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0


本发明属于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磁炉,加热顶面通常为一整块陶瓷平面,励磁线圈安装在陶瓷平面下方。为了让金属锅的内部的涡流更快更多的产生,与电磁炉搭配使用的锅的底部被设计为平面。平底锅的锅身浅,适合做西式饭菜的煎、烤等动作,对于中式饭菜的炒、炸等动作很不方便,很容易在翻拌过程中把菜翻到锅外。所以中式餐馆通常用圆底锅来做饭,但是由于不能平放在电磁炉上,只能用燃气等实火上做饭。

为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为cn201711142343.1(公开号为cn107869746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自适应锅底的电磁炉》,该电磁炉包括底座和若干条圆形的电磁线圈,所述底座中部设有圆形截面的凹部,所述若干条电磁线圈以凹部中心为圆心向外呈同心圆分布,每条电磁线圈的线圈座均通过独立的弹性支撑机构安装于底座上;所述弹性支撑机构由位于底座上的导向支撑柱、套于导向支撑柱上的弹簧构成,所述弹簧的底端与底座固定连接,弹簧的顶端与电磁线圈的线圈座固定连接,且所述导向支撑柱的高度与该导向支撑柱距离凹部中心的距离呈反比。当使用锅底面积较大的平底或凹底锅时,锅底由所有的电磁线圈在下方支撑,电磁线圈在弹性支撑机构的弹性支撑下向上移动,直到与锅底贴合,此时所有的电磁线圈均可以为平底锅加热;当使用锅底面积较小的平底或凹底锅时,锅底支撑于底座中央的电磁线圈上,而外侧的电磁线圈在下方弹性支撑机构的弹性支撑下向上移动,并位于锅具的周围,此时可以仅依靠中央位置的电磁线圈为锅具加热。

该电磁炉虽然能够适用凹面圆底锅(即上文的凹底锅)和平底锅,但是还存在如下缺陷:1、若干条电磁线圈以凹部中心为圆心向外呈同心圆分布,即每条电磁线圈都是可以上下移动的,极易导致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时不平稳,或者在翻炒食物时,因为食物的移动而使电磁线圈承受的重量不一致,承重较大的部位对应的电磁线圈向下移动的行程较大,而承重较小的部位对应的电磁线圈向下移动的行程较小,造成锅具倾斜而不平稳;2、由图中可看出,电磁线圈的线圈座呈柱状且上端面为平面,这样即使外侧的电磁线圈能位于锅具周围,但是并不能和锅具的侧壁面良好的贴合,对凹面的加热效果差;3、电磁灶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该电磁炉并未设置散热机构进行散热,长期以往,很容易造成电磁炉损坏;4、电磁线圈呈同心圆分布,烹饪过程中,溢液极易从相邻两条电磁线圈之间的缝隙漏入炉体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适配平底锅和凹面圆底锅且能使锅具平稳放置的电磁灶。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与锅具的凹面能良好贴合的电磁灶。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利用一个风机即能实现加热件散热的电磁灶。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磁灶,包括

底座,具有上部敞口的腔室;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腔室内设有

中央加热板,位于所述腔室的中央部位,该中央加热板内设有第一发热件;

周侧加热板,邻近所述中央加热板的周侧部位,并与中央加热板共同围成供锅具放置其内的凹入部,该周侧加热板上设有第二发热件并能在锅具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

弹性件,作用于所述的周侧加热板上并使周侧加热板保持向上复位的趋势。

为了便于安装中央加热板和周侧加热板,所述的腔室内还设置有呈环状的安装座,所述的中央加热板即设于该安装座的顶部,所述的周侧加热板至少有两个,并沿所述中央加热板的侧边周向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周侧加热板能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安装座的侧壁上,如此将中央加热板和周侧加热板均安装在安装座上。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每一所述周侧加热板的上表面至少局部呈下凹的弧形面。

为了对周侧加热板的移动轨迹进行导向,所述周侧加热板和安装座之间设有对周侧加热板的移动轨迹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否则若某一周侧加热板偏离了预定的移动轨迹,会不能与凹面圆底锅的侧面(即凹面)进行良好的贴合,影响对锅具的加热效果。

所述导向结构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优选地,所述安装座的侧壁上设有导向条,所述周侧加热板的壁面上开设有供导向条能在其中滑动的上下延伸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条和导向槽共同构成所述的导向结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周侧加热板内部具有容置腔,所述第二发热件设于容置腔内,所述腔室内设有风室,该风室内设有风机,且所述风室的侧壁上设有进风口以及与周侧加热板数量一致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通过导风通道和对应的周侧加热板的容置腔相流体连通,且所述周侧加热板的侧壁上设有与容置腔相连通的第一过风口,所述底座的侧壁和/或底壁上设有与第一过风口相流体连通的第二过风口。

所述导风通道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优选地,所述导风通道包括导风管和导风腔,所述导风腔设于风室外周并对应风室的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管的两端分别和容置腔与导风腔相流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导风腔位于对应的周侧加热板的下方,所述导风管竖向延伸并上端和周侧加热板相连,且导风管的下端能上下移动地插装在导风腔上。如此导风管与周侧加热板相当于是一体件,导风腔对导风管起到导向的作用,即对周侧加热板的移动轨迹起到导向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套设于导风管上,两端分别抵靠导风腔和周侧加热板。这样导风管可以一物多用,既可以通风,又可以定位弹簧,还可以走线。

为了使得风机吹出的风能定向的导入到对应的周侧加热板的容置腔中,所述风室内设有与出风口数量一致的风道,每一所述风道的末端分别对应延伸至一个出风口处,所述风道的首端均对着风机的出风口,风道起到导风的作用,将风定向导入至对应的导风通道中,然后流入对应的容置腔,提高对气流的利用效率。

在电磁灶中都会设置散热器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所述风室内设有位于控制电路板中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上的散热器,该散热器为翅片式并对着风机的出风口,所述风道的首端与该散热器相连。如此风机不仅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还能对所有周侧加热板上的第二发热件进行散热,即利用电磁灶中本来就需要设置的对电子元件散热的风机,对第二发热件进行散热。

所述风室可以单独搭建在底座的容置腔内,优选地,所述安装座内邻近下部的位置设有横隔板,所述横隔板、安装座的侧壁和底座的底壁共同围成所述风室,所述出风口设于安装座的侧壁上。这样利用了安装座和底座,减少了容置腔中的需要设置的部件数量,否则还需设置其他部件和横隔板配合来围成风室。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底座内,相邻两个所述周侧加热板之间设有遮挡在腔室顶部的遮板;为了防止底座对周侧加热板的移动造成干涉,相邻两个所述周侧加热板之间设有遮挡在腔室顶部的遮板,所述周侧加热板与底座的内周壁具有间距,这样避免周侧加热板和底座的内周壁接触而影响周侧加热板的上下移动;但是溢液会从间距漏入底座的腔室内,所述周侧加热板的容置腔内设有位于第一过风口上方的挡板,所述第二发热件设于挡板的上端面,挡板能防止溢液溅射到挡板上。

为了使得气流必须经过第二发热件后才能流出,所述挡板自上而下朝中央加热板倾斜设置,所述挡板的下端与容置腔的底壁相连,上端与容置腔的内顶壁具有间隙从而将容置腔分隔成相连通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导风通道和第一空间相流体连通,所述第二发热件位于第一空间内,所述第一过风口位于第二空间。这样气流从导风通道进入后,必须先经过第一空间对第二发热件散热,然后流经第二空间从第一过风口流出。

本发明中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位沿着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所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或以上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1、本发明由中央加热板以及间隔设置在中央加热板周围的周侧加热板围成供锅具放置的凹入部,并且周侧加热板能相对底座上下移动,这样不仅能适配平底锅、还能适配凹面圆底锅,另外锅具放上去后周侧加热板下移,保证锅底能接触到中央加热板,并且能适应不同直径的锅具;2、无论是平底锅还是凹面圆底锅,其底部都是放置在中央加热板上,而中央加热板是固定不动的,保证了锅具能够在电磁灶上平稳放置;3、本发明的周侧加热板的内壁面呈弧形,如此能够良好的与凹面圆底锅的侧壁相贴合,使得凹面圆底锅的侧壁被第二发热件加热的加热效率高;4、本发明在腔室内设置风室,风室内设有风机,风室上设有对应与每个周侧加热板的容置腔相流体连通的出风口,这样通过一个风机就能对所有的第二发热件进行散热,风室内的气流从出风口流至对应的周侧加热板的容置腔内,然后从第一过风口、第二过风口依次流出至底座之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其中一个周侧加热板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其中一个周侧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其中一个周侧加热板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8所示,本优选实施例的电磁灶包括底座1、安装座2、中央加热板3和周侧加热板4。

如图4、8所示,底座1内部具有上部敞口的的腔室11;安装座2呈环状并竖向设置,安装座2设于腔室11内邻近中央的部位,且安装座2的上端延伸至腔室11顶部。

中央加热板3横向设于安装座2的顶部,中央加热板3内设有第一发热件31。

本实施例中,周侧加热板4有四个并沿中央加热板3边缘周向间隔设置,四个周侧加热板4的结构相同,现以其中一个周侧加热板4为例进行介绍其结构,如图4~7所示,周侧加热板4内部具有容置腔45,容置腔45内设有第二发热件43,周侧加热板4的上表面局部呈下凹的弧形面41,周侧加热板4和中央加热板3共同围成能供锅具放置其内的凹入部42,凹入部42的直径最好与市面上主流凹锅的直径一致,在锅具放置在电磁灶上时,锅具的底部置于中央加热板3上,侧壁与周侧加热板4的弧形面41相贴合,这样既能放平底锅,也能放凹面圆底锅,且能保证两种锅都放置平稳。当然,周侧加热板4也可是整体的一个环状,但是本实施例的多个周侧加热板4的结构形式能够更好的适应锅具的重量上下移动。

周侧加热板4能上下滑动地安装在安装座2的侧壁上,如图6、8所示,安装座2的侧壁上设有导向条21,周侧加热板4的壁面上开设有供导向条21能在其中滑动的上下延伸的导向槽44,导向条21和导向槽44共同构成对周侧加热板4的移动轨迹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本实施例中,周侧加热板4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筋条441,两个筋条441之间的间距即导向槽44。周侧加热板4能在锅具重力作用下相对中央加热板3向下移动,并能在一弹性件5的作用下保持向上复位的趋势。弹性件5为弹簧,设于腔室11内。

如图4所示,腔室11内设有风室6,风室6可以搭建在腔室11内的任意部位,只要能与容置腔45相流体连通的即可,但是为了减少所需要的部件,本实施例利用了安装座2,安装座2内邻近下部的位置设有横隔板61,横隔板61、安装座2的侧壁以及底座1的底壁共同围成风室6,风室6内设有风机62,底座1的底壁上设有进风口63,风机62的进风部位对应该进风口63设置,底座1的底部设有支脚14,以防止遮蔽进风口63或下文的第二过风口12。

如图4、8所示,安装座2的侧壁上设有四个出风口64,每个出风口64通过一组导风通道7和一个周侧加热板4的容置腔45相流体连通,即出风口64和周侧加热板4一一对应相流体连通,且周侧加热板4的底壁上设有与容置腔45相连通的第一过风口46,底座1的底壁上设有与第一过风口46相流体连通的第二过风口12。这样通过一个风机62就能对所有的第二发热件43进行散热,风室6内的气流从出风口64流至对应的周侧加热板4的容置腔45内,然后从第一过风口46、第二过风口12依次流出至底座1之外。

本实施例中,导风通道7包括导风管71和导风腔72,导风腔72设于安装座2外周并对应风室6的出风口64设置,且导风腔72位于对应的周侧加热板4的下方,导风管71竖向延伸,导风管71的上端和容置腔45相流体连通,导风管71的下端能上下移动地插装在导风腔72上,且导风管71的下端与导风腔72相流体连通。

导风腔72上设有供导风管71活动插设的插口721,该插口721的尺寸和导风管71的尺寸相适配,以对导风管71起到导向的作用。上文中所述的弹性件5套设于导风管71上,两端分别抵靠导风腔72和周侧加热板4,这样导风管71可以一物多用,既可以通风,又可以定位弹簧,还可以走线。

在电磁灶中都会设置散热器65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也需要设置对散热器65吹风的风机62,上文中的风机62即电磁灶中原本就需要设置的、用于对电子元件散热的风机62,具体为,风室6内设有位于控制电路板中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上的散热器65,该散热器65为翅片式并对着风机62的出风口64,散热器65上连接有与出风口64数量一致的风道60,每一风道60的末端分别对应延伸至一个出风口64处,风道60将风定向导入至对应的导风通道7中,然后流入对应的容置腔45,提高对气流的利用效率。如此风机62不仅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还能对所有周侧加热板4上的第二发热件43进行散热,即利用电磁灶中本来就需要设置的对电子元件散热的风机62,对第二发热件43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中,风室6内设有多条间隔设置板条601,相邻两条板条601和底座1的底壁共同围成一个风道60。

如图1、4所示,相邻两个周侧加热板4之间设有遮挡在腔室11顶部的遮板13,以防止溢液进入底座1内。周侧加热板4与底座1的内周壁具有间距d,这样避免周侧加热板4和底座1的内周壁接触而影响周侧加热板4的上下移动;但是溢液会从间距d漏入底座1的腔室11内,故在周侧加热板4的容置腔45内设置有位于第一过风口46上方的挡板47,第二发热件43设于挡板47的上端面,挡板47能防止溢液溅射到挡板47上。

挡板47自上而下朝中央加热板3倾斜设置,挡板47的下端与容置腔45的底壁相连,上端与容置腔45的内顶壁具有间隙从而将容置腔45分隔成相连通的第一空间48和第二空间49,导风通道7和第一空间48相流体连通,第二发热件43位于第一空间48内,第一过风口46位于第二空间49。这样气流从导风通道7进入后,必须先经过第一空间48对第二发热件43散热,然后流经第二空间49从第一过风口46流出,即挡板47对气流进行强制导向,以保证对第二发热件43散热。

挡板47的第一端成型有竖向延伸的竖板471,竖板471的下端和周侧加热板4的底壁具有间隙,进一步起到挡溢液的作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磁灶,包括

底座(1),具有上部敞口的腔室(11);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腔室(11)内设有

中央加热板(3),位于所述腔室(11)的中央部位,该中央加热板(3)内设有第一发热件(31);

周侧加热板(4),邻近所述中央加热板(3)的周侧部位,并与中央加热板(3)共同围成供锅具放置其内的凹入部(42),该周侧加热板(4)上设有第二发热件(43)并能在锅具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

弹性件(5),作用于所述的周侧加热板(4)上并使周侧加热板(4)保持向上复位的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腔室(11)内还设置有呈环状的安装座(2),所述的中央加热板(3)即设于该安装座(2)的顶部,所述的周侧加热板(4)至少有两个,并沿所述中央加热板(3)的侧边周向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周侧加热板(4)能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安装座(2)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周侧加热板(4)的上表面至少局部呈下凹的弧形面(4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周侧加热板(4)和安装座(2)之间设有对周侧加热板(4)的移动轨迹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2)的侧壁上设有导向条(21),所述周侧加热板(4)的壁面上开设有供导向条(21)能在其中滑动的上下延伸的导向槽(44),所述导向条(21)和导向槽(44)共同构成所述的导向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周侧加热板(4)内部具有容置腔(45),所述第二发热件(43)设于容置腔(45)内,所述腔室(11)内设有风室(6),该风室(6)内设有风机(62),且所述风室(6)的侧壁上设有进风口(63)以及与周侧加热板(4)数量一致的出风口(64),所述出风口(64)通过导风通道(7)和对应的周侧加热板(4)的容置腔(45)相流体连通,且所述周侧加热板(4)的侧壁和/或底壁上设有与容置腔(45)相连通的第一过风口(46),所述底座(1)的侧壁和/或底壁上设有与第一过风口(46)相流体连通的第二过风口(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通道(7)包括导风管(71)和导风腔(72),所述导风腔(72)设于风室(6)外周并对应风室(6)的出风口(64)设置,所述导风管(71)的两端分别和容置腔(45)与导风腔(72)相流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72)位于对应的周侧加热板(4)的下方,所述导风管(71)竖向延伸并上端和周侧加热板(4)相连,且导风管(71)的下端能上下移动地插装在导风腔(7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套设于导风管(71)上,两端分别抵靠导风腔(72)和周侧加热板(4)。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室(6)内设有与出风口(64)数量一致的风道(60),每一所述风道(60)的末端分别对应延伸至一个出风口(64)处,所述风道(60)的首端均对着风机(62)的出风口(6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室(6)内设有位于控制电路板中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上的散热器(65),该散热器(65)为翅片式并对着风机(62)的出风口(64),所述风道(60)的首端与该散热器(65)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2)内邻近下部的位置设有横隔板(61),所述横隔板(61)、安装座(2)的侧壁和底座(1)的底壁共同围成所述风室(6),所述出风口(64)设于安装座(2)的侧壁上。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周侧加热板(4)之间设有遮挡在腔室(11)顶部的遮板(13),所述周侧加热板(4)与底座(1)的内周壁具有间距(d),所述周侧加热板(4)的容置腔(45)内设有位于第一过风口(46)上方的挡板(47),所述第二发热件(43)设于挡板(47)的上端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47)自上而下朝中央加热板(3)倾斜设置,挡板(47)的下端与容置腔(45)的底壁相连,上端与容置腔(45)的内顶壁具有间隙从而将容置腔(45)分隔成相连通的第一空间(48)和第二空间(49),所述导风通道(7)和第一空间(48)相流体连通,第二发热件(43)位于第一空间(48)内,第一过风口(46)位于第二空间(49)。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灶,包括底座,具有上部敞口的腔室;在所述的腔室内设有中央加热板,位于所述腔室的中央部位,该中央加热板内设有第一发热件;周侧加热板,邻近所述中央加热板的周侧部位,并与中央加热板共同围成供锅具放置其内的凹入该周侧加热板上设有第二发热件并能在锅具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弹性件,作用于所述的周侧加热板上并使周侧加热板保持向上复位的趋势。无论是平底锅还是凹面圆底锅,其底部都是放置在中央加热板上,而中央加热板是固定不动的,保证了锅具能够在电磁灶上平稳放置。

技术研发人员:褚武建;史井雄;肖胜清;周华;郑军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09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31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