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制冷循环装置及电气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3


本发明涉及具备收容膨胀装置及与膨胀装置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空间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具备该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具备该制冷循环装置的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地,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要素的膨胀装置与连接于膨胀装置自身的制冷剂配管一起搭载于热源侧单元或利用侧单元等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中形成有收容膨胀装置及与膨胀装置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空间。该空间不成为密闭状态,而成为开放空间。

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根据运转状态而转变为气相、液相或气液二相这三个状态。并且,在制冷剂的各相状态下,产生不同的制冷剂音。无论在哪种相状态下,特别是在通过作为膨胀装置的电子膨胀阀时都会产生制冷剂音。以下,将电子膨胀阀称为lev。

具体而言,由于制冷剂与lev的内部的壁面碰撞,或者制冷剂的流动因作为lev的构成构件的一部分的阀芯的角部分而紊乱,由此产生与制冷剂流不同的流体振动现象以及伴随该流体振动现象的声音。另外,在lev的内部的构造空间及制冷剂配管的内部的构造空间中产生的驻波、和以制冷剂的流动本身、因制冷剂流的紊乱而产生的紊流分量、以及由在lev和制冷剂配管内的碰撞而产生的激振声等为原因的声波叠加,产生大的声音。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lev的附近设置共鸣空间,降低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音。根据专利文献1,能够调整共鸣模式的波腹的位置,能够降低共鸣音的振幅水平并降低噪声。即,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在通过lev时的lev的内部空间的共鸣而使制冷剂音被放大,使具备用于应对该情况的共鸣空间的共鸣调整器附属于lev。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对与lev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安装橡胶制的防振材料来采取振动对策。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研究lev内部的制冷剂流动的开口部分的形状,从而使制冷剂的流动高效地分散,降低流体能量,并降低制冷剂音。

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为了不使来自lev、过滤器或者消音器等膨胀机构的声音向产品外部放射,而利用消音板覆盖它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791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8818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28059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制冷剂音伴随着由基于制冷剂配管的重合现象(日文:コインシデンス現象)的来自制冷剂配管的内部的透过音现象而产生的音响放射,因此,无法通过振动对策降低制冷剂音。另外,重合现象是指如下现象:在某频率的声波入射到刚性材料时,该刚性材料的弯曲振动与入射声波的振动一致,引起共振状态。

在基于专利文献2或专利文献3那样的构造的制冷剂音对策中,虽然对由构造引起的振动声以及制冷剂音产生了降低效果,但是对根据时时刻刻变化的制冷剂流量而产生的全部的制冷剂音,却无法得到声压水平的降低效果。

另外,制冷剂音的种类除了伴随制冷剂配管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声音以外,还有在制冷剂配管的内部传播的振动声以及由以一定周期具有声音的疏密波的空间共鸣产生的声音。而且,也存在会放大这些声音的部位,而难以仅利用制冷剂配管的构造或与lev连接的共鸣配管来降低全部的制冷剂音现象。另外,除了振动以外,也难以应对从制冷剂配管向外部透过的透过音。

本发明是以上述课题为背景而完成的,涉及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电气设备,能够抑制从制冷剂配管放射的振动声以及从制冷剂配管的内部向外部透过的透过音等作为噪声向外部泄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具备:框体,所述框体在内部形成有由反射声波的面包围的声场空间;膨胀装置,所述膨胀装置设置于声场空间,并对制冷剂流量进行调整;制冷剂配管,所述制冷剂配管设置于所述声场空间并与所述膨胀装置连接;以及吸音材料,所述吸音材料设置于形成有所述声场空间的面的至少一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由于在形成所述声场空间的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吸音材料,因此能够抑制声场空间的驻波分量,并抑制噪声向声场空间的外部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从制冷循环装置产生的制冷剂音的频率特性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从正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负载侧单元的内部的结构例的状态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概略地表示图3的a-a截面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说明音响空间中存在的“驻波”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形成于一般的负载侧单元的框体的音响空间中存在的“上下方向的驻波”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形成于一般的负载侧单元的框体的音响空间中存在的“前后方向的驻波”的说明图。

图8是说明形成于一般的负载侧单元的框体的音响空间中存在的“左右方向的驻波”的说明图。

图9是概略地表示从侧面观察在第一空间部的上部设置有吸音材料的负载侧单元的结构例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10是概略地表示从侧面观察在第一空间部的背面部设置有吸音材料的负载侧单元的结构例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11是概略地表示从正面观察在第一空间部的侧面部设置有吸音材料的负载侧单元的结构例的状态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概略地表示汇总了图9~图12的结构例的状态的概略结构图。

图13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负载侧单元的框体内部的制冷剂配管的布局例的概略布局图。

图14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负载侧单元的变形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使隔音材料层叠在吸音材料上并设置于制冷剂配管的情况下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6是概略地表示使隔音材料层叠在吸音材料上并设置于制冷剂配管的情况下的截面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而且,在说明书全文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的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首先,对从制冷循环装置产生的制冷剂音的频率特性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从制冷循环装置产生的制冷剂音的频率特性的说明图。基于图1,对从制冷循环装置产生的制冷剂流动音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1中,将从一般普及中的制冷循环装置产生的制冷剂音的频率特性的一例作为曲线图示出。另外,在图1中,纵轴表示声压水平(db),横轴表示频率(khz)。

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根据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条件而转变为气相、气液二相以及液相这三个状态。在这些相条件下,产生不同的制冷剂音。特别是在制冷剂通过lev时,由于制冷剂与lev的内部的壁面碰撞,或者制冷剂的流动因lev的构成构件的一部分即阀芯的角部分而紊乱等,产生与制冷剂流不同的流体振动现象以及伴随该流体振动现象的声音。

而且,在lev的内部的构造空间及制冷剂配管的内部的构造空间产生的驻波、和以制冷剂的流动本身、因制冷剂流的紊乱而产生的紊流分量、以及因lev及制冷剂配管内的碰撞而产生的激振声等为原因的声波叠加,产生大的声音。

如图1的线a所示,例如,在制冷剂为液相状态的情况下,在1khz~3khz附近的频带产生多个峰分量。另外,如图1的线b所示,在制冷剂为气相的情况下,在5khz~7khz的频带产生多个峰分量。而且,如图1的线c所示,在制冷剂为气液二相的情况下,在3khz~5khz、10khz以上的超声波频带产生多个峰分量。另外,在制冷剂为气相或液相的情况下,也存在上述峰分量单一产生的情况。

在产生多个峰分量的情况下,也产生由波动现象引起的差分音及由多个峰分量影响的“和弦音”音质的制冷剂音。由于这样的现象引起的制冷剂音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时产生,因此即使在夜间的就寝时等,也会从设置于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机产生。因此,会对在空调对象空间就寝的人带来不适感。特别成为带来不适感的变动的制冷剂音的产生条件的原因是制冷剂为气液二相状态的情况。

气液二相状态的气相部分也能够表现为由各种尺寸直径构成的“泡”状态的集合体。而且,泡径非常小的泡为微小级,成为被称为所谓微泡的状态。另外,形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配管的内部为了使制冷剂循环而成为高压力状态,在制冷剂中产生加速度。当在以高速流动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产生微小级的泡时,泡以施加有压力的加速度状态在制冷剂配管中前进。此时,泡内成为空气被压扁的状态。

这样的高压状态的泡流入lev,与lev的阀芯等构成构件碰撞而破裂。此时,产生空泡现象(日文:キャビテーション現象),产生由泡破裂引起的被称为泡脉冲的“声音=噪声”。如图1所示,该声音、即空泡噪声成为从频率为10khz以上的高频带到超声波频带产生多个峰分量的音响特性。

根据泡的直径、泡的碰撞以及泡的通过状态,超声波频带的声音反复变动,产生各种频率。该频率作为配管振动而产生,该振动作为透过音向制冷剂配管的外部传播。传播到制冷剂配管的外部的透过音作为在听觉上能听到的频带中的不快的声音向人传达。即,产生多个峰状态的超声波的接近的频率。峰性的超声波频带的分量是非线性区域的声波,作为在接近的频率间基于公知的参数化现象的差分与求和的频率分量而产生。

另外,多个超声波频带的峰分量产生波动现象,产生差分音。差分的频率分量在可听频率频带产生,因此从lev及与lev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产生差分音。该差分音作为声音(噪声)被放射,例如作为不舒适音向就寝的人的声音提供。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另外,在图2中,以制冷循环装置100设置于作为电气设备的一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另外,在图2中,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用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

如图2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由制冷剂配管15连接压缩机1、流路切换装置2、第一热交换器3、lev5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5而成。

在图2中,以设置流路切换装置2并能够利用流路切换装置2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为例进行了图示,但也可以不设置流路切换装置2而使制冷剂的流动恒定。

压缩机1、流路切换装置2以及第一热交换器3搭载于热源侧单元100b。热源侧单元100b是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之一,设置在与空调对象空间不同的空间例如屋外,并具有向负载侧单元100a供给冷能或热能的功能。另外,热源侧单元100b有时也被称为室外单元。

第二热交换器5及lev50搭载于负载侧单元100a。负载侧单元100a是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之一,设置在向居住空间等空调对象空间供给冷能或热能的空间,并具有利用从热源侧单元100b供给的冷能或热能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冷却或加热的功能。另外,有时也将负载侧单元100a称为利用侧单元或室内单元。

压缩机1压缩并排出制冷剂。压缩机1例如能够由旋转压缩机、涡旋压缩机、螺旋压缩机、或者往复压缩机等构成。在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15向第一热交换器3输送。在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15向第二热交换器5输送。

流路切换装置2设置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在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中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流路切换装置2例如能够由四通阀、三通阀、或者二通阀的组合构成。

第一热交换器3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第一热交换器3例如能够由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

在第一热交换器3附设有第一送风机6。第一送风机6向第一热交换器3供给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第一送风机6例如能够由具有多个叶片的螺旋桨式风扇构成。

lev50是作为膨胀装置的一例的电子膨胀阀,对经由了第二热交换器5或第一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此外,在此,以lev50搭载于负载侧单元100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也可以将lev50搭载于热源侧单元100b。另外,作为膨胀装置的一例,列举lev50进行说明,但膨胀装置并不限定于lev50,只要是具有调整制冷剂流量的阀芯的膨胀装置即可,不特别限定种类。

第二热交换器5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第二热交换器5例如能够由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

在第二热交换器5附设有第二送风机7。第二送风机7向第二热交换器5供给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第二送风机7例如能够由具有多个叶片的螺旋桨式风扇构成。

<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

接着,关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与制冷剂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在此,以热交换流体为空气、被热交换流体为制冷剂的情况为例,对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制冷循环装置100执行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

通过驱动压缩机1,从压缩机1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制冷剂按照实线箭头流动。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3。在第一热交换器3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第一送风机6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从第一热交换器3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lev50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二热交换器5。在第二热交换器5中,在流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由第二送风机7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气液二相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该热交换,空调对象空间被冷却。从第二热交换器5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流入压缩机1,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再次从压缩机1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接着,对制冷循环装置100执行的制热运转进行说明。

通过驱动压缩机1,从压缩机1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制冷剂按照虚线箭头流动。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二热交换器5。在第二热交换器5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第二送风机7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该热交换,空调对象空间被制热。

从第二热交换器5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利用lev50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3。在第一热交换器3中,在流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由第一送风机6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气液二相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器3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流入压缩机1,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再次从压缩机1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负载侧单元100a的结构>

图3是概略地表示从正面观察负载侧单元100a的内部的结构例的状态的概略结构图。图4是概略地表示图3的a-a截面的概略剖视图。基于图3及图4,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之一的负载侧单元100a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图3中,图示了从负载侧单元100a拆下前表面面板77而观察内部的状态。另外,在图3中,图示了以能够目视确认lev50及制冷剂配管15的方式透视排水盖33的状态。

负载侧单元100a具有构成外轮廓的框体70。框体70的前表面由装卸自如地安装的前表面面板77构成。前表面面板77作为负载侧单元100a的外观盖发挥功能。框体70的顶面由贯通形成有成为吸入口的开口部71a的顶面面板71构成。顶面面板71与前表面面板77一起作为负载侧单元100a的外观盖发挥功能。框体70的背面例如由安装在空调对象空间的墙壁的基台76构成。框体70的侧面由侧面面板构成。框体70的底面由贯通形成有吹出口80的底面面板78构成。

此外,在此,以负载侧单元100a为壁挂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并不限定于此,负载侧单元100a也可以是天花板埋入型、吊顶型或者落地型。在负载侧单元100a不是壁挂型的情况下,只要由背面面板构成框体70的背面即可。

另外,侧面面板可以装卸自如地与顶面面板71及底面面板78分体,但也可以与顶面面板71及底面面板78成为一体。

并且,在吹出口80设置有将从吹出口80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调整为上下和右风的风向调整部81。

如图3及图4所示,框体70的内部由第一分隔板30及第二分隔板31划分。将由第一分隔板30及第二分隔板31划分出的框体70的内部空间中的收容有第二热交换器5、lev50以及制冷剂配管15的空间称为第一空间部35。另外,将由第一分隔板30及第二分隔板31划分出的框体70的内部空间中的收容有控制装置60的空间称为第二空间部36。

第一分隔板30以朝向图3的纸面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即,第一分隔板30将框体7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纸面左右。第一分隔板30的图3中的纸面上端部与顶面面板71抵接,第一分隔板30的图3中的纸面下端部与第二分隔板31抵接。

第二分隔板31以朝向图3的纸面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即,第二分隔板31在纸面上下划分框体70的内部空间。第二分隔板31的纸面右侧端部与第一分隔板30抵接,第二分隔板31的纸面左侧端部与省略图示的侧面板抵接。另外,第二分隔板31可以兼用作设置于第二热交换器5的下方的排水盘,也可以与排水盘分开设置。

在由第二分隔板31划分出的图3的下侧空间设置有第二送风机7。另外,还一并设置有驱动第二送风机7的马达7a和将马达7a的旋转传递至第二送风机7的轴7b。

另外,第二热交换器5的侧面部5a以覆盖第二热交换器5的侧面的方式由金属构件构成。

而且,在制冷剂配管15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排水盖33。排水盖33是将在制冷剂配管15及第二热交换器5中产生的热交换后的水分向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器5的下方的排水盘引导的流路构件。

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15中流动。根据运转条件,制冷剂成为液相、气相或气液二相状态。如图3所示,收容于框体70的制冷剂配管15大多以位于第二热交换器5与控制装置60之间的方式配置。在制冷剂配管15与控制装置60之间设置有第一分隔板30。第一分隔板30具有在万一控制装置60起火等的情况下不会使火势蔓延到第一空间部35侧的功能。因此,通过第一分隔板30,制冷剂配管15的控制装置60侧成为面状态。

另外,第二热交换器5的侧面部5a利用金属构件而成为面状态。而且,制冷剂配管15的前表面侧利用排水盖33而成为面状态。而且,制冷剂配管15的背面侧由构成框体70的背面的基台76或背面面板构成,因此仍然成为面状态。此外,制冷剂配管15的上表面侧由顶面面板71构成,因此仍然成为面状态。

即,收容于框体70的制冷剂配管15的前后左右上下必然被面覆盖。因此,作为制冷剂配管15的周围的第一空间部35成为一种“室”状态。但是,第一空间部35不成为密闭状态,而成为开放空间。因此,能够将第一空间部35定义为“声场空间”或“音响空间”。以下,有时将第一空间部35称为“音响空间”。音响空间能够假定为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存在公知的“驻波”的空间。

由于在音响空间中存在“驻波”,因此在第一空间部35中,由特定频率放大以及衰减引起的疏密波的强弱进行叠加,该特定频率能够利用存在于声场空间的“驻波”进行计算。即,在第一空间部35中产生所谓的共鸣现象。

另外,根据情况,通过在制冷剂配管15的内部的气柱共鸣现象引起与第一空间部35的尺寸相应的共鸣,在第一空间部35产生特征性的频率分量的声压水平变高的共鸣音。

原本存在于第一空间部35的声音、以及根据情况而因气柱共鸣现象透过到制冷剂配管15的外部的声音的声压水平,由于第一空间部35中的共鸣现象而被放大。然后,被放大了声压水平的声音从第一空间部35向框体70的外部放射。该声音成为噪声,向人暴露。即,来自制冷剂配管15的透过音以及从第一空间部35直接放射到外部的声音本来非常小,但由于与第一空间部35的共鸣频率一致而进行声压水平的放大。

图5是说明存在于音响空间的“驻波”的说明图。图6是说明在形成于一般的负载侧单元的框体的音响空间中存在的“上下方向的驻波”的说明图。图7是说明在形成于一般的负载侧单元的框体的音响空间中存在的“前后方向的驻波”的说明图。图8是说明在形成于一般的负载侧单元的框体的音响空间中存在的“左右方向的驻波”的说明图。基于图5~图8,对“驻波”进行说明。另外,图5所图示的表引用自《噪声防止设计和模拟》,白木万博著,应用技术出版。另外,在图6~图8中,在与负载侧单元100a的结构对应的结构的附图标记的末尾标注“x”,与负载侧单元100a的结构相区别。

负载侧单元100ax与负载侧单元100a同样地,具有构成外轮廓的框体70x。框体70x的前表面由前面面板77x构成。框体70x的顶面由顶面面板71x构成。框体70x的背面由基台76x构成。框体70x的侧面由侧面面板构成。框体70x的底面由底面面板78x构成。

另外,在吹出口80x设置有将从吹出口80x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调整为上下和右风的风向调整部81x。

框体70x的内部与框体70同样地,被第一分隔板30x及第二分隔板31x划分。将由第一分隔板30x及第二分隔板31x划分出的框体70x的内部空间中的、收容第二热交换器5x、lev50x以及制冷剂配管15x的空间称为第一空间部35x。另外,将由第一分隔板30x及第二分隔板31x划分出的框体70x的内部空间中的收容有控制装置60x的空间称为第二空间部36x。

在由第二分隔板31划分出的下侧空间设置有第二送风机7x。另外,还一并设置有驱动第二送风机7x的马达7ax和将马达7ax的旋转传递至第二送风机7x的轴7bx。

另外,第二热交换器5x的侧面部5ax以覆盖第二热交换器5x的侧面的方式由金属构件构成。

而且,在制冷剂配管15x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排水盖33x。

“驻波”在存在与成为音响空间的空间相对的面时产生。根据图5可知,在两面闭时、两面开时、一方闭另一方开时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一个条件下都存在驻波,产生共鸣现象。

通过应对该共鸣现象,能够抑制在声场空间中由共鸣引起的声压放大,不使声音放射到产品外部。

负载侧单元100ax的框体70x的前后是厚度较厚的树脂等的构造面,即框体的前表面由排水盖33x构成,框体的背面由基台76x或背面面板构成,因此能够抑制声音向框体70x的外部透过。然而,考虑到存在如下情况:作为制冷剂音以外的过渡性的声音、例如作为在接触的构件之间产生的异常声音分量的粘滑的声音成为泄漏音,而向框体70x的外部透过。

如图6所示,在形成于负载侧单元100ax的框体70x的第一空间部35x存在成为疏密波的“上下方向的驻波”(箭头a1)。“上下方向的驻波”在顶面面板71x及第二分隔板31x的周边成为密集部分,声压放大。另外,“上下方向的驻波”在第一空间部35x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成为稀疏部分,声压衰减。因此,在框体70x的顶面面板71x及第二分隔板31x的周边,制冷剂音的声压被放大,并向框体70x的外部透过。

另外,如图7所示,在形成于负载侧单元100ax的框体70x的第一空间部35x存在成为疏密波的“前后方向的驻波”(箭头a2)。“前后方向的驻波”在前表面面板77x及基台76x的周边成为密集部分,声压放大。另外,“前后方向的驻波”在第一空间部35x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成为稀疏部分,声压衰减。但是,如上所述,能够抑制声音从框体70x的前表面和背面向框体70x的外部透过。然而,由于前表面面板77x能够开闭,因此无法否定向框体70x的外部透过的可能性。

另外,如图8所示,在形成于负载侧单元100ax的框体70x的第一空间部35x存在成为疏密波的“左右方向的驻波”(箭头a3)。“左右上下方向的驻波”在第二热交换器5x的侧面部5ax及第一分隔板30x的周边成为密集部分,声压放大。另外,“左右方向的驻波”在第一空间部35x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分成为稀疏部分,声压衰减。因此,在框体70x的第二热交换器5x的侧面部5ax及第一分隔板30x的周边,制冷剂音的声压被放大,并向框体70x的外部透过。

为了应对该现象,在负载侧单元100a中,在声场空间的上下相向的面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面以及音响空间的左右相向的面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面安装吸音材料。另外,通过将吸音材料安装在作为声音的疏密波的放大部分的声音的“波腹”部分,从而使在第一空间部35产生的共鸣现象衰减,抑制从制冷剂配管15向外部透过的声音的声压放大。由此,作为音响空间的第一空间部35中的声音的反射状况及传播状态发生变化,能够抑制声音的共鸣现象的产生。

图9是概略地表示从侧面观察在第一空间部35的上部设置有吸音材料90的负载侧单元100a的结构例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10是概略地表示从侧面观察在第一空间部35的背面部设置有吸音材料91的负载侧单元100a的结构例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11是概略地表示从正面观察在第一空间部35的侧面部设置有吸音材料92的负载侧单元100a的结构例的状态的概略结构图。图12是概略地表示汇总了图9~图12的结构例的状态的概略结构图。基于图9~图12,对针对负载侧单元100a的“驻波”的对策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11和图12中,图示了从负载侧单元100a拆下前表面面板77而观察内部的状态。另外,在图3中,图示了以能够目视确认lev50及制冷剂配管15的方式透视排水盖33的状态。

如图9所示,通过将吸音材料90设置于第一空间部35的上部、即顶面面板7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能够应对在顶面面板71与第二分隔板31之间产生的驻波。即,将吸音材料90设置于作为声音的疏密波的放大部分的声音的“波腹”部分即顶面面板71的下表面。由此,能够在向第一空间部35放射的制冷剂音在上下方向上反复反射之前利用吸音材料90进行吸音,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空间部35中产生“上下方向的驻波”。

另外,在此,以将吸音材料90设置于顶面面板7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也可以将吸音材料90设置于第二分隔板31。或者,也可以将吸音材料90设置于顶面面板71及第二分隔板31双方。即,如果在第一空间部35的相向的面、即顶面面板71及第二分隔板31中的至少一个面安装吸音材料90,则能够抑制第一空间部35中的共鸣现象。

另外,根据制冷剂条件的不同,存在如下情况:通过制冷剂配管15的气柱共鸣,在制冷剂配管15的内部进行声压放大,并伴随着重合现象,在制冷剂配管15的内部放大的制冷剂音透过到制冷剂配管15的外部。作为追加的对策,也可以在由制冷剂配管15的配管长度决定的气柱共鸣产生假定部位设置吸音材料,使制冷剂音高效地衰减。

另外,如图10所示,通过将吸音材料91设置于第一空间部35的背面部即基台76的侧面的一部分,能够应对在排水盖33与基台76之间产生的驻波。即,通过设置吸音材料91,能够在向第一空间部35放射的制冷剂音在前后方向上反复反射之前利用吸音材料91进行吸音,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空间部35中产生“前后方向的驻波”。另外,通过设置吸音材料91,也成为针对突发的声音的对策。

另外,在此,以将吸音材料91设置于基台76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也可以将吸音材料90设置于排水盖33。或者,也可以将吸音材料91设置于基台76及排水盖33双方。即,如果在第一空间部35的相向的面、即基台76及排水盖33中的至少一个面安装吸音材料91,则能够抑制第一空间部35中的共鸣现象。

另外,也可以在由制冷剂配管15的配管长度决定的气柱共鸣产生假定部位设置吸音材料,使制冷剂音高效地衰减。

另外,如图11所示,通过将吸音材料92设置于第一空间部35的侧面部即第一分隔板30的侧面的一部分,能够应对在第二热交换器5的侧面部5a与第一分隔板30之间产生的驻波。即,通过设置吸音材料92,能够在向第一空间部35放射的制冷剂音在左右方向上反复反射之前利用吸音材料92进行吸音,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空间部35中产生“左右方向的驻波”。

另外,在此,以将吸音材料92设置于第一分隔板3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也可以将吸音材料92设置于第二热交换器5的侧面部5a。或者,也可以将吸音材料92设置于第一分隔板30及第二热交换器5的侧面部5a双方。即,如果在第一空间部35的相向的面即第二热交换器5的侧面部5a及第一分隔板30中的至少一个面安装吸音材料92,则能够抑制第一空间部35中的共鸣现象。

另外,也可以在由制冷剂配管15的配管长度决定的气柱共鸣产生假定部位设置吸音材料,使制冷剂音高效地衰减。

而且,如图12所示,通过设置吸音材料90、吸音材料91以及吸音材料92,能够进行针对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产生的“驻波”的对策。

<吸音材料90、吸音材料91以及吸音材料92>

在此,对吸音材料90、吸音材料91以及吸音材料92进行说明。另外,根据所设置的场所,分为吸音材料90、吸音材料91以及吸音材料92而说明了吸音材料,但作为代表,以吸音材料90为例进行说明。

吸音材料90构成为包含空气室,起到将可听频带的频率分量转换为热能而消耗可听频带的声音分量的作用。吸音材料90例如以纸浆类纤维为基材而形成。具体而言,能够利用将纸浆类纤维压缩成形而成的生物塑料等构成吸音材料90。因此,与现有的由玻璃纤维等构成的吸音材料相比,不用担心产生由从材料飞散的纤维引起的间皮瘤问题等。

纸浆类纤维在纤维的截面上形成有多个空气孔,与用其他纤维成形的情况相比,包含更多的空气室,能够得到高吸音率。另外,也可以在吸音材料90的表面附加防水性能。这样,不易吸收在制冷剂配管15产生的水分,能够抑制吸音性能的下降。而且,也可以在吸音材料90中含有防霉材料。这样,即使万一吸收水分,也能够抑制霉等的产生。

也可以在吸音材料90层叠含有对振动进行热转换的电介质材料的隔音材料。作为隔音材料,优选发挥通过对从制冷剂配管15的内部向外部透过的音响能量进行振动-热转换而使能量消耗的功能的材料。根据这样的遮音材料,能够有效地从可听频带中特别使超声波频带的频率分量衰减。遮音材料能够通过将例如碳等电介质材料混炼在聚酯类树脂等中而形成。

另外,也可以在隔音材料中混炼具有压电性的材料等。这样,也能够利用隔音材料进行基于摩擦热的热转换。即,在音响能量入射隔音材料时,利用基于摩擦的热能转换来消耗源于空气的压力变动的材料中的分子水平的振动能量,对具有强力的声压水平的超声波区域的音响能量显现效果。

另外,吸音材料90的大小、形状以及厚度没有特别限定,根据设置的第一空间部35的大小及形状来决定即可。其中,吸音材料90的厚度优选为20mm以下。

另外,关于隔音材料,既可以层叠于吸音材料91及吸音材料92,也可以层叠于以下的变形例中说明的吸音材料96。

通过将这样的吸音材料90、吸音材料91以及吸音材料92设置于第一空间部35,从而成为针对作为声场空间的第一空间部35的“驻波”的对策。即,即使存在来自制冷剂配管15的透过音等,由于利用吸音材料90、吸音材料91以及吸音材料92来吸收透过音,从而透过音不会被形成第一空间部35的面反射,不会在第一空间部35产生共鸣现象。因此,噪声不会泄漏到框体70的部。

另外,由于将吸音材料90、吸音材料91以及吸音材料92设置于形成第一空间部35的面,因此不需要设置于供来自排水侧及制冷剂配管15的水等流动的流路侧。因此,由水分产生的霉的影响少,能够抑制吸音材料的劣化。另外,由于霉的影响少,因此能够卫生地维持第一空间部35。

并且,不需要安装用于覆盖整个制冷剂配管15的专用盖并在专用盖内封入声音、或者采取基于不使声音从专用盖透过的追加部件的手段。即,根据负载侧单元100a,能够减少作为噪声对策的部件数量,并且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泄漏到框体70的外部的声音的对策。

<变形例>

图13是概略地表示负载侧单元100a的框体70的内部的制冷剂配管15的布局例的概略布局图。图14是概略地表示负载侧单元100a的变形例的概略结构图。图15是用于说明使隔音材料97层叠在吸音材料96上并设置于制冷剂配管15的情况下的作用的说明图。图16是概略地表示使隔音材料97层叠在吸音材料96上并设置于制冷剂配管15的情况下的截面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基于图13~图16,对负载侧单元100a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框体70的内部弯曲地收容有多个制冷剂配管15。另外,如图13所示,在制冷剂配管15设置有过滤器等中间部件55的情况也较多。容易对制冷剂配管15的弯曲部以及中间部件55等施加压力,在这样的部分容易产生由压力增大引起的声音放大。

因此,如图14所示,通过由吸音材料覆盖中间部件55及制冷剂配管15的弯曲部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能够使不需要的声音放射衰减。另外,在图14中,以利用吸音材料96a~吸音材料96i覆盖中间部件55及制冷剂配管15的弯曲部中的全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另外,在图14中,也图示了吸音材料90和吸音材料91。而且,在不需要特别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将吸音材料96a~吸音材料96i统称为吸音材料96。

在制冷剂配管15的内部也产生气柱共鸣。由制冷剂配管15的内部的气柱共鸣引起的声音的“密集”的部分和作为基于配管材料的透过现象的“重合现象”汇集在一起,制冷剂配管15的任意位置的声音的声压水平变高,产生透过音。因此,如图14所示,在设置于制冷剂配管15的配管中途的中间部件55以及制冷剂配管的弯曲部分等处存在声音的放大,在这些部位设置有吸音材料96。

在吸音材料96上层叠隔音材料的情况下,将吸音材料96设置于设置对象部,将隔音材料设置于吸音材料96a~吸音材料96i的外侧。即,如图15和图16所示,吸音材料96和隔音材料97成为层叠的二层构造。这样,能够使透过到制冷剂配管15的外部的音响能量分量可靠地衰减,成为所产生的全部的制冷剂流动音的对策,能够降低由不舒适音引起的生活者的不适感。

另外,如图16所示,吸音材料96及隔音材料97以覆盖制冷剂配管15的整周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抑制从制冷剂配管15的整周向外部传播的声音放射。另外,不需要将吸音材料96粘贴于制冷剂配管15的外周面,也可以在吸音材料96的配管侧的面与制冷剂配管15的外周面之间存在空隙。利用该空隙,能够进一步提高吸音效果。另外,在不设置隔音材料97的情况下,吸音材料96也可以以覆盖制冷剂配管15的整周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气相状态下,通过lev50等非常狭窄的空间时的通过音成为基础。在任一相中都几乎不产生超声波频带,可听频带分量成为主体。另外,在声音的产生中,也存在制冷剂配管15与制冷剂的滑动音。由于在该滑动中还包含振动分量,因此仅通过振动对策抑制从制冷剂配管15透过并向制冷剂配管15的外部传播的频率分量是不可能的。向制冷剂配管15的外部一次透过而放射的声音需要进行某些能量转换处理的来自外部的处理。作为高效地进行热转换的方法,优选由包含空气室的材料覆盖声音放射源。因此,将用于高效地应对声音放射的吸音材料和隔音材料组合而得到的材料覆盖与lev50直接连结的制冷剂配管15的周围即可。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具备在内部形成有由反射声波的面包围的声场空间的框体70、设置于声场空间的lev50、以及设置于形成有声场空间的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吸音材料。因此,根据负载侧单元100a,仅将吸音材料设置在作为声场空间的第一空间部35的面上,就能够高效地衰减在声场空间中产生的放大音。

另外,吸音材料是指吸音材料90、吸音材料91以及吸音材料92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仅通过确定由较少的材料构成的吸音材料的设置位置,就能够实现高效的基于声场控制的噪声对策。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不需要由减振材料覆盖全部制冷剂配管15,能够削减其所需的工夫及费用。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不需要将吸音材料设置于供来自排水侧及制冷剂配管15的水等流动的流路侧,因此由水分产生的霉的影响少,能够抑制吸音材料的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膨胀装置为lev50,因此能够成为针对从与lev50连接的制冷剂配管15的内部向外部透过的透过音的对策。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吸音材料由包含空气室在内的纸浆类纤维构成,因此,能够应对可听频带的透过音以及超声波频带的透过音双方,不用担心产生由从材料飞散的纤维引起的间皮瘤问题等。

另外,吸音材料是指吸音材料90、吸音材料91以及吸音材料92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吸音材料96还设置于制冷剂配管15的弯曲部以及中间部件55,因此能够在容易引起由压力增大引起的声音放大的位置使不需要的声音放射衰减。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由于在吸音材料上层叠含有电介质材料的隔音材料97,因此能够使透过到制冷剂配管15的外部的音响能量分量可靠地衰减。因此,在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中,成为产生的全部的制冷剂流动音的对策,能够降低由不舒适音引起的生活者的不适感。

另外,吸音材料是指吸音材料90、吸音材料91、吸音材料92以及吸音材料96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由于具备上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因此能够使在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的声场空间产生的放大音高效地衰减。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之一,以负载侧单元100a为代表例进行了说明,但说明的内容也同样适用于热源侧单元100b。因此,如果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实施了在负载侧单元100a中说明的噪声对策的热源侧单元100b,则能够高效地衰减在热源侧单元100b的声场空间产生的放大音。

根据本发明的电气设备,由于具备上述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因对从生活者的身边的电气设备产生的不舒适音,能够降低生活者的不适感。

此外,作为电气设备,例如可列举出空气调节装置、供热水装置、冷冻装置、除湿装置或冰箱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流路切换装置、3第一热交换器、5第二热交换器、5x第二热交换器、5a侧面部、5ax侧面部、6第一送风机、7第二送风机、7x第二送风机、7a马达、7ax马达、7b轴、7bx轴、15制冷剂配管、15x制冷剂配管、30第一分隔板、30x第一分隔板、31第二分隔板、31x第二分隔板、33排水盖、33x排水盖、35第一空间部、35x第一空间部、36第二空间部、36x第二空间部、55中间部件、60控制装置、60x控制装置、70框体、70x框体、71顶面面板、71x顶面面板、71a开口部、76基台、76x基台、77前表面面板、77x前表面面板、78底面面板、78x底面面板、80吹出口、80x吹出口、81风向调整部、81x风向调整部、90吸音材料、91吸音材料、92吸音材料、96吸音材料、96a吸音材料、96b吸音材料、96c吸音材料、96d吸音材料、96e吸音材料、96f吸音材料、96g吸音材料、96h吸音材料、96i吸音材料、97隔音材料、100制冷循环装置、100a负载侧单元、100ax负载侧单元、100b热源侧单元。


技术特征: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其中,具备:

框体,所述框体在内部形成有由反射声波的面包围的声场空间;

膨胀装置,所述膨胀装置设置于所述声场空间,并对制冷剂流量进行调整;

制冷剂配管,所述制冷剂配管设置于所述声场空间,并与所述膨胀装置连接;以及

吸音材料,所述吸音材料设置于形成有所述声场空间的面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其中,

所述膨胀装置是电子膨胀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其中,

所述吸音材料由包含空气室的纸浆类纤维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其中,

所述吸音材料还设置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弯曲部以及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设置于所述制冷剂配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其中,

使含有电介质材料的隔音材料层叠于所述吸音材料。

6.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作为热源侧单元及负载侧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7.一种电气设备,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单元具备:框体,所述框体在内部形成有由反射声波的面包围的声场空间;膨胀装置,所述膨胀装置设置于声场空间,并对制冷剂流量进行调整;制冷剂配管,所述制冷剂配管设置于声场空间并与膨胀装置连接;以及吸音材料,设置于形成有声场空间的面的至少一部分。

技术研发人员:藤原奖;佐藤浩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7.10.25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84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