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陶瓷制造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瓷器产品的要求已经渐渐地从只注重实用性,转向瓷器的艺术性。哥窑瓷是享誉古今、驰名中外的一种瓷器,本身就蕴含着人的精神追求,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若是与现代人审美追求结合开发设计新产品,势必会成为未来发展一个突破口。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因其独特艺术魅力及其神秘感,历来为世人追捧模仿,哥窑瓷始终在中国陶瓷史独树一帜。哥窑青瓷主要特征为紫口铁足、薄胎厚釉、釉层比胎体厚,俗称“夹心饼干”,哥窑釉面将“开片”这一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典型的特征。哥窑瓷器表面开片纹路呈贴黑色,故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故而称“金丝”。
哥窑瓷器造型多仿照青铜器,外观质朴、浑厚,而釉质又富有玉质感,变幻莫测的窑变开片效果,因此在制作上有非常大难度,更难以达到稳定的批量生产。目前龙泉地区众多的哥窑瓷仿制工厂中,多使用紫金土和龙泉瓷土作为坯体原料,龙泉当瓷土多具有高硅低铝特性,紫金土为含铁量较高的杂质矿物粘土,用作胎中是黑胎的主要原料。产品一般釉层薄玉质感差。达到较厚的釉对釉浆、坯体、工艺要求非常高。目前龙泉紫金土的原料成本高、成品率低,因此如果能通过原料改进能制作出仿哥窑效果的瓷器;同时,在生产成本、工艺难度方面降低,真正将名窑瓷器能运用到人们日用生活当中。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包括哥窑陶瓷坯体和设置于哥窑陶瓷坯体上的哥窑釉料,其特征在于,哥窑陶瓷坯体的原料组分如下:黄坛瓷土20-30份、水吉红土25-35份、淄博红土15-20份、蒙古土5-10份、石英5-10份、碱面1-2份、水玻璃2-5份、解胶剂1-5份、氧化铁1-5份;哥窑釉料的原料组分如下:淄博红土30-40份、黄坛瓷土15-20份、钟乳石10-15份、沸石10-15份、石英5-10份、绿帘石5-10份、减水剂1-5份。
进一步的,哥窑陶瓷坯体的原料组分如下:黄坛瓷土28份、水吉红土31份、淄博红土15份、蒙古土8份、石英6份、碱面1份、水玻璃4份、解胶剂3份、氧化铁4份。
进一步的,哥窑釉料的原料组分如下:淄博红土38份、黄坛瓷土18份、钟乳石14份、沸石13份、石英6份、绿帘石7份、减水剂4份。
一种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制作工艺,制作上述的哥窑陶瓷,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按照哥窑陶瓷坯体的原料组分进行配料,将原料制成哥窑陶瓷坯浆;
步骤2,使用制备好的哥窑陶瓷坯浆注浆成陶瓷坯体;
步骤3,按照哥窑釉料的原料组分进行配料,将原料制成哥窑釉浆;
步骤4,在陶瓷坯体表面施哥窑釉浆,所述釉层的厚度为1-1.2mm;
步骤5,将上哥窑釉浆的陶瓷坯浆放入窑炉中烧制,还原的气氛中烧制,烧成温度为1258-1263℃,待窑炉冷后,获得仿制的哥窑陶瓷。
进一步的,步骤1中将黄坛瓷土、水吉红土、蒙古土先在700-800℃进行煅烧,煅烧后粉碎过10目筛备用。
进一步的,步骤1中先将黄坛瓷土、水吉红土、淄博红土、蒙古土、石英加入球磨机中进行湿球磨,球磨时,料:球:水=1:.5-2:1,将原料粉碎至粒径2mm以下后加入碱面、水玻璃、解胶剂、氧化铁,获得哥窑陶瓷坯浆,坯浆比重固定在1.5-1.8g/ml,步骤2中注浆成型时,坯体厚度控制在4-6mm。
进一步的,步骤3中球磨时原料与球石、水按照料:球:水=1:2:0.8的比例,球磨结束后将浆料过120目筛,哥窑釉浆细度为200-300目,筛余0.2~0.6%。
进一步的,步骤4中施釉时先素坯先施一层0.1-0.3mm的薄釉层,再将施釉后的坯体经600-700℃素烧,素烧后再第二次施釉,釉层达到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次施釉时釉浆比重:1.43-1.45g/ml。
进一步的,步骤5中的施釉工艺如下:
预热阶段,窑炉经6-8小时从升温至300℃;
升温阶段,窑炉经10-20小时,从300℃升温至1100℃;
一次降温,窑炉经20-30分钟,从1100℃降温至800±10℃℃;
烧成阶段,窑炉经过2-3小时,从8000℃升温至烧成温度,在烧成温度保温10-20分钟;
二次降温,窑炉经5-10分钟,降温至600±10℃。
保温阶段,窑炉在800±10℃,保温4-5小时;
开窑阶段,窑炉经3-5小时匀速降温至常温,出窑。
本发明提供的哥窑釉料的釉料,通过对哥窑釉料的釉料的原料配方与制备方法进行创新,确定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坯料、釉用原料及组成范围。在坯料的选择上,引入了水吉红土与淄博红土配合使用,坯体配方中添加粘土降低坯体的热膨胀系数,促进裂纹更好的形成,另外通过降低石英含量,并在配方中适量加入了适量的瘠性原料,从而降低膨胀系数大的石英含量,可以有效地控制坯体的收缩,提高坯体的耐火温度,达到理想的尺寸和较高的成品率。所获得的仿制哥窑陶瓷具有黑灰色的胎体,釉色为青灰色,釉层肥厚如玉,釉面润泽如酥,有大小、深浅不一的裂纹,网状大开片粗琉的黑色裂纹,犹如冰裂纹,网状大开片内形成细密小开片,小开片细密的红、黄色裂纹,二者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哥窑效果,给人以古朴典雅之美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一种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包括哥窑陶瓷坯体和设置于哥窑陶瓷坯体上的哥窑釉料,其特征在于,
哥窑陶瓷坯体的原料组分如下:黄坛瓷土20-30份、水吉红土25-35份、淄博红土15-20份、蒙古土5-10份、石英5-10份、碱面1-2份、水玻璃2-5份、解胶剂1-5份、氧化铁1-5份;
哥窑釉料的原料组分如下:淄博红土30-40份、黄坛瓷土15-20份、钟乳石10-15份、沸石10-15份、石英5-10份、绿帘石5-10份、减水剂1-5份。
具体实施例一:
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其特征在于,哥窑陶瓷坯体的原料组分如下:黄坛瓷土28份、水吉红土31份、淄博红土15份、蒙古土8份、石英6份、碱面1份、水玻璃4份、解胶剂3份、氧化铁4份。
具体实施例二:
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其特征在于,哥窑釉料的原料组分如下:淄博红土38份、黄坛瓷土18份、钟乳石14份、沸石13份、石英6份、绿帘石7份、减水剂4份。
一种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制作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按照哥窑陶瓷坯体的原料组分进行配料,将黄坛瓷土、蒙古土先在700-800℃进行煅烧,煅烧后粉碎过10目筛备用,将黄坛瓷土、水吉红土、淄博红土、蒙古土、石英加入球磨机中进行湿球磨,球磨时,料:球:水=1:.5-2:1,将原料粉碎至粒径2mm以下后加入碱面、水玻璃、解胶剂、氧化铁,获得哥窑陶瓷坯浆;
步骤2,坯浆比重固定在1.5-1.8g/ml,使用制备好的哥窑陶瓷坯浆注浆成陶瓷坯体,坯体厚度控制在4-6mm;
步骤3,按照哥窑釉料的原料组分进行配料,将原料制成哥窑釉浆,球磨时原料与球石、水按照料:球:水=1:2:0.8的比例,球磨结束后将浆料过120目筛,哥窑釉浆细度为200-300目,筛余0.2~0.6%;
步骤4,在陶瓷坯体表面施哥窑釉浆,施釉时先素坯先施一层0.1-0.3mm的薄釉层,再将施釉后的坯体经600-700℃素烧,素烧后再第二次施釉,釉层达到厚度为1-1.2mm,第二次施釉时釉浆比重:1.43-1.45g/ml;
步骤5,将上哥窑釉浆的陶瓷坯浆放入窑炉中烧制,还原的气氛中烧制,烧成温度为1258-1263℃,待窑炉冷后,获得仿制的哥窑陶瓷,
具体施釉工艺如下:
预热阶段,窑炉经6-8小时从升温至300℃;
升温阶段,窑炉经10-20小时,从300℃升温至1100℃;
一次降温,窑炉经20-30分钟,从1100℃降温至800±10℃℃;
烧成阶段,窑炉经过2-3小时,从8000℃升温至烧成温度,在烧成温度保温10-20分钟;
二次降温,窑炉经5-10分钟,降温至600±10℃。
保温阶段,窑炉在800±10℃,保温4-5小时;
开窑阶段,窑炉经3-5小时匀速降温至常温,出窑。
本发明提供的哥窑釉料的釉料,通过对哥窑釉料的釉料的原料配方与制备方法进行创新,确定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坯料、釉用原料及组成范围。
根据哥窑釉的特点,在坯料的选择上,引入了含铁量高的淄博红土,其中淄博红土中铝含量也比较高,不能过量使用因此通过水吉红土与淄博红土配合使用,不会产生坯泡,引入塑性好,铝含量高的蒙古土,石英矿产资源丰富,成本最低,但由于石英在烧成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晶型转化,不同晶型之间存在体积差别,因此对瓷坯的热稳定有很大的影响,原料代替部分紫金土、西源瓷石等可以大大降低坯料的成本;
哥窑的开片主要依赖于胎、釉线膨胀系数的差值,同时差值的多少也会对裂纹的形貌造成不同的影响,水吉粘土为粗颗粒,坯体配方中添加粘土降低坯体的热膨胀系数,促进裂纹更好的形成,另外通过降低石英含量,并在配方中适量加入了适量的瘠性原料(煅烧后的黄坛瓷土、蒙古土),从而降低膨胀系数大的石英含量,可以有效地控制坯体的收缩,提高坯体的耐火温度,达到理想的尺寸和较高的成品率。
要达到更好的玉质感的釉面效果,釉层必须要厚,这就需要坯体强度要高,透水性好,施釉后釉层能快速干燥,为此本申请中给根据坯料和釉料的原料组分提出了两次上釉料的施釉工艺;
本申请所获得的仿制哥窑陶瓷具有黑灰色的胎体,釉色为青灰色,釉层肥厚如玉,釉面润泽如酥,有大小、深浅不一的裂纹,网状大开片粗琉的黑色裂纹,犹如冰裂纹,网状大开片内形成细密小开片,小开片细密的红、黄色裂纹,二者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哥窑效果,给人以古朴典雅之美感。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1.一种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包括哥窑陶瓷坯体和设置于哥窑陶瓷坯体上的哥窑釉料,其特征在于,
哥窑陶瓷坯体的原料组分如下:黄坛瓷土20-30份、水吉红土25-35份、淄博红土15-20份、蒙古土5-10份、石英5-10份、碱面1-2份、水玻璃2-5份、解胶剂1-5份、氧化铁1-5份;
哥窑釉料的原料组分如下:淄博红土30-40份、黄坛瓷土15-20份、钟乳石10-15份、沸石10-15份、石英5-10份、绿帘石5-10份、减水剂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其特征在于,哥窑陶瓷坯体的原料组分如下:黄坛瓷土28份、水吉红土31份、淄博红土15份、蒙古土8份、石英6份、碱面1份、水玻璃4份、解胶剂3份、氧化铁4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其特征在于,哥窑釉料的原料组分如下:淄博红土38份、黄坛瓷土18份、钟乳石14份、沸石13份、石英6份、绿帘石7份、减水剂4份。
4.一种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制作工艺,制作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哥窑陶瓷,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按照哥窑陶瓷坯体的原料组分进行配料,将原料制成哥窑陶瓷坯浆;
步骤2,使用制备好的哥窑陶瓷坯浆注浆成陶瓷坯体;
步骤3,按照哥窑釉料的原料组分进行配料,将原料制成哥窑釉浆;
步骤4,在陶瓷坯体表面施哥窑釉浆,所述釉层的厚度为1-1.2mm;
步骤5,将上哥窑釉浆的陶瓷坯浆放入窑炉中烧制,还原的气氛中烧制,烧成温度为1258-1263℃,待窑炉冷后,获得仿制的哥窑陶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将黄坛瓷土、水吉红土、蒙古土先在700-800℃进行煅烧,煅烧后粉碎过10目筛备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先将黄坛瓷土、水吉红土、淄博红土、蒙古土、石英加入球磨机中进行湿球磨,球磨时,料:球:水=1:.5-2:1,将原料粉碎至粒径2mm以下后加入碱面、水玻璃、解胶剂、氧化铁,获得哥窑陶瓷坯浆,坯浆比重固定在1.5-1.8g/ml,步骤2中注浆成型时,坯体厚度控制在4-6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球磨时原料与球石、水按照料:球:水=1:2:0.8的比例,球磨结束后将浆料过120目筛,哥窑釉浆细度为200-300目,筛余0.2~0.6%。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施釉时先素坯先施一层0.1-0.3mm的薄釉层,再将施釉后的坯体经600-700℃素烧,素烧后再第二次施釉,釉层达到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施釉时釉浆比重:1.43-1.45g/ml。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入瘠性原料仿制哥窑陶瓷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的施釉工艺如下:
预热阶段,窑炉经6-8小时从升温至300℃;
升温阶段,窑炉经10-20小时,从300℃升温至1100℃;
一次降温,窑炉经20-30分钟,从1100℃降温至800±10℃℃;
烧成阶段,窑炉经过2-3小时,从8000℃升温至烧成温度,在烧成温度保温10-20分钟;
二次降温,窑炉经5-10分钟,降温至600±10℃。
保温阶段,窑炉在800±10℃,保温4-5小时;
开窑阶段,窑炉经3-5小时匀速降温至常温,出窑。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