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55

本发明属于盐碱危害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盐碱危害土壤一般成因包括地理、气候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盐碱危害土壤不仅影响作物正常耕种、生长,久之造成土壤沙化,甚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目前治理盐碱危害土壤的方式主要包括物理方式、化学方式、生物方式等。物理、化学方式进行治理面临着治理效果较差、容易反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弊端。如何有效的使用生物方式治理盐碱危害土壤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对待修复地块中土壤进行翻耕并筛除石块,平整地块后对待修复地块进行漫灌,对土壤施加修复剂;

将经过选种的修复用种子包衣,并播种至待修复地块;

所述修复用种子包括一年生杂交饲草高粱和/或大麦和/或者燕麦;

所述修复剂包括植物促生菌液和复合载体材料,所述复合载体材料包括有机质、腐殖酸、腐熟有机质、络合置换剂、包埋材料中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优选的,促生菌液包括pseudomonascedrinauw3和pseudomonasputidauw4,pseudomonascedrinauw3与pseudomonasputidauw4的菌数比为3:5至6:5。

优选的,植物促生菌的菌数至少1亿/每克复合载体材料;还优选以复合载体材料的重量为100%为基准,所述的复合载体材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25%的有机质、20%的腐殖酸、30%的腐熟有机质、15%的络合置换剂和0.5%的包埋材料。

优选的,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对作物的进行割取,每次留有根部10±2厘米割茬。

优选的,修复植物的种植密度以种子数量计,大麦为120至150粒/㎡,燕麦为120至150粒/㎡,杂交饲草高粱为70±10粒/㎡。播种前使用拌种设备将种子混合均匀。

本发明的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对盐碱危害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进行了优化,其能够修复盐碱危害土壤。并且其各步参数明确,更加适易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实施例1

a)划分多个长、宽各1km的盐碱地块(待修复地块),构成各组实验地块,对待修复地块中土壤进行翻耕并筛除石块,然后将平整地块后对待修复地块进行漫灌,待地块被水浸透,自然晾干,进行二次翻耕。对土壤施加修复剂。修复剂的施加量为45±5公斤/亩。优选的,待土壤水分降低至约20%后,进行二次翻耕。

b)再次平复地块。在本实施例中,平复后的整个地块带有一定的坡度,在地块坡度最低处开设与地块相连的排水渠。在雨后或作物生长过程中浇灌后,及时排出排水渠内积水。

c)将经过选种的修复用种子包衣,并播种至待修复地块。使用种子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

修复用种子包括一年生杂交饲草高粱和/或大麦和/或者燕麦,即一年生杂交饲草高粱、大麦、燕麦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修复剂包括植物促生菌液和复合载体材料,所述复合载体材料包括有机质、腐殖酸、腐熟有机质、络合置换剂、包埋材料中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优选的,促生菌液包括pseudomonascedrinauw3和pseudomonasputidauw4、pseudomonascedrinauw3与pseudomonasputidauw4的菌数比为3:5至6:5。

优选的,植物促生菌的菌数约(允许正常精度偏差)为1亿/每克复合载体材料;复合载体材料的重量为100%为基准,复合载体材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25%的有机质、20%的腐殖酸、30%的腐熟有机质、15%的络合置换剂和0.5%的包埋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多组地块中播种的种子为复合类型种子,其中优选的,修复植物的种植密度以种子数量计,大麦为120至150粒/㎡,燕麦为120至150粒/㎡,杂交饲草高粱为70±10粒/㎡。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对各地块中作物进行统一割取,保留10±2厘米根茬。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设置对照实施例,该实施例地块不播种作物,无任何修复剂,其与实施例1进行同样的除石、翻耕、漫灌等地块前期处理工序,同步浇灌。使其上植被自然生长。期间同样进行植被的割取。

在耕种前和作物收获后,分别测量盐碱地块的盐碱危害成分na 、cl-、co42-、so42-和相对应的含量。对照组地块同样进行测量。

实施例1中一个耕种周期后,地块盐碱危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降低,并且其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地块的降低幅度。

实施例2

a)划分多个长、宽各1km的盐碱地块(待修复地块),构成各组实验地块,对待修复地块中土壤进行翻耕并筛除石块,然后将平整地块后对待修复地块进行漫灌,待地块被水浸透,自然晾干,进行二次翻耕。对土壤施加修复剂。修复剂的施加量为45±5公斤/亩。优选的,待土壤水分降低至约20%后,进行二次翻耕。

b)再次平复地块。在本实施例中,平复后的整个地块带有一定的坡度,在地块坡度最低处开设与地块相连的排水渠。在雨后或作物生长过程中浇灌后,及时排出排水渠内积水。

c)将经过选种的修复用种子包衣,并播种至待修复地块。使用种子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

修复用种子包括一年生杂交饲草高粱和/或大麦和/或者燕麦,即一年生杂交饲草高粱、大麦、燕麦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修复剂包括植物促生菌液和复合载体材料,所述复合载体材料包括有机质、腐殖酸、腐熟有机质、络合置换剂、包埋材料中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优选的,促生菌液包括pseudomonascedrinauw3和pseudomonasputidauw4、pseudomonascedrinauw3与pseudomonasputidauw4的菌数比为9:10。

优选的,植物促生菌的菌数约(允许正常精度偏差)为1亿/每克复合载体材料;复合载体材料的重量为100%为基准,复合载体材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25%的有机质、20%的腐殖酸、30%的腐熟有机质、15%的络合置换剂和0.5%的包埋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多组地块中播种的种子为复合类型种子,其中优选的,修复植物的种植密度以种子数量计,大麦为120至150粒/㎡,燕麦为120至150粒/㎡,杂交饲草高粱为70±10粒/㎡。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对各地块中作物进行统一定期割取,保留10±2厘米根茬。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作物第一次割去后,使用被割去的茎部沿与坡度垂直方向(与漫灌过程中水流方向垂直)设置用于拦水台阶,该台阶由植株茎部堆叠而成,高5-8厘米,堆叠完毕后,在台阶外部包覆泥土。多个台阶沿坡度方向依次排列,每个耕种周期结束后,将该台阶清理去除。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设置对照实施例,该实施例地块不播种作物,无任何修复剂,其与实施例2进行同样的除石、翻耕、漫灌等地块前期处理工序,同步浇灌。使其上植被自然生长。期间同样进行植被的割取。

实施例2每个耕种周期结束后,其盐碱危害成分含量低于实施例1。实施例2的对照实施例的相应盐碱危害成分与实施例1的对照实施例基本相同。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对待修复地块中土壤进行翻耕并筛除石块,平整地块后对待修复地块进行漫灌,对土壤施加修复剂;

将经过选种的修复用种子包衣,并播种至待修复地块;

所述修复用种子包括一年生杂交饲草高粱和/或大麦和/或者燕麦;

所述修复剂包括植物促生菌液和复合载体材料,所述复合载体材料包括有机质、腐殖酸、腐熟有机质、络合置换剂、包埋材料中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促生菌液包括pseudomonascedrinauw3和pseudomonasputidauw4,pseudomonascedrinauw3与pseudomonasputidauw4的菌数比为3:5至6: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植物促生菌的菌数至少1亿/每克复合载体材料;还优选以复合载体材料的重量为100%为基准,所述的复合载体材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25%的有机质、20%的腐殖酸、30%的腐熟有机质、15%的络合置换剂和0.5%的包埋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对作物的进行割取,每次留有根部10±2厘米割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包括一年生杂交饲草高粱和大麦和者燕麦,所述修复植物的种植密度以种子数量计,大麦为120至150粒/㎡,燕麦为120至150粒/㎡,杂交饲草高粱为70±10粒/㎡。

技术总结
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待修复地块中土壤进行翻耕并筛除石块,平整地块后对待修复地块进行漫灌,对土壤施加修复剂;将经过选种的修复用种子包衣,并播种至待修复地块;修复用种子包括一年生杂交饲草高粱和/或大麦和/或者燕麦;修复剂包括植物促生菌液和复合载体材料,所述复合载体材料包括有机质、腐殖酸、腐熟有机质、络合置换剂、包埋材料中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本发明的一种盐碱危害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对盐碱危害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进行了优化,其能够修复盐碱危害土壤。

技术研发人员:苑鹏飞;石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冯书妙
技术研发日:2018.11.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02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