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道路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sbs改性沥青。
背景技术:
sbs改性沥青是以基质沥青为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sbs改性剂,通过剪切、搅拌等方法使sbs均匀地分散于沥青中,同时,加入一定比例的专属稳定剂,形成sbs共混材料,利用sbs良好的物理性能对沥青做改性处理,目前最常用的传统sbs改性沥青可显著地改善沥青的高温、低温、疲劳以及耐老化等性能,能全面综合改善沥青的性能,因此其在全世界的使用最为广泛,其改性工艺、施工工艺以及质量监控也已十分成熟,关于sbs改性沥青的详细介绍可以参照《建筑材料学报》中分类号为u414的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所著的《sbs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指标研究》,尽管如此,传统sbs改性沥青在实际工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sbs沥青改性剂的价格较高,其掺量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较好的改性效果;其次对于改性设备以及改性工艺要求较高,主要表现为核心设备—胶体磨,前些年我国无法自行生产符合要求的胶体磨,该设备只能从国外进口,由于专利技术均被国外大厂家所垄断,导致不仅设备价格高昂,后期的设备维护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2)目前尽管国内已能自行生产性能较好的胶体磨,但是市场品种繁多,良莠不齐,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有着不小的差别,导致改性工艺也各不相同,极大地影响了改性沥青的生产质量;至于工业批量化生产聚合物改性沥青,该方法能较好地保证沥青质量,但是在实际工程中,施工工地与工厂距离相对较远,改性沥青到达使用现场需要专用车辆的长途运输,这无疑会增加公路建设成本。
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司设计研发了一种新型的sbs改性沥青,采用了特殊的制作方法与产品结构,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sbs改性沥青。本发明主要用于提供一种sbs改性沥青,该sbs改性沥青为化学稳定型sbs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抗车辙性能,且其热稳定性更优于传统sbs改性沥青。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sbs改性沥青,包括以下基质沥青30份、改性剂10份、多聚磷酸1份、相容剂4份、稳定剂3份、辅料20份、高芳烃类有机溶剂17份、橡胶油10份、紫外线吸收剂5份;
所述辅料为聚乙烯醇酰胺纳、羟甲基纤维素钠复合物、聚氧乙烯醚、三聚磷酸钠和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所述基质沥青为直馏沥青和氧化沥青形成的混合沥青。
所述改性剂为sbs沥青改性剂、ret沥青改性剂和sbr沥青改性剂按照3:1:1比例混合后的混合产物,ret沥青改性剂能够提高基质沥青的疲劳寿命,改善其高温抗车辙、抗剥离、防止低温开裂的能力等,而且,ret沥青改性剂能够改善沥青的储存稳定性,有利于sbs改性沥青的大批量生产和重复加热使用;sbr沥青改性剂为乳胶状,可有效防止sbs沥青改性剂和ret沥青改性剂在存放过程中发成沉淀的现象,导致改性效果降低,从而节约成本的同时,加强改性剂的改性效果。
所述紫外吸收剂为2、4-二羟基二苯甲酮和受阻胺按照质量比为1:2比例混合后的混合产物。
sbs改性沥青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将改性剂制备成为片状或粉状,再将片状或粉状的改性剂溶解于高芳烃类有机溶剂内,搅拌使片状或粉状的改性剂充分溶解于高芳烃类有机溶剂内,得到混合改性液,通过将片状或粉状的改性剂溶解于高芳烃类有机溶剂内可使改性剂均匀分散于高芳烃类有机溶剂内,有效提高改性剂的作用力度,加强改性剂的流动性;
s2:将基质沥青放入容器内加热至180-200摄氏度之间,然后在密封的条件下依次加入辅料、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搅拌30分钟,得到混合物料,当基质沥青处于高温状态时为乳液状态,此时与相容剂混合进行搅拌可以迫使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在高温状态下迅速融入辅料和基质沥青中,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同时使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分布更加均匀,避免部分辅料和基质沥青反应不充分的现象,严重影响成品的质量;
s3:将s1中所得的混合改性液在密封的条件下加入混合物料内,并将温度控制在160-170摄氏度之间,搅拌30分钟,在开始搅拌至搅拌到15分钟过程中,容器处于密封状态,在搅拌至15分钟后打开容器,使容器处于开放状态,搅拌至30分钟,得到基础物料,且得到的基础物料为黏稠状,初始时的密封条件下加热搅拌,可使混合改性液内水分蒸发,与容器内形成大量水蒸气,从而加强容器内压强的作用,在容器内压强上升的情况下可使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剂充分融入基质沥青和辅料内,从而加快成品的生产,同时在搅拌后期使容器处于开放状态时,可使容器内压力瞬间下降,使基质沥青和辅料在高压和常压状态下迅速的转换,从而使基质沥青和辅料瞬间蓬松,进一步加快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剂融入基质沥青和辅料的速度,同时提高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剂在基质沥青和辅料中的分布均匀度;
s4:将s3中得到的基础物料放入剪切机内进行剪切,剪切过程中通过剪切机在基础物料中加入多聚磷酸得到半成品;通过采用多聚磷酸(ppa)、ret沥青改性剂、sbr沥青改性剂与sbs沥青改性剂进行复配作为改性成分,可以减少sbs沥青改性剂的用量,降低sbs改性沥青的生产成本,并且显著增加sbs改性沥青的稳定性,避免离析的出现;
s5:将s4中所得的半成品在200摄氏度的条件下搅拌50分钟,得到sbs改性沥青;通过剪切机的剪切过程中使多聚磷酸混合进入基础物料后得到半成品,再对半成品进行200摄氏度的条件下搅拌50分钟过程中可进一步使多聚磷酸和基础物料混合均匀,进一步保证所生产出sbs改性沥青的质量,从而间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所述剪切机包括机体和剪切棒;所述剪切棒转动安装在机体的下端,剪切棒的外壁中均匀固定安装有扩散环;所述扩散环的外表面弹性滑动连接有密封环,扩散环与螺旋槽连通;所述密封环的内部开设有漏液孔,且密封环内部的漏液孔与扩散环的漏液孔可以随着密封环的转动相互重叠;所述螺旋槽开设在剪切棒的内部,螺旋槽的外端孔径比内端小,螺旋槽的内端与分流槽连通;所述分流槽均匀开设在剪切棒的中部,分流槽之间设置为连通状态,分流槽内填充有多聚磷酸;当剪切机在对混合物料进行剪切时,即通过剪切棒的转动对混合物料进行剪切,当剪切棒开始转动时,由于动力作用会使得密封环的运动速度小于剪切棒本体,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形成差速,即密封环会发生小范围转动,使得两者之间的漏液孔相对,此时往剪切棒内部的分流槽内输入多聚磷酸,即可使得其通过螺旋槽进入至扩散环中并通过漏液孔进入至混合物料中,而因螺旋槽的外端孔径比内端小,即多聚磷酸在通过螺旋槽时会被加速,从而使得从漏液孔处喷出的多聚磷酸呈加速状态,可以均匀冲击到混合物料中,从而实现更好的混合效果,同时利用多聚磷酸质量较大的原因,可以使得多聚磷酸在混合物料中运动更加剧烈,可以极大地促进混合物料的剪切效果,使得沥青获得的改性效果大大提高。
所述分流槽的空腔大小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从大到小;当多聚磷酸在输送过程中,因分流槽的空腔大小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从大到小,即多聚磷酸在分流槽内流动时会逐渐处于加速状态,且最下端的加速效果越强,从而使得剪切棒越往下端的扩散槽扩散出的多聚磷酸加速度越快,并与螺旋槽相互配合使得最下端的多聚磷酸加速效果最强,因多聚磷酸的质量较大,即使得多聚磷酸在喷出时下端的加速度最大,可以有效提高多聚磷酸与混合物料的混合,同时可以使得下端的多聚磷酸时刻处于活跃状态,避免发生沉淀不利于混合的进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中通过采用多聚磷酸(ppa)和ret沥青改性剂与sbs沥青改性剂进行复配作为改性成分,可以减少sbs沥青改性剂的用量,降低sbs改性沥青的生产成本,并且显著增加sbs改性沥青的稳定性,避免离析的出现,同时sbr沥青改性剂为乳胶状,可有效防止sbs沥青改性剂和ret沥青改性剂在存放过程中发成沉淀的现象,导致改性效果降低,从而节约成本的同时,加强改性剂的改性效果。
2.本发明sbs改性沥青,通过化学改性剂能与基质沥青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共混,这样基质沥青与化学改性剂之间能形成稳定的化学键联接,改变沥青胶体结构,全面提升沥青的性能。
3.本发明采用的ppa在起到化学改性作用的同时也具有催化功能,具有良好的价格优势,不仅原材料价格较低,仅为sbs改性剂价格的一半,掺量也较小,一般不超过基质沥青质量的1.5%,远低于sbs改性剂,用ppa、ret沥青改性剂替代部分sbs沥青改性剂既能改善sbs改性沥青的性能,又能降低制备成本。
4.本发明中通过采用剪切机,通过剪切棒的转动对混合物料进行剪切,通过密封环的运动速度小于剪切棒本体,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形成差速,即密封环会发生小范围转动,使得两者之间的漏液孔相对,此时往剪切棒内部的分流槽内输入多聚磷酸,即可使得其通过螺旋槽进入至扩散环中并通过漏液孔进入至混合物料中,而因螺旋槽的外端孔径比内端小,即多聚磷酸在通过螺旋槽时会被加速,从而使得从漏液孔处喷出的多聚磷酸呈加速状态,可以均匀冲击到混合物料中,从而实现更好的混合效果,同时利用多聚磷酸质量较大的原因,可以使得多聚磷酸在混合物料中运动更加剧烈,可以极大地促进混合物料的剪切效果,使得沥青获得的改性效果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步骤图;
图2是本发明剪切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剪切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体1,剪切棒2,扩散环3,密封环4,螺旋槽5,漏液孔6,分流槽7。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3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sbs改性沥青进行如下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sbs改性沥青,包括以下各重量份的组分:
基质沥青30份、改性剂10份、多聚磷酸1份、相容剂4份、稳定剂3份、辅料20份、高芳烃类有机溶剂17份、橡胶油10份、紫外线吸收剂5份;
所述辅料为聚乙烯醇酰胺纳、羟甲基纤维素钠复合物、聚氧乙烯醚、三聚磷酸钠和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所述基质沥青为直馏沥青和氧化沥青形成的混合沥青。
所述改性剂为sbs沥青改性剂、ret沥青改性剂和sbr沥青改性剂按照3:1:1比例混合后的混合产物,ret沥青改性剂能够提高基质沥青的疲劳寿命,改善其高温抗车辙、抗剥离、防止低温开裂的能力等,而且,ret沥青改性剂能够改善沥青的储存稳定性,有利于sbs改性沥青的大批量生产和重复加热使用;sbr沥青改性剂为乳胶状,可有效防止sbs沥青改性剂和ret沥青改性剂在存放过程中发成沉淀的现象,导致改性效果降低,从而节约成本的同时,加强改性剂的改性效果。
所述紫外吸收剂为2、4-二羟基二苯甲酮和受阻胺按照质量比为1:2比例混合后的混合产物。
sbs改性沥青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将改性剂制备成为片状或粉状,再将片状或粉状的改性剂溶解于高芳烃类有机溶剂内,搅拌使片状或粉状的改性剂充分溶解于高芳烃类有机溶剂内,得到混合改性液,通过将片状或粉状的改性剂溶解于高芳烃类有机溶剂内可使改性剂均匀分散于高芳烃类有机溶剂内,有效提高改性剂的作用力度,加强改性剂的流动性;
s2:将基质沥青放入容器内加热至180-200摄氏度之间,然后在密封的条件下依次加入辅料、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搅拌30分钟,得到混合物料,当基质沥青处于高温状态时为乳液状态,此时与相容剂混合进行搅拌可以迫使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在高温状态下迅速融入辅料和基质沥青中,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同时使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分布更加均匀,避免部分辅料和基质沥青反应不充分的现象,严重影响成品的质量;
s3:将s1中所得的混合改性液在密封的条件下加入混合物料内,并将温度控制在160-170摄氏度之间,搅拌30分钟,在开始搅拌至搅拌到15分钟过程中,容器处于密封状态,在搅拌至15分钟后打开容器,使容器处于开放状态,搅拌至30分钟,得到基础物料,且得到的基础物料为黏稠状,初始时的密封条件下加热搅拌,可使混合改性液内水分蒸发,与容器内形成大量水蒸气,从而加强容器内压强的作用,在容器内压强上升的情况下可使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剂充分融入基质沥青和辅料内,从而加快成品的生产,同时在搅拌后期使容器处于开放状态时,可使容器内压力瞬间下降,使基质沥青和辅料在高压和常压状态下迅速的转换,从而使基质沥青和辅料瞬间蓬松,进一步加快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剂融入基质沥青和辅料的速度,同时提高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剂在基质沥青和辅料中的分布均匀度;
s4:将s3中得到的基础物料放入剪切机内进行剪切,剪切过程中通过剪切机在基础物料中加入多聚磷酸得到半成品;通过采用多聚磷酸(ppa)、ret沥青改性剂、sbr沥青改性剂与sbs沥青改性剂进行复配作为改性成分,可以减少sbs沥青改性剂的用量,降低sbs改性沥青的生产成本,并且显著增加sbs改性沥青的稳定性,避免离析的出现;
s5:将s4中所得的半成品在200摄氏度的条件下搅拌50分钟,得到sbs改性沥青;通过剪切机的剪切过程中使多聚磷酸混合进入基础物料后得到半成品,再对半成品进行200摄氏度的条件下搅拌50分钟过程中可进一步使多聚磷酸和基础物料混合均匀,进一步保证所生产出sbs改性沥青的质量,从而间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所述剪切机包括机体1和剪切棒2;所述剪切棒2转动安装在机体1的下端,剪切棒2的外壁中均匀固定安装有扩散环3;所述扩散环3的外表面弹性滑动连接有密封环4,扩散环3与螺旋槽5连通;所述密封环4的内部开设有漏液孔6,且密封环4内部的漏液孔6与扩散环3的漏液孔6可以随着密封环4的转动相互重叠;所述螺旋槽5开设在剪切棒2的内部,螺旋槽5的外端孔径比内端小,螺旋槽5的内端与分流槽7连通;所述分流槽7均匀开设在剪切棒2的中部,分流槽7之间设置为连通状态,分流槽7内填充有多聚磷酸;当剪切机在对混合物料进行剪切时,即通过剪切棒2的转动对混合物料进行剪切,当剪切棒2开始转动时,由于动力作用会使得密封环4的运动速度小于剪切棒2本体,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形成差速,即密封环4会发生小范围转动,使得两者之间的漏液孔6相对,此时往剪切棒2内部的分流槽7内输入多聚磷酸,即可使得其通过螺旋槽5进入至扩散环3中并通过漏液孔6进入至混合物料中,而因螺旋槽5的外端孔径比内端小,即多聚磷酸在通过螺旋槽5时会被加速,从而使得从漏液孔6处喷出的多聚磷酸呈加速状态,可以均匀冲击到混合物料中,从而实现更好的混合效果,同时利用多聚磷酸质量较大的原因,可以使得多聚磷酸在混合物料中运动更加剧烈,可以极大地促进混合物料的剪切效果,使得沥青获得的改性效果大大提高。
所述分流槽7的空腔大小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从大到小;当多聚磷酸在输送过程中,因分流槽7的空腔大小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从大到小,即多聚磷酸在分流槽7内流动时会逐渐处于加速状态,且最下端的加速效果越强,从而使得剪切棒2越往下端的扩散槽扩散出的多聚磷酸加速度越快,并与螺旋槽5相互配合使得最下端的多聚磷酸加速效果最强,因多聚磷酸的质量较大,即使得多聚磷酸在喷出时下端的加速度最大,可以有效提高多聚磷酸与混合物料的混合,同时可以使得下端的多聚磷酸时刻处于活跃状态,避免发生沉淀不利于混合的进行。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当剪切机在对混合物料进行剪切时,即通过剪切棒2的转动对混合物料进行剪切,当剪切棒2开始转动时,由于动力作用会使得密封环4的运动速度小于剪切棒2本体,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形成差速,即密封环4会发生小范围转动,使得两者之间的漏液孔6相对,此时往剪切棒2内部的分流槽7内输入多聚磷酸,即可使得其通过螺旋槽5进入至扩散环3中并通过漏液孔6进入至混合物料中,而因螺旋槽5的外端孔径比内端小,即多聚磷酸在通过螺旋槽5时会被加速,从而使得从漏液孔6处喷出的多聚磷酸呈加速状态,可以均匀冲击到混合物料中,从而实现更好的混合效果,同时利用多聚磷酸质量较大的原因,可以使得多聚磷酸在混合物料中运动更加剧烈,可以极大地促进混合物料的剪切效果,使得沥青获得的改性效果大大提高,当多聚磷酸在输送过程中,因分流槽7的空腔大小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从大到小,即多聚磷酸在分流槽7内流动时会逐渐处于加速状态,且最下端的加速效果越强,从而使得剪切棒2越往下端的扩散槽扩散出的多聚磷酸加速度越快,并与螺旋槽5相互配合使得最下端的多聚磷酸加速效果最强,因多聚磷酸的质量较大,即使得多聚磷酸在喷出时下端的加速度最大,可以有效提高多聚磷酸与混合物料的混合,同时可以使得下端的多聚磷酸时刻处于活跃状态,避免发生沉淀不利于混合的进行。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1.一种sbs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各重量份的组分:
基质沥青30份、改性剂10份、多聚磷酸1份、相容剂4份、稳定剂3份、辅料20份、高芳烃类有机溶剂17份、橡胶油10份、紫外线吸收剂5份;
所述辅料为聚乙烯醇酰胺纳、羟甲基纤维素钠复合物、聚氧乙烯醚、三聚磷酸钠和四硼酸钠的混合物;所述基质沥青为直馏沥青和氧化沥青形成的混合沥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bs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剂为sbs沥青改性剂、ret沥青改性剂和sbr沥青改性剂按照3:1:1比例混合后的混合产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bs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吸收剂为2、4-二羟基二苯甲酮和受阻胺按照质量比为1:2比例混合后的混合产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sbs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该sbs改性沥青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将改性剂制备成为片状或粉状,再将片状或粉状的改性剂溶解于高芳烃类有机溶剂内,搅拌使片状或粉状的改性剂充分溶解于高芳烃类有机溶剂内,得到混合改性液;
s2:将基质沥青放入容器内加热至180-200摄氏度之间,然后在密封的条件下依次加入辅料、橡胶油、相容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搅拌30分钟,得到混合物料;
s3:将s1中所得的混合改性液在密封的条件下加入s2得到的混合物料内,并将温度控制在160-170摄氏度之间,搅拌30分钟,在开始搅拌至搅拌到15分钟过程中,容器处于密封状态,在搅拌至15分钟后打开容器,使容器处于开放状态,搅拌至30分钟,得到基础物料,且得到的基础物料为黏稠状;
s4:将s3中得到的基础物料放入剪切机内进行剪切,剪切过程中通过剪切机在基础物料中加入多聚磷酸得到半成品;
s5:将s4中所得的半成品在200摄氏度的条件下搅拌50分钟,得到sbs改性沥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sbs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机包括机体(1)和剪切棒(2);所述剪切棒(2)转动安装在机体(1)的下端,剪切棒(2)的外壁中均匀固定安装有扩散环(3);所述扩散环(3)的外表面弹性滑动连接有密封环(4),扩散环(3)与螺旋槽(5)连通;所述密封环(4)的内部开设有漏液孔(6),且密封环(4)内部的漏液孔(6)与扩散环(3)的漏液孔(6)可以随着密封环(4)的转动相互重叠;所述螺旋槽(5)开设在剪切棒(2)的内部,螺旋槽(5)的外端孔径比内端小,螺旋槽(5)的内端与分流槽(7)连通;所述分流槽(7)均匀开设在剪切棒(2)的中部,分流槽(7)之间设置为连通状态,分流槽(7)内填充有多聚磷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sbs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槽(7)的空腔大小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从大到小。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