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06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材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木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分。木材中水分的多少随着树种、树龄和砍伐季节而异。为了保证木材与木制品的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木材中的水分(含水率)降低到一定的程度。要降低木材的含水率,须提高木材的温度,使木材中的水分蒸发和向外移动,在一定流动速度的空气中,使水分迅速地离开木材,达到干燥的目的。

现有烘干设备很多,有的采用烧煤、燃油或生物质等产生高温蒸汽通过换热盘管,吹出热风达到烘干目的。这种设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1、煤、生物质、油等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燃烧时有废气排放,污染环境,能源利用率不高。2、通过加热水产生蒸汽,成本较高,温度控制不精准,对烘干产品品质控制不好。3、不能自带除湿功能,无法将烘干房内湿热蒸汽通过排湿风机排出室外。

此外,为了满足了烘干过程中的除湿需求,一些烘干设备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除湿功能,以。但是对于一些名贵的木材,为了达到彻底烘干的效果(木材内部水分和表面水分均需要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同时也要防止表面烘干后出现开裂的情况,在烘干过程中反而需要对木材的表面进行局部加湿以避免开裂。因此,这种改进后的烘干设备不具有加湿的功能,仍无法满足这些特殊木材的烘干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以提高对烘干度的控制,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增加加湿设备,满足特殊木材的烘干需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包括烘干房和空气源热泵烘干机,所述烘干房通过风道连通于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的热源进风口和热源出风口之间;

所述空气源热泵烘干机包括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管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的风腔设有两个用于形成所述热源进风口和热源出风口的开口;所述蒸发器设有两个,两个蒸发器并列连通并且其中一个蒸发器位于所述冷凝器的风腔中,用于将风腔中的湿气排出。

优选地,位于所述冷凝器的风腔中的蒸发器通过电磁阀连通至循环管路中。

位于冷凝器的风腔中的蒸发器用于除湿,其进出两端的管路均设有电磁阀。由于除湿的功能是根据烘干情况而确定是否需要除湿,当需要除湿时,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的控制器使位于冷凝器的风腔中的蒸发器工作,同时其两端的电磁阀打开,从而接入循环管路中。反之,当不需要除湿时,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的控制器使位于冷凝器的风腔中的蒸发器停止,同时其两端的电磁阀关闭。

优选地,所述热源进风口通过进风风道与烘干房的顶壁连通,并且进风风道的入口处设有雾化加湿器;所述热源出风口通过回风风道与烘干房的侧壁连通。

当木材需要加湿时,雾化加湿器发出水雾,水雾通过进风风道的气流进入烘干房并且将木材的外表面加湿。该加湿方式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

优选地,还包括运输机构以及设置在烘干房侧面的自动门;所述运输机构包括轨道以及行驶于轨道上的行车,所述轨道包括安装于所述烘干房内的第一段轨道以及安装于烘干房外部的第二段轨道,并且第一段轨道和第二段轨道可对接和拆分。

自动门设有两个电缸,电缸的缸座与烘干房的内侧壁铰接,电缸的伸缩杆与自动门铰接,通过电缸伸缩从而实现自动门的打开和关闭。行车通过轨道行驶至烘干房外面,将行车完全外露,避免了人工将木材搬进和搬出,通过行车代替人工搬运,提高了木材的人工转运效率。

优选地,所述行车包括基座、载物板和升降机构;所述基座的滚轮滚动于所述轨道上,所述升降机构连接于基座和载物板之间;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柱组和第一液压缸组,所述降柱组和第一液压缸组均沿竖直方向安装于基座和载物板之间,通过第一液压缸组伸缩进而使载物板上升和下降。

当载物板上的木材不多,而且属于名贵木材,这是需要通过升降机构将载物板升高,以方便加湿。

优选地,还包括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包括安装于烘干房顶壁的内侧壁的第一喷淋组、其中一个长边的内侧壁的第二喷淋组以及另外一个长边的内侧壁的第三喷淋组;所述第一喷淋组、第二喷淋组和第三喷淋组均包括喷淋管、第一喷头和第二液压缸组,所述喷淋管沿着长边方向通过“t”字型滑轨与内侧壁滑动连接,并且喷淋管设有多个沿着轴向分布的第一喷头;所述第二液压缸组固定安装于内侧壁,并且第二液压缸组的伸缩轴与喷淋管固定连接,用于推动喷淋管沿着烘干房的长边方向滑动。

第一喷淋组、第二喷淋组和第三喷淋组的结构均相同,其分别从上和从两侧进行喷水加湿,多方面进行加湿,尽可能使木材的外面进行加湿,减小干裂的可能性。第一喷淋组、第二喷淋组和第三喷淋组均是通过其第二液压缸组推动喷淋管沿着“t”字型滑轨来回滑动,而喷淋管上分布的多个喷头将水进行雾化,雾化后形成水雾,均匀洒在木材的表面,既可以保持木材外表面的湿度,又能避免湿度太大而影响烘干效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喷淋组、第二喷淋组和第三喷淋组的喷淋管均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液压缸组的液压缸均为双出轴液压缸并且双出轴液压缸的伸缩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喷淋管固定连接。

通过一组双出轴液压缸同时带动两个喷淋管,而两个喷淋管同时进行喷淋,相比单组喷淋管喷淋,双喷淋管移动的距离减半,喷淋所需要的时间减少了一半,从而提高了喷淋效率。

优选地,所述喷淋系统还包括万向机械臂,所述万向机械臂的上端通过电动滑轨滑动连接于烘干房顶壁的内侧壁,以及下端设有多个第二喷头;所述万向机械臂设有两个,两个万向机械臂分布于第一喷淋组的两边;每个所述第一喷头和对应的喷淋管之间以及每个第二喷头均设有电磁阀。

特殊木材,即名贵木材,往往是单根或者多个进行烘干,而并不会大量堆叠喷淋。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万向机械臂对木材进行精确的喷淋,以确保木材表面均匀加湿,大大减小了开裂的可能性。

优选地,还包括供水系统和液压系统,所述供水系统分别与第一喷淋组、第二喷淋组、第三喷淋组以及所有的第二喷头导通连接;所述液压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压缸组和第二液压缸组导通连接。

供水系统可以选用自来水,也可以选用能提高一定水压的单独供水设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液压系统选为液压站,为第一液压缸组和第二液压缸组提供压力的同时,又对第一液压缸组和第二液压缸组进行伸缩控制。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三维激光扫描器、人机交换界面和信号处理器;所述烘干房顶壁的内侧壁、两长边的内侧壁均设有两个所述三维激光扫描器,烘干房的一个短边的内侧壁以及自动门的内侧壁均设有一个三维激光扫描器;所述人机交换界面和信号处理器均安装于烘干房的外侧壁,信号处理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所有的三维激光扫描器电连接,以及输出端分别与人机交换界面、液压系统、自动门、行车、所有的电动滑轨、所有的电磁阀以及两个万向机械臂电连接。

本设备属于全自动烘干设备,烘干前在人机交换界面上设置好参数,然后由信号处理器按照设定的参数控制喷淋的强度、喷淋次数和间隔时间。此外,本设备还会针对不同类型的木材进行相应的喷淋,特别是名贵木材的烘干喷湿需求,因此本设备可以满足不同木材的烘干需求,大大提高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空气源热泵烘干机是利用逆卡诺原理,制冷剂从蒸发器不断完成蒸发,经过压缩机压缩再通过冷凝器,冷凝器形成的热量从热源出风口通过进风风道吹入烘干房,然后再通过回风风道从热源进风口进入冷凝器的风腔再吸收冷凝器的热量,再不断送入热量到烘干房中。而制冷剂继续经过膨胀阀再进入蒸发器,由此不断进行热力循环过程。本设备使用较少的电能满足烘干房的烘干需求,避免了燃烧烧煤、燃油或生物质等而产生污染,提高了对环境的保护。而空气源热泵烘干机自带温度控制功能和除湿功能,可以精确控制烘干室内的问题和湿度,从而提高了对烘干度的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烘干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隐藏万向机械臂和电动滑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右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开式除湿结构的原理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闭式除湿结构的原理图。

附图中,空气源热泵烘干机1、烘干房2、压缩机3、冷凝器4、膨胀阀5、蒸发器6、雾化加湿器7、除湿机构8、行车9、基座10、载物板11、升降柱组12、第一液压缸组13、第一喷淋组14、第二喷淋组15、第三喷淋组16、喷淋管17、第一喷头18、第二液压缸组19、“t”字型滑轨20、万向机械臂21、电动滑轨22、第二喷头23、电磁阀24、电缸25、三维激光扫描器26、人机交换界面27、自动门28、第一段轨道29、第二段轨道30、进风风道31、回风风道32、风腔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包括烘干房2和空气源热泵烘干机1,所述烘干房2连通于空气源热泵烘干机1的热源进风口和热源出风口之间。其中空气源热泵烘干机1的具体机构如下:

如图6所示,包括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管路的压缩机3、冷凝器4、膨胀阀5和蒸发器6;所述冷凝器4设有两个用于形成所述热源进风口和热源出风口的开口。所述冷凝器4还设有除湿机构8,用于将气流中的湿气排出。除湿机构8设置在冷凝器4的风腔33中,除湿机构8设有与大气连通的新风入口和排风口,利用引入外部空气对内部的空气进行除湿,这种结构属于开式除湿结构。但是,本设备也可以不与大气连通,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7所示,冷凝器4并列连通另外一个冷凝器4,并列连通冷凝器4位于蒸发器6的风腔33中,用于该冷凝器6所形成的冷风对烘干房的气流进行除湿。这种结构属于闭式除湿结构,闭式除湿结构则不需要设置除湿机构8。由于除湿的功能是根据烘干情况而确定是否需要除湿,因此位于所述冷凝器6的风腔中的蒸发器通过电磁阀连通至循环管路中,即在该冷凝器6两端的管路均设有电磁阀。当需要除湿时,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的控制器使位于冷凝器的风腔中的蒸发器工作,同时其两端的电磁阀打开,从而接入循环管路中。反之,当不需要除湿时,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的控制器使位于冷凝器的风腔中的蒸发器停止,同时其两端的电磁阀关闭。图7中的电磁阀未画出。

本实施例中空气源热泵烘干机1的工作原理:循环管路中填充了制冷剂,制冷剂从蒸发器6不断完成蒸发,经过压缩机3压缩再通过冷凝器4,冷凝器4形成的热量从热源出风口通过进风风道吹入烘干房2,然后再通过回风风道从热源进风口进入冷凝器4的风腔33再吸收冷凝器4的热量,再不断送入热量到烘干房2中。而制冷剂继续经过膨胀阀5再进入蒸发器6,由此不断进行热力循环过程。本设备使用较少的电能满足烘干房2的烘干需求,避免了燃烧烧煤、燃油或生物质等而产生污染,提高了对环境的保护。而空气源热泵烘干机1自带温度控制功能和除湿功能,可以精确控制烘干室内的问题和湿度,从而提高了对烘干度的控制。

如图2所示,为了减少劳动力输出,实现全自动化烘干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木材进行对应的烘干或者烘干加湿操作,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信号处理器,用于控制本设备的自动运行。这里的信号处理器选用plc控制器,其运行稳定,可靠。另外还包括运输机构,所述运输机构包括轨道以及行驶于轨道上的行车9,所述轨道包括安装于所述烘干房2内的第一段轨道29以及安装于烘干房2外部的第二段轨道30,并且第一段轨道29和第二段轨道30可对接和拆分。行车9通过轨道行驶至烘干房2外面,将行车9完全外露,避免了人工将木材搬进和搬出,通过行车9代替人工搬运,提高了木材的人工转运效率。在不使用时,将第二段轨道30收纳而不占用太多的空间。在烘干房2关门时也会将第二段轨道30挪开,避免影响烘干房2关门。当行车9需要移出烘干房2时,则需要将第二段轨道30与第一段轨道29对接。

行车9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3和图4所示,行车9包括基座10、载物板11和升降机构;所述基座10的滚轮滚动于所述轨道上,所述升降机构连接于基座10和载物板11之间;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柱组12和第一液压缸组13,所述降柱组和第一液压缸组13均沿竖直方向安装于基座10和载物板11之间,通过第一液压缸组13伸缩进而使载物板11上升和下降。当载物板11上的木材不多,而且属于名贵木材,这是需要通过升降机构将载物板11升高,以方便加湿。

还包括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包括安装于烘干房2顶壁的内侧壁的第一喷淋组14、其中一个长边的内侧壁的第二喷淋组15以及另外一个长边的内侧壁的第三喷淋组16;所述第一喷淋组14、第二喷淋组15和第三喷淋组16均包括喷淋管17、第一喷头18和第二液压缸组19,所述喷淋管17沿着长边方向通过“t”字型滑轨20与内侧壁滑动连接,并且喷淋管17设有多个沿着轴向分布的第一喷头18;所述第二液压缸组19固定安装于内侧壁,并且第二液压缸组19的伸缩轴与喷淋管17固定连接,用于推动喷淋管17沿着烘干房2的长边方向滑动。其中,所述第一喷淋组14、第二喷淋组15和第三喷淋组16的喷淋管17均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液压缸组19的液压缸均为双出轴液压缸并且双出轴液压缸的伸缩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喷淋管17固定连接。通过一组双出轴液压缸同时带动两个喷淋管17,而两个喷淋管17同时进行喷淋,相比单组喷淋管17喷淋,双喷淋管17移动的距离减半,喷淋所需要的时间减少了一半,从而提高了喷淋效率。而第一喷淋组14、第二喷淋组15和第三喷淋组16的结构均相同,其分别从上和从两侧进行喷水加湿,多方面进行加湿,尽可能使木材的外面进行加湿,减小干裂的可能性。第一喷淋组14、第二喷淋组15和第三喷淋组16均是通过其第二液压缸组19推动喷淋管17沿着“t”字型滑轨20来回滑动,而喷淋管17上分布的多个喷头将水进行雾化,雾化后形成水雾,均匀洒在木材的表面,既可以保持木材外表面的湿度,又能避免湿度太大而影响烘干效率。

如图5所示,此外,喷淋系统还包括万向机械臂21,所述万向机械臂21的上端通过电动滑轨22滑动连接于烘干房2顶壁的内侧壁,以及下端设有多个第二喷头23;所述万向机械臂21设有两个,两个万向机械臂21分布于第一喷淋组14的两边;每个所述第一喷头18和对应的喷淋管17之间以及每个第二喷头23均设有电磁阀24。特殊木材,即名贵木材,往往是单根或者多个进行烘干,而并不会大量堆叠喷淋。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万向机械臂21对木材进行精确的喷淋,以确保木材表面均匀加湿,大大减小了开裂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还包括供水系统,供水系统分别与第一喷淋组14、第二喷淋组15、第三喷淋组16以及所有的第二喷头23导通连接。供水系统可以选用自来水,也可以选用能提高一定水压的单独供水设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供水系统提供不间断的恒压水源,使喷淋加湿更加均匀。为了控制第一液压缸组13和第二液压缸组19,本实施例还液压系统,这里液压系统选为液压站,液压站为第一液压缸组13和第二液压缸组19提供压力的同时,又对第一液压缸组13和第二液压缸组19进行伸缩控制。

另外,烘干房2设有往上翻折的自动门28。自动门28设有两个电缸25,电缸25的缸座与烘干房2的内侧壁铰接,电缸25的伸缩杆与自动门28铰接,通过电缸25伸缩从而实现自动门28的打开和关闭。

控制系统还包括三维激光扫描器26和人机交换界面27,三维激光扫描器26的具体分布如下:烘干房2顶壁的内侧壁、两长边的内侧壁均设有两个所述三维激光扫描器26,烘干房2的一个短边的内侧壁以及自动门28的内侧壁均设有一个三维激光扫描器26。其中顶壁的内侧壁、两长边的内侧壁的三维激光扫描器26均分布在内侧壁中间的两边,以使扫描范围更大。一共八个三维激光扫描器26,实现了行车9上木材的无死角扫描。所述人机交换界面27和信号处理器均安装于烘干房2的外侧壁,信号处理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所有的三维激光扫描器26电连接,以及输出端分别与人机交换界面27、液压系统、自动门28的两个电缸25、行车9、所有的电动滑轨22、所有的电磁阀24以及两个万向机械臂21电连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简单的加湿结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热源进风口通过进风风道31与烘干房的顶壁连通,并且进风风道31的入口处设有雾化加湿器7。所述热源出风口通过回风风道32与烘干房的侧壁连通。当木材需要加湿时,雾化加湿器7发出水雾,水雾通过进风风道的气流进入烘干房并且将木材的外表面加湿。该加湿方式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

运用本设备的烘干方法如下:

步骤一:信号处理器控制自动门打开并控制行从第一段轨道驶入第二段轨道,人工将木材安装在行车上;信号处理器控制行车从第二段轨道驶入第一段轨道并控制自动门关闭;

步骤二;通过人机交换界面选择烘干或者烘干加湿程序;

步骤三:步骤二中如果选择烘干程序,则通过人机交换界面进一步设定烘干时间,当烘干时间结束后,信号处理器控制自动门打开并控制行车从第一段轨道驶入第二段轨道,烘干结束;

步骤四:步骤二中如果选择烘干加湿程序,则通过人机交换界面进一步设定加湿强度、加湿次数以及每两次加湿之间的间隔时间,最后再选择特殊木材或者普通木材;

步骤五:步骤四中如果选择普通木材,则信号处理器根据设定的加湿强度控制第一喷淋组、第二喷淋组和第三喷淋组的电磁阀的开度以进行加湿,另外信号处理器根据设定的加湿次数以及每两次加湿的间隔时间控制液压系统,从而控制第一喷淋组、第二喷淋组和第三喷淋组的第二液压缸组带动喷淋管移动的次数和每两次移动的间隔时间,直到烘干时间结束,信号处理器控制自动门打开并控制行车从第一段轨道驶入第二段轨道,烘干结束;

步骤六:步骤四中如果选择特殊木材,则信号处理器控制所有的三维激光扫描器进行扫描并获得木材的立体图像数据,信号处理器根据立体图像数据控制两个万向机械臂使其下端的第二喷头沿着木材的外表面扫描,并且信号处理器根据两个万向机械臂的转动情况而控制电动滑轨行驶,以使两个万向机械臂将整个木材的外表面扫描完成,如果两个万向机械臂下端无法达到木材的最低点,则信号处理器控制液压系统使第一液压缸组伸出以使载物板上升;

步骤七:步骤六中进行扫描的同时,信号处理器根据设定的加湿强度控制两个万向机械臂的所有电磁阀的开度,另外根据设定的加湿次数以及每两次加湿的间隔时间,从而控制两个万向机械臂的扫描次数和每两次扫描的间隔时间,直到烘干时间结束,信号处理器控制自动门打开并控制行车从第一段轨道驶入第二段轨道,烘干结束。

本设备属于全自动烘干设备,烘干前在人机交换界面上设置好参数,然后由信号处理器按照设定的参数控制喷淋的强度、喷淋次数和间隔时间。满足普通木材的烘干需求,也可以满足特殊木材的烘干加湿需求。对于特殊木材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利用万向机械臂无死角的全面喷淋,保证木材外表面的湿润,大大降低了木材开裂的可能性。另外,本设备实现了木材烘干的自动化,仅需要设定参数即可完成木材的自动烘干或者烘干加湿过程,相比传统的烘干方式,明显减少了劳动力的输出,提高了烘干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包括烘干房和空气源热泵烘干机,所述烘干房通过风道连通于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的热源进风口和热源出风口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烘干机包括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管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的风腔设有两个用于形成所述热源进风口和热源出风口的开口;所述蒸发器设有两个,两个蒸发器并列连通并且其中一个蒸发器位于所述冷凝器的风腔中,用于将风腔中的湿气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冷凝器的风腔中的蒸发器通过电磁阀连通至循环管路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出风口通过进风风道与烘干房的顶壁连通,并且进风风道的入口处设有雾化加湿器;所述热源进风口通过回风风道与烘干房的侧壁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运输机构以及设置在烘干房侧面的自动门;所述运输机构包括轨道以及行驶于轨道上的行车,所述轨道包括安装于所述烘干房内的第一段轨道以及安装于烘干房外部的第二段轨道,并且第一段轨道和第二段轨道可对接和拆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包括基座、载物板和升降机构;所述基座的滚轮滚动于所述轨道上,所述升降机构连接于基座和载物板之间;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柱组和第一液压缸组,所述降柱组和第一液压缸组均沿竖直方向安装于基座和载物板之间,通过第一液压缸组伸缩进而使载物板上升和下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包括安装于烘干房顶壁的内侧壁的第一喷淋组、其中一个长边的内侧壁的第二喷淋组以及另外一个长边的内侧壁的第三喷淋组;所述第一喷淋组、第二喷淋组和第三喷淋组均包括喷淋管、第一喷头和第二液压缸组,所述喷淋管沿着长边方向通过“t”字型滑轨与内侧壁滑动连接,并且喷淋管设有多个沿着轴向分布的第一喷头;所述第二液压缸组固定安装于内侧壁,并且第二液压缸组的伸缩轴与喷淋管固定连接,用于推动喷淋管沿着烘干房的长边方向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淋组、第二喷淋组和第三喷淋组的喷淋管均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液压缸组的液压缸均为双出轴液压缸并且双出轴液压缸的伸缩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喷淋管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系统还包括万向机械臂,所述万向机械臂的上端通过电动滑轨滑动连接于烘干房顶壁的内侧壁,以及下端设有多个第二喷头;所述万向机械臂设有两个,两个万向机械臂分布于第一喷淋组的两边;每个所述第一喷头和对应的喷淋管之间以及每个第二喷头均设有电磁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水系统和液压系统,所述供水系统分别与第一喷淋组、第二喷淋组、第三喷淋组以及所有的第二喷头导通连接;所述液压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压缸组和第二液压缸组导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三维激光扫描器、人机交换界面和信号处理器;所述烘干房顶壁的内侧壁、两长边的内侧壁均设有两个所述三维激光扫描器,烘干房的一个短边的内侧壁以及自动门的内侧壁均设有一个三维激光扫描器;所述人机交换界面和信号处理器均安装于烘干房的外侧壁,信号处理器的输入端分别与所有的三维激光扫描器电连接,以及输出端分别与人机交换界面、液压系统、自动门、行车、所有的电动滑轨、所有的电磁阀以及两个万向机械臂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烘干装置,包括烘干房和空气源热泵烘干机,所述烘干房通过风道连通于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的热源进风口和热源出风口之间;所述空气源热泵烘干机包括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管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所述冷凝器的风腔设有两个用于形成所述热源进风口和热源出风口的开口;所述蒸发器设有两个,两个蒸发器并列连通并且其中一个蒸发器位于所述冷凝器的风腔中,用于将风腔中的湿气排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对烘干度的控制,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增加加湿设备,满足特殊木材的烘干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孙周建;宋雅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阴国能绿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0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2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