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清洗干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重复使用一些普通医疗器械,比如镊子、压舌片、扩腔器械、按摩头、理疗罐等,为了保证其卫生及安全,在使用以后,需要对其进行清洗消毒及烘干处理,现有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存在一些不足。
中国专利cn108310404a揭示了一种医疗器械的消毒烘干装置,其包括底座、底座的底部固定支撑腿、底座的顶部设置消毒箱、开源单片机、消毒箱的箱口处安装有电动门、消毒箱内通过驱动装置连接有网兜、网兜通过滑动机构与消毒箱滑动连接等结构,该专利通过驱动装置带动网兜转动,从而提高蒸汽与医疗器械的接触速率,同时蒸汽喷射在医疗器械上也能够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显然,首先,蒸汽与医疗器械接触的面积有限,无法对医疗器械进行全面的清洗,进而影响对其清洗的效果;其次,蒸汽可以对与医疗器械接触的部位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但是医疗器械上与蒸汽不能直接接触的部位得不到有效的清洗消毒处理,进而影响对医疗器械的消毒效果;最后,虽然驱动装置带动网兜旋转,但是网兜的转速及转向稳定后,网兜上的医疗器械相对网兜是不动的,进而不能实现医疗器械的充分移动,使得向下喷出的蒸汽与医疗器械无法充分接触,影响消毒烘干的效果。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上方的盖板装置、设置于盖板装置下方的扇叶装置、位于壳体下方的抽气装置、收容于壳体内的气体集中装置、设置于气体集中装置上的移动板装置、位于移动板装置左右两侧的收集装置、位于收集装置下方的支撑装置,在壳体上端设有开口,在壳体下端设有第一通孔,在壳体的右下侧设有第二通孔,在壳体左右两侧的上端设第三通孔,在第二通孔处连接有出液管,在出液管上设有第一阀门,在壳体左右两侧的第三通孔处分别连接有抽气管,在抽气管上设有第二阀门和第一风机,本发明能实现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干燥,且在清洗和干燥过程中,能将器械进行分散和倾斜,提升其清洗消毒和干燥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上方的盖板装置、设于盖板装置下方的扇叶装置、位于壳体下方的抽气装置、收容于壳体内的气体集中装置、设于气体集中装置上的移动板装置、位于移动板装置左右两侧的收集装置和位于收集装置下方的支撑装置,在壳体的上端设有开口,在壳体的下端设有第一通孔,在壳体的右下侧设有第二通孔,在壳体左右两侧的上端设第三通孔,在第二通孔处连接有出液管,在出液管上设有第一阀门,在壳体左右两侧的第三通孔处分别连接有抽气管,在抽气管上设有第二阀门和第一风机;盖板装置包括盖板、位于盖板下方的第一过滤网、集中框、收容于集中框内的散热框、收容于散热框内的加热棒、位于盖板上方的进气管、设于进气管上的第二风机、设于第二风机上的支架;扇叶装置包括连接框、设于连接框内的第二过滤网、设于第二过滤网上的轴承、设于轴承上的转轴、设于转轴上的扇叶、设于扇叶下方的搅拌杆;移动板装置包括移动板、位于移动板下方的支撑杆、位于支撑杆下方的第二活塞、位于第二活塞下方的第三弹簧,移动板处于连接框的下方;气体集中装置包括第一密封框、位于第一密封框左右两侧的第二密封框、收容于第二密封框内的第一活塞、设于第一活塞上的第二弹簧、收容于第二密封框内上下两侧的第一固定块、设于第二密封框内的单向阀,第一密封框的下表面与壳体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框、设置于收集框上靠近移动板一侧的弹性板、设于收集框另一侧的软管、设于收集框内的第一定位架、收容于第一定位架内的第四弹簧、设于第四弹簧上的第一定位杆、设于第一定位杆端部的搅拌框、位于收集框下方的第二定位架,通过弹性板连接移动板与收集框。
上述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盖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位于第四通孔左右两侧的第五通孔,第一过滤网的上表面与盖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过滤网挡住第四通孔,集中框的上表面与盖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集中框包住第四通孔,散热框与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进气管的下端对准第四通孔且与盖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第五通孔位于集中框的外部,在集中框的下表面设有第六通孔,连接框的上端对准第六通孔且与集中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过滤网收容于连接框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过滤网上设有第七通孔,轴承收容于第七通孔内且与第二过滤网固定连接,转轴穿过轴承的内圈且与其内圈固接,扇叶的内端与转轴固接,搅拌杆的上端与扇叶连接。
更进一步的,抽气装置包括堵塞板、位于堵塞板下方的管道、设于管道上的第三风机、设于堵塞板上的推动架、位于壳体下方的气缸,堵塞板的上表面顶靠在壳体的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堵塞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圆孔及位于第一圆孔一侧的第二圆孔,管道的上端对准第一圆孔且与堵塞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推动架的一端与堵塞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推动架的另一端与气缸的主轴连接。
上述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第一密封框上设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三圆孔,第二密封框的一端对准第三圆孔且与第一密封框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二密封框上设有第四圆孔,第一活塞收容于第二密封框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第一固定块位于第二密封框的外端,并与第二密封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固定块固定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活塞固定连接,单向阀收容于第四圆孔内且与第二密封框固定连接。
优选的,上述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移动板呈长方体结构收容于壳体内,移动板的前后端面分别与壳体内腔的前后侧面滑动接触,使移动板能在壳体内作上下移动,在移动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圆孔,支撑杆的上端与移动板固定连接,第二活塞收容于第一密封框内且与第一密封框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支撑杆的下端与第二活塞固定连接,第三弹簧的下端与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三弹簧的上端与第二活塞固定连接。
上述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收集框靠近移动板的一端设有开口,收集框的另一端设有第六圆孔,软管的上端对准第三通孔且与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软管的下端对准第六圆孔且与收集框的侧面固定连接,弹性板的一端与移动板的端部固定连接,弹性板的另一端与收集框的侧面固定连接,第四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架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杆的上表面顶靠在收集框的内顶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第一定位杆的一端收容于第一定位架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第四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搅拌框呈v字形,搅拌框的上表面顶靠在收集框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第一定位杆的另一端与搅拌框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架一端与收集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支撑装置包括连接杆、设于连接杆上端的连接块、设于连接块上的第二定位杆、设于第二定位杆上端的第五弹簧,连接杆的下端与壳体的内底面固定连接,连接杆的上端设有凹槽,连接块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且与连接杆枢轴连接,第二定位杆的上表面顶靠在收集框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第二定位杆的一端收容于第二定位架内且与第二定位架滑动接触,连接块与第二定位杆固定连接,第五弹簧的一端与第二定位架固定连接,第五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杆固定连接。
优选的,在收集框上还设置有弹性杆,在弹性杆的下端设置有清洁球,弹性杆呈弯曲状,清洁球的下端顶靠在壳体的内底面上,清洁球能在壳体的内底面上左右移动;在收集框的下表面还设有若干第七圆孔,第七圆孔贯穿收集框的内外表面,使第七圆孔与收集框的内部相通。
更优选的,第一定位架呈l型,第一定位架的一端与收集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架的另一端与收集框的内表面平行;第二定位架呈l型,第二定位架一端与收集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架的另一端与收集框的下表面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出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通过盖板装置及扇叶装置的设置可以使得向下吹出的热风带动扇叶旋转,并且扇叶可以带动搅拌杆随之旋转,从而带动清洗消毒液搅动,并且当移动板移动到上方时,旋转的搅拌杆可以对移动板上的器械进行分散,防止其堆积在一起,并且同时配合向下吹出的热风可以对清洗消毒液进行加热和搅动,并可在医疗器械的干燥过程中,利用热风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烘干干燥处理;上下移动的移动板配合其左右两侧的收集装置可以实现对器械的搅动分散,使得器械在移动板及收集框内不断的移动,进而有利于器械与清洗消毒液充分接触,对其进行浸泡清洗和消毒;在医疗器械移动到收集框内时,通过吹气带动搅拌框左右移动,左右移动的搅拌框不仅可以带动清洗消毒液流动,亦可以带动器械左右移动,使得器械分散,进而使其与清洗消毒液接触的更加充分,提升清洗消毒的效果,并且由于搅拌框的侧面呈倾斜状,吹到搅拌框侧面上的空气吹到器械上,在干燥阶段,利于对器械进行清洗后的干燥;同时当第一密封框内的气压足够大时,第二活塞在第二密封框内向两侧移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密封框内的气体进入到第二密封框内,最后从第四圆孔排出,以便在壳体内的液体形成气泡,带动液体的充分流动,有利于对器械的清洗消毒。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发明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本发明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的左视图;
图4为图2所示本发明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的盖板装置与打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本发明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的吹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本发明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的收集装置及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本发明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的气体集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第三通孔;14-出液管;15-第一阀门;16-抽气管;17-第二阀门;18-第一风机;2-盖板装置;21-盖板;211-第四通孔;212-第五通孔;22-第一过滤网;23-集中框;231-第六通孔;24-散热框;25-加热棒;26-进气管;27-第二风机;28-支架;3-扇叶装置;31-连接框;32-第二过滤网;321-第七通孔;33-轴承;34-转轴;35-扇叶;36-搅拌杆;4-抽气装置;41-限定框;411-第八通孔;42-光滑块;43-堵塞板;431-第一圆孔;432-第二圆孔;44-第一弹簧;45-管道;46-第三风机;47-推动架;48-气缸;5-气体集中装置;51-第一密封框;511-第三圆孔;52-第二密封框;521-第四圆孔;53-第一活塞;54-第一固定块;55-第二弹簧;56-单向阀;57-第二固定块;6-移动板装置;61-移动板;611-第五圆孔;62-支撑杆;63-第二活塞;64-第三弹簧;7-收集装置;71-收集框;711-第六圆孔;712-第七圆孔;72-软管;73-弹性板;731-第八圆孔;74-第一定位架;75-第四弹簧;76-第一定位杆;77-搅拌框;78-第二定位架;79-弹性杆;70-清洁球;8-支撑装置;81-连接杆;82-连接块;83-第二定位杆;84-第五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上方的盖板装置2、设置于盖板装置2下方的扇叶装置3、位于壳体1下方的抽气装置4、收容于壳体1内的气体集中装置5、设置于气体集中装置5上的移动板装置6、位于移动板装置6左右两侧的收集装置7、位于收集装置7下方的支撑装置8。
如图1至图7所示,在壳体1的上端设有开口,在壳体1的下端设有第一通孔11,在壳体1的右下侧设有第二通孔12,在壳体1左右两侧的上端设第三通孔13,在第二通孔12处连接有出液管14,在出液管14上设有第一阀门15,在壳体1左右两侧的第三通孔13处分别连接有抽气管16,在抽气管16上设有第二阀门17和第一风机18。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和第三通孔13均呈圆柱形且贯穿所述壳体1的内外表面。出液管14的一端对准第二通孔12且与壳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使得出液管14的内部与壳体1的内部相通,第一阀门15可以控制出液管14内的液体流量。抽气管1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壳体1的左右两侧,抽气管16的一端对准第三通孔13且与壳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抽气管16的内部与壳体1的内部相通,第二阀门17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抽气管16上,第二阀门17可以控制抽气管16内的气体流量。第一风机18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在第一风机18上设有控制开关,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通过第一风机18可以将外部的空气抽入到抽气管16内。
如图1至图7所示,盖板装置2包括盖板21、位于盖板21下方的第一过滤网22、集中框23、收容于集中框23内的散热框24、收容于散热框24内的加热棒25、位于盖板21上方的进气管26、设置于进气管26上的第二风机27、设置于第二风机27上的支架28。盖板21顶靠在壳体1的上表面上并挡住壳体1的上端,在盖板2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211、位于第四通孔211左右两侧的第五通孔212,所述第四通孔211呈圆柱形。第一过滤网22的上表面与盖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过滤网22挡住第四通孔211。集中框23的上端设有开口,集中框23的上表面与盖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集中框23包住所述第四通孔211,使得第四通孔211处于集中框23的内部。第五通孔212位于集中框23的外部,集中框23的下表面设有第六通孔231,所述第六通孔231呈圆柱形。所述散热框24设有若干个,散热框24与集中框2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散热框24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传递热量。加热棒25对应散热框24,也设有若干个,加热棒25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使加热棒25能够产热,加热棒25的外接电源上设有控制开关,方便控制加热棒25的打开或者关闭,该控制开关也可设在盖板21的外部。进气管26的下端对准第四通孔211且与所述盖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进气管26的内部与第四通孔211相通。第二风机27与电源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在第二风机27上设有控制开关,方便控制第二风机27的打开或者关闭。支架28的一端与第二风机27固定连接,支架28的另一端与盖板21固定连接。
如图1至图7所示,所述扇叶装置3包括连接框31、设置于连接框31内的第二过滤网32、设置于第二过滤网32上的轴承33、设置于轴承33中的转轴34、设置于转轴34上的扇叶35、设置于扇叶35下方的搅拌杆36。连接框31呈空心的圆柱体且上下表面相通,连接框31的上端对准第六通孔231且与集中框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连接框31的内部与集中框23的内部相通。第二过滤网32呈圆柱体,第二过滤网32收容于连接框31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过滤网32上设有滤孔,方便空气穿过,第二过滤网32上设有第七通孔321,所述第七通孔321呈圆柱形。轴承33收容于所述第七通孔321内且与所述第二过滤网32固定连接,轴承33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转轴34呈圆柱体结构,转轴34穿过轴承33的内圈且与其内圈固接,使得转轴34可随轴承内圈稳定的旋转。扇叶35设有若干个且分布在转轴34的周围,扇叶35的内圈与转轴34固定连接,使得转轴34能带动扇叶35旋转。搅拌杆36设有若干个,搅拌杆36的上端与扇叶35固定连接,扇叶35能带动搅拌杆36旋转。
如图1至图7所示,所述抽气装置4包括限定框41、设置于限定框41上的光滑块42、收容于限定框41内的堵塞板43、位于堵塞板43左侧的第一弹簧44、位于堵塞板43下方的管道45、设置于管道45上的第三风机46、设置于堵塞板43上的推动架47、位于壳体1下方的气缸48。限定框41呈空心的管状长方体且上下表面相通,限定框41的上表面与壳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通孔11处于限定框41的内部,在限定框41的右表面上设有第八通孔411,所述第八通孔411贯穿限定框41的内外表面。光滑块42收容于第八通孔411内且与限定框41固定连接,光滑块42采用摩擦系数小的光滑材料制成且表面光滑,比如钢化玻璃或镜面不锈钢等,其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堵塞板43呈长方体,所述堵塞板43的上表面顶靠在壳体1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堵塞板43可以在壳体1的下表面上左右移动,堵塞板43可以挡住所述第一通孔11,在堵塞板43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圆孔431及位于第一圆孔431一侧的第二圆孔432。第一弹簧44的左端与限定框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44的右端与堵塞板43的左端固定连接。管道45的上端对准第一圆孔431且与堵塞板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管道45的内部与第一圆孔431的内部相通。第三风机46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与第三风机46连接的电源上设有控制开关,方便控制第三风机46的打开或关闭。推动架47的一端与堵塞板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推动架47的另一端贯穿光滑块4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推动架47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气缸48与壳体1固定连接,推动架47的另一端与气缸48的主轴连接,使得气缸48可以带动推动架47左右移动。
如图1至图7所示,气体集中装置5包括第一密封框51、位于第一密封框51左右两侧的第二密封框52、收容于第二密封框52内的第一活塞53、设置于第一活塞53上的第二弹簧55、收容于第二密封框52内上下两侧的第一固定块54、设置于第二密封框52内的单向阀56、收容于第一密封框51内左右两侧的第二固定块57。第一密封框51呈空心的管状长方体且上下表面相通,第一密封框51的下表面与壳体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第一通孔11处于第一密封框51的内部,第一密封框51上设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三圆孔511,第三圆孔511贯穿第一密封框51的内外表面。第二密封框52设有两个,两个第二密封框52均呈空心的管状圆柱体且左右表面相通,第二密封框52的一端对准第三圆孔511且与第一密封框5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第二密封框52的内部通过第三圆孔511与第一密封框51的内部相通,第二密封框52上设有第四圆孔521,第四圆孔521与第二密封框52的内部相通。第一活塞53收容于第二密封框52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第一活塞53能在第二密封框52内左右移动,第一活塞53顶靠在第一密封框52的侧面上,第一活塞53处于第四圆孔521与第一密封框51之间。第一固定块54设有若干个,第一固定块54位于第二密封框52的外端内侧,第一固定块54与第二密封框5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55设有若干个,第二弹簧55的一端与第一固定块54固定连接,第二弹簧55的另一端与第一活塞53固定连接,从而通过第二弹簧55对第一活塞53起到支撑作用,使得第一活塞53紧紧顶靠在第三圆孔511的端部。单向阀56设有两个,两个单向阀56分别收容于两个第二密封框52上端开设的第四圆孔521内且与第二密封框5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57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第一密封框51上端的左右侧,第二固定块57与第一密封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至图7所示,移动板装置6包括移动板61、位于移动板61下方的支撑杆62、位于支撑杆62下方的第二活塞63、位于第二活塞63下方的第三弹簧64。移动板61呈长方体结构并收容于壳体1内,移动板61的前后端面分别与壳体1内腔的前后侧面滑动抵靠,使移动板61能在壳体1内上下移动,移动板6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圆孔611,第五圆孔611呈圆柱形,移动板61位于搅拌杆36的下方。支撑杆62呈长方体或圆柱体结构,支撑杆62的上端与移动板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活塞63收容于第一密封框51内且与第一密封框5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第二活塞63可以在第一密封框51内上下移动,支撑杆62的下端与第二活塞63固定连接。第三弹簧64的下端与壳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三弹簧64的上端与第二活塞63固定连接,从而对第二活塞63起到支撑作用,第三弹簧64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如图1至图7所示,所述收集装置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移动板61的左右两侧,收集装置7包括收集框71、设置于收集框71上靠近移动板61一侧的弹性板73、设置于收集框71另一侧的软管72、设置于收集框71内的第一定位架74、收容于第一定位架74内的第四弹簧75、设置于第四弹簧75上的第一定位杆76、设置于第一定位杆76端部的搅拌框77、位于收集框71下方的第二定位架78、位于收集框71下方的弹性杆79、设置于弹性杆79下端的清洁球70。所述收集框71呈空心的长方体,收集框71靠近移动板61的一端设有开口,收集框71的另一端设有第六圆孔711,第六圆孔711呈圆柱形且贯穿收集框71的内外表面,收集框71的下表面设有若干第七圆孔712,第七圆孔712贯穿收集框71的内外表面,使得第七圆孔712与收集框71的内部相通。软管72采用柔性材料制成,软管72的上端对准第三通孔13且与壳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使得软管72的内部与第三通孔13的内部相通,软管72的下端对准第六圆孔711且与收集框7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软管72的内部与收集框71的内部相通。弹性板73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并通过弹性板73连接移动板61与收集框,弹性板73收容于壳体1内且与壳体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即:弹性板73的前后端面分别与壳体1内腔的前后侧面滑动抵靠,弹性板73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八圆孔731,弹性板73的一端与移动板61的端部固定连接,弹性板73的另一端与收集框71的下端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弹性板73的上方空间对准收集框71的开口,以便弹性板73上方的医疗器械能经过收集框71的开口进入到收集框71内。第一定位架74呈l型,第一定位架74的一端与收集框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架74的另一端与收集框71的内表面平行。第四弹簧75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架74上,第四弹簧75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架74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杆76的上表面顶靠在收集框71的内顶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第一定位杆76可以在收集框71内左右移动,第一定位杆76的一端收容于第一定位架74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第一定位杆76可以在第一定位架74内左右移动,第四弹簧75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杆76的一端固定连接,从而对第一定位杆76起到支撑作用。搅拌框77呈v字形,搅拌框77的上表面顶靠在收集框71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搅拌框77可以在收集框71内左右移动,第一定位杆76的另一端与搅拌框77固定连接,第六圆孔711正对搅拌框77。第二定位架78呈l型,第二定位架78一端与收集框7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架78的另一端与收集框71的下表面平行。弹性杆79呈弯曲状,弹性件79的上端与收集框71固定连接。清洁球70顶靠在壳体1的内底面上,弹性杆79的下端与清洁球70固定连接,清洁球70可以在壳体1的内底面上左右移动,从而对壳体1的内底面起到清洁作用。
如图1至图7所示,支撑装置8设有两个且分别对应设置在壳体1内左右两侧的收集框71的下方。支撑装置8包括连接杆81、设置于连接杆81上端的连接块82、设置于连接块82上的第二定位杆83、设置于第二定位杆83上端的第五弹簧84。连接杆81的下端与壳体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连接杆81的上端设有凹槽,连接块82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且与连接杆81枢轴连接,使得连接块82可以在所述凹槽内旋转。第二定位杆83的上表面顶靠在收集框71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第二定位杆83的一端收容于第二定位架78内且与第二定位架78滑动接触,使得第二定位杆83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连接块82与第二定位杆83固定连接。第五弹簧84的一端与第二定位架78固定连接,第五弹簧84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杆83固定连接,从而对其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盖板21取下,将需要清洗的普通医疗器械,如镊子、压舌片、扩腔器械、按摩头、理疗罐等,放置在移动板61和弹性板73上,且处于左右两侧的收集框71之间,此时左右两侧的收集框71处于水平状态,然后往所述壳体1内倒入适量的清洗液,也可在清洗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消毒浸泡液,能在器械清洗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初步的消毒,倒入的清洗液或清洗消毒液应完全浸没医疗器械。然后将盖板21盖合在壳体1的上端开口,打开加热棒25的开关,使其开始加热,且热量经过散热框24散发在所述集中框23内,然后打开所述第二风机27的开关,使得外界的空气被抽入到所述进气管26内,并进入到集中框23内,且经过第一过滤网22的过滤,然后经过加热棒25的加热后经过第六通孔231进入到连接框31内,且经过第二过滤网32的过滤后向下喷出,并喷到移动板61上的医疗器械上,温度较高的热风可以对清洗消毒液进行加热,并对水体产生冲击和搅动力,同时由于空气在连接框31内向下吹出,此时扇叶35在风力作用下旋转,使得转轴34旋转,并带动扇叶35旋转,扇叶35旋转又带动搅拌杆36随之旋转,从而能对水体进一步施加搅动力。打开气缸48的开关,使得推动架47随之左右移动,进而使得堵塞板43随之左右移动,使堵塞板43上的第一圆孔431及第二圆孔432周期且交替的对准第一通孔11,使其与第一通孔11相通。然后打开第三风机46的开关,当第一圆孔431对准第一通孔11时,外界的空气被抽入到管道45内,然后经过第一圆孔431进入到第一通孔11内,然后进入到第一密封框51内,使得第一密封框51内的气压增大,进而使得第二活塞63向上移动,支撑杆62及移动板61随之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移动板61上方的器械向上移动,并且移动板61向上移动带动其两端的弹性板73也随之向上移动,弹性板73可以弯曲变形,进而带动收集框71靠近移动板61的一端向上移动,且收集框71开始倾斜,使得移动板61上方部分处于其边缘的器械滑过弹性板73移动到收集框71内,连接块82在凹槽内旋转,清洁球70在壳体1内底面上移动,以便对壳体1的内底面起到清洁作用,移动板61上方中间的器械可以在移动板61向上移动时依然处于移动板61的上方,移动板61向上移动到适宜距离时,旋转的搅拌杆36可以与移动板61上方的器械接触,对移动板61上的普通医疗器械进行搅动和分散,同时在烘干阶段,从连接框31向下喷出的热风可以对医疗器械进行干燥处理,并且分散的器械可以与热风充分接触,提升其干燥效果,因此,搅拌杆36与扇叶35的配合不仅可以在清洗消毒阶段对清洗消毒水液进行搅动,以利于清洗消毒,同时还可以在烘干干燥阶段对器械进行搅动和分散,以加速其干燥。移动板61移动到上方时,可以将其上方的器械一部分留在移动板61的上方,其余的可以滑到收集框71内,由于收集框71的下端向下移动到清洗消毒液内,进而可以使得器械与清洗消毒液充分接触,对其进行浸泡清洗和消毒,同时移动板61移动到最上方时,第二活塞63不再向上移动,但是第一密封框51内的气压依然逐渐的增大,此时第一活塞53在第二密封框52内向两侧移动,所述第二弹簧55被压缩,直至第一活塞53移动到第四圆孔521的外部,且第一活塞53处于第一固定块54与第四圆孔521之间,此时第一密封框51内的空气进入到第二密封框52内,然后经过第四圆孔521及单向阀56移动到壳体1的内部,同时产生气泡,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壳体1内的清洗消毒液的流动,使其与器械充分接触,提升对器械的清洗消毒效果;当第二圆孔432对准第一通孔11时,第一密封框51内的气体经过第二圆孔432向外部排出,使得第二活塞63在第一密封框51内向下移动,所述第一活塞53在第二密封框52内向中间移动,直至复位,此时支撑杆62及移动板61向下移动,弹性板73随之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收集框71靠近移动板61的一端向下移动,且收集框71围绕连接杆81的上端旋转,同时收集框71远离移动板61的端部向上移动,使得收集框71内的器械移动到移动板61的上方,且浸没在清洗消毒液中,且在清洗消毒液内向下移动,使得清洗消毒液与移动的器械充分接触,增强对器械的浸泡清洗和消毒效果。由于第一圆孔431及第二圆孔432周期且交替的对准第一通孔11,从而可以周期的重复上述步骤,以便实现对器械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处理。然后周期性的打开及关闭壳体1左右两侧的第一风机18,使得外界的空气进入到抽气管16内,然后进入到所述软管72内,然后经过第六圆孔711吹到收集框71内,且吹到所述搅拌框77上,使得搅拌框77在收集框71内向收集框71的开口处移动,并且由于搅拌框77呈v字形,吹到搅拌框77侧面上的空气滑过其表面向收集框71内的器械吹去,以便带动清洗消毒液的充分流动,实现清洗消毒液对器械更充分的清洗和消毒处理,并且在干燥阶段,可以加速将器械上的水渍吹干,利于干燥,由于第一风机18周期性的打开及关闭,使得空气周期性的吹到搅拌框77上,使得搅拌框77在收集框71内不断的左右移动,以便使得左右移动的搅拌框77对器械及清洗消毒液进行搅拌,促进两者的充分接触,达到充分且快速的清洗消毒处理。待清洗消毒完毕后,打开第一阀门15,使得壳体1内的水液经过出液管14排出,待清洗消毒液排出完毕后,往壳体1内倒入漂洗液,然后重复上述步骤,以便对器械上附着的清洗消毒液进行漂洗。清洗和漂洗干净完毕后,打开第一阀门15,将壳体1内的漂洗液从出液管14排出完毕,然后通过从连接框33向下喷出的热风对移动板61上方的器械烘干完毕为止。至此,本发明提出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一种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上方的盖板装置(2)、设于盖板装置(2)下方的扇叶装置(3)、位于壳体(1)下方的抽气装置(4)、收容于壳体(1)内的气体集中装置(5)、设于气体集中装置(5)上的移动板装置(6)、位于移动板装置(6)左右两侧的收集装置(7)和位于收集装置(7)下方的支撑装置(8),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的上端设有开口,在壳体(1)的下端设有第一通孔(11),在壳体(1)的右下侧设有第二通孔(12),在壳体(1)左右两侧的上端设第三通孔(13),在第二通孔(12)处连接有出液管(14),在出液管(14)上设有第一阀门(15),在壳体(1)左右两侧的第三通孔(13)处分别连接有抽气管(16),在抽气管(16)上设有第二阀门(17)和第一风机(18);盖板装置(2)包括盖板(21)、位于盖板(21)下方的第一过滤网(22)、集中框(23)、收容于集中框(23)内的散热框(24)、收容于散热框(24)内的加热棒(25)、位于盖板(21)上方的进气管(26)、设于进气管(26)上的第二风机(27)、设于第二风机(27)上的支架(28);扇叶装置(3)包括连接框(31)、设于连接框(31)内的第二过滤网(32)、设于第二过滤网(32)上的轴承(33)、设于轴承(33)上的转轴(34)、设于转轴(34)上的扇叶(35)、设于扇叶(35)下方的搅拌杆(36);移动板装置(6)包括移动板(61)、位于移动板(61)下方的支撑杆(62)、位于支撑杆(62)下方的第二活塞(63)、位于第二活塞(63)下方的第三弹簧(64),移动板(61)处于连接框(31)的下方;气体集中装置(5)包括第一密封框(51)、位于第一密封框(51)左右两侧的第二密封框(52)、收容于第二密封框(52)内的第一活塞(53)、设于第一活塞(53)上的第二弹簧(55)、收容于第二密封框(52)内上下两侧的第一固定块(54)、设于第二密封框(52)内的单向阀(56),第一密封框(51)的下表面与壳体(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收集装置(7)包括收集框(71)、设置于收集框(71)上靠近移动板(61)一侧的弹性板(73)、设于收集框(71)另一侧的软管(72)、设于收集框(71)内的第一定位架(74)、收容于第一定位架(74)内的第四弹簧(75)、设于第四弹簧(75)上的第一定位杆(76)、设于第一定位杆(76)端部的搅拌框(77)、位于收集框(71)下方的第二定位架(78),通过弹性板(73)连接移动板(61)与收集框(7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211)、位于第四通孔(211)左右两侧的第五通孔(212),第一过滤网(22)的上表面与盖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过滤网(22)挡住第四通孔(211),集中框(23)的上表面与盖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集中框(23)包住第四通孔(211),散热框(24)与集中框(2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进气管(26)的下端对准第四通孔(211)且与盖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五通孔(212)位于集中框(23)的外部,在集中框(23)的下表面设有第六通孔(231),连接框(31)的上端对准第六通孔(231)且与集中框(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过滤网(32)收容于连接框(31)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过滤网(32)上设有第七通孔(321),轴承(33)收容于第七通孔(321)内且与第二过滤网(32)固定连接,转轴(34)穿过轴承(33)的内圈且与其内圈固接,扇叶(35)的内端与转轴(34)固接,搅拌杆(36)的上端与扇叶(35)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装置(4)包括堵塞板(43)、位于堵塞板(43)下方的管道(45)、设于管道(45)上的第三风机(46)、设于堵塞板(43)上的推动架(47)、位于壳体(1)下方的气缸(48),堵塞板(43)的上表面顶靠在壳体(1)的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堵塞板(43)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圆孔(431)及位于第一圆孔(431)一侧的第二圆孔(432),管道(45)的上端对准第一圆孔(431)且与堵塞板(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推动架(47)的一端与堵塞板(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推动架(47)的另一端与气缸(48)的主轴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密封框(51)上设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三圆孔(511),第二密封框(52)的一端对准第三圆孔(511)且与第一密封框(51)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二密封框(52)上设有第四圆孔(521),第一活塞(53)收容于第二密封框(52)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第一固定块(54)位于第二密封框(52)的外端,并与第二密封框(5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55)的一端与第一固定块(54)固定连接,第二弹簧(55)的另一端与第一活塞(53)固定连接,单向阀(56)收容于第四圆孔(521)内且与第二密封框(52)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板(61)呈长方体结构收容于壳体(1)内,移动板(61)的前后端面分别与壳体(1)内腔的前后侧面滑动接触,使移动板(61)能在壳体(1)内作上下移动,在移动板(6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圆孔(611),支撑杆(62)的上端与移动板(61)固定连接,第二活塞(63)收容于第一密封框(51)内且与第一密封框(5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支撑杆(62)的下端与第二活塞(63)固定连接,第三弹簧(64)的下端与壳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三弹簧(64)的上端与第二活塞(63)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框(71)靠近移动板(61)的一端设有开口,收集框(71)的另一端设有第六圆孔(711),软管(72)的上端对准第三通孔(13)且与壳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软管(72)的下端对准第六圆孔(711)且与收集框(71)的侧面固定连接,弹性板(73)的一端与移动板(61)的端部固定连接,弹性板(73)的另一端与收集框(71)的侧面固定连接,第四弹簧(75)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架(74)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杆(76)的上表面顶靠在收集框(71)的内顶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第一定位杆(76)的一端收容于第一定位架(74)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第四弹簧(75)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杆(76)的一端固定连接,搅拌框(77)呈v字形,搅拌框(77)的上表面顶靠在收集框(71)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第一定位杆(76)的另一端与搅拌框(77)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架(78)一端与收集框(7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8)包括连接杆(81)、设于连接杆(81)上端的连接块(82)、设于连接块(82)上的第二定位杆(83)、设于第二定位杆(83)上端的第五弹簧(84),连接杆(81)的下端与壳体(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连接杆(81)的上端设有凹槽,连接块(82)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且与连接杆(81)枢轴连接,第二定位杆(83)的上表面顶靠在收集框(71)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第二定位杆(83)的一端收容于第二定位架(78)内且与第二定位架(78)滑动接触,连接块(82)与第二定位杆(83)固定连接,第五弹簧(84)的一端与第二定位架(78)固定连接,第五弹簧(84)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杆(83)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收集框(71)上还设置有弹性杆(79),在弹性杆(79)的下端设置有清洁球(70),弹性杆(79)呈弯曲状,清洁球(70)的下端顶靠在壳体(1)的内底面上,清洁球(70)能在壳体(1)的内底面上左右移动;在收集框(71)的下表面还设有若干第七圆孔(712),第七圆孔(712)贯穿收集框(71)的内外表面,使第七圆孔(712)与收集框(71)的内部相通。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普通医疗器械的清洗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定位架(74)呈l型,第一定位架(74)的一端与收集框(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架(74)的另一端与收集框(71)的内表面平行;第二定位架(78)呈l型,第二定位架(78)一端与收集框(7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架(78)的另一端与收集框(71)的下表面平行。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