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68


本发明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



背景技术:

2008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保护委员会颁布《关于有形文化遗产保护术语的决议》,其中对预防性保护给出了确切的概念:预防性保护是相对于传统的抢救性保护来说的,传统的保护方式通常是滞后的保护、一次性的保护、专家而非民众参与的保护。相对于抢救性保护一般是针对遗产本体、针对劣化前后抢救,预防性保护则针对遗产及周边环境、针对劣化前的预防,强调“日常管理胜于大动干戈,灾前预防优于灾后修复。”

现有技术整体而言比较笼统,现有村寨保护技术主要是套用城市保护手段和策略,图5为现有技术方案流程示意图,其主要存在以下缺点:现有村落保护多为抢救式保护,即在保护对象已受灾后再根据已有规范进行保护,不论效果如何,都无法改变村落已经受损的事实。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村落的抢救式保护模式无法在灾害发生前进行预警的问题,本发明的提供一种基于灾害源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针对灾害频发地区或村落,对其灾害风险源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和收集;

步骤s2:对所筛选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出的灾害易发区域进行重点动态监测,实时监控,开展风险监测全面管理;

步骤s3:根据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步骤s4:根据定量分析结果,进行定量管控。

进一步的,步骤s1中,初步筛选和收集的数据包括:所在地近5到10年间的历史灾度数据、灾害发生点、泥石流沟密度、各月降雨量及高程、坡度、坡向以及植被覆盖率。

进一步的,步骤s2中,重点动态监测的内容包括:

在火灾高发区安装森林防火摄像机,用以实时观测1公里范围内村寨存在的火灾隐患;

在地质滑坡高发地区的陡坡上挖掘直径约1.5米、深度约5米的基坑,将地震波传感器和采集仪垂直于水平面安装于基坑中,将此初始角度设为记录原点,通过地震波传感器采集的振动数据进行山体滑坡的监测,通过采集仪的角度变化进行山体内部水平位移变化监测;

在地形低洼处、流经水系的上游处安装降雨量传感器,加强监测局部气候及雨量强度,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保证及时通报洪水信息,在较高处安装以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测管理。

进一步的,步骤s3中,根据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以一年为一个观测单位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在得到两年以上数据后,利用专业知识划定灾害影响边界,得出一个灾害风险图。

进一步的,步骤s4中,进行定量管控是根据定量分析结果提出针对地质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在规划、建筑、技术、社区层面的预防性保护专项规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可以对灾害频发地区或村落实时动态监测,实时传送预警;灾害数据定量分析;在灾害发生前由设备检测出灾害因子波动,根据分析结果有的放矢,推算出大概率发生的灾害类型和灾害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预防措施和灾前预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步骤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方法结果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各地质灾害区域分区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地震波传感器和采集仪安装点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方案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针对灾害频发地区或村落,对其灾害风险源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和收集;

步骤s2:对所筛选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出的灾害易发区域进行重点动态监测,实时监控,开展风险监测全面管理;

步骤s3:根据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步骤s4:根据定量分析结果,进行定量管控。

步骤s1中,初步筛选和收集的数据包括:所在地近5到10年间的历史灾度数据、灾害发生点、泥石流沟密度、各月降雨量及高程、坡度、坡向以及植被覆盖率。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出灾害易发区域和易发时段。

步骤s2中,重点动态监测的内容包括:

在火灾高发区安装森林防火摄像机,用以实时观测1公里范围内村寨存在的火灾隐患;通过防火摄像头得到村落内的温度热力图像,该图像可以实时传输至电脑和手机端,从而及时对显示出的高温区域实施预警防控措施;

在地质滑坡高发地区的陡坡上挖掘直径约1.5米、深度约5米的基坑,将地震波传感器和采集仪垂直于水平面安装于基坑中,将此初始角度设为记录原点,通过地震波传感器采集的振动数据进行山体滑坡的监测,通过采集仪的角度变化进行山体内部水平位移变化监测,掌握滑坡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从而有效地避免由此带来的重大损失;

在地形低洼处、流经水系的上游处安装降雨量传感器,加强监测局部气候及雨量强度,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保证及时通报洪水信息,在较高处安装以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测管理。

步骤s3中,根据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以一年为一个观测单位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在得到两年以上数据后,利用专业知识划定灾害影响边界,得出一个灾害风险图。

步骤s4中,进行定量管控是根据定量分析结果提出针对地质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在规划、建筑、技术、社区层面的预防性保护专项规划。

本发明可以对灾害频发地区或村落实时动态监测,实时传送预警;监测到的数据可以通过设备自带的无线网络实时上传至数据云,可以从电脑和手机端直接访问查看,直接体现出本发明的时效性。本发明区别于传统灾害保护和现有保护手段的灾害预防性保护,在灾害发生前由地震波传感器、测斜仪、雨量仪、防火摄像头等设备检测出对应的灾害因子的数据波动,根据国际上已有的各灾害发生阈值,对照监测结果有的放矢,对接近或越过阈值的发生概率大的灾害类型和灾害点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预防措施和灾前预警。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针对灾害频发地区或村落,对其灾害风险源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和收集;

步骤s2:对所筛选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出的灾害易发区域进行重点动态监测,实时监控,开展风险监测全面管理;

步骤s3:根据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步骤s4:根据定量分析结果,进行定量管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初步筛选和收集的数据包括:所在地近5到10年间的历史灾度数据、灾害发生点、泥石流沟密度、各月降雨量及高程、坡度、坡向以及植被覆盖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重点动态监测的内容包括:

在火灾高发区安装森林防火摄像机,用以实时观测1公里范围内村寨存在的火灾隐患;

在地质滑坡高发地区的陡坡上挖掘直径约1.5米、深度约5米的基坑,将地震波传感器和采集仪垂直于水平面安装于基坑中,将此初始角度设为记录原点,通过地震波传感器采集的振动数据进行山体滑坡的监测,通过采集仪的角度变化进行山体内部水平位移变化监测;

在地形低洼处、流经水系的上游处安装降雨量传感器,加强监测局部气候及雨量强度,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保证及时通报洪水信息,在较高处安装以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测管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根据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以一年为一个观测单位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在得到两年以上数据后,利用专业知识划定灾害影响边界,得出一个灾害风险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进行定量管控是根据定量分析结果提出针对地质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在规划、建筑、技术、社区层面的预防性保护专项规划。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监测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针对灾害频发地区或村落,对其灾害风险源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和收集;步骤S2:对所筛选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出的灾害易发区域进行重点动态监测,实时监控,开展风险监测全面管理;步骤S3:根据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步骤S4:根据定量分析结果,进行定量管控。本发明可以对灾害频发地区或村落实时动态监测,实时传送预警;灾害数据定量分析;在灾害发生前由设备检测出灾害因子波动,根据分析结果有的放矢,推算出大概率发生的灾害类型和灾害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预防措施和灾前预警。

技术研发人员:刘弘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1.13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77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