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阀和用于控制流体的供应的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69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阀,特别是气体阀,其包括沿着纵向中心轴线从流体入口延伸到流体出口的阀壳体并且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阀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阀组件具有阀针和电磁致动装置,其中,所述阀针能够沿着所述纵向中心轴线在所述阀壳体的腔中移动,其中,所述电磁致动装置具有联接到所述阀针的电枢和联接到所述阀壳体的极部件,其中,所述电枢在与所述极部件相对的电枢止动侧上具有电枢止动表面,并且所述极部件在与所述电枢相对的极部件止动侧上具有极部件止动表面。



背景技术:

在未来的几年里,气动式车辆的比例将越来越多地增加。然而,附加的气动运行的额外费用是对于使消费者接受而言的重要卖点,并且由于这个原因,系统应该尽可能简单。现代气体系统的系统构造通常提供了气体储存器、截止阀、温度和压力传感器、减压器或调压器、气体喷射阀和用于附加部件的控制单元。

在天然气车辆中,燃料通常在高达200巴的压力下储存在瓶中。出于这个原因,必须具有减压器,其将气体从高的瓶压力减小到在喷射阀的入口处的低的轨压。所述低的轨压通常为2-20巴,其取决于如下条件:

进气管喷射(pi,端口喷射)或直接喷射(di)到燃烧室中的喷射位置;

喷射阀的特性,诸如磁力、电流和电压的可用电边界条件;以及

当然,气体的压力水平,其决定了在可动部件(诸如针)上的力。

然而,在气体喷射阀的情况下,由于采用气体需要比液体喷射阀的情况下更大的横截面,因此可能的流过量非常快速地达到极限。达到所需的横截面以增加针或板的行程为代价。由于气体的力因此增加,所以在该致动器的直径相对大时再次达到极限。由于行程增加,致动器到线圈的间距越大,用于提升致动器的磁力就变得越小。这意味着,对于期望的流过量,阀针的行程与磁力的匹配是必要的。

然而,此类喷射阀的阀针或电枢的大行程也导致阀针一旦从阀座上抬起就产生大的加速度,并且与移动方向相反作用的气体力减小。另外的因素是随着电枢/阀针越靠近电磁体的极部件,磁力就变得越来越强。因此,金属针将以全力且以不被制动的方式撞击金属极部件。已经发现,以这种方式,在其使用寿命期间必须打开和关闭几亿次的气体喷射阀会在撞击位置处损坏。

从ep2602476a1和ep2378106a1中已知一种通用的流体阀。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将流体(优选地气体)供应到内燃发动机中的燃烧室中的方法。在所述类型的已知方法中,也出现了上面所描述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在此背景下,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基于如下目的:进一步有利地发展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流体阀。特别地,因此寻求能够部分地或完全地避免上面所描述的缺点。

关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基于如下目的:进一步有利地发展用于控制流体的供应的已知方法。特别地,在这种情况下,还寻求能够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避免上面所描述的缺点。

根据第一方面,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出,第一阀组件具有可变形的第一环形元件和可变形的第二环形元件,并且沿着纵向中心轴线观察,第一环形元件的内轮廓在第二环形元件的外轮廓的外侧延伸。

流体阀或气体阀优选是用于控制气体到机动车辆等的内燃发动机的燃烧室中的供应的气体喷射阀。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可以共同限制阀针指向流体入口的轴向移动,其中,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之间的接触优选地在阀针处于打开的端部位置时(也就是说,在使得第一阀组件允许流体(优选地气体)通过的位置时)发生。

如果借助电压来激活电磁致动装置,电流流动通过电磁体的线圈,这导致电枢沿轴向方向被极部件以电磁形式吸引,使得在超过特定的电磁力时,阀针克服复位弹簧的力沿朝向极部件的方向移动。从电枢止动表面以某一距离接近与电枢止动表面相对的极部件止动表面开始,可变形的环形元件变形,由此不是以突然的方式而是逐渐的方式制动接近速度。使环形元件变形所需的能量导致了减速。在实施例中,如果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彼此接触,则实现最大程度的接近。由于通过变形减小了残余速度,电枢止动表面对极部件止动表面的撞击力减小,因此撞击得到缓冲,所以可变形环形元件也可称为阻尼元件。

在有利的构造中,流体阀是气体喷射阀。为了阻尼电枢止动表面在朝向极部件止动表面的方向上的移动,能够借助于环形元件在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之间包围出气垫,所述气垫在径向上由第一环形元件和第二环形元件界定。

换句话说,在两个可变形环形元件的布置中,当每个环形元件与相对的止动表面接触时,一定量的流体或气体被包围在环形元件之间。两个止动表面(也就是说,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的彼此连续接近导致流体或气体体积像垫一样起作用,这有利地在相互接近期间作为技术效果产生阻尼。如果气体用作流体,则实现气动阻尼。与传统的流体阀相比,这也有助于减慢直至两个止动表面的相互接触的接近过程。因此,这两个上面所描述的效果进行叠加和加强,使得通过在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之间的第一接触之前首先逐渐地(也就是说,非突然地)制动移动的致动器(也就是说,电枢和阀针)以特别有效的方式避免急剧的冲击。因此,如果这对于阀针移动而言,则作为技术效果有利地实现了改进的阀针阻尼。第一接触仅以降低的残余速度发生的事实意味着当接触发生时也实现了噪声产生的降低。

关于优选的构造和改进存在许多可能性:

在一种构造中,第一和第二环形元件由弹性体环的第一密封唇和第二密封唇形成。在这种构造中,用于形成密封唇的弹性体环的横截面有利地偏离圆形。优选地,两个密封唇是弹性体环的指向电枢止动表面的方向或极部件止动表面的方向的突出部。有利地,第一密封唇可围绕第二密封唇延伸。弹性体环、特别是在其背离密封唇的一侧上,被接收电枢或极部件的环形槽中。有利地,第一和第二环形元件可以以这种方式在阀的制造过程中特别容易地布置在极部件或电枢上。

在另一构造中,在电枢止动侧或者极部件止动侧上,第一环形槽形成在电枢中或者在极部件中,第一环形元件布置在该第一环形槽中。此外,在电枢止动侧或者极部件止动侧上,第二环形槽形成在电枢中或者在极部件中,第二环形元件布置在该第二环形槽中。如果在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则第一环形元件从第一环形槽轴向地突出并且第二环形元件从第二环形槽轴向地突出。在这种构造中,环形元件特别地能够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制造和/或被制造成具有长期稳定性。可能的是:能够在电枢和极部件止动侧之间的工作间隙的区域中实现特别大的气垫和/或低的制造公差。在该实施例的一个改进中,第一和第二环形元件每个都具有圆形横截面。

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之间没有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的特征可以例如在于电磁致动装置处于去激活状态。在去激活状态中,极部件不施加作用在电枢上的磁吸引力。优选地,可以包括阀针与其打开的端部位置相距一距离的状态,并且特别地,可以包括第一阀组件处于关闭位置从而没有流体通过的状态。第一环形元件和第二环形元件从它们各自的环形槽的轴向突出意味着,环形元件在沿着纵向中心轴线定向的方向上突出超过横向邻接所述各自的环形槽的止动表面(也就是说,电枢止动表面或极部件止动表面)。

可以规定,从电枢止动表面开始在电枢止动侧上形成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或者从极部件止动表面开始在极部件止动侧上形成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或者从电枢止动表面开始在电枢止动侧上形成第一环形槽和从极部件止动表面开始在极部件止动侧上形成第二环形槽,或者从电枢止动表面开始在极部件止动侧上形成第二环形槽和从极部件止动表面开始在极部件止动侧上形成第一环形槽。通过这些变型,在每种情况下均实现了所描述的效果和优点。在有利的改进中,电枢止动表面和/或极部件止动表面是可能的话与(一个或多个)环形槽隔开的平面状表面。优选地,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彼此平行。

优选的是如下情况:沿着纵向中心轴线观察,第一环形元件的内轮廓,特别是沿着围绕纵向中心轴线导向的整个周向部,与第二环形元件的外轮廓垂直于周向方向间隔开。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阀优选地意图将气体喷射到内燃发动机的燃烧室中。借助于对中间间隔的尺寸设计,可以影响流体垫的尺寸以及因此气动阻尼效果。优选地规定,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在沿着纵向中心轴线观察时被设置成彼此同心。首先,这促进了对称的力分配。此外,这证明对于简单且因此廉价的生产是有利的。因此,可以规定,沿着纵向中心轴线观察,第一环形元件和第二环形元件被布置成彼此同心。可以规定,第一环形槽和/或第二环形槽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的或多边形的或多角形的,特别是是正方形的。因此,可以规定,第一环形元件和/或第二环形元件具有圆形或多边形或多角形,尤其是正方形的形状。优选的是,第一环形元件放置或注入到第一环形槽中或以一些其它方式紧固在其内,和/或第二环形元件放置或注入到第二环形槽中或以一些其它方式紧固在其内。这提供了关于生产和使用特性的优点。可以规定,第一环形元件和第二环形元件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优选地规定,第一环形元件和第二环形元件由塑料、橡胶、弹性体等制成。优选地,第一环形元件和第二环形元件可以具有类似的设计,使得可以避免在组装期间无意中交换的风险。优选的是如下情况:电枢止动表面和/或极部件止动表面垂直于纵向中心轴线延伸。

在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规定有,相对于阀纵向方向,极部件布置在电枢和流体入口之间,使得电枢止动表面和极部件止动表面限制阀针在朝向流体入口的方向上的轴向移动。优选地,第一阀组件具有阀座,该阀座轴向地联接到阀壳体或者形成在阀壳体上,并且该阀座限制阀针在远离流体入口指向的方向上的轴向移动。因此,第一阀组件可以是所谓的向内打开型的阀组件。优选的是如下情况:第一阀组件具有复位弹簧,其特别是圆柱形的压缩弹簧,其一个纵向弹簧端部直接或间接地支撑抵靠阀壳体,并且其第二纵向弹簧端部直接或间接地支撑抵靠阀针,结果是,复位弹簧使阀针受到在朝向流体出口的方向上的弹簧力。在此可以看出有利的构造是,流体阀包括第二阀组件,该第二阀组件相对于流体阀的流体通过方向布置在第一阀组件的下游,第一阀组件的流体出口区域与第二阀组件的流体入口区域流体连接,并且第二阀组件包括单独的阀针和单独的复位弹簧,其中,第二阀组件的阀针能够克服第二阀组件的复位弹簧的弹簧力在阀壳体的腔中沿着纵向中心轴线移动,特别是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中。因此,第二阀组件可以优选地是所谓的向外打开型的被动阀组件。在这种流体阀中,第一阀组件可以用作用于控制第二阀组件的“主动”阀组件。可以有利地规定,第二阀组件被设计成对高温(其在内燃发动机的燃烧室中是普遍的)不敏感。

根据第二方面,针对控制流体、优选是气体的供应的方法的有利改进,本发明提出,提供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并且电磁致动装置被激活,使得用于打开流体阀的电枢被极部件以电磁方式吸引,由此第一可变形环形元件和第二可变形环形元件逐渐变形。关于效果和优点,参考上面的描述。该方法可有利地改进为,电枢被极部件吸引,直到电枢止动表面邻接抵靠极部件止动表面。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优选示例性实施例进一步讨论本发明。在附图中详细地示出了: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示例性实施例的贯穿流体阀的纵向截面图,其中,用于流体通过的第一阀组件被示出为处于打开状态;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细节ii的放大图示;

图3立体地且部分地剖切地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电枢;

图4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图像细节,其中,然而,与图2不同,第一阀组件处于关闭状态;

图5详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阀的第二优选示例性实施例,以及

图6详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阀的第三优选示例性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阀1的第一优选示例性实施例。在该示例中,所述流体阀是气体喷射阀,其可以用于控制气体到机动车辆的内燃发动机的燃烧室中的供应。流体阀1包括阀壳体2,其在该示例中具有多个部分并且沿着纵向中心轴线l从流体阀1的流体入口3延伸到流体出口4。在该示例中,流体阀1包括第一阀组件5和第二阀组件6,该第二阀组件相对于流体通过方向fd在下游邻接所述第一阀组件。第一阀组件5具有阀针7和电磁致动装置8。阀针7能够在阀壳体2的腔9中沿着纵向中心轴线l(也就是说,沿着轴向方向)移动。电磁致动装置8具有电枢10、极部件11和线圈12。电枢10紧固到阀针7,使得在所述部件之间不可能有轴向相对移动。极部件11固定在阀壳体2中,使得在阀壳体2和极部件11之间不可能有轴向相对移动。线圈12同样固定在阀壳体2中以相对于阀壳体2不可移动,并且借助于用于激活致动装置8的电连接件13可以将电压施加到所述线圈上,使得电流流动通过线圈12。如例如在图4中以放大形式示出的,电枢10在其与极部件11相对的电枢止动侧14上形成电枢止动表面15。极部件11在其与电枢10相对的极部件止动侧16上形成极部件止动表面17。在示出了关于第一阀组件5的打开位置(也就是说,允许流体通过的操作状态)的图2中,电枢止动表面15和极部件止动表面17彼此抵靠地支撑。与此不同的是,在示出第一阀组件5的关闭位置(也就是说,不允许流体通过的操作状态)的图4中,填充有流体并且具有有限轴向范围的间隙18形成在电枢止动表面15与极部件止动表面17之间。间隙18直接由电枢止动表面15和极部件止动表面17界定。

第一阀组件5包括可变形的第一环形元件19和可变形的第二环形元件20。在示例中,第一环形元件19布置在形成于电枢止动侧14上的第一环形槽21中,并且第二环形元件20布置在同样形成于电枢止动侧14上的第二环形槽22中。特别是关于环形元件19、20的所示横截面和环形槽21、22的深度的构造被选择成使得如果(如图4所示)存在间隙18,则第一环形元件19从第一环形槽21沿朝向极部件11的方向轴向突出超过电枢止动表面15,并且第二环形元件20从第二环形槽22沿朝向极部件11的轴向方向突出超过电枢止动表面15。图3示出了在沿着纵向中心轴线l的视图中,第一环形元件19的内轮廓23在第二环形元件20的外轮廓24的外侧延伸。在该示例中,环形元件19、20和环形槽21、22各自以圆形方式延伸。因此,内轮廓23对应于具有第一环形元件19的内直径di的圆形线,并且第二环形元件20的外轮廓24对应于具有第二环形元件20的外直径da的圆。例如如图2中所示,在该示例中,内直径di被选择为大于外直径da。在该示例中,在沿纵向中心轴线l的视图中(在这方面,可以参照投影到公共参考平面上的视图),环形槽21、22被布置成彼此同心。在所述视图中,内轮廓23沿着其围绕纵向中心轴线l导向的整个周向部与第二环形元件20的外轮廓24间隔开,且具有在垂直于周向方向u的方向上的恒定间距a。

在该示例中,环形元件19、20是布置在环形槽21、22中的橡胶环。环形元件19、20的横截面直径d选择为稍大于两个环形槽21、22的深度t。由此得出,如果存在图4中所示的间隙18,则可变形的环形元件19、20在轴向上(也就是说,在沿着纵向中心轴线l的方向上)在朝向极部件11的方向上突出超过电枢止动表面15。在附图中用x表示轴向突起,在该示例中,该轴向突起对于环形元件19、20两者是相同的。作为对比,图2示出,如果电枢10抵靠极部件11(也就是说,间隙18消失),则环形元件19、20已经被推入到环形槽21、22中,使得不再存在突起x。

如果从图4所示的位置开始,电枢10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中以便打开流体阀,那么环形元件19、20的突出超过电枢止动表面15的那些部分与极部件止动表面17接触。在该过程中,电枢止动表面15、极部件止动表面17和环形元件19、20在a所表示的环形表面上方包围流体体积。以取决于由环形元件19、20产生的密封作用的方式,在电枢10进一步接近极部件11时,充当垫的所述流体体积被压缩,并且该进一步接近被气动作用阻尼。此外,环形元件19、20的变形也耗尽了能量,这同样减慢了该接近。在该示例中,电枢止动表面15和极部件止动表面17均是平面形式,并垂直于纵向中心轴线l延伸。环形槽21、22从电枢止动表面15开始凹进电枢10中。

图1示出了,相对于阀纵向方向vl,极部件11布置在电枢10和流体入口3之间,使得电枢止动表面15和极部件止动表面17限制阀针7沿指向流体入口3的方向的轴向移动。这里,第一阀组件5具有阀座25,该阀座轴向地联接到阀壳体2并且限制阀针7沿远离流体入口3指向的方向的轴向移动。因此,第一阀组件5是所谓的向内打开型。此外,第一阀组件5具有复位弹簧26;在该示例中,它是圆柱形压缩弹簧。其第一纵向弹簧端26在朝向流体入口的方向上间接支撑抵靠阀壳体2。第二纵向弹簧端部28在朝向流体出口4的方向上支撑抵靠阀针7,其中,复位弹簧26被安装成处于预加载的、也就是说被压缩的状态。因此,复位弹簧26将沿朝向流体出口4的方向作用的弹簧力传递到阀针7。

在图1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流体阀1包括第二阀组件6。第二阀组件相对于流体通过方向fd布置在第一阀组件5的下游。第一阀组件5的流体出口区域29直接流体连接到第二阀组件6的流体入口区域30。第二阀组件6包括单独的阀针31和单独的复位弹簧32。阀针31能够沿着纵向中心轴线l在阀壳体2中沿着腔33克服复位弹簧32的弹簧力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中。在关闭位置中,阀针31的尖端34与流体出口4的嘴密封地相互作用。在打开位置中,尖端34稍微突出到嘴外,由此消除密封作用。因此,第二阀组件6对应于所谓的向外打开的阀类型。

现在将描述图1至图4中所示的流体阀1的功能。如果首先考虑关闭的阀状态,则线圈12被切换到断电状态。因此,由于复位弹簧26,电枢10处于图4所示的位置中。第一阀组件5关闭。因此,没有流体能够从流体入口3的方向通过进入到流体入口区域30中。结果,复位弹簧32也导致第二阀组件6被关闭。

如果从该关闭状态开始,电流流动通过线圈12,则电枢10由于所产生的电磁力被极部件11吸引,并且由于电磁力大于复位弹簧26的力,所以电枢10移动到图2所示的位置中。以这种方式,阀针7也轴向地移动,由此其球形纵向端被提升离开阀座25。第一阀组件5因此打开。流体经由形成在阀座25和阀针7之间的通道流动到流体入口区域30中。以这样的方式,固定地连接到阀针31的穿孔压力板35受到沿朝向流体出口4的方向的流体压力。一旦所产生的力超过复位弹簧32的沿相反方向作用的力,阀针31就以远离流体入口3指向的方式移动,并且第二阀组件6因此也打开。应当注意,在所示的附图中,并不是所有存在的用于流体的通过管道都包括在图示中。

图5以与图4类似的图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优选示例性实施例的流体阀1的细节。与图4的区别在于可变形环形元件19、20的位置。第一环形槽21和第二环形槽22从极部件止动表面17开始形成在极部件止动侧16上。关于效果和优点,参考对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

图6以与图4和5类似的图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优选示例性实施例的流体阀1的细节。在那里,可变形环形元件19、20的布置也是不同的。在图6的示例中,第一环形槽21从电枢止动表面15开始形成在电枢止动侧14上,并且第二环形槽22从极部件止动表面17开始形成在极部件止动侧16上。借助于这种构造也实现了上面所描述的效果和优点。

所有公开的特征(以单独形式或以彼此组合形式)对于本发明是必要的。从属权利要求通过其特征表征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独立的发明改进,特别是以便用于基于所述权利要求提交分案申请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流体阀(1),特别是气体阀,其包括沿着纵向中心轴线(l)从流体入口(3)延伸到流体出口(4)的阀壳体(2)并且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阀组件(5),其中,所述第一阀组件(5)具有阀针(7)和电磁致动装置(8),其中,所述阀针(7)能够沿着所述纵向中心轴线(l)在所述阀壳体(2)的腔(9)中移动,其中,所述电磁致动装置(8)具有联接到所述阀针(7)的电枢(10),以及联接到所述阀壳体(2)的极部件(11),其中,所述电枢(10)在与所述极部件(11)相对的电枢止动侧(14)上具有电枢止动表面(15),并且所述极部件(11)在与所述电枢(10)相对的极部件止动侧(16)上具有极部件止动表面(1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件(5)具有在所述电枢止动侧(14)和所述极部件止动侧(16)之间的可变形的第一环形元件(19)和可变形的第二环形元件(20),并且沿着所述纵向中心轴线(l)观察,所述第一环形元件(19)的内轮廓(23)在所述第二环形元件(20)的外轮廓(24)外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阀(1),所述流体阀特别是气体喷射阀,其中,为了阻尼所述电枢止动表面(15)在朝向所述极部件止动表面(17)的方向上的移动,能够借助于所述环形元件(19、20)在所述电枢止动表面(15)与所述极部件止动表面(17)之间包围出气垫,所述气垫在径向方向上由所述第一环形元件(19)和所述第二环形元件(20)界定。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纵向中心轴线(l)观察,所述第一环形元件(19)的内轮廓(23),特别是沿着围绕所述纵向中心轴线(l)的整个周向部,与所述第二环形元件(20)的外轮廓(24)垂直于所述周向方向(u)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环形元件(19、20)由弹性体环的第一密封唇和第二密封唇形成,其中,两个密封唇是所述弹性体环的指向所述电枢止动表面(15)的方向或所述极部件止动表面(17)的方向的突出部,所述第一密封唇围绕所述第二密封唇延伸,并且所述弹性体环,特别是在其背离所述密封唇的一侧上,被接收在所述电枢或所述极部件的环形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枢止动侧(14)上或在所述极部件止动侧(16)上,第一环形槽(21)形成在所述电枢(10)中或在所述极部件(11)中,所述第一环形元件(19)被布置在所述第一环形槽中,并且在所述电枢止动侧(14)上或在所述极部件止动侧(16)上,第二环形槽(22)形成在所述电枢(10)中或在所述极部件(11)中,所述第二环形元件(20)被布置在所述第二环形槽中,其中,如果在所述电枢止动表面(15)与所述极部件止动表面(17)之间形成间隙(18),则所述第一环形元件(19)从所述第一环形槽(21)轴向地突出并且所述第二环形元件(20)从所述第二环形槽(22)轴向地突出。

6.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流体阀(1),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纵向中心轴线(l)观察,所述第一环形槽(21)和所述第二环形槽(22)布置成彼此同心。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5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槽(21)和/或所述第二环形槽(22)的形状是圆形或多边形或多角形、特别是正方形,和/或所述第一环形元件(19)被放置或注入到所述第一环形槽(21)中或以一些其它方式紧固在其内,和/或所述第二环形元件(20)被放置或注入到所述第二环形槽(22)中或以一些其它方式紧固在其内。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元件(19)和所述第二环形元件(20)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特别是由塑料、橡胶、弹性体等制成。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枢止动表面(15)和/或所述极部件止动表面(17)垂直于所述纵向中心轴线(l)延伸。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其特征在于,相对于阀纵向方向(vl),所述极部件(11)布置在所述电枢(10)和所述流体入口(3)之间,使得所述电枢止动表面(15)和所述极部件止动表面(17)限制所述阀针(7)在指向所述流体入口(3)的方向上的轴向移动。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件(5)具有阀座(25),所述阀座轴向地联接到所述阀壳体(2)或者形成在所述阀壳体(2)上,并且所述阀座限制所述阀针(7)在远离所述流体入口(3)指向的方向上的轴向移动。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件(5)具有复位弹簧(26),所述复位弹簧特别是圆柱形压缩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个纵向弹簧端部(26)直接或间接地支撑抵靠所述阀壳体(2),并且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二纵向弹簧端部(28)直接或间接地支撑抵靠所述阀针(7),结果是,所述复位弹簧(26)使所述阀针(7)受到在朝向所述流体出口(4)的方向上的弹簧力。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阀(1)包括第二阀组件(6),所述第二阀组件相对于所述流体阀(1)的流体通过方向(fd)布置在所述第一阀组件(5)的下游,所述第一阀组件(5)的流体出口区域(29)流体连接到所述第二阀组件(6)的流体入口区域(30),并且所述第二阀组件(6)包括单独的阀针(31)和单独的复位弹簧(32),其中,所述第二阀组件(6)的阀针(31)能够在所述阀壳体的腔(33)中沿着所述纵向中心轴线(l)克服所述第二阀组件(6)的复位弹簧(32)的弹簧力移动,尤其是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中。

14.一种用于控制流体、特别是气体到内燃发动机的燃烧室中的供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阀(1),并且所述电磁致动装置(8)被激活,使得用于打开所述流体阀(1)的电枢(10)被所述极部件(11)以电磁方式吸引,由此所述第一可变形环形元件(19)和所述第二可变形环形元件(20)逐渐变形。

15.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枢(10)被所述极部件(11)吸引,直到所述电枢止动表面(15)邻接抵靠所述极部件止动表面(17)。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阀(1),其具有第一阀组件(5),第一阀组件(5)具有阀针(7)和电磁致动装置(8)。根据本发明,电磁致动装置(8)具有联接到阀针(7)的电枢(10)以及极部件(11)。电枢(10)在与极部件(11)相对的电枢定位侧(14)上具有电枢定位表面(15),并且极部件(11)在与电枢(10)相对的极部件定位侧(16)上具有极部件定位表面(17)。对于有利的进一步改进,根据本发明,第一阀组件(5)具有可变形的第一环形元件(19)和可变形的第二环形元件(20),其中,在沿着纵向中心轴线(L)观察时,第一环形元件(19)的内轮廓(23)在第二环形元件(20)的外轮廓(24)的外侧延伸。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流体阀来控制流体的供应的方法。

技术研发人员:H.许勒;S.舒斯特;J.克雷格雅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维特思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0.09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87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