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玻璃物理钢化冷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钢化炉的冷却出风机构。
背景技术:
钢化玻璃属于安全玻璃,是一种预应力玻璃,为提高玻璃的强度,通常使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在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玻璃承受外力时首先抵消表层应力,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增强玻璃自身抗风压性,寒暑性,冲击性等。钢化玻璃由于其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高层建筑门窗、玻璃幕墙、室内隔断玻璃、采光顶棚、观光电梯通道、家具、玻璃护栏等。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钢化玻璃生产线通常都包括上片台、加热炉、降温段和下片台。待加工的玻璃在上片台装片,在加热炉中进行高温加热,通过风机供风在降温段对玻璃强化、冷却,在下片台完成卸片。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出风结构是由上下排列的若干个风栅包组成的风栅区,如我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玻璃钢化炉无风斑机构,申请号为cn201320108722.x,包括炉体(1)及设置在炉体(1)中的n个风排,所述的n>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个风排中第1个风排(2)表面设置出风口矩阵(3),所述的n个风排中第2个至第n个风排表面设置斜向排列的斜向出风口组(4)。
传统风栅包由若干条风栅条组成,风栅条的出风口全布式排布,即会铺满风栅条的底部,输送玻璃用的辊道介于上、下风栅包之间,并错位间隔设置在各风栅条之间,辊道的阻挡就造成了横向和纵向出风口的分布是不一致,横向为间断分布,纵向为全面分布。
玻璃在风栅段冷却时有两种移动状态,第一种是来回匀速摆动,第二种在来回摆动点慢下来,静止,在反向加速。在第一种情况,不均匀的风口分布可以通过运动来均匀,第二种情况玻璃横向受的风量和纵向受的风量是不对等的,所以造成了玻璃钢化炉有一个特性:和辊道平行的边拱形易向上弯;和滚道垂直的边拱形易向下弯。玻璃上下表面的受风不均,使得玻璃容易出现翘曲变形的问题,尤其是长条型玻璃在横放和竖放时长边的拱形就明显不一样,严重影响了玻璃出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玻璃容易出现翘曲的问题,本发明从玻璃冷却方式的角度出发,提供一种玻璃钢化炉的冷却出风机构,改善玻璃的翘曲度,提高产品质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璃钢化炉的冷却出风机构,包括若干个上下排列的风栅包,风栅包包括若干条并列设置的风栅条,风栅条上设置有进风口,风栅条朝向钢化炉辊道的一面设有若干出风口,其中每条风栅条上的各个出风口纵向间隔排布,相邻两条风栅条上的出风口纵向错位排布。
进一步的,至少两条风栅条上的出风口组合起来在横向投影上覆盖住钢化炉辊道上的整块玻璃板。
进一步的,出风口由若干个出风孔组成。
进一步的,出风孔呈交错排布状。
本发明中,通过改变风栅条上出风口的排布情况,纵向的出风口也和横向一样有间隔,纵向出风为断续的、非整条分布的,从而减小了玻璃板上下表面所受风力的压力差,平衡了玻璃上下表面的压应力,玻璃上下表面所受风压更加均匀,玻璃板四边上下弯曲的程度会大大减小,从而有效改善玻璃翘曲度的问题。玻璃在慢速和静止时,纵横两个方向受风率均等。同时,由于玻璃是横向运动的,所以纵向的间隔不能在横向成一条线,采取相邻的两条风栅条的出风口错位排布,玻璃通过运动后,玻璃在纵横两个方向受风率也是均等的。
通过本发明的风栅条结构,可将波形变形控制在3‰以下,大大提高了玻璃板的出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风栅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钢化炉降温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上、下风栅包与辊道配合的立体简图。
图5是上、下风栅包与辊道配合的前视简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的风栅条的出风孔排布结构图。
图7是玻璃板移动的效果简图。
图8是3米*5米钢化炉、近正方形玻璃实施前后对比表。
图9是3米*5米钢化炉、长方形玻璃混合摆放的实施前后对比表。
图中,1、风栅包;11、上风栅包;12、下风栅包;2、风栅条;3、进风口;4、出风口;5、钢化炉辊道;6、玻璃板;7、出风孔;1’、现有风栅包;2’、现有风栅条;4’、现有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3-7所示,现有技术的玻璃钢化炉,包括上片台、加热炉、降温段和下片台,玻璃板6由钢化炉辊道5承载依次经过所述上片台、加热炉、降温段和下片台,加热后的玻璃板在降温段冷却降温,图3是为钢化炉降温段的结构示意图。
通过风机(未示出)供风来对冷却出风机构供风,进而对玻璃进行降温冷却,冷却出风机构包括若干个上下排列的风栅包1,风栅包1包括若干条并列设置的风栅条2,风栅条2上设置有进风口3,风栅条2朝向钢化炉辊道5的一面设有若干出风口4。
具体应用时,风栅包1对称排布在钢化炉辊道5的上、下方,上风栅包11、下风栅包12的出风口朝向钢化炉辊道5。钢化炉辊道5间隔设置在风栅条2之间,且位于上风栅包11、下风栅包12中间。玻璃板6沿钢化炉辊道横向输送,上风栅包11和下风栅包同时出风,对玻璃板进行降温。
由于玻璃加热到软化点之后被迅速冷却,在玻璃的表面产生足够的压应力,在玻璃的内部产生与压应力相平衡的张应力的过程就是玻璃的钢化,钢化后的玻璃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首先释放压应力,然后再在玻璃表面产生张应力从而使钢化玻璃的强度高于普通玻璃。钢化玻璃是存在应力的玻璃,在玻璃内部应力不平衡时也会产生变形:当上表面的压应力大于下表面的压应力时为平衡应力玻璃向下弯曲,同样,当下表面的压应力大于上表面的压应力时为平衡应力玻璃向上弯曲,玻璃在冷却过程中由于上下两表面冷却速度不均,冷却速度快的表面产生的应力大于冷却速度慢的表面。
如图7所示,玻璃板6沿钢化炉辊道5进入冷却区,玻璃板6标注四角点为abcd,其中ab/cd边为纵向,ac/bd边与玻璃板6输送方式一致为横向。现有技术中的风栅包1’上的风栅条2’,其现有出风口4’布满整条风栅条2’,如图6所示,当玻璃板6静止时(如玻璃板往复冷却时,电机启停过程中,玻璃板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结合图5可以看到,玻璃板6上表面的全面受风,而由于辊道的存在,玻璃板6下表面与辊道接触,其所受风压被辊道部分阻挡。
由于横向方向上受到辊道的阻挡,玻璃板6下表面横向方向上,部分无风压,就使得玻璃板的ac/bd边的上表面风压要大于下表面风压,ac/bd边容易下弯呈“⌒”形;而又由于辊道的阻挡,玻璃板下表面纵向所受风压比较集中,其ab/cd边的上表面风压要小于下表面风压,ab/cd容易上翘呈“︶”形,最终就是玻璃板呈s形变形,翘曲度较高,产品质量不佳。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本玻璃钢化炉的冷却出风机构,包括若干个上下排列的风栅包1,风栅包1包括若干条并列设置的风栅条2,风栅条2上设置有进风口3,风栅条2朝向钢化炉辊道5的一面设有若干出风口4,其中每条风栅条2上的各个出风口4纵向间隔排布,相邻两条风栅条2上的出风口4纵向错位排布。
本发明中,通过改变风栅条2上出风口4的排布情况,单根风栅条出风面积要小于传统风栅条的出风面积,对玻璃板上表面的影响更大,纵向的出风口也和横向一样有间隔,纵向出风为断续的、非整条分布的,从而减小了玻璃板上下表面所受风力的压力差,平衡了玻璃上下表面的压应力,玻璃上下表面所受风压更加均匀,玻璃板四边上下弯曲的程度会大大减小,从而有效改善玻璃翘曲度的问题。这样玻璃在慢速和静止时,纵横两个方向受风率均等。同时,由于玻璃是横向运动的,所以纵向的间隔不能在横向成一条线,采取相邻的两条风栅条的出风口错位排布,玻璃通过运动后,玻璃在纵横两个方向受风率也是均等的。
本发明中,至少两条风栅条2上的出风口4组合起来在横向投影上覆盖住钢化炉辊道5上的整块玻璃板6。如此可以保证玻璃板在输送过程中得到气流的全面覆盖,玻璃上下表面的降温均匀有效。另外,出风口4由若干个出风孔5组成,出风孔5呈交错排布状。风打在玻璃更加分散,避免出现光斑问题。
本发明的玻璃钢化炉的冷却出风机构在具体应用时,与现有技术中的风栅条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见图8(表1)和图9(表2),其中表1为3米*5米钢化炉、近正方形玻璃实施前后对比:表2为3米*5米钢化炉、长方形玻璃混合摆放的实施前后对比。
由上述两表可以看出,两种大小的玻璃通过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冷却出风机构,相对于改造前,改造后的成品质量优异,其横向拱形弯、纵向拱形弯、横向s弯、纵向s弯得到明显改善,玻璃的翘曲度更小,钢化玻璃表面更加平整、光滑;特别地,对于长方形玻璃,彻底改变了钢化炉长条玻璃不能横竖混合摆放问题,不再需要强调摆放方向,有效降低了生产工艺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玻璃钢化炉的冷却出风机构,包括若干个上下排列的风栅包(1),风栅包(1)包括若干条并列设置的风栅条(2),风栅条(2)上设置有进风口(3),风栅条(2)朝向钢化炉辊道(5)的一面设有若干出风口(4),其特征在于,每条风栅条(2)上的各个出风口(4)纵向间隔排布,相邻两条风栅条(2)上的出风口(4)纵向错位排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钢化炉的冷却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条风栅条(2)上的出风口(4)组合起来在横向投影上覆盖住钢化炉辊道(5)上的整块玻璃板(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钢化炉的冷却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出风口(4)由若干个出风孔(7)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璃钢化炉的冷却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出风孔(5)呈交错排布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