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47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混凝土简称为砼,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普通的混凝土结构强度有限,难以满足一些特殊工程所需,因此还有改善空间。

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公告号为cn110577390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制备工艺,将粗集料、纤维填料和水加入至第二混合物内,搅拌均匀后,制得第三混合物;细集料、粗集料、纤维填料和水的重量比为1:(2-2.4):(0.06-0.1):(0.08-0.12)。在第三混合物内加入外加剂,搅拌均匀后,制得混凝土浆料;其中,纤维填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计原料:钢纤维10-20%、碳纤维10-20%、海泡石纤维10-20%、偶联剂3-7%、水性丙烯酸聚氨酯20-30%、聚马来酸酐2-6%,以及余量水。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混凝土的配方中通过添加钢纤维、碳纤维和海泡石纤维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并由水性丙烯酸聚氨酯进行相互阻隔,上述的添加材料由于各种原因遭到破坏或失效,加速混凝土的腐蚀的速度,从而逐渐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因此,建筑物的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混凝土的各原料配比合理,原料的各项化学性能稳定,且混凝土的养护工艺进一步优化,提高了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参数和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包括有以下施工步骤:

s1,制备水泥:将水泥熟料、生石膏、粉煤灰渣、煤矸石、硬脂酸钙依次按(10~12):(8~10):(1~1.5):(0.2~0.4):(0.1~0.2)的重量比,一同放入加热搅拌釜中,加热至100~120℃并保温0.5~1h,然后将混合料放入至细磨机进行细化处理,即得水泥以备用;

s2,制备混凝土添加剂:将对羟基苯磺酸钠、亚磷酸三苯酯、改性壳聚糖、硬脂酸钡、月桂酸二丁基锡依次按(10~18):(10~15):(5~7):(2~3):(0.01~0.03)的重量比,一同放入搅拌罐中进行充分搅拌后,即得混凝土添加剂以备用;

s3,制备混凝土:将上述步骤中制得的水泥、混凝土添加剂与水、细骨料、抗裂剂、减水剂一同投放至混凝土搅拌器中,各原料投入量的重量比依次为(10~12):(2~4):(20~25):(8~12):(0.02~0.03):(0.01~0.02),混凝土搅拌器在充分搅拌后制得混凝土,混凝土通过水泥搅拌车运送至施工场地,水泥搅拌车的搅拌罐保持低速搅拌状态;

s4,浇筑混凝土:沿设定位置安装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模板,再向浇筑模板构成的浇筑模腔内浇筑上述步骤制得的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成后40~50min,达到混凝土的初凝状态,拆除浇筑模板并沿混凝土的各表面贴覆保湿膜;

s5,养护混凝土:沿初凝的混凝土构件外侧架设支撑框架,混凝土构件的各个表面与支撑框架之间的间隙分别填充充气气囊,充气气囊的进气口通过导气管连接压力热气源,充气气囊顶压于混凝土构件的表面上,保持0.8~1.5d后拆除混凝土构件外侧的支撑框架,即得高强度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分为制备水泥、制备混凝土添加剂、制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的施工步骤,其中水泥是由水泥熟料、生石膏、粉煤灰渣、煤矸石、硬脂酸钙按设定比例制得,混凝土添加剂是由对羟基苯磺酸钠、亚磷酸三苯酯、改性壳聚糖、硬脂酸钡、月桂酸二丁基锡按设定比例制得,混凝土是由水泥、混凝土添加剂、水、细骨料、抗裂剂、减水剂按设定比例制得,混凝土中各原料的配比合理,各原料的各项化学性能稳定;同时混凝土构件的各个表面与支撑框架之间的间隙填充充气气囊,并通过压力热气源向充气气囊内灌注气体,从而对混凝土构件的各个表面施加一定的顶压作用力,混凝土构件在凝固过程受到充气气囊的挤压作用,凝固后的混凝土构件的组织结构更加致密,内部气孔的数量少且小,由于充气气囊与混凝土构件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且压强大小基本一致,从而保证了混凝土构件在凝结过程中,其表面不会出现裂纹现象,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参数和使用寿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充气气囊内气压值为0.5~0.8mpa。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压力热气源向充气气囊充入气体,充气气囊内具有合适大小的气压值,从而实现对混凝土构件的表面形成合适压力值的顶压作用。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压力热气源的气体温度为30~4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充气气囊通过导气管与压力热气源相连接,为混凝土构件在养护的过程中提供适当的热量供给,从而改善凝固后的混凝土构件的综合性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步骤s3中水泥、混凝土添加剂与水、细骨料、抗裂剂、减水剂的重量比依次为11:3:22:10:0.025: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的原料中的各原料配比合理,且添加了抗裂剂、减水剂等外加剂,使得混凝土能减少拌合用水量,同时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进行防裂、抗裂,可显著提高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强度。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步骤s2中将对羟基苯磺酸钠、亚磷酸三苯酯、改性壳聚糖、硬脂酸钡、月桂酸二丁基锡的重量比依次为14:12:6:2.5:0.0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添加剂的原料中的各原料配比合理,改性壳聚糖是一种生物纤维材料,与硬脂酸钡、月桂酸二丁基锡等充分混合后在混凝土内形成强度较高的纤维结构。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步骤s1中将水泥熟料、生石膏、粉煤灰渣、煤矸石、硬脂酸钙的重量比依次为11:9:1.2:0.3: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泥的原料中添加合理配比的粉煤灰渣、煤矸石与硬脂酸钙,大大节约了水泥熟料的使用量,改善了水泥的各项综合性能,同时解决了粉煤灰渣、煤矸石的废物利用问题。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细骨料选自1~1.5mm粒径的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或矿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1.5mm粒径的细骨料与混凝土中的其他原料混合更加均匀,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或矿渣等原料。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抗裂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8~10份无水硫酸铜、10~14份熟石膏、5~6份氧化铝、1.5~2.5份羧甲基纤维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抗裂剂由合理配比的无水硫酸铜、熟石膏、氧化铝、羧甲基纤维素组成,更加适应于混凝土的抗裂要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分为制备水泥、制备混凝土添加剂、制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的施工步骤,其中水泥是由水泥熟料、生石膏、粉煤灰渣、煤矸石、硬脂酸钙按设定比例制得,混凝土添加剂是由对羟基苯磺酸钠、亚磷酸三苯酯、改性壳聚糖、硬脂酸钡、月桂酸二丁基锡按设定比例制得,混凝土是由水泥、混凝土添加剂、水、细骨料、抗裂剂、减水剂按设定比例制得,混凝土中各原料的配比合理,各原料的各项化学性能稳定;同时混凝土构件的各个表面与支撑框架之间的间隙填充充气气囊,并通过压力热气源向充气气囊内灌注气体,从而对混凝土构件的各个表面施加一定的顶压作用力,混凝土构件在凝固过程受到充气气囊的挤压作用,凝固后的混凝土构件的组织结构更加致密,内部气孔的数量少且小,由于充气气囊与混凝土构件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且压强大小基本一致,从而保证了混凝土构件在凝结过程中,其表面不会出现裂纹现象,从而提高了混凝土构件的整体强度参数和使用寿命;

本发明通过压力热气源向充气气囊充入气体,充气气囊内具有合适大小的气压值,从而实现对混凝土构件的表面形成合适压力值的顶压作用;充气气囊通过导气管与压力热气源相连接,为混凝土在养护的过程中提供适当的热量供给,从而改善凝固后的混凝土的综合性能;

本发明混凝土的原料中的各原料配比合理,且添加了抗裂剂、减水剂等外加剂,使得混凝土能减少拌合用水量,同时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进行防裂、抗裂,可显著提高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的原料中添加合理配比的粉煤灰渣、煤矸石与硬脂酸钙,大大节约了水泥熟料的使用量,改善了水泥的各项综合性能,同时解决了粉煤灰渣、煤矸石的废物利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施工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混凝土养护的施工示意图。

附图标记:1、混凝土构件;2、保湿膜;3、支撑框架;4、充气气囊;5、进气口;6、压力热气源;7、导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包括有以下施工步骤:

s1,制备水泥:将水泥熟料、生石膏、粉煤灰渣、煤矸石、硬脂酸钙依次按11:9:1.2:0.3:0.15的重量比,一同放入加热搅拌釜中,加热至100~120℃并保温0.5~1h,然后将混合料放入至细磨机进行细化处理,即得水泥以备用;

s2,制备混凝土添加剂:将对羟基苯磺酸钠、亚磷酸三苯酯、改性壳聚糖、硬脂酸钡、月桂酸二丁基锡依次按14:12:6:2.5:0.02的重量比,一同放入搅拌罐中进行充分搅拌后,即得混凝土添加剂以备用;

s3,制备混凝土:将上述步骤中制得的水泥、混凝土添加剂与水、细骨料、抗裂剂、减水剂一同投放至混凝土搅拌器中,各原料投入量的重量比依次为11:3:22:10:0.025:0.015,抗裂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9份无水硫酸铜、12份熟石膏、5.5份氧化铝、2份羧甲基纤维素,混凝土搅拌器在充分搅拌后制得混凝土,混凝土通过水泥搅拌车运送至施工场地,水泥搅拌车的搅拌罐保持低速搅拌状态;

s4,浇筑混凝土:沿设定位置安装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模板,再向浇筑模板构成的浇筑模腔内浇筑上述步骤制得的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成后40~50min,达到混凝土的初凝状态,拆除浇筑模板并沿混凝土的各表面贴覆保湿膜2;

s5,养护混凝土:沿初凝的混凝土构件1外侧架设支撑框架3,混凝土构件1的各个表面与支撑框架3之间的间隙分别填充充气气囊4,充气气囊4的进气口5通过导气管7连接压力热气源6,充气气囊4顶压于混凝土构件1的表面上,充气气囊4内气压值为0.5~0.8mpa,压力热气源6的气体温度为30~40℃,保持0.8~1.5d后拆除混凝土构件1外侧的支撑框架3,即得高强度混凝土。

实施例二:

参照图1、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包括有以下施工步骤:

s1,制备水泥:将水泥熟料、生石膏、粉煤灰渣、煤矸石、硬脂酸钙依次按10:8:1:0.2:0.1的重量比,一同放入加热搅拌釜中,加热至100~120℃并保温0.5~1h,然后将混合料放入至细磨机进行细化处理,即得水泥以备用;

s2,制备混凝土添加剂:将对羟基苯磺酸钠、亚磷酸三苯酯、改性壳聚糖、硬脂酸钡、月桂酸二丁基锡依次按10:10:5:2:0.01的重量比,一同放入搅拌罐中进行充分搅拌后,即得混凝土添加剂以备用;

s3,制备混凝土:将上述步骤中制得的水泥、混凝土添加剂与水、细骨料、抗裂剂、减水剂一同投放至混凝土搅拌器中,各原料投入量的重量比依次为10:2:20:8:0.02:0.01,抗裂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8份无水硫酸铜、10份熟石膏、5份氧化铝、1.5份羧甲基纤维素,混凝土搅拌器在充分搅拌后制得混凝土,混凝土通过水泥搅拌车运送至施工场地,水泥搅拌车的搅拌罐保持低速搅拌状态;

s4,浇筑混凝土:沿设定位置安装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模板,再向浇筑模板构成的浇筑模腔内浇筑上述步骤制得的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成后40~50min,达到混凝土的初凝状态,拆除浇筑模板并沿混凝土的各表面贴覆保湿膜2;

s5,养护混凝土:沿初凝的混凝土构件1外侧架设支撑框架3,混凝土构件1的各个表面与支撑框架3之间的间隙分别填充充气气囊4,充气气囊4的进气口5通过导气管7连接压力热气源6,充气气囊4顶压于混凝土构件1的表面上,充气气囊4内气压值为0.5~0.8mpa,压力热气源6的气体温度为30~40℃,保持0.8~1.5d后拆除混凝土构件1外侧的支撑框架3,即得高强度混凝土。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上述实施例中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分为制备水泥、制备混凝土添加剂、制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的施工步骤,其中水泥是由水泥熟料、生石膏、粉煤灰渣、煤矸石、硬脂酸钙按设定比例制得,混凝土添加剂是由对羟基苯磺酸钠、亚磷酸三苯酯、改性壳聚糖、硬脂酸钡、月桂酸二丁基锡按设定比例制得,混凝土是由水泥、混凝土添加剂、水、细骨料、抗裂剂、减水剂按设定比例制得,混凝土中各原料的配比合理,各原料的各项化学性能稳定;同时混凝土构件1的各个表面与支撑框架3之间的间隙填充充气气囊4,并通过压力热气源6向充气气囊4内灌注气体,从而对混凝土构件1的各个表面施加一定的顶压作用力,混凝土构件1在凝固过程受到充气气囊4的挤压作用,凝固后的混凝土构件1的组织结构更加致密,内部气孔的数量少且小,由于充气气囊4与混凝土构件1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且压强大小基本一致,从而保证了混凝土构件1在凝结过程中,其表面不会出现裂纹现象,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参数和使用寿命;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压力热气源6向充气气囊4充入气体,充气气囊4内具有合适大小的气压值,从而实现对混凝土构件1的表面形成合适压力值的顶压作用;充气气囊4通过导气管7与压力热气源6相连接,为混凝土构件1在养护的过程中提供适当的热量供给。混凝土的原料中的各原料配比合理,且添加了抗裂剂、减水剂等外加剂,使得混凝土能减少拌合用水量,同时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进行防裂、抗裂,可显著提高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的原料中添加合理配比的粉煤灰渣、煤矸石与硬脂酸钙,大大节约了水泥熟料的使用量,改善了水泥的各项综合性能。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施工步骤:

s1,制备水泥:将水泥熟料、生石膏、粉煤灰渣、煤矸石、硬脂酸钙依次按(10~12):(8~10):(1~1.5):(0.2~0.4):(0.1~0.2)的重量比,一同放入加热搅拌釜中,加热至100~120℃并保温0.5~1h,然后将混合料放入至细磨机进行细化处理,即得水泥以备用;

s2,制备混凝土添加剂:将对羟基苯磺酸钠、亚磷酸三苯酯、改性壳聚糖、硬脂酸钡、月桂酸二丁基锡依次按(10~18):(10~15):(5~7):(2~3):(0.01~0.03)的重量比,一同放入搅拌罐中进行充分搅拌后,即得混凝土添加剂以备用;

s3,制备混凝土:将上述步骤中制得的水泥、混凝土添加剂与水、细骨料、抗裂剂、减水剂一同投放至混凝土搅拌器中,各原料投入量的重量比依次为(10~12):(2~4):(20~25):(8~12):(0.02~0.03):(0.01~0.02),混凝土搅拌器在充分搅拌后制得混凝土,混凝土通过水泥搅拌车运送至施工场地,水泥搅拌车的搅拌罐保持低速搅拌状态;

s4,浇筑混凝土:沿设定位置安装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模板,再向浇筑模板构成的浇筑模腔内浇筑上述步骤制得的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成后40~50min,达到混凝土的初凝状态,拆除浇筑模板并沿混凝土的各表面贴覆保湿膜(2);

s5,养护混凝土:沿初凝的混凝土构件(1)外侧架设支撑框架(3),混凝土构件(1)的各个表面与支撑框架(3)之间的间隙分别填充充气气囊(4),充气气囊(4)的进气口(5)通过导气管(7)连接压力热气源(6),充气气囊(4)顶压于混凝土构件(1)的表面上,保持0.8~1.5d后拆除混凝土构件(1)外侧的支撑框架(3),即得高强度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气囊(4)内气压值为0.5~0.8mp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热气源(6)的气体温度为30~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水泥、混凝土添加剂与水、细骨料、抗裂剂、减水剂的重量比依次为11:3:22:10:0.025:0.0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将对羟基苯磺酸钠、亚磷酸三苯酯、改性壳聚糖、硬脂酸钡、月桂酸二丁基锡的重量比依次为14:12:6:2.5:0.0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将水泥熟料、生石膏、粉煤灰渣、煤矸石、硬脂酸钙的重量比依次为11:9:1.2:0.3:0.15。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骨料选自1~1.5mm粒径的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或矿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裂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8~10份无水硫酸铜、10~14份熟石膏、5~6份氧化铝、1.5~2.5份羧甲基纤维素。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包括有以下施工步骤:S1,制备水泥;S2,制备混凝土添加剂;S3,制备混凝土;S4,浇筑混凝土;S5,养护混凝土:沿混凝土的外侧设有支撑框架,混凝土的各个表面与支撑框架之间的间隙分别填充充气气囊,充气气囊的进气口通过导气管连接压力热气源,充气气囊顶压于混凝土的表面上,保持0.8~1.5d后拆除混凝土外侧的支撑框架,即得高强度混凝土。本发明的混凝土的各原料配比合理,原料的各项化学性能稳定,且混凝土的养护工艺进一步优化,提高了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参数和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马大勇;郝欣伟;刘树刚;雷长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古运混凝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37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