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6

本发明涉及编织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



背景技术:

编织袋又称蛇皮袋,是塑料袋中的一种,用于包装,其原料一般是聚乙烯、聚丙烯等各种化学塑料原料,目前,塑料编织袋广泛应用于水泥、肥料和化工等领域,其主要生产工艺是利用原料经过挤出薄膜、拉丝、说卷、圆织、印刷、裁割、缝纫最终制得塑料编织袋的成品。

现有的塑料编织袋具有无毒、无味、密度小、有较高的抗弯曲疲劳强度,但是现有的塑料编织袋容易发生破裂现象,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达到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裂性能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60-90份、聚丙烯40-50份、聚氨酯20-30份、聚己内酯15-23份、粘合剂3-9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2-18份、填充母料5-13份、增塑剂3.6-7.2份、消泡剂1.5-2.2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具有强度大、韧性好、刚性大、耐热和耐寒性等优点,还具有良好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耐冲击强度、耐撕裂等性能;聚丙烯具有较高的耐冲击韧性,机械性质强韧,抗多种有机溶剂和酸碱腐蚀;聚氨酯具有高强度、抗撕裂和耐磨等优点;聚己内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因此,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和聚己内酯混合使用后,能够有效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以及机械强度。

填充母料的添加不仅能够降低塑料编织袋的生产成本,同时填充母料能够改善塑料编织袋的刚性、韧性等力学性能,同时还能够改善塑料编织袋的常温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将填充母料与粘合剂配合使用后,能够有效增加填充母料与树脂之间的粘结力,提高其分散性能以及加工性能。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本身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耐溶剂型和良好的电绝缘性,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和填充母料配合使用后,能够有效提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的冲击强度以及耐疲劳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冲击性能以及韧性。

增塑剂的添加能够增大塑料编织袋的韧性,改善耐冲击性能,同时也有效改善塑料编织袋的低温性能,从而有效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低温性能,提高塑料编织袋的使用寿命。消泡剂的加入不仅能够使得塑料编织袋的质量均匀,同时也有助于填充母料的分散和浸润性能,间接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66-80份、聚丙烯42-48份、聚氨酯21-28份、聚己内酯17-22份、粘合剂4-8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7-12份、填充母料7-12份、增塑剂4.5-6.5份、消泡剂1.6-2.1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的重量比为(2.7-2.83):(1.75-1.83):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原料在此范围内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72份、聚丙烯45份、聚氨酯26份、聚己内酯19份、粘合剂6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5份、填充母料10份、增塑剂5.5份、消泡剂1.8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粘合剂按重量份包括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2-6份、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2.5-4.8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能够增加聚氨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聚丙烯的粘结性能,同时作为偶联剂能够增加填充母料与树脂之间的粘结力,保证填充母料的性能能够充分发挥;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与低密度聚乙烯的配合使用,能够改善塑料编织袋的加工性能、粘结性能等,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填充母料与树脂之间的粘结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填充母料包括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黄麻纤维的加入,能够改善塑料编织袋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同时当塑料编织袋废弃后,也不会影响塑料编织袋的降解速度,起到环保的作用。

纳米碳酸钙能够改善塑料编织袋的流变性能、提高其成型性能,同时纳米碳酸钙具有增韧补强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塑料编织袋的韧性,提高耐冲击性能。

白炭黑的加入,当塑料编织袋受到外力作用时,白炭黑能够承担一定的载荷,消耗了部分由应力作用而聚积的能量,且这些无机粒子的存在将裂纹分叉或改变方向,起到分散应力的作用,阻止了裂纹继续发展,延缓了断裂,提高了塑料编织袋的力学性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填充母料包括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其中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按重量比为(1.2-1.4):1:(1.3-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共用时,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按重量比为(1.2-1.4):1:(1.3-1.5)时,能够有效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增塑剂采用环氧大豆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氧大豆油耐挥发,不易迁移,不易散失,赋予塑料编织袋良好的机械性能、耐候性能以及韧性,同时增塑剂采用环氧大豆油后使得塑料编织袋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提高塑料编织袋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消泡剂采用有机硅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机硅类消泡剂具有良好的消泡、抑泡作用,同时化学惰性好,能够有效保证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氨酯三者的配合使用,能够提高塑料编织的耐冲击强度和耐撕裂性能;

2、填充母料选择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和白炭黑后,不仅改善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同时白炭黑不仅能够阻止塑料编织袋中裂纹的继续发展,提高了塑料编织袋的力学性能,同时白炭黑和纳米碳酸钙配合使用也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延长塑料编织袋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60份、聚丙烯50份、聚氨酯20份、聚己内酯23份、粘合剂3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8份、黄麻纤维5份、环氧大豆油7.2份、有机硅类消泡剂1.5份;

粘合剂按重量份包括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2份、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2.5份。

实施例2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66份、聚丙烯48份、聚氨酯21份、聚己内酯22份、粘合剂4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2份、黄麻纤维7份、环氧大豆油6.5份、有机硅类消泡剂1.6份;

粘合剂按重量份包括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3份、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3.1份。

实施例3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72份、聚丙烯45份、聚氨酯26份、聚己内酯19份、粘合剂6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5份、黄麻纤维10份、环氧大豆油5.5份、有机硅类消泡剂1.8份;

粘合剂按重量份包括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4份、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3.7份。

实施例4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80份、聚丙烯42份、聚氨酯28份、聚己内酯17份、粘合剂8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7份、黄麻纤维12份、环氧大豆油4.5份、有机硅类消泡剂2.1份;

粘合剂按重量份包括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5份、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4.2份。

实施例5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90份、聚丙烯40份、聚氨酯30份、聚己内酯15份、粘合剂9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2份、黄麻纤维13份、环氧大豆油3.6份、有机硅类消泡剂2.2份;

粘合剂按重量份包括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6份、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4.8份。

实施例6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的重量比为2.7:1.75:1,即低密度聚乙烯70.2份、聚丙烯45.5份、聚氨酯26份。

实施例7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的重量比为2.76:1.8:1,即低密度聚乙烯71.8份、聚丙烯46.8份、聚氨酯26份。

实施例8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的重量比为2.83:1.83:1,即低密度聚乙烯73.6份、聚丙烯47.6份、聚氨酯26份。。

实施例9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填充母料包括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的混合物,其中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按重量比为1.2:1:1.3。

实施例10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填充母料包括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的混合物,其中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按重量比为1.3:1:1.4。

实施例11

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填充母料包括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的混合物,其中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按重量比为1.4:1:1.5。

对比例1

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55份、聚丙烯45份、聚氨酯18份、聚己内酯13份、粘合剂2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0份、填充母料2份、增塑剂3.0份、消泡剂1.0份。

对比例2

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93份、聚丙烯55份、聚氨酯35份、聚己内酯25份、粘合剂11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0份、填充母料15份、增塑剂7.5份、消泡剂2.5份。

性能检测

对实施例1-11和对比例1-2进行耐撕性能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检测依据:gb/t8946-2003。

表1检测结果表

从上表可知:

实施例1-5中,实施例1-5中,实施例3中的拉伸载荷均高于实施例1-2和实施例4-5中的拉伸载荷,由此可见,实施例3中的配方能够进一步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同时实施例3中的断裂伸长率均优于实施例1-2和实施例4-5中的断裂伸长率,同时也说明,实施例3中的塑料编织袋耐冲击性能由于实施例1-2和实施例4-5中的耐冲击性能;

实施例6-8与实施例3相比,实施例6-8中的纵向和纬向的拉伸负荷、断裂伸长率均优于实施例3中的拉伸负荷和断裂伸长率,由此可以说明,实施例6-8中的配方能够进一步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和耐冲击性能;

实施例9-11与实施例3相比,实施例9-11中的纵向和纬向的拉伸负荷均优于实施例3中的拉伸负荷,说明填料中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一起使用时,能够有效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但实施例9-11中的断裂伸长率与实施例3中的断裂伸长率基本相同,由此可见,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一起使用时,能够有效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对塑料编织袋的耐冲击性能影响很小;

对比例1-2与实施例3相比,当原料的量超过本申请的范围时,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和耐冲击性能也都相应的降低,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配比量能够有效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撕裂性能和耐冲击性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其特征在于: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60-90份、聚丙烯40-50份、聚氨酯20-30份、聚己内酯15-23份、粘合剂3-9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2-18份、填充母料5-13份、增塑剂3.6-7.2份、消泡剂1.5-2.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其特征在于: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66-80份、聚丙烯42-48份、聚氨酯21-28份、聚己内酯17-22份、粘合剂4-8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7-12份、填充母料7-12份、增塑剂4.5-6.5份、消泡剂1.6-2.1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其特征在于: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72份、聚丙烯45份、聚氨酯26份、聚己内酯19份、粘合剂6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5份、填充母料10份、增塑剂5.5份、消泡剂1.8份。

4.根据权利要求1任一所述的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其特征在于: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的重量比为(2.7-2.83):(1.75-1.83):1。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其特征在于:粘合剂按重量份包括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2-6份、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2.5-4.8份。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其特征在于:填充母料包括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其特征在于:填充母料包括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其中黄麻纤维、纳米碳酸钙、白炭黑按重量比为(1.2-1.4):1:(1.3-1.5)。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其特征在于:增塑剂采用环氧大豆油。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其特征在于:消泡剂采用有机硅类。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裂塑料编织袋,属于编织袋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原料按重量份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60‑90份、聚丙烯40‑50份、聚氨酯20‑30份、聚己内酯15‑23份、粘合剂3‑9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2‑18份、填充母料5‑13份、增塑剂3.6‑7.2份、消泡剂1.5‑2.2份,到提高塑料编织袋的耐裂性能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高立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润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11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89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