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多联式空调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多联式空调系统简称多联机,亦称变冷媒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由一台室外机连接数台不同或相同型式、容量的直接蒸发式室内机,构成一套单一制冷/制热循环空调系统,也简称vrf或vrv。
多联式空调系统可以对各个室内空间分别实现制冷、制热、除湿、等要求,给用户带来节能的需求及舒适的体验。
目前,在家用多联式空调系统中,若用户需要引入室外空气时,通常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靠自然渗透的形式,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是其引入的新风量及新风的品质不受控制,会降低多联机的使用舒适度。
第二种,将多联机系统中的某台室内机改为新风机,可以实现新风的需求,但是整机成本较高,包括室外机容量需要增加,冷热负荷增加,会增加能耗;
第三种,在室内安装一台单独的全热交换器,可以实现新风的需求,并且节能舒适,但是在住户家中再增加一台机器,会造成空间拥挤。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其包括新风引入单元,该新风引入单元可作为选配件可拆卸地与室内单元连通,满足多联式空调系统的新风引入需求,便于安装、能耗低。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对新风引入单元进行了改进,新风引入单元中设有过滤组件,对新风进行过滤。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对新风引入单元中的过滤组件进行了改进,通过松紧螺栓将过滤组件夹紧于固定端盖和新风入口之间,便于过滤组件的拆卸和安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包括:室外单元,被安装在室外的壁上;室内单元,被安装在室内空间中;冷媒管,引导冷媒的流动,所述管将所述室外单元与所述室内单元连通;新风引入单元,包括:壳体,其上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第一风管,将所述新风入口与室外大气连通,引导室外新风进入所述壳体内;第二风管,将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室内单元的回风侧连通,引导所述壳体内的新风进入所述室内单元的回风侧;过滤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部,净化所述壳体内引入的新风。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的回风侧的侧壁上设有预留口,所述预留口处可拆卸设有封堵板;所述室内机的回风侧的侧壁上正对所述预留口设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二风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法兰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组件具有pp过滤层、pm2.5过滤层、以及活性炭过滤层,所述第一风管引入的新风依次经所述pp过滤层、所述pm2.5过滤层、以及所述活性炭过滤层后流向所述第二风管。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有立柱,所述立柱上螺接有松紧螺栓,所述松紧螺栓的一端连接固定端盖,所述过滤组件可拆卸地被夹紧于所述固定端盖与所述新风入口之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引入单元还包括:加湿器,加湿所述壳体内经所述过滤组件过滤后的新风。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器连接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通过水路与室内水龙头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引入单元还包括:风阀,设于所述新风出口处,所述风阀具有多个开度。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引入装置开启后默认风阀为最小开度。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引入单元还包括:新风控制器,控制所述加湿器的启停、和所述风阀的开度;所述新风控制器与所述多联式空调系统的总控制器电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维修板,打开所述维修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露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式空调系统的原理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室内单元与新风引入单元部分的俯视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室内单元与新风引入单元部分的主视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室内单元与新风引入单元部分的侧视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新风引入单元的爆炸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省略过滤组件和维修板的新风引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室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新风引入单元,110-第一风管,120-第二风管,130-壳体,131-新风入口,132-新风出口,133-凹部,134-立柱,135-固定端盖,136-松紧螺栓,137-维修板,138-固定部,139-合页,140-过滤组件,150-加湿器,151-入水管,160-新风控制器,170-第一法兰,180-风阀;
200-室内单元,210-风机,220-预留口,230-封堵板,231-连接部,240-缝隙,250-第二法兰;
300-室外单元;
1-压缩机,2-热交换器,3-膨胀阀,4-总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空调器基本运行原理>
本申请中多联式空调系统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的组成>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多联式空调系统,包括安装在室内空间中的室内单元200。室内单元200通过冷媒管连接到安装在室外空间中的室外单元300。室外单元300中可设有压缩机1、室外热交换器2、室外风扇、膨胀器和制冷循环的类似部件,室内单元200中也可设有室内热交换器和2室内风扇。
例如,室内单元200可包括安装在室内空间的顶棚上的顶挂式风管机。
<新风引入单元的组成>
新风引入单元100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单元200的回风侧,新风与室内回风混合后一起经室内单元200的出风口吹入室内,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
新风引入单元100与室内单元200可拆卸地连接,新风引入单元100作为一个选配件,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性安装,无需如现有技术中将某一室内单元改装为新风机、或者在室内额外安装一台全热换热器,适用性强、成本低、能耗低、便于安装和使用。
[壳体]
参照图6,新风引入单元100包括壳体130,壳体130上设有新风入口131和新风出口132,新风入口131和新风出口132均与壳体130的内部腔体连通,形成新风流动路径。
壳体130的外壁上固定设有多个固定部138,固定部138与房体或房体上的支撑架固定连接,实现壳体130的固定安装。
例如,固定部138为吊钩,便于吊装,吊钩固定设于壳体130的左右两侧。
[第一风管]
第一风管110将新风入口131与室外大气连通,引导室外新风进入壳体130内。
壳体130靠近新风入口131的侧壁上固定设有第一法兰170,第一法兰170的通孔与新风入口131正对,第一风管110的一端与与室外大气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法兰17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第一风管110与新风入口131的连通。
[第二风管]
第二风管120将新风出口132与室内单元200的回风侧连通,引导壳体130内的新风进入室内单元200的回风侧。
壳体130靠近新风出口132的侧壁上固定设有第一法兰170,第一法兰170的通孔与新风出口132正对,第二风管120的一端与与第一法兰170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法兰170与室内单元200的回风侧连通,从而实现第二风管120与回风侧的连通。
[过滤组件]
参照图3,过滤组件140设于壳体130的内部,净化壳体130内引入的新风。
过滤组件140为三层式,整体呈中空筒状结构,过滤组件的中空腔与新风入口131正对连通,从第一风管110引入的新风将直接流入到过滤组件140的中空腔内,而后依次流经pp过滤层、pm2.5过滤层、以及活性炭过滤层后、再流向第二风管120。
pp过滤层的主材为pp,可水洗反复使用,主要用于过滤空气中的灰尘;pm2.5过滤层的主材为无纺布,不可水洗,一次性使用,主要用于过滤空气中的pm2.5颗粒;活性炭过滤层的主材为活性炭,蜂窝状结构,不可水洗,可阳光下暴晒,主要用于去除空气中的甲醛、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
[过滤组件的安装]
参照图3和图6,壳体130的内部设有立柱134,立柱134上螺接有松紧螺栓136,松紧螺栓136的一端连接固定端盖135,过滤组件140可拆卸地被夹紧于固定端盖135与新风入口131之间,实现过滤组件140的固定安装。
壳体130内壁靠近新风入口131的一侧设有凹部133,过滤组件140的一端与凹部133适配。
固定端盖135为圆盘状,固定端盖135与松紧螺栓136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端盖135与过滤组件140的另一端适配、能够将过滤组件140的中空腔覆盖。
安装过滤组件140时,将过滤组件140的一端装入凹部133内、另一端与固定端盖135正对,朝靠近过滤组件140的一侧拧动松紧螺栓136,固定端盖135将朝着过滤组件140侧运动,从而将过滤组件140夹紧在固定端盖135与凹部133之间,实现过滤组件140的固定安装。
固定端盖135对过滤组件140中空腔的封堵,能够使从新风入口131流入到过滤组件140中空腔内的新风都能够全部流经过滤层进行过滤,提高过滤效果。
过滤组件140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或更换,以保证过滤效果。
拆卸过滤组件140时,朝远离过滤组件140的一侧拧动松紧螺栓136,固定端盖135将朝着远离过滤组件140侧运动,从而将过滤组件140从固定端盖135与凹部133之间拆卸下来,操作方便。
[第二风管的安装]
参照图7,室内单元200的回风侧的侧壁上设有预留口220,室内单元200的外侧壁上正对预留口220的位置处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第二法兰250,第二法兰250的通孔与预留口220正对,第二风管120的一端与第二法兰250连接,实现新风引入单元100与室内单元200的连通。
预留口220实则为可敲破孔洞,预留口220处设有封堵板230,封堵板230的形状与预留口220的形状匹配。
封堵板230的周壁上有几处间断的连接部231与预留口220的侧壁连接,实现封堵板230与预留口220之间的连接,同时便于将连接部231敲断,将封堵板230从预留口220处去除。
由于连接部231的存在,封堵板230与预留口220之间会存有缝隙240,在该缝隙240处粘贴pe粘贴(未图示),如果用户不需要引入新风,通过封堵板230对预留口220的封堵、以及pe粘贴对缝隙240的封堵,不会影响室内单元200的正常性能以及美观性,此时第二法兰250未安装至预留口220处。
如果用户需要引入新风,则将连接部231敲断,再将pe粘贴去除,将封堵板230拆卸下来,露出预留口220,通过螺钉将第二法兰250固定安装至室内单元200的外侧壁上,第二法兰250的通孔与预留口220正对,再将第二风管120与第二法兰250连接,即可实现新风引入单元100与室内单元200的连通。
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提高了新风引入单元100作为选配件的使用便捷性。
[新风引入单元的安装位置]
新风引入单元100可安装在阳台或者卫生间等非经常使用的场所,也可以根据室内结构灵活布置,以第一风管110和第二风管120尽量短、便于维修为宜。
[静压要求]
第一风管110和第二风管120的长度不能太长,太长会造成静压过大,引入新风量不足。
需要进行室内单元200回风及新风的静压计算,保证室内单元200回风静压≤10倍的新风的静压。
[加湿器]
参照图3、图5及图6,新风引入单元100还包括加湿器150,用于加湿壳体130内经过滤组件140过滤后的新风。
加湿器150为超声波加湿方式,加湿效果显著。
加湿器150连接有入水管151,入水管151通过水路与室内水龙头连通,以便及时为加湿器150供水。
[风阀]
参照图5,新风引入单元100还包括风阀180,设于新风出口132处,风阀180具有多个开度,以便根据室内新风需求,向室内提供适宜的新风量。
例如,风阀180具有四个开度,分别是25%、50%、75%、以及100%。
[维修板]
参照图2和图4,壳体130的一侧设有维修板137,维修板137通过合页139与壳体130转动连接,需要对壳体130内部的过滤组件140、加湿器150等部件进行维修、更换时,掀开维修板137即可将壳体130的内腔露出,便于操作。
[新风控制器]
新风控制器160与多联式空调系统的总控制器4电连接,新风控制器160根据多联式空调系统总控制器4的指令,对新风引入单元100中的加湿器150、风阀180、过滤组件140清洗更换提醒等进行控制。
新风控制器160设于壳体130的内部,参照图5。
[过滤组件的控制]
室内单元200的用户操作界面上设有提示标识(比如闪动图标),新风控制器160累积计算风阀180的开启时间,如果风阀180的开启时间超过系统设定值(比如2000h),则新风控制器160将发送过滤组件140需要清洗更换的指令请求至总控制器4,总控制器4将指令提示标识动作,进而提示用户及时对过滤组件140进行清洗和更换。
[加湿器的控制]
室内单元200的回风口处设有湿度检测器,湿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室内单元200回风口处的回风湿度。
如果回风湿度低于最小湿度设定值(比如25%),则需要对新引入的新风进行加湿处理,此时新风控制器160将控制加湿器150开启,对新风进行加湿,加湿后的新风与室内单元200的回风混合,进而增大室内单元的出风湿度。
如果回风湿度大于最大湿度设定值(比如50%),则无需对新引入的新风进行加湿处理,此时新风控制器160将控制加湿器150关闭,停止对新风的加湿。
[风阀的控制]
室内单元200接入新风引入单元100后,其自身容量需要放大,根据风阀180开度的不同,进行适当的修正。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s=sb*(0.9 e*0.25),其中s为室内单元200的修正容量,sb为室内单元200的设定容量,e为风阀180的开度百分比,从而实现新风负荷的自调节功能。
制冷或者制热时,多联式空调系统中的膨胀阀3的初始开度会开大,制冷时根据排气过热度及室内单元热交换器2的过热度来调节室内单元膨胀阀3的开度,来实现冷媒的节流。
制热时根据室内单元200的过冷度来调节室内单元膨胀阀3的开度实现各室内单元200的冷媒分配。
新风引入单元100开启后默认风阀180为最小开度,以便于实现室内单元200的逐步修正。
正常多联机仅仅考虑室内单元200的负荷便可,若追加新风,会增加新风负荷,这部分负荷需要考虑,利用多联机的可超配性补足新风负荷,即针对接入新风引入的室内单元200,其冷媒流量需要增加,以承担此部分通风负荷,可通过调整膨胀阀的开度来实现,修正值的大小,由风阀180的开度来决定。
[新风引入单元内的新风流向]
由于第二风管120与室内单元200的回风侧连通,则在室内单元200内风机210的吸力作用下,新风引入单元100的内部也将具有一定的负压;外界新风经第一风管110、新风入口131流入过滤组件140的内腔中;新风穿透过滤组件140的周壁过滤后进入到壳体130的内腔中;再从新风出口132流入到第二风管120中;再从第二风管120流入到室内单元200的回风侧;最后与室内单元200回风侧的回风混合后、一起从室内单元200的出风口流出。
[多联式空调系统的工作状态]
多联式空调系统具有四种工作状态,分别是制冷 新风、制热 新风、送风 新风、以及除湿 新风。
根据第一发明构思,新风引入单元100可作为选配件可拆卸地与室内单元200连通,满足多联式空调系统的新风引入需求,便于安装、能耗低。
根据第二发明构思,新风引入单元100中设有过滤组件140,实现对新风的过滤,提高新风质量。
根据第三发明构思,通过松紧螺栓136将过滤组件140夹紧于固定端盖135和新风入口131之间,便于过滤组件140的拆卸和安装。
根据第四发明构思,过滤组件140为中空筒状结构,过滤组件140的一端与新风入口131连通,过滤组件140的另一端被固定端盖135封堵,这样可以保证从新风入口131流入的新风都能够经过三层过滤层进行过滤,提高过滤效果。
根据第五发明构思,新风引入单元100的壳体130上设有维修板137,维修板137可相对于壳体130转动(例如向上翻动),以便将壳体130的内腔露出,便于对内部过滤组件140、加湿器150等部件进行维修。
根据第六发明构思,室内单元200的侧壁上设于预留口220,预留口220处设置可敲破的封堵板230,该预留口220作为一个备用安装位置,满足了新风引入单元100的安装需求,并且通过第二法兰250可轻松实现第二风管120与室内单元200之间的连通,便于安装。
根据第七发明构思,新风引入单元100中设有加湿器150,对过滤后的新风进行加湿,提高新风质量,满足用户对室内空气的湿度需求。
根据第八发明构思,新风引入单元100中的风阀180具有多个开度,满足用户不同的新风需求,以提供适宜的新风量。
根据第九发明构思,新风控制器160与多联式空调系统的总控制器4电连接,实现新风引入单元100与室内单元200的联动控制,根据用户的新风需求量、湿度要求等对新风引入单元进行相应控制,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单元,被安装在室外的壁上;
室内单元,被安装在室内空间中;
冷媒管,引导冷媒的流动,所述管将所述室外单元与所述室内单元连通;
新风引入单元,包括:
壳体,其上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
第一风管,将所述新风入口与室外大气连通,引导室外新风进入所述壳体内;
第二风管,将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室内单元的回风侧连通,引导所述壳体内的新风进入所述室内单元的回风侧;
过滤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部,净化所述壳体内引入的新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的回风侧的侧壁上设有预留口,所述预留口处可拆卸设有封堵板;
所述室内机的回风侧的侧壁上正对所述预留口设有第二法兰;
所述第二风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法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组件具有pp过滤层、pm2.5过滤层、以及活性炭过滤层,所述第一风管引入的新风依次经所述pp过滤层、所述pm2.5过滤层、以及所述活性炭过滤层后流向所述第二风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设有立柱,所述立柱上螺接有松紧螺栓,所述松紧螺栓的一端连接固定端盖,所述过滤组件可拆卸地被夹紧于所述固定端盖与所述新风入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引入单元还包括:加湿器,加湿所述壳体内经所述过滤组件过滤后的新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器连接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通过水路与室内水龙头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引入单元还包括:风阀,设于所述新风出口处,所述风阀具有多个开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引入装置开启后默认风阀为最小开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引入单元还包括:新风控制器,控制所述加湿器的启停、和所述风阀的开度;
所述新风控制器与所述多联式空调系统的总控制器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维修板,打开所述维修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露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