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冷却干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及其工艺。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过程中,通常采用两种干燥方式,其一为:将沉积物样品投入至干燥箱体内进行干燥,但是,该种干燥方法存在进料困难,需要人工进行搬运和搬出的问题,大大增加了人工劳动力,而且不能进行连续式的干燥;其二为:在输送带上输送样品,由输送带经过干燥设备中进行连续式的干燥,但是,该种方法虽然无需人工进行搬运,但是在干燥过程样品不处于密闭的空间内,无法对样品进行充分干燥,容易造成样品干燥不充分。
在申请号为cn201821757913.8的实用新型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真空冷却干燥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具有用于放置干燥样品的样品室,该箱体的外侧设有用于控制样品室气压的泄压阀,所述样品室有若干个且沿竖直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箱体上还铰接有若干个与所述样品室位置对应的箱门,所述箱门能将对应的样品室开启或闭合。
但是,该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虽然处于密闭的空间内进行干燥,但是需要人工进行搬运,而且无法做到连续式的干燥,大大增加了人工劳动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通过第一转移组件将物料由进料工位转移至转移轨道的输入端,物料沿着转移轨道的轨迹运动的同时在干燥箱体内进行冷却干燥,再由第二转移组件将干燥好的物料从转移轨道的输出端转移至出料工位,解决了传统物料干燥需要人工搬运的技术问题,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力,同时,增加了干燥的密闭性,提高了干燥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包括机架、干燥箱体、进料输送机构、出料输送机构和转移机构,所述干燥箱体设置于所述机架上,该干燥箱体上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该进料口对应的位置为进料工位,所述出料口对应的位置为出料工位;所述进料输送机构指向所述进料口,该进料口对应的为进料工位;且其输送物料进入所述进料口;所述出料输送机构接取所述出料口内的所述物料;所述转移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其位于所述干燥箱体内,所述转移机构包括:
第一转移组件,所述第一转移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轴和第一转动辊,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转动辊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上,其跟随所述第一转动轴同步转动;该第一转动辊沿其圆周表面阵列设置有第一容纳空间,当任一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位于进料工位处时,所述进料输送机构输送所述物料进入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转动辊中部开设有第一凹槽;
第二转移组件,所述第二转移组件包括第二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辊,所述第二转动辊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其与所述第一转动辊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辊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其跟随所述第二转动轴同步转动;该第二转动辊沿其圆周表面阵列设置有第二容纳空间,当任一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位于出料工位处时,所述出料输送机构接取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的所述物料,所述第二转动辊中部开设有第二凹槽;以及
转移轨道,所述转移轨道设置于所述干燥箱体上,其位于所述第一转移组件和所述第二转移组件的一侧,该转移轨道的输入端与任一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对齐时,该转移轨道接取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的所述物料,所述转移轨道的输出端与任一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对齐时,所述物料从所述转移轨道上进入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
作为改进,所述进料输送机构和所述出料输送机构的输送带两侧均对称设置有第一挡板。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转移组件还包括:
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开口处;
第一顶撑件,所述第一顶撑件沿所述第一转动辊圆周阵列设置,且其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一一对应设置,该第一顶撑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顶撑块,所述第一顶撑件中部设置有第一凸块;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一顶撑件外,且其连接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一转动辊;
第一凸轮,所述第一凸轮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其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外,且其突出部分指向所述转移轨道的输入端,所述第一顶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轮表面抵触设置;以及
第一轨道,所述第一轨道设置于所述干燥箱体上,其沿所述第一转动辊的圆周轨迹设置,该第一轨道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顶撑块的外形与所述物料的外形相适配。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轨道的输入端与所述进料输送机构的输送带处于同一平面上。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转移组件还包括:
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开口处;
第二顶撑件,所述第二顶撑件沿所述第二转动辊圆周阵列设置,且其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一一对应设置,该第二顶撑件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顶撑块,所述第二顶撑件中部设置有第二凸块;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二顶撑件外,且其连接所述第二凸块和所述第二转动辊;
第二凸轮,所述第二凸轮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其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外,且其突出部分指向出料工位,所述第二顶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凸轮表面抵触设置;以及
第二轨道,所述第二轨道设置于所述干燥箱体上,其沿所述第二转动辊的圆周轨迹设置,该第二轨道限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该第二轨道的输入端与所述转移轨道处于同一平面上。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轨道的输入端与所述转移轨道处于同一平面上。
作为改进,所述转移轨道呈螺旋形逐级下降设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工艺流程,有效的实现了进料工序、一次转移工序、冷却干燥工序、二次转移工序及出料工序的自动化,形成物料的自动连续式干燥,大大降低了人工搬运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进料工序,通过进料输送机构逐一将物料输送给第一转移组件内的第一容纳空间;
步骤二,一次转移工序,通过第一转动辊的转动和第一顶撑件与第一凸轮的抵触配合将物料由进料工位转移至转移轨道的输入端;
步骤三,冷却干燥工序,物料沿着转移轨道的轨迹运动的同时在干燥箱体的内部空间进行冷却干燥;
步骤四,二次转移工序,通过第二转动辊的转动和第二顶撑件与第二凸轮的抵触配合将物料由转移轨道的输出端转移至出料工位;
步骤五,出料工序,通过出料输送机构逐一将物料输送至物料安放区。
作为改进,所述一次转移工序,当所述第一容纳空间正好位于进料工位处时,有且仅唯一物料从所述进料输送机构上滚动至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第一转移组件将物料由进料工位转移至转移轨道的输入端,物料沿着转移轨道的轨迹运动的同时在干燥箱体内进行冷却干燥,再由第二转移组件将干燥好的物料从转移轨道的输出端转移至出料工位,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力;
(2)本发明通过第一转移组件和第二转移组件的逐一对物料进行转移,实现了物料的自动连续式干燥,大大降低了人工搬运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3)本发明通过设置整个转移组件在干燥箱体内,只留出进料口与出料口,第一转动辊与第二转动辊很好的将进料口与出料口堵住,防止干燥箱体内的的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使得在转移轨道上的物料处于密闭空间内,提高了干燥效果,使得干燥更加充分;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降低人工劳动力、提高干燥效果,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转移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转移组件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转移组件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进料时状态图;
图7为本发明物料从第一转动辊至转移轨道上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物料从转移轨道至第二转动辊上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出料时状态图;
图10为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一:
如图1、2和3所示,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包括机架1、干燥箱体2、进料输送机构3、出料输送机构4和转移机构5,所述干燥箱体2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该干燥箱体2上开设有进料口21和出料口22,该进料口21对应的位置为进料工位,所述出料口22对应的位置为出料工位;所述进料输送机构3指向所述进料口21,该进料口21对应的为进料工位;且其输送物料10进入所述进料口21;所述出料输送机构4接取所述出料口22内的所述物料10;所述转移机构5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其位于所述干燥箱体2内,所述转移机构5包括:
第一转移组件51,所述第一转移组件51包括第一转动轴511和第一转动辊512,所述第一转动轴511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一转动辊512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轴511上,其跟随所述第一转动轴511同步转动;该第一转动辊512沿其圆周表面阵列设置有第一容纳空间9,当任一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位于进料工位处时,所述进料输送机构3输送所述物料10进入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内,所述第一转动辊512中部开设有第一凹槽5121;
第二转移组件52,所述第二转移组件52包括第二转动轴521和第二转动辊522,所述第二转动辊522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其与所述第一转动辊512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辊522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轴521上,其跟随所述第二转动轴521同步转动;该第二转动辊522沿其圆周表面阵列设置有第二容纳空间8,当任一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位于出料工位处时,所述出料输送机构4接取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内的所述物料10,所述第二转动辊522中部开设有第二凹槽5221;以及
转移轨道53,所述转移轨道53设置于所述干燥箱体2上,其位于所述第一转移组件51和所述第二转移组件52的一侧,该转移轨道53的输入端与任一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对齐时,该转移轨道53接取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内的所述物料10,所述转移轨道53的输出端与任一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对齐时,所述物料10从所述转移轨道53上进入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内。
需要说明的是,物料装在桶内,为横卧可滚动的方式输送,同时,进料输送机构和出料输送机构上的输送带为摩擦力大的输送带,防止输送物料的过程中物料随意滚动;且进料输送机构上的输送带的输送速度略大于第一转动辊的转动速度。
其中,所述进料输送机构3和所述出料输送机构4的输送带两侧均对称设置有第一挡板6。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板的作用是使得物料能够顺利的进入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内。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转移组件51还包括:
第一转动件513,所述第一转动件513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的开口处;
第一顶撑件514,所述第一顶撑件514沿所述第一转动辊512圆周阵列设置,且其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一一对应设置,该第一顶撑件514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内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顶撑块5141,所述第一顶撑件514中部设置有第一凸块5142;
第一弹簧515,所述第一弹簧515套设在所述第一顶撑件514外,且其连接所述第一凸块5142和所述第一转动辊512;
第一凸轮516,所述第一凸轮516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其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511外,且其突出部分指向所述转移轨道53的输入端,所述第一顶撑件5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轮516表面抵触设置;以及
第一轨道517,所述第一轨道517设置于所述干燥箱体2上,其沿所述第一转动辊512的圆周轨迹设置,该第一轨道517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513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容纳空间正好位于进料工位上时,物料通过惯性滚动至第一转动件上,第一转动辊正好转动,使得第一容纳空间的开口处变小,物料被限制在第一容纳空间内,第一转动辊带动物料转动。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第一容纳空间位于进料工位上时,第一转动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至第二轨道上,第二轨道用于挡住第一转动件,防止物料掉落,同时提供支撑作用。
其中,所述第一顶撑块5141的外形与所述物料10的外形相适配。
并且,所述第一轨道517的输入端与所述进料输送机构3的输送带处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转移组件52还包括:
第二转动件523,所述第二转动件523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的开口处;
第二顶撑件524,所述第二顶撑件524沿所述第二转动辊522圆周阵列设置,且其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一一对应设置,该第二顶撑件524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内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顶撑块5241,所述第二顶撑件524中部设置有第二凸块5242;
第二弹簧525,所述第二弹簧525套设在所述第二顶撑件524外,且其连接所述第二凸块5242和所述第二转动辊522;
第二凸轮526,所述第二凸轮526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其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521外,且其突出部分指向出料工位,所述第二顶撑件52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凸轮526表面抵触设置;以及
第二轨道527,所述第二轨道527设置于所述干燥箱体2上,其沿所述第二转动辊522的圆周轨迹设置,该第二轨道527限制所述第二转动件523转动,该第二轨道527的输入端与所述转移轨道53处于同一平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同物料在进料工位上料的状态,物料在转移轨道上逐渐向下滚动存在一定速度,该速度略大于第二转动辊的转动速度,当第二容纳空间正好与转移轨道的输出端对齐时,转移轨道上的物料进入第二容纳空间内,第二转动辊正好转动,使得第二容纳空间的开口变小,物料被限制在第二容纳空间内,第二转动辊带动物料转。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当第二容纳空间与转移轨道的输出端对齐时,第二转动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至第二轨道上,第二轨道同于挡住第二转动件,防止物料掉落,同时提供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轨道527的输入端与所述转移轨道53处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转移轨道53呈螺旋形逐级下降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容纳空间与转移轨道的输入端对齐时,第一顶撑件的端部与第一凸轮的抵触配合下将物料顶出,物料顺着第一转动件的弧形轨迹下落至转移轨道的输入端。
实施例二:
参考图1、2和10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工艺流程。
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进料工序,通过进料输送机构3逐一将物料10输送给第一转移组件51内的第一容纳空间9;
步骤二,一次转移工序,通过第一转动辊512的转动和第一顶撑件514与第一凸轮516的抵触配合将物料10由进料工位转移至转移轨道53的输入端;
步骤三,冷却干燥工序,物料10沿着转移轨道53的轨迹运动的同时在干燥箱体2的内部空间进行冷却干燥;
步骤四,二次转移工序,通过第二转动辊522的转动和第二顶撑件524与第二凸轮526的抵触配合将物料10由转移轨道53的输出端转移至出料工位;
步骤五,出料工序,通过出料输送机构4逐一将物料10输送至物料安放区。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转移工序,当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正好位于进料工位处时,有且仅唯一物料10从所述进料输送机构3上滚动至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现物料的进料工序、一次转移工序、冷却干燥工序、二次转移工序及出料工序的自动化,形成物料的自动连续式干燥,大大降低了人工搬运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作过程:
如图6、7、8和9所示,进料输送机构3输送物料至进料工位处,此时第一容纳空间9正好位于进料工位处,第一转动件51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至第一轨道517上,物料在惯性作用下滚动至第一容纳空间9内,第一转动辊511转动,使得第一容纳空间9的开口变下,物料被限制在第一容纳空间9内,同时,第一转动件513在第一轨道517的限制下停止转动,第一转动件513与第一顶撑件514的端面将物料固定,当第一容纳空间9转动至转移轨道53的输入端时,第一顶撑件514正好与第一凸轮516的突出部分抵触设置,第一顶撑件514将物料顶出第一容纳空间9,物料顺着第一转动件513的内表面滚动至转移轨道53上,并顺着转移轨道53的轨迹进行滚动,同时在干燥箱体2内进行干燥;当物料滚动至转移轨道53的输出端时,此时正好第二容纳空间8与转移轨道53的输出端对齐,物料滚动至第二容纳空间8内,第二转动件523在自身重力下下落至第二轨道527上,第二转动辊522转动,使得第二容纳空间8的开口变小,物料被限制在第二容纳空间8内,同时,第二转动件523在第二轨道527的限制下停止转动,当第二容纳空间8转动至出料工位上时,第二顶撑件524正好与第二凸轮526的突出部分抵触设置,第二顶撑件524将物料顶出第二容纳空间8,物料正好落至出料输送机构4的输送带上,并由出料输送机构4送往物料安放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包括机架(1)、干燥箱体(2)、进料输送机构(3)、出料输送机构(4)和转移机构(5),所述干燥箱体(2)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该干燥箱体(2)上开设有进料口(21)和出料口(22),该进料口(21)对应的位置为进料工位,所述出料口(22)对应的位置为出料工位;所述进料输送机构(3)指向所述进料口(21),该进料口(21)对应的为进料工位;且其输送物料(10)进入所述进料口(21);所述出料输送机构(4)接取所述出料口(22)内的所述物料(10);所述转移机构(5)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其位于所述干燥箱体(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机构(5)包括:
第一转移组件(51),所述第一转移组件(51)包括第一转动轴(511)和第一转动辊(512),所述第一转动轴(511)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一转动辊(512)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轴(511)上,其跟随所述第一转动轴(511)同步转动;该第一转动辊(512)沿其圆周表面阵列设置有第一容纳空间(9),当任一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位于进料工位处时,所述进料输送机构(3)输送所述物料(10)进入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内,所述第一转动辊(512)中部开设有第一凹槽(5121);
第二转移组件(52),所述第二转移组件(52)包括第二转动轴(521)和第二转动辊(522),所述第二转动辊(522)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其与所述第一转动辊(512)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辊(522)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轴(521)上,其跟随所述第二转动轴(521)同步转动;该第二转动辊(522)沿其圆周表面阵列设置有第二容纳空间(8),当任一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位于出料工位处时,所述出料输送机构(4)接取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内的所述物料(10),所述第二转动辊(522)中部开设有第二凹槽(5221);以及
转移轨道(53),所述转移轨道(53)设置于所述干燥箱体(2)上,其位于所述第一转移组件(51)和所述第二转移组件(52)的一侧,该转移轨道(53)的输入端与任一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对齐时,该转移轨道(53)接取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内的所述物料(10),所述转移轨道(53)的输出端与任一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对齐时,所述物料(10)从所述转移轨道(53)上进入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输送机构(3)和所述出料输送机构(4)的输送带两侧均对称设置有第一挡板(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移组件(51)还包括:
第一转动件(513),所述第一转动件(513)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的开口处;
第一顶撑件(514),所述第一顶撑件(514)沿所述第一转动辊(512)圆周阵列设置,且其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一一对应设置,该第一顶撑件(514)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内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顶撑块(5141),所述第一顶撑件(514)中部设置有第一凸块(5142);
第一弹簧(515),所述第一弹簧(515)套设在所述第一顶撑件(514)外,且其连接所述第一凸块(5142)和所述第一转动辊(512);
第一凸轮(516),所述第一凸轮(516)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其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511)外,且其突出部分指向所述转移轨道(53)的输入端,所述第一顶撑件(5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轮(516)表面抵触设置;以及
第一轨道(517),所述第一轨道(517)设置于所述干燥箱体(2)上,其沿所述第一转动辊(512)的圆周轨迹设置,该第一轨道(517)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513)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撑块(5141)的外形与所述物料(10)的外形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517)的输入端与所述进料输送机构(3)的输送带处于同一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移组件(52)还包括:
第二转动件(523),所述第二转动件(523)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的开口处;
第二顶撑件(524),所述第二顶撑件(524)沿所述第二转动辊(522)圆周阵列设置,且其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一一对应设置,该第二顶撑件(524)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8)内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顶撑块(5241),所述第二顶撑件(524)中部设置有第二凸块(5242);
第二弹簧(525),所述第二弹簧(525)套设在所述第二顶撑件(524)外,且其连接所述第二凸块(5242)和所述第二转动辊(522);
第二凸轮(526),所述第二凸轮(526)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其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521)外,且其突出部分指向出料工位,所述第二顶撑件(52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凸轮(526)表面抵触设置;以及
第二轨道(527),所述第二轨道(527)设置于所述干燥箱体(2)上,其沿所述第二转动辊(522)的圆周轨迹设置,该第二轨道(527)限制所述第二转动件(523)转动,该第二轨道(527)的输入端与所述转移轨道(53)处于同一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轨道(527)的输入端与所述转移轨道(53)处于同一平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轨道(53)呈螺旋形逐级下降设置。
9.一种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工艺流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进料工序,通过进料输送机构(3)逐一将物料(10)输送给第一转移组件(51)内的第一容纳空间(9);
步骤二,一次转移工序,通过第一转动辊(512)的转动和第一顶撑件(514)与第一凸轮(516)的抵触配合将物料(10)由进料工位转移至转移轨道(53)的输入端;
步骤三,冷却干燥工序,物料(10)沿着转移轨道(53)的轨迹运动的同时在干燥箱体(2)的内部空间进行冷却干燥;
步骤四,二次转移工序,通过第二转动辊(522)的转动和第二顶撑件(524)与第二凸轮(526)的抵触配合将物料(10)由转移轨道(53)的输出端转移至出料工位;
步骤五,出料工序,通过出料输送机构(4)逐一将物料(10)输送至物料安放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沉积物样品冷却干燥工艺流程,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转移工序,当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正好位于进料工位处时,有且仅唯一物料(10)从所述进料输送机构(3)上滚动至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内。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