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05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电子设备功耗较大供电方式也越来越多,就出现了同一端口有多种供电方式。不同的供电方式同时存在时就造成了,供电器之间相互干扰,导致电路烧毁。传统的设计中多以设备的壳体的外形设计去规避多种充电方式同时在线的情况。造成了设备造型怪异、体型大等缺点。而通多电路中的防反灌设计即可以保证多电路同时在线而不相互干扰,同时也避免的设备外形设计的多余部分,使设备更加美观、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包括两条供电支路,两条供电支路均由供电公共端power供电,其中一条供电支路包括mos管q604、mos管q605、三极管q602和三极管q600,mos管q604的漏极连接电阻r613、电阻r614、电容c613和供电端power1,电阻r61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18、三极管q600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602的基极,三极管q600的基极连接电阻r607、电阻r609和电容c612,电阻r607的另一端连接供电端power2,电阻r613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602连接三极管q602的集电极、三极管q603的集电极、二极管d603、mos管q604的栅极和mos管q605的栅极,mos管q604的源极连接mos管q605的源极,mos管q605的漏极连接电容组r619、电容c614和供电公共端power,电阻r619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03的另一端,三极管q603的基极连接电阻r620和信号端power_ent,另一条供电支路包括二极管d604、三极管q607和mos管q606,mos管q606的漏极连接电阻r622、电阻r621、电容c615和供电端power2,电阻r621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604连接三极管q607的集电极、电阻r623和mos管q606的栅极,电阻r62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24、电容c622和三极管q607的栅极,mos管q606的源极连接供电公共端power。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mos管q604、mos管q605和mos管q606均为p-mos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三极管q602、三极管q603和三极管q607均为npn三极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二极管d602和二极管d603均为整流二极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二极管d604为整流二极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电路中在供电电路中串上p-mos管,因多路供电的优先级不同通过控制三级管导通状态来控制p-mos管的通断。从而实现多路供电同时在线而不相互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包括两条供电支路,两条供电支路均由供电公共端power供电,其中一条供电支路包括mos管q604、mos管q605、三极管q602和三极管q600,mos管q604的漏极连接电阻r613、电阻r614、电容c613和供电端power1,电阻r61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18、三极管q600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602的基极,三极管q600的基极连接电阻r607、电阻r609和电容c612,电阻r607的另一端连接供电端power2,电阻r613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602连接三极管q602的集电极、三极管q603的集电极、二极管d603、mos管q604的栅极和mos管q605的栅极,mos管q604的源极连接mos管q605的源极,mos管q605的漏极连接电容组r619、电容c614和供电公共端power,电阻r619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03的另一端,三极管q603的基极连接电阻r620和信号端power_ent,另一条供电支路包括二极管d604、三极管q607和mos管q606,mos管q606的漏极连接电阻r622、电阻r621、电容c615和供电端power2,电阻r621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604连接三极管q607的集电极、电阻r623和mos管q606的栅极,电阻r62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24、电容c622和三极管q607的栅极,mos管q606的源极连接供电公共端power。

供电的公共端接在q605和q606的p-mos的源极(power网络),当只有一路供电方式时,power1时q602pnp型三级管导通使得q604和q605两个p-mos导通。达到供电的目的。power2时q607pnp型三级管导通使得q606p-mos导通。达到供电的目。当有两路电源在线的时候既power1和power2同时在线时若无防反灌电路设计两路供电就会发生冲突出现电源相互干扰的现象。现设计中power2的优先级会高于power1的优先级。power1和power2同时在线q600会导通将q602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电压拉低位低电平使得q602处于关闭状态,同时q604和q605就处于关闭状态power1无法和power电路联通。实现了power1和power2之间的隔离。该电路中增加了power网络反向给power1供电的方式(如otg)功能。当power_ent为高电平时q603基极为高电平使得集电极和发射极导通控制q605和q604导通。实现power向power1反向供电的能力。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电路中所使用的三极管、mos管等元件均采用贴片型电子元件,不仅体积小,而且使用寿命长,有利于集成化设计。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包括两条供电支路,两条供电支路均由供电公共端power供电,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条供电支路包括mos管q604、mos管q605、三极管q602和三极管q600,mos管q604的漏极连接电阻r613、电阻r614、电容c613和供电端power1,电阻r61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18、三极管q600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602的基极,三极管q600的基极连接电阻r607、电阻r609和电容c612,电阻r607的另一端连接供电端power2,电阻r613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602连接三极管q602的集电极、三极管q603的集电极、二极管d603、mos管q604的栅极和mos管q605的栅极,mos管q604的源极连接mos管q605的源极,mos管q605的漏极连接电容组r619、电容c614和供电公共端power,电阻r619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03的另一端,三极管q603的基极连接电阻r620和信号端power_ent,另一条供电支路包括二极管d604、三极管q607和mos管q606,mos管q606的漏极连接电阻r622、电阻r621、电容c615和供电端power2,电阻r621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604连接三极管q607的集电极、电阻r623和mos管q606的栅极,电阻r62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24、电容c622和三极管q607的栅极,mos管q606的源极连接供电公共端power。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os管q604、mos管q605和mos管q606均为p-mos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602、三极管q603和三极管q607均为npn三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602和二极管d603均为整流二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604为整流二极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路供电电路防反灌电路,包括两条供电支路,两条供电支路均由供电公共端POWER供电,其中一条供电支路包括MOS管Q604、MOS管Q605、三极管Q602和三极管Q600,MOS管Q604的漏极连接电阻R613、电阻R614、电容C613和供电端POWER1,电阻R61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618、三极管Q600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602的基极,本实用新型电路中在供电电路中串上P‑MOS管,因多路供电的优先级不同通过控制三级管导通状态来控制P‑MOS管的通断。从而实现多路供电同时在线而不相互干扰。

技术研发人员:阚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祥承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0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