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印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印染又称之为染整,是一种加工方式,也是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的总称,本科的染整专业现在已经并入轻化工程专业,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到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印染结束后,需要对印染的布料进行染色牢度检测,如水洗牢度和压烫牢度,经过染色牢度检验的布料才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但现下对于水洗牢度和压烫牢度的检测仍然停留在初步检测阶段,缺少对二者的综合检测,很多衣物水洗结束后会对其进行压烫,压烫过程中可能造成衣物中的染料脱落,而单一检测无法发现此问题,染料具有一定的毒性,人在长时间贴身穿着时,可能出现中毒现象,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综上,目前需要研发一种可以对水洗牢度和压烫牢度综合检测的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来克服现下对于水洗牢度和压烫牢度的检测仍然停留在初步检测阶段,缺少对二者的综合检测,很多衣物水洗结束后会对其进行压烫,压烫过程中可能造成衣物中的染料脱落,而单一检测无法发现此问题,染料具有一定的毒性,人在长时间贴身穿着时,可能出现中毒现象,甚至威胁生命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下对于水洗牢度和压烫牢度的检测仍然停留在初步检测阶段,缺少对二者的综合检测,很多衣物水洗结束后会对其进行压烫,压烫过程中可能造成衣物中的染料脱落,而单一检测无法发现此问题,染料具有一定的毒性,人在长时间贴身穿着时,可能出现中毒现象,甚至威胁生命安全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
本发明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包括底座,操作台,水洗机构,压烫机构,固定铺展机构和水箱;底座顶端中右部与操作台进行焊接;底座顶端左侧与水洗机构相连接;底座顶端中右部与压烫机构相连接,并且压烫机构内底端中部与操作台相连接,而且压烫机构左端底部与水洗机构相连接;压烫机构内右下方设置有与固定铺展机构,并且固定铺展机构内底端左侧与操作台相连接;压烫机构右端中部与水箱相连接。
进一步的,水洗机构包括外壳,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旋转架,水洗舱,第一齿轮,第二齿轮,齿盘,第三传动轮,第四传动轮,第五锥齿轮,第五传动轮,第六传动轮,第七传动轮和第八传动轮;外壳左下方设置有第一伺服电机;外壳内中部设置有水洗舱;外壳内右端与齿盘相连接;第一伺服电机前端中部与第一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轮右侧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前端中部与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顶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一锥齿轮右端中部与第五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顶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三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右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进行啮合;第四锥齿轮右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旋转架进行转动连接;旋转架内顶端右部与第一齿轮进行转动连接;旋转架内底端右部与第二齿轮进行转动连接;水洗舱顶端左部通过连接杆与第三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三传动轮顶端中部与第一齿轮相连接;水洗舱底端右侧通过连接杆与第四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四传动轮底端中部与第二齿轮相连接;第五锥齿轮右端中部与第五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五传动轮底端下方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右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七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顶端上方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八传动轮左端中部与外壳相连接;外壳底端与底座相连接;第一伺服电机底端与底座相连接;第二传动轮前端中部与底座相连接;旋转架左端底部与底座相连接;第六传动轮左端中部与底座相连接;第七传动轮右端中部与底座相连接;第八传动轮右端中部与压烫机构相连接;第五传动轮外表面左侧与底座相连接;齿盘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水洗机构内左端和内右端,因水洗舱转动时可能产生较大的晃动,两个圆盘配合使用,实现了水洗舱在竖直面内上下翻转的同时可以进行稳定的左右摆动的功能。
进一步的,压烫机构包括压烫壳体,第六锥齿轮,第七锥齿轮,第八锥齿轮,第九锥齿轮,第九传动轮,第十传动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滑块,滑轨,第一电动推杆,第一跟随块,第二跟随块,压烫熨斗,温度控制屏,湿度控制屏,注水口和排水口;压烫壳体内左端底部与第六锥齿轮相连接;第六锥齿轮顶端中部与第七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七锥齿轮顶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八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锥齿轮后端中部与第九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九锥齿轮前端中部与第九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九传动轮前端中部与压烫壳体相连接;第九传动轮右侧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十传动轮前端中部与压烫壳体相连接;第十传动轮后端中部与第三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齿轮右侧通过链条与第四齿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三齿轮后端与滑轨相连接,并且滑轨前端右部与第四齿轮相连接;第四齿轮左侧设置有滑块,并且滑块后端与滑轨相连接;滑块前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前端顶部与第一跟随块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前端中下部与第二跟随块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前端底部与压烫熨斗相连接;压烫熨斗前端左上部设置有温度控制屏;压烫熨斗前端右上部设置有湿度控制屏;压烫熨斗左端中下部设置有注水口;压烫熨斗右端中下部设置有排水口;压烫壳体底端与底座相连接;压烫壳体内底端中部与操作台相连接;压烫壳体内右端中下部与固定铺展机构相连接;压烫壳体右端中部与水箱相连接;第六锥齿轮左端中部与水洗机构相连接;第六锥齿轮右端中部与固定铺展机构相连接;排水口右侧与水箱相连接。
进一步的,固定铺展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杆,第五齿轮,第六齿轮,复位位移杆,第一l形传动杆,第二l形传动杆,脚踏板,第七齿轮,第十一传动轮,第十二传动轮,第八齿轮,第九齿轮,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第一固定架,第十锥齿轮,第十一锥齿轮,第十三传动轮,第十四传动轮,第十二锥齿轮,第十三锥齿轮,第一丝杆,第二丝杆,第二电动推杆,第一压实口,第三电动推杆和第二压实口;第一移动杆外表面中左部与第五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移动杆外表面中右部与第六齿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移动杆底端中部与复位位移杆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后端中部设置有第七齿轮;复位位移杆底端中右部与第一l形传动杆进行传动连接;复位位移杆底端中左部与第二l形传动杆进行传动连接;第一l形传动杆顶端中部与脚踏板进行传动连接,并且脚踏板底端右侧与第二l形传动杆相连接;第七齿轮后端中部与第十一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一传动轮顶端上方通过皮带与第十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后端中部与第八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齿轮左上部与第九齿轮进行啮合;第九齿轮前端左下部与第一传动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前端左下方与第二传动杆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杆后端中部与第一固定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杆前端左顶部与第十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底端右侧与第二电动推杆相连接;第十锥齿轮底端中部与第十一锥齿轮进行啮合;第十一锥齿轮底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十三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三传动轮左侧通过皮带与第十四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四传动轮底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十二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锥齿轮左端中部与第十三锥齿轮进行啮合;第十三锥齿轮左端中部与第一丝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左部与第二丝杆相连接;第二丝杆左侧设置有第三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底端与第一压实口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底端与第二压实口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左端与压烫机构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底端左侧和右侧均与压烫机构相连接;复位位移杆右端与压烫机构相连接;复位位移杆底端左侧和右侧均与压烫机构相连接;脚踏板底端中部与压烫机构相连接;第十一传动轮后端中部与压烫机构相连接;第八齿轮前端中部与压烫机构相连接;第九齿轮前端中部与压烫机构相连接;第十二锥齿轮底端中部与操作台相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右侧与操作台相连接;第二丝杆外表面中左侧与操作台相连接;第一固定架顶端通过滚珠对第二传动杆进行转动固定,保证第二传动杆带动第十锥齿轮的同时可以达到固定的效果。
进一步的,水洗舱顶端连接杆未连在第三传动轮的中心转轴上,水洗舱底端右侧连接杆未连在第四传动轮的中心转轴上。
进一步的,第一跟随块左端设置为三十度斜面,第二跟随块右端设置为三十度斜面,第一跟随块左侧和第二跟随块右侧分别设置有l形支撑杆。
进一步的,第二丝杆外表面中左部套接有滑动块,并且滑动块底端设置有滑动轨道。
进一步的,第一移动杆上的第五齿轮和第六齿轮可以分别和第七齿轮进行啮合。
进一步的,复位位移杆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外表面套接弹簧的伸缩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为解决现下对于水洗牢度和压烫牢度的检测仍然停留在初步检测阶段,缺少对二者的综测检测,很多衣物水洗结束后会对其进行压烫,压烫过程中可能造成衣物中的染料脱落,而单一检测无法发现此问题,染料具有一定的毒性,人在长时间贴身穿着时,可能出现中毒现象,甚至威胁生命安全的问题,设计了水洗机构,压烫机构和固定铺展机构,使用时,先将待检测布料放入水洗机构,检测待检测布料的水洗牢度,水洗结束后,取出布料,检测其染料脱落或褪色情况,然后将检测后的布料放至在固定铺展机构上固定铺展,固定铺展后,压烫机构即可根据不同温度湿度条件对其进行压烫牢度的检测,三个装置配合使用,实现了综合检测布料水洗牢度和压烫牢度,检测出单一检测无法发现的染料脱落或褪色问题的功能,更加精确的检测其染色牢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水洗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压烫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固定铺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水洗机构的左视图;
图6为本发明x区域放大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座,2-操作台,3-水洗机构,4-压烫机构,5-固定铺展机构,6-水箱,301-外壳,302-第一伺服电机,303-第一传动轮,304-第二传动轮,305-第一锥齿轮,306-第二锥齿轮,307-第三锥齿轮,308-第四锥齿轮,309-旋转架,3010-水洗舱,3011-第一齿轮,3012-第二齿轮,3013-齿盘,3014-第三传动轮,3015-第四传动轮,3016-第五锥齿轮,3017-第五传动轮,3018-第六传动轮,3019-第七传动轮,3020-第八传动轮;401-压烫壳体,402-第六锥齿轮,403-第七锥齿轮,404-第八锥齿轮,405-第九锥齿轮,406-第九传动轮,407-第十传动轮,408-第三齿轮,409-第四齿轮,4010-滑块,4011-滑轨,4012-第一电动推杆,4013-第一跟随块,4014-第二跟随块,4015-压烫熨斗,4016-温度控制屏,4017-湿度控制屏,4018-注水口,4019-排水口;501-第一移动杆,502-第五齿轮,503-第六齿轮,504-复位位移杆,505-第一l形传动杆,506-第二l形传动杆,507-脚踏板,508-第七齿轮,509-第十一传动轮,5010-第十二传动轮,5011-第八齿轮,5012-第九齿轮,5013-第一传动杆,5014-第二传动杆,5015-第一固定架,5016-第十锥齿轮,5017-第十一锥齿轮,5018-第十三传动轮,5019-第十四传动轮,5020-第十二锥齿轮,5021-第十三锥齿轮,5022-第一丝杆,5023-第二丝杆,5024-第二电动推杆,5025-第一压实口,5026-第三电动推杆,5027-第二压实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如图1-6所示,包括底座1,操作台2,水洗机构3,压烫机构4,固定铺展机构5和水箱6;底座1顶端中右部与操作台2进行焊接;底座1顶端左侧与水洗机构3相连接;底座1顶端中右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并且压烫机构4内底端中部与操作台2相连接,而且压烫机构4左端底部与水洗机构3相连接;压烫机构4内右下方设置有与固定铺展机构5,并且固定铺展机构5内底端左侧与操作台2相连接;压烫机构4右端中部与水箱6相连接。
水洗机构3包括外壳301,第一伺服电机302,第一传动轮303,第二传动轮304,第一锥齿轮305,第二锥齿轮306,第三锥齿轮307,第四锥齿轮308,旋转架309,水洗舱3010,第一齿轮3011,第二齿轮3012,齿盘3013,第三传动轮3014,第四传动轮3015,第五锥齿轮3016,第五传动轮3017,第六传动轮3018,第七传动轮3019和第八传动轮;外壳301左下方设置有第一伺服电机302;外壳301内中部设置有水洗舱3010;外壳301内右端与齿盘3013相连接;第一伺服电机302前端中部与第一传动轮30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轮303右侧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304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304前端中部与第一锥齿轮305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305顶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306进行啮合;第一锥齿轮305右端中部与第五锥齿轮3016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306顶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三锥齿轮307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307右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308进行啮合;第四锥齿轮308右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旋转架309进行转动连接;旋转架309内顶端右部与第一齿轮3011进行转动连接;旋转架309内底端右部与第二齿轮3012进行转动连接;水洗舱3010顶端左部通过连接杆与第三传动轮3014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三传动轮3014顶端中部与第一齿轮3011相连接;水洗舱3010底端右侧通过连接杆与第四传动轮3015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四传动轮3015底端中部与第二齿轮3012相连接;第五锥齿轮3016右端中部与第五传动轮3017进行转动连接;第五传动轮3017底端下方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3018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3018右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七传动轮3019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3019顶端上方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八传动轮左端中部与外壳301相连接;外壳301底端与底座1相连接;第一伺服电机302底端与底座1相连接;第二传动轮304前端中部与底座1相连接;旋转架309左端底部与底座1相连接;第六传动轮3018左端中部与底座1相连接;第七传动轮3019右端中部与底座1相连接;第八传动轮右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五传动轮3017外表面左侧与底座1相连接;齿盘3013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水洗机构3内左端和内右端,因水洗舱3010转动时可能产生较大的晃动,两个圆盘配合使用,实现了水洗舱3010在竖直面内上下翻转的同时可以进行稳定的左右摆动的功能。
压烫机构4包括压烫壳体,第六锥齿轮402,第七锥齿轮403,第八锥齿轮404,第九锥齿轮405,第九传动轮406,第十传动轮407,第三齿轮408,第四齿轮409,滑块4010,滑轨4011,第一电动推杆4012,第一跟随块4013,第二跟随块4014,压烫熨斗4015,温度控制屏4016,湿度控制屏4017,注水口4018和排水口;压烫壳体内左端底部与第六锥齿轮402相连接;第六锥齿轮402顶端中部与第七锥齿轮403进行啮合;第七锥齿轮403顶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八锥齿轮404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锥齿轮404后端中部与第九锥齿轮405进行啮合;第九锥齿轮405前端中部与第九传动轮406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九传动轮406前端中部与压烫壳体相连接;第九传动轮406右侧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407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十传动轮407前端中部与压烫壳体相连接;第十传动轮407后端中部与第三齿轮408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齿轮408右侧通过链条与第四齿轮409进行传动连接;第三齿轮408后端与滑轨4011相连接,并且滑轨4011前端右部与第四齿轮409相连接;第四齿轮409左侧设置有滑块4010,并且滑块4010后端与滑轨4011相连接;滑块4010前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4012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12前端顶部与第一跟随块4013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12前端中下部与第二跟随块4014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12前端底部与压烫熨斗4015相连接;压烫熨斗4015前端左上部设置有温度控制屏4016;压烫熨斗4015前端右上部设置有湿度控制屏4017;压烫熨斗4015左端中下部设置有注水口4018;压烫熨斗4015右端中下部设置有排水口;压烫壳体底端与底座1相连接;压烫壳体内底端中部与操作台2相连接;压烫壳体内右端中下部与固定铺展机构5相连接;压烫壳体右端中部与水箱6相连接;第六锥齿轮402左端中部与水洗机构3相连接;第六锥齿轮402右端中部与固定铺展机构5相连接;排水口右侧与水箱6相连接。
固定铺展机构5包括第一移动杆,第五齿轮502,第六齿轮503,复位位移杆504,第一l形传动杆505,第二l形传动杆506,脚踏板507,第七齿轮508,第十一传动轮509,第十二传动轮5010,第八齿轮5011,第九齿轮5012,第一传动杆5013,第二传动杆5014,第一固定架5015,第十锥齿轮5016,第十一锥齿轮5017,第十三传动轮5018,第十四传动轮5019,第十二锥齿轮5020,第十三锥齿轮5021,第一丝杆5022,第二丝杆5023,第二电动推杆5024,第一压实口5025,第三电动推杆5026和第二压实口5027;第一移动杆外表面中左部与第五齿轮50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移动杆外表面中右部与第六齿轮5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一移动杆底端中部与复位位移杆504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后端中部设置有第七齿轮508;复位位移杆504底端中右部与第一l形传动杆505进行传动连接;复位位移杆504底端中左部与第二l形传动杆506进行传动连接;第一l形传动杆505顶端中部与脚踏板507进行传动连接,并且脚踏板507底端右侧与第二l形传动杆506相连接;第七齿轮508后端中部与第十一传动轮509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一传动轮509顶端上方通过皮带与第十二传动轮5010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5010后端中部与第八齿轮5011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齿轮5011左上部与第九齿轮5012进行啮合;第九齿轮5012前端左下部与第一传动杆501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5013前端左下方与第二传动杆5014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杆5014后端中部与第一固定架5015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杆5014前端左顶部与第十锥齿轮5016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5015底端右侧与第二电动推杆5024相连接;第十锥齿轮5016底端中部与第十一锥齿轮5017进行啮合;第十一锥齿轮5017底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十三传动轮5018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三传动轮5018左侧通过皮带与第十四传动轮5019进行传动连接;第十四传动轮5019底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十二锥齿轮5020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锥齿轮5020左端中部与第十三锥齿轮5021进行啮合;第十三锥齿轮5021左端中部与第一丝杆502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5022外表面左部与第二丝杆5023相连接;第二丝杆5023左侧设置有第三电动推杆5026;第二电动推杆5024底端与第一压实口5025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5026底端与第二压实口5027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左端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底端左侧和右侧均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复位位移杆504右端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复位位移杆504底端左侧和右侧均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脚踏板507底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十一传动轮509后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八齿轮5011前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九齿轮5012前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十二锥齿轮5020底端中部与操作台2相连接;第一丝杆5022外表面右侧与操作台2相连接;第二丝杆5023外表面中左侧与操作台2相连接;第一固定架5015顶端通过滚珠对第二传动杆5014进行转动固定,保证第二传动杆5014带动第十锥齿轮5016的同时可以达到固定的效果。
水洗舱3010顶端连接杆未连在第三传动轮3014的中心转轴上,水洗舱3010底端右侧连接杆未连在第四传动轮3015的中心转轴上。
第一跟随块4013左端设置为三十度斜面,第二跟随块4014右端设置为三十度斜面,第一跟随块4013左侧和第二跟随块4014右侧分别设置有l形支撑杆。
第二丝杆5023外表面中左部套接有滑动块,并且滑动块底端设置有滑动轨道。
第一移动杆上的第五齿轮502和第六齿轮503可以分别和第七齿轮508进行啮合。
复位位移杆504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外表面套接弹簧的伸缩杆。
工作原理:使用前,将待检测布料准备好,接通电源,然后将待检测布料加入到水洗机构3中进行水洗,同时可以加入各种清洗剂,检测其在不同清洗剂下的水洗牢度,水洗结束后,人工将其取出,检测水洗后染料是否脱落及是否褪色,然后将其放置于操作台2上,固定铺展机构5将其固定,铺展在操作台2上,然后压烫机构4对其进行压烫,压烫分为干烫和湿烫两种,压烫机构4可以待检测布料进行两种不同的压烫,完成了对待检测布料在干烫和湿度不同情况下的湿烫的压烫牢度的检测,和对是否出现染料脱落及褪色情况的检查。
水洗机构3包括外壳301,第一伺服电机302,第一传动轮303,第二传动轮304,第一锥齿轮305,第二锥齿轮306,第三锥齿轮307,第四锥齿轮308,旋转架309,水洗舱3010,第一齿轮3011,第二齿轮3012,齿盘3013,第三传动轮3014,第四传动轮3015,第五锥齿轮3016,第五传动轮3017,第六传动轮3018,第七传动轮3019和第八传动轮;外壳301左下方设置有第一伺服电机302;外壳301内中部设置有水洗舱3010;外壳301内右端与齿盘3013相连接;第一伺服电机302前端中部与第一传动轮30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轮303右侧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304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304前端中部与第一锥齿轮305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305顶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306进行啮合;第一锥齿轮305右端中部与第五锥齿轮3016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306顶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三锥齿轮307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307右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308进行啮合;第四锥齿轮308右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旋转架309进行转动连接;旋转架309内顶端右部与第一齿轮3011进行转动连接;旋转架309内底端右部与第二齿轮3012进行转动连接;水洗舱3010顶端左部通过连接杆与第三传动轮3014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三传动轮3014顶端中部与第一齿轮3011相连接;水洗舱3010底端右侧通过连接杆与第四传动轮3015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四传动轮3015底端中部与第二齿轮3012相连接;第五锥齿轮3016右端中部与第五传动轮3017进行转动连接;第五传动轮3017底端下方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3018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3018右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七传动轮3019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3019顶端上方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八传动轮左端中部与外壳301相连接;外壳301底端与底座1相连接;第一伺服电机302底端与底座1相连接;第二传动轮304前端中部与底座1相连接;旋转架309左端底部与底座1相连接;第六传动轮3018左端中部与底座1相连接;第七传动轮3019右端中部与底座1相连接;第八传动轮右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五传动轮3017外表面左侧与底座1相连接;齿盘3013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水洗机构3内左端和内右端,因水洗舱3010转动时可能产生较大的晃动,两个圆盘配合使用,实现了水洗舱3010在竖直面内上下翻转的同时可以进行稳定的左右摆动的功能。
使用前,将待检测布料准备,向水洗舱3010加入水和清洗剂,接通电源,第一伺服电机302开始转动,同时第一伺服电机302带动第一传动轮303开始同步转动,第一传动轮303右侧通过皮带带动第二传动轮304开始转动,第二传动轮304带动第一锥齿轮305同轴转动;第一锥齿轮305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二锥齿轮306和第五锥齿轮3016开始转动;第二锥齿轮306通过转轴杆带动第三锥齿轮307开始转动,第三锥齿轮307带动与之啮合的第四锥齿轮308开始转动;第四锥齿轮308通过转轴杆带动旋转架309开始转动,旋转架309带动第一齿轮3011和第二齿轮3012在齿盘3013开始进行圆周转动,同时第一齿轮3011通过转轴杆带动与第三传动轮3014跟随转动,第二齿轮3012通过转轴杆带动第四传动轮3015跟随转动,第三传动轮3014通过其底端左部偏心连接的连接杆带动水洗舱3010开始偏心运动,同时第四传动轮3015通过其顶端右部偏心连接的连接杆带动水洗舱3010开始偏心运动,水洗舱3010开始偏心运动两端同时进行偏心运动,即可带动水洗舱3010在竖直面内上下翻转的同时进行左右摇摆,即可完成对待测布料的水洗工作,实现了对待测布料水洗牢度检测功能。
压烫机构4包括压烫壳体,第六锥齿轮402,第七锥齿轮403,第八锥齿轮404,第九锥齿轮405,第九传动轮406,第十传动轮407,第三齿轮408,第四齿轮409,滑块4010,滑轨4011,第一电动推杆4012,第一跟随块4013,第二跟随块4014,压烫熨斗4015,温度控制屏4016,湿度控制屏4017,注水口4018和排水口;压烫壳体内左端底部与第六锥齿轮402相连接;第六锥齿轮402顶端中部与第七锥齿轮403进行啮合;第七锥齿轮403顶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八锥齿轮404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锥齿轮404后端中部与第九锥齿轮405进行啮合;第九锥齿轮405前端中部与第九传动轮406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九传动轮406前端中部与压烫壳体相连接;第九传动轮406右侧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407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十传动轮407前端中部与压烫壳体相连接;第十传动轮407后端中部与第三齿轮408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齿轮408右侧通过链条与第四齿轮409进行传动连接;第三齿轮408后端与滑轨4011相连接,并且滑轨4011前端右部与第四齿轮409相连接;第四齿轮409左侧设置有滑块4010,并且滑块4010后端与滑轨4011相连接;滑块4010前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4012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12前端顶部与第一跟随块4013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12前端中下部与第二跟随块4014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12前端底部与压烫熨斗4015相连接;压烫熨斗4015前端左上部设置有温度控制屏4016;压烫熨斗4015前端右上部设置有湿度控制屏4017;压烫熨斗4015左端中下部设置有注水口4018;压烫熨斗4015右端中下部设置有排水口;压烫壳体底端与底座1相连接;压烫壳体内底端中部与操作台2相连接;压烫壳体内右端中下部与固定铺展机构5相连接;压烫壳体右端中部与水箱6相连接;第六锥齿轮402左端中部与水洗机构3相连接;第六锥齿轮402右端中部与固定铺展机构5相连接;排水口右侧与水箱6相连接。
待检测布料固定并铺展于操作台2上后,首先第六锥齿轮402在第八传动轮待带动下开始转动,第六锥齿轮402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七锥齿轮403开始转动,第七锥齿轮403通过转轴杆带动第八锥齿轮404跟随转动,第八锥齿轮404带动与之啮合第九锥齿轮405开始转动,第九锥齿轮405带动第九传动轮406同轴转动,第九传动轮406右侧通过皮带带动第十传动轮407开始转动,第十传动轮407带动第三齿轮408开始同轴转动,第三齿轮408右侧通过链条带动第四齿轮409开始转动,第四齿轮409转动后,链条上的凸起就会带动滑块4010在滑轨4011内开始运动,同时第一电动推杆4012开始伸长,使压烫熨斗4015对待测布料进行熨烫,通过温度控制屏4016和湿度控制屏4017,控制压烫熨斗4015的热度和湿度,通过注水口4018和排水口调剂湿度,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检测压烫牢度的条件,实现了多梯度检测待检测布料的压烫牢度,第一跟随块4013移动至左侧时,左端触碰到l形支撑杆后,左端下压,右端抬起,脱离凸起,然后倒钩与第二跟随块4014开始向右运动,第二跟随块4014运动至右侧时,右端触碰到l形支撑杆后右端抬起,凸起脱离第二跟随块4014,循环往复,即可实现压烫熨斗4015在水平面内的左右往复运动,达到了往复循环压烫的功能。
固定铺展机构5包括第一移动杆,第五齿轮502,第六齿轮503,复位位移杆504,第一l形传动杆505,第二l形传动杆506,脚踏板507,第七齿轮508,第十一传动轮509,第十二传动轮5010,第八齿轮5011,第九齿轮5012,第一传动杆5013,第二传动杆5014,第一固定架5015,第十锥齿轮5016,第十一锥齿轮5017,第十三传动轮5018,第十四传动轮5019,第十二锥齿轮5020,第十三锥齿轮5021,第一丝杆5022,第二丝杆5023,第二电动推杆5024,第一压实口5025,第三电动推杆5026和第二压实口5027;第一移动杆外表面中左部与第五齿轮50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移动杆外表面中右部与第六齿轮5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一移动杆底端中部与复位位移杆504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后端中部设置有第七齿轮508;复位位移杆504底端中右部与第一l形传动杆505进行传动连接;复位位移杆504底端中左部与第二l形传动杆506进行传动连接;第一l形传动杆505顶端中部与脚踏板507进行传动连接,并且脚踏板507底端右侧与第二l形传动杆506相连接;第七齿轮508后端中部与第十一传动轮509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一传动轮509顶端上方通过皮带与第十二传动轮5010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5010前端中部与第八齿轮5011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齿轮5011左上部与第九齿轮5012进行啮合;第九齿轮5012前端左下部与第一传动杆501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5013前端左下方与第二传动杆5014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杆5014后端中部与第一固定架5015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杆5014前端左顶部与第十锥齿轮5016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5015底端右侧与第二电动推杆5024相连接;第十锥齿轮5016底端中部与第十一锥齿轮5017进行啮合;第十一锥齿轮5017底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十三传动轮5018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三传动轮5018左侧通过皮带与第十四传动轮5019进行传动连接;第十四传动轮5019底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十二锥齿轮5020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锥齿轮5020左端中部与第十三锥齿轮5021进行啮合;第十三锥齿轮5021左端中部与第一丝杆502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5022外表面左部与第二丝杆5023相连接;第二丝杆5023左侧设置有第三电动推杆5026;第二电动推杆5024底端与第一压实口5025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5026底端与第二压实口5027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左端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底端左侧和右侧均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复位位移杆504右端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复位位移杆504底端左侧和右侧均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脚踏板507底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十一传动轮509后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八齿轮5011前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九齿轮5012前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十二锥齿轮5020底端中部与操作台2相连接;第一丝杆5022外表面右侧与操作台2相连接;第二丝杆5023外表面中左侧与操作台2相连接;第一固定架5015顶端通过滚珠对第二传动杆5014进行转动固定,保证第二传动杆5014带动第十锥齿轮5016的同时可以达到固定的效果。
水洗完成并完成水洗牢度的检测后,首先人工将待检测布料一端放置于第一压实口5025,同时第二电动推杆5024向下伸长,将其固定,另外一端放置于第二压实口5027,同时第三电动推杆5026向下伸长,将其固定,然后用脚踩脚踏板507左侧,控制复位位移杆504向右侧移动,带动第一移动杆向右侧移动,使第五齿轮502向右移动与第七齿轮508啮合,第七齿轮508带动第十一传动轮509同轴转动,第十一传动轮509通过皮带带动第十二传动轮5010开始转动,第十二传动轮5010带动第八齿轮5011同轴转动,第八齿轮5011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九齿轮5012开始转动,第九齿轮5012带动与之偏心连接的第一传动杆5013开始上下运动,第一传动杆5013带动第二传动杆5014开始上下运动,第二传动杆5014在第一固定架5015的转动固定作用下带动第十锥齿轮5016开始转动,第十锥齿轮5016带动与之啮合的第十一锥齿轮5017开始转动,第十一锥齿轮5017通过转轴杆带动第十三传动轮5018开始转动,第十三传动轮5018左侧通过皮带带动第十四传动轮5019开始转动,第十四传动轮5019通过转轴杆带动第十二锥齿轮5020开始转动,第十二锥齿轮5020带动与之啮合的第十三锥齿轮5021开始转动,第十三锥齿轮5021带动第一丝杆5022开始转动,将第一丝杆5022旋出,即可将待检测布料铺展并固定,压烫结束后,再次用脚踩脚踏板507左侧,即可使复位位移杆504带动第一移动杆完成复位,再用脚踩脚踏板507右侧,可以控制第七齿轮508向与之前相反的方向转动,通过传动控制第一丝杆5022旋入,然后第二电动推杆5024和第三电动推杆5026向上收缩,解除对待检测布料的固定,人工取下待检测布料,对其进行压烫牢度的检测,该装置实现了将待检测布料铺展在操作台2上并固定,防止在压烫过程中因摩擦较大导致待检测布料滑动的功能。
水洗舱3010顶端连接杆未连在第三传动轮3014的中心转轴上,水洗舱3010底端右侧连接杆未连在第四传动轮3015的中心转轴上,第三传动轮3014通过其底端左部偏心连接的连接杆带动水洗舱3010开始偏心运动,同时第四传动轮3015通过其顶端右部偏心连接的连接杆带动水洗舱3010开始偏心运动,两端同时进行偏心运动,即可实现水洗舱3010进行左右摇摆的功能。
第一跟随块4013左端设置为三十度斜面,第二跟随块4014右端设置为三十度斜面,第一跟随块4013左侧和第二跟随块4014右侧分别设置有l形支撑杆,三十度斜面与l形支撑杆接触时,会给第一跟随块4013的三十度斜面一个向下的分力,使其下压,使凸起与第一跟随块4013脱离,给第二跟随块4014三十度斜面一个向上的分力,使其上抬,使凸起与第二跟随块4014脱离配合使用,达到使第一跟随块4013和第二跟随块4014自动进行循环往复运动的效果。
第二丝杆5023外表面中左部套接有滑动块,并且滑动块底端设置有滑动轨道,第一丝杆5022转动将第二丝杆5023旋出或旋入时,第二丝杆5023带动滑动块在滑动轨道上滑动,实现了保证第二丝杆5023在左右方向上可以平稳移动的功能。
第一移动杆上的第五齿轮502和第六齿轮503可以分别和第七齿轮508进行啮合,第一移动杆转动时,第五齿轮502与第七齿轮508啮合时,第七齿轮508正转,当第六齿轮503与第七齿轮508啮合时,第七齿轮508反转,实现了对第七齿轮508正反转控制的功能。
复位位移杆504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外表面套接弹簧的伸缩杆,脚踏板507控制复位位移杆504向左侧移动时,左侧外表面套接弹簧的伸缩杆收缩,弹簧收缩,再次控制其向左侧移动时,会因左侧外表面套接的弹簧的弹力作用使复位位移杆504复位脚踏板507控制复位位移杆504向右侧移动时,右侧外表面套接弹簧的伸缩杆收缩,弹簧收缩,再次控制其向右侧移动时,会因右侧外表面套接的弹簧的弹力作用使复位位移杆504复位,达到了可复位的效果。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包括底座(1)和操作台(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洗机构(3),压烫机构(4),固定铺展机构(5)和水箱(6);底座(1)顶端中右部与操作台(2)进行焊接;底座(1)顶端左侧与水洗机构(3)相连接;底座(1)顶端中右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并且压烫机构(4)内底端中部与操作台(2)相连接,而且压烫机构(4)左端底部与水洗机构(3)相连接;压烫机构(4)内右下方设置有与固定铺展机构(5),并且固定铺展机构(5)内底端左侧与操作台(2)相连接;压烫机构(4)右端中部与水箱(6)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水洗机构(3)包括外壳(301),第一伺服电机(302),第一传动轮(303),第二传动轮(304),第一锥齿轮(305),第二锥齿轮(306),第三锥齿轮(307),第四锥齿轮(308),旋转架(309),水洗舱(3010),第一齿轮(3011),第二齿轮(3012),齿盘(3013),第三传动轮(3014),第四传动轮(3015),第五锥齿轮(3016),第五传动轮(3017),第六传动轮(3018),第七传动轮(3019)和第八传动轮;外壳(301)左下方设置有第一伺服电机(302);外壳(301)内中部设置有水洗舱(3010);外壳(301)内右端与齿盘(3013)相连接;第一伺服电机(302)前端中部与第一传动轮(30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轮(303)右侧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304)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304)前端中部与第一锥齿轮(305)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305)顶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306)进行啮合;第一锥齿轮(305)右端中部与第五锥齿轮(3016)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306)顶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三锥齿轮(307)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307)右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308)进行啮合;第四锥齿轮(308)右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旋转架(309)进行转动连接;旋转架(309)内顶端右部与第一齿轮(3011)进行转动连接;旋转架(309)内底端右部与第二齿轮(3012)进行转动连接;水洗舱(3010)顶端左部通过连接杆与第三传动轮(3014)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三传动轮(3014)顶端中部与第一齿轮(3011)相连接;水洗舱(3010)底端右侧通过连接杆与第四传动轮(3015)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四传动轮(3015)底端中部与第二齿轮(3012)相连接;第五锥齿轮(3016)右端中部与第五传动轮(3017)进行转动连接;第五传动轮(3017)底端下方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3018)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3018)右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七传动轮(3019)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3019)顶端上方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八传动轮左端中部与外壳(301)相连接;外壳(301)底端与底座(1)相连接;第一伺服电机(302)底端与底座(1)相连接;第二传动轮(304)前端中部与底座(1)相连接;旋转架(309)左端底部与底座(1)相连接;第六传动轮(3018)左端中部与底座(1)相连接;第七传动轮(3019)右端中部与底座(1)相连接;第八传动轮右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五传动轮(3017)外表面左侧与底座(1)相连接;齿盘(3013)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水洗机构(3)内左端和内右端,因水洗舱(3010)转动时可能产生较大的晃动,两个圆盘配合使用,实现了水洗舱(3010)在竖直面内上下翻转的同时可以进行稳定的左右摆动的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压烫机构(4)包括压烫壳体,第六锥齿轮(402),第七锥齿轮(403),第八锥齿轮(404),第九锥齿轮(405),第九传动轮(406),第十传动轮(407),第三齿轮(408),第四齿轮(409),滑块(4010),滑轨(4011),第一电动推杆(4012),第一跟随块(4013),第二跟随块(4014),压烫熨斗(4015),温度控制屏(4016),湿度控制屏(4017),注水口(4018)和排水口;压烫壳体内左端底部与第六锥齿轮(402)相连接;第六锥齿轮(402)顶端中部与第七锥齿轮(403)进行啮合;第七锥齿轮(403)顶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八锥齿轮(404)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锥齿轮(404)后端中部与第九锥齿轮(405)进行啮合;第九锥齿轮(405)前端中部与第九传动轮(406)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九传动轮(406)前端中部与压烫壳体相连接;第九传动轮(406)右侧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407)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十传动轮(407)前端中部与压烫壳体相连接;第十传动轮(407)后端中部与第三齿轮(408)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齿轮(408)右侧通过链条与第四齿轮(409)进行传动连接;第三齿轮(408)后端与滑轨(4011)相连接,并且滑轨(4011)前端右部与第四齿轮(409)相连接;第四齿轮(409)左侧设置有滑块(4010),并且滑块(4010)后端与滑轨(4011)相连接;滑块(4010)前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4012)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12)前端顶部与第一跟随块(4013)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12)前端中下部与第二跟随块(4014)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4012)前端底部与压烫熨斗(4015)相连接;压烫熨斗(4015)前端左上部设置有温度控制屏(4016);压烫熨斗(4015)前端右上部设置有湿度控制屏(4017);压烫熨斗(4015)左端中下部设置有注水口(4018);压烫熨斗(4015)右端中下部设置有排水口;压烫壳体底端与底座(1)相连接;压烫壳体内底端中部与操作台(2)相连接;压烫壳体内右端中下部与固定铺展机构(5)相连接;压烫壳体右端中部与水箱(6)相连接;第六锥齿轮(402)左端中部与水洗机构(3)相连接;第六锥齿轮(402)右端中部与固定铺展机构(5)相连接;排水口右侧与水箱(6)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铺展机构(5)包括第一移动杆,第五齿轮(502),第六齿轮(503),复位位移杆(504),第一l形传动杆(505),第二l形传动杆(506),脚踏板(507),第七齿轮(508),第十一传动轮(509),第十二传动轮(5010),第八齿轮(5011),第九齿轮(5012),第一传动杆(5013),第二传动杆(5014),第一固定架(5015),第十锥齿轮(5016),第十一锥齿轮(5017),第十三传动轮(5018),第十四传动轮(5019),第十二锥齿轮(5020),第十三锥齿轮(5021),第一丝杆(5022),第二丝杆(5023),第二电动推杆(5024),第一压实口(5025),第三电动推杆(5026)和第二压实口(5027);第一移动杆外表面中左部与第五齿轮(50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移动杆外表面中右部与第六齿轮(5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一移动杆底端中部与复位位移杆(504)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后端中部设置有第七齿轮(508);复位位移杆(504)底端中右部与第一l形传动杆(505)进行传动连接;复位位移杆(504)底端中左部与第二l形传动杆(506)进行传动连接;第一l形传动杆(505)顶端中部与脚踏板(507)进行传动连接,并且脚踏板(507)底端右侧与第二l形传动杆(506)相连接;第七齿轮(508)后端中部与第十一传动轮(509)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一传动轮(509)顶端上方通过皮带与第十二传动轮(5010)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5010)后端中部与第八齿轮(5011)进行转动连接;第八齿轮(5011)左上部与第九齿轮(5012)进行啮合;第九齿轮(5012)前端左下部与第一传动杆(501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5013)前端左下方与第二传动杆(5014)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杆(5014)后端中部与第一固定架(5015)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杆(5014)前端左顶部与第十锥齿轮(5016)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5015)底端右侧与第二电动推杆(5024)相连接;第十锥齿轮(5016)底端中部与第十一锥齿轮(5017)进行啮合;第十一锥齿轮(5017)底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十三传动轮(5018)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三传动轮(5018)左侧通过皮带与第十四传动轮(5019)进行传动连接;第十四传动轮(5019)底端中部通过转轴杆与第十二锥齿轮(5020)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锥齿轮(5020)左端中部与第十三锥齿轮(5021)进行啮合;第十三锥齿轮(5021)左端中部与第一丝杆(502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5022)外表面左部与第二丝杆(5023)相连接;第二丝杆(5023)左侧设置有第三电动推杆(5026);第二电动推杆(5024)底端与第一压实口(5025)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5026)底端与第二压实口(5027)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左端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一移动杆底端左侧和右侧均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复位位移杆(504)右端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复位位移杆(504)底端左侧和右侧均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脚踏板(507)底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十一传动轮(509)后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八齿轮(5011)前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九齿轮(5012)前端中部与压烫机构(4)相连接;第十二锥齿轮(5020)底端中部与操作台(2)相连接;第一丝杆(5022)外表面右侧与操作台(2)相连接;第二丝杆(5023)外表面中左侧与操作台(2)相连接;第一固定架(5015)顶端通过滚珠对第二传动杆(5014)进行转动固定,保证第二传动杆(5014)带动第十锥齿轮(5016)的同时可以达到固定的效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水洗舱(3010)顶端连接杆未连在第三传动轮(3014)的中心转轴上,水洗舱(3010)底端右侧连接杆未连在第四传动轮(3015)的中心转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跟随块(4013)左端设置为三十度斜面,第二跟随块(4014)右端设置为三十度斜面,第一跟随块(4013)左侧和第二跟随块(4014)右侧分别设置有l形支撑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丝杆(5023)外表面中左部套接有滑动块,并且滑动块底端设置有滑动轨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移动杆上的第五齿轮(502)和第六齿轮(503)可以分别和第七齿轮(508)进行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印染染色牢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复位位移杆(504)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外表面套接弹簧的伸缩杆。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