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能性保温袋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96

本发明涉及保温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功能性保温袋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保温袋由于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当前的一些保温袋大多保温效果较差、韧性低、耐高温性差,不便于一些对温度有要求的物品如食品等的使用,因此如何生产出具有功能性的保温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01.09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107550732a”专利名称为“一种蓄热保温输液袋”的发明专利,该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热保温输液袋,所述输液袋包括内袋、外袋,位于所述内袋与外袋之间的真空腔,所述真空腔内填充有蓄热保温剂,所述内袋是采用聚乙烯材料在净化条件下经塑化成型制成的,所述外袋是采用聚氯乙烯材料在净化条件下经塑化成型制成的,所述蓄热保温剂包括的原料成分及重量份数为:聚氨酷树脂30-35份、膨胀珍珠岩粉末12-16份、白云石粉末8-12份、壳聚糖10-15份、亚硫酸氢钠25-35份。但是该专利袋体的韧性和耐高温性能差,使用寿命短。

综上,目前所使用的保温袋还存在以下问题:

1、保温性能差;

2、袋体的韧性和耐高温性能差,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能性保温袋及其制备方法,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功能性保温袋,所述保温袋包括夹层袋体以及填充于所述夹层袋体夹层内的填充物,所述夹层袋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丁基橡胶45~60份、聚异丁烯35~50份、纳米碳酸钙微粉20~35份、酚醛树脂2~8份、超细氢氧化铝1~8份、碳化硅晶须5~10份、增塑剂1.5~5.5份和抗氧剂1.5~3.5份;

所述填充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45~55份、壳聚糖15~25份、亚硫酸氢钠20~35份、远红外纳米粉5~10份、纳米银粉2~8份、钙粉5~15份、多孔碳微球1~5份。

优选的,所述夹层袋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丁基橡胶50份、聚异丁烯45份、纳米碳酸钙微粉20份、酚醛树脂4份、超细氢氧化铝5份、碳化硅晶须5份、增塑剂2.5份和抗氧剂2份;

所述填充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50份、壳聚糖20份、亚硫酸氢钠20份、远红外纳米粉5份、纳米银粉4份、钙粉5份、多孔碳微球4份。

优选的,所述远红外纳米粉为350目。

优选的,所述纳米银粉和钙粉的粒径均为15μm。

优选的,所述超细氢氧化铝的粒径为1.5μm。

优选的,所述纳米碳酸钙微粉的粒径为30~50nm。

优选的,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或脂肪族二元酸酯。

优选的,所述抗氧剂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异辛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功能性保温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份分别称取:丁基橡胶、聚异丁烯、纳米碳酸钙微粉、酚醛树脂、超细氢氧化铝、碳化硅晶须、增塑剂和抗氧剂;

2)将步骤(1)中的原料全部加入密炼机中,在温度为150~160℃的条件下进行混炼10~15min,出料得到混炼物,再将混炼物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干燥得混合料;

3)将步骤(2)中的混合料,在6~10mpa、150~155℃下热压6~10min,热压后在8~10mpa下冷压3~5min成型,分别得到夹层袋体外层和夹层袋体内层,外层和内层的部分边缘经缝合、粘接或热封后,即可制得高韧性耐温的夹层袋体,其夹层具有一开口;

4)按重量份分别称取:聚氨酯树脂、壳聚糖、亚硫酸氢钠、远红外纳米粉、纳米银粉、钙粉和多孔碳微球;

5)将步骤(4)中的原料充分混匀后,装入夹层袋体的夹层中,并对其夹层封口,得到保温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功能性保温袋通过精选原料组成,并优化各原料含量,选择了适当配比的丁基橡胶、聚异丁烯、纳米碳酸钙微粉、酚醛树脂、超细氢氧化铝、碳化硅晶须、增塑剂和抗氧剂,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制得的功能性保温袋具有优异的韧性和耐高温性能;选择了适当配比的聚氨酯树脂、壳聚糖、亚硫酸氢钠、远红外纳米粉、纳米银粉、钙粉和多孔碳微球,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制得的功能性保温袋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

本发明的夹层袋体的原料中,添加了适当比例的碳化硅晶须,碳化硅晶须具有高比表面积,且具有极佳的耐高温性能,在本发明的夹层袋体的原料体系中分散均匀,与其他组分相互配合,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使本发明的夹层袋体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高温性,且机械性能优异。

本发明的夹层袋体的原料中,添加了适当比例的超细氢氧化铝,超细氢氧化铝通过脱水反应来吸收温度放出水分,能够在保证夹层袋体盛装效果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夹层袋体的抗高温性能,在本发明的夹层袋体的原料体系中分散均匀,与其他组分相互配合,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使本发明的夹层袋体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

本发明的填充物的原料中,添加了适当比例的远红外纳米粉、纳米银粉、钙粉具有自发热功能,在本发明的填充物的原料体系中分散均匀,与其他组分相容性也比较好,相互配合,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均匀分散在基体中,使本发明的填充物具有良好的发热效果。

本发明的填充物的原料中,添加了适当比例的多孔碳微球,多孔碳微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超强的吸附能力,在本发明的填充物的原料体系中分散均匀,与其他组分相容性也比较好,相互配合,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均匀分散在基体中,使本发明的填充物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下述实施例中所述试验方法或测试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从常规商业途径获得,或以常规方法制备。

实施例1:

一种功能性保温袋,所述保温袋包括夹层袋体以及填充于所述夹层袋体夹层内的填充物,所述夹层袋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丁基橡胶45~60份、聚异丁烯35~50份、纳米碳酸钙微粉20~35份、酚醛树脂2~8份、超细氢氧化铝1~8份、碳化硅晶须5~10份、增塑剂1.5~5.5份和抗氧剂1.5~3.5份;

所述填充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45~55份、壳聚糖15~25份、亚硫酸氢钠20~35份、远红外纳米粉5~10份、纳米银粉2~8份、钙粉5~15份、多孔碳微球1~5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层袋体优选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丁基橡胶50份、聚异丁烯45份、纳米碳酸钙微粉20份、酚醛树脂4份、超细氢氧化铝5份、碳化硅晶须5份、增塑剂2.5份和抗氧剂2份;

所述填充物优选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50份、壳聚糖20份、亚硫酸氢钠20份、远红外纳米粉5份、纳米银粉4份、钙粉5份、多孔碳微球4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红外纳米粉优选为350目,如远红外陶瓷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粉和钙粉的粒径均优选为15μ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超细氢氧化铝的粒径优选为1.5μ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碳酸钙微粉的粒径优选为30~50n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增塑剂优选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或脂肪族二元酸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抗氧剂优选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异辛酯。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功能性保温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份分别称取:丁基橡胶、聚异丁烯、纳米碳酸钙微粉、酚醛树脂、超细氢氧化铝、碳化硅晶须、增塑剂和抗氧剂;

2)将步骤(1)中的原料全部加入密炼机中,在温度为150~160℃的条件下进行混炼10~15min,出料得到混炼物,再将混炼物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干燥得混合料;

3)将步骤(2)中的混合料,在6~10mpa、150~155℃下热压6~10min,热压后在8~10mpa下冷压3~5min成型,分别得到夹层袋体外层和夹层袋体内层,外层和内层的部分边缘经缝合、粘接或热封后,即可制得高韧性耐温的夹层袋体,其夹层具有一开口;

4)按重量份分别称取:聚氨酯树脂、壳聚糖、亚硫酸氢钠、远红外纳米粉、纳米银粉、钙粉和多孔碳微球;

5)将步骤(4)中的原料充分混匀后,装入夹层袋体的夹层中,并对其夹层封口(如抽真空封口,隔热效果更好),得到保温袋。

实施例2:

一种功能性保温袋,所述保温袋包括夹层袋体以及填充于所述夹层袋体夹层内的填充物,所述夹层袋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丁基橡胶45份、聚异丁烯35份、纳米碳酸钙微粉25份、酚醛树脂5份、超细氢氧化铝3份、碳化硅晶须5份、增塑剂2份和抗氧剂2份;

所述填充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45份、壳聚糖15份、亚硫酸氢钠25份、远红外纳米粉5份、纳米银粉3份、钙粉8份、多孔碳微球2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红外纳米粉为350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粉和钙粉的粒径均为15μ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超细氢氧化铝的粒径为1.5μ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碳酸钙微粉的粒径为30n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抗氧剂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异辛酯。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功能性保温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份分别称取:丁基橡胶、聚异丁烯、纳米碳酸钙微粉、酚醛树脂、超细氢氧化铝、碳化硅晶须、增塑剂和抗氧剂;

2)将步骤(1)中的原料全部加入密炼机中,在温度为150℃的条件下进行混炼10min,出料得到混炼物,再将混炼物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干燥得混合料;

3)将步骤(2)中的混合料,在6mpa,150℃下热压6min,热压后在8mpa下冷压3min成型,分别得到夹层袋体外层和夹层袋体内层,外层和内层的部分边缘经缝合、粘接或热封后,即可制得高韧性耐温的夹层袋体,其夹层具有一开口。

4)按重量份分别称取:聚氨酯树脂、壳聚糖、亚硫酸氢钠、远红外纳米粉、纳米银粉、钙粉和多孔碳微球;

5)将步骤(4)中的原料充分混匀后,装入夹层袋体的夹层中,并对其夹层封口,得到保温袋。

实施例3:

一种功能性保温袋,所述保温袋包括夹层袋体以及填充于所述夹层袋体夹层内的填充物,所述夹层袋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所述夹层袋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丁基橡胶50份、聚异丁烯45份、纳米碳酸钙微粉20份、酚醛树脂4份、超细氢氧化铝5份、碳化硅晶须5份、增塑剂2.5份和抗氧剂2份;

所述填充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50份、壳聚糖20份、亚硫酸氢钠20份、远红外纳米粉5份、纳米银粉4份、钙粉5份、多孔碳微球4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红外纳米粉为350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粉和钙粉的粒径均为15μ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超细氢氧化铝的粒径为1.5μ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碳酸钙微粉的粒径为40n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抗氧剂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异辛酯。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功能性保温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份分别称取:丁基橡胶、聚异丁烯、纳米碳酸钙微粉、酚醛树脂、超细氢氧化铝、碳化硅晶须、增塑剂和抗氧剂;

2)将步骤(1)中的原料全部加入密炼机中,在温度为155℃的条件下进行混炼12min,出料得到混炼物,再将混炼物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干燥得混合料;

3)将步骤(2)中的混合料,在8mpa,150℃下热压8min,热压后在10mpa下冷压5min成型,分别得到夹层袋体外层和夹层袋体内层,外层和内层的部分边缘经缝合、粘接或热封后,即可制得高韧性耐温的夹层袋体,其夹层具有一开口。

4)按重量份分别称取:聚氨酯树脂、壳聚糖、亚硫酸氢钠、远红外纳米粉、纳米银粉、钙粉和多孔碳微球;

5)将步骤(4)中的原料充分混匀后,装入夹层袋体的夹层中,并对其夹层封口,得到保温袋。

实施例4:

一种功能性保温袋,所述保温袋包括夹层袋体以及填充于所述夹层袋体夹层内的填充物,所述夹层袋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丁基橡胶60份、聚异丁烯45份、纳米碳酸钙微粉20份、酚醛树脂8份、超细氢氧化铝3份、碳化硅晶须8份、增塑剂1.5份和抗氧剂1.5份;

所述填充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55份、壳聚糖20份、亚硫酸氢钠20份、远红外纳米粉5份、纳米银粉2份、钙粉5份、多孔碳微球5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红外纳米粉为350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粉和钙粉的粒径均为15μ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超细氢氧化铝的粒径为1.5μ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碳酸钙微粉的粒径为50n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增塑剂为脂肪族二元酸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抗氧剂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异辛酯。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功能性保温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份分别称取:丁基橡胶、聚异丁烯、纳米碳酸钙微粉、酚醛树脂、超细氢氧化铝、碳化硅晶须、增塑剂和抗氧剂;

2)将步骤(1)中的原料全部加入密炼机中,在温度为160℃的条件下进行混炼15min,出料得到混炼物,再将混炼物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干燥得混合料;

3)将步骤(2)中的混合料,在6mpa,150℃下热压8min,热压后在8mpa下冷压3min成型,分别得到夹层袋体外层和夹层袋体内层,外层和内层的部分边缘经缝合、粘接或热封后,即可制得高韧性耐温的夹层袋体,其夹层具有一开口。

4)按重量份分别称取:聚氨酯树脂、壳聚糖、亚硫酸氢钠、远红外纳米粉、纳米银粉、钙粉和多孔碳微球;

5)将步骤(4)中的原料充分混匀后,装入夹层袋体的夹层中,并对其夹层封口,得到保温袋。

对比例1: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没有碳化硅晶须,其他与实施例4相同。

对比例2: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没有多孔碳微球,其他与实施例4相同。

对比例3: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没有超细氢氧化铝,其他与实施例4相同。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2至实施例4、对比例1至对比例3得到的功能性保温袋以及普通保温袋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本发明的保温袋的耐温性能,参考测试标准gb/t3512-2014的相关方法进行;保温袋的拉伸强度性能,参考测试标准gb/t528-92的相关方法进行;保温袋的保温效果,保温时长为保温袋在使用时温度下降至40℃时所需的时长。

表1

从上表分析可知,对比例1与实施例4对比可知:添加适当比例的碳化硅晶须,与其他组分相互配合,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使本发明的夹层袋体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耐高温性,且机械性能优异。

从上表分析可知,对比例2和实施例4对比可知:添加适当比例的多孔碳微球,与其他组分相互配合,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使本发明的功能性保温袋的保温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从上表分析可知,对比例3和实施例4对比可知:添加适当比例的超细氢氧化铝,与其他组分相互配合,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使本发明的功能性保温袋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功能性保温袋在各方面性能上表现俱佳,具有显著地提升,可大大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在对比下,实施例3制得的功能性保温袋性能最优,其相应的配方用量及制备方法为最佳方案。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功能性保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袋包括夹层袋体以及填充于所述夹层袋体夹层内的填充物,所述夹层袋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丁基橡胶45~60份、聚异丁烯35~50份、纳米碳酸钙微粉20~35份、酚醛树脂2~8份、超细氢氧化铝1~8份、碳化硅晶须5~10份、增塑剂1.5~5.5份和抗氧剂1.5~3.5份;

所述填充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45~55份、壳聚糖15~25份、亚硫酸氢钠20~35份、远红外纳米粉5~10份、纳米银粉2~8份、钙粉5~15份、多孔碳微球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保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袋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丁基橡胶50份、聚异丁烯45份、纳米碳酸钙微粉20份、酚醛树脂4份、超细氢氧化铝5份、碳化硅晶须5份、增塑剂2.5份和抗氧剂2份;

所述填充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50份、壳聚糖20份、亚硫酸氢钠20份、远红外纳米粉5份、纳米银粉4份、钙粉5份、多孔碳微球4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保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纳米粉为350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保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银粉和钙粉的粒径均为1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保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细氢氧化铝的粒径为1.5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保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酸钙微粉的粒径为30~50n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保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或脂肪族二元酸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保温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剂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异辛酯。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功能性保温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份分别称取:丁基橡胶、聚异丁烯、纳米碳酸钙微粉、酚醛树脂、超细氢氧化铝、碳化硅晶须、增塑剂和抗氧剂;

2)将步骤(1)中的原料全部加入密炼机中,在温度为150~160℃的条件下进行混炼10~15min,出料得到混炼物,再将混炼物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干燥得混合料;

3)将步骤(2)中的混合料,在6~10mpa、150~155℃下热压6~10min,热压后在8~10mpa下冷压3~5min成型,分别得到夹层袋体外层和夹层袋体内层,外层和内层的部分边缘经缝合、粘接或热封后,即可制得高韧性耐温的夹层袋体,其夹层具有一开口;

4)按重量份分别称取:聚氨酯树脂、壳聚糖、亚硫酸氢钠、远红外纳米粉、纳米银粉、钙粉和多孔碳微球;

将步骤(4)中的原料充分混匀后,装入夹层袋体的夹层中,并对其夹层封口,得到保温袋。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能性保温袋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保温袋包括夹层袋体以及填充于所述夹层袋体夹层内的填充物,所述夹层袋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丁基橡胶、聚异丁烯、纳米碳酸钙微粉、酚醛树脂、超细氢氧化铝、碳化硅晶须、增塑剂和抗氧剂份;所述填充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氨酯树脂、壳聚糖、亚硫酸氢钠、远红外纳米粉、纳米银粉、钙粉、多孔碳微球。本发明的功能性保温袋通过精选原料组成,并优化各原料含量,选择了适当的配比,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制得的功能性保温袋具有优异的韧性和耐高温性能,且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赖广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澳丽妃包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25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87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