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0


本发明涉及具有涡旋壳体的离心送风机以及具备该离心送风机的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离心送风机中,存在具备形成为对数螺旋形状的周壁的离心送风机,风扇的轴心与涡旋壳体的周壁的距离从在涡旋壳体内流动的气流的下游侧向上游侧依次扩大。在离心送风机中,若在涡旋壳体内的气流的方向上,风扇的轴心与涡旋壳体的周壁的距离的扩大率不足够大,则不仅从动压向静压的压力恢复变得不充分,送风效率下降,而且损失大,噪音也恶化。因此,提出了一种离心送风机,其具有形成为漩涡状的外形和在该外形上大致平行的两个直线部,直线部中的一方的直线部与涡旋的排出口连接,使马达的旋转轴位于靠近涡旋的舌部的一方的直线部附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多叶片风扇通过具备该结构,能够抑制逆流现象,在保持规定的风量的同时降低噪音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0655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虽然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能够改善噪音,但在由于设置场所导致的外径尺寸的制约而无法充分确保涡旋壳体的周壁在特定方向上的扩大率的情况下,有时从动压向静压的压力恢复变得不充分,送风效率下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在减少噪音的同时实现了送风效率的提高的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具备具有圆盘状的主板和设置于主板的周缘部的多个叶片的风扇、以及收纳风扇的涡旋壳体,涡旋壳体具备:排出部,形成排出风扇产生的气流的排出口;以及涡旋部,具有:侧壁,从风扇的旋转轴的轴向覆盖风扇,且形成有导入空气的吸入口;周壁,从旋转轴的径向包围风扇;以及舌部,位于排出部与周壁之间,将风扇产生的气流向排出口引导,与在风扇的旋转轴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的离心送风机比较,周壁在成为周壁与舌部的交界的第1端部以及成为周壁与排出部的交界的第2端部处,旋转轴的轴心与周壁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的轴心与基准周壁之间的距离l2相等,在周壁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距离l1为距离l2以上的大小,在周壁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具有距离l1与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多个扩大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中,与风扇的旋转轴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的离心送风机比较,周壁在第1端部及第2端部处,距离l1和距离l2相等。另外,周壁在周壁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距离l1为距离l2以上的大小。另外,周壁在周壁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具有距离l1与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多个扩大部。因此,离心送风机即使在由于设置场所导致的外径尺寸的制约而无法充分确保涡旋壳体的周壁在特定方向上的扩大率的情况下,通过在周壁能够扩大的方向上具备上述结构,也能够延长旋转轴的轴心与周壁的距离扩大的风路的距离。结果,离心送风机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降低在涡旋壳体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而从动压转换为静压,因此,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离心送风机的d-d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的比较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离心送风机1或以往的离心送风机中的角度θ[°]与从轴心到周壁面的距离l[mm]的关系的图。

图6是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中的各扩大部的扩大率变化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中的各扩大部的扩大率的不同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比较的俯视图。

图9是使图8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中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比较的俯视图。

图11是使图10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中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的图。

图12是表示图5中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中的其他扩大率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比较的俯视图。

图14是使图13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中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的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的轴向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的变形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的其他变形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送风装置30、空气调节装置40以及制冷循环装置50进行说明。此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构件的相对尺寸的关系及形状等与实际不同。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为了容易理解,适当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但这些表述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这样记载,并不限定装置或部件的配置及方向。

实施方式1

[离心送风机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离心送风机1的d-d线剖视图。使用图1~图3,对离心送风机1的基本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图3所示的虚线是表示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周壁的基准周壁sw的截面形状。离心送风机1是多叶片离心型的离心送风机,具有产生气流的风扇2和收纳风扇2的涡旋壳体4。

(风扇2)

风扇2具有圆盘状的主板2a和设置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的多个叶片2d。另外,风扇2在多个叶片2d的与主板2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与主板2a相向的环状的侧板2c。此外,风扇2也可以是不具备侧板2c的构造。在风扇2具有侧板2c的情况下,多个叶片2d分别一端与主板2a连接,另一端与侧板2c连接,多个叶片2d配置在主板2a与侧板2c之间。在主板2a的中心部设置有毂部2b。在毂部2b的中央连接有风扇马达6的输出轴6a,风扇2在风扇马达6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旋转。风扇2由毂部2b和输出轴6a构成旋转轴x。多个叶片2d在主板2a与侧板2c之间包围风扇2的旋转轴x。风扇2由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构成圆筒形状,在风扇2的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与主板2a相反的一侧的侧板2c侧形成有吸入口2e。如图3所示,风扇2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设置有多个叶片2d。此外,风扇2并不限定于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设置多个叶片2d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仅在主板2a的单侧设置多个叶片2d。另外,如图3所示,风扇2在风扇2的内周侧配置有风扇马达6,但风扇2只要在毂部2b连接有输出轴6a即可,风扇马达6也可以配置在离心送风机1之外。

(涡旋壳体4)

涡旋壳体4包围风扇2,对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涡旋壳体4具有排出部42和涡旋部41,该排出部42形成排出风扇2所产生的气流的排出口42a,该涡旋部41形成将风扇2所产生的气流的动压转换为静压的风路。排出部42形成排出通过了涡旋部41的气流的排出口42a。涡旋部41具有侧壁4a和周壁4c,该侧壁4a从风扇2的旋转轴x的轴向覆盖风扇2,形成有导入空气的吸入口5,该周壁4c从旋转轴x的径向包围风扇2。另外,涡旋部41具有舌部4b,该舌部4b位于排出部42与周壁4c之间,将风扇2所产生的气流经由涡旋部41向排出口42a引导。此外,旋转轴x的径向是指与旋转轴x垂直的方向。由周壁4c和侧壁4a构成的涡旋部41的内部空间成为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沿着周壁4c流动的空间。

(侧壁4a)

在涡旋壳体4的侧壁4a形成有吸入口5。另外,在侧壁4a设置有对通过吸入口5吸入到涡旋壳体4的气流进行引导的喇叭口3。喇叭口3形成在与风扇2的吸入口2e相向的位置。喇叭口3是风路从通过吸入口5吸入到涡旋壳体4的气流的上游侧的端部即上游端3a朝向下游侧的端部即下游端3b变窄的形状。如图1~图3所示,离心送风机1具有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该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具有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此外,离心送风机1并不限定于具有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也可以具有单吸入的涡旋壳体4,该单吸入的涡旋壳体4具有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仅在主板2a的单侧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

(周壁4c)

周壁4c从旋转轴x的径向包围风扇2,构成与构成风扇2的径向的外周侧的多个叶片2d相向的内周面。周壁4c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具有宽度,形成为在俯视时呈漩涡状。如图2所示,周壁4c设置在从第1端部41a到第2端部41b的部分,该第1端部41a位于舌部4b与涡旋部41的交界,该第2端部41b位于沿着风扇2的旋转方向远离舌部4b的一侧的排出部42与涡旋部41的交界。周壁4c的内周面构成从成为漩涡形状的卷绕起点的第1端部41a到成为漩涡形状的卷绕终点的第2端部41b为止沿着风扇2的周向平滑地弯曲的弯曲面。第1端部41a是在构成弯曲面的周壁4c中通过风扇2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的端缘部,第2端部41b是通过风扇2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下游侧的端缘部。

图2所示的角度θ是在风扇2的旋转轴x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中,在从连结旋转轴x的轴心c1和第1端部41a的第1基准线bl1到连结旋转轴x的轴心c1和第2端部41b的第2基准线bl2之间,从第1基准线bl向风扇2的旋转方向前进的角度。图2所示的第1基准线bl1的角度θ为0°。此外,第2基准线bl2的角度为角度α,并不表示特定的值。这是因为第2基准线bl2的角度α根据涡旋壳体4的漩涡形状而不同,涡旋壳体4的漩涡形状例如由排出口42a的开口直径规定。第2基准线bl2的角度α例如由根据离心送风机1的用途而需要的排出口42a的开口直径来具体确定。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中,将角度α设为270°进行了说明,但有时也根据排出口42a的开口直径而例如为300°等。同样地,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位置由旋转轴x的垂直方向上的排出部42的排出口42a的开口直径确定。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比较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图4的离心送风机1或以往的离心送风机中的、角度θ[°]与从轴心到周壁面的距离l[mm]的关系的图。在图5中,连结圆的实线表示周壁4c,连结三角的虚线表示基准周壁sw。将离心送风机1与在风扇2的旋转轴x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离心送风机进行比较来更详细地说明周壁4c。图4及图5所示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形成由规定的扩大率(一定的扩大率)定义的漩涡状的弯曲面。作为由规定的扩大率定义的漩涡状的基准周壁sw,例如能够举出基于对数螺旋的基准周壁sw、基于阿基米德螺旋的基准周壁sw、基于渐开线曲线的基准周壁sw等。在图4所示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具体例中,基准周壁sw由对数螺旋定义,但也可以将基于阿基米德螺旋的基准周壁sw、基于渐开线曲线的基准周壁sw作为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在构成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周壁中,如图5所示,定义基准周壁sw的扩大率j是以卷绕角的角度θ为横轴、以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为纵轴的坐标图的倾斜角度。

在图5中,点ps是周壁4c中的第1端部41a的位置,并且是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的半径。另外,在图5中,点pl是周壁4c中的第2端部41b的位置,并且是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的半径。如图4及图5所示,周壁4c在成为周壁4c与舌部4b的交界的第1端部41a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相等。另外,周壁4c在成为周壁4c与排出部42的交界的第2端部41b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相等。

如图4及图5所示,周壁4c在周壁4c的第1端部41a与第2端部41b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为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以上的大小。并且,周壁4c在周壁4c的第1端部41a与第2端部41b之间具有三个扩大部,在该三个扩大部中,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

如图4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第1扩大部51。如图5所示,第1扩大部51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第1极大点p1。如图5所示,第1极大点p1是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1的长度达到最大的周壁4c的位置。如图4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第2扩大部52。如图5所示,第2扩大部52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2极大点p2。如图5所示,第2极大点p2是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2的长度达到最大的周壁4c的位置。如图4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第3扩大部53。如图5所示,第3扩大部53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3极大点p3。如图5所示,第3极大点p3是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角度α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3的长度达到最大的周壁4c的位置。

图6是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中的各扩大部的扩大率变化的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中的各扩大部的扩大率的不同的图。如图6所示,将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到第1极大点p1所在的角度之间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1最小点u1。另外,将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到第2极大点p2所在的角度之间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2最小点u2。并且,将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到第3极大点p3所在的角度之间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3最小点u3。在这些情况下,如图7所示,将相对于从第1最小点u1到第1极大点p1的角度θ的增大θ1的、第1极大点p1处的距离l1与第1最小点u1处的距离l1的差值l11设为扩大率a。另外,将相对于从第2最小点u2到第2极大点p2的角度θ的增大θ2的、第2极大点p2处的距离l1与第2最小点u2处的距离l1的差值l22设为扩大率b。并且,将相对于从第3最小点u3到第3极大点p3的角度θ的增大θ3的、第3极大点p3处的距离l1与第3最小点u3处的距离l1的差值l33设为扩大率c。此时,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具有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a>扩大率c、或者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c≥扩大率a的关系。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4c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比较的俯视图。图9是使图8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中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的图。如图9所示,将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到第1极大点p1所在的角度之间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1最小点u1。另外,将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到第2极大点p2所在的角度之间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2最小点u2。并且,将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到第3极大点p3所在的角度之间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3最小点u3。在这些情况下,如图9所示,将相对于从第1最小点u1到第1极大点p1的角度θ的增大θ1的、第1极大点p1处的距离l1与第1最小点u1处的距离l1的差值l11设为扩大率a。另外,将相对于从第2最小点u2到第2极大点p2的角度θ的增大θ2的、第2极大点p2处的距离l1与第2最小点u2处的距离l1的差值l22设为扩大率b。并且,将相对于从第3最小点u3到第3极大点p3的角度θ的增大θ3的、第3极大点p3处的距离l1与第3最小点u3处的距离l1的差值l33设为扩大率c。此时,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具有扩大率c>扩大率b≥扩大率a的关系。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4c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比较的俯视图。图11是使图10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的图。此外,图10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第4扩大部54的位置。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在成为涡旋壳体4的排出口72的相反侧的区域的、角度θ为90°到270°(角度α)的周壁4c中,具备构成第4极大点p4的第4扩大部54。而且,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在由第4极大点p4构成的第4扩大部54上还具有第2扩大部52和第3扩大部53,该第2扩大部52具有第2极大点p2,该第3扩大部53具有第3极大点p3。如图10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第1扩大部51。如图11所示,第1扩大部51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第1极大点p1。第1极大点p1是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1的长度达到最大的周壁4c的位置。另外,如图10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第2扩大部52。如图11所示,第2扩大部52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2极大点p2。第2极大点p2是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2的长度达到最大的周壁4c的位置。另外,如图10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第3扩大部53。如图11所示,第3扩大部53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3极大点p3。第3极大点p3是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角度α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3的长度达到最大的周壁4c的位置。如图10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第4扩大部54。如图11所示,第4扩大部54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4极大点p4。第4极大点p4是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角度α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4的长度达到最大的周壁4c的位置。离心送风机1在由第4极大点p4构成的第4扩大部54上还具有第2扩大部52和第3扩大部53,该第2扩大部52具有第2极大点p2,该第3扩大部53具有第3极大点p3。因此,构成从第2扩大部52至第3扩大部53的区域的周壁4c中,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大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

图12是表示图5中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中的其他扩大率的图。图12是使用图5说明更优选的周壁4c的形状的图。将相对于从第1极大点p1到第2最小点u2的角度θ的增大θ11的、第2最小点u2处的距离l1与第1极大点p1处的距离l1的差值l44(未图示)设为扩大率d。另外,将相对于从第2极大点p2到第3最小点u3的角度θ的增大θ22的、第3最小点u3处的距离l1与第2极大点p2处的距离l1的差值l55(未图示)设为扩大率e。另外,将相对于从第3极大点p3到角度α的角度θ的增大θ33的、角度α处的距离l1与第3极大点p3处的距离l1的差值l66(未图示)设为扩大率f。并且,将相对于角度θ的增大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设为扩大率j。在这些情况下,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优选扩大率j>扩大率d≥0,且扩大率j>扩大率e≥0,且扩大率j>扩大率f≥0。此外,周壁4c优选具备在图12中说明的扩大率的形状,但周壁4c也可以不具备在图12中说明的扩大率的形状。另外,具有图12所示的扩大率的构造的周壁4c也可以与具有图6所示的扩大率的构造的周壁4c、具有图9所示的扩大率的构造的周壁4c、具有图11所示的扩大率的构造的周壁4c组合。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具有其他扩大率的周壁4c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比较的俯视图。图14是使图13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中的各扩大部的其他扩大率变化的图。此外,图13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第4扩大部54的位置。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在成为涡旋壳体4的排出口72的相反侧的区域的、角度θ为90°到270°(角度α)的周壁4c中,具备构成第4极大点p4的第4扩大部54。而且,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在由第4极大点p4构成的第4扩大部54上还具有第2扩大部52和第3扩大部53,该第2扩大部52具有第2极大点p2,该第3扩大部53具有第3极大点p3。如图13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沿着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周壁。即,周壁4c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相等。如图13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第2扩大部52。如图14所示,第2扩大部52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2极大点p2。第2极大点p2是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2的长度达到最大的周壁4c的位置。另外,如图13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第3扩大部53。如图14所示,第3扩大部53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3极大点p3。第3极大点p3是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角度α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3的长度达到最大的周壁4c的位置。如图13所示,周壁4c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比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向径向外侧鼓出的第4扩大部54。如图14所示,第4扩大部54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4极大点p4。第4极大点p4是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角度α之间,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的差值lh4的长度达到最大的周壁4c的位置。离心送风机1在由第4极大点p4构成的第4扩大部54上还具有第2扩大部52和第3扩大部53,该第2扩大部52具有第2极大点p2,该第3扩大部53具有第3极大点p3。因此,构成从第2扩大部52至第3扩大部53的区域的周壁4c中,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大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

(舌部4b)

舌部4b将风扇2产生的气流经由涡旋部41向排出口42a引导。舌部4b是设置于涡旋部41与排出部42的交界部分的凸部。舌部4b在涡旋壳体4中沿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延伸。

[离心送风机1的动作]

当风扇2旋转时,涡旋壳体4之外的空气通过吸入口5被吸入到涡旋壳体4的内部。吸入到涡旋壳体4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3引导而被吸入到风扇2。吸入到风扇2的空气在通过多个叶片2d之间的过程中,成为被附加了动压和静压的气流而朝向风扇2的径向外侧吹出。从风扇2吹出的气流在涡旋部41中周壁4c的内侧与叶片2d之间被引导的期间将动压转换为静压,通过涡旋部41后,从形成于排出部42的排出口42a向涡旋壳体4的外部吹出。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中,与在风扇2的旋转轴x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离心送风机比较,周壁4c在第1端部41a和第2端部41b处,距离l1和距离l2相等。另外,周壁4c在周壁4c的第1端部41a与第2端部41b之间,距离l1为距离l2以上的大小。另外,周壁4c在周壁4c的第1端部41a与第2端部41b之间,具有距离l1与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多个扩大部。离心送风机1在舌部4b附近,风扇2与周壁4c的壁面的距离达到最小,从而提高动压。而且,为了从动压向静压的压力恢复,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逐渐扩大风扇2与周壁4c的壁面的距离,从而降低速度,使动压转换为静压。此时,理想的是,气流沿着周壁4c流动的距离越长,能够进行越多的压力恢复,能够提高送风效率。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构成为具备具有通常的对数螺旋形状(渐开线曲线)以上的扩大率的周壁4c,例如使涡旋部41的周壁4c具有在不会产生随着气流几乎直角转弯等急剧扩大而导致的气流的剥离的范围内构成的扩大率,则得到能够获得最大压力恢复的结构。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从统一的对数螺旋形状(渐开线曲线)进一步具有多个扩大部,能够延长涡旋部41内的风路的距离。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降低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而从动压转换为静压,因此,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另外,离心送风机1即使在由于设置场所导致的外径尺寸的制约而无法充分确保涡旋壳体的周壁4c在特定方向上的扩大率的情况下,通过在周壁4c能够扩大的方向上具备上述结构,也能够延长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距离扩大的风路的距离。结果,即使在无法充分确保涡旋壳体的周壁4c在特定方向上的扩大率的情况下,离心送风机1也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降低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而从动压转换为静压,因此,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三个扩大部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第1极大点p1,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2极大点p2,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3极大点p3。在本发明中,由于从统一的对数螺旋形状(渐开线曲线)进一步具有具备三个极大点的扩大部,因此,能够延长涡旋部41内的风路的距离。假设在以以往的对数螺旋形状(渐开线曲线)的扩大率为基准的情况下,在与具有两个极大点的扩大部的情况比较时,该结构被包含在具有三个极大点的扩大部中,因此必然是具有三个极大点的扩大部的情况具有最大的扩大率。因此,构成该关系的离心送风机1与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相比,能够增大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距离,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延长风路的距离。例如,在设置离心送风机1的设备(例如空气调节装置等)存在薄型等外形尺寸的制约的情况下,有时无法在角度θ为270°的方向或角度θ为90°的方向上实现离心送风机1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距离的扩大。离心送风机1通过在角度θ为上述范围内具有三个极大点,即使设置离心送风机1的设备存在薄型等外径尺寸的制约,也能够延长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距离扩大的风路的距离。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降低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而从动压转换为静压,因此,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的三个扩大部中的扩大率具有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a>扩大率c、或者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c≥扩大率a的关系。涡旋部41还具有在角度θ为0~90°的区域使动压上升的作用,因此,与该区域相比,提高角度θ为90~180°的区域的扩大率的情况下更能够增大静压转换。因此,构成该关系的离心送风机1与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相比,能够增大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距离,能够在静压转换效率良好的区域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延长风路的距离。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降低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而从动压转换为静压,因此,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另外,在设置离心送风机1的设备(例如空气调节装置等)存在薄型等外形尺寸的制约的情况下,有时无法在角度θ为270°的方向或角度θ为90°的方向上实现离心送风机1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距离的扩大。离心送风机1通过具有上述扩大率,即使设置离心送风机1的设备存在薄型等外径尺寸的制约,也能够延长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距离扩大的风路的距离。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降低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而从动压转换为静压,因此,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的三个扩大部中的扩大率具有扩大率c>扩大率b≥扩大率a的关系。涡旋部41还具有在角度θ为0~90°的区域使动压上升的作用,因此,与该区域相比,提高角度θ为90~180°的区域的扩大率的情况下更能够增大静压转换。但是,涡旋部41在角度θ为90~180°的区域中也残留一部分使动压上升的作用,因此,与角度θ为90~180°的区域相比,在角度θ为180~270°的区域提高扩大率的情况下送风效率进一步提高。涡旋部41在风扇2与周壁4c的距离最远的区域(角度θ为180~270°)中,使动压上升的作用几乎消失,因此,通过在此处使涡旋部41的扩大率最大化,能够实现送风效率的最大化。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多个扩大部具有在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第1极大点p1的第1扩大部51、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2极大点p2的第2扩大部52、以及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3极大点p3的第3扩大部53。而且,构成从第2扩大部52至第3扩大部53的区域的周壁4c中,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大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离心送风机1通过具有使涡旋向与排出口72相反的一侧鼓起的结构,能够通过三个扩大部的效果和鼓起的涡旋来延长气流的流动所沿着的涡旋的壁面距离。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降低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而从动压转换为静压,因此,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多个扩大部具有在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2极大点p2的第2扩大部52、以及在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3极大点p3的第3扩大部53。而且,构成从第2扩大部52至第3扩大部53的区域的周壁4c中,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之间的距离l1大于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基准周壁sw之间的距离l2。离心送风机1通过具有使涡旋向与排出口72相反的一侧鼓起的结构,能够通过两个扩大部的效果和鼓起的涡旋来延长气流的流动所沿着的涡旋的壁面距离。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降低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的速度而从动压转换为静压,因此,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

另外,离心送风机1优选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为扩大率j>扩大率d≥0,且扩大率j>扩大率e≥0,且扩大率j>扩大率f≥0。通过使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具有该扩大率,旋转轴x与周壁4c之间的风路不变窄,不会产生相对于由风扇2产生的气流的压力损失。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降低速度而从动压转换为静压,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

实施方式2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轴向剖视图。图15所示的虚线表示作为以往例的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的位置。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4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是具有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的离心送风机1,该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具有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如图15所示,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周壁4c越远离吸入口5则越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扩大。即,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周壁4c越远离吸入口5则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越大。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图15所示的距离lm1是周壁4c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表示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的部分。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成为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c2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小。图15所示的距离ls1是成为周壁4c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c2,表示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小的部分。周壁4c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鼓出,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处,距离l1达到最大。进一步换言之,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剖视图中,周壁4c以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的方式形成为圆弧形状。此外,周壁4c的截面形状只要形成为周壁4c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的凸状即可,也可以在截面形状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直线部。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变形例的轴向剖视图。图16所示的虚线表示作为以往例的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的位置。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4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变形例是具有单吸入的涡旋壳体4的离心送风机1,该单吸入的涡旋壳体4具有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单侧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如图16所示,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变形例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周壁4c越远离吸入口5则越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扩大。即,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周壁4c越远离吸入口5则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越大。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图16所示的距离lm1是周壁4c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表示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的部分。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成为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c2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小。图16所示的距离ls1是成为周壁4c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c2,表示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小的部分。周壁4c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鼓出,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处,距离l1达到最大。进一步换言之,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剖视中,周壁4c以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的方式形成为曲线状。此外,周壁4c的截面形状只要形成为周壁4c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的凸状即可,也可以在截面形状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直线部。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其他变形例的轴向剖视图。图17所示的虚线表示作为以往例的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离心送风机的基准周壁sw的位置。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4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其他变形例是具有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的离心送风机1,该双吸入的涡旋壳体4具有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如图17所示,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具有突出部4d,在该突出部4d,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处周壁4c的一部分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突出。突出部4d是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周壁4c的一部分在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变大的部分。另外,突出部4d形成在第1端部41a与第2端部41b之间的周壁4c的长度方向上。此外,突出部4d在第1端部41a与第2端部41b之间的周壁4c中,可以形成在从第1端部41a到第2端部41b的全部范围,也可以仅形成在一部分范围。周壁4c在旋转轴x的周向上具有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突出的突出部4d。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即,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突出部4d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图17所示的距离lm1是周壁4c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表示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的部分。离心送风机1的周壁4c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在成为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c2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小。图17所示的距离ls1是成为周壁4c与侧壁4a的交界的位置4c2,表示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小的部分。如图17所示,周壁4c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s1恒定。此外,突出部4d在截面形状中形成为由直线部构成的矩形形状,但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由曲线部构成的圆弧形状,也可以是具有直线部和曲线部的其他形状。另外,周壁4c并不限定于在旋转轴x的轴向上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s1恒定。周壁4c例如也可以是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从侧壁4a到突出部4d扩大的结构。

作为以往例的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离心送风机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周壁4c的位置4c1或位置4c2的部分的风路中,在风路内流动的气流具有如下特征。以往的离心送风机在位置4c1处的周壁4c与旋转轴x之间的风路内,气流的速度快,动压高。另外,以往的离心送风机在位置4c2的周壁4c与旋转轴x之间的风路内,气流的速度慢,动压低。因此,以往的离心送风机有时在与旋转轴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随着从周壁4c的中央部分趋向吸入侧的端部,气流变得不再沿着周壁4c的内周面。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及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中,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周壁4c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因此,气流容易沿着周壁4c的截面形状而集中在气流的速度快、动压高的周壁4c的位置4c1部分的风路中,能够减小风路内气流的速度慢、动压低的部分。结果,实施方式2及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使气流高效地沿着周壁4c的内周面。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及变形例中,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周壁4c在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向的位置4c1处,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内壁面的距离l1达到最大。因此,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周壁4c的截面形状中,气流容易集中在气流的速度快、动压高的周壁4c的位置4c1部分的风路中。与此相对,在与旋转轴x平行的周壁4c的截面形状中,在风路内气流的速度慢、动压低的周壁4c的位置4c2的部分流动的气流的风量变小。结果,实施方式2及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使气流高效地沿着周壁4c的内周面。另外,离心送风机1与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sw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相比,能够增大旋转轴x的轴心c1与周壁4c的距离,能够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延长风路的距离。结果,离心送风机1能够降低速度而从动压转换为静压,能够在减少噪音的同时提高送风效率。

实施方式3

[送风装置30]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送风装置30的结构的图。对具有与图1~图14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3的送风装置30例如是换气扇、桌上风扇等,具备实施方式1或2的离心送风机1和收容离心送风机1的壳体7。在壳体7形成有吸入口71和排出口72这两个开口。如图18所示,在送风装置30中,吸入口71和排出口72形成在相向的位置。此外,送风装置30例如也可以使吸入口71和排出口72中的任一方形成在离心送风机1的上方或下方等,不一定将吸入口71和排出口72形成在相向的位置。壳体7内被分隔板73分隔成具备形成有吸入口71的部分的空间s1和具备形成有排出口72的部分的空间s2。离心送风机1以吸入口5位于形成有吸入口71的一侧的空间s1且排出口42a位于形成有排出口72的一侧的空间s2的状态设置。

当风扇2旋转时,空气通过吸入口71被吸入到壳体7的内部。吸入到壳体7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3引导,被吸入到风扇2。吸入到风扇2的空气朝向风扇2的径向外侧吹出。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通过涡旋壳体4的内部后,从涡旋壳体4的排出口42a吹出,并从排出口72吹出。

实施方式3的送风装置30具备实施方式1或2的离心送风机1,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压力恢复,能够实现送风效率的提高以及噪音的减少。

实施方式4

[空气调节装置40]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的剖视图。此外,在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所使用的离心送风机11中,对具有与图1~图14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20中,为了表示空气调节装置40的内部结构,省略了上表面部16a。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具备实施方式1或2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1和配置在与离心送风机1的排出口42a相向的位置的热交换器10。另外,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具备设置于空调对象的房间的天花板背面的壳体16。如图19所示,壳体16形成为包括上表面部16a、下表面部16b以及侧面部16c的长方体状。此外,壳体16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长方体状,例如也可以是圆柱形状、棱柱状、圆锥状、具有多个角部的形状、具有多个曲面部的形状等其他形状。

(壳体16)

壳体16具有形成有壳体排出口17的侧面部16c作为侧面部16c之一。如图19所示,壳体排出口17的形状形成为矩形形状。此外,壳体排出口1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矩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等,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壳体16具有在侧面部16c中的形成有壳体排出口17的面的背面的面上形成有壳体吸入口18的侧面部16c。如图20所示,壳体吸入口18的形状形成为矩形形状。此外,壳体吸入口18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矩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等,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也可以在壳体吸入口18配置去除空气中的尘埃的过滤器。

在壳体16的内部收容有两个离心送风机11、风扇马达9以及热交换器10。离心送风机11具备风扇2和形成有喇叭口3的涡旋壳体4。离心送风机11的喇叭口3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喇叭口3的形状相同。离心送风机11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风扇2及涡旋壳体4,但在涡旋壳体4内未配置风扇马达6这一点上不同。风扇马达9由固定于壳体16的上表面部16a的马达支承件9a支承。风扇马达9具有输出轴6a。输出轴6a配置成与侧面部16c中的形成有壳体吸入口18的面以及形成有壳体排出口17的面平行地延伸。如图20所示,空气调节装置40的两个风扇2安装于输出轴6a。风扇2形成从壳体吸入口18吸入到壳体16内并从壳体排出口17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此外,配置在壳体16内的风扇2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如图20所示,离心送风机11安装于分隔板19,壳体16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19分隔成涡旋壳体4的吸入侧的空间s11和涡旋壳体4的吹出侧的空间s12。

如图21所示,热交换器10配置在与离心送风机11的排出口42a相向的位置,在壳体16内配置在离心送风机11排出的空气的风路上。热交换器10调整从壳体吸入口18吸入到壳体16内并从壳体排出口17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的空气的温度。此外,热交换器10能够应用公知的构造。

当风扇2旋转时,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通过壳体吸入口18被吸入到壳体16的内部。吸入到壳体16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3引导,被吸入到风扇2。吸入到风扇2的空气朝向风扇2的径向外侧吹出。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在通过涡旋壳体4的内部后,从涡旋壳体4的排出口42a吹出,向热交换器10供给。供给到热交换器10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10时进行热交换,进行湿度调整。通过了热交换器10的空气从壳体排出口17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

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具备实施方式1或2的离心送风机1,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压力恢复,能够实现送风效率的提高以及噪音的减少。

实施方式5

[制冷循环装置50]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50的结构的图。此外,在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50所使用的离心送风机1中,对具有与图1~图14的离心送风机1或离心送风机1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50经由制冷剂使热在外部空气与室内的空气之间移动,从而对室内进行制热或制冷来进行空气调节。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50具有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在制冷循环装置50中,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通过制冷剂配管300及制冷剂配管400而配管连接,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配管300是供气相的制冷剂流动的气体配管,制冷剂配管400是供液相的制冷剂流动的液体配管。此外,也可以在制冷剂配管400中使气液两相的制冷剂流动。而且,在制冷循环装置50的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3、膨胀阀105、室内热交换器201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

(室外机100)

室外机100具有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3以及膨胀阀105。压缩机101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在此,压缩机101可以具备变频器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变频器装置使运转频率变化来变更压缩机101的容量。此外,压缩机101的容量是指每单位时间送出的制冷剂的量。流路切换装置22例如是四通阀,是进行制冷剂流路的方向的切换的装置。制冷循环装置50基于来自控制装置(未图示)的指示,使用流路切换装置102切换制冷剂的流动,从而能够实现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室外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制热运转时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在从制冷剂配管400流入的低压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并气化。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制冷运转时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在从流路切换装置102侧流入的由压缩机101压缩后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并液化。在室外热交换器103中,为了提高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效率,设置有室外送风机104。室外送风机104也可以安装变频器装置,使风扇马达的运转频率变化来变更风扇的旋转速度。膨胀阀105是节流装置(流量控制机构),通过调节在膨胀阀10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通过使开度变化来调整制冷剂的压力。例如,在膨胀阀105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的情况下,基于控制装置(未图示)等的指示来进行开度调整。

(室内机200)

室内机200具有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201和对由室内热交换器201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的室内送风机202。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制热运转时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在从制冷剂配管300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并液化,使其向制冷剂配管400侧流出。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制冷运转时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在通过膨胀阀105成为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吸收空气的热量而蒸发并气化,使其向制冷剂配管300侧流出。室内送风机202设置成与室内热交换器201相面对。室内送风机202应用实施方式1或2的离心送风机1、实施方式5的离心送风机11。室内送风机202的运转速度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决定。也可以在室内送风机202安装变频器装置,使风扇马达6的运转频率变化来变更风扇2的旋转速度。

[制冷循环装置50的动作例]

下面,作为制冷循环装置50的动作例,说明制冷运转动作。由压缩机10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03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104吹送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的制冷剂由膨胀阀105膨胀及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该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201,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02吹送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此时,被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吹出风),从室内机200的吹出口向室内(空调对象空间)吹出。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被吸入压缩机101,再次被压缩。反复以上的动作。

下面,作为制冷循环装置50的动作例,说明制热运转动作。由压缩机10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01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02吹送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此时,从气体制冷剂吸热而被加热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吹出风),从室内机200的吹出口向室内(空调对象空间)吹出。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05膨胀及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该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室外机100的室外热交换器103,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104吹送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被吸入压缩机101,再次被压缩。反复以上的动作。

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50具备实施方式1或2的离心送风机1,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压力恢复,能够实现送风效率的提高以及噪音的减少。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例,也能够与其他公知技术组合,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离心送风机、2风扇、2a主板、2a1周缘部、2b毂部、2c侧板,2d叶片、2e吸入口、3喇叭口、3a上游端、3b下游端、4涡旋壳体、4a侧壁、4b舌部、4c周壁、4d突出部、5吸入口、6风扇马达、6a输出轴、7壳体、9风扇马达、9a马达支承件、10热交换器、11离心送风机、16壳体、16a上表面部、16b下表面部、16c侧面部、17壳体排出口、18壳体吸入口、19分隔板、22流路切换装置、30送风装置、40空气调节装置、41涡旋部、41a第1端部、41b第2端部、42排出部、42a排出口、50制冷循环装置、51第1扩大部、52第2扩大部、53第3扩大部、54第4扩大部、71吸入口、72排出口、73分隔板、100室外机、101压缩机、102流路切换装置、103室外热交换器、104室外送风机、105膨胀阀、200室内机、201室内热交换器、202室内送风机、300制冷剂配管、400制冷剂配管。


技术特征:

1.一种离心送风机,其中,具备:

风扇,具有圆盘状的主板和设置于所述主板的周缘部的多个叶片;以及

涡旋壳体,收纳所述风扇,

所述涡旋壳体具备:

排出部,形成排出所述风扇产生的气流的排出口;以及

涡旋部,具有:侧壁,从所述风扇的旋转轴的轴向覆盖所述风扇,且形成有导入空气的吸入口;周壁,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包围所述风扇;以及舌部,位于所述排出部与所述周壁之间,将所述风扇产生的气流向所述排出口引导,

与在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的离心送风机比较,

所述周壁,

在成为所述周壁与所述舌部的交界的第1端部以及成为所述周壁与所述排出部的交界的第2端部处,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与所述周壁之间的距离l1和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基准周壁之间的距离l2相等,

在所述周壁的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第2端部之间,所述距离l1为所述距离l2以上的大小,

在所述周壁的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第2端部之间,具有所述距离l1与所述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多个扩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在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中,在从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和所述第1端部的第1基准线到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和所述第2端部的第2基准线之间,从所述第1基准线向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前进的角度θ中,

所述多个扩大部,

在所述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第1极大点p1,

在所述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2极大点p2,

在所述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3极大点p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将在所述角度θ为0°以上且到所述第1极大点p1所在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1最小点u1,

将在所述角度θ为90°以上且到所述第2极大点p2所在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2最小点u2,

将在所述角度θ为180°以上且到所述第3极大点p3所在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3最小点u3,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1最小点u1到所述第1极大点p1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1的、所述第1极大点p1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1最小点u1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11设为扩大率a,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2最小点u2到所述第2极大点p2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2的、所述第2极大点p2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2最小点u2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22设为扩大率b,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3最小点u3到所述第3极大点p3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3的、所述第3极大点p3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3最小点u3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33设为扩大率c的情况下,具有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a>扩大率c,或者

扩大率b>扩大率c且扩大率b>扩大率c≥扩大率a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将在所述角度θ为0°以上且到所述第1极大点p1所在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1最小点u1,

将在所述角度θ为90°以上且到所述第2极大点p2所在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2最小点u2,

将在所述角度θ为180°以上且到所述第3极大点p3所在的角度之间所述差值lh达到最小的点设为第3最小点u3,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1最小点u1到所述第1极大点p1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1的、所述第1极大点p1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1最小点u1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11设为扩大率a,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2最小点u2到所述第2极大点p2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2的、所述第2极大点p2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2最小点u2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22设为扩大率b,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3最小点u3到所述第3极大点p3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3的、所述第3极大点p3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3最小点u3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33设为扩大率c的情况下,具有扩大率c>扩大率b≥扩大率a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在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中,在从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和所述第1端部的所述第1基准线到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和所述第2端部的第2基准线之间,从所述第1基准线向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前进的所述角度θ中,

所述多个扩大部具有:

第1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之间具有所述第1极大点p1;

第2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所述第2极大点p2;以及

第3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所述第3极大点p3,

构成从所述第2扩大部至所述第3扩大部的区域的所述周壁中,所述距离l1大于所述距离l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在所述风扇的所述旋转轴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中,在从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和所述第1端部的第1基准线到连结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和所述第2端部的第2基准线之间,从所述第1基准线向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前进的角度θ中,

所述多个扩大部具有:

第2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90°以上且小于180°之间具有第2极大点p2;以及

第3扩大部,在所述角度θ为180°以上且小于第2基准线所构成的角度α之间具有第3极大点p3,

构成从所述第2扩大部至所述第3扩大部的区域的所述周壁中,所述距离l1大于所述距离l2。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1极大点p1到所述第2最小点u2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11的、所述第2最小点u2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1极大点p1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44设为扩大率d,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2极大点p2到所述第3最小点u3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22的、所述第3最小点u3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2极大点p2处的所述距离l1的差值l55设为扩大率e,

将相对于从所述第3极大点p3到所述角度α的所述角度θ的增大θ33的、所述角度α处的所述距离l1与所述第3极大点p3处的所述l1的差值l66设为扩大率f,

将相对于所述角度θ的增大的、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心与所述基准周壁之间的所述距离l2设为扩大率j的情况下,

扩大率j>扩大率d≥0,且

扩大率j>扩大率e≥0,且

扩大率j>扩大率f≥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周壁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与所述主板的周缘部相向的位置鼓出,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在与所述主板的周缘部相向的位置处所述距离l1达到最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周壁在所述旋转轴的周向上具有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突出的突出部。

10.一种送风装置,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以及

收容该离心送风机的壳体。

1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以及

热交换器,配置在与该离心送风机的所述排出口相向的位置。

1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

技术总结
离心送风机具备具有圆盘状的主板和多个叶片的风扇、以及收纳风扇的涡旋壳体,涡旋壳体具备排出部和具有侧壁、周壁以及舌部的涡旋部,与在风扇的旋转轴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中具有对数螺旋形状的基准周壁的离心送风机比较,周壁在成为周壁与舌部的交界的第1端部以及成为周壁与排出部的交界的第2端部处,旋转轴的轴心与周壁之间的距离L1和旋转轴的轴心与基准周壁之间的距离L2相等,在周壁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距离L1为距离L2以上的大小,在周壁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具有距离L1与距离L2的差值LH的长度构成极大点的多个扩大部。

技术研发人员:寺本拓矢;堀江亮;山谷贵宏;道上一也;堤博司;林弘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7.10.31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86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