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非屏蔽双绞线及具备该非屏蔽双绞线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utp(unshieldedtwisted-paircable:非屏蔽双绞线)中,通过用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将导体的外周包覆而构成的两条芯线互相绞合,并在该绞合起来的两条芯线的外侧配置有护套。
在非屏蔽双绞线的末端连接连接器。为了与连接器连接,在非屏蔽双绞线的末端,护套被剥离,两条芯线回捻。进一步地,在芯线的包覆层被剥离而露出的导体上连接端子。该端子收纳于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内。作为这样的非屏蔽双绞线,已知日本特开2004-71404号公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714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两条芯线的回捻长度从传送特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尽量短。因此,有时使用将两条芯线的回捻部分配置于连接器壳体的内部的连接器。在这样的连接器中,非屏蔽双绞线的护套的末端也插入到连接器壳体内。
在车载用的非屏蔽双绞线中,由于浸水等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可能传送特性劣化,所以通过调节护套的厚度,从而确保两条芯线与周围的隔离距离。
但是,若例如为了抑制传送特性劣化而将护套加厚,有可能不能将护套插入到已有的连接器壳体内。近来,伴随居住空间的增大,要求电缆的布线空间狭小化,所以为了与将护套加厚的非屏蔽双绞线对应而将连接器大型化并不现实。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抑制传送特性劣化并且可抑制连接器大型化的非屏蔽双绞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非屏蔽双绞线,具备:绞合的两条芯线;内护套,其配置于所述两条芯线的外侧;以及外护套,其配置于所述内护套的外侧,在所述内护套与所述外护套之间设置有所述内护套的内表面与所述外护套的外表面分隔的分隔区域。
另外,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连接器,具备:端子,其与非屏蔽双绞线的末端连接;和连接器壳体,其收纳所述端子,并且在所述非屏蔽双绞线的末端露出的所述内护套插入到所述连接器壳体。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将外护套加厚,能够在不变更内护套的厚度的情况下抑制非屏蔽双绞线的传送特性劣化。
另外,根据上述的构成,因为在分隔区域中内护套与外护套不直接接触,所以能够在非屏蔽双绞线的末端残留内护套并且容易地将外护套剥离。由此,能够设为将外径尺寸比外护套小的内护套插入到连接器壳体内的构成,所以能够抑制连接器大型化。
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方式。
优选在所述内护套与所述外护套之间配置有夹设物。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利用夹设物在内护套与外护套之间可靠地设置分隔区域,所以能够在非屏蔽双绞线的末端进一步容易地将外护套剥离。由此,能够使非屏蔽双绞线的剥离作业效率提高。
优选所述夹设物是卷绕于所述内护套的外表面的带。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在内护套的外表面卷绕带的简易手法,能够在内护套与外护套之间配置夹设物。
优选所述带包含铁氧体。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使混入到芯线的噪声降低。
优选所述带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包含金属。
根据上述的构成,与内护套与外护套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内护套与外护套之间的摩擦力。由此,能够使外护套的剥离作业效率提高。
优选所述夹设物是沿着所述内护套延伸的方向配置于所述内护套的外表面的线状部件。
根据上述的构成,被剥离的外护套通过与线状部件滑接,从而能够沿着线状部件在内护套延伸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非屏蔽双绞线的剥离作业效率提高。
优选在所述内护套的外表面设置有突起。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设置于内护套的外表面的突起,能够在内护套与外护套之间可靠地设置分隔区域,所以能够使非屏蔽双绞线的剥离作业效率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抑制传送特性劣化,并且能够抑制连接器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非屏蔽双绞线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非屏蔽双绞线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4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非屏蔽双绞线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非屏蔽双绞线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非屏蔽双绞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一边参照图1至图4一边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的非屏蔽双绞线10具有两条芯线11、内护套12以及外护套13。另外,关于多个相同部件,有时对一部分部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的部件省略附图标记。
芯线11具备金属制的导体14和将导体14的外周覆盖的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包覆层15。两条芯线11相互绞合。芯线11的截面形状呈圆形。
在绞合的两条芯线11的外侧配置有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内护套12。内护套12呈圆筒形状。
在内护套12的外表面卷绕有带16(夹设物的一例)。带16在内护套12的外表面卷绕成螺旋状。带16可以设为通过侧缘彼此重叠而没有间隙地卷绕的构成,另外,也可以设为在侧缘间具有间隙地卷绕的构成。换句话讲,既可以以内护套12的外表面不露出的方式卷绕,另外,也可以以内护套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卷绕。
带16作为配置于内护套12与外护套13之间的夹设物而发挥功能。由此,内护套12的外表面和外护套13的内表面至少分隔带16的厚度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护套12与外护套13之间夹着带16的区域形成为内护套12的外表面和外护套13的外表面分隔的分隔区域17。另外,即使是在内护套12与外护套13之间没有配置带16的区域,内护套12的外表面和外护套13的外表面分隔的区域也形成为分隔区域17。
带16呈具有可挠性的细长的带状,包含铁氧体。作为带16,例如也可以设为在合成树脂制的膜的表面涂布铁氧体的构成,能够根据需要采用任意的构成。在带16中的内护套12侧的面可以涂布有粘结剂,另外,也可以没有涂布粘结剂。另外,在带16中的外护套13侧的面没有涂布粘结剂。
在内护套12的径向的外方且带16的外侧配置有外护套13。外护套13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外护套13呈圆筒形状。
因为在带16的外表面没有涂布粘结剂,所以带16的外表面与外护套13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比较小。
在非屏蔽双绞线10的末端,外护套13被剥离。由此,露出预定的长度尺寸的内护套12。在外护套13被剥离的部分,带16也从内护套12的外表面被剥掉。
进一步地,内护套12的末端被剥离,露出两条芯线11。在各芯线11的末端,绝缘包覆层15被剥离,从而露出导体14。在该导体14的末端连接有端子18。
端子18具有:绝缘筒19,其压接于芯线11的绝缘包覆层15的外周;线筒20,其与绝缘筒19相连,压接于芯线11的导体14的外周;以及连接部21,其与线筒20相连,与对方侧端子(未图示)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8是连接部21呈突片状的阳型端子。
在非屏蔽双绞线10的端部安装有连接器22。连接器22具备与非屏蔽双绞线10的末端连接的端子18、和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的连接器壳体23。连接器壳体23具有收纳端子18的腔24。在腔24内形成有矛状部25,矛状部25卡止于端子18而防止端子18脱离腔24。通过矛状部25相对于端子18从后方弹性地卡合,从而防止端子18向后方脱离。
在连接器壳体23开口有罩部26,在罩部26配置端子18的呈突片状的连接部21,并且对方侧连接器(未图示)嵌合于罩部26。
在连接器壳体23、且腔24的后方向后方开口有护套插入部27,内护套12的端部插入护套插入部27。护套插入部27的内径尺寸设定为与内护套12的外径尺寸相同或者比其大。由此,在护套插入部27内能够插入内护套12。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非屏蔽双绞线10向连接器22组装的组装工序的一例。另外,非屏蔽双绞线10向连接器22组装的组装工序不限定于以下记载。
在从非屏蔽双绞线10的外护套13的末端部离开预定的长度尺寸的位置用未图示的刀具设置缺口。从设置缺口的部分朝向非屏蔽双绞线10的末端将外护套13拔出。此时,因为在外护套13与内护套12之间配置有带16,所以外护套13的内表面与内护套12的外表面成为分隔的状态。由此,外护套13能够容易地从内护套12剥离。进一步地,因为在带16中的外护套13侧的面没有涂布粘结剂,所以带16的表面和外护套13的内表面的摩擦进一步减小。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外护套13剥离。
在将外护套13剥离后,将卷绕于内护套12的外表面的带16剥掉。接着,在从内护套12的末端部离开预定的长度尺寸的位置用未图示的刀具设置缺口。从设置缺口的部分朝向非屏蔽双绞线10的末端将内护套12拔出。由此,露出两条芯线11。
将从内护套12的端部露出的两条芯线11回捻。对回捻的芯线11分别将绝缘包覆层15剥离。由此,芯线11的导体14露出。
将线筒20压接于从绝缘包覆层15露出的芯线,并且将绝缘筒19压接于绝缘包覆层15。由此,在两条芯线11各自上连接端子18。
将端子18从后方插入到连接器壳体23的护套插入部27内,并向腔24压入。端子18的连接部21达到罩部26内,通过矛状部25与端子18弹性地卡止,从而可防止端子18在腔24脱离。在该状态下,内护套12的顶端部插入到护套插入孔内。外护套13配置于比连接器壳体23靠后方的位置,不插入到护套插入部27内。由此,连接器22完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非屏蔽双绞线10具备:绞合的两条芯线11;内护套12,其配置于两条芯线11的外侧;以及外护套13,其配置于内护套12的外侧,在内护套12与外护套13之间设置有内护套12的内表面与外护套13的外表面分隔的分隔区域17。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2具备:端子18,其与非屏蔽双绞线10的末端连接;和连接器壳体23,其收纳端子18,并且在非屏蔽双绞线10的末端露出的内护套12插入到连接器壳体23。
根据上述的构成,内护套12的厚度不变更,通过将外护套13加厚,能够抑制非屏蔽双绞线10的传送特性劣化。
另外,根据上述的构成,在分隔区域17中,内护套12与外护套13分隔,所以在非屏蔽双绞线10的末端残留内护套12,并且能够容易地将外护套13剥离。由此,能够设为将外径尺寸比外护套13小的内护套12插入到连接器壳体23内的构成,所以能够抑制连接器22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内护套12与外护套13之间配置有带16。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带16,能够在内护套12与外护套13之间可靠地设置分隔区域17,所以能够在非屏蔽双绞线10的末端进一步容易地将外护套13剥离。由此,能够使非屏蔽双绞线10的剥离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根据上述的构成,两条芯线11成为被包含铁氧体的带16卷绕的状态。由此,能够利用带16使高频噪声衰减。另外,由于在芯线11中流动的电流,包含于带16的铁氧体产生磁通,电流能量变化为磁能,伴随电流的变化,该磁通再次通过电磁感应而变换为电流。此时,磁能的一部分作为磁损失而失去,所以已通过芯线11的噪声电流的一部分作为磁损失而失去。由此,能够使在芯线11流动的信号的噪声降低。
<变形例>
接着,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内护套12的外周面卷绕包含铁氧体的带16的构成,但是不限于此,带16也可以为金属制。作为构成为该带16的金属,能够使用将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较薄地延展的构成的金属。
另外,作为带16,能够使用在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尼龙6,6等合成树脂制的带16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至少一方涂布有金属粉的构成的带。也可以在带16的两面涂布有金属粉。作为上述的金属粉,能够使用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粉。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带16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包含金属,所以与内护套12和外护套13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内护套12与外护套13之间的摩擦力减小。由此,能够使外护套13的剥离作业效率提高。
本变形例的带16在没有间隙地卷绕于内护套12的外表面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小与外护套13的摩擦力,所以优选。
<实施方式2>
接着,一边参照图5至图7一边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的非屏蔽双绞线40中,在内护套12与外护套13之间以在内护套12的周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根)线状部件41(夹设物的一例)。各线状部件41以沿着非屏蔽双绞线40的延伸方向的方式延伸配置。在内护套12的周向,各线状部件41的间隔成为大致等间隔。线状部件41的截面呈圆形。各线状部件41的直径大致相等。
线状部件41能够适当地选择金属制、合成树脂制等任意的材料。线状部件41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长圆形,另外,也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另外,内护套12的周向上的、线状部件41彼此的间隔不限于等间隔,也可以以相互不同的间隔配置。
内护套12的外表面与外护套13的内表面通过夹着线状部件41而至少分隔线状部件41的直径尺寸。由此,内护套12与外护套13之间的区域中、至少配置有线状部件41的部分形成为内护套12的内表面与外护套13的外表面分隔的分隔区域42。另外,在没有配置线状部件41的部分,内护套12的外表面与外护套13的内表面分隔的区域也可形成为分隔区域42。
关于上述以外的构成,因为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内护套12的外表面配置有沿着内护套12的延伸方向配置的线状部件41。由此,被剥离的外护套13通过与线状部件41滑接,从而能够容易地沿着线状部件41在内护套12的延伸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能够使非屏蔽双绞线40的剥离作业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3>
接着,一边参照图8一边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3。在本实施方式的非屏蔽双绞线50中,在内护套53的外表面形成有朝向非屏蔽双绞线10的经纬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个)突起51。该突起51沿着内护套53的延伸方向延伸地形成,呈大致肋状。突起51在内护套53的周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形成。各突起51从内护套53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设定为大致相同。突起51的截面形状呈大致半圆形。
突起51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长圆形,另外,还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另外,内护套53的周向上的、突起51彼此的间隔不限于等间隔,也可以以相互不同的间隔配置。
通过内护套53的外表面与外护套13的内表面夹着突起51,从而分隔突起51从内护套53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的量。因为突起51的顶端与外护套13的内表面接触,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51的顶端与外护套13的内表面未接触的区域、且内护套53的内表面与外护套13的外表面分隔的区域形成为分隔区域52。另外,内护套53中、与突起51不同的部分可以与外护套13的内表面接触。
关于上述以外的构成,因为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内护套53的外表面设置有突起51。通过设置于内护套53的外表面的突起51,能够在内护套53与外护套13之间可靠地设置分隔区域52,所以能够使非屏蔽双绞线50的剥离作业效率提高。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实施方式1的夹设物呈带状,实施方式2的夹设物设为线状部件41,但是夹设物的形状不被制约,能够适当选择片状、线状等任意的形状。另外,夹设物也可以省略。
(2)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夹设物使用包含铁氧体的带16,但是带16也可以为合成树脂制。另外,在带16中的外护套13侧的面也可以涂布粘结剂。
(3)在实施方式2中,使用八根线状部件41,但是不限于此,线状部件41的根数也可以一根、两根至七根、或者九根以上。另外,线状部件41也可以为金属制,而且也可以为铁氧体制。在将线状部件41设为铁氧体制的情况下,能够使混入到芯线11的噪声减少。
(4)在实施方式3中,设为从内护套53突出八个突起51的构成,但是突起51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两个至七个、或者九个以上。也可以在外护套13的内表面设置突起51。
(5)在实施方式3中,设为在内护套53与外护套13之间不配置夹设物的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在内护套53与外护套13之间、且突起51的顶端和外护套13的内表面没有接触的区域配置夹设物的构成。
(6)在实施方式1~3中,端子18为阳型端子,但是不限于此,端子也可以为阴型端子。
附图标记说明
10、40、50:非屏蔽双绞线
11:芯线
12:内护套
13:外护套
16:带
17、42、52:分隔区域
18:端子
22:连接器
23:连接器壳体
41:线状部件
51:突起
1.一种非屏蔽双绞线,具备:
绞合的两条芯线;
内护套,其配置于所述两条芯线的外侧;以及
外护套,其配置于所述内护套的外侧,
在所述内护套与所述外护套之间设置有所述内护套的内表面与所述外护套的外表面分隔的分隔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屏蔽双绞线,其中,
在所述内护套与所述外护套之间配置有夹设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屏蔽双绞线,其中,
所述夹设物是卷绕于所述内护套的外表面的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屏蔽双绞线,其中,
所述带包含铁氧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屏蔽双绞线,其中,
所述带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包含金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屏蔽双绞线,其中,
所述夹设物是沿着所述内护套延伸方向配置于所述内护套的外表面的线状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非屏蔽双绞线,其中,
在所述内护套的外表面设置有突起。
8.一种连接器,具备:
端子,其与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非屏蔽双绞线的末端连接;和
连接器壳体,其收纳所述端子,并且在所述非屏蔽双绞线的末端露出的所述内护套插入到所述连接器壳体。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