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1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将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通过空调常规风口吹出,其出风方式为常规出风,而常规出风口出来的气流是固定不变的,其辐射范围短且窄,无法实现大范围及远距离送风,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设置涡环发生装置能够实现远距离送风。涡环发生装置通过使用气流推动组件挤压壳体内的气体,能够实现涡环的送出。目前有通过齿轮齿条驱动气流推动组件的方式,而此种方式为刚性传动,使得涡环发生装置在工作时易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音。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涡环发生装置,旨在解决上述提出的一个或多个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气流推动组件、驱动装置及复位件;所述壳体包括风筒和集流件,所述风筒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集流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集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风筒连通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过风面积;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周期性的推动气流由所述送风口吹出;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及柔性带,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柔性带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远离所述送风口的一侧移动;所述复位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壳体,以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复位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线轮,所述柔性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线轮,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线轮相连接,以在所述驱动件工作时驱动所述线轮卷绕所述柔性带,以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远离所述送风口的一侧移动,且在所述驱动件停止工作时,通过复位件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复位移动,并带动所述柔性带从所述线轮中伸展。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包括推板,所述柔性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推板的中部,另一端与所述线轮的卷绕面相切。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涡环发生装置还包括柔性带固定板,所述柔性带固定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推板背离所述送风口的一侧,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柔性带固定板。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线轮包括沿其径向相互拼接的第一半壳及第二半壳,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压接于所述第一半壳及第二半壳之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壳朝向所述第二半壳的拼接处设有第一凹凸部,所述第二半壳朝向所述第一半壳的拼接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凹凸部适配的第二凹凸部,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压接于所述第一凹凸部及所述第二凹凸部之间。在一实施例中,所柔性带的至少一端设有供所述柔性带固定安装的加固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涡环发生装置还包括沿所述风筒的轴向延伸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所述风筒的底壁设有供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穿设的导向孔,所述复位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导向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压缩弹簧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包括推板,所述复位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推板连接,所述压缩弹簧设于所述推板的中部,或,所述压缩弹簧为多个,多个所述压缩弹簧沿所述推板的周向间隔分布。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带由纤维材料、聚氯乙烯、尼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带为同步带。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及涡环发生装置,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气流推动组件、驱动装置及复位件;所述壳体包括风筒和集流件,所述风筒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集流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集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风筒连通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过风面积;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周期性的推动气流由所述送风口吹出;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及柔性带,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柔性带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远离所述送风口的一侧移动;所述复位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壳体,以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复位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内具有换热风道及安装口,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涡环发生装置的送风口通过所述安装口与室内连通;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所述送风口相连通的导流件,所述导流件环绕所述送风口设置,所述导流件的外壁面与所述安装口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所述散风出风通道与所述换热风道相连通,所述导流件用于引导所述散风出风通道处的气流,以使得所述散风出风通道吹出的气流偏离所述送风口吹出的气流方向。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面板及连接于所述面板两侧的两侧板,所述安装口设于所述面板上,至少一所述侧板上开设有一个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换热风道相连通。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及涡环发生装置,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气流推动组件、驱动装置及复位件;所述壳体包括风筒和集流件,所述风筒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集流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集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风筒连通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过风面积;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周期性的推动气流由所述送风口吹出;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及柔性带,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柔性带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远离所述送风口的一侧移动;所述复位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壳体,以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复位移动。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通过使得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第一出风口的过风面积,且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壳体内,以周期性的推动气流由送风口吹出,则能够从送风口周期性的输出涡环气流,可实现定向、定点和远距离送风。同时,通过驱动件驱动柔性带带动气流推动组件朝远离送风口的一侧移动,通过复位件驱动气流推动组件朝靠近送风口的一侧移动,相比于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将刚性传动转化为柔性传动,则能够有效降低涡环发生装置的振动噪音和运动摩擦噪音,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涡环发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的线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的柔性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空调室内机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涡环发生装置132柔性带160导向杆110壳体133线轮200外壳111风筒40第一半壳210换热风道10第一出风口41第一凹凸部220安装口112集流件50第二半壳230散风出风风道30送风口51第二凹凸部240面板120气流推动组件134加固件250侧板130驱动装置140复位件251第二出风口131驱动件150柔性带固定板300导流件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本发明提出一种涡环发生装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涡环发生装置100包括壳体110、气流推动组件120、驱动装置130及复位件140。壳体110包括风筒111和集流件112,风筒111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10,集流件112安装于第一出风口10,集流件112上设置有与风筒111连通的送风口30,送风口30的过风面积小于第一出风口10的过风面积。气流推动组件120可活动地设于壳体110内,以周期性的推动气流由送风口30吹出。驱动装置130包括驱动件131及柔性带132,柔性带132的一端固定于气流推动组件120,另一端固定于驱动件131,驱动件131用以驱动柔性带132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远离送风口30的一侧移动。复位件140的一端连接气流推动组件120,另一端连接壳体110,以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靠近送风口30的一侧复位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内腔形成涡环风道,壳体110的形状可以为直筒形、弯折筒型,其截面可以为矩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异形等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涡环风道的整体形状及其截面形状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气流推动组件120整体的形状大致与壳体110的内腔形状相适配,且尺寸略小于壳体110的内腔的横截面尺寸,从而使得气流推动组件120可在壳体110内沿其轴向活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具体可以在风筒111内轴向移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可以为活塞、推板,也可以由推板及设置在推板周缘的薄膜组合而成,只需能够推动壳体110内的气流,使得送风口30吹出涡环即可,在此不对气流推动组件120的结构进行具体限定。为了便于气流推动组件120朝远离送风口30的一侧移动,可在风筒111的底壁或邻近底壁的侧壁上开设换气口。第一出风口10、送风口3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风筒111大致呈筒状设置。在一实施例中,集流件112为集流罩,集流罩自出风口向送风口30呈渐缩设置。集流罩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为了降低风阻,集流罩大致呈圆筒状。通过使得集流罩自出风口向送风口30呈渐缩设置,则集流罩能够对从出风口送出的风进行集流,且使得涡环的产生和吹出更加顺畅。在另一实施例中,集流件112为集流板,集流板安装于第一出风口10,集流板上开设有送风口30。集流板可以为盖设在第一出风口10处的一块板,且通过在集流板上开设比出风口小的送风口30,则气流从出风口向送风口30吹出时,由于集流板的部分阻挡作用,能够使得送风口30吹出的气流为涡环状。且集流板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加工。在其他实施例中,集流件112还可由几块板围合形成,通过在其中一块板上设置送风口30,同样可以实现形成涡环。集流件112还可以由集流板及集流罩组合形成,集流件112与风筒111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当集流件112与风筒111分体成型时,集流件112与风筒111密封连接。当集流罩与风筒111一体成型设置时,以风筒111与集流件112相接处为界限,划分一虚拟的分界线,该分界线的一侧为风筒111,另一侧为集流件112,而于分界线处形成有风筒111的出风口。无疑,该出风口的过风面积大于集流件112的送风口30的过风面积。集流件112与风筒111的外壁面的延伸方向可以一致,即两者的外壁面的长度延伸线呈一条直线,此时,涡环送风部为一个完整无转接线的形状。集流件112与风筒111的外壁面的延伸方向可以不一致,即两者的外壁面的长度延伸线呈夹角设置,此时,集流件112与风筒111的连接处会形成有一转接线。通过使得送风口30的过风面积小于第一出风口10的过风面积,因此从第一出风口10流向送风口30的气流中,会有部分气流沿着集流件112的内壁面,然后从送风口30周缘流出,另一部分气流则从送风口30中部流出。将从送风口30边缘流出的部分气流定义为边缘气流,将从送风口30中部流出的气流定位为中部气流。那么,边缘气流因受到集流件112内壁面的阻力。相较于中部气流而言,流速更低。这种流速的差距,将导致气流从送风口30流出时,会产生涡环气流。在相同的风量下,涡环送风的方式能够实现定向、定点和远距离送风。且涡环在传送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空气发生热交换,涡环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温差不大,保证了涡环吹在人身上时不会产生明显的过冷或过热感觉,提升舒适性。可以理解的是,柔性带132的长度应大于气流推动组件120的移动行程,从而能够在气流推动组件120最靠近送风口30时,拉动气流推动组件120逐渐向远离送风口30的方向移动。柔性带132是指可以轻易发生变形但不易被破坏的带状结构。柔性带132的材料可以为尼龙、棉、纤维等布艺材料,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等,也可以为上述材料拼接或混合形成。为了进一步提高传动效果,还可以使得柔性带132为同步带。则使得传动更加准确、平稳,且具有缓冲减振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噪音。柔性带132的一端可以通过焊接、卡接、螺钉连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气流推动组件120上。驱动件131可以为驱动气缸、驱动电机等,驱动电机具有体积小、易于控制等优势,以下以驱动电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柔性带132可以直接缠绕在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也可以通过设置与驱动电机连接的线轮133,将柔性带132固定在线轮133上,从而带动柔性带132卷绕在线轮133上。复位件140可以为压缩弹簧。此时,压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气流推动组件120,另一端连接壳体110。气流推动组件120在柔性带132的牵引下移动至远离送风口30一侧时,压缩弹簧受压,在驱动电机断电时,压缩弹簧弹性恢复,从而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快速移动至靠近送风口30的一侧,进而推出涡环气流。复位件140也可以为相互排斥的两个磁性件,此时,一个磁性件设置在气流推动组件120上,另一个设置在风筒111的底壁上。在驱动电机通电时,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转动,以卷绕柔性带132,且驱动力大于两个磁性件之间的排斥力,进而将气流推动组件120拉动至远离送风口30的位置。当驱动电机断电时,驱动力消失,两个磁性件的排斥力将气流推动组件120推动至靠近送风口30的位置,从而实现从送风口30处快速吹出涡环气流。在需要推出涡环气流时,驱动件131通过卷绕收缩柔性带132,从而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远离送风口30的一侧移动,随后驱动件131停止工作,通过复位件140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往靠近送风口30的一侧移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推动气流快速由送风口30吹出,而通过使得送风口30的过风面积小于出风口的过风面积,则能够从送风口30吹出涡环气流。如此循环往复,能够周期性的由送风口30吹出涡环气流。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100通过使得送风口30的过风面积小于第一出风口10的过风面积,且气流推动组件120可活动地设于壳体110内,以周期性的推动气流由送风口30吹出,则能够从送风口30周期性的输出涡环气流,可实现定向、定点和远距离送风。同时,通过驱动件131驱动柔性带132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远离送风口30的一侧移动,通过复位件140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靠近送风口30的一侧移动,相比于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将刚性传动转化为柔性传动,则能够有效降低涡环发生装置100的振动噪音和运动摩擦噪音,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在实际应用中,请一并参照图4,驱动装置130还包括线轮133,柔性带132的一端连接于线轮133,驱动件131与线轮133相连接,以在驱动件131工作时驱动线轮133卷绕柔性带132,以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远离送风口30的一侧移动,且在驱动件131停止工作时,通过复位件140驱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靠近送风口30的一侧复位移动,并带动柔性带132从线轮133中伸展。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带132的一端固定在线轮133上,使得柔性带132能够绕线轮133的卷绕面进行卷绕。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线轮133固定连接,进而在驱动电机通电时带动线轮133正向转动以卷绕柔性带132。而在驱动电机断电时,线轮133能够在较小的驱动力下实现反向转动,进而使得柔性带132能够在气流推板组件复位移动时从线轮133中伸展开来。通过设置线轮133,将柔性带132卷绕在线轮133上,使得柔性带132的卷绕更加规整,不易发生偏移,从而易于柔性带132的收缩和伸展。在驱动件131工作时,驱动力大于复位件140的复位力,从而能够通过线轮133卷绕柔性带132,以拉动气流推动组件120朝远离送风口30的一侧移动。而当驱动件131停止工作时,驱动力消失,复位件140的复位力带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快速朝靠近送风口30的一侧复位移动,同时带动柔性带132伸展,如此,能够实现气流推动组件120沿壳体110的轴向周期性的往复移动。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6所示,气流推动组件120包括推板,柔性带132的一端连接于推板的中部,另一端与于线轮133的卷绕面相切。柔性带13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推板的中部,则在线轮133卷绕柔性带132时,能够拉动推板的中部,从而使得推板整体的受力更加均匀,进而使得推板在柔性带132的牵引下的移动更加平稳。柔性带132的另一端连接于线轮133,且使得柔性带132与线轮133的卷绕面相切,进而实现柔性带132绕线轮133的卷绕面进行卷绕。如此,使得柔性带132的卷绕更加整齐,进一步提高推板的移动平稳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涡环发生装置100还包括柔性带固定板150,柔性带固定板150可拆卸地安装于推板背离送风口30的一侧,柔性带132的一端固定于柔性带固定板150。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带固定板150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方式与推板可拆卸连接。柔性带132通过柔性带固定板150固定在推板上,一方面便于柔性带132的拆装,另一方面使得柔性带132的连接更加稳固。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线轮133包括沿其径向相互拼接的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柔性带132的一端压接于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可以为整个线轮133的一半,也可以使得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的其中一者的尺寸大于线轮133的一半,另一者小于线轮133的一半,只需使得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沿径向拼接呈一个完整的线轮133即可。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之间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磁吸等方式可拆卸拼接。通过使得柔性带132的一端压接在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之间,则提高了柔性带132与线轮133的连接稳固性,另外,使得柔性带132的一端可拆,从而易于柔性带132的更换和调整。柔性带132具体可以压接在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的拼接面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半壳40朝向第二半壳50的拼接处设有第一凹凸部41,第二半壳50朝向第一半壳40的拼接处设有与第一凹凸部41适配的第二凹凸部51,柔性带132的一端压接于第一凹凸部41及第二凹凸部51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的中部可以为中空也可以为实心。则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的拼接面可以仅为半壳的边缘,也可以包括其中部的端面。通过使得第一半壳40的拼接处设置第一凹凸部41,第二半壳50上设置与第一凹凸部41配合的第二凹凸部51,将柔性带132的一端压接在第一凹凸部41及第二凹凸部51之间,则在第一半壳40及第二半壳50拼接后,增大了柔性带132与半壳的接触面及摩擦力,从而使得柔性带132更加紧密和稳固的固定在线轮133上。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柔性带132的至少一端设有供柔性带132固定安装的加固件134。加固件134具体可以为金属片或塑料片等硬质结构。通过使得柔性带132的端部设置加固件134,则能够增加柔性带132端部的强度和硬度,从而更加易于实现柔性带132的端部与气流推动组件120及线轮133的固定。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涡环发生装置100还包括沿风筒111的轴向延伸的导向杆160,导向杆160的一端连接于气流推动组件120,风筒111的底壁设有供导向杆160的另一端穿设的导向孔,复位件140为压缩弹簧,导向杆160的延伸方向与压缩弹簧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杆160的数量可以一个或者多个,压缩弹簧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导向杆160的数量与压缩弹簧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导向杆160的延伸方向与压缩弹簧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则可以完全一致,也可以有小于或等于5度的偏差。导向杆160与压缩弹簧可以同轴设置,也可以不同轴设置,当同轴设置时,压缩弹簧套设在导向杆160的外围。如此,导向杆160不仅对气流推动组件120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对弹簧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导向杆160可以通过卡接、螺钉连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气流推动组件120上。通过在风筒111的底壁上设置导向孔,则在气流推动组件120往远离送风口30的一侧移动时,导杆从导向孔传过,且为气流推动组件120的移动提供导向作用。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所示,气流推动组件120包括推板,复位件140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推板连接,压缩弹簧设于推板的中部。此时,压缩弹簧可以仅为一个,设置在推板的中部,则使得压缩弹簧在推动推板复位移动时,推板的整体受力均匀,从而复位移动更加平稳。在另一实施例中,压缩弹簧为多个,多个压缩弹簧沿推板的周向间隔分布。压缩弹簧具体可以为3个、4个、5个、6个等。多个压缩弹簧可沿推板的周向均匀且间隔分布,则使得推板的受力更加均匀,移动更加平稳。通过设置多个压缩弹簧,一方面使得气流推动组件120的回复移动更加平稳,另一方面增大了回复力,则推动气流推动组件120在朝靠近送风口30方向一侧回复移动时速度更快,从而使得涡环气流的送风距离更远。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请参图7至图9,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200和涡环发生装置100,涡环发生装置100安装于外壳200,该涡环发生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涡环发生装置100具体可以安装在外壳200上,也可以安装在外壳200内。且涡环发生装置100的风道与外壳200内的换热风道210可以连通,也可以不连通。该空调室内机可以为空调室内机、移动空调、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窗机等。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及图8所示,外壳200内具有换热风道210及安装口220,涡环发生装置100安装于外壳200内,且涡环发生装置100的送风口30通过安装口220与室内连通;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送风口30相连通的导流件300,导流件300环绕送风口30设置,导流件300的外壁面与安装口22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230,散风出风通道230与换热风道210相连通,导流件300用于引导散风出风通道230处的气流,以使得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偏离送风口30吹出的气流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如通过两个子壳体拼接而成。外壳200的安装口22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异形等,其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安装口220与送风口30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送风口30通过安装口220与室内连通,则集流件112可以设于壳体110内,使得送风口30对应涡环出风口设置;也可以将集流件112抵接面板240,即使得涡环出风口与送风口30相接;还可以将集流件112伸出面板240设置,使得送风口30置于面板240外。导流件300环绕送风口30设置,则导流件300可以连接在集流件112的外周侧壁上。通过导流件300的作用,能够将集流件112外周侧壁的气流顺利的引导至偏离涡环气流吹出的方向,进而避免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影响涡环气流的形成和送风。导流件300可以设置在外壳200内,也可以伸出外壳200设置,还可以与外壳200相平齐。当导流件300设置在外壳200内,或与外壳200相平齐时,应使得导流件300的出风口径向尺寸小于安装口220的径向尺寸,从而顺利的使得导流件300的外壁面与安装口22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230。导流件300与涡环发生装置100的集流件112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当导流件300与集流件112一体成型设置,且导流件300伸出外壳200设置的时候,导流件300对应安装口220的位置的径向尺寸应小于安装口220的径向尺寸,则使得安装口220的中部形成涡环出风口,周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230。当导流件300与集流件112分体成型设置,且导流件300伸出外壳200设置,以及涡环发生装置100的集流件112设于壳体110内时。送风口30位于面板240内侧,此时导流件300对应安装口220的位置的径向尺寸应小于安装口220的径向尺寸,使得导流件300与安装口220的内壁面之间围合形成散风出风通道230。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能够实现无风感送风,送风更加柔和,舒适性更高。在一实施例中,导流件300为导流筒,导流筒远离送风口30的一端设有导流板。当导流件300设置在外壳200内时,可以使得导流筒整体呈自内向外渐扩的形式,也可以使得导流板呈自内向外渐扩的形式。当导流件300伸出外壳200设置时,导流筒可以为直筒,导流板也可以呈直板设置。如此,导流筒与集流件112相接,一方面引导涡环气流的吹出,另一方面将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引导至远离送风口30的涡环气流吹出的方向,进而使得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不会影响涡环气流。此时导流筒与集流件112可以呈一体无转接线设置,导流筒也可以呈直筒状设置。换热风道210指的是从主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能够在此通道内进行换热,然后由第二出风口251吹出。换热风道210内设有换热器,换热器下方设置有接水盘,用于收集和排除冷凝水。换热风道210可以直接由外壳200围合形成,也可以由外壳200内的风道内壁围合形成。外壳200及换热风道21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等。换热风道210的延伸形状可以为直筒型、也可以为弯折型等。本发明空调室内机通过在涡环发生装置100的送风口30处设置导流件300,使得导流件300的外壁面与安装口22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230,导流件300用于引导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以使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偏离涡环气流吹出的方向。如此,充分利用面板240上开设的安装口220,使得安装口220的中部吹出涡环气流,四周吹出换热散风气流,且散风出风通道230吹出的气流不会影响涡环气流。如此,在涡环精确送风、送风距离远、传播效率高的同时,结合散风出风,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的送风区域更广,送风距离更远,换热效率高,则空间温度更加均匀,舒适度更高。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及图8,外壳200包括面板240及连接于面板240两侧的两侧板250,安装口220设于面板240上,至少一侧板250上开设有一个第二出风口251,第二出风口251与换热风道210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与面板240的两侧相连的两相对的侧板250,指的是位于整个外壳200左右两侧的侧板250。可以在其中一个侧板250上开设一个第二出风口251,也可以在两个侧板250上均开设第二出风口251。为了使得出风范围更广、出风区域更大,优选地在两个侧板250上均开设第二出风口251。第二出风口25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为了使得出风量更大,优选地为长条形。面板240与两侧板25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外壳200上还开设有进风口,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风机,换热风机安装于换热风道210。换热风机用于驱动足够的气流由进风口流经换热风道210,并由第二出风口251吹出。进风口可以开设于面板240和\或两侧板250上,还可以开设在外壳200的后面板240上。通过在侧板250上开设第二出风口251,则使得常规送风的气流不会影响涡环气流,在使得出风区域广,送风距离远,送风形式多样的同时,使得气流的传播效率高,则提高房间的换热效率,使得空间的温度更加均匀,进而提高舒适性。常规送风和涡环送风可同时开启或单独开启。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其中,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涡环发生装置100,该涡环发生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风筒和集流件,所述风筒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集流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集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风筒连通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过风面积;

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周期性的推动气流由所述送风口吹出;

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及柔性带,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柔性带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远离所述送风口的一侧移动;以及

复位件,所述复位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壳体,以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复位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线轮,所述柔性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线轮,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线轮相连接,以在所述驱动件工作时驱动所述线轮卷绕所述柔性带,以带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远离所述送风口的一侧移动,且在所述驱动件停止工作时,通过复位件驱动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朝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复位移动,并带动所述柔性带从所述线轮中伸展。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包括推板,所述柔性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推板的中部,另一端与所述线轮的卷绕面相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环发生装置还包括柔性带固定板,所述柔性带固定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推板背离所述送风口的一侧,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柔性带固定板。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轮包括沿其径向相互拼接的第一半壳及第二半壳,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压接于所述第一半壳及第二半壳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壳朝向所述第二半壳的拼接处设有第一凹凸部,所述第二半壳朝向所述第一半壳的拼接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凹凸部适配的第二凹凸部,所述柔性带的一端压接于所述第一凹凸部及所述第二凹凸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柔性带的至少一端设有供所述柔性带固定安装的加固件。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环发生装置还包括沿所述风筒的轴向延伸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所述风筒的底壁设有供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穿设的导向孔,所述复位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导向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压缩弹簧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推动组件包括推板,所述复位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推板连接,所述压缩弹簧设于所述推板的中部,或,所述压缩弹簧为多个,多个所述压缩弹簧沿所述推板的周向间隔分布。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带由纤维材料、聚氯乙烯、尼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1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涡环发生装置,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具有换热风道及安装口,所述涡环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涡环发生装置的送风口通过所述安装口与室内连通;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与所述送风口相连通的导流件,所述导流件环绕所述送风口设置,所述导流件的外壁面与所述安装口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散风出风通道,所述散风出风通道与所述换热风道相连通,所述导流件用于引导所述散风出风通道处的气流,以使得所述散风出风通道吹出的气流偏离所述送风口吹出的气流方向。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面板及连接于所述面板两侧的两侧板,所述安装口设于所述面板上,至少一所述侧板上开设有一个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换热风道相连通。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涡环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气流推动组件、驱动装置和复位件;壳体包括风筒和集流件,风筒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集流件安装于第一出风口,集流件上设置有与风筒连通的送风口,送风口的过风面积小于第一出风口的过风面积;气流推动组件可活动地设于壳体内,以周期性的推动气流由送风口吹出;驱动装置包括驱动件及柔性带,柔性带的一端固定于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固定于驱动件,驱动件用以驱动柔性带带动气流推动组件朝远离送风口的一侧移动;复位件的一端连接气流推动组件,另一端连接壳体,以驱动气流推动组件朝靠近送风口的一侧复位移动。本发明涡环发生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噪音。

技术研发人员:袁海;谢鹏;康铁生;陈良锐;赵帅;张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0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28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