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多个回转件的组合装置,尤其是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相对位置可调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装置技术领域,很多装置会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回转件的组合装置在各回转件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调整,如偏心机构、齿轮系和轮轴等装置中的多个回转件在其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调整。现有技术中,两个或多个回转件在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置只能通过在回转件组合装置静止时手动调整并锁紧两个或者多个回转件的位置的方式进行调整。例如,专利号为200920308697.3、发明创造名称为“激振器”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激振器偏心量的调整方法:用扳手手动拧开紧固螺钉,调节两个偏心轮的周向相对位置,即调节好偏心量后,再紧固所述螺钉。这种回转件组合装置在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调整方式操作麻烦,不适合自动化控制。为了实现自动调节,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段新豪等在《机械强度》2018年01期上发表的文章《偏心质量可调节惯性激振器设计与分析》一文中提到控制液体在回转体内的不匀均分布而产生偏心力。使用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各零部件要求不能有液体泄漏,制造精度要求高的问题。同时液体密度普遍较小,为了产生较大激振力,需要较大的偏心质量,使得激振器体积较大。另外这种调整方式需要复杂的电气来控制。设备制造和运行成本高,并且调整激振力的精度不易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合自动化控制,结构简单,能够保证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调整精度的回转件组合装置。
一种回转件组合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回转件和第二回转件,还包括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连接轴,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中至少一个通过螺旋凹槽和与所述螺旋凹槽配合的凸台与所述连接轴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可以将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轴向位置通过固定装置进行固定,此时只能调整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两者之间的夹角,也就是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也可以不将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轴向位置通过固定装置进行固定,此时既可以调整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两者之间的夹角,也就是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同时调整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两者之间的轴向间隔,即轴向相对位置。
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可以是轴孔配合凸台;或者定位滚轮;或者轴承;或者其他轴向固定装置。
优选的,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是轴承。
本发明提供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中一种方案是:在所述第一回转件轴孔内壁设置第一螺旋凹槽,在所述连接轴上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配合的第一凸台。
所述第一凸台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一回转件与所述连接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一凸台的数量至少是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台分布在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相配合的螺旋轨迹线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回转件轴孔内壁上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反方向旋转的第二螺旋凹槽,在所述连接轴上设置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第二凸台。
所述第二凸台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二回转件与所述连接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二凸台的数量至少是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凸台分布在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相配合的螺旋轨迹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轴向位置通过固定装置固定。
以上方式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调整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是:
轴向推动所述连接轴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由于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轴向位置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予以固定,连接轴的前后移动带动连接轴上的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第一螺旋凹槽和所述第二螺旋凹槽在圆周方向上相对反向旋转,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转动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相对反向转动,实现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精确调整。
另外一种方案是:所述第二回转件与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回转件的轴向位置不固定,在所述第一回转件上设置拨动装置,所述拨动装置可以在轴向上前后移动来驱动所述第一回转件的轴向位置。
优选的,所述拨动装置是拨叉,所述拨叉上设置有u型槽,所述第一回转件放入拨叉u型槽内,所述拨叉驱动所述第一回转体沿轴向运动,运动到指定位置并锁定所述第一回转体轴向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回转件与所述连接轴合为一体,前端为连接轴,后端为第二回转体。
该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是:拨动所述第一回转件上的所述拨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体在所述连接轴上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第一螺旋凹槽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第一凸台转动,带动所述连接轴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所述第二回转体与所述第一回转体在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实现两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和两回转体轴向上的位置变化。
再一种方案是:所述连接轴通过轴向位置固定装置固定其轴向位置,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轴向位置均不固定,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中至少有一个回转件上设有拨动装置,所述第一回转件或/和所述第二回转件在所述拨动装置的驱动下在轴向上分别或者单独移动。
以上方案的第一种情形是:所述第一回转件上设有第一拨动装置。
该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是:拨动所述第一拨动装置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由于所述连接轴轴向位置固定,所述第一回转件在轴向上的移动会带动所述连接轴在圆周方向上的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回转件在圆周方向上转动,实现两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
以上方案的第二种情形是:所述第一回转件上设有第一拨动装置,所述第二回转件上设有第二拨动装置。
该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是:拨动所述第一拨动装置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在轴向上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由于所述连接轴轴向位置固定,所述第一回转件在轴向上的移动会带动所述连接轴在圆周方向上的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回转件在圆周方向上转动;反向拨动所述第二拨动装置向后或者向前移动,所述第二回转件在轴向上的反向移动会进一步带动所述连接轴在圆周方向上的转动,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二回转件在圆周方向上转动,加速实现两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即所述第一回转体和所述第二回转体在轴向上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的同时,在圆周方向上相对反向转动,实现两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
或者,在所述第二回转件轴孔内壁上设置第一直线凹槽,在所述连接轴上设置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配合安装的第二凸台。
所述第一直线凹槽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二回转件与所述连接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一直线凹槽的数量至少是两个,优选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直线凹槽在所述第二回转件轴孔内壁的圆周方向上等角度分布;所述第二凸台的数量至少是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凸台分布成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相配合的位置上。
所述凸台的形状可以是任何能够与所述螺旋凹槽或者与所述直线凹槽配合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圆柱形,或者是与所述螺旋凹槽形状相配合的螺旋凸台形状。为了减小螺旋凹槽与螺旋凸台滑动时的摩擦力和加工的工艺性,螺旋凸台可以是不连续的。
以上方式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调整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相对位置的方法是:
轴向推动所述连接轴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由于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轴向位置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予以固定,连接轴的前后移动带动连接轴上的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第一螺旋凹槽旋转,所述第一直线凹槽保持不动,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转动,所述第二回转件在所述第一直线凹槽内保持不动,实现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精确调整。
再一种方案是:所述连接轴上设置第三螺旋凹槽,所述第一回转件上设置与所述第三螺旋凹槽配合安装的第三凸台。
所述第三凸台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一回转件与所述连接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三凸台的数量至少是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第三凸台分布在与所述第三螺旋凹槽相配合的螺旋轨迹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上设置与所述第三螺旋凹槽反方向旋转的第四螺旋凹槽,所述第二回转件上设置与所述第四螺旋凹槽配合安装的第四凸台。
所述第四凸台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二回转件与所述连接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四凸台的数量至少是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第四凸台分布在与所述第四螺旋凹槽相配合的螺旋轨迹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中设置螺旋凹槽回转件的轴向位置通过固定装置固定。
以上方式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调整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相对位置的方法是:
轴向推动所述连接轴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由于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轴向位置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予以固定,所述连接轴的前后移动带动所述连接轴上的所述第三螺旋凹槽和所述第四螺旋凹槽前后移动,带动所述三凸台和所述第四凸台反方向旋转,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和第二回转件反向转动,实现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相对位置的精确调整。
或者,所述连接轴上设置第二直线凹槽,所述第二回转件上设置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安装的第四凸台。
所述第二直线凹槽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二回转件与所述连接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二直线凹槽的数量至少是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直线凹槽在连接轴的圆周向上等角度分布;所述第四凸台的数量至少是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第四凸台分布成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相配合的位置上。
所述凸台的形状可以是任何能够与所述螺旋凹槽或者直线凹槽配合安装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圆柱形,或者是与所述螺旋凹槽形状相配合的螺旋凸台形状。为了减小螺旋凹槽与螺旋凸台滑动时的摩擦力和加工的工艺性,螺旋凸台可以是不连续的。
优选的,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中设置螺旋凹槽回转件的轴向位置通过固定装置固定。
以上方式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调整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相对位置的方法是:
轴向推动所述连接轴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由于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轴向位置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予以固定,所述连接轴的前后移动带动所述连接轴上的所述第三螺旋凹槽和第二直线凹槽前后移动,带动所述三凸台旋转,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转动,所述第四凸台保持不动,所述第二回转件保持不动,实现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相对位置的精确调整。
或者,所述连接轴通过轴向位置固定装置固定其轴向位置,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轴向位置均不固定,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中至少有一个回转件上设有拨动装置,所述第一回转件或/和所述第二回转件在所述拨动装置的驱动下在轴向上分别或者单独移动,其调整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相对位置的方法同前所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回转件组合装置解决了两个或多个回转件只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就能高精度的调整回转件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置,并且调整过程不需要任何状态条件,可在静止状态下或在任意转速下控制回转件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控制精度高,控制方式灵活,可以采用手动调整、电气自动控制、液压调整或者气动调整等方式。
用于上述回转件组合装置的一种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设置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
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台是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一凸台可以是一个,优选的是两个以上,所述两个以上的第一凸台分布在第一螺旋轨迹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凸台是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凸台可以是两个以上,所述两个以上的第二凸台分布在与所述第一螺旋轨迹线反方向旋转的第二螺旋轨迹线上。
或者,所述第二凸台是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凸台的数量是两个以上,所述两个以上的第二凸台分布在直线上。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凸台采用第一螺旋凸台的形状,所述第二凸台采用第二螺旋凸台的形状,所述第一螺旋凸台与所述第二螺旋凸台旋向相反。
用于上述组合装置的一种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设置的第三螺旋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上设置第四螺旋凹槽或者第二直线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轴可以连接两个以上回转件,实现所述两个以上回转件在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且调整过程不需要任何状态条件,可在静止状态下或在任意转速下控制回转件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控制精度高,控制方式灵活,可以采用手动调整、电气自动控制、液压调整或者气动调整等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的连接轴与第二回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4和实施例6中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5的连接轴与第二回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7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7中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8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9和实施例10中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11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11中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12的连接轴与第二回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14和实施例15中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回转件2、第二回转件3、连接轴4、固定装置5、第一拨动装置6、第二拨动装置11、第一螺旋凹槽12、第三凸台21、第二螺旋凹槽22、第一直线凹槽23、第四凸台31、第一凸台32、第二凸台33、第一直线凸台34、第三螺旋凹槽35、第四螺旋凹槽36、第二直线凹槽37、第一螺旋凸台38、第二螺旋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创造的内容作出详细的举例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回转件组合装置,包括第一回转件1,第二回转件2,和连接轴3,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安装在所述连接轴3上,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通过固定装置轴承4相对固定,只能作为整体在轴向上的前后移动,不能在轴向上分别或者单独移动。所述第一回转件1轴孔内壁设置第一螺旋凹槽11。如图2所示,在所述连接轴3上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11配合安装的圆柱形第一凸台31。所述圆柱形第一凸台3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一回转件1与所述连接轴3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台31的数量是两个,所述两个第一凸台31分布在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11相配合的螺旋轨迹线上。在所述第二回转件2轴孔内壁上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11反方向旋转的第二螺旋凹槽21,在所述连接轴3上设置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21配合安装的圆柱形第二凸台32。所述圆柱形第二凸台32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二回转件2与所述连接轴3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台32的数量是两个,所述两个第二凸台32分布在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21相配合的螺旋轨迹线上。
所述凸台的形状可以是任何能够与所述螺旋凹槽或者与所述直线凹槽配合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圆柱形,或者是与所述螺旋凹槽形状相配合的螺旋凸台形状。本实施例凸台均采用了圆柱形形状。
所述回转件可以是偏心机构、齿轮系和轮轴等装置。
本实施例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是:
沿轴向推动所述连接轴3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由于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轴承4予以固定,连接轴3的前后移动带动连接轴3上的所述第一凸台31和所述第二凸台32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与所述第一凸台31配合安装的所述第一螺旋凹槽11和所述与所述第二凸台32配合安装的第二凹槽21在周向上反向旋转,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反向转动,实现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精确调整。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通过位置固定装置4固定在所述连接轴3上,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回转件2与所述连接轴3合为一体,不再单独设置螺旋凹槽和凸台配合结构。所述第一回转件1与所述连接轴3通过实施例1中的螺旋凹槽和凸台结构配合,所述第一回转体1上设置第一拨动装置5,通过拨动所述第一拨动装置5使所述第一回转体1在所述连接轴3轴向上前后移动和转动。所述拨动装置5是拨叉,所述拨叉上设置有u型槽,所述第一回转件1放入所述拨叉的u型槽内,所述拨叉驱动所述第一回转体1沿轴向运动,运动到指定位置并锁定所述第一回转体1轴向位置。
本实施例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是:通过第一拨动装置5使所述第一回转体1在所述连接轴3上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第一螺旋凹槽11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第一凸台31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的同时沿所述第一螺旋凹槽11的轨迹线转动,带动所述连接轴3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回转体2转动,实现所述第一回转体1和所述第二回转体2之间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和轴向间距的调整。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轴3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4固定其轴向位置,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均不固定,所述第一回转件1上设置第一拨动装置5,所述第二回转件2上设置第二拨动装置6。
本实施例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是:
拨动所述第一拨动装置5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1在轴向上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由于所述连接轴3轴向位置固定,所述第一回转件1在轴向上的移动会带动所述连接轴3在圆周方向上的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回转件2在圆周方向上转动;反向拨动所述第二拨动装置6向后或者向前移动,所述第二回转件2在轴向上的反向移动会进一步带动所述连接轴3在圆周方向上的转动,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二回转件2在圆周方向上转动,加速实现两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同时实现两回转件之前轴向位置的调整,即两者同时会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凸台31采用第一螺旋凸台37的形状,所述第二凸台32采用第二螺旋凸台38的形状,所述第一螺旋凸台37与所述第二螺旋凸台38旋向相反。
实施例5:
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所述连接轴3上的第一凸台31采用螺旋凸台的形状。
实施例6:
与实施例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所示,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凸台31采用第一螺旋凸台37的形状,所述第二凸台32采用第二螺旋凸台38的形状,所述第一螺旋凸台37与所述第二螺旋凸台38旋向相反。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所示,在所述第二回转件2轴孔内壁上设置第一直线凹槽22代替实施例1中的第二螺旋凹槽21。如图9所示,在所述连接轴3上设置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22配合安装的第一直线凸台33。所述第一直线凹槽22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相应的,所述第一直线凸台33的数量是1个或者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二回转件2与所述连接轴3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线凹槽22的数量是2个,优选的,所述两个第一直线凹槽22在所述第二回转件2轴孔内壁的圆周方向上等角度分布;所述第一直线凸台33的数量是两个,所述两个第一直线凸台33分布在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22相配合的位置上。
本实施例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相对位置的方法是:
沿轴向推动所述连接轴3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由于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轴承4予以固定,连接轴3的前后移动带动连接轴3上的所述第一凸台31和所述第一直线凸台33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第一螺旋凹槽11旋转,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1转动,第二回转件2保持不动,实现所述回转件1和所述回转件2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精确调整。
实施例8:
与实施例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所述连接轴3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4固定其轴向位置,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均不固定,在所述第一回转件1上设置第一拨动装置5。
本实施例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是:拨动所述第一拨动装置5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体1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带动所述连接轴3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回转件2转动,实现两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同时,实现两回转件之间轴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
实施例9:
与实施例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凸台31采用螺旋凸台的形状。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8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凸台31采用螺旋凸台的形状。
实施例11:
如图12所示,一种回转件组合装置,包括第一回转件1,第二回转件2,和连接轴3,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安装在所述连接轴3上,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通过固定装置轴承4相对固定,只能作为整体在轴向上的前后移动,不能在轴向上分别或者单独移动。如图13所示,所述连接轴3上设置第三螺旋凹槽34,所述第一回转件1上设置与所述第三螺旋凹槽34配合安装的第三凸台12。所述第三凸台12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一回转件1与所述连接轴3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凸台12的数量是两个,所述两个第三凸台12分布在与所述第三螺旋凹槽34相配合的螺旋轨迹线上。所述连接轴3上设置与所述第三螺旋凹槽34反方向旋转的第四螺旋凹槽35,所述第二回转件2上设置与所述第四螺旋凹槽35配合安装的第四凸台23。所述第四凸台23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者多个,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凸台23的数量是两个,所述两个第四凸台23分布在与所述第四螺旋凹槽35相配合的螺旋轨迹线上。
本实施例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是:
轴向推动所述连接轴3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由于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轴承4予以固定,所述连接轴的前后移动带动所述连接轴上的所述第三螺旋凹槽34和所述第四螺旋凹槽35前后移动,带动所述三凸台12和所述第四凸台23反方向旋转,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反向转动,实现两个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精确调整。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回转件2与所述连接轴3合为一体,不再单独设置螺旋凹槽和凸台配合结构。所述第一回转件1与所述连接轴3通过实施例11中的螺旋凹槽和凸台结构配合,所述第一回转体1上设置第一拨动装置,通过拨动所述第一拨动装置使所述第一回转体1在所述连接轴3轴向上前后移动和转动。
本实施例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与实施例2的调整方法相同。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连接轴3通过轴向位置固定装置4固定其轴向位置,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均不固定,所述第一回转件1上设置第一拨动装置,所述第二回转件2上设置第二拨动装置。
本实施例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与实施例3的调整方法相同。
实施例14:
与实施例1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5所示,所述连接轴3上设置第二直线凹槽36,代替所述第四螺旋凹槽35;如图16,所述第二回转件2上设置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36配合安装的第四凸台23。所述第二直线凹槽36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者多个,所述第四凸台23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者多个。为了提高所述第二回转件2与所述连接轴3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直线凹槽36的数量是2个,所述两个第二直线凹槽36在连接轴的圆周向上等角度分布;所述第四凸台23的数量是两个,所述两个第四凸台23分布成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36相配合的位置上。
所述凸台的形状可以是任何能够与所述螺旋凹槽或者直线凹槽配合安装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圆柱形,或者是与所述螺旋凹槽形状相配合的螺旋凸台形状。
本实施例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多个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是:
轴向推动所述连接轴3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由于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轴承4予以固定,所述连接轴3的前后移动带动所述连接轴上的所述第三螺旋凹槽34和第二直线凹槽36前后移动,带动所述三凸台12旋转,带动所述第一回转件1转动,所述第四凸台23在所述第二直线凹槽36内保持不动,所述第二回转件2保持不动,实现两个回转件之间圆周相对位置的精确调整。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4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连接轴3通过所述轴向位置固定装置固定其轴向位置,所述第一回转件1和所述第二回转件2的轴向位置均不固定,在所述第一回转件1上设置第一拨动装置。
本实施例回转件组合装置调整回转件之间圆周方向上相对位置的方法与实施例8的调整方法相同。
1.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第一回转件和第二回转件,还包括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的连接轴,所述第一回转件和所述第二回转件中至少一个通过螺旋凹槽和与所述螺旋凹槽配合的凸台与所述连接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回转件轴孔内壁设置第一螺旋凹槽,在所述连接轴上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配合的第一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转件与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回转件上设置第一拨动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转件与所述连接轴合为一体,前端为连接轴,后端为第二回转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动装置是拨叉,所述拨叉上设置有u型槽,所述第一回转件放入拨叉u型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通过轴向位置固定装置固定其轴向位置,所述第一回转件轴孔内壁上设置第一螺旋凹槽,在所述连接轴上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配合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回转件轴孔内壁上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反方向旋转的第二螺旋凹槽,所述连接轴上设置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第二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转件上设置第一拨动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转件上设有第二拨动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通过轴向位置固定装置固定其轴向位置,所述连接轴上设置第三螺旋凹槽,所述第一回转件上设置与所述第三螺旋凹槽配合安装的第三凸台;所述连接轴上设置与所述第三螺旋凹槽反方向旋转的第四螺旋凹槽,所述第二回转件上设置与所述第四螺旋凹槽配合安装的第四凸台,所述第一回转件上设置第一拨动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通过轴向位置固定装置固定其轴向位置,所述连接轴上设置第三螺旋凹槽,所述第一回转件上设置与所述第三螺旋凹槽配合安装的第三凸台;所述连接轴上设置与第二直线凹槽,所述第二回转件上设置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安装的第四凸台,所述第一回转件上设置第一拨动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者10所述的回转件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转件上设有第二拨动装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