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6


本发明涉及空调调节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将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通过空调常规风口吹出,其出风方式为常规出风,而常规出风口出来的气流是固定不变的,其辐射范围短且窄,无法实现大范围及远距离送风,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设置涡环发生装置能够实现远距离送风。涡环发生装置通过驱动件驱动传动件带动气流推动组件移动,使得气流推动组件挤压壳体内的气体,能够实现涡环的送出。驱动件通过安装在壳体上,然而驱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从而使得驱动件的振动传递至壳体上及传动件上,进而造成整机的噪音,影响用户使用舒适度。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涡环发生装置,旨在解决上述提出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气流推动组件及驱动装置;所述壳体包括风筒和集流件,所述风筒的一端设有出风口,所述集流件安装于所述出风口,所述集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风筒连通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口的过风面积;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传动件、复位件及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件和/或第二减震件,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减震件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减震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移动,所述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与所述传动件的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复位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第二减震件为软胶轴套,所述软胶轴套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及所述传动件的一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电机壳,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第三减震件,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第三减震件安装于所述电机壳内,所述电机壳通过所述第一减震件安装于所述风筒。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件为橡胶脚垫,所述电机壳上设有供所述橡胶脚垫卡设的卡持槽,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设所述橡胶脚垫,以连接所述电机壳及所述风筒。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橡胶脚垫为多个,多个所述橡胶脚垫围绕所述电机壳的周向间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橡胶脚垫的侧壁面上设有与所述卡持槽相适配的内凹槽,且在所述橡胶脚垫卡持于所述卡持槽时,所述内凹槽的侧壁面抵接所述电机壳的外壁面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减震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橡胶圈,两所述橡胶圈包覆所述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且安装于所述电机壳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壳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相互连接的第一半壳及第二半壳,两所述橡胶圈沿第二方向包覆所述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线轮及柔性带,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线轮,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二减震件与所述线轮连接,以驱动所述柔性带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远离所述送风口的一侧移动;所述复位件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复位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涡环发生装置还包括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安装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和所述壳体的其中一者,并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和所述壳体的另一者滚动配合,而使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可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移动。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及安装于外壳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气流推动组件及驱动装置;所述壳体包括风筒和集流件,所述风筒的一端设有出风口,所述集流件安装于所述出风口,所述集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风筒连通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口的过风面积;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传动件、复位件及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件和/或第二减震件,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减震件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减震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移动,所述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与所述传动件的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复位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内具有换热风道及安装口,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涡环发生装置的送风口通过所述安装口与室内连通;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所述送风口相连通的导流件,所述导流件环绕所述送风口设置,所述导流件的外壁面与所述安装口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所述散风出风通道与所述换热风道相连通,所述导流件用于引导所述散风出风通道处的气流,以使得所述散风出风通道吹出的气流偏离所述送风口吹出的气流方向。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及安装于外壳的涡环发生装置,其中,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气流推动组件及驱动装置;所述壳体包括风筒和集流件,所述风筒的一端设有出风口,所述集流件安装于所述出风口,所述集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风筒连通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口的过风面积;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传动件、复位件及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件和/或第二减震件,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减震件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减震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移动,所述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与所述传动件的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复位移动。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通过使得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出风口的过风面积,且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壳体内,驱动装置驱动气流推动组件在壳体内往复移动,以周期性的推动气流从送风口送出。则能够从送风口周期性的输出涡环气流,可实现定向、定点和远距离送风。同时,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件和/或第二减震件,驱动件通过第一减震件安装于壳体,驱动件通过第二减震件与传动件连接。如此,使得驱动件不与壳体和/或传动件直接接触,避免刚性连接,则能够有效抑制驱动件的振动传递至壳体和/或传动件上,从而降低因驱动件振动而产生的噪音,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涡环发生装置的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的驱动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涡环发生装置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驱动件与传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驱动装置与壳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图9中空调室内机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涡环发生装置30线轮80卡持槽110壳体40柔性带81第一半壳111风筒133复位件82第二半壳10出风口134减震组件140滚轮组件112集流件50第二减震件200外壳20送风口60第一减震件210换热风道120气流推动组件61内凹槽220安装口130驱动装置70第三减震件230散风出风通道131驱动件71橡胶圈300导流件132传动件135电机壳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本发明提出一种涡环发生装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该涡环发生装置100包括壳体110、气流推动组件120及驱动装置130。壳体110包括风筒111和集流件112,风筒111的一端设有出风口10,集流件112安装于出风口10,集流件112上设置有与风筒111连通的送风口20,送风口20的过风面积小于出风口10的过风面积。气流推动组件120可活动地设于壳体110内。驱动装置130包括驱动件131、传动件132、复位件133及减震组件134,减震组件134包括第一减震件60和/或第二减震件50,驱动件131通过第一减震件60安装于壳体110,传动件132的一端与气流推动组件120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减震件50与驱动件131连接,驱动件131驱动传动件132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向壳体110的一侧移动,复位件133的一端与壳体110相连接,另一端与气流推动组件120连接,以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与传动件132的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复位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内腔形成涡环风道,壳体110的形状可以为直筒形、弯折筒型,其截面可以为矩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异形等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涡环风道的整体形状及其截面形状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气流推动组件120整体的形状大致与壳体110的内腔形状相适配,且尺寸略小于壳体110的内腔的横截面尺寸,从而使得气流推动组件120可在壳体110内沿其轴向活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具体可以在风筒111内轴向移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可以为活塞、推板,也可以由推板及设置在推板周缘的薄膜组合而成,只需能够推动壳体110内的气流,使得送风口20吹出涡环即可,在此不对气流推动组件120的结构进行具体限定。为了便于气流推动组件120朝远离送风口20的一侧移动,可在风筒111的底壁或邻近底壁的侧壁上开设换气口。出风口10、送风口2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风筒111大致呈筒状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集流件112为集流罩,集流罩自出风口10向送风口20呈渐缩设置。集流罩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为了降低风阻,集流罩大致呈圆筒状。通过使得集流罩自出风口10向送风口20呈渐缩设置,则集流罩能够对从出风口10送出的风进行集流,且使得涡环的产生和吹出更加顺畅。在另一实施例中,集流件112为集流板,集流板安装于出风口10,集流板上开设有送风口20。集流板可以为盖设在出风口10处的一块板,且通过在集流板上开设比出风口10小的送风口20,则气流从出风口10向送风口20吹出时,由于集流板的部分阻挡作用,能够使得送风口20吹出的气流为涡环状。且集流板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加工。在其他实施例中,集流件112还可由几块板围合形成,通过在其中一块板上设置送风口20,同样可以实现形成涡环。集流件112还可以由集流板及集流罩组合形成,集流件112与风筒111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当集流件112与风筒111分体成型时,集流件112与风筒111密封连接。当集流罩与风筒111一体成型设置时,以风筒111与集流件112相接处为界限,划分一虚拟的分界线,该分界线的一侧为风筒111,另一侧为集流件112,而于分界线处形成有风筒111的出风口10。无疑,该出风口10的过风面积大于集流件112的送风口20的过风面积。集流件112与风筒111的外壁面的延伸方向可以一致,即两者的外壁面的长度延伸线呈一条直线,此时,涡环送风部为一个完整无转接线的形状。集流件112与风筒111的外壁面的延伸方向可以不一致,即两者的外壁面的长度延伸线呈夹角设置,此时,集流件112与风筒111的连接处会形成有一转接线。通过使得送风口20的过风面积小于出风口10的过风面积,因此从出风口10流向送风口20的气流中,会有部分气流沿着集流件112的内壁面,然后从送风口20周缘流出,另一部分气流则从送风口20中部流出。将从送风口20边缘流出的部分气流定义为边缘气流,将从送风口20中部流出的气流定位为中部气流。那么,边缘气流因受到集流件112内壁面的阻力。相较于中部气流而言,流速更低。这种流速的差距,将导致气流从送风口20流出时,会产生涡环气流。在相同的风量下,涡环送风的方式能够实现定向、定点和远距离送风。且涡环在传送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空气发生热交换,涡环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温差不大,保证了涡环吹在人身上时不会产生明显的过冷或过热感觉,提升舒适性。如图2、图4及图5所示,第一减震件60具体可以为橡胶垫、橡胶块、弹簧、液压阻尼器等。如图4及图6,第二减震件50具体可以为橡胶轴套、橡胶联轴器、橡胶连接器等。可以理解的是,当减震组件134包括第一减震件60和第二减震件50时,驱动件131通过第一减震件60安装在壳体110上,可以减少驱动件131的振动传递至壳体110上,驱动件131通过第二减震件50与传动件132连接,则可以减少驱动件131的振动传递至传动件132上,此时驱动件131与整个壳体110均通过减震件隔离,避免刚性接触,使得减震效果最佳。而当减震组件134仅包括第一减震件60时,驱动件131通过第一减震件60安装在壳体110,驱动件131与传动件132直接连接。当减震组件134仅包括第二减震件50时,驱动件131与传动件132通过第二减震件50连接,驱动件131直接安装在壳体110上。如此,也能够实现隔绝驱动件131的部分振动传递至壳体110上,达到减震降噪的效果。以下以减震组件134包括第一减震件60及第二减震件50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驱动件131具体可以安装至风筒111上,为了避免驱动件131影响气流推动组件120的移动,可将驱动件131安装至风筒111的底壁面的外侧。驱动件131具体可以为驱动电机,驱动气缸、电磁驱动件131等。复位件133具体可以为磁性件、弹簧等。传动件132的结构可以有很多种。在一实施例中,驱动件131为驱动电机,传动件132为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复位件133为复位弹簧,齿条的一端与气流推动组件120连接,通过驱动电机驱动齿轮带动齿条移动,从而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往远离送风口20的一侧移动,通过弹簧实现气流推动组件120朝靠近送风口20的一侧复位移动。在另一实施例中,驱动件131为电磁驱动件131,传动件132为推杆,推杆的一端连接气流推动组件120,另一端连接电磁驱动件131。通过电磁驱动件131的通断电来驱动推杆做往复运动,以带动推板在送风口20与换气口之间做往复移动。在再一实施例中,驱动件131为驱动电机,传动件132为偏心轮及连杆,偏心轮设置在驱动电机上,连杆的一端连接偏心轮的转轴,另一端连接推板。如此,能够实现连杆带动推板的往复移动。在需要推出涡环气流,驱动件131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往远离送风口20的一侧移动,使得壳体110内靠近送风口20的一侧充满气体,然后驱动件131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往送风口20的一侧快速移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推动气流快速由送风口20吹出,而通过使得送风口20的过风面积小于出风口10的过风面积,则能够从送风口20吹出涡环气流。如此循环往复,能够周期性的由送风口20吹出涡环气流。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100通过使得送风口20的过风面积小于出风口10的过风面积,且气流推动组件120可活动地设于壳体110内,驱动装置130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在壳体110内往复移动,以周期性的推动气流从送风口20送出。则能够从送风口20周期性的输出涡环气流,可实现定向、定点和远距离送风。同时,减震组件134包括第一减震件60和/或第二减震件50,驱动件131通过第一减震件60安装于壳体110,驱动件131通过第二减震件50与传动件132连接。如此,使得驱动件131不与壳体110和/或传动件132直接接触,避免刚性连接,则能够有效抑制驱动件131的振动传递至壳体110和/或传动件132上,从而降低因驱动件131振动而产生的噪音,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及图6,驱动件131为驱动电机,第二减震件50为软胶轴套,软胶轴套传动连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及传动件132的一端。软胶轴套具体可以为橡胶轴套。驱动电机具有体积小,传动效率高,噪音低等优势。使得驱动电机的驱动轴通过软胶轴套与传动件132连接,在不影响传动效率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驱动电机的振动传递至传动件132上,从而有效降低整体噪音。此时,驱动电机可以直接通过第一减震件60安装至壳体110上。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及图6所示,驱动件131为驱动电机,驱动装置130还包括电机壳135,减震组件134还包括第三减震件70,驱动电机通过第三减震件70安装于电机壳135内,电机壳135通过第一减震件60安装于风筒111。第三减震件70可以为橡胶垫、橡胶圈、橡胶底座等,只需能够隔绝驱动电机及电机壳135的直接接触,且使得驱动电机通过该第三减震件70稳固安装至电机壳135内即可。驱动电机通过电机壳135安装在风筒111上,相比于驱动电机直接安装在风筒111上,更加便于驱动电机的安装和拆卸,同时也便于第一减震件60的安装。且电机壳135为驱动电机起到防护作用,避免驱动电机内灰尘堆积或进入异物造成卡死现象。通过设置第三减震件70,使得驱动电机通过第三减震件70间接安装在电机壳135内,则能够避免驱动电机的振动直接传递至电机壳135上,造成电机壳135的振动而产生噪音。具体而言,请参照图4,第三减震件70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橡胶圈71,两橡胶圈71包覆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且安装于电机壳135内。在本实施例中,两橡胶圈71具体可以包覆驱动电机的上下两侧、左右两侧或前后两侧。为了使得驱动电机的安装更加稳定,将两个橡胶圈71紧密套设在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然后将橡胶圈71卡设在电机壳135内。如此,使得橡胶圈71夹设在驱动电机与壳体110的内壁面之间,则在使得驱动电机稳固安装在电机壳135内的同时,有效的避免驱动电机的振动传递至电机壳135上。且两橡胶圈71仅包裹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在满足安装要求的同时不会影响驱动电机的散热。为了使得橡胶圈71与电机壳135的连接更加稳定,可以在橡胶圈71上设置凸起,在电机壳135上设置卡槽,使得橡胶圈71的凸起卡设在电机壳135的卡槽内。当然,第三减震件70还可以为橡胶套,使得驱动电机包裹在橡胶套内,仅驱动轴伸出橡胶套与传动件132连接。如此,同样可以避免驱动电机的振动传递至电机壳135上。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及图4所示,电机壳135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相互连接的第一半壳81及第二半壳82,两橡胶圈71沿第二方向包覆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具体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垂直设置。第一方向可以为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第一半壳81及第二半壳82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方式连接。通过使得电机壳135由第一半壳81及第二半壳82拼接而成,便于驱动电机在电机壳135内的安装和拆卸。通过使得第一半壳81与第二半壳82沿第一方向相互拼接,两橡胶圈71沿第二方向包覆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则第一半壳81、第二半壳82及两个橡胶圈71从不同的方向包围限位驱动电机,使得驱动电机的安装更加稳固。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图5、图7及图8,第一减震件60为橡胶脚垫,电机壳135上设有供橡胶脚垫卡设的卡持槽80,驱动装置130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穿设橡胶脚垫,以连接电机壳135及风筒111。橡胶脚垫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橡胶脚垫围绕电机壳135的周向间隔设置。如此,使得电机壳135的四周均能够通过橡胶脚垫安装在壳体110上,提高电机壳135的安装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橡胶脚垫具体可以为三个、四个、六个等。将橡胶脚垫卡持在卡持槽80内,进而安装在壳体110上。连接件可以为螺钉、螺栓等。橡胶脚垫与壳体110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10上,便于电机壳135在壳体110上的拆装。使得电机壳135通过橡胶脚垫固定在壳体110上,在连接稳固的同时减少电机的振动传递至壳体110上,从而有效降低电机振动噪音。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橡胶脚垫的侧壁面上设有与卡持槽80相适配的内凹槽61,且在橡胶脚垫卡持于卡持槽80时,内凹槽61的侧壁面抵接电机壳135的外壁面设置。通过在橡胶脚垫的侧壁面开设内凹槽61,则使得橡胶脚垫为三面开口、三面包裹的结构,橡胶脚垫的内凹槽61的内壁面形成两相对的包裹面及外侧包裹面。在安装时,通过将该内凹槽61卡接在卡持槽80内,两相对的包裹面分别与电机壳135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表面抵接,外侧包裹面抵接卡持槽80的内壁面。如此,使得橡胶脚垫与电机壳135的卡接更加紧密稳定。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及图3,传动件132包括线轮30及柔性带40,柔性带40的一端固定于气流推动组件120,另一端固定于线轮30,驱动件131通过第二减震件50与线轮30连接,以驱动柔性带40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远离送风口20的一侧移动;复位件133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靠近送风口20的一侧复位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柔性带40的长度应大于气流推动组件120的移动行程,从而能够在气流推动组件120最靠近送风口20时,拉动气流推动组件120逐渐向远离送风口20的方向移动。柔性带40是指可以轻易发生变形但不易被破坏的带状结构。柔性带40的材料可以为尼龙、棉、纤维等布艺材料,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等,也可以为上述材料拼接或混合形成。为了进一步提高传动效果,还可以使得柔性带40为同步带。则使得传动更加准确、平稳,且具有缓冲减振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噪音。柔性带40的一端可以通过焊接、卡接、螺钉连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气流推动组件120上。复位件133具体可为压缩弹簧、磁性件等能够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复位移动的结构。驱动件131具体可以为驱动电机,以下以驱动电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柔性带40的一端固定在线轮30上,使得柔性带40能够绕线轮30的卷绕面进行卷绕。驱动电机的驱动轴通过第二减震件50与线轮30固定连接,进而在驱动电机通电时带动线轮30正向转动以卷绕柔性带40。而在驱动电机断电时,线轮30能够在较小的驱动力下实现反向转动,进而使得柔性带40能够在气流推板组件复位移动时从线轮30中伸展开来。通过设置线轮30,将柔性带40卷绕在线轮30上,使得柔性带40的卷绕更加规整,不易发生偏移,从而易于柔性带40的收缩和伸展。在驱动件131工作时,驱动力大于复位件133的复位力,从而能够通过线轮30卷绕柔性带40,以拉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远离送风口20的一侧移动。而当驱动件131停止工作时,驱动力消失,复位件133的复位力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快速朝靠近送风口20的一侧复位移动,同时带动柔性带40伸展,如此,能够实现气流推动组件120沿壳体110的轴向周期性的往复移动。通过驱动件131驱动线轮30卷绕柔性带40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远离送风口20的一侧移动,且驱动件131与线轮30通过第二减震件50连接,通过复位件133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靠近送风口20的一侧移动,避免驱动件131与线轮30的刚性接触,且相比于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将刚性传动转化为柔性传动,则能够有效降低涡环发生装置100的振动噪音和运动摩擦噪音,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涡环发生装置100还包括滚轮组件140,滚轮组件140安装于气流推动组件120和壳体110的其中一者,并与气流推动组件120和壳体110的另一者滚动配合,而使气流推动组件120可沿壳体110的轴向移动。可以理解的是,滚轮组件14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滚轮以实现滚动,当然,滚轮组件140也可以包括多个滚珠以实现滚动。滚轮或滚珠可以直接安装在气流推动组件120或壳体110上,也可以通过滚轮安装座安装。滚轮组件140与气流推动组件120或壳体110可以可拆卸安装,如卡接、螺钉连接等,也可以为固定连接,如焊接、铆接等。当滚轮组件140安装在气流推动组件120的周缘时,此时滚轮组件140可以设置为多组,多组滚轮组件140与壳体110的内壁面滚动配合,则气流推动组件120通过滚轮组件140与壳体110滚动连接。也即,气流推动组件120能够在壳体110内沿壳体110的轴向滚动。从而,一方面由于气流推动组件120与壳体110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相比于气流推动组件120的周缘与壳体110的滑动摩擦而言,大大减小了摩擦力,将滑动摩擦转换为滚动摩擦,降低了运动噪音,从而使得涡环发生装置100的整机运动噪音小;另一方面,由于气流推动组件120的周向通过滚轮组件140与壳体110的内壁面接触,则滚轮组件140对气流推动组件120的轴向移动还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相比于通过导向杆导向,将导向杆与壳体110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进一步降低噪音。当滚轮组件140安装在壳体110上时,则可以在壳体110上对应气流推动组件120的移动行程上设置多排滚轮或滚珠,每排滚轮或滚珠沿壳体110的周向间隔分布,且相邻两排滚珠或滚珠之间的间隙小于或等于气流推动组件120的厚度,从而使得气流推动组件120在沿壳体110的轴向移动时,与壳体110之间均为滚动摩擦,且避免气流推动组件120卡在相邻的两排滚轮或滚珠之间。同样可以实现将滑动摩擦转换为滚动摩擦,降低整体噪音。在一实施例中,气流推动组件120包括推板及导杆,导杆的一端连接于推板,另一端通过滚轮组件140与壳体110滚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气流推动组件120在壳体110内移动时,也即导杆在滚轮组件140内移动时,有部分导杆伸出滚轮组件140设置,则需要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伸出的导杆。可以通过在风筒111的底壁设置过孔,以供导杆穿设。当然,还可以使得滚轮组件140设置在风筒111内邻近风筒111的底壁面的位置,且滚轮组件140与风筒111的底壁之间具有供导杆移动的移动空间。此时,滚轮组件140可以通过支架安装在风筒111上。滚轮组件140安装在壳体110上,且滚轮组件140能够沿导杆的长度方向滚动,也即使得气流推动组件120在壳体110内沿轴向往复移动时,导杆与壳体110之间为滚动摩擦。相较于导杆直接与壳体110滑动连接而言,减小了导杆与壳体110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导杆往复移动更加顺畅的同时有效降低噪音。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请参图9及图10,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200和涡环发生装置100,涡环发生装置100安装于外壳200,该涡环发生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涡环发生装置100具体可以安装在外壳200上,也可以安装在外壳200内。且涡环发生装置100的风道与外壳200内的换热风道210可以连通,也可以不连通。该空调室内机可以为空调室内机、移动空调、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窗机等。在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图9及图10,外壳200内具有换热风道210及安装口220,涡环发生装置100安装于外壳200内,且涡环发生装置100的送风口20通过安装口220与室内连通;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送风口20相连通的导流件300,导流件300环绕送风口20设置,导流件300的外壁面与安装口22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230,散风出风通道230与换热风道210相连通,导流件300用于引导散风出风通道230处的气流,以使得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偏离送风口20吹出的气流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如通过两个子壳体拼接而成。外壳200的安装口22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异形等,其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安装口220与送风口20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送风口20通过安装口220与室内连通,则集流件112可以设于壳体110内,使得送风口20对应涡环出风口10设置;也可以将集流件112抵接面板,即使得涡环出风口10与送风口20相接;还可以将集流件112伸出面板设置,使得送风口20置于面板外。导流件300环绕送风口20设置,则导流件300可以连接在集流件112的外周侧壁上。通过导流件300的作用,能够将集流件112外周侧壁的气流顺利的引导至偏离涡环气流吹出的方向,进而避免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影响涡环气流的形成和送风。导流件300可以设置在外壳200内,也可以伸出外壳200设置,还可以与外壳200相平齐。当导流件300设置在外壳200内,或与外壳200相平齐时,应使得导流件300的出风口10径向尺寸小于安装口220的径向尺寸,从而顺利的使得导流件300的外壁面与安装口22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230。导流件300与涡环发生装置100的集流件112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当导流件300与集流件112一体成型设置,且导流件300伸出外壳200设置的时候,导流件300对应安装口220的位置的径向尺寸应小于安装口220的径向尺寸,则使得安装口220的中部形成涡环出风口,周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230。当导流件300与集流件112分体成型设置,且导流件300伸出外壳200设置,以及涡环发生装置100的集流件112设于壳体110内时。送风口20位于面板内侧,此时导流件300对应安装口220的位置的径向尺寸应小于安装口220的径向尺寸,使得导流件300与安装口220的内壁面之间围合形成散风出风通道230。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能够实现无风感送风,送风更加柔和,舒适性更高。在一实施例中,导流件300为导流筒,导流筒远离送风口20的一端设有导流板。当导流件300设置在外壳200内时,可以使得导流筒整体呈自内向外渐扩的形式,也可以使得导流板呈自内向外渐扩的形式。当导流件300伸出外壳200设置时,导流筒可以为直筒,导流板也可以呈直板设置。如此,导流筒与集流件112相接,一方面引导涡环气流的吹出,另一方面将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引导至远离送风口20的涡环气流吹出的方向,进而使得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不会影响涡环气流。此时导流筒与集流件112可以呈一体无转接线设置,导流筒也可以呈直筒状设置。换热风道210指的是从主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能够在此通道内进行换热,然后由主出风口吹出。换热风道210内设有换热器,换热器下方设置有接水盘,用于收集和排除冷凝水。换热风道210可以直接由外壳200围合形成,也可以由外壳200内的风道内壁围合形成。外壳200及换热风道21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等。换热风道210的延伸形状可以为直筒型、也可以为弯折型等。本发明空调室内机通过在涡环发生装置100的送风口20处设置导流件300,使得导流件300的外壁面与安装口22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230,导流件300用于引导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以使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偏离涡环气流吹出的方向。如此,充分利用面板上开设的安装口220,使得安装口220的中部吹出涡环气流,四周吹出换热散风气流,且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不会影响涡环气流。如此,在涡环精确送风、送风距离远、传播效率高的同时,结合散风出风,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的送风区域更广,送风距离更远,换热效率高,则空间温度更加均匀,舒适度更高。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外壳200包括面板及连接于面板两侧的两侧板,安装口220设于面板上,至少一侧板上开设有一个主出风口,主出风口与换热风道210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与面板的两侧相连的两相对的侧板,指的是位于整个外壳200左右两侧的侧板。可以在其中一个侧板上开设一个主出风口,也可以在两个侧板上均开设主出风口。为了使得出风范围更广、出风区域更大,优选地在两个侧板上均开设主出风口。主出风口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为了使得出风量更大,优选地为长条形。面板与两侧板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外壳200上还开设有进风口,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风机,换热风机安装于换热风道210。换热风机用于驱动足够的气流由进风口流经换热风道210,并由主出风口吹出。进风口可以开设于面板和\或两侧板上,还可以开设在外壳200的后面板上。通过在侧板上开设主出风口,则使得常规送风的气流不会影响涡环气流,在使得出风区域广,送风距离远,送风形式多样的同时,使得气流的传播效率高,则提高房间的换热效率,使得空间的温度更加均匀,进而提高舒适性。常规送风和涡环送风可同时开启或单独开启。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其中,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涡环发生装置100,该涡环发生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风筒和集流件,所述风筒的一端设有出风口,所述集流件安装于所述出风口,所述集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风筒连通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口的过风面积;

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传动件、复位件及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件和/或第二减震件,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减震件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减震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移动,所述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与所述传动件的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复位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第二减震件为软胶轴套,所述软胶轴套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及所述传动件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电机壳,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第三减震件,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第三减震件安装于所述电机壳内,所述电机壳通过所述第一减震件安装于所述风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件为橡胶脚垫,所述电机壳上设有供所述橡胶脚垫卡设的卡持槽,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设所述橡胶脚垫,以连接所述电机壳及所述风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脚垫为多个,多个所述橡胶脚垫围绕所述电机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脚垫的侧壁面上设有与所述卡持槽相适配的内凹槽,且在所述橡胶脚垫卡持于所述卡持槽时,所述内凹槽的侧壁面抵接所述电机壳的外壁面设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减震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橡胶圈,两所述橡胶圈包覆所述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且安装于所述电机壳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相互连接的第一半壳及第二半壳,两所述橡胶圈沿第二方向包覆所述驱动电机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线轮及柔性带,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线轮,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二减震件与所述线轮连接,以驱动所述柔性带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远离所述送风口的一侧移动;所述复位件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复位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环发生装置还包括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安装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和所述壳体的其中一者,并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和所述壳体的另一者滚动配合,而使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可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移动。

1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具有换热风道及安装口,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涡环发生装置的送风口通过所述安装口与室内连通;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所述送风口相连通的导流件,所述导流件环绕所述送风口设置,所述导流件的外壁面与所述安装口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所述散风出风通道与所述换热风道相连通,所述导流件用于引导所述散风出风通道处的气流,以使得所述散风出风通道吹出的气流偏离所述送风口吹出的气流方向。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驱动装置及可活动设于壳体内的气流推动组件;壳体包括设有出风口的风筒和安装于出风口的集流件,集流件上设有与风筒连通、且过风面积小于出风口的送风口;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传动件、复位件、第一减震件和/或第二减震件,驱动件通过第一减震件安装于壳体,传动件的一端与气流推动组件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减震件与驱动件连接,驱动件驱动传动件带动气流推动组件朝向壳体的一侧移动,复位件的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气流推动组件连接,以驱动气流推动组件朝与传动件的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复位移动。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能够有效降低驱动装置的噪音。

技术研发人员:陈良锐;康铁生;张滔;郑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0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28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