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60


本发明涉及医院预算申报领域,特别指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的产权发生了变化,变成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而随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国家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设立各种形式的民营医院,公立医院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以来,国家逐步将对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面对新形势、新医改、新要求,公立医院加强全面预算推动精细化管理工作已成为工作的重点。

但目前收支预算编制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预算管理内容不全面。通常在年中编制下一年度财务预算,而忽视编制季度和月度预算;编制全院性预算,而忽视编制各科室预算;编制只限于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日常经费支出的范围,而忽视高新技术和设备、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因预算管理内容不全面、不细化,从而影响医院预算的执行与监督,使预算管理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医院内部管理。

2、预算方法不科学,编制方法单一。大部分医院在当年的8月或9月编制下一个年度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各医院根据当年1-8月业务的实际发生情况,结合上年业务量情况,进行分析预算来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这种编制方法既没有对医院已发生业务活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也没有考虑外部政策的变化对医院业务发展的影响,这样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不利于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对医院的管理起不到实际的指导意义。

从医院业务科室的预算申报来看,在大类上分为支出预算申报和收入预算申报,支出预算申报不管从数量还是比例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决定了支出预算申报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每个细项的申报要有合理的数据支撑。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实现提升预算数据归集的全面性以及科学性,进而减少预算资金额度的占用,促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实现提升预算数据归集的全面性以及科学性,进而减少预算资金额度的占用,促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确定成本数据的取数范围,用于统一成本系统和预算系统的取数口径;

步骤s20、将各科室的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

步骤s30、预算系统从成本系统获取成本数据,并依据所述成本数据分别计算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

步骤s40、依据所述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计算科室的第一基础成本;

步骤s50、确定科室的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并依据所述第一基础成本、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计算科室的第二基础成本;

步骤s60、获取行业cpi的涨幅,依据所述第二基础成本以及涨幅计算科室的本年度预算申报数。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0中,所述确定成本数据的取数范围具体为:

确定成本数据的取数范围为近n年,其中n为正整数,且1≤n≤3。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0具体为:

预算系统从成本系统获取成本数据,并判断所述成本数据的分类,若为直接成本,则直接计入科室的明细成本;若为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则通过业务发生的原理、途径或者目的,获取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进而算出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的金额计入科室成本;若为间接成本,则按照实际业务的发生金额占比计入科室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0具体为:依据所述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计算科室的第一基础成本:

第一基础成本=直接成本 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0具体为:确定科室的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并依据所述第一基础成本、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计算科室的第二基础成本:

第二基础成本=第一基础成本*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60具体为:获取行业cpi的涨幅,依据所述第二基础成本以及涨幅计算科室的本年度预算申报数:

本年度预算申报数=第二基础成本*(1 涨幅)。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通过将各科室的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并结合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行业cpi的涨幅计算科室的本年度预算申报数,实现提升预算数据归集的全面性以及科学性,进而减少预算资金额度的占用,促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做好各科室的支出预算管理工作,有效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帮助医院能够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

2、通过结合上年度的预算工作的实施情况,加强监督控制体系的构建,严格约束各个部门和科室将预算执行下去,进而与医院预算目标相符合。同时考虑医院外部因素,包括价格波动等,编制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室支出预算,在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度,实现医院资金的高效利用和配置的同时,也对实现医院整体战略发展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从成本的角度去归集预算科室的各项费用和成本,可以精准地预测各个科室的支出预算,以及对应的工作量预算和收入预算,可以减少预算资金额度的占用,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度,促进医院向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转型。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首先确定科室要使用的成本数据的取数范围,再区分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一目了然,直接计入各科室的明细成本,其余两种成本,如无法确定的间接成本如固定资产摊销、无形资产分摊等则由各科室的实际业务的发生金额按比例分摊,从而形成科室的基础成本。然后再结合医院的战略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分配到各个科室的业绩指标,和行业cpi指标的波动,从而得出本年度预算申报数。

请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的较佳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确定成本数据的取数范围,用于统一成本系统和预算系统的取数口径;比如成本科室和预算科室的范围是否一样,成本系统里某项检查的核算口径是否和预算系统里的核算口径是否一致;

步骤s20、将各科室的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即由本科室直接承担的;

步骤s30、预算系统从成本系统获取成本数据,并依据所述成本数据分别计算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

步骤s40、依据所述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计算科室的第一基础成本;

步骤s50、确定科室的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并依据所述第一基础成本、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计算科室的第二基础成本;

步骤s60、获取行业cpi的涨幅,依据所述第二基础成本以及涨幅计算科室的本年度预算申报数。

所述步骤s10中,所述确定成本数据的取数范围具体为:

确定成本数据的取数范围为近n年,其中n为正整数,且1≤n≤3。成本数据的历史取数口径依据医院自身的历年成本数据,最多可往前取近三年的数据,再往前也没多大的参考意义。

所述步骤s30具体为:

预算系统从成本系统获取成本数据,并判断所述成本数据的分类,若为直接成本,则直接计入科室的明细成本,比如本科室人员的出差学习;若为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则通过业务发生的原理、途径或者目的,获取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进而算出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的金额计入科室成本;若为间接成本,则按照实际业务的发生金额占比计入科室成本。

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例如电费的计算:

首先将电费划分成科室人员使用的电费、归属科室的医疗器械和仪器使用的电费以及使用公共设备如电梯发生的电费等;

归属科室的医疗器械和仪器使用的电费=功率*时间*电费单价

公用设备如电梯发生的电费=(该科室的标准员工上下班次 该科室诊次人数)/使用该电梯人次的比重*该部电梯发生的电费

科室人员使用的电费=上年度每人员使用的电费*(科室现有人员 科室增加人员-科室减少人员)。

间接成本,例如科室的固定资产摊销的计算:

固定资产摊销=(本科室实际业务发生额/科室所在建筑物的各部门总业务发生额)*该建筑物的固定资产的年度摊销金额。

所述步骤s40具体为:依据所述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计算科室的第一基础成本:

第一基础成本=直接成本 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

所述步骤s50具体为:结合医院的战略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确定科室的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并依据所述第一基础成本、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计算科室的第二基础成本:

第二基础成本=第一基础成本*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

例如去年的年度工作量为10000人次,今年下达的年度工作量为12000人次,则科室的第二基础成本=第一基础成本*12000/10000。

所述步骤s60具体为:获取行业cpi的涨幅,依据所述第二基础成本以及涨幅计算科室的本年度预算申报数:

本年度预算申报数=第二基础成本*(1 涨幅)。

例如今年的行业cpi涨幅为12%,则本年度预算申报数=第二基础成本*(1 12%)。

若是科室与其他部门一起发生的专项费用,如出国考察学习,有人员各自的报销比例标准,可直接统计,若是无法分离部分,依旧按照人数比例法进行分摊。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通过将各科室的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并结合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行业cpi的涨幅计算科室的本年度预算申报数,实现提升预算数据归集的全面性以及科学性,进而减少预算资金额度的占用,促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做好各科室的支出预算管理工作,有效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帮助医院能够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

2、通过结合上年度的预算工作的实施情况,加强监督控制体系的构建,严格约束各个部门和科室将预算执行下去,进而与医院预算目标相符合。同时考虑医院外部因素,包括价格波动等,编制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室支出预算,在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度,实现医院资金的高效利用和配置的同时,也对实现医院整体战略发展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从成本的角度去归集预算科室的各项费用和成本,可以精准地预测各个科室的支出预算,以及对应的工作量预算和收入预算,可以减少预算资金额度的占用,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度,促进医院向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转型。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发明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确定成本数据的取数范围,用于统一成本系统和预算系统的取数口径;

步骤s20、将各科室的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

步骤s30、预算系统从成本系统获取成本数据,并依据所述成本数据分别计算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

步骤s40、依据所述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计算科室的第一基础成本;

步骤s50、确定科室的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并依据所述第一基础成本、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计算科室的第二基础成本;

步骤s60、获取行业cpi的涨幅,依据所述第二基础成本以及涨幅计算科室的本年度预算申报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中,所述确定成本数据的取数范围具体为:

确定成本数据的取数范围为近n年,其中n为正整数,且1≤n≤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具体为:

预算系统从成本系统获取成本数据,并判断所述成本数据的分类,若为直接成本,则直接计入科室的明细成本;若为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则通过业务发生的原理、途径或者目的,获取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进而算出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的金额计入科室成本;若为间接成本,则按照实际业务的发生金额占比计入科室成本。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具体为:依据所述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计算科室的第一基础成本:

第一基础成本=直接成本 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具体为:确定科室的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并依据所述第一基础成本、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计算科室的第二基础成本:

第二基础成本=第一基础成本*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0具体为:获取行业cpi的涨幅,依据所述第二基础成本以及涨幅计算科室的本年度预算申报数:

本年度预算申报数=第二基础成本*(1 涨幅)。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医院预算申报领域的一种基于成本角度的科室支出预算数据归集方法,包括:步骤S10、统一成本系统和预算系统的取数口径;步骤S20、将各科室的成本进行分类;步骤S30、获取成本数据,并计算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步骤S40、依据直接成本、无法剥离的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计算第一基础成本;步骤S50、确定科室的年度及上一年度的工作量折合数,并依据第一基础成本、年度工作量折合数以及上一年度工作量折合数计算第二基础成本;步骤S60、获取行业CPI的涨幅,依据第二基础成本及涨幅计算本年度预算申报数。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实现提升预算数据归集的全面性以及科学性,进而减少预算资金额度的占用,促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

技术研发人员:黄家昌;杨晓婷;陈杜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亿能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23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01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