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2


本发明涉及具备恒定负载单元的遮蔽装置,其中,该恒定负载单元对用于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驱动轴输入恒定负载。



背景技术:

作为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遮蔽装置的一例,已知有百褶帘(pleatedscreen)或者横式百叶窗。百褶帘具备作为遮蔽构件的帘布,随着帘布的下降,所下降部分的帘布的负载从帘布的最上部起依次被从升降绳除去。横式百叶窗作为遮蔽构件而具备多层的叶片(slat),随着各层的叶片下降,各层叶片从最上层的叶片起依次被方向控制绳(ruddercord)支撑。关于使这些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驱动轴中的转矩,越是使遮蔽构件下降,越是随着遮蔽构件的负载的降低而降低,相反地,越是使遮蔽构件上升,越是随着遮蔽构件的负载的增大而增大。其结果是,由于驱动轴中的转矩的变化,迫使驱动驱动轴的利用者调节其操作力。因此,在上述遮蔽装置中,被提出如下的提案,即:安装预先对驱动轴施加与遮蔽构件的重量大致均衡的转矩的恒定负载单元,由此,能够抑制源于遮蔽构件的重量的转矩的变动,或者,实现遮蔽构件的自动上升或下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13005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各种遮蔽装置中,用于将驱动轴和恒定负载单元机械连接的齿轮机构、或者遮蔽构件的重量或驱动轴的根数等,根据装置规格分别不同。在装置规格的多样性加速化的近年来,在相互不同的装置规格中谋求结构构件的通用化,成为提高遮蔽装置的生产率方面的重要课题。

例如,在驱动轴为一根的装置规格中,一个恒定负载单元与一个驱动轴机械连接。另外,在驱动轴为两根的装置规格中,被要求一个恒定负载单元与一个驱动轴机械连接,但不与另一个驱动轴机械连接的结构。其结果是,上述恒定负载单元被要求能够适应不同根数的驱动轴中的互换性。

例如,在安装将驱动轴和恒定负载单元机械连接的齿轮单元且驱动轴为一根的装置规格中,一个齿轮单元与一根驱动轴机械连接。另外,在驱动轴为两根的装置规格中,被要求一个齿轮单元与一个驱动轴机械连接,但不与另一个驱动轴机械连接的结构。其结果是,上述齿轮单元也被要求能够适应不同根数的驱动轴中的互换性。

例如,在遮蔽构件的重量较小的装置规格中,对恒定负载单元的输出要求与该重量相对应的较小的恒定负载,而在遮蔽构件的重量较大的装置规格中,对恒定负载单元的输出要求与该重量相对应的较大的恒定负载。其结果是,包含恒定负载单元在内的驱动力的传递机构,被要求能够适应不同重量的遮蔽构件中的互换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遮蔽装置,该遮蔽装置能够在具备恒定负载单元的遮蔽装置中实现相互不同的装置规格中的结构构件的通用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遮蔽装置,具备:用于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驱动轴和输出施加于上述驱动轴用的恒定负载的恒定负载单元,在该遮蔽装置中,上述恒定负载单元能够切换相对于上述驱动轴以单体形式使用的单体使用和连结使用,其中,该连结使用是指:在相对于上述单体使用上下翻转的配置形态下,与对上述驱动轴的旋转进行变速的变速单元连接且将上述恒定负载传递给上述驱动轴。

在上述遮蔽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遮蔽装置还具备与上述恒定负载单元连接且将恒定负载传递给上述驱动轴的另一恒定负载单元。

在上述遮蔽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遮蔽装置还具备与上述变速单元连接且将恒定负载传递给上述驱动轴的另一恒定负载单元。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遮蔽装置,具备:用于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驱动轴和输出施加于上述驱动轴用的恒定负载的恒定负载单元,在该遮蔽装置中,上述恒定负载单元具有输出上述恒定负载的恒定负载传递部,上述恒定负载传递部构成为能够对该恒定负载传递部安装连接构件或从该恒定负载传递部拆卸连接构件,通过上述连接构件的安装,使上述驱动轴和上述恒定负载传递部一体旋转,通过上述连接构件的拆卸,使上述驱动轴和上述恒定负载传递部相对旋转。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遮蔽装置,构成为能够通过手动操作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在该遮蔽装置中,具备:驱动传递构件,其传递用于使上述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驱动力;卷绕构件,其进行上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卷绕或者解绕;制动机构,其通过与上述驱动传递构件的接触,对上述驱动传递构件赋予移动的阻力,上述制动机构在上述卷绕构件的径向外侧与上述驱动传递构件接触。

在上述遮蔽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驱动传递构件是绳或者带,上述遮蔽装置还具备盖,该盖抑制上述驱动传递构件移动时,上述驱动传递构件朝向上述卷绕构件的径向外侧翘起。

在上述遮蔽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制动机构通过位于上述卷绕构件的上方,以上述驱动传递构件从相对于上述卷绕构件的前侧或后侧开始卷绕在上述卷绕构件的形态,与上述驱动传递构件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遮蔽装置的一例的百褶帘的正面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中的(a)和(b)分别是表示上梁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顶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3是表示左右翻转姿势下的齿轮单元的分解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中的(a)和(b)分别是齿轮单元的侧视图以及顶视图。

图5是表示上下以及左右翻转姿势下的恒定负载单元的分解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中的(a)和(b)分别是恒定负载单元的侧视图以及顶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连接形态下的百褶帘作用的作用图。

图8是表示第二连接形态下的上梁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顶视图。

图9是将连接构件的结构和恒定负载单元一同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二连接形态下的百褶帘作用的作用图。

图11中的(a)和(b)分别是表示第三连接形态下的上梁内部结构的顶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三连接形态下的百褶帘作用的作用图。

图13中的(a)和(b)分别是表示第四连接形态下的上梁内部结构的顶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第四连接形态下的百褶帘作用的作用图。

图15中的(a)和(b)分别是表示第五连接形态下的百褶帘整体结构的主视图以及表示上梁内部结构的顶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五连接形态下的百褶帘作用的作用图。

图17是表示第五连接形态下的百褶帘作用的作用图。

图18中的(a)和(b)分别是卷绕单元的主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箱盖的立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0中的(a)、(b)、(c)分别是表示卷绕单元中的升降绳的卷绕形态的图。

图21中的(a)、(b)、(c)分别是表示卷绕单元中的升降绳的卷绕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1,对作为遮蔽装置的一例的百褶帘(pleatedscreen)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关于单元和驱动轴的连接形态的一例,以第一连接形态至第五连接形态的顺序依次进行说明。首先,使用第一连接形态的百褶帘说明各连接形态中通用的驱动轴以及单元的结构,接着,说明第一连接形态至第五连接形态的具体结构。最后,说明第一连接形态至第五连接形态中共同适用的升降绳的制动机构。

[百褶帘]

如图1中所示,百褶帘具备作为遮蔽构件的一例的帘布(screen)10和上梁(headbox)20。帘布10构成为:从上梁20沿上下方向呈z形地折弯,并且,帘布10的上端连接在上梁20上,帘布10的下端连接在加重杆(weightbar)11上。加重杆11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手柄(handle)12,帘布10的上升或下降是通过利用者对手柄12进行升降操作而进行。

关于上梁20,在上梁20的内部具备一根驱动轴30、两个卷绕单元40、一个齿轮单元50以及一个恒定负载单元(constantloadunit)60。驱动轴3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角柱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沿上梁20的大致整体而延伸。两个卷绕单元40、齿轮单元50以及恒定负载单元60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梁20,根据百褶帘的规格,具有例如能够安装相互平行的两根驱动轴30的大小。另外,关于上梁20,根据百褶帘的规格,具有例如能够安装两个齿轮单元50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恒定负载单元60的大小。

各卷绕单元40分别连接在加重杆11上连接的两根升降绳13上,并且,根据共用的一根驱动轴30的旋转,进行各升降绳13的卷绕和解绕。升降绳13是驱动传递构件的一例。齿轮单元50与驱动轴30机械连接,其改变驱动轴30的转速后传递给恒定负载单元60。齿轮单元50是使驱动轴30的旋转变速的变速单元的一例。恒定负载单元60与齿轮单元50机械连接,并且,在齿轮单元50所传递转速的大致整个范围内,向齿轮单元50输出恒定负载。

图2中的(a)是从上方观察上梁20内部的俯视图,纸面外侧为卷绕单元40的上方,纸面里侧为卷绕单元40的下方。另外,纸面左侧为卷绕单元40的左侧,纸面右侧为卷绕单元40的右侧。

如图2的(a)中所示,卷绕单元40具备一根卷轴41。卷轴41是卷绕构件的一例,其具有与驱动轴30一体旋转的圆锥台状。齿轮单元50和恒定负载单元60是在左右方向上连接。从恒定负载单元6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以及恒定负载单元6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通过的虚拟轴,是恒定负载单元60的姿势基准线c。

如图2的(b)中所示,恒定负载单元60的外形形成为具有:以姿势基准线c为中心上下大致对称的上下壁。恒定负载单元60的上下壁,包括弹簧箱(springcase)第一壁61t和弹簧箱第二壁61u。另外,齿轮单元50的上下壁,包括齿轮箱(gearcase)第一壁51t和齿轮箱第二壁51u。

[齿轮单元50]

如图3中所示,齿轮单元50具备齿轮箱51、齿轮盖(gearcover)52、输入轴53、传递轴54以及输出轴55。图4中的(a)是齿轮单元50的侧视图,图4中的(b)是齿轮单元50的顶视图。

齿轮箱51具有图中的左侧面上设有开口51a的箱体形状。齿轮箱51中的与开口51a对置的壁,具有三个轴支承孔51b。三个轴支承孔51b分别转动支承(pivotallysupport)输入轴53、传递轴54以及输出轴55。齿轮箱51具备三个螺钉接受件51c,该三个螺钉接受件51c具有沿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圆筒状。

齿轮箱第一壁51t具有两个单元连结部51j。各单元连结部51j是沿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凹部。从齿轮箱第一壁51t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中心通过的垂直线是旋转对称轴c1。各单元连结部51j的位置,以旋转对称轴c1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

齿轮盖52具有将齿轮箱51的开口51a堵住的板状。齿轮盖52具有三个轴支承孔52b。三个轴支承孔52b分别转动支承输入轴53、传递轴54以及输出轴55。转动支承输入轴53的轴支承孔51b、52b的中心位置和转动支承输出轴55的轴支承孔51b、52b的中心位置,以姿势基准线c和旋转对称轴c1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

齿轮盖52在与各螺钉接受件51c对置的位置处具有螺钉孔52c。通过插入并通过各螺钉孔52c的螺钉56拧入并安装于螺钉接受件51c,将齿轮盖52固定在齿轮箱51上。

输入轴53、传递轴54以及输出轴55构成一组平行轴齿轮。输入轴53的外周面具有小径齿轮。传递轴54的外周面具有与输入轴53的小径齿轮啮合的另一小径齿轮。输出轴55的外周面具有:直径大于输入轴53的小径齿轮的直径,并且,与传递轴54的小径齿轮啮合的大径齿轮。输入轴53所具有的小径齿轮是第一齿轮的一例,输出轴55所具有的大径齿轮是第二齿轮的一例。被输入输入轴53的旋转,依次被转换为传递轴54的旋转和输出轴55的旋转。相对于输入轴53的转速,输出轴55的转速是根据小径齿轮和大径齿轮之间的齿轮传动比(gearratio)发生变化。

输入轴53具有沿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输入侧嵌合孔53h。输入侧嵌合孔53h是具有与驱动轴30相同的角数量的多角孔。输入侧嵌合孔53h是以与被插通于该输入侧嵌合孔53h中的驱动轴30不能相对旋转的状态,与驱动轴30机械连接。输入侧嵌合孔53h是能够连接输入轴53和驱动轴30的连接部的一例。传递轴54具有与输入侧嵌合孔53h相似形状的传递孔54h。

输出轴55具有沿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输出侧松插孔(looseinsertionhole)55h。输出侧松插孔55h是能够供驱动轴30松插的圆形孔,其具有相比输入侧嵌合孔53h或传递孔54h更大的内径。松插于输出轴55的驱动轴30是与插通于输入轴53的驱动轴30平行的另一驱动轴30。输出侧松插孔55h使松插于输出侧松插孔55h的驱动轴30和输出轴55机械非连接。松插于输出侧松插孔55h的驱动轴30相对于输出轴55能够相对旋转。输出侧松插孔55h是使输出轴55和驱动轴30机械非连接的松插部的一例。

输出轴55在姿势基准线c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各具有一对被连结片55a。一对被连结片55a是夹住输出轴55的中心轴的片,其具有沿轴向整体切掉沿着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圆柱体的一部分的形状。

[齿轮单元50的姿势]

齿轮单元50在上梁20的内部,通过齿轮单元50姿势的左右翻转,使右侧的单元连结部51j的位置和左侧的单元连结部51j的位置翻转。另外,齿轮单元50在上梁20的内部,通过齿轮单元50姿势的左右翻转,使输入侧嵌合孔53h的位置和输出侧松插孔55h的位置翻转。

左右翻转是指:以旋转对称轴c1为中心,使齿轮单元50旋转18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齿轮单元50的内部结构,图3中示出的是使图2中说明的齿轮单元50左右翻转后姿势下的齿轮单元50的分解立体结构。

如图4的(a)中所示,齿轮箱第二壁51u与齿轮箱第一壁51t相同地,具有两个单元连结部51j(图中虚线)。如图4的(b)中所示,齿轮箱第二壁51u的两个单元连结部51j(图中虚线)的位置,也是以旋转对称轴c1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

从沿着旋转对称轴c1的方向观察时,齿轮箱第一壁51t的各单元连结部51j(图中实线)和齿轮箱第二壁51u的各单元连结部51j(图中虚线),位于以旋转对称轴c1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而且,位于齿轮箱第一壁51t上的各单元连结部51j(图中实线)和位于齿轮箱第二壁51u上的各单元连结部51j(图中虚线),相对于旋转对称轴c1呈旋转对称。

在齿轮单元50可以采取的姿势中,齿轮箱51位于齿轮盖52左侧的姿势为基准姿势。在齿轮单元50可以采取的姿势中,使基准姿势左右翻转后的姿势为翻转姿势。即,齿轮单元50在上梁20的内部,通过齿轮单元50的翻转姿势,使上侧的各单元连结部51j的位置和下侧的各单元连结部51j的位置翻转。另外,齿轮单元50在上梁20的内部,通过齿轮单元50的翻转姿势,使输入侧嵌合孔53h的位置和输出侧松插孔55h的位置翻转。

[恒定负载单元60]

如图5中所示,恒定负载单元60具备弹簧箱61、弹簧盖62、弹簧支撑轴63、恒定负载弹簧64以及恒定负载传递轴65。恒定负载传递轴65是恒定负载传递部的一例。图6中的(a)是恒定负载单元60的侧视图,图6中的(b)是恒定负载单元60的顶视图。

弹簧箱61具有:利用一个端壁连接上下一对侧壁的剖面“コ”字形状。弹簧箱61的端壁具有两个轴支承孔61a。两个轴支承孔61a分别转动支承弹簧支撑轴63和恒定负载传递轴65。弹簧箱61具有两个螺钉接受件61c,该两个螺钉接受件61c具有沿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圆筒状。

弹簧箱第二壁61u作为沿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突片,具有两个单元连结部61j。从弹簧箱第二壁61u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中心通过的垂直线是旋转对称轴c2。各单元连结部61j的位置,以旋转对称轴c2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弹簧箱第二壁61u作为沿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凹部,具有两个单元连结部61k。各单元连结部61k的位置,也是以旋转对称轴c2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

弹簧盖62具有将弹簧箱61开口的一部分堵住的板状。弹簧盖62具有两个轴支承孔62a。两个轴支承孔62a分别转动支承弹簧支撑轴63和恒定负载传递轴65。转动支承弹簧支撑轴63的轴支承孔61a、62a的中心位置和转动支承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轴支承孔61a、62a的中心位置形成于:相对于姿势基准线c以及旋转对称轴c2呈旋转对称的位置处。

弹簧盖62在与各螺钉接受件61c对置的位置处具有螺钉孔62c。通过插入并通过各螺钉孔62c的螺钉67拧入并安装于螺钉接受件61c,将弹簧盖62固定在弹簧箱61上。

弹簧支撑轴63和恒定负载传递轴65具有相互平行的圆筒状。恒定负载弹簧64具有将带状的一枚钢板卷绕而成的形状。弹簧支撑轴63的外周面,以能够使恒定负载弹簧64卷绕或解绕的方式支撑恒定负载弹簧64的内周面。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外周面通过紧固构件66紧固在恒定负载弹簧64的前端上。恒定负载弹簧64使大致固定的作用力朝向卷取恒定负载弹簧64前端的方向作用于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

弹簧支撑轴63具有沿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弹簧侧松插孔63h。弹簧侧松插孔63h是能够供驱动轴30松插的圆形孔。弹簧侧松插孔63h使松插于弹簧侧松插孔63h中的驱动轴30和弹簧支撑轴63机械非连接。即,被松插于弹簧侧松插孔63h中的驱动轴30相对于弹簧支撑轴63能够相对旋转。

恒定负载传递轴65具有沿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传递侧松插孔65h。传递侧松插孔65h是能够供驱动轴30松插的圆形孔。传递侧松插孔65h是使松插于传递侧松插孔65h中的驱动轴30和恒定负载传递轴65机械非连接的松插部的一例。

恒定负载传递轴65在姿势基准线c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各具有一对连结片65a。一对连结片65a与被连结片55d相同地,具有:夹住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中心轴,且沿轴向整体切掉沿着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圆柱体的一部分的形状。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连结片65a是连结构件的一例,且是用于与齿轮单元50的被连结片55a机械连接的片。

[恒定负载单元60的姿势]

恒定负载单元60在上梁20的内部,通过恒定负载单元60姿势的左右翻转,使右侧的单元连结部61j、61k的位置和左侧的单元连结部61j、61k的位置翻转。另外,恒定负载单元60在上梁20的内部,通过恒定负载单元60姿势的左右翻转,使弹簧侧松插孔63h的位置和传递侧松插孔65h的位置翻转。左右翻转是指:以旋转对称轴c2为中心,使恒定负载单元60旋转180°。

如图6的(a)、(b)中所示,弹簧箱第一壁61t与弹簧箱第二壁61u相同地,具有两个单元连结部61j。弹簧箱第一壁61t的两个单元连结部61j的位置,也是以旋转对称轴c2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另外,还以姿势基准线c为中心上下大致对称。另外,弹簧箱第一壁61t具有两个单元连结部61k。弹簧箱第一壁61t的两个单元连结部61k的位置,也是以旋转对称轴c2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另外,还以姿势基准线c为中心上下大致对称。

从沿着旋转对称轴c2的方向观察时,弹簧箱第一壁61t的各单元连结部61j和弹簧箱第二壁61u的各单元连结部61j,位于以旋转对称轴c2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从沿着旋转对称轴c2的方向观察时,弹簧箱第一壁61t的各单元连结部61k和弹簧箱第二壁61u的各单元连结部61k,也是位于以旋转对称轴c2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而且,位于弹簧箱第一壁61t上的各单元连结部61j、61k和位于弹簧箱第二壁61u上的各单元连结部61j、61k,相对于姿势基准线c以及旋转对称轴c2旋转对称。

在恒定负载单元60可以采取的姿势中,弹簧箱第一壁61t位于上方位置、弹簧箱第二壁61u位于下方位置,且弹簧箱61位于弹簧盖62左侧的姿势为基准姿势。在恒定负载单元60可以采取的姿势中,使基准姿势以上下或左右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翻转后的姿势为翻转姿势。上下翻转是指:以姿势基准线c为中心,使恒定负载单元60旋转18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恒定负载单元60的内部结构,图5中示出的是使基准姿势上下以及左右翻转后的姿势下的恒定负载单元60的分解立体结构。

即,恒定负载单元60在上梁20的内部,通过恒定负载单元60的翻转姿势,使上侧的单元连结部61j、61k的位置和下侧的各单元连结部61j、61k的位置翻转。另外,恒定负载单元60在上梁20的内部,通过恒定负载单元60的翻转姿势,使弹簧侧松插孔63h的位置和传递侧松插孔65h的位置翻转。

[第一连接形态]

接下来,参照图7对上述单元和驱动轴30的第一连接形态进行说明。

如图7中所示,齿轮单元50和恒定负载单元60以基准姿势安装于上梁20。齿轮单元50和恒定负载单元60,通过单元连结部51j和单元连结部61j的嵌合而相互连结(连结使用。参照图2中的(a))。另外,齿轮单元50的输出轴55通过被连结片55a和连结片65a的嵌合,与恒定负载单元60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机械连接。

驱动轴30插通于齿轮单元50的输入侧嵌合孔53h,与齿轮单元50的输入轴53机械连接。齿轮单元50和恒定负载单元60配置为:通过驱动轴30和输入轴53的机械连接、输入轴53和传递轴54的机械连接、传递轴54和输出轴55的机械连接以及被连结片55a和连结片65a的嵌合,对输出轴55施加恒定负载。如此,齿轮单元50和恒定负载单元60的配置中的对输出轴55施加恒定负载的配置是工作配置。另外,驱动轴30松插于恒定负载单元60的弹簧侧松插孔63h,由此,恒定负载单元60和驱动轴30并非是直接机械连接。

在此,在百褶帘中,将帘布10的最下部配置在帘布10可动范围中的最下方位置。在该状态下,被卷绕在弹簧支撑轴63的恒定负载弹簧64的大部分被卷绕在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此时,源于帘布10或加重杆11的负载的转矩作用于升降绳13的解绕方向上。另外,源于恒定负载弹簧64的恒定负载的转矩,作用于升降绳13的卷绕方向上。这些解绕方向的转矩和卷绕方向的转矩,在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中大致均衡。因此,恒定负载传递轴65虽然受到源于上述负载的转矩,但是并没有在源于负载的转矩的作用下进行旋转,而是保持静止的状态。

然后,当进行利用手等将加重杆11向上抬起的手动操作时,用于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作用于加重杆11上。由此,源于加重杆11的负载的解绕方向的转矩通过升降绳13降低,而卷绕方向的转矩(图7的箭头方向)在卷轴41中相对地增大。卷轴41随着卷绕方向的转矩的增大而旋转,并卷绕升降绳13。

卷轴41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是通过驱动轴30和输入轴53的机械连接、输入轴53和传递轴54的机械连接以及传递轴54和输出轴55的机械连接,由输入抽53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以及输出轴55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产生。齿轮单元50减少输入轴53的朝向卷绕方向的转速,并使输出轴55旋转。输出轴55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通过被连结片55a和连结片65a的嵌合,使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恒定负载弹簧64返回弹簧支撑轴63。在这期间,恒定负载弹簧64继续向恒定负载传递轴65传递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另外,驱动轴30通过弹簧支撑轴63和驱动轴30的机械非连接,相对于弹簧支撑轴63相对旋转。

如此,当用于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作为转矩的变化而作用于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时,恒定负载传递轴65开始向使卷轴41朝向卷绕方向旋转的方向旋转。在这期间,恒定负载弹簧64继续向恒定负载传递轴65传递上述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其结果是,用于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的大小,是从作用于升降绳13的负载中减去由恒定负载弹簧64施加的恒定负载之后的大小左右即可。而且,当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被从加重杆11除去时,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中的转矩再次取得均衡,由此,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旋转停止,加重杆11的上升停止。

相反地,当进行利用手等朝下拉拽加重杆11的手动操作时,用于使加重杆11下降的外力作为转矩的变化而作用于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由此,恒定负载传递轴65开始向使卷轴41朝向解绕方向旋转的方向旋转。此时,恒定负载弹簧64从弹簧支撑轴63进给至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且被进给的恒定负载弹簧64卷绕在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外周面上。在这期间,也是由恒定负载弹簧64继续传递恒定负载,由此,用于使加重杆11下降的外力的大小,此处也是从作用于升降绳13的负载中减去由恒定负载弹簧64施加的恒定负载后的大小左右即可。然后,当使加重杆11下降的外力被从加重杆11除去时,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中的转矩再次取得均衡,由此,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旋转停止,加重杆11的下降停止。

[第二连接形态]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对上述单元和驱动轴30的第二连接形态进行说明。第二连接形态中示出恒定负载单元60的单体使用。即,第二连接形态是从第一连接形态中省略齿轮单元50的结构,并且是使第一连接形态中的恒定负载单元60的姿势上下翻转后的结构。

如图8中所示,恒定负载单元60以上下翻转姿势安装于上梁20。即,在第二连接形态的恒定负载单元60中,恒定负载传递轴65位于图中的上方位置处,弹簧支撑轴63位于图中的下方位置处。驱动轴30松插于恒定负载单元60的传递侧松插孔65h。恒定负载传递轴65和驱动轴30经由连接构件70机械连接。

如图9中所示,连接构件70具有沿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中心轴延伸的圆筒形状。连接构件70具有沿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中心轴延伸的连接孔70h。连接孔70h是具有与驱动轴30相同的角数量的多角孔。连接孔70h是以相对于驱动轴30不能相对旋转的状态,与被插通于该连接孔70h内的驱动轴30机械连接。

连接构件70中的一侧筒端具有一对连接片70a。一对连接片70a与连结片65a相同地,具有如下形状,即:夹住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中心轴,且沿轴向整体切掉沿着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轴向延伸的圆柱体的一部分的形状。连接片70a构成为:能够进行与连结片65a的嵌合、以及该嵌合的解除。当连接片70a与连结片65a连接,连接构件70安装于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时,恒定负载传递轴65和连接构件70一体旋转。即,安装于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连接构件70是以对驱动轴30施加由恒定负载传递轴65输出的恒定负载的状态,使恒定负载传递轴65和驱动轴30一体旋转。相反地,从恒定负载传递轴65脱离的连接构件70,不对驱动轴30施加由恒定负载传递轴65输出的恒定负载,能够使恒定负载传递轴65和驱动轴30相对旋转。

如图10中所示,当用于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作用于加重杆11上时,与第一连接形态相同地,卷绕方向的转矩(图10的箭头方向)在卷轴41中相对地增大。卷轴41随着卷绕方向的转矩的增大而旋转,并卷绕升降绳13。

卷轴41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通过经由连接构件70的驱动轴30和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机械连接,使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恒定负载弹簧64返回弹簧支撑轴63。在这期间,恒定负载弹簧64继续向恒定负载传递轴65传递朝向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

相反地,当用于使加重杆11下降的外力作用于加重杆11上时,与第一连接形态相同地,解绕方向的转矩(与图10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卷轴41中相对地增大。卷轴41随着这样的解绕方向转矩的增大而旋转,并送出升降绳13。卷轴41的朝向解绕方向的旋转,通过经由连接构件70的驱动轴30和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机械连接,将恒定负载弹簧64从弹簧支撑轴63进给至恒定负载传递轴65。在这期间,也是恒定负载弹簧64继续向恒定负载传递轴65传递朝向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

[第三连接形态]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2,对上述单元和驱动轴30的第三连接形态进行说明。第三连接形态构成为:将第一连接形态(连结使用)的恒定负载单元60作为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且作为另一恒定负载单元60具备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连接形态中,源于帘布10或加重杆11的负载的转矩和源于两个恒定负载弹簧64的恒定负载的总转矩,在各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中大致均衡。

如图11的(a)中所示,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以基准姿势安装于上梁20。另外,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以基准姿势安装于上梁2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可以形成为上下以及左右的翻转姿势。使位于齿轮单元50右侧的上下的各单元连结部51j和位于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左侧的上下的各单元连结部61j嵌合。另外,使位于齿轮单元50左侧的上下的各单元连结部51j和位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右侧的上下的各单元连结部61j嵌合。驱动轴30松插于各恒定负载单元601、602的弹簧侧松插孔63h。

如图11的(b)中所示,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连结片65a,与齿轮单元50中位于图中右侧的被连结片55a嵌合。另外,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连结片65a,与齿轮单元50中位于图中左侧的被连结片55a嵌合。即,齿轮单元50的输出轴55与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恒定负载传递轴55机械连接,并且,还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机械连接。

如图12中所示,当用于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作用于加重杆11上时,与第一连接形态相同地,卷绕方向的转矩(图12的箭头方向)在卷轴41中相对地增大。卷轴41随着卷绕方向转矩的增大而旋转,并卷绕升降绳13。

卷轴41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是通过驱动轴30和输入轴53的机械连接、输入轴53和传递轴54的机械连接以及传递轴54和输出轴55的机械连接,由输入轴53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和输出轴55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产生。输出轴55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通过被连结片55a和连结片65a的嵌合,在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和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各自中,使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恒定负载弹簧64返回至弹簧支撑轴63。在这期间,各恒定负载弹簧64通过各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继续向共用的输出轴55传递朝向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弹簧支撑轴63和驱动轴30是机械非连接,因此,驱动轴30相对于各弹簧支撑轴63相对旋转。

如此,当用于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作为转矩的变化而作用于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时,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均是在相同的时机(timing)开始向使恒定负载弹簧64返回的方向旋转。在这期间,各恒定负载弹簧64从各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经由这些恒定负载传递轴65共用的齿轮单元50继续向共用的一根驱动轴30传递朝向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然后,当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被从加重杆11除去时,卷绕方向的转矩和解绕方向的转矩再次取得均衡,由此,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旋转停止,加重杆11的上升停止。

相反地,当用于使加重杆11下降的外力作为转矩的变化而作用于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时,两个弹簧支撑轴63是在相同的时机开始向恒定负载传递轴65进给恒定负载弹簧64。在这期间,两个恒定负载弹簧64从各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经由这些恒定负载传递轴65共用的齿轮单元50继续向共用的一根驱动轴30传递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然后,当使加重杆11下降的外力被从加重杆11除去时,解绕方向的转矩和卷绕方向的转矩再次取得均衡,由此,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旋转停止,加重杆11的下降停止。

[第四连接形态]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4,对上述单元和驱动轴30的第四连接形态进行说明。第四连接形态构成为:在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和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配置上与第三连接形态不同。即,在第四连接形态中,是以齿轮单元50、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顺序依次排列。

如图13的(a)中所示,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和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均以基准姿势安装于上梁2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可以形成为上下以及左右的翻转姿势。使位于齿轮单元50右侧的上下的各单元连结部51j和位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左侧的各单元连结部61j嵌合。另外,使位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右侧的上下的各单元连结部61、61k和位于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左侧的上下的各单元连结部61j、61k嵌合。驱动轴30松插于各恒定负载单元601、602的弹簧侧松插孔63h。

如图13的(b)中所示,使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连结片65a与在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中位于图中右侧的连结片65a嵌合。使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中位于图中左侧的连结片65a与齿轮单元50中位于图中右侧的被连结片55a嵌合。即,齿轮单元50的输出轴55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机械连接,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与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机械连接。

如图14中所示,当用于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作用于加重杆11上时,与第三连接形态相同地,卷绕方向的转矩(图14的箭头方向)在卷轴41中相对地增大。卷轴41随着卷绕方向转矩的增大而旋转,并卷绕升降绳13。

卷轴41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是通过驱动轴30和输入轴53的机械连接、输入轴53和传递轴54的机械连接以及传递轴54和输出轴55的机械连接,由输入轴53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和输出轴55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产生。输出轴55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通过被连结片55a和连接片65a的嵌合,在各恒定负载单元601、602中,使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恒定负载弹簧64返回弹簧支撑轴63。在这期间,两个恒定负载弹簧64通过与其连接的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继续向共用的输出轴55传递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各弹簧支撑轴63和驱动轴30的机械非连接,驱动轴30相对于各弹簧支撑轴63相对旋转。

如此,当用于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作为转矩的变化而作用于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时,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均是在相同的时机开始向使恒定负载弹簧64返回的方向旋转。在这期间,各恒定负载弹簧64通过相互机械连接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和与其机械连接的齿轮单元50,将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继续传递给共用的一根驱动轴30。然后,当使加重杆11上升的外力f被从加重杆11除去时,卷绕方向的转矩和解绕方向的转矩再次取得均衡,由此,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旋转停止,加重杆11的上升停止。

相反地,当用于使加重杆11下降的外力作为转矩的变化而作用于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时,两个弹簧支撑轴63均是在相同的时机开始向恒定负载传递轴65进给恒定负载弹簧64。在这期间,各恒定负载弹簧64也是通过与其机械连接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以及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机械连接的齿轮单元50,将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继续传递给共用的一根驱动轴30。然后,当使加重杆11下降的外力被从加重杆11除去时,解绕方向的转矩和卷绕方向的转矩再次取得均衡,由此,两个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旋转停止,加重杆11的下降停止。

[第五连接形态]

如图15的(a)中所示,百褶帘还具备作为遮蔽构件的一例的上层帘布101、作为遮蔽构件的一例的下层帘布102以及中间导轨111。上层帘布101从上梁20沿上下方向呈z字形地折弯。上层帘布101的上端连接在上梁20上,上层帘布101的下端连接在中间导轨111上。下层帘布102从中间导轨111沿上下方向呈z字形地折弯。下层帘布102的上端连接在中间导轨111上,下层帘布102的下端连接在加重杆112上。加重杆11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手柄121,中间导轨111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处也安装有手柄122。上层帘布101的上升或下降是通过利用者对手柄122进行的升降操作而进行。下层帘布102的上升或下降是通过利用者对手柄121进行的升降操作而进行。

如图15的(b)中所示,关于上梁20,在上梁20的内部具有两根驱动轴301、302、两个卷绕单元401、402、两个齿轮单元501、502、以及两个恒定负载单元601、602。各驱动轴301、302与其他连接形态相同地,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角柱状,且配置于相互平行的位置处。

各卷绕单元401、402具有前后一对的两个卷轴41a、41b。在各卷绕单元401、402中,第一驱动轴301机械连接在位于后侧的后侧卷轴41a,由此,各后侧卷轴41a和第一驱动轴301一体旋转。各后侧卷轴41a进行用于使加重杆112上升或下降的升降绳13a即用于使下层帘布102上升或下降的升降绳13a的卷绕以及解绕。

在各卷绕单元401、402中,第二驱动轴302机械连接在位于前侧的前侧卷轴41b,由此,各前侧卷轴41b和第二驱动轴302一体旋转。各前侧卷轴41b进行用于使中间导轨111上升或下降的另一升降绳13b即用于使上层帘布101上升或下降的另一升降绳13b的卷绕以及解绕。

第一齿轮单元501以基准姿势安装于上梁20。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以基准姿势安装于上梁20。这些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和第一齿轮单元501与第一连接形态相同地,通过单元连结部51j和单元连结部61j的嵌合而相互连结(参照图2)。另外,第一齿轮单元501的输出轴55通过被连结片55a和连结片65a的嵌合,与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机械连接(参照图2)。

第二齿轮单元502以左右翻转姿势安装于上梁20。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以左右翻转姿势安装于上梁20。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和第二齿轮单元502,通过单元连结部51j和单元连结部61j的嵌合而相互连结。另外,第二齿轮单元502的输出轴55通过被连结片55a和连结片65a的嵌合,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机械连接。

第一驱动轴301插通于第一齿轮单元501的输入侧嵌合孔53h,并且,松插于第二齿轮单元502的输出侧松插孔55h。即,相对于第一驱动轴301,第一齿轮单元501为工作配置,第二齿轮单元502为非工作配置。第一驱动轴301松插于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弹簧侧松插孔63h,并且,松插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传递侧松插孔65h。即,第一驱动轴301仅与第一齿轮单元501的输入轴53机械连接,与第二齿轮单元502的输出轴55、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弹簧支撑轴63以及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并非直接机械连接。

第二驱动轴302松插于第一齿轮单元501的输出侧松插孔55h,并且,插通于第二齿轮单元502的输入侧嵌合孔53h。即,相对于第二驱动轴302,第一齿轮单元501为非工作配置,第二齿轮单元502为工作配置。第二驱动轴302松插于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传递侧松插孔65h,并且,松插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弹簧侧松插孔63h。即,第二驱动轴302仅与第二齿轮单元502的输入轴53机械连接,与第一齿轮单元501的输出轴55、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以及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弹簧支撑轴63并非直接机械连接。

在此,如图16中所示,当用于使中间导轨111上升的外力作用于中间导轨111上时,卷绕方向的转矩(图16的箭头方向)在各前侧卷轴41b中相对地增大。各前侧卷轴41b随着卷绕方向转矩的增大而旋转,并卷绕升降绳13b。

各前侧卷轴41b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是通过第二驱动轴302和第二齿轮单元502的输入轴53的机械连接,作为该输入轴53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被传递,通过在第二齿轮单元502中的输入轴53和传递轴54的机械连接,使第二齿轮单元502中的输出轴55朝向卷绕方向旋转。第二齿轮单元502中的输出轴55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使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中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恒定负载弹簧64返回弹簧支撑轴63。在这期间,第二驱动轴302相对于第一齿轮单元501的输出轴55以及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继续空转。

如此,当用于使中间导轨111上升的外力作为转矩的变化而作用于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时,仅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开始朝向使恒定负载弹簧64返回的方向旋转。而且,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恒定负载弹簧64,通过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和第二齿轮单元502的输出轴55的机械连接以及第二齿轮单元502的输入轴53和第二驱动轴302的机械连接,将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继续传递给第二驱动轴302。当使中间导轨111上升的外力被从中间导轨111除去时,卷绕方向的转矩和解绕方向的转矩再次取得均衡,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中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旋转停止,中间导轨111的上升停止。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期间,加重杆112保持其位置,在上层帘布101和下层帘布102所占的面积中,下层帘布102所占的比例增大。

另外,如图17中所示,当用于使加重杆112上升的外力作用于加重杆112上时,卷绕方向的转矩(图17的箭头方向)在各后侧卷轴41a中相对地增大。各后侧卷轴41a随着卷绕方向转矩的增大而旋转,并卷绕升降绳13a。

各后侧卷轴41a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通过第一驱动轴301和第一齿轮单元501的输入轴53的机械连接,作为该输入轴53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而被传递,通过第一齿轮单元501中的输入轴53和传递轴54的机械连接,使第一齿轮单元501中的输出轴55朝向卷绕方向旋转。第一齿轮单元501中的输出轴55的朝向卷绕方向的旋转,使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中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恒定负载弹簧64返回弹簧支撑轴63。在这期间,第一驱动轴301相对于第二齿轮单元502的输出轴55以及第二恒定负载单元602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继续空转。

如此,当用于使加重杆112上升的外力作为转矩的变化而作用于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上时,仅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开始向使恒定负载弹簧64返回的方向旋转。而且,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恒定负载弹簧64,通过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和第一齿轮单元501的输出轴55的机械连接、第一齿轮单元501的输入轴53和传递轴54的机械连接、传递轴54和输出轴55的机械连接以及第一齿轮单元501的输入轴53和第一驱动轴301的机械连接,将卷绕方向的恒定负载继续传递给第一驱动轴301。当使加重杆112上升的外力被从加重杆112除去时,卷绕方向的转矩和解绕方向的转矩再次取得均衡,第一恒定负载单元601中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旋转停止,加重杆112的上升停止。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期间,中间导轨111保持其位置,在上层帘布101和下层帘布102所占的面积中,上层帘布101所占的比例增大。

[制动机构]

图18中的(a)是表示卷绕单元40的正面结构的主视图,图18中的(b)是表示卷绕单元40的侧面结构的侧视图。

如图18中所示,卷绕单元40具有轴箱(shaftcase)42和轴盖(shaftcover)43。轴箱42具有顶面开口的箱体形状。轴箱42具有如下大小,即:能够将前侧卷轴41b和后侧卷轴41a以其轴线相互平行的状态收纳于内部的大小。轴箱42具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单元侧壁42a。各单元侧壁42a具有贯通单元侧壁42a的卡定孔42b。

轴盖43具有如下形状,即:覆盖各卷轴41的基端部以及插通于各卷轴41中的驱动轴30的一部分的形状。轴盖43作为能够与各卡定孔42b卡合的突片,具有卡定突部43b和嵌入突部43c。轴盖43对于轴箱42的组装,是通过先将嵌入突部43c嵌入卡定孔42b,然后将卡定突部43b嵌入另一卡定孔42b中而进行。

如图19中所示,轴盖43具有盖主体44,该盖主体44具有覆盖各卷轴41的基端部的板形状。盖主体44在各卷轴41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具有覆盖面44s,该覆盖面44s随着各卷轴41的外周面形成,且是朝向上方突出的曲面。覆盖面44s与两个卷轴41a、41b同样地,为前后一对。另外,从轴盖43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中心通过的垂直线为旋转对称轴c3,轴盖43还是以旋转对称轴c3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

轴盖4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壁具有从各端壁朝向轴盖43外侧突出的制动部45。各制动部45在轴盖43的各端面上为前后一对。各制动部45位于相比覆盖面44s更加上方的位置处,且在卷轴41的径向上位于相比覆盖面44s更加外侧的位置处。各制动部45的顶面为突曲面。前后一对的制动部45的位置,以旋转对称轴c3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在卷绕单元40的内部,在帘布10和卷轴41之间,升降绳13被架设于制动部45上。各制动部45具有如下功能,即:在随着制动部45的顶面延伸的升降绳13上形成弯曲部位,通过升降绳13和制动部45之间的摩擦,抑制升降绳13的移动。

各制动部45的前端上设有防脱部43a。各防脱部43a具有如下形状,即:在制动部45的前端,朝向上方、前方以及后方延伸的板状。前后一对的防脱部43a的位置,也是与前后一对的制动部45相同地,以旋转对称轴c3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各防脱部43a具有如下功能,即:抑制架设于制动部45的升降绳13从制动部45脱离的功能。另外,防脱部43a还具有如下功能,即:通过升降绳13和防脱部43a之间的摩擦,抑制升降绳13的移动。

图20的(a)中示出卷绕单元40具有一根卷轴41的形态下的卷绕单元40的顶面结构。图20的(b)中示出升降绳13从相比卷轴41的中心轴更加前侧的位置卷绕于卷轴41上的形态下的侧面结构。图20的(c)中示出升降绳13从相比卷轴41的中心轴更加后侧的位置卷绕于卷轴41上的形态下的侧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图20的(b)、(c)中示出图20的(a)中省略的上梁盖(headboxcover)21。上梁盖21沿上梁20的左右方向的整体覆盖驱动轴30、卷绕单元40、齿轮单元50以及恒定负载单元60。

如图20的(a)中所示,在卷轴41的基端部上,升降绳13架设在轴盖43的制动部45上。关于制动部45,在顶视时,沿卷轴41的圆周方向延伸,将架设于制动部45的升降绳13朝向卷轴41的圆周方向引导。

如图20的(b)所示例子中所示,位于卷绕单元40下方的升降绳13从贯通轴箱42底壁的插通孔42h通过后位于卷绕单元40的内部。在相比卷轴41的中心轴更加前侧的位置架设在制动部45上的升降绳13,受到帘布10等的负载后从制动部45朝向下方被拉拽,并且,随着制动部45的顶面弯曲。制动部45是在升降绳13从卷轴41的前侧开始卷绕的状态下,利用这样的弯曲部位提高制动部45和升降绳13之间的摩擦,由此抑制升降绳13的移动。

如图20的(c)所示例子中所示,位于卷绕单元40下方的升降绳13从贯通轴箱42底壁的插通孔42h通过后位于卷绕单元40的内部。从相比卷轴41的中心轴更加后侧的位置架设在制动部45上的升降绳13,受到帘布10等的负载后从制动部45朝向后侧下方被拉拽,在此也是随着制动部45的顶面弯曲。制动部45是在升降绳13从卷轴41的后侧开始卷绕的状态下,也是利用这样的弯曲部位提高制动部45和升降绳13之间的摩擦,由此抑制升降绳13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梁盖21位于制动部45的上方,因此,当升降绳13从制动部45朝向上方(径向外侧)翘起时,还能够抑制升降绳13从制动部45脱离。

图21的(a)中示出卷绕单元40具有两根卷轴41a、41b的形态下的卷绕单元40的顶面结构,图21的(b)中示出各升降绳13a、13b分别从相比前侧卷轴41b的中心轴更加后侧以及相比后侧卷轴41a的中心轴更加前侧的位置分别卷绕于卷轴41a、41b的形态下的侧面结构。图21的(c)中示出各升降绳13a、13b分别从相比前侧卷轴41b的中心轴更加前侧以及相比后侧卷轴41a的中心轴更加后侧的位置分别卷绕于卷轴41a、41b的形态下的侧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图21的(b)、(c)中,也是示出图21的(a)中省略的上梁盖21。

如图21的(b)所示例子中所示,在卷轴41a、41b的基端部上,各升降绳13a、13b分别被架设在轴盖43中前后一对的制动部45上。如图21的(b)中所示,位于卷绕单元40下方的各升降绳13a、13b,在轴箱42的底壁上从贯通其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的插通孔42h通过后,位于卷绕单元40的内部。架设在各制动部45上的升降绳13a、13b受到帘布10等的负载后从制动部45朝向下方被拉拽,并且,随着各制动部45的顶面而弯曲。前侧的制动部45是在升降绳13b从卷轴41b的后侧开始卷绕的形态下,利用这样的弯曲部位提高制动部45和升降绳13b之间的摩擦,由此抑制升降绳13b的移动。后侧的制动部45是在升降绳13a从卷轴41a的前侧开始卷绕的形态下,利用这样的弯曲部位提高制动部45和升降绳13a之间的摩擦,由此抑制升降绳13a的移动。

如图21的(c)所示例子中所示,位于卷绕单元40下方的升降绳13a、13b,在轴箱42的底壁上从贯通其前后方向大致后端的插通孔42h通过后,位于卷绕单元40的内部。架设在各制动部45上的升降绳13a、13b受到帘布10等的负载后从制动部45朝向下方拉拽,在此也是随着各制动部45的顶面而弯曲。前侧的制动部45是在升降绳13b从卷轴41b的前侧开始卷绕的形态下,利用这样的弯曲部位提高制动部45和升降绳13b之间的摩擦,由此抑制升降绳13b的移动。后侧的制动部45是在升降绳13a从卷轴41a的后侧开始卷绕的形态下,利用这样的弯曲部位提高制动部45和升降绳13a之间的摩擦,由此抑制升降绳13a的移动。

在帘布10或加重杆11的重量较小的装置规格、或者在帘布10或加重杆11的尺寸较小的装置使用中,对于恒定负载单元60的输出要求与帘布10或加重杆11的重量相对应的较小的恒定负载。相反地,在帘布10或加重杆11的重量较大的装置规格、或者在帘布10或加重杆11的尺寸较大的装置使用中,对于恒定负载单元60的输出要求与帘布10或加重杆11的重量相对应的较大的恒定负载。如上所述,当恒定负载单元60输出的恒定负载在各装置规格中固定时,根据装置规格,源于恒定负载单元60输出的恒定负载的转矩和源于帘布10等的负载的转矩之间的差分会有稍微的差异。

关于这一点,当构成为能够利用制动部45来抑制升降绳13的移动时,还能够抑制源于这样的差异的帘布10的移动。还可以进行如下的规格变更,即:当恒定负载单元60能够输出被要求的恒定负载时,不将升降绳13架设在制动部45上,而当恒定负载单元60无法输出被要求的恒定负载时,将升降绳13架设在制动部45上。进一步地,轴箱42也可以针对各卷轴41各具备多个制动部45。此时,还可以进行如下的规格变更,即:根据被要求的恒定负载的大小,改变架设升降绳13的制动部45的数量。

根据以上的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述的效果。

(1)在具有恒定负载单元60的遮蔽装置中,如上述各连接形态中所示,能够实现相互不同的装置规格中的结构构件的通用化。

(2)此时,可以在相互不同的装置规格中包含:齿轮单元50为一个的形态、齿轮单元50为两个的形态、恒定负载单元60为一个的形态以及恒定负载单元60为两个的形态。

(3)另外,相互不同的装置规格中,也可以包含驱动轴30为一根的形态以及驱动轴30为两根的形态,还可以包含帘布10为一个的形态以及帘布10为两个的形态。

(4)齿轮箱第一壁51t的各单元连结部51j,以旋转对称轴c1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另外,齿轮箱第二壁51u的各单元连结部51j,也是以旋转对称轴c1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因此,在基准姿势下的齿轮单元50以及左右翻转姿势下的齿轮单元50中,可以使用任意一个连结部51j来连结齿轮单元50的连结对象和齿轮单元50。

需要说明的是,齿轮箱第一壁51t的两个单元连结部51j,以姿势基准线c为中心上下对称,齿轮箱第二壁51u的两个单元连结部51j,也是以姿势基准线c为中心上下对称。因此,在基准姿势下的齿轮单元50以及上下翻转姿势下的齿轮单元50中,也是可以使用任意一个连结部51j来连结齿轮单元50的连结对象和齿轮单元50。

(5)安装于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连接构件70,使恒定负载传递轴65和驱动轴30一体旋转,而另一方面,在从恒定负载传递轴65脱离的状态下,能够使恒定负载传递轴65和驱动轴30相对旋转。因此,可以在能够实现相互不同的装置规格中的结构构件的通用化的装置规格中,包含:驱动轴30相对于恒定负载传递轴65空转的装置规格、以及驱动轴30相对于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一体旋转的装置规格。

(6)由输入轴53和输出轴55在齿轮单元50中构成平行轴齿轮,因此,与输入轴53和输出轴55相互交差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设计上下翻转姿势和左右翻转姿势的双方中用于使这些位置翻转的结构。

(7)而且,用于将驱动轴30的旋转传递给恒定负载单元60的输出轴55构成为能够供另一驱动轴30松插,因此,能够在两个驱动轴30上分别配置输入轴53和输出轴55。进一步地,也可以将与输入轴53机械连接的驱动轴30和松插于输出轴55的另一驱动轴30安装于一个上梁20。而且,与驱动轴30未插通于输入轴53或输出轴55的结构相比,还可以抑制安装有两个驱动轴30的上梁20的大小变大。

(8)弹簧支撑轴63和恒定负载传递轴65在恒定负载单元60中构成平行轴,因此,与弹簧支撑轴63和恒定负载传递轴65相互交差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设计上下翻转姿势和左右翻转姿势的双方中用于使这些位置翻转的结构。

(9)而且,弹簧支撑轴63和恒定负载传递轴65两者均构成为能够供驱动轴30松插。因此,可以在两个驱动轴30上分别配置弹簧支撑轴63和恒定负载传递轴65。进一步地,还可以将插通于弹簧支撑轴63的驱动轴30和插通于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另一驱动轴30安装于一个上梁20。而且,与驱动轴30未插通于弹簧支撑轴63或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结构相比,还可以抑制安装有两个驱动轴30的上梁20的大小变大。

(10)弹簧箱第一壁61t的各单元连结部61j、61k的位置,以旋转对称轴c2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另外,弹簧箱第二壁61u的各单元连结部61j、61k的位置,也是以旋转对称轴c2为中心左右大致对称。因此,在基准姿势下的恒定负载单元60以及左右翻转姿势下的恒定负载单元60中,可以使用任意一个连结部61j、61k来连结恒定负载单元60的连结对象和恒定负载单元60。

需要说明的是,弹簧箱第一壁61t的两个单元连结部61j、61k的位置,以姿势基准线c为中心上下大致对称,弹簧箱第二壁61u的两个单元连结部61j、61k的位置,也是以姿势基准线c为中心上下大致对称。因此,在基准姿势下的恒定负载单元60以及上下翻转姿势下的恒定负载单元60中,可以使用任意一个连结部61j、61k来连结恒定负载单元60的连结对象和恒定负载单元6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变更后实施。

[变速单元]

齿轮单元50中的动力传递齿轮并不限于圆柱齿轮,例如,可以构成为包含改变传递方向的锥齿轮。

齿轮单元50并不限于将输入轴53的旋转减速后从输出轴55输出的形态,例如,可以形成为:将输入轴53的旋转增速后从输出轴55输出的形态。对齿轮单元50要求的变速,是遮蔽构件的上升或下降所需的卷轴41的旋转和恒定负载的输出所需的恒定负载传递轴65的旋转的调整,因此,只要是构成为齿轮单元50具有基于这些转速差异的齿轮传动比即可。

关于变速单元,只要是构成为具有将驱动轴的旋转进行变速的功能即可,例如,可以取代齿轮单元而变更为各种阻尼器(damper)。

[驱动传递构件]

驱动传递构件并不限于升降绳,可以具体化为布带(tape)或带(belt)等的带状体。另外,驱动传递构件也可以具体化为线或细绳等的线状体。总而言之,关于驱动传递构件,只要是构成为具有传递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用的驱动力的功能,并且,能够利用卷绕构件进行卷绕或解绕即可。

[卷绕构件]

卷绕构件并不限于沿姿势基准线c延伸的卷轴,例如,可以将卷绕构件具体化为包含与驱动轴连接的一个滑轮(pulley)的结构。总而言之,关于卷绕构件,只要是与驱动轴的旋转联动地进行驱动传递构件的卷绕以及解绕的结构体即可。

[连结构件]

连结构件并不限于与被连结片55a嵌合的连结片65a,例如,可以将连结构件具体化为紧固恒定负载传递轴65和输出轴55的紧固构件。总而言之,关于连结构件,只要是构成为将变速单元和恒定负载单元以能够解除的方式连结,并且,通过该连结,将恒定负载传递给驱动轴即可。

[恒定负载单元]

在第一连接形态至第四连接形态的各个连接形态中,关于传递侧松插孔65h,可以与输入侧嵌合孔53h相同地,形成为:以与被插通于该传递侧松插孔65h的驱动轴30不能相对旋转的状态,与驱动轴30机械连接的多角孔。

在该结构中,恒定负载单元也能够通过上下翻转或者左右翻转来切换单体使用和连结使用。

遮蔽装置并不限于百褶帘,也可以是横式百叶窗或卷帘等,也就是说,只要是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装置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从各实施例导出的技术思想附记如下。

[附记1]

一种遮蔽装置,其具备:

用于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驱动轴,

将输入轴的转速改变后从输出轴输出的齿轮单元,

输出对上述驱动轴施加用的恒定负载的恒定负载单元;

在上述遮蔽装置中,

上述输入轴具有能够与上述驱动轴连接的连接部,

上述输出轴具有能够供上述驱动轴松插的松插部,

上述齿轮单元构成为:通过上述齿轮单元姿势的左右翻转,使上述连接部和上述松插部的位置翻转,并且,通过上述翻转,切换工作配置和非工作配置,

在上述工作配置中,通过上述驱动轴和上述连接部的连接以及上述输出轴和恒定负载单元的连接,对上述输出轴施加恒定负载,

在上述非工作配置中,通过相对于上述工作配置的上述翻转,将上述驱动轴松插于上述松插部中,使上述驱动轴相对于上述输出轴能够相对旋转。

[附记2]

一种遮蔽装置,其具备:

用于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驱动轴,

输出对上述驱动轴施加用的恒定负载的恒定负载单元;

在上述遮蔽装置中,

上述恒定负载单元具备与上述驱动轴平行且能够与上述驱动轴连接的恒定负载传递轴,

通过上述恒定负载单元的上下翻转或左右翻转,切换单体使用和连结使用,

其中,上述单体使用是指:上述恒定负载传递轴和上述驱动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通过上述恒定负载传递轴和上述驱动轴的连接,将上述恒定负载传递给上述驱动轴,

上述连结使用是指:对上述驱动轴的旋转进行变速的变速单元的输出轴位于与上述驱动轴平行的平行轴线上,上述恒定负载传递轴和上述输出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通过上述恒定负载传递轴和上述输出轴的连接,将上述恒定负载传递给上述驱动轴。

(符号说明)

c…姿势基准线、f…外力、10…帘布、11、112…加重杆、12、121、122…手柄、13…升降绳、20…上梁、30、301、302…驱动轴、40、401、402…卷绕单元、41、41a、41b…卷轴、42…轴箱、42a…单元侧壁、42b…卡定孔、42h…插通孔、43…轴盖、43a…防脱部、43b…卡定突部、43c…嵌入突部、44…盖主体、44s…覆盖面、45…制动部、50、501、502…齿轮单元、51…齿轮箱、51a…开口、51b、52b、61a、62a…轴支承孔、51j、61j、61k…连结部、51t…齿轮箱第一壁、51u…齿轮箱第二壁、52…齿轮盖、53…输入轴、53h…输入侧嵌合孔、54…传递轴、54h…传递孔、55…输出轴、55a…被连结片、65a…连结片、55h…输出侧松插孔、60、601、602…恒定负载单元、61…弹簧箱、61t…弹簧箱第一壁、61u…弹簧箱第二壁、62…弹簧盖、63…弹簧支撑轴、63h…弹簧侧松插孔、64…恒定负载弹簧、65…恒定负载传递轴、65h…传递侧松插孔、66…紧固构件、70…连接构件、70a…连接片、70h…连接孔、101…上层帘布、102…下层帘布、111…中间导轨。


技术特征:

1.一种遮蔽装置,其具备:

用于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驱动轴,

输出施加于所述驱动轴用的恒定负载的恒定负载单元;

所述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恒定负载单元能够切换相对于所述驱动轴以单体形式使用的单体使用和连结使用,其中,该连结使用是指:在相对于所述单体使用上下翻转的配置形态下,与对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进行变速的变速单元连接且将所述恒定负载传递给所述驱动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装置还具备与所述恒定负载单元连接且将恒定负载传递给所述驱动轴的另一恒定负载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装置还具备与所述变速单元连接且将恒定负载传递给所述驱动轴的另一恒定负载单元。

4.一种遮蔽装置,其具备:

用于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驱动轴,

输出施加于所述驱动轴用的恒定负载的恒定负载单元;

所述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恒定负载单元具有输出所述恒定负载的恒定负载传递部,

所述恒定负载传递部构成为能够对该恒定负载传递部安装连接构件或者从该恒定负载传递部拆卸连接构件,

通过所述连接构件的安装,使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恒定负载传递部一体旋转,

通过所述连接构件的拆卸,使所述驱动轴和所述恒定负载传递部相对旋转。

5.一种遮蔽装置,其构成为能够通过手动操作使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

所述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装置,具备:

驱动传递构件,其传递用于使所述遮蔽构件上升或下降的驱动力,

卷绕构件,其进行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卷绕或者解绕,

制动机构,其通过与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接触,对所述驱动传递构件赋予移动的阻力;

所述制动机构在所述卷绕构件的径向外侧与所述驱动传递构件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传递构件是绳或者带,

所述遮蔽装置还具备盖,该盖抑制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移动时,所述驱动传递构件朝向所述卷绕构件的径向外侧翘起。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机构通过位于所述卷绕构件的上方,以所述驱动传递构件从相对于所述卷绕构件的前侧或后侧开始卷绕在所述卷绕构件的形态,与所述驱动传递构件接触。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的遮蔽装置,能够在具备恒定负载单元的遮蔽装置中实现相互不同的装置规格中的结构构件的通用化;该遮蔽装置具备用于使帘布上升或下降的驱动轴(30)和输出施加于驱动轴(30)用的恒定负载的恒定负载单元(60),恒定负载单元(60)能够切换相对于驱动轴(30)以单体形式使用的单体使用和连结使用,其中,该连结使用是指:在相对于单体使用上下翻转的配置形态下,与对驱动轴(30)的旋转进行变速的齿轮单元(50)连接且将恒定负载传递给驱动轴(30)。

技术研发人员:阿坂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立川窗饰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8.09.06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88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