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车辆用前照灯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如下车辆用灯具(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216049号公报),具备:可动反射器,具有反射面且构成为能够旋转;光源,向可动反射器的反射面照射光;以及投影透镜,对从光源射出并由可动反射器的反射面反射的反射光进行聚光而向前方射出。
这样的车辆用灯具中的光源以线状射出光,可动反射器一边旋转一边将射出的光反射,从而能够变更其反射光的朝向(照射位置)。因此,在该车辆用灯具中,通过在规定的定时使光源熄灭,能够在配光区域的一部分形成线状的非照射区域。
然而,当非照射区域形成为线状时,在配光区域中,会在需要光的照射的部分形成非照射区域。这样,在配光区域中,在需要光的照射的部分照射光的结构,换言之,仅在不需要光的照射的部分形成非照射区域的结构仍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能够减少配光区域中的非照射区域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是车辆用前照灯装置,具备:左右一对的第一前照灯以及第二前照灯,分别具有射出光的光源、一边旋转一边反射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旋转镜以及使由所述旋转镜反射的光透过并向前方照射的透镜;以及控制装置,对所述第一前照灯以及所述第二前照灯各自的所述光源的点亮及熄灭和所述旋转镜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以在由所述第一前照灯及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而形成的配光区域中,用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未被所述第一前照灯照射的第一非照射区域,用所述第一前照灯照射未被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的第二非照射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形态,控制装置对第一前照灯及第二前照灯各自的光源的点亮及熄灭和旋转镜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以在由所述第一前照灯及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而形成的配光区域中,用第二前照灯照射未被第一前照灯照射的第一非照射区域,用第一前照灯照射未被第二前照灯照射的第二非照射区域。因此,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能够在由第一前照灯及第二前照灯照射而形成的配光区域中减少非照射区域。
根据上述第一形态,在本公开的第二形态中,也可以是,控制装置对所述第一前照灯及所述第二前照灯各自的所述光源的点亮及熄灭和所述旋转镜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以在由所述第一前照灯及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而形成的配光区域中,形成未被所述第一前照灯及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的第三非照射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形态,控制装置对第一前照灯及第二前照灯各自的光源的点亮及熄灭和旋转镜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以在由所述第一前照灯及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而形成的配光区域中,形成未被第一前照灯及第二前照灯照射的第三非照射区域。即,在本公开的第二形态中,在由第一前照灯及第二前照灯照射而形成的配光区域中,仅在不需要光的照射的部分形成非照射区域。因此,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能够在其配光区域中减少非照射区域。
根据上述第二形态,在本公开的第三形态中,也可以是,具备对在前方行驶的前方车辆进行识别的识别单元,所述控制装置对由所述识别单元识别出的前方车辆形成所述第三非照射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形态,控制装置对由识别单元识别出的前方车辆形成第三非照射区域。因此,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能够抑制对前方车辆的驾驶员等造成晃眼的情况。
根据上述形态,本公开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能够减少配光区域中的非照射区域。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具备本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2a~图2d是示意地示出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右侧的前照灯的细分照射区域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由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右侧的前照灯形成的第一照射区域、第一非照射区域及第三非照射区域的说明图。
图4a~图4d是示意地示出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前照灯的细分照射区域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由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前照灯形成的第二照射区域、第二非照射区域及第三非照射区域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包含由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左右的前照灯形成的第三非照射区域的远光配光区域的说明图。
图7a~图7e是示意地示出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右侧的前照灯的细分照射区域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由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右侧的前照灯形成的第一照射区域、第一非照射区域及第三非照射区域的说明图。
图9a~图9e是示意地示出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前照灯的细分照射区域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由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前照灯形成的第二照射区域、第二非照射区域及第三非照射区域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包含由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的左右的前照灯形成的第三非照射区域的远光配光区域的说明图。
图12a是示意地示出比较例的前照灯的细分照射区域的说明图。
图12b是示出由比较例的前照灯形成的远光配光区域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例示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up设为车辆上方,将箭头fr设为车辆前方,将箭头lh设为车辆左方。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地记载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左右。
如图1所示,车辆12具备用于确保车辆12的前方侧的视野的左右一对头灯单元14。即,在车辆12的右侧前端部配置有头灯单元14r,在车辆12的左侧前端部配置有头灯单元14l。
头灯单元14r、14l构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对称,分别包括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近光单元16(16r、16l)和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远光单元18(18r、18l)而构成。近光单元16向车辆12的前方侧的车道(路面)的近光配光区域(省略图示)照射透过了透镜(省略图示)的光(可见光)。
并且,远光单元18向作为比由近光单元16照射的近光配光区域靠上方侧且成为前方侧的配光区域的远光配光区域ha(参照图6等)照射透过了后述的透镜32(32r、32l:参照图2a~图5等)的光(可见光)。
此外,本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应用于左右一对远光单元18。即,右侧的远光单元18r相当于“第一前照灯”,左侧的远光单元18l相当于“第二前照灯”。另外,以下,在符号(数字)之后标注“r”或“l”的英文字母来区分左右1进行说明。
<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
如图2a~图5所示,应用了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的左右一对远光单元18r、18l分别具有射出光(可见光)的光源20r、20l、对从光源20r、20l射出的光进行反射的旋转镜30r、30l及使由旋转镜30r、30l反射的光透过并向车辆12的前方侧(外部)照射(投影)的单一的透镜32r、32l。
光源20r、20l由在各个基板22r、22l上无间隙地排成一列的多个(例如6个)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构成,构成为能够单独地点亮以及熄灭。此外,各基板22r、22l配置在各散热器24r、24l上。另外,各光源20r、20l(各led)成为与控制装置40(参照图1)电连接而不仅通过驾驶员的开关操作,还通过控制装置40的控制来执行熄灭以及点亮的结构。
透镜32r、32l分别为前表面呈半球状突出的弯曲面32ra、32la,后表面为平坦面32rb、32lb。并且,由各旋转镜30r、30l反射而从各透镜32r、32l的后表面(平坦面32rb、32lb)入射的光透过各透镜32r、32l,从各透镜32r、32l的前表面(弯曲面32ra、32la)向车辆前方侧射出(照射)。此外,在各图中,为了简化图示,省略了透镜32r、32l中的光的折射。另外,透镜32r、32l的后表面并不限定于平坦面32rb、32lb。
旋转镜30r、30l分别构成为,相对于轴部26r、26l的轴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多个镜主体28r、28l在各轴部26r、26l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此外,在本例示性实施方式的旋转镜30r、30l中,分别设置有两个在从轴向观察时呈大致半圆形状的镜主体28r、28l。
即,如图2a~图2d所示,右侧的旋转镜30r具备第一镜主体28ra及第二镜主体28rb,所述第一镜主体28ra及第二镜主体28rb具有设为如下曲率的反射面:能够通过旋转而从下方到上方靠右地(以在左前方上侧形成后述的第一非照射区域dar的方式)对光进行反射。
并且,如图4a~图4d所示,左侧的旋转镜30l具备第一镜主体28la及第二镜主体28lb,所述第一镜主体28la及第二镜主体28lb具有设为如下曲率的反射面:能够通过旋转而从下方到上方靠左地(以在右前方上侧形成后述的第二非照射区域dal的方式)对光进行反射。
另外,如图2a~图5所示,各旋转镜30r、30l构成为能够以各轴部26r、26l为中心向一个方向旋转驱动。即,旋转镜30r、30l的各轴部26r、26l由各电动机27r、27l向一个方向驱动旋转,成为风扇那样的构造。此外,各电动机27r、27l与控制装置40电连接,各旋转镜30r、30l成为不仅通过驾驶员的开关操作,还通过控制装置40的控制而被驱动旋转的结构。
如图6所示,远光配光区域ha通过由右侧的远光单元18r照射的光的第一照射区域har(参照图3)和由左侧的远光单元18l照射的光的第二照射区域hal(参照图5)相互重叠而形成。
因此,首先对由被右侧的远光单元18r的旋转镜30r反射的光(以下有时称为“反射光”)形成的第一照射区域har(参照图3)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由在例如规定的第一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28ra反射从光源20r射出的光(可见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r1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下端位置。
并且,如图2b所示,由在从该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了例如90度的状态的第二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28ra反射从光源20r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r2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下端位置向规定高度上侧移动的中央下部位置。
此外,此时,光源20r的一部分(6个led中的一部分)通过控制装置40的控制而熄灭。由此,形成不相对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中央下部位置的左端部分和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前方车辆42存在的部分)照射光的非照射区域。
另外,如图2c所示,由在从该第二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90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180度)的状态的第三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二镜主体28rb反射从光源20r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r3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中央下部位置向规定高度上侧移动的中央上部位置。
此外,此时,光源20r的一部分(6个led中的一部分)通过控制装置40的控制而熄灭。由此,形成不相对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中央上部位置的左端部分和与其相邻的左侧的部分照射光的非照射区域。
另外,如图2d所示,由在从该第三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90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270度)的状态的第四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二镜主体28rb反射从光源20r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r4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上端位置。
此外,此时,光源20r的一半(连续的3个led)通过控制装置40的控制而熄灭。由此,形成不相对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上端位置的左半部的部分照射光的非照射区域。
并且,当使第二镜主体28rb从该第四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90度(从第一停止位置旋转360度)时,旋转镜30r返回到图2a所示的原来的状态,再次由第一镜主体28ra反射光。
即,对于右侧的旋转镜30r而言,在镜主体28r旋转一周的期间,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的细分照射区域sr1、sr2、sr3、sr4在车辆12的前方侧从下端位置向右侧的上端位置移动。因此,若使旋转镜30r(镜主体28r)以规定的速度以上(例如200hz)连续旋转,则在车辆12的前方侧,该细分照射区域sr1、sr2、sr3、sr4从下端位置向右侧的上端位置连续高速地移动。
由此,如图3所示,人眼因光的残像效果而在车辆的前方侧看到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且在左前方上侧形成有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第一非照射区域dar并且在与前方车辆4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矩形状的第三非照射区域dac的大致梯形状的第一照射区域har。
接着,对由左侧远光单元18l的旋转镜30l反射的光(反射光)形成的第二照射区域hal(参照图5)进行说明。
如图4a所示,由在例如规定的第一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28la反射从光源20l射出的光(可见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1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下端位置。
然后,如图4b所示,由在从该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了例如90度的状态的第二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28la反射从光源20l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2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下端位置向规定高度上侧移动的中央下部位置。
此外,此时,光源20l的一部分(6个led中的一部分)通过控制装置40的控制而熄灭。由此,形成不相对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中央下部位置的右端部分和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前方车辆42存在的部分)照射光的非照射区域。
另外,如图4c所示,由在从该第二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90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180度)的状态的第三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二镜主体28lb反射从光源20l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3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中央下部位置向规定高度上侧移动的中央上部位置。
此外,此时,光源20l的一部分(6个led中的一部分)通过控制装置40的控制而熄灭。由此,形成不相对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中央上部位置的右端部分和与其相邻的右侧的部分照射光的非照射区域。
另外,如图4d所示,由在从该第三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90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270度)的状态的第四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二镜主体28lb反射从光源20l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4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上端位置。
此外,此时,光源20l的一半(连续的3个led)通过控制装置40的控制而熄灭。由此,形成不相对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上端位置的右半部的部分照射光的非照射区域。
并且,当使第二镜主体28lb从该第四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90度(从第一停止位置旋转360度)时,旋转镜30l返回到图4a所示的原来的状态,再次由第一镜主体28la反射光。
即,对于左侧的旋转镜30l而言,在镜主体28l旋转一周的期间,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的细分照射区域sr1、sr2、sr3、sr4在车辆12的前方侧从下端位置向左侧的上端位置移动。因此,若使旋转镜30l(镜主体28l)以规定的速度以上(例如200hz)连续旋转,则在车辆12的前方侧,该细分照射区域sr1、sr2、sr3、sr4从下端位置向左侧的上端位置连续高速地移动。
由此,如图5所示,人眼因光的残像效果而在车辆12的前方侧看到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且在右前方上侧形成有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第二非照射区域dal并且在与前方车辆4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矩形状的第三非照射区域dac的大致梯形状的第二照射区域hal。
然后,对于远光配光区域ha,通过由右侧远光单元18r照射的第一照射区域har和由左侧远光单元18l照射的第二照射区域hal重叠,从而如图6所示,形成非照射区域仅为第三非照射区域dac的远光配光区域ha。
即,在该远光配光区域ha中,第一照射区域har中的第一非照射区域dar由第二照射区域hal照射,第二照射区域hal中的第二非照射区域dal由第一照射区域har照射。此外,当然,仅由第一照射区域har以及第二照射区域hal照射的部分的照度比第一照射区域har与第二照射区域hal重叠的部分的照度低。
另外,如图1所示,在车辆12的前挡风玻璃的内侧上端部且车宽方向中央部,设置有检测车辆12的周边状况的摄像机以及传感器等识别装置34。并且,在车辆12的前格栅的内侧设置有检测车辆12的周边状况的雷达等检测装置(省略图示)。识别装置34和检测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40电连接。
另外,由识别装置34以及检测装置构成本例示性实施方式中的“识别单元”。因此,在车辆12的前方行驶的前方车辆42(参照图3、图5、图6)由识别装置34以及检测装置识别。并且,控制装置40根据与由该识别装置34以及检测装置识别出的前方车辆42之间的距离(前方车辆42相对于车辆12的位置)来调整各光源20r、20l中的各led的熄灭定时以及点亮定时。
在如上构成的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中,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在车辆12的夜间等的行驶时,根据需要使远光灯点亮。即,通过驾驶员的开关操作,使旋转镜30r、30l旋转驱动,使光源20r、20l点亮,或者,基于由设置于车辆12的识别装置34等检测到的信息,控制装置40使旋转镜30r、30l旋转驱动,使光源20r、20l点亮。
于是,从光源20r射出的光(可见光)由被驱动旋转的旋转镜30r(第一镜主体28ra及第二镜主体28rb)反射,透过透镜32r而向车辆前方侧照射。由此,在车辆12的前方侧形成第一照射区域har(参照图3)。
另外,从光源20l射出的光(可见光)由被驱动旋转的旋转镜30l(第一镜主体28la及第二镜主体28lb)反射,透过透镜32l而向车辆前方侧照射。由此,在车辆12的前方侧形成第二照射区域hal(参照图5)。
并且,通过由远光单元18r形成的第一照射区域har和由远光单元18l形成的第二照射区域hal相互重叠,从而在比近光配光区域靠上方侧且前方侧的位置形成高精细的远光配光区域ha(参照图6)。
在此,对图12a、图12b所示的比较例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0进行说明。在该比较例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0中,从右侧远光单元18r照射的第一照射区域har和从左侧远光单元18l照射的第二照射区域hal为相同形状。因此,在此,仅对左侧远光单元18l进行说明。
如图12a所示,由在例如规定的第一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128la反射从光源120l射出的光(可见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11形成为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左端的规定的位置。
另外,由从该第一停止位置例如旋转了72度的状态的第二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128la反射从光源120l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12形成为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从车辆12的前方侧的左端的规定位置向右侧移动的位置。
并且,在从第二停止位置起进一步旋转了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144度)的状态的第三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128la及第二镜主体128lb不反射光。即,在该第三停止位置,使光源120l(全部的led)熄灭。
之后,由从该第三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216度)的状态的第四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二镜主体128lb反射从光源120l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13形成为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比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中央位置向右侧移动的位置。
另外,由在从该第四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288度)的状态的第五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二镜主体128lb反射从光源120l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14形成为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右端的规定位置。
并且,当使第二镜主体128lb从该第五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旋转360度)时,旋转镜130l返回到原来的状态,再次由第一镜主体128la反射光。
即,对于该旋转镜130l而言,在镜主体128l旋转一周的期间,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的细分照射区域sl11、sl12、sl13、sl14在车辆12的前方侧从车宽方向的一方向另一方(从左向右)移动。因此,当使旋转镜130l(镜主体128l)以规定的速度以上(例如200hz)连续旋转时,在车辆12的前方侧,该细分照射区域sl11、sl12、sl13、sl14从车宽方向的一方向另一方(从左向右)连续高速地移动。
由此,如图12b所示,人眼因光的残像效果而在车辆12的前方侧看到车宽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状的第二照射区域hal。即,能够看到在包含前方车辆42的存在部位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非照射区域da的远光配光区域ha。
另外,对于比前方车辆42靠近前侧的位置以及比前方车辆42靠前方侧的位置而言,在使驾驶车辆12的驾驶员的视觉辨认性提高之上,照射光的必要性较高。然而,在比较例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0中,如图12b所示,若对前方车辆42形成非照射区域da,则存在在照射光的必要性高的区域也形成非照射区域da的不良情况。
与此相对,在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中,如图6所示,形成于第一照射区域har的第一非照射区域dar由第二照射区域hal照射,形成于第二照射区域hal的第二非照射区域dal由第一照射区域har照射。因此,在向车辆12的前方侧照射的远光配光区域ha中,能够使非照射区域减少。
即,根据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能够使远光配光区域ha中的非照射区域仅为相对于前方车辆42的第三非照射区域dac。因此,通过在车辆12的夜间等的行驶时使远光灯点亮,能够提高车辆12的驾驶员对车辆前方侧的视觉辨认性。并且,即使在车辆12的夜间等的行驶时使远光灯点亮,也能够抑制或防止对前方车辆42的驾驶员等造成晃眼的情况。
此外,前方车辆42由设置于车辆12的识别装置34和检测装置识别,控制装置40基于该识别结果来形成第三非照射区域dac(调整各光源20r、20l中的各led的熄灭定时以及点亮定时而调整第三非照射区域dac的位置),因此第三非照射区域dac不会从前方车辆42脱离。
另外,远光配光区域ha中的左前方上侧以及右前方上侧仅由第一照射区域har或者仅由第二照射区域hal照射,因此照度比除了第三非照射区域dac以外的其他部分(第一照射区域har和第二照射区域hal重叠的部分)低。
然而,远光配光区域ha中的左前方上侧以及右前方上侧是在以往的远光单元中不照射光的区域,因此只要仅由第一照射区域har或者仅由第二照射区域hal照射就足够。另外,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在形成第一照射区域har及第二照射区域hal时,能够使各光源20r、20l中的各led的一部分熄灭,因此能够在车辆12中实现节能化。
<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中的各光源21r、21l是与上述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中的各光源20r、20l相同的结构,但在无法单独地点亮以及熄灭多个led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不同。即,该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中的各光源21r、21l形成为只能线状地点亮及熄灭的结构。
右侧的旋转镜31r与上述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中的右侧的旋转镜30r相同,具备由第一镜主体29ra及第二镜主体29rb构成的镜主体29r,第一镜主体29ra及第二镜主体29rb具有设为能够通过旋转而从下方到上方反射光的曲率的反射面。
另外,左侧的旋转镜31l与上述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中的左侧的旋转镜30l不同,具备由第一镜主体29la及第二镜主体29lb构成的镜主体29l,第一镜主体29la及第二镜主体29lb具有设为能够通过旋转而从左方到右方反射光的曲率的反射面。
因此,首先对由被右侧远光单元18r的旋转镜31r反射的光(反射光)形成的第一照射区域har(参照图8)进行说明。
如图7a所示,由在例如规定的第一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29ra反射从光源21r射出的光(可见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r1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下端位置。
并且,如图7b所示,在从该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了例如72度的状态的第二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29ra不反射光。即,在该第二停止位置,通过控制装置40的控制,使光源21r熄灭。由此,在车辆12的前方侧的规定高度位置(包括前方车辆42存在的部分)形成不照射光的非照射区域。
然后,如图7c所示,由在从该第二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144度)的状态的第三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29rb反射从光源21r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r2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下端位置向规定高度上侧移动的中央位置。
另外,如图7d所示,由在从该第三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216度)的状态的第四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二镜主体29rb反射从光源21r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r3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中央位置向规定高度上侧移动的中央上部位置。
另外,如图7e所示,由在从该第四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288度)的状态的第五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二镜主体29rb反射从光源21r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r4形成为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上端位置。
并且,当使第二镜主体29rb从该第五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旋转360度)时,旋转镜31r返回到图7a所示的原来的状态,再次由第一镜主体29ra反射光。
即,对于右侧的旋转镜31r而言,在镜主体29r旋转一周的期间,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的细分照射区域sr1、sr2、sr3、sr4在车辆12的前方侧从下端位置向上端位置移动。因此,当使旋转镜31r(镜主体29r)以规定的速度以上(例如200hz)连续旋转时,在车辆12的前方侧,该细分照射区域sr1、sr2、sr3、sr4从下端位置向上端位置连续高速地移动。
由此,如图8所示,人眼因光的残像效果而在车辆12的前方侧看到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且在包含前方车辆42存在的部分在内的规定高度位置形成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线状的第一非照射区域dar的大致矩形状的第一照射区域har。
接着,对由左侧的远光单元18l的旋转镜31l反射的光(反射光)形成的第二照射区域hal(参照图10)进行说明。
如图9a所示,由例如在规定的第一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29la反射从光源21l射出的光(可见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1形成为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左端的规定的位置。
然后,如图9b所示,由从该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了例如72度的状态的第二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29la反射从光源21l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2形成为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从车辆12的前方侧的左端的规定位置向右侧移动的位置(比中央位置靠左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9c所示,在从该第二停止位置起进一步旋转了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144度)的状态的第三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一镜主体29la及第二镜主体29lb,不反射光。即,在该第三停止位置,通过控制装置40的控制,使光源21l熄灭。由此,在车辆12的前方侧的规定的位置(包括前方车辆42存在的部分在内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形成不照射光的非照射区域。
然后,如图9d所示,由从该第三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216度)的状态的第四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二镜主体29lb反射从光源21l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3形成为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从车辆12的前方侧的中央位置向右侧移动的位置。
另外,如图9e所示,由从该第四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了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288度)的状态的第五停止位置停止的第二镜主体29lb反射从光源21l射出的光时的反射光所形成的细分照射区域sl4形成为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形成于车辆12的前方侧的右端的规定位置。
并且,当使第二镜主体29lb从该第五停止位置进一步旋转72度(从第一停止位置起旋转360度)时,旋转镜31l返回到图9a所示的原来的状态,再次由第一镜主体29la反射光。
即,对于左侧的旋转镜31l而言,在镜主体29l旋转一周的期间,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的细分照射区域sr1、sr2、sr3、sr4在车辆12的前方侧从车宽方向的一方向另一方(从左向右)移动。因此,当使旋转镜31l(镜主体29l)以规定的速度以上(例如200hz)连续旋转时,在车辆12的前方侧,该细分照射区域sr1、sr2、sr3、sr4从车宽方向的一方向另一方(从左向右)连续高速地移动。
由此,如图10所示,人眼因光的残像效果而在车辆12的前方侧看到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且在包含前方车辆42存在的部分在内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形成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线状的第二非照射区域dal的大致矩形状的第二照射区域hal。
然后,在远光配光区域ha中,通过由右侧的远光单元18r照射的第一照射区域har和由左侧的远光单元18l照射的第二照射区域hal重叠,从而如图11所示,形成非照射区域仅为第三非照射区域dac的远光配光区域ha。
即,在该远光配光区域ha中,第一照射区域har中的第一非照射区域dar由第二照射区域hal照射,第二照射区域hal中的第二非照射区域dal由第一照射区域har照射。此外,当然,仅由第一照射区域har以及第二照射区域hal照射的部分的照度比第一照射区域har与第二照射区域hal重叠的部分的照度低。
在以上那样的结构的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中,接着对其作用(共通的作用适当除外)进行说明。
在车辆12的夜间等的行驶时,根据需要使远光灯点亮。即,通过驾驶员的开关操作,使旋转镜31r、31l旋转驱动,使光源21r、21l点亮,或者,基于由设置于车辆12的识别装置34等检测到的信息,控制装置40使旋转镜31r、31l旋转驱动,使光源21r、21l点亮。
于是,从光源21r射出的光(可见光)由被驱动旋转的旋转镜31r(第一镜主体29ra及第二镜主体29rb)反射,透过透镜32r而向车辆前方侧照射。由此,在车辆12的前方侧形成第一照射区域har(参照图8)。
另外,从光源21l射出的光(可见光)由被驱动旋转的旋转镜31l(第一镜主体29la及第二镜主体29lb)反射,透过透镜32l而向车辆前方侧照射。由此,在车辆12的前方侧形成第二照射区域hal(参照图10)。
并且,通过由远光单元18r形成的第一照射区域har和由远光单元18l形成的第二照射区域hal相互重叠,从而在比近光配光区域靠上方侧且前方侧的位置形成高精细的远光配光区域ha(参照图11)。
在此,在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中,如图11所示,形成于第一照射区域har的第一非照射区域dar由第二照射区域hal照射,形成于第二照射区域hal的第二非照射区域dal由第一照射区域har照射。因此,在向车辆12的前方侧照射的远光配光区域ha中,能够使非照射区域减少。
即,根据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能够使远光配光区域ha中的非照射区域仅为相对于前方车辆42的第三非照射区域dac。因此,通过在车辆12的夜间等的行驶时使远光灯点亮,能够提高车辆12的驾驶员对车辆前方侧的视觉辨认性。并且,即使在车辆12的夜间等的行驶时使远光灯点亮,也能够抑制或防止对前方车辆42的驾驶员等造成晃眼的情况。
此外,前方车辆42由设置于车辆12的识别装置34及检测装置识别,控制装置40基于该识别结果来形成第三非照射区域dac(调整各光源21r、21l中的各led的熄灭定时及点亮定时来调整第三非照射区域dac的位置),因此第三非照射区域dac不会从前方车辆42脱离。
另外,远光配光区域ha中的规定高度位置以及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位置仅由第一照射区域har或者仅由第二照射区域hal照射,因此照度比除了第三非照射区域dac以外的其他部分(第一照射区域har与第二照射区域hal重叠的部分)低。
因此,在该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中,与上述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相比,车辆12的驾驶员的车辆前方侧的视觉辨认性降低,但与比较例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0相比,能够提高车辆12的驾驶员的车辆前方侧的视觉辨认性(能够抑制或防止车辆12的驾驶员对车辆前方侧的视觉辨认性的降低)。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本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并不限定于图示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例如,在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使各光源21r、21l中的多个led单独地点亮以及熄灭。在该情况下,在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中,具有不形成除了第三非照射区域dac以外的第一非照射区域dar以及第二非照射区域dal就能够解决的优点。即,在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中,能够仅形成与前方车辆42对应的第三非照射区域dac。
另外,在图2a~图2d、图4a~图4d所示的第一例示性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细分照射区域sr、sl的移动分别分成4次进行了说明,因此旋转镜30r、30l的旋转角度为每90度,但并不限定于该角度。同样地,在图7a~图7e、图9a~图9e所示的第二例示性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细分照射区域sr、sl的移动分别分成5次进行了说明,因此旋转镜31r、31l的旋转角度为每72度,但并不限定于该角度。
另外,在不存在前方车辆42的情况下(未由识别装置34以及检测装置识别到前方车辆42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远光配光区域ha形成不对前方车辆42照射远光灯的第三非照射区域dac。即,也可以使在规定的定时熄灭的各光源20r、20l的各led或各光源21r、21l的线状的led在其定时不熄灭。
另外,第三非照射区域dac也可以构成为不仅形成于前方车辆42,还形成于由识别装置34以及检测装置识别出的行人。即,控制装置40也可以构成为根据与由该识别装置34以及检测装置识别出的行人之间的距离(行人相对于车辆12的位置)来调整各光源20r、20l中的各led或者各光源21r、21l中的线状的led的熄灭定时以及点亮定时。
另外,本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并不限定于应用于远光单元18(18r、18l)的结构。本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1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与远光单元18、近光单元16分开地设置于头灯单元14。
1.一种车辆用前照灯装置,具备:
左右一对的第一前照灯以及第二前照灯,分别具有射出光的光源、一边旋转一边反射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旋转镜以及使由所述旋转镜反射的光透过并向前方照射的透镜;以及
控制装置,对所述第一前照灯以及所述第二前照灯各自的所述光源的点亮及熄灭和所述旋转镜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以在由所述第一前照灯及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而形成的配光区域中,用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未被所述第一前照灯照射的第一非照射区域,用所述第一前照灯照射未被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的第二非照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第一前照灯及所述第二前照灯各自的所述光源的点亮及熄灭和所述旋转镜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以在由所述第一前照灯及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而形成的配光区域中,形成未被所述第一前照灯及所述第二前照灯照射的第三非照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装置,其中,
具备对在前方行驶的前方车辆进行识别的识别单元,
所述控制装置对由所述识别单元识别出的前方车辆形成所述第三非照射区域。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