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每个包括以二维矩阵形式排列的发光元件(具体地,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已经是公知的。为了获得高对比度,其中,通常采用以下结构:具有覆盖有保护层的led,具有形成在保护层上的包括不透光材料的层(黑矩阵层),并且具有形成在黑矩阵层上的抗反射膜。然而,具有这种结构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仍然具有以下问题:例如,在强环境光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表面附近的环境的反射可能发生在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表面上,从而可以在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表面上观看该环境。顺便提及,为了方便起见,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射”,通过反射观看的图像的锐度被表示为“图像清晰度”,“反射的图像清晰度”高意味着图像具有高锐度,而“反射的图像清晰度”低意味着图像具有低锐度。
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15-034948号中公开了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机制,即用于降低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机制。具体地,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15-034948号中公开的显示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包括:
多个发光部,
光吸收部,其围绕多个发光部中的每一个,以及
低反射层,其设置在发光部和光吸收部两者的表面上,其中,
光吸收部的表面是使光扩散的凹凸表面,并且
低反射层被设置为与凹凸表面相一致。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第2015-034948号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根据本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技术,可以降低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然而,位于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上的低反射层是凹凸的,并且因此,容易由来自发光部的光被低反射层散射而导致外部光对比度的降低。从改善图像质量等的观点来看,期望在黑色凹陷状态下看到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观察表面。然而,在外部光对比度降低的情况下,在黑色凹陷状态下可能看不到表面。换句话说,可能会发生通常所说的黑电平失调。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通过该显示装置可以降低反射的图像清晰度,并且该显示装置还具有不太可能降低外部光对比度的配置和结构。
问题的解决方案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是包括覆盖有层压结构的多个阵列光输出部的显示装置,其中,
层压结构包括多个层压层,并且光输出表面是平坦的,并且
多个凹凸部形成在位于层压结构中的至少一层的界面上。
附图说明
[图1]图1a和图1b分别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和用于描述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可以降低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原理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2]图2a和图2b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的示意性平面图以及凹凸部中的一个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3]图3a和图3b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的变形例-1的示意性平面图和示意性透视图。
[图4]图4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的变形例-2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图5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的变形例-3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6]图6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的变形例-4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的变形例-1中的凹凸部的布置的布局图。
[图8]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的变形例-1中的凹凸部的布置的变形例的布局图。
[图9]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的变形例-1中的凹凸部的布置的另一变形例的布局图。
[图10]图1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中进行用于评估反射的图像清晰度和外部光对比度的模拟的系统的示图。
[图11]图11在(a-1)和(b-1)中示出了在常规的显示装置和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基于模拟从由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反射的光获得的图像。图11在(a-2)和(b-2)中示出了在常规的显示装置和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基于模拟从由显示装置的黑矩阵层和凹凸部形成层反射的光获得的图像。图11在(a-3)和(b-3)中描绘了将由(a-1)所示的图像和(a-2)所示的图像合成而得到的图像,以及将由(b-1)所示的图像和(b-2)所示的图像合成而得到的图像。图11在(c-1)中示出了关于在常规显示装置中如何观看栅格光源的图像的模拟结果。图11在(c-2)和(c-3)中描述了关于在最大倾斜角α被设置为1度和2度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如何观看栅格光源的图像的模拟结果。
[图12]图12在(a)和(b)中分别描绘了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的显示装置中的凹凸部形成层的示意性透视图,并且示出了栅格光源的图像和位于栅格光源的图像的外部和附近的区域的图像的亮度的测量结果的示图。
[图13]图13呈现了常规显示装置中的黑矩阵层的示意性透视图,该黑矩阵层具有通过喷砂随机粗糙化的黑矩阵层的表面,并且示出了栅格光源的图像的亮度测量结果和位于栅格光源的图像的外部和附近的区域的图像的亮度测量结果的示图。
[图14]图14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线性且弯曲的凹凸部的斜面的截面形状的曲线图,图14b呈现了示出基于模拟的在这些情况下的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评估结果的示图,并且图14c呈现了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由线性且弯曲的凹凸部的斜面反射的光的行为的示图。
[图15]图1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由包括凹凸部的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斜面的横截面弯曲的情况下的斜面的高度和斜面的倾斜角的曲线图。
[图16]图16在(a)和(b)中描绘了示出关于反射的图像清晰度根据抗反射膜的是否存在而改变多少的模拟结果的示图。图16在(c)和(d)中描绘了示出关于在多个凹凸部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并且其放置间距为50μm的情况与多个凹凸部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并且其放置间距为100μm的情况之间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反射的图像清晰度改变多少的模拟结果的示图。
[图17]图17在(a)、(b)、(c)和(d)中描绘了示出在具有各种平面形状的凹凸部形成层上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模拟结果的一部分的示图。
[图18]图18呈现了示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变形例-1和变形例-2以及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模拟的总体结果的示图。
[图19]图19在(a)、(b)和(c)中描绘了示出在多个凹凸部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的情况下、在多个凹凸部被放置在六边形的顶点上的情况下以及在多个凹凸部被径向放置的情况下,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模拟结果的一部分的示图。
[图20]图20是示出在n1=1.50的情况下,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最大倾斜角(α)与δθ{=θ2i-θ1r]之间的关系的计算结果的曲线图。
[图21]图21是用于描述常规显示装置的问题的常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22]图22a和图22b是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和常规显示装置中基于外部光的入射光和输出光的行为,并且图22c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基于外部光的入射光和输出光的行为的细节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23]图23是包括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24]图24是包括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25]图25a和图25b是分别示出作为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器和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的示例的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基于实施方式描述本公开,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作为示例,呈现实施方式中的各种数值、材料等。此外,将以以下顺序给出描述。
1.本公开的显示装置、概述
2.实施方式1(本公开的显示装置)
3.其他
<本公开的显示装置、概述>
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具有形成在界面上的多个凹凸部的层称为“凹凸部形成层”。
在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层压结构可以具有以下形式:包括透光区域和不透光区域,透光区域使从光输出部中的每一个输出的光通过,不透光区域位于透光区域的外部并且阻挡从光输出部输出的光通过;位于层压结构中的至少一层(凹凸部形成层)位于不透光区域中,并且凹凸部形成在位于层压结构中的至少一层(凹凸部形成层)的光输出侧的界面上。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层(凹凸部形成层)可以具有包括阻挡光通过的材料的形式。这里,作为阻挡光通过的材料的示例,可以呈现具有例如添加到丙烯酸树脂、环氧基树脂、氨基甲酸酯基树脂、硅酮基树脂或氰基丙烯酸酯基树脂中的粉末碳的材料。此外,作为形成这样的凹凸部形成层的方法,可以呈现适用于这些材料的方法,诸如涂布法(applicationmethod)或印刷法。作为形成凹凸部的方法的示例,可以呈现使用压模的压模法、抗蚀剂回蚀法等。应当注意,在不透光区域的厚度较小的情况下,从光输出部输出的光的微小部分可以通过不透光区域。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认为“不透光区域阻挡了从光输出部输出的光通过”。
在包括以上优选形式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期望满足0<α≤θc/2,其中,θc是构成在光输出侧邻接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层(凹凸部形成层)的层(为方便起见可以称为“相邻层”)的材料对空气的临界角,并且其中,α是凹凸部中的每一个的斜面的最大倾斜角,并且具体地,尽管不限于此,但是可以将1度与2度之间的值表示为α的值。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期望由包括凹凸部中的每一个的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斜面的横截面(其在下面可以简称为“斜面的横截面”)包括曲线。作为该曲线,例如,可以呈现从斜面的下端延伸到斜面的上端的向下凸出的平滑曲线、拐点和向上凸出的平滑曲线的组合(诸如近似或类似于钟形、纺锤形等的形状)。同时,当仔细观察斜面时,根据形成斜面的方法,在斜面上可能出现微小的凹凸,而当宏观观察时,如果斜面是光滑的,则可以说斜面的横截面包括曲线。另外,尽管不限于此,但是期望凹凸部的顶面的横截面形状包括向上凸出的光滑曲线。类似地,当详细观察平坦的光输出表面时,取决于形成光输出表面的方法,在光输出表面上可能出现微小的凹凸,而当宏观观察时,如果光输出表面是光滑的,则可以说光输出表面是平坦的。
此外,在包括上述各种期望形式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可以包括在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上形成抗反射膜的形式。抗反射膜可以通过例如在抗反射膜中包括抗反射膜(ar膜)并且将抗反射膜(ar膜)粘贴到光输出表面上而形成在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上。可选地,可以通过诸如涂布法、溅射法等的各种方案的物理气相沉积法(pvd法)在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上形成包括电介质多层的抗反射膜,该电介质多层包括具有低折射率的材料和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
此外,在包括上述各种期望形式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凹凸部中的每一个的平面形状可以具有包括选自包括以下项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形状的形式或者可以是这些形状的任意组合:多个同心圆、多个同心矩形、多个同心多边形、一组径向延伸的多个线段、规则排列的多个点以及一组线不对称、点不对称和旋转不对称的线段(一组随机放置的线段)。多个凹凸部中的每一个与光输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基本上是任选的。
此外,在包括上述各种期望形式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多个凹凸部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六边形的顶点上或径向地或随机地放置的形式,或者可以具有这些放置的任意组合。同时,多个凹凸部可以线对称地、点对称地、旋转对称地或非对称地放置。多个凹凸部中的每一个的放置位置与光输出部的放置位置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任选的。
此外,在包括上述各种期望形式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可以包括除了被层压结构或凹凸部形成层吸收的部分之外,从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入射的外部光被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层反射,并从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输出的形式。
此外,在包括上述各种期望形式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可以包括其中光输出部包括发光二极管(led)或半导体激光元件的配置。应当注意,在这些配置中,可以包括其中将包含包括发光二极管或半导体激光元件的发光元件的光输出部固定(安装)到基座上的配置。具体地,可以包括其中例如将光输出部固定(安装)到形成在包括玻璃基板、印刷线路板等的基座上的布线层上的配置。
同时,在包括上述各种期望形式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光输出部可以具有包括电致发光元件(el元件)或包括液晶显示元件的配置。同时,在这些配置中,层压结构可以具有包括使从光输出部中的每一个输出的光通过的透光区域和位于透光区域外部并且阻挡从光输出部输出的光通过的不透光区域的配置,或者层压结构可以具有其中层压包括对从光输出部输出的光透明的材料的层作为整体的结构。在后一种情况下,其上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层(凹凸部形成层)不必包括阻挡光通过的材料。这里,在其中光输出部包括电致发光元件(el元件)或液晶显示元件的配置中,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
在包括上述各种期望形式或配置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以下可以统称为“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等”),在光输出部包括发光二极管、半导体激光元件等的情况下,光输出部的尺寸(诸如芯片尺寸)没有特别限制,但是通常是微小的,具体地,等于或小于1mm,例如,或等于或小于0.3mm,例如,或等于或小于0.1mm,例如,或更具体地,等于或小于0.03mm。构成显示装置等的光输出部的数量、类型、安装(放置)、间隔等根据显示装置等的应用或功能、显示装置等所需的规格等来确定。光输出部可以包括发射红光的红光输出部、发射绿光的绿光输出部或发射蓝光的蓝光输出部,或者可以包括红光输出部、绿光输出部和蓝光输出部的组合。即,光输出部可以包括红光输出部的封装、绿光输出部的封装、蓝光输出部的封装,或者包括红光输出部、绿光输出部和蓝光输出部的发光单元的封装。作为构成封装的材料,可以呈现陶瓷、树脂、金属等,并且可以呈现其中在构成封装的基板上设置布线的结构。
例如,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以二维矩阵的形式排列多个光输出部(多个像素)。在构成发光单元的红光输出部的数量设置为nr、构成发光单元的绿光输出部的数量设置为ng以及构成发光单元的蓝光输出部的数量设置为nb的情况下,可以将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表示为nr、将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表示为ng以及将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表示为nb。nr、ng和nb的值可以相等或不同。在nr、ng和nb的值为2或更大的整数的情况下,光输出部可以串联或并联地连接在一个发光单元中。作为(nr,ng,nb)的值的组合,尽管不限于此,但是可以呈现(1,1,1)、(1,2,1)、(2,2,2)和(2,4,2)作为示例。在一个像素包括三种类型的子像素的情况下,可以将三角形阵列、条纹阵列、对角线阵列和矩形阵列呈现为三种类型的子像素的阵列。此外,在光输出部包括发光元件的情况下,如果基于pwm驱动方法并且以恒定电流驱动发光元件就足够了。同时,可以准备三个面板,第一面板可以包括包括红光输出部的多个发光元件,第二面板可以包括包括绿光输出部的多个发光元件,以及第三面板可以包含包括蓝光输出部的多个发光元件,并且例如可以实现将这样的面板应用于投影仪,其中,使用二向色棱镜来收集来自三个面板的光。
在光输出部包括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例如,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可以作为构成红光输出部、绿光输出部和蓝光输出部(或绿光输出部和蓝光输出部)的发光层的材料来呈现,并且例如,algainp基化合物半导体可以作为构成红光输出部的发光层的材料来呈现。作为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示例,例如可以呈现gan基化合物半导体(包括algan混晶、algainn混晶或gainn混晶)、gainnas基化合物半导体(包括gainas混晶或ganas混晶)、algainp基化合物半导体、alas基化合物半导体、algainas基化合物半导体、algaas基化合物半导体、gainas基化合物半导体、gainasp基化合物半导体、gainp基化合物半导体、gap基化合物半导体、inp基化合物半导体、inn基化合物半导体和aln基化合物半导体。
作为构成在光输出侧邻接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层(凹凸部形成层)的层(相邻层)的材料,在层压结构中,可以呈现丙烯酸树脂、硅酮基树脂或氨基甲酸酯基树脂,或者该材料可以包括被称为oca(光学透明粘合剂)的材料。此外,层压结构可以具有例如在相邻层上层压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pet膜)、环烯烃共聚物膜(coc膜)等的第二保护层,其中,第二保护层的表面构成光输出表面,并且其中,抗反射膜形成在第二保护层的表面上的形式。
同时,层压结构可以具有如下的形式:其中,在其上形成有多个凹部的层(凹凸部形成层)和光输出部之间形成能穿透从光输出部输出的光的树脂层以及高度绝缘的树脂层(保护层)。作为构成树脂层的材料的示例,可以呈现丙烯酸树脂、环氧基树脂、氨基甲酸酯基树脂、硅酮基树脂和氰基丙烯酸酯基树脂。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涉及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图1a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并且图1b示出了用于描述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可以降低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原理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此外,图2a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的示意性平面图,并且图2b示出了凹凸部中的一个的示意性透视图。顺便提及,在稍后将描述的图2a和图3a、图4、图5和图6中,凹凸部形成层被阴影化以清楚地指示凹凸部形成层。
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包括覆盖有层压结构30的多个阵列光输出部21。另外,层压结构30包括多个层压层,光输出表面30a是平坦的,并且多个凹凸部52形成在位于层压结构30中的至少一层(凹凸部形成层51)的界面上。
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层压结构30包括透光区域30b和不透光区域30c,透光区域b使从光输出部21中的每一个输出的光通过,不透光区域30c位于透光区域30b的外部并且阻挡从光输出部21输出的光通过,位于层压结构30中的至少一层(凹凸部形成层51)位于不透光区域30c中,并且凹凸部52形成在位于层压结构30中的至少一层(凹凸部形成层51)的光输出侧的界面上。这里,形成有多个凹凸部52的层(凹凸部形成层51)包括阻挡光通过的材料。具体地,例如,该层包括具有添加到丙烯酸树脂中的粉末碳的材料,并且通过涂布法、印刷法等形成,并且凹凸部52可以通过使用压模的压模法、抗蚀剂回蚀法等形成。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抗反射膜34形成在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面30a上。抗反射膜34例如包括抗反射膜(ar膜),并且抗反射膜34可以通过将抗反射膜(ar膜)粘贴到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上而形成在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上。
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凹凸部52的平面形状形成规则排列的多个点,并且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与光输出部21之间的位置关系基本上是任选的,并且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的放置位置与光输出部21的放置位置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也是任选的。即,例如,在图2a所示的示例中,尽管示出了编号为4×4=16的凹凸部52,并且在凹凸部52之间观察到凹凸部形成层51,但是光输出部21例如形成在图2a所示的区域中的任何地方或者光输出部21可以形成在图2a所示的区域的外部就足够了。此外,如前所述,如果层压结构30包括透光区域30b和不透光区域30c就足够了,透光区域30b使从光输出部21中的每一个输出的光通过,不透光区域30c位于透光区域30b的外部并且阻挡从光输出部21输出的光通过。由包括凹凸部52的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斜面的横截面形成如图2b所示的曲线。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光输出部21包括发光二极管(led),并且光输出部21固定(安装)到基座上。具体地,光输出部21固定到例如形成在包括玻璃基板、印刷线路板等的基座11上的布线层12上。光输出部21可以包括发光单元的封装,该发光单元的封装包括发射红光的红光输出部、发射绿光的绿光输出部和发射蓝光的蓝光输出部。红光输出部、绿光输出部和蓝光输出部具有公知的配置和结构,并且封装也具有公知的配置和结构。另外,在光输出部21包括发光单元的情况下,例如,如上所述,构成显示装置的一个像素包括一个红光输出部、一个绿光输出部和一个蓝光输出部。即,nr=ng=nb=1成立。
在层压结构30中,从基座的一侧层压:包括丙烯酸树脂的树脂层(保护层)31、凹凸部形成层51、包含包括丙烯酸树脂的oca的相邻层32以及包括pet膜的第二保护层33。在制造显示装置时,制备层压材料,其中,层压具有形成在光输出表面30a上的抗反射膜34的第二保护层33和相邻层32。另一方面,树脂层31可以通过将构成树脂层31的树脂涂布到安装在形成在基座11上的布线层12上的光输出部21、布线层12和基座11上并且通过固化树脂来获得,并且然后,凹凸部形成层51可以通过在树脂层31上涂布、曝光和固化构成凹凸部形成层51的树脂,通过形成透光区域30b和不透光区域30c,并且进一步通过形成凹凸部52来获得。之后,将层压材料粘贴在凹凸部形成层51(透光区域30b)和不透光区域30c上。同时,可以使用热塑性和紫外线固化类型的相邻层32。另外,在构成相邻层32的材料为液体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液体材料涂布到凹凸部形成层51(透光区域30b)和不透光区域30c上,并且可以适当地预固化,并且然后,相邻层32和叠置在其上的第二保护层33可以通过紫外线固化该液体材料而集成化。
图21示出了用于描述常规显示装置的问题的常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并且入射到显示装置上的外部光a的一部分例如被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镜面反射,如图1b和图21所示。顺便提及,镜面反射光线在图1b和图21中由“b”表示。入射到显示装置上的外部光a的剩余部分(不包括被光输出表面等的区域吸收的部分)入射层压结构30。然后,剩余部分与凹凸部形成层51碰撞,并且由此被反射,如图1b所示。反射光线在图1b中由“c”表示。相反,在图21所示的常规显示装置中,该部分光与通常称为黑矩阵层51”碰撞,并且由此被反射,凹凸部没有形成在该黑矩阵层51”上。反射光线在图21中由“c”表示。在常规显示装置中,光线b和光线c”由于与平坦的黑矩阵层51”碰撞并在其上反射而平行。相比之下,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光线b和光线c由于与凹凸部形成层51碰撞并在其上反射而不平行。
为了简化描述,假设凹凸部52包括具有最大倾斜角α(度)的四棱锥。这里,图22a示出了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该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四棱锥的凹凸部52,并且由包括四棱锥的顶点和具有最大倾斜角α(度)的斜面的区域的虚拟平面切割。另外,图22b示出了常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即,图22a和图22b示出了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和常规显示装置中的入射光和输出光的行为。同时,在作为局部截面图的图22a、图22b和图22c中,省略了阴影。
在常规显示装置中,如图22b所示,光线b和光线c”由于与平坦的黑矩阵层51”碰撞并在其上反射而平行。相反,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如图22a所示,光线b和光线c由于与凹凸部形成层51碰撞并在其上反射而不平行。观察基于光线c形成的图像,如同基于光线a’形成的图像一样。即,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观察基于光线b形成的图像,如同基于光线a形成的图像一样,观察基于光线c形成的图像,如同基于光线a’形成的图像一样,并且因此,图像所基于的对象(真实对象和虚拟对象)被视为位于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光输出表面30a上反射的图像的确定性和清晰度降低,从而可以减小反射的图像清晰度。
图22c示出了示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入射光和输出光的行为的细节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假设光以相对于光输出表面30a的入射角θ1i入射到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上。另外,假设相邻层32的折射率为n1。当具有入射角θ1i的光入射到相邻层32时的折射角θ1r由以下表达式(1)表示。
sin(θ1i)=n1·sin(θ1r)(1)
在相邻层32中传播的光与凹凸部52的斜面碰撞,被该斜面反射,并且朝向光输出表面30a传播。这里,假设凹凸部52包括具有最大倾斜角α(度)的四棱锥,并且因此,朝向光输出表面30a传播的光与相邻层32和第二保护层33之间的界面的法线形成的角度(折射角θ2r)如以下表达式(2)所定义。
θ2r=θ1r 2α(2)
此外,从光输出表面30a输出的光与光输出表面30a的法线形成的角度θ2i与θ2r之间的关系如以下表达式(3)所定义。
sin(θ2i)=n1·sin(θ2r)(3)
将表达式(2)替换为表达式(3),结果是
sin(θ2i)=n1·sin{θ1r 2α}
=n1[sin(θ1r)·cos(2α) cos(θ1r)·sin(2α)](4)
此外,
sin2(θ1r) cos2(θ1r)=1
结果是
cos(2θ1r)={1-sin2(2θ1r)}1/2
并将其替换为表达式(4),结果是
sin(θ2i)
=n1[sin(θ1r)·cos(2α)
{1-sin2(θ1r)}1/2·sin(2α)](5)
此外,将表达式(1)替换为表达式(5),结果是
sin(θ2i)
=cos(2α)·sin(θ1i) sin(2α){n2-sin2(θ1i)}1/2(6)
因此,
θ2i=sin-1[cos(2α)·sin(θ1i) sin(2α){n2-sin2(θ1i)}1/2](7)成立。
同时,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光以入射角θ1i=0(度)入射到层压结构30的光出射面30a的情况下,表达式(6)可以如下表示。
sin(θ2i)=n1·sin(2α)(8)
然后,在由凹凸部52的斜面反射并朝向光输出表面30a传播的光被光输出表面30a全反射的情况下,全反射光返回到凹凸部形成层51并再次与凹凸部形成层51碰撞,结果导致杂散光,并且可能导致外部光对比度降低。
这里,在表达式(8)的左侧具有值1的sin(θ2i)使得朝向光输出表面30a传播的光被光输出表面30a全反射的条件。在凹凸部52的最大倾斜角α(度)满足下式的情况下:
n1·sin(2α)<1(9),
因此,朝向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传播的光从光输出表面30a输出到外部而不会被光输出表面30a全反射。因此,可以减少杂散光的发生和外部光对比度的降低。在即使入射角θ1i的值超过0度也满足表达式(9)的条件下,朝向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传播的光从光输出表面30a输出到外部而不会被光输出表面30a全反射。这里,表达式(9)等效于在构成相邻层的材料对空气的临界角为θc的状态下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因此,满足0<α≤θc/2使得光从光输出表面30a输出到外部而不会被光输出表面30a全反射。
图20示出了在n1=1.50的情况下,最大倾斜角(α)与δθ{=θ2i-θ1r]之间的关系的计算结果。顺便提及,在图20中,“a”表示由入射角θ1i=0产生的数据,“b”表示由入射角θ1i=20度产生的数据,“c”表示由入射角θ1i=40度产生的数据,并且“d”表示由入射角θ1i=60度产生的数据。通过将最大倾斜角α的值设定为等于或小于21度,朝向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传播的光从光输出表面30a输出到外部而不会被光输出表面30a全反射。也就是说,这可以减少杂散光的发生和外部光对比度的降低。
如上所述,期望满足0<α≤θc/2,其中,θc是构成在光输出侧邻接形成有多个凹凸部52的层(凹凸部形成层51)的层(相邻层32)的材料对空气的临界角,并且其中,α是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的斜面的最大倾斜角。另外,作为最大倾斜角α的值,可以呈现1度与2度之间的值。除了被层压结构30和凹凸部形成层51吸收的部分之外,从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入射的外部光被形成有多个凹凸部52的层(凹凸部形成层51)反射,并从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输出。
对反射的图像清晰度和外部光线对比度进行模拟评估。在模拟中,假设图10所示的系统。即,假设朗伯光从50mm×50mm的栅格光源(朗伯光源)朝向距其300mm的光输出表面30a输出,并且通过位于距光输出表面30a700mm处的亮度计来测量发生了栅格光源的反射的光输出表面30a的表面状态。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如图2a所示,凹凸部52的平面形状形成规则排列的多个点(每个点均具有圆形平面形状),并且每个点具有50μm的直径,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并且放置间距为50μm。期望凹凸部52的尺寸和凹凸部52的放置间距充分大于从光输出部21输出的光的波长(λ0),例如等于或大于1×102·λ0。另外,期望多个凹凸部52的放置密度尽可能高。
基于图21所示的并且包括黑矩阵层51”的常规显示装置中的模拟,图11的(a-1)示出了从由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反射的光(参见图21中的光线b)获得的图像,图11的(a-2)示出了从由黑矩阵层51”反射的光(参见图21中的光线c”)获得的图像,以及图11的(a-3)了由图11的(a-1)所示的图像和图11的(a-2)所示的图像的合成而得到的图像。类似地,基于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模拟,图11的(b-1)示出了从由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反射的光(参见图1b中的光线b)获得的图像,图11的(b-2)示出了从由凹凸部形成层51反射的光(参见图1b中的光线c)获得的图像,以及图11的(b-3)示出了由图11的(b-1)所示的图像和图11的(b-2)所示的图像的合成而得到的图像。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与图11的(a-3)相比,如图(b-3)所示,栅格光源的图像的确定性和清晰度降低。即,与常规显示装置相比,在包括凹凸部形成层51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反射的图像清晰度降低。
顺便提及,在稍后将描述的图11和图12、图13、图14b、图16、图17、图18和图19中,以相反的方式示出了基于由层压结构30的光输出表面30a反射的光而获得的图像。即,图像的亮部分在附图中被示出为黑色部分,并且图像的暗部分在附图中被示出为白色部分。
图13示出了常规显示装置中的黑矩阵层的示意性透视图,该黑矩阵层具有通过喷砂而被随机粗糙化的黑矩阵层51”的表面,以及栅格光源的图像的亮度测量结果和位于栅格光源的图像的外部和附近的区域(为了方便,称为“外部区域”)的图像的亮度的测量结果。外部区域的亮度不为“零”。假设栅格光源的图像的平均亮度为100,则外部区域的平均亮度为“4”。在图12和图13中,通过归一化示出了平均亮度。相比之下,图12的(a)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凹凸部形成层的示意性透视图,以及栅格光源的图像的亮度的测量结果和位于栅格光源的图像的外部和附近的区域(外部区域)的图像的亮度的测量结果,并且图12的(b)示出了稍后将描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的凹凸部形成层的示意性透视图,以及栅格光源的图像的亮度的测量结果和位于栅格光源的图像的外部和附近的区域(外部区域)的图像的亮度的测量结果,在两种情况下,外部区域的亮度均为“零”。即,观察到,与其中与黑矩阵层51”碰撞的光被黑矩阵层51”的随机粗糙表面向所有方向散射和反射的常规显示装置相比,在包括设置有规则的凹凸部52的凹凸部形成层51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可以获得优异的外部光对比度。同时,沿着图12中的a-a和图13中的a-a所示的区域执行亮度的测量。
在图11中,(c-2)和(c-3)示出了关于在最大倾斜角α被设置为1度和2度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如何观看栅格光源的图像的模拟结果,并且(c-1)示出了关于在包括平坦的黑矩阵层51”的常规显示装置中如何观看栅格光源的图像的模拟结果。如前所述,在包括平坦的黑矩阵层51”的常规显示装置中,从光线b获得的图像和从光线c”获得的图像被一致地观看。相比之下,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发现从光线b获得的图像和从光线c获得的图像未被一致地观看,而是被视为双重图像,并且发现基于图1b所示的光线c形成的栅格光源的图像随着最大倾斜角的值增加而扩展。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凹凸部52的平面形状被形成为规则排列的多个点(每个点具有圆形平面形状),并且每个点具有50μm的直径,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并且放置间距为50μm。然后,基于模拟,评估在由包括凹凸部52的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斜面的横截面为线性斜面的情况下(参见示出了图14a中的截面图的曲线图a)和在横截面为曲线的情况下(参见示出了图14a中的截面图的曲线图b并且参见图15)的反射的图像清晰度。图14b示出了其结果,并且发现,与横截面为线性斜面的情况(参见图14b左侧的曲线图)相比,在由包括凹凸部52的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斜面的横截面为曲线的情况下(参见图14b右侧的曲线图),反射的图像清晰度进一步降低。如图14c示意性示出了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由具有线性截面的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的截面和具有弯曲截面的斜面反射的光的行为,因此,在由包括凹凸部52的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斜面的横截面为线性的情况下,与凹凸部形成层51碰撞并被其反射的光线平行(参见图14c左侧的示意图),而在由包括凹凸部52的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斜面的横截面弯曲的情况下,与凹凸部形成层51碰撞并被其反射的光线不平行(参见图14c右侧的示意图),从而进一步降低反射的图像清晰度。
在图16中,(a)和(b)示出了关于反射的图像清晰度根据抗反射膜34的是否存在而改变多少的模拟结果,并且发现,与不存在抗反射膜34(参见图16的(b))相比,通过设置抗反射膜34(参见图16的(a))进一步降低了反射的图像清晰度。也就是说,由于光线b的比例的相对减小导致从光线b获得的图像对整个图像的贡献减小,同时导致从光线c获得的图像对整个图像的贡献增大,因此设置抗反射膜34通常导致反射的图像清晰度进一步降低。另外,图16的(c)和(d)示出了关于在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并且放置间距为50μm的情况与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并且放置间距为100μm的情况之间反射的图像清晰度改变多少的模拟结果,并且发现,与放置间距为100μm的情况(参见图16的(d))相比,在放置间距为50μm的情况下(参见图16的(c)),反射的图像清晰度进一步降低。即,发现期望多个凹凸部52的放置密度尽可能高。
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是平坦的,并且多个凹凸部形成在位于层压结构中的至少一层的界面上。因此,由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反射的外部光和由在界面上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层(凹凸部形成层)反射的外部光彼此不平行,从而降低了反射的图像清晰度,并且不太可能发生外部光对比度的降低(也就是说,不太可能发生失调的黑电平)。另外,可以防止从光输出部输出的光受到凹凸部形成层的影响,并且可以防止视角特性恶化。
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凹凸部52的平面形状形成为规则排列的多个点,但是不限于此。如图3a和图3b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52的变形例-1的示意性平面图和示意性透视图,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的平面形状可以包括多个同心圆。在图17中,(a)示出了在凹凸部52具有这样的平面形状的凹凸部形成层51上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模拟结果的一部分。如图4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52的变形例-2的示意性平面图,可选地,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的平面形状可以包括多个同心矩形。在图17中,(b)示出了在凹凸部52具有这样的平面形状的凹凸部形成层51上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模拟结果的一部分。如图5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52的变形例-3的示意性平面图,可选地,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的平面形状可以包括一组径向延伸的多个线段。在图17中,(c)示出了在凹凸部52具有这样的平面形状的凹凸部形成层51上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模拟结果的一部分。如图6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多个凹凸部52的变形例-4的示意性平面图,可选地,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的平面形状可以包括线不对称、点不对称和旋转不对称的一组线段(一组随机放置的线段)。在图17中,(d)示出了在凹凸部52具有这样的平面形状的凹凸部形成层51上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模拟结果的一部分。此外,图18的上层、中间层和下层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变形例-1和变形例-2以及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的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模拟的总体结果。同时,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的平面形状可以包括多个同心多边形,并且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的平面形状可以包括平面形状的任意组合。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与光输出部21之间的位置关系基本上是任选的。从图17的(a)、(b)、(c)和(d),发现,期望在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采用多个凹凸部52的变形例-4,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反射的图像清晰度。
另外,尽管在实施方式1中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参见图2a或图7),但是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可以被放置在六边形的顶点上(参见图8),可以被径向放置(参见图9),或者可以被随机放置。多个凹凸部52中的每一个的放置位置与光输出部21的放置位置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任选的。在图19中,(a)、(b)和(c)示出了在多个凹凸部52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的情况下(参见图7)、在多个凹凸部52被放置在六边形的顶点上的情况下(参见图8)以及在多个凹凸部52被径向放置的情况下(参见图9)的反射的图像清晰度的模拟结果的一部分。凹凸部形成层51在图7、图8和图9中由粗实线示出,并且这些凹凸部形成层51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可以与图2b所示的凹凸部52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尽管以上已经基于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但是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已经关于实施方式描述的显示装置的配置和结构是示例性的,并且可以适当地修改,并且已经关于实施方式描述的并且构成显示装置的材料是示例性的,并且可以适当地修改。可以在层压结构中形成多个凹凸部形成层,并且可以在凹凸部形成层的下方(即,在凹凸部形成层与光输出部之间)形成平坦的黑矩阵层。除了没有形成凹凸部52之外,平坦的黑矩阵层具有与凹凸部形成层相同的配置和结构。
在光输出部包括发光单元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将第四发光元件、第五发光元件等添加到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中,作为构成发光单元的发光元件。作为这样的示例,例如,可以呈现添加发射白光的子像素以提高亮度的发光单元、添加发射补色光的子像素以扩大颜色再现范围的发光单元、添加发射黄光的子像素以扩大颜色再现范围的发光单元以及添加发射黄光和青色光的子像素以扩大颜色再现范围的发光单元。
此外,光输出部可以各自具有包括电致发光元件(el元件)的配置,或者可以各自具有包括液晶显示元件的配置。同时,在这些配置中,层压结构可以具有包括使从光输出部中的每一个输出的光通过的透光区域和位于透光区域外部并且阻挡从光输出部输出的光通过的不透光区域的配置,或者层压结构可以具有其中层压包括对从光输出部输出的光透明的材料的层作为整体的结构。在后一种情况下,其上形成有多个凹凸部52的层(凹凸部形成层)不必包括阻挡光通过的材料。这里,在其中光输出部包括电致发光元件(el元件)或液晶显示元件的配置中,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
具体地,显示装置包括如图23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所示的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器件包括以下内容:
(a)第一基板111,其上形成有多个发光元件110,每个发光元件110包括第一电极121、发光部124和第二电极122的叠层,发光部124包括有机层123,有机层123包括例如包括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层;以及
(b)放置在第二电极122上方的第二基板134。更具体地,这里,每个有机el元件110包括以下内容:
(a)第一电极121;
(b)第二构件152,其具有开口125,并且其中,第一电极121暴露在开口125的底部;
(c)有机层123,其至少设置在暴露在开口125的底部的第一电极121的一部分上,并且包括例如包括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层;以及
(d)形成在有机层123上的第二电极122。另外,第一基板111包括第一构件151,第一构件151透射来自每个发光元件110的光并将光输出到外部。第二构件152被填充在第一构件151之间。
其中,一个像素包括三个子像素,该三个子像素是发射红光的红色发光子像素、发射绿光的绿色发光子像素和发射蓝光的蓝色发光子像素。此外,第二基板134包括滤色器133(133r、133g和133b),并且在滤色器133之间形成有其上形成有多个凹凸部52的凹凸部形成层51。另外,保护膜131和密封材料层132进一步设置在第一构件151和第二电极122的上方。滤色器133和凹凸部形成层51设置在密封材料层132与第二基板134之间。相邻层32形成在凹凸部形成层51与第二基板134之间。同时,根据情况,可以省略滤色器133的形成。
构成有机el元件的第一电极121设置在层间绝缘层116上。此外,层间绝缘层116覆盖形成在第一基板111上的有机el元件驱动部。有机el元件驱动部包括多个tft,并且tft与第一电极121之间的电连接通过设置在层间绝缘层116中的接触插头118、布线117和接触插头117a来实现。同时,在附图中对应于一个有机el元件驱动部示出了一个tft。tft包括形成在第一基板111上的栅极电极112、形成在第一基板111和栅极电极112上的栅极绝缘膜113、设置在形成在栅极绝缘膜113上的半导体层中的源极/漏极区域114以及沟道形成区域115,位于源极/漏极区域114之间和栅极电极112上方的半导体层的一部分对应于沟道形成区域115。尽管在所示示例中tft是底栅极类型,但是同时,tft可以是顶栅极类型。tft的栅极电极112连接到扫描电路(未示出)。
如图24示出了示意性局部截面图,否则,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像素。此外,液晶显示装置包括tft(薄膜晶体管)基板220和cf(滤色器)基板230。更具体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多个阵列像素,每个像素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基板(tft基板)220和第二基板(cf基板)230;
第一电极(像素电极)221,其形成在第一基板220的面向第二基板230的相对表面上;
第一取向膜222,其覆盖第一电极(像素电极)221和第一基板(tft基板)220的相对表面;
第二电极(相对电极)231,其形成在第二基板(cf基板)230的面向第一基板(tft基板)220的相对表面上;
第二取向膜232,其覆盖第二电极(相对电极)231和第二基板(cf基板)230的相对表面;以及
液晶层250,其设置在第一取向膜222与第二取向膜232之间,并且包括液晶分子251。
此外,第一基板220设置有包括驱动像素电极221中的每一个的栅极、源极、漏极等的tft开关元件,连接到tft开关元件等的栅极线、源极线(未示出)等,但是省略其图示。在cf基板230上,例如,包括红(r)、绿(g)和蓝(b)的条纹滤波器的滤色器240(240r、240g和240b)设置在面向tft基板220的表面上,在有效显示区域中大致横跨整个表面,并且在相对电极231与第二基板230之间。在滤色器240之间形成其上形成有多个凹凸部52的凹凸部形成层51。相邻层32形成在凹凸部形成层51与第二基板230之间。
显示装置(发光元件显示装置)不仅可以用作以电视接收器、计算机终端等为代表的平面型或直视型的彩色图像显示装置,还可以用作将图像投影到人的视网膜上的类型的图像显示装置或投影型的图像显示装置。同时,对于这些图像显示装置,尽管没有限制,但是只要采用例如对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中的每一个的发光/不发光状态进行分时控制来显示图像的场顺序驱动方案就足够了。
图25a是示出作为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器的示例的外观图。电视接收器311包括壳体312和容纳在壳体312中的显示装置313。这里,如果显示装置313包括以上已经描述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或以上已经描述的有机el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就足够了。图25b是示出作为显示装置的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的显示装置的外观图。笔记本个人计算机320包括计算机主单元321和显示装置323。计算机主单元321和显示装置323分别容纳在壳体322a和壳体322b中。这里,只要显示装置323包括以上已经描述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或以上已经描述的有机el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就足够了。
同时,本公开还可以具有如下配置。
[a01]<<显示装置>>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覆盖有层压结构的多个阵列光输出部,其中,
层压结构包括多个层压层,并且光输出表面是平坦的,并且
在位于层压结构中的至少一层的界面上形成有多个凹凸部。
[a02]根据[a01]的显示装置,其中,
层压结构包括透光区域和不透光区域,透光区域使从光输出部中的每一个输出的光通过,不透光区域位于透光区域的外部并且阻挡从光输出部输出的光通过,并且
位于层压结构中的至少一层位于不透光区域,并且凹凸部形成在位于层压结构中的至少一层的光输出侧的界面上。
[a03]根据[a02]的显示装置,其中,
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层包括阻挡光通过的材料。
[a04]根据[a01]至[a03]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满足0<α≤θc/2,其中,θc是构成在光输出侧邻接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层的层的材料对空气的临界角,并且α是凹凸部中的每一个的斜面的最大倾斜角。
[a05]根据[a04]的显示装置,其中,
α的值在1度与2度之间。
[a06]根据[a04]和[a05]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由包括凹凸部中的每一个的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斜面的横截面包括曲线。
[a07]根据[a01]至[a06]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抗反射膜形成在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上。
[a08]根据[a01]至[a07]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凹凸部中的每一个的平面形状包括选自包括多个同心圆、多个同心矩形、多个同心多边形、一组径向延伸的多个线段、规则排列的多个点以及一组线不对称、点不对称和旋转不对称的线段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形状。
[a09]根据[a01]至[a08]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多个凹凸部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六边形的顶点上或径向放置。
[a10]根据[a01]至[a09]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从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入射的外部光被形成有多个凹凸部的层反射,并从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输出。
[a11]根据[a01]至[a10]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光输出部包括发光二极管。
[a12]根据[a01]至[a10]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光输出部包括半导体激光元件。
[a13]根据[a01]至[a10]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光输出部包括电致发光元件。
[a14]根据[a01]至[a10]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其中,
光输出部包括液晶显示元件。
[参考标记列表]
11…基座、12…布线层、21…光输出部、30…层压结构、30a…光输出表面、30b…透光区域、30c…不透光区域、31…树脂层(保护层)、32…相邻层、33…第二保护层、34…抗反射膜、51…凹凸部形成层、51”…黑矩阵层、52….凹凸部、110…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111…第一基板、112…栅极电极、113…栅极绝缘膜、114…源极/漏极区域、115…沟道形成区域、116…层间绝缘层、117a,118…接触插头、117…布线、121…第一电极、122……第二电极、123……有机层、124…发光部、134…第二基板、125…开口部、151…第一构件、152…第二构件、131…保护膜、132…密封材料层、133,133r,133g,133b…滤色器、220…tft(薄膜晶体管)基板、221…第一电极(像素电极)、222…第一取向膜222、230…cf(滤色器)基板、231…第二电极(相对电极)、232…第二取向膜、240,240r,240g,240b…滤色器、250…液晶层、251…液晶分子。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覆盖有层压结构的多个阵列光输出部,其中,
所述层压结构包括多个层压层,并且光输出表面是平坦的,并且
在位于所述层压结构中的至少一层的界面上形成有多个凹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层压结构包括透光区域和不透光区域,从光输出部中的每一个输出的光通过所述透光区域,所述不透光区域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外部并且所述不透光区域阻挡从所述光输出部输出的光通过,并且
位于所述层压结构中的至少一层位于所述不透光区域,并且在位于所述层压结构中的至少一层的光输出侧的界面上形成有凹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形成有所述多个凹凸部的层包括阻挡光通过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满足0<α≤θc/2,其中,θc是构成在光输出侧邻接形成有所述多个凹凸部的层的层的材料对空气的临界角,并且α是凹凸部中的每一个的斜面的最大倾斜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α的值在1度与2度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由包括所述凹凸部中的每一个的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斜面的横截面包括曲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上形成有抗反射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凹凸部中的每一个的平面形状包括选自包括以下项的组的至少一种形状:多个同心圆、多个同心矩形、多个同心多边形、一组径向延伸的多个线段、规则排列的多个点,以及一组线不对称、点不对称和旋转不对称的线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凹凸部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矩形的顶点上、六边形的顶点上或被径向放置。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从所述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入射的外部光被其上形成有所述多个凹凸部的层反射并从所述层压结构的光输出表面输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输出部包括发光二极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输出部包括半导体激光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输出部包括电致发光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输出部包括液晶显示元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