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及合成纤维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9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效降低合成纤维的制纱步骤中导引辊周围产生的焦油污渍及合成纤维线条的绒毛,且即使在硬度高的水质下也具有良好的染色均匀性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及附着有该处理剂的合成纤维。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合成纤维的制纱步骤中,从降低摩擦,防止断丝等纤维损伤的观点而言,有时会在合成纤维的丝状线条的表面进行附着含有平滑剂等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的处理。

目前已知有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专利文献1公开了含有以支链醇类为起始原料的磷酸酯的钾盐、环氧乙烷加成烷基醚、酯类等的纤维用处理剂。专利文献2公开了包含缩合磷酸酯或其胺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平滑成分等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专利文献3公开了含有特定的硬化蓖麻油衍生物等非离子活性剂、二价酯类化合物等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专利文献4公开了含有含硫酯类化合物和特定的硬化蓖麻油衍生物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特定的酯类等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1-2982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0845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173768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5/186545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这些现有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中,在有效降低制纱步骤中导引辊周围产生的焦油污渍及合成纤维线条的绒毛方面效果较弱,尤其是在硬度高的水质下于热熔胶染色步骤中会有产生染色斑的问题。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合成纤维的制纱步骤中导引辊周围的焦油污渍和绒毛,即使在高硬度水质下也具有良好的染色均匀性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及合成纤维。

用于解决课题之手段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含有于特定位置具有支链结构的脂肪族醇类为原料所制得的磷酸酯的胺盐等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效果尤佳。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形态提供一种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其特征在于:含有平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含选自下述化学式1所示的磷酸化合物a的胺盐、下述化学式3所示的磷酸化合物b的胺盐、及化学式4所示的磷酸化合物c的胺盐中至少1种的磷酸化合物;上述磷酸化合物从下述数学式1所算出的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积分比率为10~50%。

[化学式1]

(化学式1中,

n:2~4的整数,

r1、r2:分别为碳原子数5~15的饱和脂肪族烃基,

r3:氢原子或下述化学式2所示的烃基。)

[化学式2]

(化学式2中,

r4、r5:分别为碳原子数5~15的饱和脂肪族烃基。)

[化学式3]

[化学式4]

(化学式3及化学式4中,

r6~r11:分别为碳原子数5~15的饱和脂肪族烃基。)

[数学式1]

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积分比率(%)=p多体/(p多体 p二体 p单体)x100

(数学式1中,

p多体:归属于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

p二体:归属于二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

p单体:归属于单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

较佳为:上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含质量平均分子量3,000~30,000的醚酯化合物,上述醚酯化合物是由选自蓖麻油的环氧烷加成物及硬化蓖麻油的环氧烷加成物中的至少一种的化合物与单羧酸及二羧酸进行缩合而成。

较佳为: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一步包含有机磺酸化合物,上述磷酸化合物的总含量相对于该有机磺酸化合物的总含量的质量比,即磷酸化合物的总质量/有机磺酸化合物的总质量=70/30~10/90。

较佳为:当上述平滑剂、上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有比例的总计设为100质量%时,含有上述平滑剂35~90质量%、上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60质量%、及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1~10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形态提供一种合成纤维,其特征在于附着有上述合成纤维用处理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降低焦油污渍和绒毛,进而在高硬度水质下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染色均匀性。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针对本发明之具体化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以下称为处理剂)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剂含有平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特定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有选自下述化学式5所示的磷酸化合物a的胺盐、下述化学式7所示的磷酸化合物b的胺盐、及化学式8所示的磷酸化合物c的胺盐中的至少1种的磷酸化合物。这些磷酸化合物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化学式5]

(化学式5中,

n:2~4的整数,

r1、r2:分别为碳原子数5~15的饱和脂肪族烃基,

r3:氢原子或下述化学式6所示的烃基。)

[化学式6]

(化学式6中,

r4、r5:分别为碳原子数5~15的饱和脂肪族烃基。)

[化学式7]

[化学式8]

(化学式7及化学式8中,

r6~r11:分别为碳原子数5~15的饱和脂肪族烃基。)

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剂所使用的平滑剂并无特别限制,可举出例如(1)1,4-丁二醇二油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月桂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油酸酯、甘油三油酸酯、新戊四醇四硝酸酯等多元醇与一元羧酸所形成的酯化合物、(2)二异鲸蜡硫醇二丙酸酯、二异硬脂硫醇二丙酸酯、二油硫醇二丙酸酯、双聚氧乙烯月桂基己二酸酯等多元羧酸与一元醇所形成的酯化合物、(3)油醇月桂酸酯、油醇油酸酯等一元醇与一元羧酸所形成的酯化合物、(4)蓖麻油、棕榈油、菜种白绞油等天然油脂等。这些平滑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剂所使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例如(1)对选自有机酸、有机醇、及有机胺中的至少一种加成碳原子数2~4的环氧烷的化合物,例如聚氧乙烯月桂酸酯、聚氧乙烯单油酸酯、聚氧乙烯月桂酸酯甲醚、聚氧乙烯辛醚、聚氧丙烯月桂醚甲醚、聚氧丁烯油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月桂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壬基苯醚、聚氧乙烯月桂基胺醚等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甘油单月桂酸酯等多元醇部分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聚乙二醇二油酸酯、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丁烯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聚氧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聚氧乙烯丙烯硬化蓖麻油三油酸酯、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三月桂酸酯、硬化蓖麻油的环氧乙烷加成物与反丁烯二酸缩合所形成的醚酯化合物、选自蓖麻油的环氧乙烷加成物及硬化蓖麻油的环氧乙烷加成物中的至少一种与单羧酸及二羧酸缩合所形成的醚酯化合物等聚氧化亚烷基多元醇脂肪酸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4)二乙醇胺单月桂酰胺等烷基酰胺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聚氧乙烯二乙醇胺单油酰胺等聚氧化亚烷基脂肪酸酰胺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这些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这些之中较佳为:选自蓖麻油的环氧烷加成物及硬化蓖麻油的环氧烷加成物中至少一种与单羧酸及二羧酸缩合所形成的醚酯化合物,且该醚酯化合物的质量平均分子量(mw)为3,000~30,000者。该醚酯化合物所使用的环氧烷可列举例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等。单羧酸可列举例如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四烯酸、十六烷酸、十六烯酸、十八烷酸、异十八烷酸、油酸、反油酸、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三烯酸、二十烷酸、二十烯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二烯酸等。此外,二羧酸可列举例如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反丁烯二酸、顺丁烯二酸等。较佳的该醚酯化合物可列举:硬化蓖麻油1摩尔加成环氧乙烷(以下称eo)20摩尔者经己二酸交联,且末端经油酸酯化的化合物(mw10,000);蓖麻油1摩尔加成eo25摩尔者经顺丁烯二酸交联,且末端经十八烷酸酯化的化合物(mw5,000)等。

此处的质量平均分子量能够使用日本东曹株式会社制高速凝胶渗透层析装置hlc-8320gpc。能够藉由将试料浓度5mg/cc注入日本东曹株式会社制分离管柱tskgelsuperh-2000、h-3000、h-4000,利用示差折射率侦检器所测定的峰值算出。

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剂所使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上所述,含有选自上述化学式5所示的磷酸化合物a的胺盐、化学式7所示的磷酸化合物b的胺盐、及化学式8所示的磷酸化合物c的胺盐中的至少1种的磷酸化合物。

化学式5中,r1、r2分别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五烷基等碳原子数5~15的饱和烃基。此外,r3为氢原子或化学式6所示的烃基。此外,化学式6、化学式7、化学式8中的r4、r5、r6、r7、r8、r9、r10、r11的详细结构分别与化学式5所说明的r1、r2相同。各饱和烃基可相同也可彼此相异。

使用作为磷酸化合物a、b、c的反荷离子的胺盐可列举例如聚氧化亚烷基烷基胺、单烷醇胺、二烷醇胺、三烷醇胺等。这些之中较佳的磷酸化合物与胺盐可列举2-癸基-1-十四醇(具有构成起始原料或各磷酸化合物的支链结构的烷氧基,以下相同)磷酸酯聚氧乙烯十二胺盐(反荷离子,以下相同)、2-己基-1-癸醇磷酸酯聚氧乙烯十二胺盐、2-辛基-1-十二醇磷酸酯聚氧乙烯十八胺盐、2-己基-1-癸醇磷酸酯二丁基乙醇胺盐、2-癸基-1-十四醇磷酸酯十八胺盐、2-辛基-1-十二醇磷酸酯聚氧乙烯十八胺盐等。

上述磷酸化合物是藉由脂肪族醇类与五氧化二磷进行反应,从而合成多体磷酸化合物、二体磷酸化合物及单体磷酸化合物之无机磷酸的混合物。多体磷酸化合物包含缩合磷酸酯之上述化学式5所示的磷酸化合物a的胺盐。二体磷酸化合物包含磷酸酯键结有具有支链结构的2个烷氧基的上述化学式7所示的磷酸化合物b的胺盐。单体磷酸化合物包含上述化学式8所示的磷酸化合物c的胺盐。下述数学式2所示的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积分比率是从测定处理剂的p核nmr而获得的归属于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p多体)、归属于二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p二体)、归属于单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p单体)来计算。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剂中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积分比率为10~50%。

[数学式2]

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积分比率(%)=p多体/(p多体 p二体 p单体)×100

(数学式2中,

p多体:归属于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

p二体:归属于二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

p单体:归属于单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

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剂所使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上所述,含有选自化学式5所示的磷酸化合物a的胺盐、化学式7所示的磷酸化合物b的胺盐、及化学式8所示的磷酸化合物c的胺盐中至少1种的化合物。此外,较佳为含有有机磺酸化合物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藉由配合有机磺酸化合物,能够进一步提升本发明的效果,特别是绒毛和焦油污渍的抑制效果。较佳为磷酸化合物a的胺盐、磷酸化合物b的胺盐、及磷酸化合物c的胺盐之各磷酸化合物的总含量相对于有机磺酸化合物的总含量的质量比,即、磷酸化合物的总质量/有机磺酸化合物的总质量=70/30~10/90。藉由限定于该范围内,能够进一步提升本发明的效果,特别是焦油污渍的抑制效果。

有机磺酸化合物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1-辛基磺酸钠、1-癸基磺酸钾、1-十一烷基磺酸钾、1-十二烷基磺酸钠、1-十三烷基磺酸钠、1-十四烷基磺酸钠、1-十五烷基磺酸钠、1-十六烷基磺酸钾、1-十七烷基磺酸钠、1-十八烷基磺酸钠、异辛基磺酸钠、异癸基磺酸钠、异十一烷基磺酸钾、异十二烷基磺酸钠、异十三烷基磺酸钠、异十四烷基磺酸钠、异十五烷基磺酸钠、异十六烷基磺酸钠、异十七烷基磺酸钠、异十八烷基磺酸钠、烷基(碳原子数13-17的混合物)磺酸钠、丁二酸二异丁酯磺酸钾、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丁二酸二壬酯磺酸钠等。这些化合物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剂中,平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有比例并无特别限制。当平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有比例的总计设为100质量%时,以平滑剂35~90质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0~60质量%、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1~10质量%的比例含有者为宜。藉由设定于该范围内,能够进而提升本发明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针对本发明之具体化的合成纤维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合成纤维为附着有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剂的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例如(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聚乳酸酯等聚酯系纤维、(2)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系纤维、(3)聚丙烯酸、改性丙烯腈等聚丙烯酸系纤维、(4)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纤维等。

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剂(不含溶剂)附着于合成纤维的比例并无特别限定,较佳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剂相对于合成纤维以0.1~3质量%的比例来附着。此外,附着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剂的方法能够采用例如滚筒式给油法、使用计量泵的导引式给油法、浸渍给油法、喷雾给油法等公知的方法。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剂附着于合成纤维时的形态也能够以例如有机溶剂溶液、水性液等形式来赋予。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及合成纤维,能够获得如以下的效果。

(1)本实施方式为一种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其含有平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以包含化学式5、7、8所分别表示的磷酸化合物a、b、c的胺盐的方式构成。因此,特别是能够抑制合成纤维的制纱步骤中导引辊周围产生的焦油污渍。此外,能够有效降低合成纤维线条的绒毛,能够发挥优异良好的制程通过性。此外,在后加工步骤,例如染色步骤中使用的水的硬度较高时能够使染色液不易产生分离而抑制染色斑等染色不良的发生。

其中,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以如下方式变更。

·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剂也能够进一步配合粘接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通常可用于处理剂的成分,作为用于维持处理剂的品质的稳定化剂或抗静电剂。

实施例

以下为了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及效果而举出实施例等,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此外,以下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中,份表示质量份,%表示质量%。

试验分组1(烷基磷酸化合物的合成)

·磷酸化合物(p-1)的合成

将2-癸基-1-十四醇置入反应容器中,于120℃、0.05mpa以下的条件下脱水处理2小时后,恢复至常压,然后于60±5℃历经1小时投入五氧化二磷并进行搅拌。接着于80℃熟成3小时后,于50℃滴加聚氧乙烯(4摩尔)十二胺进行中和,制备出磷酸化合物(p-1)。

·磷酸化合物(p-1)的p核积分比率的计算

针对磷酸化合物(p-1)使用31p-nmr计算p核积分比率的结果,化学式5所示的多体磷酸化合物为36.2%,化学式7所示的二体磷酸化合物为32.3%,化学式8所示的单体磷酸化合物为31.5%。

p核积分比率是使用31p-nmr(valian公司制商品名mercuryplusnmrspectrometorsystem、300mhz)的测定值从上述数学式2计算而来。

·磷酸化合物(p-2~p-4及rp-1~rp-6)的制备

以与磷酸化合物(p-1)相同的方式,制备出其他的磷酸化合物(p-2~p-4及rp-1~rp-6)。

·磷酸化合物(p-5)的制备

将2-癸基-1-十四醇及离子交换水置入反应容器中,于60±5℃历经1小时投入五氧化二磷并进行搅拌。接着于80℃熟成3小时后,添加离子交换水,于100℃进行水解2小时后,于50℃滴加十八胺进行中和,制备出磷酸化合物(p-5)。针对磷酸化合物(p-5)使用31p-nmr计算p核积分比率的结果,化学式5所示的多体磷酸化合物为0%、化学式7所示的二体磷酸化合物为37.9%、化学式8所示的单体磷酸化合物为62.1%。以上所制备的各磷酸化合物的内容示于表1。

·磷酸化合物(p-6)的制备

以与磷酸化合物(p-5)相同的方式,制备出表1所示的具有各取代基的磷酸化合物(p-6)。

[表1]

表1中各代号表示:

x-1:聚氧乙烯(4摩尔)十二胺

x-2:聚氧乙烯(10摩尔)十二胺

x-3:聚氧乙烯(10摩尔)十八胺

x-4:二丁基乙醇胺

x-5:十八胺

x-6:聚氧乙烯(2摩尔)十八胺

x-7:聚氧乙烯(4摩尔)十八胺

x-8:聚氧乙烯(2摩尔)十二胺

x-9:三乙醇胺

x-10:十二胺

x-11:钠

x-12:钾

p-1:2-癸基-1-十四醇磷酸酯聚氧乙烯(4摩尔)十二胺盐

p-2:2-己基-1-癸醇磷酸酯聚氧乙烯(10摩尔)十二胺盐

p-3:2-辛基-1-十二醇磷酸酯聚氧乙烯(10摩尔)十八胺盐

p-4:2-己基-1-癸醇磷酸酯二丁基乙醇胺盐

p-5:2-癸基-1-十四醇磷酸酯十八胺盐

p-6:2-辛基-1-十二醇磷酸酯聚氧乙烯(2摩尔)十八胺盐

rp-1:2-乙基-1-己醇磷酸酯聚氧乙烯(4摩尔)十八胺盐

rp-2:油醇磷酸酯聚氧乙烯(2摩尔)十二胺盐

rp-3:14-甲基-1-十五醇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rp-4:5-十六醇磷酸酯十二胺盐

rp-5:2-癸基-1-十四醇磷酸酯钠盐

rp-6:2-己基-1-癸醇磷酸酯钾盐

*1:化学式6所示的烃基

试验分组2(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醚酯化合物的合成)

·醚酯化合物(n-1)的合成

硬化蓖麻油1摩尔加成eo20摩尔的化合物与己二酸于通常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后,进而添加油酸继续进行酯化,获得醚酯化合物(n-1)。

·醚酯化合物(n-2及rn-1~rn-5)的合成

以与醚酯化合物(n-1)的合成相同的方式合成醚酯化合物(n-2及rn-1~rn-5)。各实施例及比较例所使用的化合物示于表2、3。

试验分组3(合成纤维用处理剂的制备)

·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实施例1)的制备

将作为平滑剂的三羟甲基丙烷三月桂酸酯(l-1)40份、甘油三油酸酯(l-2)12份、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硬化蓖麻油1摩尔加成eo20摩尔者经己二酸交联且末端经油酸酯化后的化合物(n-1)10份、硬化蓖麻油1摩尔加成eo20摩尔者经十二烷酸3摩尔酯化后的化合物(rn-1)10份、硬化蓖麻油1摩尔加成eo15摩尔的化合物(rn-3)10份、聚氧乙烯(eo15摩尔)单油酸酯(rn-4)16份、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2-癸基-1-十四醇磷酸酯聚氧乙烯(4摩尔)十二胺盐(p-1)0.5份、烷基磺酸钠(碳原子数13-17的混合物)(s-1)1.5份按照比例均匀混合,制备出实施例1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

·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实施例2)的制备

以与实施例1的合成纤维处理剂相同的方式制备。其中,除了表2的原料以外,添加作为抗氧化剂的1,3,5-三(4-t-丁基-3-羟基-2,6-二甲基苯甲基)异三聚氰酸,添加比例相对于由平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所构成的处理剂100份为0.5份。

·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实施例3~8、10、12、参考例9、11、13及比较例1~7)的制备

以与实施例1的合成纤维处理剂的制备相同的方式,制备出实施例3~8、10、12、参考例9、11、13及比较例1~7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使用的化合物的种类及配合量示于表2、3。

[表2]

[表3]

表2、3中各代号表示:

l-1:三羟甲基丙烷三月桂酸酯

l-2:甘油三油酸酯

l-3:油醇油酸酯

n-1:硬化蓖麻油1摩尔加成eo20摩尔者经己二酸交联,且末端经油酸酯化后的化合物(mw10,000)

n-2:蓖麻油1摩尔加成eo25摩尔者经顺丁烯二酸交联,且末端经十八烷酸酯化后的化合物(mw5,000)

rn-1:硬化蓖麻油1摩尔加成eo20摩尔者经十二烷酸3摩尔酯化后的化合物

rn-2:硬化蓖麻油1摩尔加成eo30摩尔者经反丁烯二酸交联后的化合物(mw5000)

rn-3:硬化蓖麻油1摩尔加成eo15摩尔的化合物

rn-4:聚氧乙烯(eo15摩尔)单油酸酯

rn-5:聚乙二醇(eo15摩尔)二油酸酯

s-1:烷基磺酸钠(碳原子数c13-17的混合物)

s-2:十二烷基磺酸钠

*2:化学式5、7、8所示的磷酸化合物的总质量/磺酸化合物的总质量

试验分组4(合成纤维处理剂的评价)

·绒毛的评价

将试验分组3所制备的各处理剂视情况以离子交换水或有机溶剂均匀地稀释,成为15%溶液。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小粒藉由常法干燥之后,使用挤出机进行熔融纺纱,在从纺嘴吐出而冷却固化后的行径线条上,将上述15%溶液作为不挥发成分藉由滚筒式给油法将赋予量设定成为0.6质量%进行附着。然后,利用导件加以集束,并通过245℃的延伸辊、松弛辊使总延伸倍率成为5.8倍的方式进行延伸,然后将1100dtex96filament的延伸丝卷成10kg的平筒纱。

该纺纱步骤中,在将丝卷取成为平筒纱之前,先以绒毛计数装置(东立工程公司制)测定每1小时的绒毛数,并藉由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

·绒毛的评价基准

◎:测定出绒毛数为0个

○:测定出绒毛数为2个以下(其中,不包含0)

×:测定出绒毛数为3个以上

·耐热性焦油的评价

针对处理剂的耐热性,在上述的纺纱步骤中,纺纱48小时后的导引辊的污渍(焦油)以下述的方式进行评价。

·耐热性焦油的评价基准

◎:几乎没有确认出污渍(焦油)

○:确认出一点点污渍(焦油)

×:确认出污渍(焦油)

·染色液稳定性的评价

将1g的聚酯用染料(dianixreds-4g0.34g、dianixyellows-6g0.33g、dianixs-2g0.33g的混合物)投入100ml的硬水(硬度400mg/l)搅拌至均匀,制作染料分散液。于该染料分散液中添加处理剂之不挥发成分1.5g搅拌至均匀,于50℃放置3日后观察凝聚物的产生。

·染色液稳定性的评价基准

◎:未观察到凝聚物

○:观察到一点点凝聚物

×:观察到凝聚物

从表2、3的结果可明确得知,根据本发明的效果,可降低合成纤维的制纱步骤中导引辊周围的焦油污渍、绒毛,进而能够解决在之后的加工步骤中高硬度水质下所产生的染色不良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含有平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特征在于:

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含选自下述化学式1所示的磷酸化合物a的胺盐、下述化学式3所示的磷酸化合物b的胺盐、及化学式4所示的磷酸化合物c的胺盐中的至少1种的磷酸化合物,

上述磷酸化合物从下述数学式1所算出的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积分比率为10~50%,

[化学式1]

化学式1中,

n:2~4的整数,

r1、r2:分别为碳原子数5~15的饱和脂肪族烃基,

r3:氢原子或下述化学式2所示的烃基,

[化学式2]

化学式2中,

r4、r5:分别为碳原子数5~15的饱和脂肪族烃基,

[化学式3]

[化学式4]

化学式3及化学式4中,

r6~r11:分别为碳原子数5~15的饱和脂肪族烃基,

[数学式1]

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积分比率(%)=p多体/(p多体 p二体 p单体)×100

数学式1中,

p多体:归属于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

p二体:归属于二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

p单体:归属于单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nmr积分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其中,

上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含质量平均分子量3,000~30,000的醚酯化合物,上述醚酯化合物是由选自蓖麻油的环氧烷加成物及硬化蓖麻油的环氧烷加成物中的至少一种的化合物与单羧酸及二羧酸进行缩合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其中,

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一步包含有机磺酸化合物,上述磷酸化合物的总含量相对于该有机磺酸化合物的总含量的质量比,即、磷酸化合物的总质量/有机磺酸化合物的总质量=70/30~10/90。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其中,

当上述平滑剂、上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有比例的总计设为100质量%时,含有上述平滑剂35~90质量%、上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60质量%、及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1~10质量%。

5.一种合成纤维,其特征在于,附着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合成纤维用处理剂含有平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含选自由特定的结构式所构成的磷酸化合物A~C的胺盐中的至少1种的磷酸化合物。上述磷酸化合物从特定的数学式所算出的多体磷酸化合物的P核积分比率为10~50%。

技术研发人员:足立启太;服部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竹本油脂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9.02.21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89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