状态;
临时封堵所述待填充保温管的环状间隙低端;
将呈流体的保温材质从所述待填充保温管的高端注入至所述环状间隙(3),直至所述换装间隙(3)被所述流体保温材质填满,得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
应用权利要求3、7中任一所述的倾转机构第二次倾转所述待填充保温管,使得所述填充有流体保温材质的保温管回复至呈水平状态,其中,所述第二次倾转为所述第一次倾转的逆向操作;
待所述流体保温材质在所述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
得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温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温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待所述呈流体的保温材质在所述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的步骤过程中,还包括以所述填充有流体的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的轴向为旋转轴,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所述填充有流体的保温材质的保温管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温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待所述呈流体的保温材质在所述环状间隙(3)内发泡和/或凝固的步骤、得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温管的步骤之间,还包括解除所述临时封堵的步骤。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