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排矫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6


本发明涉及压料装置领域,特别涉及铜排矫正装置。



背景技术:

铜排又称铜母排或铜汇流排,是由铜材质制作的,截面为矩形或倒角(圆角)矩形的长导体(现在一般都用圆角铜排,以免产生尖端放电),在电路中起输送电流和连接电气设备的作用。铜排在电气设备,特别是成套配电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在配电柜中的u、v、w相母排和pe母排均采用铜排;铜排在使用中一般标有相色字母标志或涂有相色漆,u相铜排涂有“黄”色,v相铜排涂有“绿”色,w相铜排涂有“红”色,pe母线铜排涂有“黄绿相间”双色。

铜排由铜条压制成,由于铜条成卷放置,在展开时,存在不平整的现象,这样,在后期冲制的过程中,铜排存在弧度,影响了产品的使用,现有的铜排矫正装置多为对辊挤压,但是上下辊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不能适应不同铜排的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铜排矫正装置,以解决现有铜排矫正装置在对铜排进行矫正时不能同时对不同厚度的铜排进行矫正。

本方案中的铜排矫正装置,包括作业箱、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和两根支杆,所述作业箱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作业箱内设有用于运送铜排到下辊上的运送机构,所述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均转动连接在作业箱的外壁,所述主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电机,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圆心同轴,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圆心同轴,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均通过支杆分别固定连接有上辊和下辊,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和与其固定连接的上辊之间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支杆转动连接,所述作业箱上设有孔洞,所述滑块竖直滑动连接在孔洞内,所述滑块的上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贯穿作业箱的上端且与作业箱螺纹连接。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其有益效果:使用时,转动螺纹杆,由于螺纹杆与作业箱螺纹连接,因此螺纹杆转动带动滑块向下移动,由于滑块、上辊和第三从动齿轮均连接在支杆上,因此滑块向下移动也会带动支杆、上辊和第三从动齿轮向下移动,由于第三从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啮合,因此第三从动齿轮向下竖直移动之后也会继续和第二从动齿轮啮合,当上辊和下辊的距离与待矫正的铜排厚度相同时,停止转动螺纹杆;开启驱动电机,将需要矫正的铜排放到运送机构上,运送机构将铜排运送到下辊上,驱动电机转动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带动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转动,第二从动齿轮带动第三从动齿轮转动,第一从动齿轮带动下辊转动,第三从动齿轮带动上辊转动,由于上辊与下辊之间的距离已适合铜排厚度,因此就可对铜排进行矫正。本方案中的装置只需转动螺纹杆就可调整上辊和下辊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对不同厚度的铜排进行矫正;另外本方案中的装置只需使用一个驱动电机,即可带动上辊和下辊同时转动。

进一步,还包括链条,所述上辊和下辊均有多个,多个上辊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多个下辊并排接触且传动连接,多个所述上辊的两端设有连杆,多个上辊均与连杆转动连接。设置多个上辊和下辊可更高效的矫正铜排。

进一步,所述作业箱上设有两个孔洞,远离第三从动齿轮的上辊也转动连接有所述滑块,所述滑块竖直滑动连接在孔洞内,两块所述滑块上均设有贯穿作业箱上端的螺纹杆。这样设置可使得多个上辊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保持相对稳定。

进一步,所述螺纹杆上均设有转轮。设置转轮可便于转动螺纹杆。

进一步,所述运送机构包括皮带、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主动轮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转动电机,主动轮和从动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开启转动电机即可带动其中一个转轮转动,从而带动皮带转动,这样设置可减少铜排在运送过程中的磨损。

进一步,所述作业箱的下表面设有万向轮。设置万向轮便于装置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铜排矫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转轮1、螺纹杆2、第三从动齿轮3、滑块4、第二从动齿轮5、主动齿轮6、第一从动齿轮7、上辊8、支杆9、连杆10、主动轮11、皮带12、万向轮13、下辊14、进料口15、出料口16、链条17。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和图2所示:铜排矫正装置,包括链条17、作业箱、转轮11、主动齿轮6、第一从动齿轮7、第二从动齿轮5、第三从动齿轮3、四根上支杆9、四根下支杆9、四个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上辊8和四个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下辊14,主动齿轮6、第一从动齿轮7和第二从动齿轮5均转动连接在作业箱的外壁,主动齿轮6与第一从动齿轮7和第二从动齿轮5啮合,主动齿轮6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电机,第二从动齿轮5和第三从动齿轮3啮合,主动齿轮6的圆心和第二从动齿轮5圆心同轴,第一从动齿轮7的圆心和第三从动齿轮3圆心同轴;

四个上辊8通过链条17传动连接,四个上辊8的两端均设有连杆10,四个上辊8的两端分别与两根连杆10转动连接;

第一从动齿轮7与最左端的上辊8通过上支杆9固定连接,第三从动齿轮3与最左端的上辊8通过下支杆9固定连接,最左端的上支杆9和最右端的上支杆9上均转动连接有滑块4,左端的滑块4位于第三从动齿轮3和最左端的上辊8之间,作业箱上设有两个孔洞,两个滑块4分别竖直滑动连接在孔洞内,滑块4的上转动连接有螺纹杆2,螺纹杆2贯穿作业箱的上端且与转轮11固定连接,螺纹杆2与作业箱螺纹连接;作业箱上设有进料口15和出料口16,作业箱的下表面设有万向轮13,作业箱内设有用于运送铜排到下辊14上的运送机构。

使用时,转动转轮11,转动带动螺纹杆2转动,由于螺纹杆2与作业箱螺纹连接,因此螺纹杆2转动带动左端的滑块4和右端的滑块4同时向下移动,由于左端的滑块4、最左端的上辊8和第三从动齿轮3均连接在上支杆9上,右端的滑块4,最右端的上辊8均连接在另一根上支杆9上,且四个上辊8均转动连接有连杆10,因此滑块4向下移动也会带动连杆10、四根上支杆9、四个上辊8和第三从动齿轮3向下移动;由于第三从动齿轮3与第二从动齿轮5啮合,因此第三从动齿轮3向下竖直移动之后也会继续和第二从动齿轮5啮合,当上辊8和下辊14的距离与待矫正的铜排厚度相同时,停止转动转轮11;开启驱动电机,将需要矫正的铜排放到运送机构上,运送机构将铜排运送到最左端的下辊14上,驱动电机转动带动主动齿轮6转动,主动齿轮6带动第一从动齿轮7和第二从动齿轮5转动,第二从动齿轮5带动第三从动齿轮3转动,第一从动齿轮7带动最左端的下辊14转动,最左端的下辊14转动带动其他三个下辊14转动,第三从动齿轮3带动上辊8转动,由于上辊8与下辊14之间的距离已适合铜排厚度,因此就可对铜排进行矫正。本方案中的装置只需转动螺纹杆2就可调整上辊8和下辊14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对不同厚度的铜排进行矫正;另外本方案中的装置只需使用一个驱动电机,即可带动上辊8和下辊14同时转动。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运送机构包括皮带12、主动轮和从动轮11,主动轮11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转动电机,主动轮11和从动轮通过皮带12传动连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铜排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业箱、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和两根支杆,所述作业箱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作业箱内设有用于运送铜排到下辊上的运送机构,所述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均转动连接在作业箱的外壁,所述主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电机,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圆心同轴,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圆心同轴,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均通过支杆分别固定连接有上辊和下辊,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和与其固定连接的上辊之间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支杆转动连接,所述作业箱上设有孔洞,所述滑块竖直滑动连接在孔洞内,所述滑块的上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贯穿作业箱的上端且与作业箱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排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链条,所述上辊和下辊均有多个,多个上辊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多个下辊并排接触且传动连接,多个所述上辊的两端设有连杆,多个上辊均与连杆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排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箱上设有两个孔洞,远离第三从动齿轮的上辊也转动连接有所述滑块,所述滑块竖直滑动连接在孔洞内,两块所述滑块上均设有贯穿作业箱上端的螺纹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排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上均设有转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铜排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送机构包括皮带、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主动轮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转动电机,主动轮和从动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铜排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箱的下表面设有万向轮。

技术总结
本方案公开了压料装置领域的铜排矫正装置,包括作业箱、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和两根支杆,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均转动连接在作业箱的外壁,主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啮合,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啮合,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均通过支杆分别固定连接有上辊和下辊,第三从动齿轮和与其固定连接的辊之间设有滑块,滑块与支杆转动连接,作业箱上设有孔洞,滑块竖直滑动连接在孔洞内,滑块的上转动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贯穿作业箱。本方案中的装置可适用于不同厚度铜排的矫正。

技术研发人员:陈清;王辉;王小环;王靖;周道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长征电器成套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15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500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