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新型催化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担载型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催化剂(cevpo/ts-1)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顺丁烯二酸酐(简称顺酐,又称为马来酸酐),是第三大有机酸酐,仅次于苯酐和醋酐。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建材等领域。并可进一步转化为1,4-丁二醇、四氢呋喃、γ-丁内酯等高附加值化学品。
我国现有顺酐工业生产中,主要包括苯氧化法、正丁烷氧化法、碳四馏份(丁烯)氧化法三种技术路线。其中苯氧化法是最早开发的顺酐制备工艺,与之相关的反应器和催化剂均较为成熟,但是原料苯的价格相对较贵,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随后,美国石油-得克萨斯化学公司于1960年开发了丁烯氧化制顺酐的生产工艺。1974年,美国孟山都公司采用更为廉价的正丁烷为原料,成功开发了正丁烷氧化制顺酐的生产工艺。由于该工艺具有原料价格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目前已经逐渐取代前两种制备工艺,成为顺酐生产的主要路线。钒磷氧催化剂是该路线最为有效的催化剂,从它实现商业化以来,人们从未停止对它的优化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钒磷氧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提高现有装置的经济效益,许多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的优化改进工作。
目前,商业化生产的vpo催化剂均采用了非负载型催化剂。由于vpo催化剂本身比表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低,传热效果较差。因此人们对担载型vpo催化剂进行了研究探索。专利cn1935374提供了一种制备担载型vpo催化剂的方法,采用磷酸处理后的zro2为载体,虽然部分地提升了催化剂的性能,但是顺酐的选择性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专利cn106140125也提供了一种负载型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采用单分散sio2微球为载体,采用大量的有机醇为溶剂和还原剂,制备路线较为繁琐,难以实现规模化制备,限制了其进一步工业化应用。
综上所述,现有的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催化剂多为非担载型催化剂。无法在催化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其比表面积和机械强度。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开发了一种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钛硅分子筛(ts-1)的制备过程中,同步引入可溶性铈盐、钒盐以及磷酸(盐)前体,从而实现上述三元复合氧化物在ts-1表面的均匀分布。ts-1不仅作为载体,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氧化催化剂,从而与上述活性组分形成协同效应。此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放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担载型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可有效调控三元复合氧化物在ts-1载体表面的分布状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正硅酸乙酯与四烷基氢氧化铵按摩尔比1:0.02-0.8混合,在30-90℃条件下水解0.5-10h得到a溶液;
将钛酸四丁酯与四烷基氢氧化铵按摩尔比1:0.5-20混合,在30-90℃条件下水解0.5-10h得到b溶液;
将上述b溶液滴加到a溶液中;ti与si的摩尔比为1:20-300;
随后在搅拌条件下将可溶性铈盐、钒盐及磷酸(和/或磷酸盐)滴加到上述混合溶液中,随后将上述混合液转入晶化釜中于50-250℃条件下晶化12-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4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一系列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10-85%的钛硅分子筛(ts-1);和载于其上的2-10%的ceo2、20-50%的v2o5;以及20-50%的p2o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2-10%的ceo2、5-50%的v2o5;以及8-50%的p2o5来源于铈钒磷氧复合氧化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v与p的原子比为0.5-3之间,优选为1.0-1.5;ce与v的原子比为0.01-0.5,优选为0.1-0.2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铈钒磷氧复合氧化物活性组份均匀担载到ts-1表面;ts-1不仅作为载体,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氧化催化剂,从而与上述三元复合氧化物组分形成协同效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烷基氢氧化铵包括四甲基氢氧化铵、四乙基氢氧化铵、四丙基氢氧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铈盐具体包括:硝酸铈、醋酸铈、氯化铈、硝酸铈铵、高氯酸铈、磷酸铈,或上述组分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钒盐具体包括:钒酸钾、氯化钒、钒酸钠、钒酸铵、硫酸氧钒、磷酸钒、偏钒酸铵、偏钒酸钠、硫酸钒、草酸氧钒、乙酰丙酮氧钒、亚钒酸钠、焦钒酸钠,或上述组分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磷酸和/或磷酸盐具体包括:磷酸、偏磷酸、焦磷酸、磷酸铈、磷酸钒、磷酸铵、磷酸钠、磷酸一氢铵、磷酸二氢铵、偏磷酸钠、焦磷酸钠,或上述组分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催化剂可在正丁烷氧化制备顺酐反应中应用。
与已报道的担载型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催化剂制备方法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ts-1不仅作为载体,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氧化催化剂,从而与上述三元复合氧化物活性组分形成协同效应,此外,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放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4.57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5.8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1.2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2:不同铈钒原子比(ce/v=0.1)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2.16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5.8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0.20%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3:不同铈钒原子比(ce/v=0.25)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5.41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5.8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1.6%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4:不同钒磷原子比(v/p=0.25)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4.57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2.3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54.42%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5:不同钒磷原子比(v/p=3)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4.57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28.01g偏钒酸铵溶解到30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80.1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6:四烷基氢氧化铵种类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4.57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5.8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1.2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7:四烷基氢氧化铵种类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丁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丁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4.57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5.8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1.2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8:铈盐种类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2.59g氯化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5.8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1.2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9:铈盐种类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3.34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5.8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1.2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10:钒盐种类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4.57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7.84g氯化钒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1.2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11:钒盐种类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4.57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12.21g草酸氧钒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3.0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1.2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12:磷酸(盐)种类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4.57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5.8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9.18g磷酸二氢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1.2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13:磷酸(盐)种类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4.57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5.8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7.82g磷酸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61.2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14:不同载量(总载量15%)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0.83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0.53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1.53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15%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15:不同载量(总载量50%)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7.09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3.61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6.49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50%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16:不同载量(总载量70%)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3.54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15.05g偏钒酸铵溶解到20ml去离子水中,将9.20g磷酸钠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70%的cevpo/ts-1催化剂。
实施例17:不同载量(总载量85%)
将50.7ml正硅酸乙酯与91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加入250ml圆底烧瓶中,在35℃下搅拌水解12h,得到硅源前体溶液;将2ml钛酸四丁酯溶于40ml0.5mol/l的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40℃下搅拌水解30min,得到钛源前体溶液。将上述钛源溶液滴加到前面的硅源前体溶液中。将11.80g硝酸铈溶解到10ml去离子水中;将18.05g偏钒酸铵溶解到15ml去离子水中,将54.09g磷酸钠溶解到50ml去离子水中。将上述三种盐溶液分别滴加到前面制备的混合液中,继续搅拌2h。将上述混合液转入带聚四氟四烯内衬的晶化釜中于200℃条件下晶化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总载量为85%的cevpo/ts-1催化剂。
应用例
将实施例1、3、4、6、制备的铈钒磷氧催化剂压片成型,制得40-60目样品。常压-0.6mpa,380~450℃,正丁烷混合气体积空速为1000~3500h-1,丁烷浓度为1.0%~1.8%(体积百分比),进行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反应生成物的组成。
下表列出了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的部分催化剂相应反应结果
1.一种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正硅酸乙酯与四烷基氢氧化铵按摩尔比1:0.02-0.8混合,在30-90℃条件下水解0.5-10h得到a溶液;
将钛酸四丁酯与四烷基氢氧化铵按摩尔比1:0.5-20混合,在30-90℃条件下水解0.5-10h得到b溶液;
将上述b溶液滴加到a溶液中;ti与si的摩尔比为1:20-300;
随后在搅拌条件下将可溶性铈盐、钒盐及磷酸(和/或磷酸盐)滴加到上述混合溶液中,随后将上述混合液转入晶化釜中于50-250℃条件下晶化12-72h;晶化结束后,进行抽滤分离,干燥;随后在350-450℃条件下进行焙烧处理,得到一系列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10-85%的钛硅分子筛(ts-1);和载于其上的2-10%的ceo2、5-50%的v2o5;以及8-50%的p2o5。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2-10%的ceo2、20-50%的v2o5;以及20-50%的p2o5上述三种氧化物来源于铈钒磷氧复合氧化物,载体质量含量为25-55%。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v与p的原子比为0.5-3之间,优选为1.0-1.5;ce与v的原子比为0.01-0.5,优选为0.1-0.25,载体质量含量为30-90%。
5.按照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铈钒磷氧复合氧化物活性组份均匀担载到ts-1表面;ts-1不仅作为载体,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氧化催化剂,从而与上述三元复合氧化物组分形成协同效应。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担载型cevpo/ts-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烷基氢氧化铵包括四甲基氢氧化铵、四乙基氢氧化铵、四丙基氢氧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铈盐具体包括:硝酸铈、醋酸铈、氯化铈、硝酸铈铵、高氯酸铈、磷酸铈,或上述组分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钒盐具体包括:钒酸钾、氯化钒、钒酸钠、钒酸铵、硫酸氧钒、磷酸钒、偏钒酸铵、偏钒酸钠、硫酸钒、草酸氧钒、乙酰丙酮氧钒、亚钒酸钠、焦钒酸钠,或上述组分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磷酸和/或磷酸盐具体包括:磷酸、偏磷酸、焦磷酸、磷酸铈、磷酸钒、磷酸铵、磷酸钠、磷酸一氢铵、磷酸二氢铵、偏磷酸钠、焦磷酸钠,或上述组分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7.一种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制备方法制备获得的催化剂。
8.一种权利要求7所述催化剂在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反应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