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涂胶封边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18


本发明涉及电芯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涂胶封边生产线。



背景技术:

电芯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涂胶封边,电芯的涂胶封边包括涂uv胶、uv固化、热压和冷压等等多道工序。

现有技术中电芯的各道工序大多单独完成,而且一次只能对一个电芯进行加工,电芯生产效率偏低;而且现有技术中在对电芯裙边进行涂胶时的涂胶精度不高。

因此,亟需一种涂胶封边生产线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涂胶封边生产线,能够实现电芯的自动涂胶封边,提高了电芯的生产效率和电芯裙边的涂胶精度。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涂胶封边生产线,电芯包括电芯本体和电芯裙边,包括沿预设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用于对所述电芯裙边进行切边和/或切角的裁切装置、第一裙边整形装置、涂胶装置、涂胶检测装置和折边整形装置,用于沿所述预设输送方向输送所述电芯的治具回流装置,及能够将至少两个所述电芯上料至所述治具回流装置的上料装置;所述涂胶装置包括:

拍照定位模组,用于拍摄待涂胶的所述电芯以确定所述电芯裙边的位置;

两个涂胶模组,分别设于所述预设输送方向的两侧,所述涂胶模组包括两个竖直相对设置的涂胶组件,两个所述涂胶组件分别用于对所述电芯裙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进行涂胶,并利用从所述上表面和/或所述下表面喷出的胶包覆所述电芯裙边的外壁。

作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涂胶组件均包括:

涂胶滑台,所述涂胶滑台能够沿所述预设输送方向水平移动,且能够沿垂直于待涂胶所述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

点胶机,所述点胶机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涂胶滑台上。

作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裁切装置包括切角组件,所述预设输送方向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切角组件,所述切角组件包括两个相邻设置且间距可调的切角单元,每个所述切角单元包括上切刀、与所述上切刀竖直正对设置的下切刀及驱动所述上切刀和所述下切刀闭合以对所述电芯裙边的边角进行裁切的第一切角气缸。

作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治具回流装置上设有多个用于对所述电芯进行夹紧的电芯治具,所述电芯治具包括:

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竖直正对分布;

提升组件,其能够上升以使所述下连接板下降,以将所述电芯夹设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所述提升组件能够下降以使所述下连接板上升,以将夹设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的电芯松开。

作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芯治具还包括治具底板,所述提升组件包括提升杆和连杆单元,所述提升杆的一端连接有提升块,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上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并连接于所述连杆单元,所述提升杆与所述下连接板滑动连接;

所述连杆单元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治具底板,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下连接板;

所述提升块能够向上拉动所述提升杆上升,以使所述连杆单元带动所述下连接板下降;所述下连接板能够上升,以使所述连杆单元向下拉动所述提升杆下降。

作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开夹装置,所述开夹装置包括:

水平开夹气缸,其活动端连接有插接块,用于驱动所述插接块插接于所述提升组件以驱动所述提升组件上升或使所述插接块与所述提升组件脱离;

竖直开夹气缸,其活动端连接于所述水平开夹气缸的固定端,用于驱动所述水平开夹气缸上升以使所述水平开夹气缸带动所述提升组件上升,还用于驱动所述水平开夹气缸下降。

作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涂胶检测装置配设有所述开夹装置,所述涂胶检测装置包括:

电芯涂胶搬运组件;

两个涂胶检测组件,沿所述电芯搬运组件搬运所述电芯的预设搬运方向依次分布,分别对每个所述电芯的两个所述电芯裙边进行拍照以确定所述电芯裙边涂覆的胶是否合格;

所述电芯涂胶搬运组件用于将经过所述开夹装置开夹后的所述电芯依次输送至两个所述涂胶检测组件,并将经过两个所述涂胶检测组件检测后的所述电芯回送至所述治具回流装置,所述开夹装置还用于将回送至所述治具回流装置的电芯由所述电芯治具夹紧。

作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治具回流装置包括沿所述预设输送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所述第一输送段和所述第二输送段均能够沿所述预设输送方向输送夹设有所述电芯的所述电芯治具,所述第二输送段设有两个;

所述折边整形装置包括:

两个折边整形单元,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所述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分布,每个所述折边整形单元形成有一个电芯通道,每个所述电芯通道内设有一个所述第二输送段;

折边整形滑板,两个所述折边整形单元均设于所述折边整形滑板上,所述折边整形滑板能够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所述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使两个所述第二输送段交替与所述第一输送段对接,以承接所述第一输送段输送的夹设有所述电芯的所述电芯治具。

作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折边整形单元包括沿所述预设输送方向依次分布的:

滚折热压模组,用于对所述电芯进行滚折热压处理;

冷压模组,用于对经过滚折热压处理的所述电芯进行冷压处理。

作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设于所述涂胶装置和所述涂胶检测装置之间的固化装置,所述固化装置包括设于所述预设输送方向两侧的固化组件,每个所述固化组件包括固化光照,所述固化光照能够沿垂直于待固化所述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运动且能够沿竖直方向升降,以对所述电芯裙边上的胶进行固化。

作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料装置包括:

双工位转盘,其上设有至少两个电芯放置位;

上料机械手,位于所述双工位转盘上游,用于将所述电芯放置于所述电芯放置位,所述双工位转盘能够转动以将处于所述电芯放置位的所述电芯输送至上料位;

搬运机械手,位于所述双工位转盘的下游,用于将处于所述上料位的所述电芯一次性搬运至所述治具回流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可以依次对电芯裙边进行裁切、整形、涂胶、涂胶检测和折边整处理,实现电芯涂胶封边自动化;上料装置可以一次将至少输送两个电芯上料至治具回流装置,提高了电芯涂胶封边的效率;而且本发明提供的涂胶装置利用两个涂胶模组分别对两个电芯裙边进行涂胶,而且一个涂胶模组包括涂胶组件,分别对电芯裙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进行涂胶,并利用从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喷出的胶包覆电芯裙边的外壁,提高了涂胶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涂胶封边生产线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芯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具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具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具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裙边整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切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切角组的轴测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第二切角部的轴测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支撑座下底面的轴测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涂胶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涂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3是图12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涂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涂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b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涂胶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涂胶拍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涂胶拍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c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点胶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点胶检测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熔胶涂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涂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涂覆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边整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边整形装置的局部结构。

图中:

100、入料组件;200、电芯翻转组件;300、入料机械手;400、双工位转盘;500、搬运机械手;600、背部台阶整形装置;700、排料机械手;800、电芯滚面装置;900、排出机械手;1000、出料装置;2000、折边整形装置;

1、电芯治具;10、上连接板;11、上压块;12、下压块;131、提升块;132、提升杆;141、第一连杆;142、第二连杆;143、第三连杆;144、第四连杆;145、第五连杆;15、治具底板;16、下连接板;17、弹性复位件;

2、治具回流装置;20、治具滑板;201、回流插块;21、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1、第一回流滑轨;212、回流电机;213、回流丝杠;214、升降滑板;22、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1、回流托块;222、第二回流升降单元;23、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1、第二回流滑轨;232、第一回流插板;233、第二水平回流单元;234、第三水平回流单元;24、第三水平回流组件;241、回流机械手;242、回流气缸;243、第二回流插板;25、第二输送段;

3、第二裙边整形装置;31、裙边整形放置位;32、第一上整形热压块;33、第一下整形热压块;34、竖直整形气缸;35、水平整形驱动;

41、第一裙边裁切组件;42、第二裙边裁切组件;

43、切角组件;431、切角机架;432、切角单元;4321、第一切角部;4322、第二切角部;4323、除尘部;4324、切角导块;4325、上切刀;4326、下切刀;4327、第一切角气缸;433、切角机械手;434、切角支撑板;435、切角调节螺杆;436、切角支撑座;4361、弧形滑槽;4362、通孔;4363、滑槽;437、电芯压紧机构;4371、切角固定板;4372、切角定位组;4373、第二切角气缸;438、切角拍摄结构;

5、第一裙边整形装置;

6、热熔胶涂覆装置;61、涂覆机架;62、涂覆组件;621、涂覆支架;622、涂覆滑台;6221、涂覆弧形滑槽;623、第一涂覆驱动部;624、第二涂覆驱动部;625、第三涂覆驱动部;626、涂覆机;627、下光源涂覆驱动部;63、涂覆检测组件;64、上涂覆光源;65、下涂覆光源;66、涂覆旋钮;67、涂覆螺杆;

7、固化装置;71、uv光照支架;72、uv光照底板;73、上uv光照;74、下uv光照;75、第一水平固化驱动单元;76、第二水平固化驱动单元;77、第一竖直固化驱动单元;78、第二竖直固化驱动单元;

8、涂胶检测装置;80、开夹装置;801、水平开夹气缸;802、竖直开夹气缸;803、竖直合夹气缸;804、托举缓冲部;

811、第一移送吸附单元;812、第一移送升降气缸;813、第一移送单轴机械手;

821、第二移送单轴机械手;822、第一托盘;823、第二移送吸附单元;824、第二移送升降气缸;825、第三移送单轴机械手;826、第四移送单轴机械手;827、第二托盘;

831、第三移送吸附单元;832、第三移送升降气缸;833、第五移送单轴机械手;

841、第一涂胶检测单元;842、第二涂胶检测组单元;

91、涂胶装置;910、第一涂胶光源;9101、第一涂胶光源涂胶支架;9102、第一涂胶发光件;9103、发光驱动件;

911、涂胶模组;912、涂胶组件;9121、涂胶支撑座;9122、涂胶滑台;9123、第一涂胶驱动单元;9124、涂胶机;9125、第二涂胶驱动单元;9126、接胶单元;91261、涂胶带轮;91262、涂胶传送带;9127、第三涂胶驱动单元;

913、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1、第一涂胶滑轨;9132、第一涂胶滑块;9133、第一涂胶相机;9134、第一涂胶旋钮;9135、涂胶拍照光源;

914、第二涂胶拍照组件;9141、涂胶支架;9142、第二涂胶滑轨;9143、涂胶滑动架;9144、第二涂胶旋钮;9145、第二涂胶相机组;9146、第二涂胶滑块;9147、涂胶调整螺栓;9148、第二涂胶光源;91481、第二涂胶发光件;91482、第二涂胶光源涂胶支架;91483、涂胶光源滑轨;91484、涂胶光源滑板;91485、涂胶光源旋钮;

915、第三涂胶拍照组件;9151、涂胶固定架;9152、第三涂胶滑轨;9153、第三涂胶滑块;9154、第三涂胶相机;9155、涂胶旋转柱塞;916、擦胶模组;

92、滚折热压模组;9211、第一滚折热压底板;9212、第二滚折热压底板;9213、滚折热压升降驱动;922、滚折支架;923、滚折辊子;924、热压支架;925、滚折热压块;926、滚折水平驱动;927、滚折热压水平驱动;

93、冷压模组;931、冷压底板;932、冷压水平驱动;933、冷压块;

94、折边整形滑板;95、折边整形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涂胶封边生产线,用于对电芯进行涂胶和封边,电芯包括电芯本体和电芯裙边,该涂胶封边生产线包括沿预设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用于对电芯裙边进行切边和/或切角的裁切装置、第一裙边整形装置5、涂胶装置91、涂胶检测装置和折边整形装置,用于沿预设输送方向输送电芯的治具回流装置2,及能够将至少两个电芯上料至治具回流装置2的上料装置。

如图2所示,治具回流装置2上设有多个用于对电芯进行夹紧的电芯治具1,每个电芯治具1可以同时对n个电芯进行定位和夹紧,n大于等于2。具体地,如图2所示,电芯治具1包括上连接板10、n个上压块11、下连接板16、n个下压块12、提升组件和治具底板15,n个上压块11沿电芯裙边延伸方向分布,下压块12和上压块11一一对应设置,且位于与其对应的上压块11的正下方。其中,n个上压块11均连接于上连接板10的下表面,下压块12均连接于下连接板,本实施例以n=2为例。

提升组件包括提升杆132、提升块131和连杆单元,提升杆132的上端连接于提升块131,提升杆132的下端依次穿过上连接板10、下连接板16并连接于连杆单元,提升杆132与下连接板16滑动连接。治具底板15位于连杆单元和下连接板16的下方,连杆单元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治具底板15,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下连接板16。

上述电芯治具1还包括弹性复位件17,优选地,弹性复位件17为拉簧或压簧。弹性复位件17的一端连接于治具底板15,另一端连接于下连接板16,在提升块131向上拉动提升杆132上升时,连杆单元带动下连接板16下降,以将电芯夹设于上连接板10和下连接板16之间,同时弹性复位件17将被压缩。

在需要上压块11和下压块12夹紧电芯时,弹性复位件17将推动下连接板16上升,使电芯夹设于下连接板16和上连接板10之间;同时下连接板16将会使连杆单元拉动提升杆132下降,实现提升组件的复位。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芯治具1,可以一次性对两个电芯进行定位夹紧,而且被夹紧定位后仅电芯的上、下表面与电芯治具1接触,涂胶封边主要是针对电芯裙边,采用上述电芯治具1不会影响对电芯裙边进行涂胶封边,而且从上、下方向对电芯进行定位夹紧,电芯宽度方向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提高了电芯定位的准确度。

本实施例中,连杆单元是关于提升组件对称的结构,具体地,连杆单元包括连接于提升杆132下端的第一连杆141,第一连杆141的两端均铰接有一个第二连杆142,第二连杆142背离第一连杆141的一端通过同一铰接轴铰接于第三连杆143和第四连杆144。其中,第三连杆143铰接于治具底板15,第四连杆144铰接于第五连杆145,第五连杆145连接于下连接板16。

如图3至图5所示,上述治具回流装置2用于沿预设输送方向输送装载有电芯的电芯治具1,并能够将位于预设输送方向的下料端的电芯治具1回送至预设输送方向的上料端。

具体地,上述治具回流装置2还包括两个回流升降组件及两个水平回流组件,回流升降组件分别为第一回流升降组件和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第一回流升降组件位于预设输送方向的上料端,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位于预设输送方向的下料端;两个水平回流组件分别为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和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和第一回流升降组件形成循环。

其中,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用于沿预设输送方向输送装载有电芯的电芯治具1,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沿预设回流方向输送未装载电芯的电芯治具1,上述预设输送方向和预设回流方向的方向相反,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用于将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下料端的电芯治具1输送至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的上料端,第一回流升降组件用于将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下料端的电芯治具1输送至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的上料端,以实现电芯治具1的循环使用。

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包括沿预设输送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25,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25均能够沿预设输送方向输送夹设有电芯的电芯治具1。

其中,裁切装置、裁切装置、裙边整形装置、涂胶装置91、涂胶检测装置均对应第一输送段分布,折边整形装置对应第二输送段25设置,第二输送段25设有两个,两个第二输送段25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分布,两个第二输送段25能够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使两个第二输送段25交替与第一输送段对接,以承接第一输送段输送的夹设有电芯的电芯治具1;也能使两个第二输送段25交替与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对接,以将第二输送段25上的电芯治具1输送至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输送段与其中一个第二输送段25对接时,另一个第二输送段25与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对接。

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25的结构相同,下面仅介绍第一输送段的具体结构。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输送段包括沿预设输送方向延伸的第一回流滑轨211,每个电芯治具1还包括设于治具底板15下方的治具滑板20,多个治具滑板20依次滑动设于第一回流滑轨211上,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还包括升降滑板214,驱动升降滑板214升降的第一回流升降单元,及驱动第一回流升降单元水平移动的第一水平回流单元。

每个治具滑板20在预设输送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沿预设输送方向分布的两个回流插块20,升降滑板214上设有两个第一回流插槽,第一回流升降单元定时升降,以使两个第一回流插槽同时插入相邻的两个回流插块20中,以实现回流托块221和第一回流插槽沿竖直方向插接。

上述第一回流升降单元为气缸,第一水平回流单元包括回流电机212和回流丝杠213,第一回流升降单元连接于回流丝杠213,回流电机212工作带动回流丝杠213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回流升降单元水平移动,实现电芯治具1沿预设输送方向的水平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回流单元设有多个,升降滑板214与第一水平回流单元一一对应,多个第一水平回流单元沿预设输送方向分布,实现电芯治具1沿预设输送方向的的连续输送。

如图4所示,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位于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的正下方,其包括与电芯治具1滑动配合且沿预设回流方向延伸的第二回流滑轨231、第一回流插板232、驱动第一回流插板232沿垂直于预设输送方向的方向水平移动的第二水平回流单元233、及驱动第二水平回流单元233沿预设输送方向水平移动的第三水平回流单元234。其中,第一回流插板232上设有第二回流插槽,第二水平回流单元233驱动第一回流插板232沿垂直于预设输送方向的方向水平移动,以使第二回流插槽与回流插块20插接配合,第二水平回流单元233采用气缸,第三水平回流单元234为电机齿轮齿条结构,通过第三水平回流单元234驱动第二水平回流单元233沿预设回流方向水平移动,以带动电芯治具1沿预设回流方向水平移动,将电芯治具1送至第一回流升降组件。

本实施例中,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设有多个,多个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沿预设回流方向依次分布,实现沿预设回流方向的连续输送电芯治具1。

为了保证电芯治具1输送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增设了第三水平回流组件24,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和第三水平回流组件24设于预设回流方向的两侧。第三水平回流组件24包括回流机械手241和回流气缸242,回流气缸242的伸出端设有第二回流插板243,第二回流插板243上设有第三回流插槽,回流气缸242驱动第二回流插板243沿垂直于预设输送方向的方向水平移动,以使第三回流插槽插接于回流插块20。回流机械手241为单轴机械手,用于驱动回流气缸242沿预设回流方向的水平移动,以实现电芯治具1沿预设回流方向的水平移动。

第一回流升降组件和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的结构相同,下面仅介绍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的结构,如图5所示,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包括回流托块221,及驱动回流托块221升降的第二回流升降单元222,第二回流升降单元222为电机、皮带和滑轨构成的升降结构,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叙。

采用上述治具回流装置2对电芯治具1进行输送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回流升降单元驱动升降滑板214上升,以使两个第一回流插槽同时插入相邻设置的两个回流插块20中,第一水平回流单元驱动第一回流升降单元沿预设输送方向移动,以带动电芯治具1相对第一回流滑轨211沿预设输送方向水平滑动,以使电芯治具1逐渐靠近第二输送段25。

驱动两个第二输送段25水平移动,使其中一个第二输送段25的第一回流滑轨211与第一输送段的第一回流滑轨211对接,由该第二输送段25承接第一输送段输送的电芯治具1;同时利用第二回流升降单元222驱动回流托块221升降使回流托块221与另一第二输送段25的第一回流滑轨211对接,以将该第二输送段25输送的电芯治具1通过第二回流升降单元222送至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

回流托块221承接第二输送段25输送的电芯治具1,而后第一回流升降单元驱动升降滑板214下降,第一水平回流单元驱动第一回流升降单元带动升降滑板214沿预设回流方向移动,以输送另一个电芯治具1;同时第二回流升降单元222驱动回流托块221下降,同时第三水平回流单元234带动第二水平回流单元233沿预设输送方向的方向移动,并利用第二水平回流单元233驱动第一回流插板232沿垂直于预设输送方向水平移动,以使第二回流升降单元222驱动回流托块221下降至与第二回流滑轨231对接时,回流插块20正好插入第二回流插槽中,再通过第三水平回流单元234驱动第二水平回流单元233沿预设回流方向水平移动,以实现电芯治具1沿预设回流方向的水平移动。

在第二水平回流组件23将电芯治具1输送至第一升降回流组件时,由第一升降回流组件驱动电芯治具1上升以将电芯治具1输送至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的上料端,实现电芯治具1的循环使用。

请再次参阅图1,上述上料装置包括沿电芯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入料组件100、电芯翻转组件200、入料机械手300、双工位转盘400及搬运机械手500,其中入料组件100为皮带输送结构,电芯翻转组件200用于对电芯竖直方向分布的上、下表面进行ccd拍照检测,上述入料组件100和电芯翻转组件200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双工位转盘400上设有四个工位,其中两个工位为电芯放置位,两个工位为上料位,入料机械手300用于将经过电芯翻转组件200处理的电芯搬运至电芯放置位,通过电机等驱动双工位转盘400一次旋转180°,以将两个放置于电芯放置位的电芯输送至上料位。上述搬运机械手500采用四轴机械手,用于将位于上料位的电芯一次性搬运至位于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上料端的电芯治具1。

本实施例采用双工位转盘400,一次性将两个电芯输送至上料位,再利用搬运机械手500将处于上料位的电芯输送至第一水平回流组件21的上料端的电芯治具1,大大地提高了电芯的涂胶封边效率。

如图6所示,上述裁切装置的上游设有第二裙边整形装置3,如图6所示,第二裙边整形装置3上设有与上料位一一对应的裙边整形放置位31,搬运机械手500用于将处于上料位的电芯一次性搬运至裙边整形放置位31,以对电芯进行裙边整形;搬运机械手500还用于将经过第二裙边整形装置3进行裙边整形的电芯搬运至位于治具回流装置2上料端的电芯治具1,裁切装置位于治具回流装置2的上料端,用于同时对两个电芯依次进行裙边裁切和角裁切。

上述第二裙边整形装置3包括两个整形电芯定位组件、两个第一上整形热压块32、两个第一下整形热压块33,其中,整形电芯定位组件用于支撑电芯并对电芯进行定位,其上设有两个裙边整形放置位31,采用搬运机械手500将处于上料位的两个电芯搬运至对应的裙边整形放置位31,整形电芯定位组件采用负压吸附的方式对电芯进行定位,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两个第一上整形热压块32设于电芯裙边延伸方向的两侧,且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夹紧电芯裙边并对电芯裙边进行热压整形,可以根据不同尺寸的电芯调节两个第一上整形热压块32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采用电机驱动的齿轮齿条结构构成的水平整形驱动35调节两个第一上整形热压块32之间的距离。两个第一下整形热压块33位于对应的第一上整形热压块32的下方,采用竖直整形气缸34驱动两个第一下整形热压块33同步升降,用于对电芯裙边的下表面进行热压整形。

通过两个第一上整形热压块32和两个第一下整形热压块33对电芯裙边进行夹紧,而后两个第一上整形热压块32和两个第一下整形热压块33工作发热,以对电芯裙边进行热压整形;经过第一裙边整形装置5进行热压处理后的电芯被搬运机械手500输送至治具回流装置2上料端的电芯治具1,由电芯治具1对电芯进行夹紧。

上述第一裙边整形装置5是在裁切装置对电芯裙边进行裁切后进行的热压整形,第一裙边整形装置5包括设于预设输送方向两侧的第二上整形热压块、第二下整形热压块,由治具回流装置2将电芯输送至两个上整形热压块之间,采用电芯治具1对电芯进行夹紧,通过两个第一气缸同步工作以分别驱动两个第二上整形热压块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调节两个第二上整形热压块之间的距离,以电芯裙边的上表面进行裙边整形;通过两个第二气缸同步工作以分别驱动两个第二下整形热压块升降,以对电芯裙边的下表面进行热压整形。

如图1所示,上述裁切装置包括沿电芯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裙边裁切组件41、第二裙边裁切组件42和切角组件43,治具回流装置2依次将装载有电芯的电芯夹具输送至第一裙边裁切组件41、第二裙边裁切组件42和切角组件43,其中,第一裙边裁切组件41和第二裙边裁切组件42分别对电芯的两个电芯裙边进行裁切,第一裙边裁切组件41和第二裙边裁切组件42的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7至图10所示,上述切角组件43用于对电芯的多个边角进行裁切,上述切角组件43设置为两个,两个切角组件43设于预设输送方向的两侧且均设于切角机架431上,能够同时对电芯裙边的四个边角进行同步裁切。

本实施例中,每个切角组件43包括切角单元432,及用于驱动切角单元432多轴运动的切角机械手433,其中,切角单元432包括相邻设置且间距可调的第一切角部4321和第二切角部4322,使每个切角单元432能够对一个电芯裙边的两个边角进行裁切,同时满足各种尺寸规格的电芯裙边的裁切。此外,为了防止对电芯裙边切角时污染电芯,本实施例在第一切角部4321和第二切角部4322之间还设置有除尘部4323可采用外周面设置有气孔的气管对电芯进行吹拂除尘,有关此部分的具体结构设计,现有技术中较为常用,在此不做具体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切角部4321和第二切角部4322结构相同,均包括竖直设置的切角导块4324、沿切角导块4324长度方向设置的上切刀4325和下切刀4326、以及用于驱动上切刀4325和下切刀4326闭合后以对应电芯裙边的边角进行裁切的第一切角气缸4327。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切角气缸4327与滑动设置于切角导块4324上的上切刀4325相连接。以此结构设计,通过第一切角部4321和第二切角部4322对一个电芯裙边的两个边角进行同步裁切,而两个切角组件43相应地可同步对电芯裙边的四边角进行同步裁切,有效提升了对电芯裙边的边角进行裁切的裁切效率。

本实施例中,同一切角组件43的第一切角部4321和第二切角部4322均设于切角支撑板434上,通过切角机械手433驱动切角支撑板434沿竖直方向升降、沿电芯裙边的延伸方向水平移动以及沿垂直于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至于切角机械手433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方便调节第一切角部4321和第二切角部4322之间的间距,使得满足不同规格电芯裙边边角的裁切,第一切角部4321和第二切角部4322中一个能够沿电芯裙边的延伸方向水平移动,本实施例以第二切角部4322能够沿电芯裙边的延伸方向水平移动为例。具体地,第二切角部4322滑动设于切角支撑板434上,切角支撑板434设置有切角调节螺杆435,通过切角调节螺杆435驱动第二切角部4322沿待裁切的电芯裙边的延伸方向水平移动。该切角调节螺杆435一端设置有分度头,以此能够精准的调节第一切角部4321和第二切角部4322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例中,切角支撑板434远离第一切角部4321的一端枢接有用于架设第二切角部4322的切角支撑座436,切角支撑座436开设有用于调节第二切角部4322的裁切角度的弧形滑槽4361,切角支撑座436与外部驱动机构相连接。以此驱动切角支撑座436绕弧形滑槽4361转动,继而实现第二切角部4322裁切角度的调整,以此满足不同角度的电芯裙边边角的裁切。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将第一切角部4321也采用类似第二切角部4322的方式使其裁切角度可调,在此不做具体赘述。

进一步,在切角支撑座436靠近弧形滑槽4361一侧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用于和第二切角部4322枢接的滑槽4363,滑槽4363也呈弧形设置,为了方便第二切角部4322转动,可以在弧形滑槽4361和滑槽4363内分别设置与切角支撑板434枢接的轴承,继而使得第二切角部4322在外力作用下进行角度调整时,能够顺畅的转动。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裁切后的边角废料能够及时的排出,本实施例在第一切角部4321和第二切角部4322均设置有废料导料槽,废料导料槽位于下切刀4326的下方,该废料导料槽与切角支撑座436上的通孔4362贯通设置,以此再使得通孔4362与切角支撑板434上的开口相贯通,继而使得第二切角部4322的废料排出,有关第一切角部4321的废料排出结构可参考第一切角部4321进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赘述。

上述切角单元432还包括架设于切角机架431上方的电芯压紧机构437、以及架设于电芯压紧机构437上方且用于对切角前的电芯进行图像采集的切角拍摄结构438。上述电芯压紧机构437包括设于待切角电芯上方的切角固定板4371,驱动切角固定板4371沿竖直方向运动且连接于切角机架431的第二切角气缸4373,及能够沿垂直于待切角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的切角定位组4372,切角定位组4372用于将沿待切角电芯裙边的延伸方向对电芯进行定位。

当电芯移动至切角组件43时,通过切角拍摄结构438对切角前的电芯进行拍照,以确定电芯裙边的位置,再通过切角定位组4372对电芯进行定位;之后通过第二切角气缸4373驱动切角固定板4371向电芯侧移动对电芯进行压平;再通过切角组件43对电芯裙边的边角进行裁切。

如图11至图20所示,上述涂胶装置91用于对电芯裙边的上表面、下表面以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外壁涂覆uv胶。上述涂胶装置91包括涂胶模组911和拍照定位模组,涂胶模组911为两个,两个涂胶模组911位于预设输送方向的两侧,每个涂胶模组911包括竖直相对设置的两个涂胶组件912,两个涂胶组件912分别用于对电芯裙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涂胶,并利用从上表面和/下表面喷出的胶包覆电芯裙边的外壁。

两个涂胶模组对应四个涂胶组件,可以同时对两个电芯裙边的上、下表面以及电芯裙边的外壁同时涂胶,极大地提升了涂胶效率,从而提升了电芯的生产效率。

拍照定位模组用于拍摄电芯以确定电芯的位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治具回流装置将电芯输送至涂胶装置91之后,拍照定位模组能够拍摄电芯的位置,涂胶模组911在实际涂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拍照定位模组拍摄的电芯的位置进行精准的涂胶,从而提升了涂胶装置91的涂胶精准度,降低了电芯生产过程中的废品率。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电芯涂胶模组911应该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够接受拍照定位系统拍摄的图像信息,并且根据图像信息朝向涂胶模组911发出控制信号使其运动到较为准确的涂胶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类型、图像处理的过程以及控制系统与拍照定位模组及涂胶模组911之间的控制逻辑均可以根据现有的图像处理定位软件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来选择。也就是说,拍照定位模组和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现有产品。

每个涂胶组件912均包括涂胶支撑座9121、涂胶滑台9122、第一涂胶驱动单元9123、涂胶滑台9122、点胶机9124、第二涂胶驱动单元9125和第三涂胶驱动单元9127,涂胶滑台9122沿预设输送方向可滑动地设在涂胶支撑座9121上,第一涂胶驱动单元9123与涂胶滑台9122相配合以驱动涂胶滑台9122沿预设输送方向运动,点胶机9124沿竖直方向可滑动地设在涂胶滑台9122上,第二涂胶驱动单元9125与点胶机9124配合以驱动点胶机9124竖直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涂胶的过程中,当电芯定位完毕后,第二涂胶驱动单元9125和第三涂胶驱动单元9127驱动点胶机9124沿竖直方向竖直移动方向及沿垂直于待涂胶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并且使其运动到指定位置。点胶机9124与电芯裙边的距离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在此不做限定。当点胶机9124运动到合适的位置后,第一涂胶驱动单元9123驱动涂胶滑台9122沿垂直于待涂胶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以实现涂胶,从而实现了点胶机9124的自动滴胶。

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涂胶驱动单元9123、第二涂胶驱动单元9125以及第三涂胶驱动单元9127可以为直线电机、电动推杆、气缸等直线驱动结构。在此不对第一涂胶驱动单元9123、第二涂胶驱动单元9125以及第三涂胶驱动单元9127的具体类型做出限定,第一涂胶驱动单元9123、第二涂胶驱动单元9125以及第三涂胶驱动单元9127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驱动需要以及购买成本等因素综合选择。

两个涂胶组件912的点胶机9124沿垂直于待涂胶电芯裙边的方向错开分布,每个涂胶组件912还包括接胶单元9126,接胶单元9126用于承接从电芯裙边上漏出的胶滴,在涂胶组件912的涂胶方向上,接胶单元9126位于点胶机9124的上游,每个接胶单元9126均包括两个涂胶带轮91261及沿涂胶方向延伸且与两个涂胶带轮91261配合的涂胶传送带91262。

在滴胶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胶水滴落到电芯裙边以外的地方,而胶水滴落到其他地方可能会提升整个涂胶装置91的故障风险。而本实施例将接胶单元9126设于点胶机9124上游,在实际涂胶过程中,一个涂胶组件912的接胶单元9126位于另一个涂胶组件912的点胶机9124下方。这样滴落到电芯裙边以外的胶水能够被接胶单元9126的涂胶传送带91262接收并且运输到废胶收集装置内。由此,较好地避免了胶水污染车间或者影响涂胶装置91的现象。

当然,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驱动涂胶带轮91261旋转的可以是电机也可以是旋转气缸,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接胶单元9126还可以形成为位于点胶机9124上游的接胶罐等接胶容器,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涂胶带轮91261配合涂胶传送带91262的结构。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滴胶组件可以仅仅包括一个点胶机9124和一个能够驱动点胶机9124沿竖直方向、垂直于待涂胶电芯裙边的方向以及预设输送方向运动的机械手臂。在机械手臂的驱动作用下同样能够实现点胶机9124的前期调整以及后期滴胶。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滴胶组件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描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出选择。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涂胶模组911还包括第一涂胶光源912,第一涂胶光源912可滑动地连接在位于上方的涂胶组件912上,第一涂胶光源912具有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在涂胶开始前,第一涂胶光源912位于伸出位置且能够照亮电芯,在涂胶过程中,第一涂胶光源912位于缩回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涂胶装置91包括拍照定位模组,设置能够照亮电芯的第一涂胶光源912能够提升拍照定位模组的拍照清晰度,提升电芯的定位精度,从而提升涂胶精度。此外,第一涂胶光源912具有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能够避免在滴胶过程中胶水低落到第一涂胶光源912上污染光源的现象发生。

第一涂胶光源912包括第一涂胶光源涂胶支架91419121、第一涂胶发光件9122以及发光驱动件9123,发光驱动件9123能够驱动第一涂胶发光件9122相对第一光管涂胶支架9141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涂胶发光件9122在缩回位置和伸出位置的往复运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发光驱动件9123可以是电动推杆、气缸或者电机驱动滚珠丝杠中的任何一种,在此不对发光驱动件9123的具体类型做出限定。

拍照定位模组包括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为两个,两个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沿垂直于待涂胶电芯裙边的方向间隔分布,两个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分别用于拍摄电芯裙边的下表面,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沿预设输送方向可调整。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能够分别拍摄左侧裙边和右侧裙边的下表面。由此,在实际涂胶过程中,能够根据拍摄结果调整两个涂胶模组911的位于下侧的涂胶组件912的位置,从而提升电芯的定位精度,提升了涂胶精度。

每个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包括第一涂胶滑轨9131、第一涂胶滑块9132、第一涂胶相机9133、第一涂胶旋钮9134和涂胶拍照光源9135,第一涂胶滑轨9131沿预设输送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涂胶滑块9132可滑动地设在第一涂胶滑轨9131上,涂胶拍照光源9135连接在第一涂胶相机9133上方,第一涂胶相机9133连接在第一涂胶滑块9132上,第一涂胶旋钮9134与第一涂胶滑块9132相连,第一涂胶旋钮9134用于将第一涂胶滑块9132锁紧在第一涂胶滑轨9131上。

由于在实际产生过程中,当电芯的型号做出改变时,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的位置也要相对发生变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手动推动第一涂胶滑块9132从而调整第一涂胶相机9133的位置,使其适用于不同型号的电芯。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包括锁紧第一涂胶滑块9132的第一涂胶旋钮9134,这样,当第一涂胶相机9133的位置调整完毕后,可以通过第一涂胶旋钮9134锁紧第一涂胶滑块9132,从而使得第一涂胶相机9133相对第一涂胶滑轨9131固定,从而避免了拍照定位过程中由于第一涂胶相机9133晃动引起的定位偏差。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涂胶相机9133的运动也可以通过电机或者气缸等驱动件实现调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手动调整的技术方案。此外,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可以为一个,这个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可以同时拍摄左侧裙边和右侧裙边的下表面。

拍照定位模组还包括第二涂胶拍照组件914,第二涂胶拍照组件914位于电芯的上方,第二涂胶拍照组件914用于拍摄电芯裙边的上表面,第二涂胶拍照组件914沿垂直于待涂胶电芯裙边的方向及竖直方向可调整。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涂胶拍照组件914能够拍摄电芯裙边的上表面,这样在实际定位过程中第一涂胶拍照组件913与第二涂胶拍照组件914配合使用能够实现电芯的精确定位,从而保证涂胶精度。

第二涂胶拍照组件914包括涂胶支架9141、第二涂胶滑轨9142、涂胶滑动架9143、第二相机和第二涂胶滑块9146,第二涂胶滑轨9142连接在涂胶支架9141上且沿垂直于待涂胶电芯裙边的方向延伸,涂胶滑动架9143可滑动地设在第二涂胶滑轨9142上,第二涂胶相机组9145为两个,每个第二涂胶相机组9145包括沿预设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第二相机,两个第二涂胶相机组9145沿垂直于待涂胶电芯裙边的方向间隔分布,第二涂胶滑块9146为多个,每个第二涂胶滑块9146沿竖直方向可滑动地设在涂胶滑动架9143上,多个第二涂胶滑块9146与多个第二相机一一对应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涂胶开始之前,可以通过调整涂胶滑动架9143相对第二涂胶滑轨9142位置以及第二涂胶滑块9146相对涂胶滑动架9143的位置,从而调整多个第二相机的位置。由此,较好地保证了电芯的拍照定位精度,从而提升了电芯的涂胶精度。需要额外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相机可以仅仅为两个,每个第二相机能够相对一个第二涂胶滑块9146沿预设输送方向水平运动。当然,第二相机的个数以及运动形式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此外,第二相机的运动也可以通过电机或者气缸等驱动件实现调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手动调整的技术方案。

第二涂胶旋钮9144连接在涂胶滑动架9143上,第二涂胶旋钮9144用于将涂胶滑动架9143锁紧在第二涂胶滑轨9142上。由此,当涂胶滑动架9143的位置调整完毕后可以采用第二涂胶旋钮9144将涂胶滑动架9143锁紧在第二涂胶滑轨9142上,从而较好地避免了拍照定位的过程中由于涂胶滑动架9143晃动导致的定位偏差。

涂胶调整螺栓9147设在第二涂胶滑块9146上,涂胶调整螺栓9147用于将第二涂胶滑块9146锁紧在涂胶滑动架9143上。由此,当第二相机定位完成后可以采用涂胶调整螺栓9147将第二涂胶滑块9146锁死在涂胶滑动架9143上,从而较好地避免了拍照定位的过程中由于第二涂胶滑块9146晃动导致的定位偏差。

第二涂胶拍照组件914还包括第二涂胶光源9148,第二涂胶光源9148设在第二涂胶相机组9145的下方,第二涂胶光源9148能够沿垂直于待涂胶电芯裙边的方向运动。由此,第二涂胶光源9148能够进一步照亮电芯,从而使得第二涂胶拍照组件914能够较为清晰的拍摄到电芯,提升了拍照定位的精度。

第二涂胶光源9148包括第二涂胶发光件91481、第二涂胶光源涂胶支架91482、涂胶光源滑轨91483、涂胶光源滑板91484以及涂胶光源旋钮91485。由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涂胶光源滑板91484相对涂胶光源滑轨91483的位置实现第二涂胶光源9148位置的调整,从而实现第二涂胶光源9148的位置更好滴符合实际需要。与此同时,在第二涂胶光源9148调整到位时,可以通过涂胶光源旋钮91485将涂胶光源滑板91484锁死的涂胶光源滑轨91483上,从而避免了拍照过程中第二涂胶发光件91481晃动导致的拍照不清晰的现象发生。

拍照定位模组还包括第三涂胶拍照组件915,第三涂胶拍照组件915设在电芯所在位置的下游,第三涂胶拍照组件915沿竖直方向可调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型号的电芯厚度不同,第三涂胶拍照组件915能够拍摄电芯裙边的前侧面,由此可以根据第三涂胶拍照组件915的拍摄结果确定电芯裙边的厚度,从而可以根据第三涂胶拍照组件915的拍摄结果调整涂胶组件912的高度,从而提升涂胶精确度。

第三涂胶拍照组件915包括涂胶固定架9151、第三涂胶滑轨9152、第三涂胶滑块9153、第三涂胶相机9154和涂胶旋转柱塞9155。第三涂胶滑轨9152设在涂胶固定架9151上且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第三涂胶滑块9153可滑动地设在第三涂胶滑轨9152上,第三涂胶相机9154连接在第三涂胶滑块9153上,涂胶旋转柱塞9155设在第三涂胶滑块9153上,涂胶旋转柱塞9155用于将第三涂胶滑块9153锁紧在第三涂胶滑轨9152上。由此,第三涂胶拍照组件915位于电芯所在位置的上游,第三涂胶相机9154即可拍摄电芯的厚度,从而为点胶机9124的高度位置调整提供参考,避免在涂胶过程中点胶机9124的高度过高或者过低的现象发生。

此外,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型号的电芯厚度不同,第三涂胶相机9154的拍照范围会有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第三涂胶滑块9153在第三涂胶滑轨9152上的位置实现第三涂胶相机9154在竖直方向上的调整,从而实现第三涂胶相机9154的拍照范围的调整。此外,在第三涂胶滑块9153的位置调整完毕后可以采用涂胶旋转柱塞9155将第三涂胶滑块9153锁紧在第三涂胶滑轨9152上,从而避免了拍照定位时第三涂胶相机9154晃动导致定位偏差现象。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电机的调整可以通过电动推杆、气缸推杆等自动调整机构实现。

涂胶装置91还包括擦胶模组916,擦胶模组916设在预设输送方向的一侧,擦胶模组916包括手指气缸和擦胶驱动件,手指气缸的活塞杆上设有擦胶件,手指气缸为两个,两个手指气缸分别用于夹持两个电芯裙边,擦胶驱动件与手指气缸相连且驱动手指气缸沿电芯裙边的延伸方向水平移动。由此,在点胶机9124滴胶完毕后,擦胶模组916的手指气缸能够夹持电芯的两个电芯裙边,然后在擦胶驱动件的驱动下沿电芯裙边的延伸方向运动使得滴落到电芯裙边上的胶水均匀地分布在电芯裙边上,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后续电芯封装工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擦胶驱动件可以是与两个手指气缸分别相连的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擦胶驱动件可以是电机也可以是气缸等驱动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如图1所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在涂胶装置91和涂胶检测装置8之间设有固化装置,固化装置7设有两个,两个固化装置7沿预设输送方向分布。如图21所示,每个固化装置7包括两个固化组件,设于有预设输送方向的两侧,用于对置于两个固化组件之间的电芯进行固化,每个固化组件包括uv光照支架71、uv光照底板72和uv光照单元,uv光照支架71能够相对于uv光照底板72沿垂直于待固化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以靠近或远离电芯,采用第一水平固化驱动单元75如电机丝杠结构、气缸等实现uv光照支架71相对于uv光照底板72沿垂直于待固化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

uv光照单元设于uv光照支架71上且能够相对于uv光照底板72沿垂直于待固化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和沿竖直方向升降,采用第二水平固化驱动单元76如电机丝杠结构、气缸等实现uv光照单元相对于uv光照支架71沿垂直于待固化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本实施例中,uv光照单元包括上uv光照73和下uv光照74,采用第一竖直固化驱动单元77如电机丝杠结构、气缸等实现上uv光照73沿竖直方向升降,采用第二竖直固化驱动单元78如电机丝杠结构、气缸等实现下uv光照74沿竖直方向升降。其中,两个固化组件的uv光照单元之间的水平距离以及每个固化组件的上uv光照73和下uv光照74的升降距离取决于电芯的尺寸,以满足不同尺寸电芯的固化需求。

采用第一竖直固化驱动单元77、第二竖直固化驱动单元78、第一水平固化驱动单元75、第二水平固化驱动单元76调节上uv光照73和下uv光照74的位置,使其中一个电芯裙边位于与其位于同一侧的上uv光照73和下uv光照74之间,另一个电芯裙边位于与其位于同一侧的上uv光照73和下uv光照74之间之间,uv光照单元工作,以对电芯裙边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外壁涂覆的uv胶进行固化。

本实施例中,涂胶检测装置8用于对经过uv固化的电芯裙边所涂覆的uv胶进行检测。在治具回流装置2将携带电芯的电芯治具1输送至涂胶检测装置8时,以及搬运机械手500将电芯搬运至位于第一输送段上料端的电芯治具1由裁切装置进行裁切处理时,需要先对电芯治具1进行开夹,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了开夹装置80,涂胶检测装置8、裁切装置均配设一个开夹装置80。下面以与涂胶检测装置8对应的开夹装置80为例,对开夹装置80的结构进行介绍。

如图22所示,开夹装置80包括水平开夹气缸801和竖直开夹气缸802,其中,水平开夹气缸801的活动端连接有插接块,用于驱动插接块插接于提升块131的下表面以支撑提升块131或使插接块与提升块131脱离。竖直开夹气缸802的活动端连接于水平开夹气缸的固定端,能够驱动水平开夹气缸801上升以使水平开夹气缸801带动提升组件上升,还能够驱动水平开夹气缸801下降。

为了避免弹性复位件17实现而使电芯治具1无法夹紧电芯,本实施例增设了竖直合夹气缸,竖直合夹气缸803用于下压提升块131,以使提升杆132下降。为了避免竖直合夹气缸对水平开夹气缸的升降造成干涉,将竖直开夹气缸802设于水平开夹气缸的上方,且竖直开夹气缸802的活动端连接于竖直合夹气缸803的固定端,由竖直开夹气缸802同步驱动竖直合夹气缸803和水平开夹气缸升降。

本实施例中,上连接板10和提升杆132相对于提升杆132固定,在提升杆132升降的过程中,上连接板10、上压块11跟随提升杆132同步升降。上述开夹装置80还包括托举缓冲驱动部和托举缓冲部804,由竖直开夹气缸802驱动托举缓冲驱动部升降,一个电芯配设两个托举缓冲驱动部,由于本实施例中,一个电芯治具1输送两个电芯,对应的配设有四个托举缓冲部804,一个电芯对应的两个托举缓冲部804设于预设输送方向的两侧,利用托举缓举驱动部驱动托举缓冲部804沿垂直于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以使两个正对设置的托举缓冲部804夹紧对应的上连接板10或对应的上压块11,在开夹装置80控制电芯治具1松开电芯的过程中对上连接板10或上压块11进行夹紧托举。在开夹装置80控制电芯治具1夹紧电芯的过程中,在下连接板16复位后,再通过竖直开夹气缸802驱动托举缓冲部804下降,以避免下连接板16复位时,下压块12和上压块11之间的电芯由于下连接板16的快速复位而被损伤。

在采用上述开夹装置80控制装载有电芯的电芯治具1松开其所夹设的电芯的过程如下:

水平开夹气缸801驱动插接块置于提升块131的下表面,竖直开夹气缸802驱动水平开夹气缸801上升,以通过插接块带动提升块131上升,从而使提升杆132上升,连杆单元将会在提升杆132的作用下动作,以拉动下压板下降,从而使上压板和下压板分离,电芯治具1松开电芯;同时使弹性复位件17被压缩。

在采用上述开夹装置80控制电芯治具1夹紧电芯的过程如下:电芯置于下压块12上表面,水平开夹气缸801驱动插接块动作使插接块脱离提升块131,下连接板16在弹性复位件17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竖直合夹气缸802推动水平开夹气缸801下降,同步带动托举缓冲部804下降,在下降至对应的指定位置时,松开上连接板10或上压块11,而后两个托举缓冲部804向背离电芯的方向运动即可,即将电芯夹设上压块11和对应的下压块12之间。

如图22和图23所示,上述涂胶检测装置8包括电芯涂胶搬运组件和两个涂胶检测组件,两个涂胶检测组件沿电芯搬运组件搬运电芯的预设搬运方向依次分布,分别对每个电芯的两个电芯裙边进行拍照以确定电芯裙边涂覆的胶是否合格。上述两个涂胶检测组件分别为沿预设搬运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涂胶检测单元和第二涂胶检测单元。

其中,电芯涂胶搬运组件包括沿预设搬运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移送组件、第二移送组件和第三移送组件,与涂胶检测装置8对应的开夹装置80、第一移送组件、第一涂胶检测单元841、第二涂胶检测单元842、第二移送组件和第三移送组件依次分布形成一个封闭的路径,即为上述预设搬运方向。

其中,第一移送组件用于吸附通过开夹装置80使电芯治具1松开的两个电芯;第一涂胶检测单元841用于对每个电芯的其中一个电芯裙边所涂覆的uv胶进行检测,第二涂胶检测单元842用于对每个电芯的另一个电芯裙边所涂覆的uv胶进行检测;第一移送组件还用于将其吸附的电芯送至第二移送组件,第二移送组件用于将电芯依次送至第一涂胶检测单元841和第二涂胶检测单元842;第三移送组件用于将经过第二涂胶检测单元842检测电芯输送至电芯夹具,并通过开夹装置80使电芯再次被电芯治具1夹紧。

上述第一移送组件包括第一移送吸附单元811,驱动第一移送吸附单元811升降的第一移送升降气缸812,及驱动第一移送升降气缸812沿垂直于预设输送方向的方向水平移动的第一移送单轴机械手813。

第二移送组件包括第二移送单轴机械手821、由第二移送单轴机械手821驱动沿预设输送方向水平移动的两个第一托盘822、用于吸附第一托盘822内电芯的第二移送吸附单元823、驱动第二移送吸附单元823升降的第二移送升降气缸824、驱动第二移送升降气缸824沿垂直于预设输送方向的方向水平移动的第三移送单轴机械手825、第四移送单轴机械手826及由第四移送单轴机械手826驱动沿预设回流方向水平移动的两个第二托盘827。第三移送单轴机械手825能够将第二移送升降气缸824输送至第二托盘827的正上方,并通过第二移送升降气缸824使第二移送吸附单元823所吸附的电芯放置于第二托盘827内。

第三移送组件包括第三移送吸附单元831,驱动第三移送吸附单元831升降的第三移送升降气缸832,及驱动第三移送升降气缸832沿垂直于预设输送方向的方向水平移动的第五移送单轴机械手833。

上述涂胶检测装置8的具体过程如下:开夹装置80控制输送至涂胶检测装置8的电芯治具1松开电芯;第一移送单轴机械手813驱动第一移送升降气缸812运动至被电芯治具1松开的电芯正上方,第一移送升降气缸812驱动第一移送吸附单元811升降,以便于第一移送吸附单元811吸附电芯;之后由第一移送单轴机械手813配合第一移送升降气缸812将第一移送吸附单元811吸附的电芯输送至两个第一托盘822上。

第二移送单轴机械手821将放置有电芯的第一托盘822输送至第一涂胶检测单元841进行uv涂胶检测;之后,第二移送单轴机械手821将经过第一涂胶检测单元841检测的两个电芯对应的第一托盘822输送至第二移送吸附单元823的正下方,利用第二移送升降气缸824驱动第二移送吸附单元823下降,以便于第二移送吸附单元823吸附两个第一托盘822内的电芯;然后第二移送升降气缸824配合第三移送单轴机械手825将第二移送吸附单元823吸附的电芯输送至第四移送单轴机械手826的正上方,第四移送单轴机械手826将两个第二托盘827输送至两个电芯的正下方;第二移送升降气缸824控制第二移送吸附单元823下降,以便于第二移送吸附单元823能够将其吸附的两个电芯放置于第二托盘827内;再利用第四移送单轴机械手826将两个托盘内的电芯输送至第二涂胶检测单元842进行uv涂胶检测。

第四移送单轴机械手826将经过第二涂胶检测单元842检测的两个电芯对应的第二托盘827输送至第三移送吸附单元831的正下方,第三移送升降气缸832控制第三移送吸附单元831下降,以便于第三移送吸附单元831吸附第二托盘827内的两个电芯;第三移送升降气缸832配合第五移送单轴机械手933将第三移送吸附单元831吸附的电芯输送至电芯治具1,再由开夹装置80动作使电芯治具1夹紧电芯,并由治具回流装置2将电芯输送至下一工序。

请再次参阅图1,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还包括位于涂胶检测装置8和折边整形装置之间的热熔胶涂覆装置6,用于对经过涂胶检测装置8的电芯裙边的上表面涂覆热熔胶。如图24至图26所示,热熔胶涂覆装置6包括涂覆机架61,第一输送段贯穿涂覆机架61,热熔胶涂覆装置6还包括涂覆组件62、架设于涂覆机架61顶部的涂覆检测组件63、以及设置于电芯上方与涂覆机架61紧固的上涂覆光源64。

本实施例中,涂覆组件62设置为两个,分别设于预设输送方向的两侧。具体的,涂覆组件62包括涂覆支架621、架设于涂覆支架621的涂覆驱动单元622、以及与涂覆驱动单元622相连接的涂覆单元623;电芯的下方设置有下涂覆光源65,下涂覆光源65和上涂覆光源64能够分别对待涂覆电芯裙边的上、下表面进行照射,进而方便涂覆检测组件63通过自带的工业摄像机获取电芯裙边的图像后,设定涂覆驱动单元622的运动路径,本实施例中,有关涂覆检测组件63及涂覆驱动单元622运动路径的设定,现有技术中都较为常用,在此不做具体赘述。

更进一步具体的,为了防止涂覆过程中,胶水滴落在下涂覆光源65上,上述涂覆组件62还包括设置于涂覆支架621上的下涂覆光源驱动部624,用于驱动下涂覆光源65沿垂直于待涂覆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的下光源涂覆驱动部624,下光源涂覆驱动部624为电机丝杠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当涂覆检测组件63的工业摄像机对电芯裙边拍照时,下光源涂覆驱动部624驱动下涂覆光源65移动至电芯的下方,并配合上涂覆光源64对电芯裙边的上、下表面进行补光,待拍照完成后,下涂覆光源65在下光源涂覆驱动部624的作用下移动至电芯的一侧,继而再通过涂覆驱动单元622驱动涂覆单元623对电芯裙边涂覆。以此避免电芯裙边涂覆时,胶水滴到下涂覆光源65上。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涂覆驱动单元622包括架设于下涂覆光源驱动部624上方的涂覆滑座、涂覆机、第一涂覆驱动部、第二涂覆驱动部和第三涂覆驱动部,其中,涂覆机连接于第一涂覆驱动部,第一涂覆驱动部设于涂覆滑座上,第一涂覆驱动部用于驱动涂覆机沿竖直方向相对于涂覆滑座升降;第二涂覆驱动部用于驱动涂覆滑座沿预设输送方向水平移动,第三涂覆驱动部用于驱动第二涂覆驱动部沿垂直于待涂覆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以此结构设计,能够实现涂覆机沿预设输送方向水平移动、沿垂直于待涂覆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以及沿竖直方向升降,继而方便涂覆机626对电芯裙边灵活的涂覆。

本实施例中,第一涂覆驱动部为气缸,第二涂覆驱动部为电机齿轮齿条结构,第三涂覆驱动部为电机螺母丝杠结构。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调整涂覆机626涂覆时的角度,在涂覆滑座622的枢接位的一侧设置有涂覆弧形滑槽6221,涂覆弧形滑槽6221内插设有用于驱动涂覆机626角度调节的涂覆旋钮66,涂覆旋钮66通过涂覆螺杆67与涂覆机626紧固,以此在对涂覆机626的涂覆角度进行调节时,仅需手动驱动涂覆旋钮66的涂覆螺杆67沿涂覆弧形滑槽6234滑动并锁紧涂覆旋钮66即可。

当载有电芯的电芯治具1运动至两涂覆组件62之间时,涂覆检测组件63在上涂覆光源64和下涂覆光源65的补光作用下,清楚的对电芯进行图像采集,继而为涂覆驱动单元622的运动路径提供支持。

如图27和图28所示,上述折边整形装置包括两个折边整形单元和折边整形滑板94,其中,两个折边整形单元均设于折边整形滑板94上,且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分布,每个折边整形单元形成有一个电芯通道,每个电芯通道内设有一个第二输送段25。折边整形滑板94能够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使两个第二输送段25交替与第一输送段对接,以承接第一输送段输送的夹设有电芯的电芯治具1。

上述折边整形装置还包括折边整形驱动部95,用于驱动折边整形滑板94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该这边整形驱动部可以采用电机丝杠结构、气缸等,在此不再赘述。

每个折边整形单元包括沿预设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两个滚折热压模组和两个冷压模组,实现每个折边整形单元可以同时对两个电芯进行滚折热压处理,且同时对两个电芯进行冷压处理。

每个滚折热压模组包括设于预设输送方向两侧的滚折热压单元,每个滚折热压单元包括第一滚折热压底板9211,相对于第一滚折热压底板9211升降的第二滚折热压底板9212,及驱动第二滚折热压底板9212相对于第一滚折热压底板9211升降的滚折热压升降驱动9213。其中,滚折热压升降驱动9213采用气缸等。

滚折热压单元还包括设于第二滚折热压底板9212上且上下正对分布的滚折部和热压部,其中,滚折部用于电芯裙边进行滚折处理,热压部用于对经过滚折单元处理的电芯裙边进行热压处理。上述滚折热压单元还包括驱动滚折部和热压部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电芯裙边的水平移动以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滚折热压水平驱动927,及驱动滚折部升降的滚折升降驱动。上述滚折热压水平驱动927和滚折升降驱动均采用气缸。

本实施例中,在对电芯裙边进行滚折热压处理以及冷压处理时,需要电芯治具1松开电芯,因此,每个滚折热压模组匹配两个开夹装置80,其中,两个滚折热压单元对应同一开夹装置80,冷压模组对应一个开夹装置80。

本实施例中,滚折部包括滚折支架922,及转动连接于滚折支架922的滚折辊子923,热压部包括热压支架924,及连接于热压支架924的滚折热压块925,上述滚折支架922连接于滚折水平驱动926,由滚折水平驱动926驱动滚折支架922水平移动,以满足不同尺寸电芯的使用需求,热压支架924和滚折水平驱动926同时连接于滚折热压水平驱动927。

采用上述滚折热压模组进行滚折处理和热压处理的具体过程如下:通过对应的开夹装置80使被输送至折边整形装置的电芯治具1松开电芯,采用滚折热压升降驱动9213调节滚折部和热压部的高度,采用滚折热压水平驱动927调节滚折部和热压部的水平位置,使滚折辊子923处于电芯裙边的下方,再采用滚折升降驱动驱动滚折部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以使电芯夹设于正对设置的一对滚折辊子923之间,采用滚折热压升降驱动9213驱动滚折辊子923升降,以对电芯裙边进行滚折处理;在完成滚折处理后,利用滚折热压升降驱动9213调节滚折部和热压部的高度,以对电芯裙边进行夹紧,而后利用热压部对经过滚折处理的电芯裙边进行热压处理。

上述冷压模组93用于对经过滚折热压模组92进行热压处理的电芯进行冷压处理,本实施例中,冷压模组93与滚折热压模组92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冷压模组93可以同时对两个电芯进行冷压处理,两个冷压模组93可以同时对四个电芯进行冷压处理。

具体地,冷压模组93包括设于电芯治具1沿电芯输送方向两侧的冷压组件,每个冷压组件包括冷压底板931,设于冷压底板931上的冷压水平驱动932,及由冷压水平驱动932驱动的冷压块933。

采用冷压模组93对电芯裙边进行冷压处理的工作过程如下:治具回流装置2将经过滚折热压处理的电芯送至冷压模组93,冷压水平驱动932驱动冷压底板931沿垂直于待冷压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以将电芯夹设于两个冷压块933之间,实现对电芯裙边的冷压定形。

如图1所示,上述涂胶封边生产线还包括位于冷压模组93下游且依次设置的背部台阶整形装置600、排料机械手700、电芯滚面装置800、排出机械手900和出料装置1000,采用排料机械手700将经过冷压处理的电芯输送至背部台阶整形装置600对电芯背部台阶进行整形,经过背部台阶整形装置600处理的电芯输送至电芯滚面装置800,以对电芯进行滚面处理;最后由排出机械手900将经过电芯滚面装置800处理的电芯输送至出料装置1000。

上述背部台阶整形装置600、电芯滚面装置800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叙,上述出料装置1000为皮带输送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治具回流装置2的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在背部台阶整形装置600和折边整形装置2000之间,因此在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上方也配设有开夹装置80,以便于排料机械手700将位于第二回流升降组件22上的电芯取走并送至背部台阶整形装置600;然后再实现电芯治具的合夹,以对合夹后的电芯治具1进行回流。

如图1所示,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涂胶封边生产线进行涂胶封边的过程如下:

通过入料组件100将电芯输送至电芯翻转组件200,再由入料机械手300将经过翻转装置处理的电芯输送至双工位转盘400的电芯放置位,由双工位转盘400将处于电芯放置位的电芯输送至上料位;搬运机械手500将处于上料位的两个电芯搬运至第二裙边整形装置3进行裙边整形,再通过搬运机械手500将经过裙边整形的电芯搬运至位于第一输送段上料端的电芯治具1上并由该电芯治具1夹紧,然后通过治具回流装置2沿预设输送方向输送携带有电芯的电芯治具1,同时依次通过裁切装置对电芯裙边和边角进行裁切、通过第一裙边整形装置5对电芯裙边进行整形处理、通过涂胶装置91对电芯裙边进行涂胶、通过固化装置对电芯裙边进行固化处理、通过涂胶检测装置对电芯裙边所涂覆的uv胶进行检测、采用热熔胶涂覆装置6对电芯裙边涂覆热熔胶、采用折边整形装置依次对电芯进行滚折处理、热压处理和冷压处理、采用背部台阶整形装置600对经过冷压处理的电芯背部台阶进行整形、采用电芯滚面装置800对经过背部台阶整形装置600处理的电芯进行滚面处理,最后由出料装置1000输出完成涂胶封边的电芯。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技术特征:

1.一种涂胶封边生产线,电芯包括电芯本体和电芯裙边,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预设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用于对所述电芯裙边进行切边和/或切角的裁切装置、第一裙边整形装置、涂胶装置、涂胶检测装置和折边整形装置,用于沿所述预设输送方向输送所述电芯的治具回流装置,及能够将至少两个所述电芯上料至所述治具回流装置的上料装置;所述涂胶装置包括:

拍照定位模组,用于拍摄待涂胶的所述电芯以确定所述电芯裙边的位置;

两个涂胶模组,分别设于所述预设输送方向的两侧,所述涂胶模组包括两个竖直相对设置的涂胶组件,两个所述涂胶组件分别用于对所述电芯裙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进行涂胶,并利用从所述上表面和/或所述下表面喷出的胶包覆所述电芯裙边的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涂胶组件均包括:

涂胶滑台,所述涂胶滑台能够沿所述预设输送方向水平移动,且能够沿垂直于待涂胶所述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

点胶机,所述点胶机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所述涂胶滑台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裁切装置包括切角组件,所述预设输送方向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切角组件,所述切角组件包括两个相邻设置且间距可调的切角单元,每个所述切角单元包括上切刀、与所述上切刀竖直正对设置的下切刀及驱动所述上切刀和所述下切刀闭合以对所述电芯裙边的边角进行裁切的第一切角气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回流装置上设有多个用于对所述电芯进行夹紧的电芯治具,所述电芯治具包括:

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竖直正对分布;

提升组件,其能够上升以使所述下连接板下降,以将所述电芯夹设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所述提升组件能够下降以使所述下连接板上升,以将夹设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的电芯松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治具还包括治具底板,所述提升组件包括提升杆和连杆单元,所述提升杆的一端连接有提升块,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上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并连接于所述连杆单元,所述提升杆与所述下连接板滑动连接;

所述连杆单元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治具底板,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下连接板;

所述提升块能够向上拉动所述提升杆上升,以使所述连杆单元带动所述下连接板下降;所述下连接板能够上升,以使所述连杆单元向下拉动所述提升杆下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夹装置,所述开夹装置包括:

水平开夹气缸,其活动端连接有插接块,用于驱动所述插接块插接于所述提升组件以驱动所述提升组件上升或使所述插接块与所述提升组件脱离;

竖直开夹气缸,其活动端连接于所述水平开夹气缸的固定端,用于驱动所述水平开夹气缸上升以使所述水平开夹气缸带动所述提升组件上升,还用于驱动所述水平开夹气缸下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涂胶检测装置配设有所述开夹装置,所述涂胶检测装置包括:

电芯涂胶搬运组件;

两个涂胶检测组件,沿所述电芯搬运组件搬运所述电芯的预设搬运方向依次分布,分别对每个所述电芯的两个所述电芯裙边进行拍照以确定所述电芯裙边涂覆的胶是否合格;

所述电芯涂胶搬运组件用于将经过所述开夹装置开夹后的所述电芯依次输送至两个所述涂胶检测组件,并将经过两个所述涂胶检测组件检测后的所述电芯回送至所述治具回流装置,所述开夹装置还用于将回送至所述治具回流装置的电芯由所述电芯治具夹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回流装置包括沿所述预设输送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所述第一输送段和所述第二输送段均能够沿所述预设输送方向输送夹设有所述电芯的所述电芯治具,所述第二输送段设有两个;

所述折边整形装置包括:

两个折边整形单元,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所述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分布,每个所述折边整形单元形成有一个电芯通道,每个所述电芯通道内设有一个所述第二输送段;

折边整形滑板,两个所述折边整形单元均设于所述折边整形滑板上,所述折边整形滑板能够沿垂直于待滚折热压所述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移动,使两个所述第二输送段交替与所述第一输送段对接,以承接所述第一输送段输送的夹设有所述电芯的所述电芯治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折边整形单元包括沿所述预设输送方向依次分布的:

滚折热压模组,用于对所述电芯进行滚折热压处理;

冷压模组,用于对经过滚折热压处理的所述电芯进行冷压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涂胶装置和所述涂胶检测装置之间的固化装置,所述固化装置包括设于所述预设输送方向两侧的固化组件,每个所述固化组件包括固化光照,所述固化光照能够沿垂直于待固化所述电芯裙边的方向水平运动且能够沿竖直方向升降,以对所述电芯裙边上的胶进行固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包括:

双工位转盘,其上设有至少两个电芯放置位;

上料机械手,位于所述双工位转盘上游,用于将所述电芯放置于所述电芯放置位,所述双工位转盘能够转动以将处于所述电芯放置位的所述电芯输送至上料位;

搬运机械手,位于所述双工位转盘的下游,用于将处于所述上料位的所述电芯一次性搬运至所述治具回流装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电芯生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芯治具及涂胶封边生产线,包括裁切装置、第一裙边整形装置、涂胶装置、涂胶检测装置和折边整形装置,其中涂胶装置包括拍照定位模组和两个涂胶模组。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涂胶封边生产线,可以依次对电芯裙边进行裁切、整形、涂胶、涂胶检测和折边整处理,实现电芯涂胶封边自动化,上料装置可以一次将至少输送两个电芯上料至治具回流装置,提高了电芯涂胶封边的效率;而且本发明提供的涂胶装置利用两个涂胶模组分别对两个电芯裙边进行涂胶,而且一个涂胶模组包括涂胶组件,分别对电芯裙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进行涂胶,并利用从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喷出的胶包覆电芯裙边的外壁,提高了涂胶精度。

技术研发人员:何竺楷;梁堂文;郭波红;陈帅;张远航;骆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19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18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