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管理系统、施工进度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的施工进度管理,一般需要施工项目经理部根据合同规定的工期要求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并以此作为管理的目标,对施工的全过程经常进行检查,该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1)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比对结果不够直观。目前,由巡检人员定期(例如月底)对实际进度情况进度检查,并填报进度确认表格和图像资料,对于工程量较大的工程,每月都会有海量的表格数据以及图像资料数据,无法从中全面且直观地掌握施工进度情况,也就无法方便地获知当前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之间的差别。
(2)人力成本高。目前表格数据以及图像资料数据的保管和调取,都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增加了人力成本。
(3)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的施工进度检查由于成本上的考虑,一般以月度检查的方式,故信息的获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直观且全面地掌握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之间的差别。
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施工计划数据建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预期工程量匹配的第一三维模型和与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一时间维度;
根据实际施工数据建立第二筑信息模型,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实际工程量匹配的第二三维模型和与第二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二时间维度,该第二时间维度的时间值不大于当前施工的时间值;
根据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和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管理系统,包括:
输入模块,用于为用户提供施工计划数据的输入接口;
处理器,与输入模块通信连接,用于:
根据施工计划数据建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预期工程量匹配的第一三维模型和与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一时间维度;
根据实际施工数据建立第二筑信息模型,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实际工程量匹配的第二三维模型和与第二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二时间维度,该第二时间维度的时间值不大于当前施工的时间值;
显示模块,与处理器信号连接,用于分别显示第一建筑信息模型和第二建筑信息模型。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通过将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与第一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比对,可在显示模块上全面且直观地看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大大减少了资料量以及调用和保管资料的成本,同时,通过图像采集设备采集施工现场图像,使得实际施工进度的确定也更加精准。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施工进度管理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的具体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建筑信息模型与传统的cad图纸的区别之一,维度更多,能表达和承载的信息更多。建筑信息模型除了可以用三维模型表达建筑物的尺寸信息外,还可以在三维模型上添加使用的材料种类,并根据使用的材料种类以及三维模型的体积计算出材料成本。另外,在建筑信息模型上还可以添加时间维度,在时间维度上选择不同的节点,建筑信息模型会呈现不同大小的三维模型。
本文中的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事实上,在下文中所述的“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第一三维模型”以及“第一时间维度”可以理解为与计划或预期施工情况匹配的建筑信息模型、三维模型以及时间维度,“第二建筑信息模型”、“第二三维模型”以及“第二时间维度”,可以理解为与实际施工情况相匹配的建筑信息模型、三维模型以及时间维度。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管理系统,包括输入模块10、处理器20和显示模块30,处理器20分别与输入模块10和显示模块30电连接。
输入模块10用于为用户提供施工计划数据的输入接口,该施工计划数据至少包括工程项目的预期建筑尺寸、预期施工工期、建筑构配件的预期种类和数量以及建筑原材料的预期使用量等。例如,通过设计阶段的设计图纸,可以获得工程项目的预期建筑尺寸,类似的,预期施工工期、建筑构配件的预期种类和数量以及建筑原材料的预期使用量也可在设计阶段先行确定。
输入模块10可以是键盘、鼠标、扫描仪等,也可以是与显示模块30在一起的触控屏,用户通过输入模块10输入施工计划数据。当输入模块11是键盘时,用户可直接通过键盘输入施工计划数据;当输入模块10是鼠标或触摸屏时,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模块10的软键盘、操作图标、选项卡等输入施工计划数据;当输入模块10是扫描仪时,用户只需将带有施工计划数据的信息的二维码、条形码或文件靠近扫描仪的扫码区进行扫描即可完成施工计划数据的输入。
处理器20与输入模块10通信连接,用于根据输入模块10传输的施工计划数据建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预期工程量匹配的第一三维模型和与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一时间维度,即在第一时间维度上选取某一时间值,具有对应的第一三维模型,反之亦然。
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正向建模的过程,例如,工程项目是道路的建设,在输入模块10中输入该道路的长度、宽度、原材料的预期使用量和预期的工期等信息,处理器20在得到上述信息后可正向建立道路的三维模型,且该第一时间维度与预期的工期匹配。
上述预期工程量指的预期需要完成的工程量,包括目标建筑物的预期尺寸,为完成该部分原材料预期使用量等数据。例如,在道路工程可以是道路的预期长度,路面的预期厚度等数据,在房建工程可以是预期要浇筑的楼层数量、各楼层的高度、建筑物构配件的预期使用量及种类以及混凝土预期用量等数据,在室内施工中,可以是粉刷墙面所需要的预期的工序量等数据。上述“匹配”指的是第一三维模型可完全真实地反应预期要完成的工程量,首先在尺寸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对预期的目标建筑物进行缩放,其次在第一三维模型上可对所使用的原材料量以及原材料种类进行仿真,并且,第一三维模型也可反应预期的工序量,比如,目前某单元房的某一面墙需要先涂腻子再进行粉刷,则在第一三维模型中该墙面对应的模型面上,也具有两层结构,一层为腻子层,一层粉刷层,两层结构可以分别以不同的颜色进行直观地区分。
处理器20还用于根据实际施工数据建立第二筑信息模型,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实际工程量匹配的第二三维模型和与第二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二时间维度,该第二时间维度的时间值不大于当前施工的时间值。
上述实际施工数据至少包括实际建筑物尺寸、建筑物构配件的实际种类和数量以及建筑物原材料的实际使用量。该实际施工数据可以由用户向输入模块10输入相应的数据获取,也可以通过设置图像采集设备40,对施工现场进行图像采集,具体而言:
图像采集设备40设于施工现场40用于采集施工现场50的图像信息并记录图像采集时间,以及向处理器20输出该图像信息与图像采集时间。图像采集设备40可以是扫描仪、航拍设备和于施工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摄像头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可选取不同的图像采集设备40,下面举几例进行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工程项目是道路或桥梁,则采用航拍设备作为图像采集设备40对该施工现场50进行图像采集。例如,利用装有摄像头的无人机在距地面的高度大致相同的若干位置,分别拍摄施工现场50,得到不同角度的包含施工现场50的全貌的图像。
上述实施例中,采用航拍设备作为图像采集设备40的优点在于,道路与桥梁往往在水平方向上长度或面积较大,利用航拍设备可更好地拍摄施工现场50的全貌。
一些实施例中,工程项目是房建(例如商品房或住宅楼),则采用航拍设备与于施工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摄像头,两者结合作为图像采集设备40。例如,一方面用装有摄像头的无人机在房建的上方拍摄房建的施工现场50,另一方面,通常在房建的施工现场50需要设置多个塔吊搬运施工模板、重物等,可在塔吊的高度上依次设置多个摄像头,从侧面对房建进行图像采集。
上述实施例中,采用航拍设备以及于施工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摄像头结合作为图像采集设备40的优点在于,于施工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摄像头可以很清楚的拍摄房建已施工完成的高度,结合航拍设备可以更全面地获取施工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工程项目为室内施工项目,例如室内装修,采用扫描仪作为图像采集设备40对施工现场50进行图像采集。例如,采用激光扫描仪对室内进行扫描,得到室内施工的图像。
上述实施例中,采用扫描仪作为图像采集设备40的优点在于,扫描仪对图像的采集更为精准,适用于室内施工面积不大的场合。
图像信息采集设备20采集完施工现场的图像的同时,记录图像采集时间,例如,可以以天数为单位对图像信息的采集的时间进行记录。
图像采集设备40在获取到施工现场50的图像信息后,将该图像信息发送至处理器20。处理器20接收图像采集设备40采集到的施工现场50的图像信息和与该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采集时间;将该图像信息与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建立第二三维模型;根据图像采集时间生成第二时间维度,该第二时间维度的时间值不大于当前施工的时间值,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二时间维度的时间值为一一对应关系,即在第二时间维度上选取某一时间值,具有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反之亦然。
上述第二三维模型与实际工程量匹配,实际工程量指的是实际已完成的工程量,包括了已完成的建筑物的尺寸大小,为完成该部分建筑的原材料实际使用量等数据。例如,在道路工程可以是已铺设的道路长度,路面的厚度等数据,在房建工程可以是已浇筑完成的楼层数量、各楼层的高度、建筑物构配件的使用量及种类以及混凝土用量等数据,在室内施工中,可以是粉刷墙面已完成的工序量等数据。上述“匹配”指的是第二三维模型可完全真实地反应实际已完成的工程量,首先在尺寸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已完成的建筑物进行缩放,其次在第二三维模型上可对所使用的原材料量以及原材料种类进行仿真,并且,第二三维模型也可反应目前已完成的工序量,比如,目前某单元房的一面墙已涂好腻子,但还未粉刷涂粉,则在第二三维模型中与该墙面对应的模型面上也可以预先设置好表示腻子的颜色显示。
优选的,处理器20还可以根据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工程量生成相应的工程量清单或工程量图表。
显示模块30与处理器20信号连接,用于分别显示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和第一建筑信息模型。
上述处理器20和显示模块30配合,可对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与第一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比对,并直观地显示比对结果,从而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具体而言:
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0在第二时间维度上选取当前施工的时间值,获取当前施工的时间值在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另一方面,处理器20在第一时间维度上选取预期完成时间值,获取预期完成时间值在第一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第一三维模型,对得到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获取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计算得到该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得到第一值。将当前施工的时间值和预期完成时间值进行比对,得到第二值,根据第一值和第二值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值可表示当前已完成的工程量与预期的总工程量之间的差别,而第二值表示当前施工时间与总工期之间的差别,两者结合就可以获取实际进度与预期进度之间的差别。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对第一三维模型与第二三维模型进行布尔求差运算,从而得到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以便后续对该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进行计算。
在上述实施例中,处理器20可将得到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分别以不同的显示方式在显示模块30上进行叠加显示,例如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显示、以不同的填充图案进行显示或以不同的亮度进行显示,从而直观地看到两个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
在上述实施例中,处理器20还可以根据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以及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生成相应的工程量清单或工程量图表,并将该清单或图表输出至显示模块30上显示。上述工程量清单或工程量图表可以包括第二三维模型对应的工程量中各类数据的具体数值,以及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工程量中各类数据的具体数值,比如原材料使用量、建筑物的大小尺寸等信息。也可生成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的工程量清单或工程量图表,并输出至显示模块30上显示。
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时间维度上选取当前施工的时间值以内的时间值,在第一时间维度上选取预期完成时间值以内的时间值,进而分别得到上述第一值与第二值。
例如,当前施工的时间值为30天,选择20天时的第二三维模型,得到该第二三维模型对应的工程量,预期完成时间值为60天,选择40天时的第一三维模型,得到该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工程量,进而得到第一值与第二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对得到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时,可也以先计算第二三维模型对应的工程量,再计算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工程量,接着计算得到第二三维模型对应的工程量占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工程量的百分比,作为第一值,并计算当前施工时间占预期施工工期的百分比,作为第二值,将第一值与第二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上述比对方式的优点在于,从工程量与施工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对,操作更具可行性。
另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0根据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具体包括:在第二时间维度和第一时间维度上选取大小相同的时间值,根据该时间值分别获取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接着,对得到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获取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计算得到该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根据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上述实施例可以比较在经过相同的时间,实际的工程量与预期的工程量之间差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0根据第二时间维度和第一时间维度的时间值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具体包括:在第二时间维度上选取设定时间值,得到第一时间值,该设定时间值可以是处理器20中预设的时间值,也可以根据用户根据需求通过输入模块10向处理器20输入的时间值。处理器20获取第一时间值在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获取在第一建筑信息模型中与该第二三维模型具有相同大小工程量的第一三维模型,获取该第一三维模型在第一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时间值,得到第二时间值,对第一时间值与第二时间值进行比对;根据第一时间值与第二时间值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在上述实施中,可以比较在完成相同大小的工程量时,预期花费的施工时长和实际花费的施工时长之间的差别。
经过上述方式得到的实际进度与预期进度之间的差别可能为:
(1)实际进度完全超过预期进度,如在相同施工时间时,第二三维模型完全覆盖第一三维模型;或在第一三维模型与第二三维模型完全重合时,第二时间值小于第一时间值。
(2)实际进度完全落后于预期进度,如在相同施工时间时,第一三维模型完全覆盖第二三维模型;或在第一三维模型与第二三维模型重合时,第一时间值小于第二时间值。
(3)实际进度部分超过预期进度,部分落后于预期进度。如在相同施工时间时,第一三维模型与第二三维模型存在重合的模型部分,也各自存在超出对方的模型部分。
得到的实际进度与预期进度之间的差别的指导意义在于:
(1)根据实际进度与预期进度之间的差别可以指导后续施工资源的调配。通过获知哪些部分超前,哪些部分滞后以及超前部分和滞后部分对应的工程量,可以算出为完成计划进度的工程量所需要投入的资源。需要投入的资源与可完成的工程量可以参照行业水平、企业平均水平以及供应商水平等。
(2)可以反过来调整施工计划。在获知实际进度与预期进度之间的差别后,可以切实地调查与分析造成进度超前或滞后的主观原因与客观因素,从而制定更为可行的施工计划。
以上是本发明公开的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管理系统的一些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请参照图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根据施工计划数据建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
施工计划数据至少包括工程项目的预期建筑尺寸、预期施工工期、建筑构配件的预期种类和数量以及建筑原材料的预期使用量等预期工程量。例如,通过设计阶段的设计图纸,可以获得工程项目的预期建筑尺寸,类似的,预期施工工期、建筑构配件的预期种类和数量以及建筑原材料的预期使用量也可在设计阶段先行确定。
第一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预期工程量匹配的第一三维模型和与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一时间维度,即在第一时间维度上选取某一时间值,具有对应的第一三维模型,反之亦然。
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正向建模的过程,例如,工程项目是道路的建设,输入该道路的长度、宽度、原材料的预期使用量和预期的工期等信息,得到上述信息后可正向建立道路的三维信息模型,且该第一时间维度与预期的工期匹配。
上述预期工程量指的预期需要完成的工程量,包括目标建筑物的预期尺寸,为完成该部分原材料预期使用量等数据。例如,在道路工程可以是道路的预期长度,路面的预期厚度等数据,在房建工程可以是预期要浇筑的楼层数量、各楼层的高度、建筑物构配件的预期使用量及种类以及混凝土预期用量等数据,在室内施工中,可以是粉刷墙面所需要的预期的工序量等数据。上述“匹配”指的是第一三维模型可完全真实地反应实际预期要完成的工程量,首先在尺寸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对预期的目标建筑物进行缩放,其次在第一三维模型上可对所使用的原材料量以及原材料种类进行仿真,并且,第一三维模型也可反应预期的工序量,比如,目前某单元房的某一面墙需要先涂腻子再进行粉刷,则在第一三维模型中该墙面对应的模型面上,也具有两层结构,一层为腻子层,一层粉刷层,两层结构可以分别以不同的颜色进行直观地区分。
步骤200,根据实际施工数据建立第二建筑信息模型。
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实际工程量匹配的第二三维模型和与第二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二时间维度,该第二时间维度的时间值不大于当前施工的时间值。
上述实际施工数据至少包括实际建筑物尺寸、建筑物构配件的实际种类和数量以及建筑物原材料的实际使用量。该实际施工数据可以由用户输入相应的数据获取,也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图像采集以及记录图像采集时间获取。
将该施工现场的图像信息与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建立第二三维模型,;根据图像采集时间生成第二时间维度,该第二时间维度的时间值不大于当前施工的时间值,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二时间维度的时间值为一一对应关系,即在第二时间维度上选取某一时间值,具有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反之亦然。
上述第二三维模型与实际工程量匹配,实际工程量指的是实际已完成的工程量,包括了已完成的建筑物的尺寸大小,为完成该部分建筑的原材料实际使用量等数据。例如,在道路工程可以是已铺设的道路长度,路面的厚度等数据,在房建工程可以是已浇筑完成的楼层数量、各楼层的高度、建筑物构配件的使用量及种类以及混凝土用量等数据,在室内施工中,可以是粉刷墙面已完成的工序量等数据。上述“匹配”指的是第二三维模型可完全真实地反应实际已完成的工程量,首先在尺寸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已完成的建筑物进行缩放,其次在第二三维模型上可对所使用的原材料量以及原材料种类进行仿真,并且,第二三维模型也可反应目前已完成的工序量,比如,目前某单元房的一面墙已涂好腻子,但还未粉刷涂粉,则在第二三维模型中与该墙面对应的模型面上也可以预先设置好表示腻子的颜色显示。
步骤300,根据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和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下面举例具体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包括:步骤310,在第二时间维度上选取当前施工的时间值。获取当前施工的时间值在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
例如,当前施工的时间值为30天,则可获取当前,即已施工30天的第二三维模型,该第二三维模型与当前的实际工程量匹配。
步骤311,在第一时间维度上选取预期完成时间值,获取预期完成时间值在第一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第一三维模型。
步骤312,对得到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获取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计算得到该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得到第一值。
可以对第一三维模型与第二三维模型进行布尔求差运算,从而得到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进而计算得到该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对于计算得到的工程量,还可以生成工程量清单或工程量列表进行显示。
步骤313,将当前施工的时间值和预期完成时间值进行比对,得到第二值。
步骤314,根据第一值和第二值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又例如,根据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包括步骤:
步骤320,在第二时间维度和第一时间维度上选取大小相同的时间值。
例如,在第二时间维度和第一时间维度上选取时间值为30天。
步骤321,根据该时间值分别获取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
当选取时间为30天时,可得到30天时反应预期工程量的第一三维模型和反应实际工程量的第二三维模型。
步骤322,对得到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获取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计算得到该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
可以对第一三维模型与第二三维模型进行布尔求差运算,从而得到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进而计算得到该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对于计算得到的工程量,还可以生成工程量清单或工程量列表进行显示。
步骤323,根据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步骤312与步骤322中,可将得到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分别以不同的显示方式进行叠加显示,例如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显示、以不同的填充图案进行显示或以不同的亮度进行显示,从而直观地看到两个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
例如,第一建筑信息模型与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中的三维模型分别为纯色,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的三维模型为红色,透明度为百分之五十,即半透明;第二建筑信息模型的三维模型为绿色,不透明,两者进行叠加显示,用户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者的差别,且与人工巡查记录的方式不同,由于依靠采集的图像建立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因此该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可真实地反应施工情况,哪些部分超过了预期施工进度,哪些部分落后于预期施工进度,一目了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第二时间维度和第一时间维度的时间值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包括步骤:
步骤330,在第二时间维度上选取设定时间值,得到第一时间值。
设定时间值可以是预设的时间值,也可以是用户根据需求进行设定后,得到的时间值。
步骤331,获取第一时间值在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
步骤332,获取在第一建筑信息模型中与该第二三维模型具有相同大小工程量对应的第一三维模型。
步骤333,获取该第一三维模型在第一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时间值,得到第二时间值。
步骤334,对第一时间值与第二时间值进行比对。
步骤335,根据第一时间值与第二时间值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通过步骤330至步骤335,可以比较在完成相同的施工量时,预期花费的施工时长和实际花费的施工时长之间的差别。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通过将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与第一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比对,可在显示模块上全面且直观的看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大大减少了资料量以及调用和保管资料的成本,同时,通过图像采集设备采集施工现场图像,使得实际施工进度的确定也更加精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种方法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实现。当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或部分功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实现时,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磁盘、光盘、硬盘等,通过计算机执行该程序以实现上述功能。例如,将程序存储在设备的存储器中,当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程序,即可实现上述全部或部分功能。另外,当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或部分功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实现时,该程序也可以存储在服务器、另一计算机、磁盘、光盘、闪存盘或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中,通过下载或复制保存到本地设备的存储器中,或对本地设备的系统进行版本更新,当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时,即可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或部分功能。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1.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根据施工计划数据建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预期工程量匹配的第一三维模型和与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一时间维度;
根据实际施工数据建立第二筑信息模型,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实际工程量匹配的第二三维模型和与第二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二时间维度,该第二时间维度的时间值不大于当前施工的时间值;
根据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和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实际施工数据建立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包括:
施工阶段,接收采集到的施工现场的图像信息和与该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采集时间;
将该图像信息与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建立第二三维模型;
根据图像采集时间生成第二时间维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计划数据至少包括施工项目的预期建筑尺寸、预期施工工期、建筑构配件的预期种类和数量以及建筑原材料的预期使用量。
4.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和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具体包括:
在第二时间维度上选取当前施工的时间值;
获取当前施工的时间值在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
在第一时间维度上选取预期完成时间值;
获取预期完成时间值在第一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第一三维模型;
对得到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获取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计算得到该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得到第一值;
将当前施工的时间值和预期完成时间值进行比对,得到第二值;
根据第一值和第二值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和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包括:根据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具体包括:
在第二时间维度和第一时间维度上选取大小相同的时间值;
根据该时间值分别获取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
对得到的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获取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计算得到该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
根据模型差异对应的工程量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包括:
将第二三维模型和第一三维模型分别以不同的显示方式进行叠加显示,不同的显示方式包括: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显示、以不同的填充图案进行显示和以不同的亮度进行显示中的一种或多种;
以及,对第一三维模型与第二三维模型进行布尔求差运算,得到第二三维模型与第一三维模型之间的模型差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和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包括:根据第二时间维度和第一时间维度的时间值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具体包括:
在第二时间维度上选取设定时间值,得到第二时间值;
获取第二时间值在第二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第二三维模型;
获取在第一建筑信息模型中与该第二三维模型具有相同大小工程量对应的第一三维模型;
获取该第一三维模型在第一建筑信息模型中对应的时间值,得到第一时间值;
对第一时间值与第二时间值进行比对;
根据第一时间值与第二时间值的比对结果得到实际施工进度与预期施工进度的差别。
8.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施工进度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模块,用于为用户提供施工计划数据的输入接口;
处理器,与输入模块通信连接,用于:
根据施工计划数据建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第一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预期工程量匹配的第一三维模型和与第一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一时间维度;
根据实际施工数据建立第二筑信息模型,第二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与实际工程量匹配的第二三维模型和与第二三维模型对应的第二时间维度,该第二时间维度的时间值不大于当前施工的时间值;
显示模块,与处理器信号连接,用于分别显示第一建筑信息模型和第二建筑信息模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图像采集设备,设于施工现场,用于采集施工现场的图像信息并记录图像采集时间,以及输出该图像信息与图像采集时间;
所述处理器与图像采集设备通信连接,用于:施工阶段,接收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到的施工现场的图像信息和与该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采集时间;
将该图像信息与第一三维模型进行比对,建立第二三维模型,;
根据图像采集时间生成第二时间维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采集设备包括扫描仪、航拍设备和于施工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摄像头中的一种或多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