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将光波导收纳于连接器来制造光波导连接器的技术。
提出了一种具有平板状的光波导和pmt光连接器用套接管的pmt光连接器,所述pmt光连接器用套接管包括具有凹槽状的开口部的pmt主体部和pmt盖部(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在pmt主体部的开口部安装光波导,接着,从光波导的上部按压pmt盖部,然后粘接固定于pmt主体部,构成pmt光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77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若pmt主体部的开口部的宽度与pmt盖部的宽度相同,则pmt盖部的宽度方向端部与pmt主体部的自由端部(上端部)的内端相接触,因此,存在无法将pmt盖部嵌入pmt主体部的开口部这样的不良。
为了解决该不良,试行了如下方案,即,将pmt盖部的宽度设定为比pmt主体部的开口部的宽度稍小。这样的设定值在普通的设计中为99.3%±0.1%。但是,近年来尝试了通过机械的自动作业来实施上述的嵌入,而不是由操作者通过手动来实施上述的嵌入,在该情况下,若为pmt主体部的开口部的上述的宽度,则还是会发生上述的接触,因此,存在无法将pmt盖部嵌入pmt主体部的开口部这样的不良。
另一方面,若将pmt主体部的开口部的宽度设定为比pmt盖部的宽度小得多,则即使利用机械的自动作业,也不会发生上述的接触,因此,能够将pmt盖部嵌入pmt主体部的开口部。但是,存在光波导的芯配置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光波导的宽度方向端部未被pmt盖部按压,因此向上侧浮起。其结果是,存在光波导的端部处的芯的光连接精度下降这样的不良。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即,在能够可靠地将盖嵌入第1壁和第2壁之间的同时,光波导构件的光连接精度优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1)包括一种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中,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具有:光波导构件,其具有光波导;以及连接器,其收纳所述光波导构件,所述连接器具有:主体,其具有底壁以及第1壁和第2壁,该第1壁和第2壁从所述底壁向所述底壁的厚度方向一侧延伸并且彼此隔有间隔地相对;以及盖,在所述光波导构件收纳于所述连接器时,该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与所述底壁一起夹持所述光波导构件,所述盖在所述相对方向上的长度l1相对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彼此之间的相对长度l2之比(l1/l2)为0.80以上且0.99以下。
在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中,由于长度比(l1/l2)为0.99以下,因此,利用机械的自动作业也能够可靠地将盖嵌入第1壁和第2壁之间。
另一方面,在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中,由于长度比(l1/l2)为0.80以上,因此,光波导构件的相对长度的端部也能够由盖和底壁可靠地夹持。
因此,能够抑制光波导构件的端部的翘起,光波导构件的光连接精度优异。
本发明(2)包括(1)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中,在所述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时,在所述盖和所述第1壁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随着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1间隙的沿着所述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大,和/或
在所述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时,在所述盖和所述第2壁之间形成有第2间隙,随着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2间隙的沿着所述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大。
在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中,若向第1间隙和/或第2间隙填充粘接剂,由于这样的间隙随着靠近底壁而其沿着所述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大,因此,能够增大光波导构件的附近的粘接剂的填充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光波导构件粘接并固定于主体。
本发明(3)包括(1)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中,在所述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时,在所述盖和所述第1壁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随着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1间隙的沿着所述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小,和/或
在所述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时,在所述盖和所述第2壁之间形成有第2间隙,随着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2间隙的沿着所述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小。
在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中,第1间隙和/或第2间隙随着靠近底壁而其沿着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小,也就是说,随着远离底壁,沿着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大。因此,在第1间隙和/或第2间隙中,能够将远离底壁的那一侧的端缘的截面积设定为较大,其结果是,能够简单且可靠地从上述的端缘注入粘接剂。
本发明(4)包括(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中,在所述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时,所述第1壁具有与所述盖相对的第1相对面,所述第2壁具有与所述盖相对的第2相对面,所述盖具有与所述第1相对面相对的第3相对面和与所述第2相对面相对的第4相对面,所述第1相对面、所述第2相对面、所述第3相对面以及所述第4相对面中的至少1者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倾斜。
在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中,第1相对面、第2相对面、第3相对面以及第4相对面中的至少1个相对面相对于厚度方向倾斜,因此,若在彼此相对的第1相对面和第3相对面之间或者在彼此相对的第2相对面和第4相对面之间配置粘接剂,则与相对面不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粘接剂与1个相对面的粘接面积。因此,能够谋求连接器相对于光波导构件的更可靠的固定。
本发明(5)包括(4)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中,所述第1相对面和所述第3相对面随着向所述厚度方向一侧延伸而朝向所述相对方向外侧倾斜,所述第1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倾斜度x1比所述第3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倾斜度y1小,和/或
所述第2相对面和所述第4相对面随着向所述厚度方向一侧延伸而朝向所述相对方向外侧倾斜,所述第2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倾斜度x2比所述第4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倾斜度y2小。
在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中,第1相对面和第3相对面随着向厚度方向一侧延伸而朝向相对方向外侧倾斜,因此,能够在可靠地将盖配置于第1壁和第2壁之间的同时,增大第1相对面和第3相对面这二者与粘接剂的接触面积。并且,由于第1相对面的倾斜度x1比第3相对面的倾斜度y1小,因此,形成于它们之间的第1间隙的截面积随着朝向光波导构件去而变大。因此,能够增大光波导构件的附近的粘接剂的填充量。其结果是,能够将光波导构件更可靠地粘接并固定于主体。
第2相对面和第4相对面随着向厚度方向一侧延伸而朝向相对方向外侧倾斜,因此,能够在将盖可靠地配置于第1壁和第2壁之间的同时,增大第2相对面和第4相对面这二者与粘接剂的接触面积。并且,由于第2相对面的倾斜度x2比第4相对面的倾斜度y2小,因此,形成于它们之间的第2间隙的截面积随着朝向光波导构件去而变大。因此,能够增大光波导构件的附近的粘接剂的填充量。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将光波导构件粘接并固定于主体。
其结果是,能够在提高盖相对于主体的嵌入性的同时,利用粘接剂将光波导构件更可靠地粘接并固定于主体。
本发明(6)包括(5)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中,所述第1相对面和所述第2相对面随着向所述厚度方向一侧延伸而朝向所述相对方向外侧倾斜,所述第1壁具有与所述底壁的底面和所述第1相对面相连续并且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第1连续面,所述第2壁具有与所述底壁的底面和所述第2相对面相连续并且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第2连续面,所述第1连续面、所述第2连续面以及所述底面形成从所述第1相对面和所述第2相对面朝向所述厚度方向另一侧凹陷的凹部,在将所述光波导构件收纳于所述凹部时,所述第1连续面和所述第2连续面在所述相对方向上与所述光波导构件相对。
根据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能够以第1连续面和第2连续面在相对方向上与光波导构件相对的方式将光波导构件收纳并嵌入凹部。因此,能够在预先将光波导构件嵌入主体的状态下利用盖和底壁夹持光波导构件。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光波导构件固定于连接器。
本发明(7)包括一种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具有:第1工序,在该工序中,将(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中的所述光波导构件收纳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第2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所述盖和所述底壁夹持所述光波导构件;以及第3工序,在该工序中,将粘接剂向形成于所述盖和所述第1壁之间的第1间隙和/或形成于所述盖和所述第2壁之间的第2间隙注入。
在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将粘接剂向形成于盖和第1壁之间的第1间隙和/或形成于盖和第2壁之间的第2间隙注入,因此,能够将光波导构件可靠地粘接于连接器。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中,能够将盖可靠地嵌入第1壁和第2壁之间,光波导构件的光连接精度优异。
在本发明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中,能够将光波导构件可靠地粘接于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表示从图1所示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制造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a和图3b为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工序图,图3a表示沿着图1的c-c剖切线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的剖视图,图3b表示沿着图2的c-c剖切线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a和图4b是图1所示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工序图,图4a表示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的侧剖视图,图4b表示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5a和图5b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工序图,图5a表示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的剖视图,图5b表示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表示图5a所示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a和图7b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工序图,图7a表示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的剖视图,图7b表示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a和图9b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工序图,图9a表示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的剖视图,图9b表示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0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变形例的主剖视图。
图11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变形例的主剖视图。
图12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变形例的主剖视图。
图13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变形例的主剖视图。
图14表示本发明的比较例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3a和图3b中,纸面上下方向为上下方向(厚度方向的一个例子,第1方向)。纸面上侧为上侧(厚度方向一侧,第1方向一侧),纸面下侧为下侧(厚度方向另一侧,第1方向另一侧)。
在图3a和图3b的比d线靠左侧的部分和比e线靠右侧的部分中,纸面左右方向为左右方向(作为相对方向的一个例子的宽度方向,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纸面左侧为左侧(宽度方向一侧,第2方向一侧),纸面右侧为右侧(宽度方向另一侧,第2方向另一侧)。
在图3a和图3b的d线与e线之间的部分中,纸面左右方向为前后方向(与厚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纸面右侧为前侧(第3方向一侧),纸面左侧为后侧(第3方向另一侧)。
具体而言,方向以各图的方向箭头为准。
并不意味着根据该方向的定义对制造和使用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1和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14(后述)时的方向进行限定。
如图1~图3a所示,该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套件1是用于将作为光波导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光电混载基板2收纳于连接器3来制造作为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一个例子的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14的套件。具体而言,连接器套件1具有彼此独立的光电混载基板2和连接器3。
此外,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套件1不是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14的完成品,而是零件组,光电混载基板2和连接器3成套售卖。
在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将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套件1简称为连接器套件1。
光电混载基板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另外,光电混载基板2具有例如挠性(柔性或者塑性)。如图3b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光电混载基板2朝向上侧依次具有电路基板4和光波导5。
电路基板4形成光电混载基板2的下表面。电路基板4朝向下侧依次具有基底绝缘层7、导体层8以及覆盖绝缘层9。另外,根据需要,电路基板4具有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金属支承层(未图示)。
基底绝缘层7具有大致板形状,该大致板形状具有与电路基板4相同的俯视形状。作为基底绝缘层7的材料,能够举出例如聚酰亚胺等树脂。
导体层8沿左右方向隔有间隔地并列配置有多个。作为导体层8的材料,能够举出例如铜等导体。
覆盖绝缘层9是覆盖并保护导体层8的保护层。覆盖绝缘层9的材料与基底绝缘层7的材料相同。覆盖绝缘层9具有大致板形状,该大致板形状具有与电路基板4相同的俯视形状。
电路基板4的厚度例如为10μm以上,优选为15μm以上,另外,例如为30μm以下,优选为20μm以下。
光波导5形成光电混载基板2的上表面。光波导5位于电路基板4之上。光波导5为条带型光波导,具体而言,朝向上侧依次具有下包层10、芯层11以及上包层12。
下包层10具有大致板形状,该大致板形状具有与光波导5相同的俯视形状。下包层10设于基底绝缘层7的上表面。
芯层11设于下包层10的上表面。芯层11沿宽度方向彼此隔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另外,该芯层11也设于光波导5的左右两端部。多个芯层11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形状。此外,芯层11在其后端部具有镜面(未图示)。
上包层12以覆盖芯层11的方式设于下包层10的上表面。上包层12具有大致板形状,该大致板形状具有与下包层10相同的俯视形状。
作为下包层10、芯层11以及上包层12的材料,能够举出例如环氧树脂等透明性树脂。芯层11的折射率比下包层10和上包层12的折射率高。
光波导5的厚度例如为10μm以上,优选为50μm以上,另外,例如为1000μm以下,优选为200μm以下。
光电混载基板2的厚度例如为15μm以上,优选为55μm以上,另外,例如为1050μm以下,优选为220μm以下。
如图1、图4a以及图4b所示,光电混载基板2的前端部被设为收纳部6,该收纳部6被收纳于连接器3。
收纳部6包括左右两侧面向左右两外侧突出的两个基板突出部13。两个基板突出部13分别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收纳部6不具有导体层8和芯层11,而是具有覆盖绝缘层9、基底绝缘层7、下包层10以及上包层12。
在连接器3中,除接下来要说明的尺寸之外的基本结构与例如符合jpca规格(pmt光连接器的详细规格,jpca-pe03-01-07s-2006,社团法人日本电子回路工业会)的pmt光连接器相同。
连接器3具有彼此独立的主体15和盖16。
如图1和图3a所示,主体15具有在主剖视时呈朝向上侧敞开的日文假名コ字的形状。主体15一体地具有底壁17、第1壁18以及第2壁19。
底壁17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底壁17具有底面20。底面20为上表面,具有朝向上侧的平坦面。
第1壁18和第2壁19从底壁17的左右两端缘向上侧延伸,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有间隔地相对。第1壁18和第2壁19各自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
第1壁18具有与底面20的左端缘相连续的第1内侧面21。第1内侧面21具有朝向右侧(相对方向内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坦面。第1内侧面21在俯视时呈大致直线形状。另外,第1内侧面21具有与底面20的左端缘以直角相连续的笔直面。也就是说,第1内侧面21与底面20所成的角度θ1为直角。另外,第1内侧面21连续地具有第1下部26和第1上部27。如图3b所示,第1上部27是在盖16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时,与盖16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第1相对面的一个例子,另外,第1下部26是与底壁17的底面20和第1上部27这两者相连续(将它们连结在一起)并与光电混载基板2相对的第1连续面的一个例子。
此外,如图3a所示,在盖16未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时,第1下部26和第1上部27未明确地区别开,它们的边界也不存在。并且,如图2所示,第1内侧面21具有其前后方向中央部朝向左侧(相对方向内侧)凹入的第1凹部22。第1凹部22具有朝向右侧敞开的、大致u字(日文假名コ字)形状。第1凹部22连续地具有沿前后方向隔有间隔地相对配置的第1凹前面42和第1凹后面43以及将该第1凹前面42的左端缘和第1凹后面43的左端缘连结起来的第1左面44。
第2壁19具有与底面20的右端缘相连续的第2内侧面23。第2内侧面23具有朝向左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坦面。第2内侧面23在俯视时呈大致直线形状。另外,如图3a所示,第2内侧面23具有与底面20的右端缘以直角连续的笔直面。也就是说,第2内侧面23和底面20所成的角度θ2为直角。另外,第2内侧面23具有第2下部28和第2上部29。如图3b所示,第2上部29是在盖16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时,与盖16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第2相对面的一个例子,另外,第2下部28是与底壁17的底面20和第2上部29这两者相连续(将它们连结在一起)并与光电混载基板2相对的第2连续面的一个例子。
如图3a所示,在盖16未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时,第2下部28和第2上部29未明确地区别开,它们的边界也不存在。并且,如图2所示,第2内侧面23具有其前后方向中央部朝向右侧凹入的第2凹部24。第2凹部24具有朝向左侧敞开的、大致字母u字(日文假名コ字)形状。第2凹部24连续地具有沿前后方向隔有间隔地相对配置的第2凹前面46和第2凹后面47以及将该第2凹前面46的右端缘和第2凹后面47的右端缘连结起来的第2右面48。
第1内侧面21和第2内侧面23的上下方向长度例如相同,具体为能够收纳光电混载基板2和盖16的长度,更具体而言,与光电混载基板2的上下方向长度(厚度)和盖16的上下方向长度(厚度)的总和大致相同。
如图1~图3a所示,盖16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另外,盖16具有比第1壁18和第2壁19彼此之间的相对长度l2稍小的尺寸(l1,之后详述)。盖16一体地具有第1盖侧面31、第2盖侧面32以及盖下表面33。
第1盖侧面31和第2盖侧面3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并具有彼此平行的部分。具体而言,第1盖侧面31和第2盖侧面32具有与上述的第1内侧面21和第2内侧面23相对应的形状。
如图3b所示,第1盖侧面31为在盖16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时,与第1上部27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第3相对面的一个例子。如图3a所示,第1盖侧面31和盖下表面33所成的角度θ3为直角。另外,如图2所示,第1盖侧面31具有其前后方向中央部朝向左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35。第1突出部35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具体而言,第1突出部35具有与第1凹部22相对应的形状,详细而言,具有相对于第1凹部22而言较小的相似形状。第1突出部35连续地具有沿前后方向隔有间隔地相对配置的第1突出前面52和第1突出后面53以及将该第1突出前面52的左端缘和第1突出后面53的左端缘连结起来的第1突出左面54。
如图3b所示,第2盖侧面32为在盖16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时,与第2上部29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第4相对面的一个例子。如图3a所示,第2盖侧面32和盖下表面33所成的角度θ4为直角。如图2所示,第2盖侧面32具有其前后方向中央部朝向右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36。第2突出部36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具体而言,第2突出部36具有与第2凹部23相对应的形状,详细而言,具有相对于第2凹部23而言较小的相似形状。另外,在沿左右方向投影时,第2突出部36与第1突出部35重叠。第2突出部36连续地具有沿前后方向隔有间隔地相对配置的第2突出前面56和第2突出后面57以及将该第2突出前面56的右端缘和第2突出后面57的右端缘连结起来的第2突出右面58。
如图3a所示,盖下表面33将第2盖侧面31的下端缘和第2盖侧面32的下端缘连结起来。盖下表面33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并朝向下侧的平坦面。
连接器3例如为硬质,具体而言,像后述那样,具有如下的刚性,即,能够将盖16相对于光电混载基板2按压,且即使主体15被盖16按压,也能够抑制变形。
作为连接器3的材料,若能够高精度地成形为上述的主体15和盖16的形状,并且具有能够耐按压的机械强度,并且与粘接剂30(后述)的接合性(亲和性)优异,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举出例如树脂、金属,优选为树脂,更优选为硬质的树脂。
(连接器的尺寸)
如图2和图3a所示,盖16的除了前后方向中央部之外的部分的左右方向长度(宽度)l1相对于第1壁18和第2壁19彼此之间的除了前后方向中央部之外的部分的相对长度(开口宽度)(左右方向长度)l2的长度比(l1/l2)为0.80以上,优选为0.82以上,更优选为0.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86以上,还进一步优选为0.90以上,还进一步优选为0.92以上,还进一步优选为0.9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96以上。另外,上述的长度比(l1/l2)为0.99以下,优选为0.98以下,更优选为0.97以下。
若长度比(l1/l2)低于上述的下限,则在利用盖16和底壁17夹持光电混载基板2的第2工序(后述)中,无法可靠地夹持光电混载基板2的左右两端部。因此,如图14所示,光电混载基板2的左右两端部向上侧偏移(翘起),因此,配置于光电混载基板2的左右两端部的芯层11的光连接精度下降。
另一方面,若长度比(l1/l2)超过上述的上限,则无法可靠地实施将光电混载基板2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的第1工序(后述)。尤其在由机械所进行的自动作业中,无法实施将光电混载基板2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的第1工序的情形较为显著。
关于盖16的左右方向长度l1,在除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之外的部分中全部相同。另外,关于第1壁18和第2壁19彼此之间的左右方向长度l2,在除了前后方向中央部之外的部分中全部相同。因而,盖16的左右方向长度l1与第1壁18和第2壁19彼此之间的左右方向长度l2被调整为,在除了前后方向中央部之外的部分的任意部位中,都满足上述的长度比(l1/l2)的范围。例如盖16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长度l1相对于第1壁18和第2壁19彼此之间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长度l2之比处于上述的范围内(0.80以上且0.99以下)。这在连接器3的后端部也同样。
另外,盖16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左右方向长度(与第1突出部35和第2突出部36相对应的盖16的宽度)l3相对于第1壁18和第2壁19彼此之间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相对长度(与第1凹部22和第2凹部24相对应的开口宽度)l4的长度比(l3/l4)例如与上述的长度比(l1/l2)大致相同(l3/l4≈l1/l2)。
第1突出部35的前后方向长度l5(第1突出前面52和第1突出后面53的相对长度l5)相对于第1凹部22的前后方向长度l6(第1凹前面42和第1凹后面43彼此之间的相对长度l6)的长度比(l5/l6)例如与上述的长度比(l1/l2)大致相同(l5/l6≈l1/l2)。
第2突出部36的前后方向长度l7(第2突出前面56和第2突出后面57的相对长度l7)相对于第2凹部24的前后方向长度l8(第2凹前面46和第2凹后面47彼此之间的相对长度l8)的长度比(l7/l8)例如与上述的长度比(l1/l2)大致相同(l7/l8≈l1/l2)。
(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使用连接器套件1来制造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14的方法。
在制造连接器套件1时,首先准备上述的光电混载基板2和上述的连接器3。此外,如图3a和图4a所示,在制造方法和材料的关系上,对于光电混载基板2容许应变(挠曲、翘曲等)等变形。上述的应变包括例如在侧面剖视时呈大致波形的形状(参照图4a)和在主剖视时呈大致弯曲的形状(参照图3a)等变形。此外,例如图3a所示那样,上述的弯曲形状包括随着朝向左右两外侧去而向下侧弯曲的形状(中央部比左右两端部翘起的形状)。
接着,将光电混载基板2收纳于连接器3的主体15。具体而言,将光电混载基板2的收纳部6收纳(配置)于主体15的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第1工序)。
第1工序通过例如机械的自动作业或操作者的手动操作来实施。从制造效率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第1工序通过机械的自动作业来实施。
第2工序以后的工序也采用与第1工序同样的实施方式。
在第1工序中,首先,在电路基板4朝下且光波导5朝上的状态下,将光电混载基板2载置于主体15的底壁17。此外,也可以是,光电混载基板2基于上述的变形,其左右两端部的下端与底壁17的底面20相接触,另一方面,左右方向中央部还与底面20隔有间隔(翘起)。另外,使两个基板突出部13分别嵌入第1凹部22和第2凹部24。
如图2、图3b以及图4b所示,然后,将盖16配置于主体15的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第2工序)。
在第2工序中,使盖16相对于光电混载基板2下降,嵌入第1内侧面21和第2内侧面23之间。
同时,将盖16的盖下表面33相对于光电混载基板2按压。由此,由盖16和底壁17将光电混载基板2在上下方向上夹持。由此,光电混载基板2相对于主体15定位。
于是,收纳部6中的光电混载基板2(覆盖绝缘层9)的下表面整个面与底壁17的底面20整个面相接触(面接触)。因此,收纳部6成为沿面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
光电混载基板2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主体15的第1下部26和第2下部28在左右方向上相对。
另一方面,盖16中的第1盖侧面31和第2盖侧面32分别与主体15中的第1上部27和第2上部29在左右方向上相对。
在第1盖侧面31和第1上部27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37。并且,在第2盖侧面32和第2上部29之间形成有第2间隙38。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为基于上述的长度比(l1/l2)(以及l3/l4)为0.80以上且0.99以下所存在的微小空间(游隙或者剩余空间)。
第1间隙37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具有与第1内侧面21和第1盖侧面31相对应的俯视形状。第1间隙37具有从光电混载基板2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的、在主剖视时呈大致直线狭缝的形状。另外,第1间隙37也形成于第1凹部22和第1突出部35之间,因此,第1间隙37在俯视时,具有朝向右侧敞开的大致帽子形状。这样的第1间隙37基于上述的长度比(l3/l4,以及l5/l6)形成。
第2间隙38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具有与第2内侧面23和第2盖侧面32相对应的俯视形状。第2间隙38具有从光电混载基板2的上表面向上侧延伸的、在主剖视时呈大致直线狭缝的形状。另外,第2间隙38也形成于第2凹部24和第2突出部36之间,因此,第2间隙38在俯视时,具有朝向左侧敞开的大致帽子形状。这样的第2间隙38基于上述的长度比(l3/l4,以及l7/l8)形成。
如图3b的假想线所示,然后,将粘接剂30向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注入(第3工序)。
粘接剂30例如为液状或半固形状。从获得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中的优异的流动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液状。另外,粘接剂30能够举出例如固化型、压敏粘接型,从获得优异的流动性(未固化时的优异的流动性)、较高的粘接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地举出固化型。
具体而言,从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各自的上端部注入粘接剂30。于是,粘接剂30在第1间隙37中,从其上端部向下端部流动,接着,到达光电混载基板2的左端部,向盖16的盖下表面33和光电混载基板2的上表面之间扩展,并且,一边绕过光电混载基板2的左端部(未图示)一边向底壁17的底面20和光电混载基板2的下表面之间扩展。另外,粘接剂30在第2间隙38中,从其上端部向下端部流动,接着,到达光电混载基板2的右端部,向盖16的盖下表面33和光电混载基板2的上表面之间扩展,并且,一边绕过光电混载基板2的右端部(未图示)一边向底壁17的底面20和光电混载基板2的下表面之间扩展。
然后,若粘接剂30为固化型,则使该粘接剂30固化。
光电混载基板2利用粘接剂30粘接并固定于主体15和盖16(连接器3)。
由此,制造出具有光电混载基板2和收纳该光电混载基板2的连接器3的、在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填充有粘接剂30的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14。
然后,将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14的芯层11光连接于其他光波导、光缆等光学构件(未图示)。
并且,在该连接器套件1中,由于上述的长度比(l1/l2)为0.99以下,因此,尤其是利用机械的自动作业也能够可靠地将盖16向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嵌入。
另一方面,若上述的长度比(l1/l2)小于0.90,则如图14所示,在第2工序中,光电混载基板2的左右两端部未被盖16按压,也就是说,该光电混载基板2无法由盖16和底壁17夹持。因此,光电混载基板2的左右两端部的芯层11向上侧偏移(翘起),因此,光电混载基板2的芯层11的光连接精度下降。
另一方面,在该连接器套件1中,由于上述的长度比(l1/l2)为0.80以上,因此,光电混载基板2的左右两端部也能够可靠地由盖16和底壁17夹持。因此,能够抑制光电混载基板2的左右两端部的翘起,能够抑制上述的芯层11的偏移,因此,光电混载基板2的光连接精度优异。
另外,在连接器套件1的制造方法中,在第3工序中,由于将粘接剂30向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注入,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光电混载基板2粘接并固定于连接器3。
(变形例)
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和工序,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变形例除了特殊记载之外,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光电混载基板2具有基板突出部13,但是,例如也能够不具有基板突出部13地构成光电混载基板2,不过该情形未图示。并且,也能够以主体15不具有第1凹部22和第2凹部24且盖16不具有第1突出部35和第2突出部36的方式构成连接器套件1。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2工序中,形成有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但是,也能够以形成有第1间隙37但未形成有第2间隙38的方式来实施第2工序,不过该情形未图示。另外,上述情形也可以反过来。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依次实施第1工序和第2工序,但是,例如也能够同时实施第1工序和第2工序,不过该情形未图示。根据该方法,能够使被容许变形的光电混载基板2与底壁17一起经过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接着,一边利用盖16和底壁17夹持该光电混载基板2,一边将光电混载基板2向底壁17的底面20按压。
另外,第1内侧面21除了具有第1下部26和第1上部27之外,还能够具有第1上端部(未图示),该第1上端部从第1上部27的上端缘向上侧延伸,在盖16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时,不与盖16的第1盖侧面31相对,不过该情形未图示。另外,第2内侧面23除了具有第2下部28和第2上部29之外,还能够具有第2上端部(未图示),该第2上端部从第2上部29的上端缘向上侧延伸,在盖16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时,不与盖16的第2盖侧面32相对。
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光波导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光电混载基板2,但例如也能够不具有电路基板4而仅具有光波导5,不过该情形未图示。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和工序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第2实施方式除了特别记载之外,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5b的两个放大图中,为了明确地示出第1内侧面21和第1盖侧面31的相对配置以及第2内侧面23和第2盖侧面32的相对配置,省略粘接剂30,未实施阴影处理。
如图5a~图6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面21、第2内侧面23、第1盖侧面31以及第2盖侧面32均相对于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倾斜。
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第1内侧面21和第2内侧面23随着从底面20的左右两端缘向上侧延伸而朝向左右两外侧倾斜。也就是说,第1内侧面21随着朝向上侧去而朝向左侧倾斜。另外,第2内侧面23随着朝向上侧去而朝向右侧倾斜。因而,第1内侧面21和第2内侧面23都面向上侧。此外,第1内侧面21相对于厚度方向(具体而言,与底壁17的底面20的面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倾斜度x1和第2内侧面23相对于厚度方向的倾斜度x2例如相同。倾斜度x1和倾斜度x2的详细说明见后述。
第1盖侧面31和第2盖侧面32随着从盖下表面33的左右两端缘向上侧延伸而朝向左右两外侧倾斜。也就是说,第1盖侧面31随着朝向上侧去而朝向左侧倾斜。另外,第2盖侧面32随着朝向上侧去而朝向右侧倾斜。因而,第1盖侧面31和第2盖侧面32都面向下侧。此外,第1盖侧面31相对于厚度方向(具体而言,与盖16的盖下表面33的面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倾斜度y1与第2盖侧面32相对于厚度方向的倾斜度y2相同。接下来对倾斜度y1和倾斜度y2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面21的倾斜度x1比第1盖侧面31的倾斜度y1小(参照图5b的左侧的放大图)。且第2内侧面23的倾斜度x2比第2盖侧面32的倾斜度s2小(参照图5b的右侧的放大图)。
具体而言,倾斜度x1相对于倾斜度y1之比(x1/y1)例如小于1,优选为0.99以下,更优选为0.90以下,另外,例如为0.5以上。另外,从倾斜度y1减去倾斜度x1得到的值(差,y1-x1)例如超过0度,优选为0.1度以上,更优选为1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度以上,尤其优选为10度以上,另外,例如为45度以下。
具体而言,倾斜度x1例如超过0度,优选为0.2度以上,更优选为1度以上,另外,例如为40度以下,优选为10度以下。倾斜度y1例如超过0度,优选为0.5度以上,更优选为2度以上,另外,例如为45度以下,优选为15度以下。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倾斜度x1是从第1内侧面21和底面20所成的角度θ1减去直角得到的角度(θ1-90度)。第2实施方式的倾斜度y1是从第1盖侧面31和盖下表面33所成的角度θ3减去直角得到的角度(θ3-90度)。角度θ1和角度θ3都为钝角。
另外,倾斜度x2相对于倾斜度y2之比(x2/y2)与上述的比(x1/y1)相同。倾斜度x2和倾斜度y2的具体的范围与上述相同。第2实施方式的倾斜度x2为从第2内侧面23和底面20所成的角度θ2减去直角得到的角度(θ2-90度)。第2实施方式的倾斜度y2为从第2盖侧面32和盖下表面33所成的角度θ4减去直角得到的角度(θ4-90度)。角度θ2和角度θ4都为钝角。
不过,上述的长度比(l1/l2)只要在厚度方向上的任意一点处于上述的范围内即可,例如在厚度方向中央部、下端部以及上端部的任一处均满足上述的长度比(l1/l2),优选为在厚度方向中央部满足上述的长度比(l1/l2)。
此外,参照图6所示,第1凹部22的第1凹前面42、第1凹后面43以及第1左面44均具有上述的倾斜度x1。另外,第1突出部35的第1突出前面52、第1突出后面53以及第1突出左面54均具有上述的倾斜度y1。并且,第1凹部22的倾斜度x1和第1突出部35的倾斜度y1也处于上述的范围内。
另外,第2凹部24的第2凹前面46、第2凹后面47以及第2右面48均具有上述的倾斜度x2。第2突出部36的第2突出前面56、第2突出后面57以及第2突出右面58均具有上述的倾斜度y2。并且,第2凹部24的倾斜度x2和第2突出部36的倾斜度y2也处于上述的范围内。
另外,如图5a~图6所示,第1壁18具有孔41。孔41是沿左右方向贯通第1壁18的贯通孔。孔41的右端缘与第1内侧面21的第1上部27相连续。
如图5b所示,在第2工序中形成的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都随着靠近底壁17而沿着左右方向的截面积变大。也就是说,分隔出第1间隙37的第1盖侧面31和第1上部27具有在主剖视时随着朝向上侧去而这二者彼此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长度变小的锥形形状,分隔出第2间隙38的第2盖侧面32和第2上部29具有在主剖视时随着朝向上侧去而这二者彼此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长度变小的锥形形状。
如图5b的箭头所示,在第3工序中,将粘接剂30经由孔41向第1间隙37注入。
然后,参照图3b的放大图所示,粘接剂30经由盖16和光电混载基板2之间以及光电混载基板2和底壁17之间,向第2间隙38流入。由此,粘接剂30填充于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这两者。
并且,在该连接器套件1中,若从孔41向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填充粘接剂30,则由于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随着靠近底壁17而沿着左右方向的截面积变大,因此,能够增大光电混载基板2的附近的粘接剂30的填充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光电混载基板2粘接并固定于主体15。
另外,在该连接器套件1中,第1内侧面21、第2内侧面23、第1盖侧面31以及第2盖侧面32均相对于厚度方向倾斜。因此,在彼此相对的第1内侧面21和第2盖侧面32之间以及彼此相对的第2内侧面23和第2盖侧面32之间配置粘接剂30,从而与上述的面为笔直面(未倾斜的面)的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3a和图3b)相比,能够增大粘接剂30与第1内侧面21、第2内侧面23、第1盖侧面31以及第2盖侧面32各自的面的粘接面积。因此,能够提高粘接剂30的粘接力。其结果是,能够谋求连接器3相对于光电混载基板2的更可靠的固定。
另外,在该连接器套件1中,由于第1内侧面21和第1盖侧面31随着向上侧延伸而朝向左侧倾斜,因此,能够在可靠地将盖16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的同时,增大第1内侧面21和第1盖16侧面31与粘接剂30的接触面积。并且,由于第1内侧面21的倾斜度x1比第1盖16侧面31的倾斜度y1小,因此,形成于它们之间的第1间隙37的沿着左右方向的截面积朝向光电混载基板2去而变大。因此,能够提高粘接剂30的粘接力。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将光电混载基板2粘接并固定于主体15。
并且,由于第2内侧面23和第2盖16侧面32随着向上侧延伸而朝向右侧倾斜,因此,能够在可靠地将盖16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的同时,增大第2内侧面23和第2盖16侧面32与粘接剂30的接触面积。并且,由于第2内侧面23的倾斜度x2比第2盖16侧面32的倾斜度y2小,因此,形成于它们之间的第2间隙38的沿着左右方向的截面积朝向光电混载基板2去而变大。因此,能够提高粘接剂30的粘接力。其结果是,能够将光电混载基板2更可靠地粘接并固定于主体15。
其结果是,能够在提高盖相对于主体15的嵌入性的同时,利用粘接剂30更可靠地将光电混载基板2粘接并固定于主体15。
(变形例)
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和工序,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变形例除了特殊记载之外,能够起到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孔41也能够设于第1壁18和第2壁19这两者,不过该情形未图示。
另外,也能够不设置孔41地构成第1壁18和第2壁19。
可以是,第1间隙37像第2实施方式那样随着靠近底壁17而截面积变大,另一方面,第2间隙38像第1实施方式那样由彼此平行且沿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的笔直面即第2内侧面23和第2盖侧面32形成,不过该情形未图示。另外,上述情形也可以反过来。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和工序,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第3实施方式除了特殊记载之外,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1下部26、第2下部28以及底面20形成第3凹部45,该第3凹部45为从第1上部27和第2上部29朝向下侧凹陷的凹部。
第3凹部45具有能够收纳光电混载基板2的形状,具体而言,具有朝向下侧被切割为在主剖视时呈大致矩形的形状。第1下部26和第1上部27均为从底面20的左右两端缘向上侧笔直地延伸的笔直面。
具体而言,第1下部26和第2下部28各自与底面20所成的角度θ1和角度θ2分别为直角,另外,第1下部26和第2下部28平行。另外,第3凹部45的深度(第1下部26和第1上部27的上下方向长度)与光电混载基板2的厚度大致相同。
此外,第1下部26和第1上部27形成折曲面(不是平齐),在它们的边界形成有向右侧伸出的第1棱线59。另外,第2下部28和第2上部29形成折曲面,在它们的边界形成有向左侧伸出的第2棱线60。
在第1工序中,将光电混载基板2嵌入第3凹部45。这时,第1下部26和第2下部28与光电混载基板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
在第2工序中,利用盖16和底壁17夹持第3凹部45内的光电混载基板2。
并且,在该连接器套件1中,在第1工序中,以第1下部26(第1连续面的一个例子)和第2下部28(第2连续面的一个例子)在左右方向上与光电混载基板2相对的方式,将光电混载基板2收纳并嵌入第3凹部45。
因此,在预先将光电混载基板2嵌入主体15的状态下,在第2工序中,能够利用盖16和底壁17夹持光电混载基板2。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光电混载基板2固定于连接器3。
(变形例)
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和工序,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变形例除了特殊记载之外,能够起到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8的两个放大图中,为了明确地示出第1内侧面21和第1盖侧面31的相对配置以及第2内侧面23和第2盖侧面32的相对配置,省略粘接剂30,未实施阴影处理。
如图8所示,第1上部27和第2上部29均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笔直面。也就是说,第1内侧面21和第2内侧面23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笔直面。角度θ1和角度θ2均为直角。
(第4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和工序,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第4实施方式除了特殊记载之外,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1内侧面21的倾斜度x1比第1盖侧面31的倾斜度y1大。另外,第2内侧面23的倾斜度x2比第2盖侧面32的倾斜度y2大。
具体而言,倾斜度x1相对于倾斜度y1之比(x1/y1)例如超过1,优选为1.01以上,更优选为1.1以上,另外,例如为1.5以下。另外,从倾斜度x1减去倾斜度y1得到的值(差,x1-y1)例如超过0度,优选为0.1度以上,更优选为1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度以上,尤其优选为10度以上,另外,例如为45度以下。
具体而言,倾斜度x1例如超过0度,优选为0.5度以上,更优选为2度以上,另外,例如为45度以下,优选为15度以下。倾斜度y1例如超过0度,优选为0.2度以上,更优选为1度以上,另外,例如为40度以下,优选为10度以下。
另外,倾斜度x2相对于倾斜度y2之比(x2/y2)与上述的比(x1/y1)相同。倾斜度x2和倾斜度y2的具体的范围与上述相同。
在第2工序中,当将盖16配置于第1内侧面21和第2内侧面23之间时,形成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
在第2工序中形成的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均随着靠近底壁17而沿着左右方向的截面积变小。也就是说,分隔出第1间隙37的第1盖侧面31和第1上部27具有在主剖视时随着朝向上侧去而这二者彼此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长度变大的锥形形状,分隔出第2间隙38的第2盖侧面32和第2上部29具有在主剖视时随着朝向上侧去而这二者彼此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长度变大的锥形形状。
并且,在该连接器套件1中,在第2工序中,能够将第1间隙37和第2间隙38各自的上端缘的截面积设定为较大,其结果是,如图9b的假想线所示,能够简单且可靠地从上述的上端缘注入粘接剂30。
(变形例)
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和工序,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变形例除了特殊记载之外,能够起到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10~图13各图中的两个放大图中,为了明确地示出第1内侧面21和第1盖侧面31的相对配置以及第2内侧面23和第2盖侧面32的相对配置,省略粘接剂30,未实施阴影处理。
如图10所示,第1盖侧面31和第2盖侧面32各自为从盖下表面33的左右两端缘分别朝向上侧笔直地延伸的笔直面。第1盖侧面31和盖下表面33所成的角度θ3为直角,第2盖侧面32和盖下表面33所成的角度θ4为直角。第1盖侧面31和第2盖侧面32平行。
如图11所示,第1内侧面21和第2内侧面23各自为从底面20的左右两端缘分别朝向上侧笔直地延伸的笔直面。
另一方面,第1盖侧面31和第2盖侧面32随着朝向上侧去而在面方向上向内侧倾斜。具体而言,第1盖侧面31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右侧倾斜。第2盖侧面32随着朝向上侧去而向左侧倾斜。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第1盖侧面31的倾斜度y1为从直角减去角度θ3得到的值(90度-θ3)。角度θ3为锐角。第2盖侧面32的倾斜度y2为从直角减去角度θ4得到的值(90度-θ4)。角度θ4为锐角。
如图12所示,第1内侧面21的倾斜方向与第1盖侧面31的倾斜方向也可以不同。在该情况下,角度θ1和角度θ2均为钝角,但角度θ3和角度θ4均为锐角。
如图13所示,也可以是,第1内侧面21的倾斜度x1和第1盖侧面31的倾斜度y1相同,第2内侧面23的倾斜度x2和第2盖侧面32的倾斜度y2相同。具体而言,角度θ1和角度θ3相同,角度θ2和角度θ4相同。在将盖16配置于第1壁18和第2壁19之间时,第1内侧面21和第1盖侧面31平行,另外,第2内侧面23和第2盖侧面32平行。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例如也能够从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和它们的变形例中选择一种应用于第1内侧面21和第1盖侧面31,选择另一种应用于第2内侧面23和第2盖侧面32。
此外,上述的发明是作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而提供的,但这仅仅是例示,并不是进行限定性的解释。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能够明确的本发明的变形例包含在前述的权利要求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作为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套件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套件(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2、光电混载基板;3、连接器(光电混载基板连接器);5、光波导;15、主体;16、盖;17、底壁;18、第1壁;19、第2壁;21、第1内侧面;23、第2内侧面;30、粘接剂;31、第1盖侧面;32、第2盖侧面;37、第1间隙;38、第2间隙;45、第3凹部;l1、盖的左右方向长度;l2、第1壁和第2壁彼此之间的相对长度;x1、第1相对面的倾斜度;x2、第2相对面的倾斜度;y1、第3相对面的倾斜度;y2、第4相对面的倾斜度。
1.一种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特征在于,
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具有:
光波导构件,其具有光波导;以及
连接器,其收纳所述光波导构件,
所述连接器具有:
主体,其具有底壁以及第1壁和第2壁,该第1壁和第2壁从所述底壁向所述底壁的厚度方向一侧延伸并且彼此隔有间隔地相对;以及
盖,在所述光波导构件收纳于所述连接器时,该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与所述底壁一起夹持所述光波导构件,
所述盖在所述相对方向上的长度l1相对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彼此之间的相对长度l2之比(l1/l2)为0.80以上且0.99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时,在所述盖和所述第1壁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随着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1间隙的沿着所述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大,和/或
在所述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时,在所述盖和所述第2壁之间形成有第2间隙,随着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2间隙的沿着所述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时,在所述盖和所述第1壁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随着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1间隙的沿着所述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小,和/或
在所述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时,在所述盖和所述第2壁之间形成有第2间隙,随着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2间隙的沿着所述相对方向的截面积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配置于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时,
所述第1壁具有与所述盖相对的第1相对面,所述第2壁具有与所述盖相对的第2相对面,
所述盖具有与所述第1相对面相对的第3相对面和与所述第2相对面相对的第4相对面,
所述第1相对面、所述第2相对面、所述第3相对面以及所述第4相对面中的至少1者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相对面和所述第3相对面随着向所述厚度方向一侧延伸而朝向所述相对方向外侧倾斜,所述第1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倾斜度x1比所述第3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倾斜度y1小,和/或
所述第2相对面和所述第4相对面随着向所述厚度方向一侧延伸而朝向所述相对方向外侧倾斜,所述第2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倾斜度x2比所述第4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倾斜度y2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相对面和所述第2相对面随着向所述厚度方向一侧延伸而朝向所述相对方向外侧倾斜,
所述第1壁具有与所述底壁的底面和所述第1相对面相连续并且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第1连续面,
所述第2壁具有与所述底壁的底面和所述第2相对面相连续并且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第2连续面,
所述第1连续面、所述第2连续面以及所述底面形成从所述第1相对面和所述第2相对面朝向所述厚度方向另一侧凹陷的凹部,
在将所述光波导构件收纳于所述凹部时,所述第1连续面和所述第2连续面在所述相对方向上与所述光波导构件相对。
7.一种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光波导构件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具有:
第1工序,在该工序中,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波导构件连接器套件中的所述光波导构件收纳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之间;
第2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所述盖和所述底壁夹持所述光波导构件;以及
第3工序,在该工序中,将粘接剂向形成于所述盖和所述第1壁之间的第1间隙和/或形成于所述盖和所述第2壁之间的第2间隙注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