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用马达组装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
背景技术:
冷却器是马达的主要换热部件,是维持马达运行的重要产品,直接影响马达的温升、输出力矩以及寿命,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在国计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将冷却器装配于马达壳体上。在冷却器的安装初始阶段,需要操作人员一手扶持冷却器,确保其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另外一手则穿入联接螺钉。且在操作过程需始终对冷却器施加一定的压力以确保其相对于马达壳体贴合的紧密性,由此可知,操作费时费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操作工人的易疲劳性,且对其自身的劳动技能要求较高。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生产效率高,对工人劳动技能要求降低,有效地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且确保了较高组装质量的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了一种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其包括前置基板、后置基板、第一直线运动部、第二直线运动部、冷却器夹持工装、承力板、第一滑轨滑块组件以及第二滑轨滑块组件。其中,前置基板平行地布置于后置基板的正前方,且其在第一直线运动部的驱动下沿着左右方向进行定向运动。第一滑轨滑块组件夹设于上述前置基板和后置基板之间。第二直线运动部和第二滑轨滑块组件均可拆卸地固定于前置基板上,且相互平行布置。承力板平行地布置于前置基板的正前方,且其在第二直线运动部以及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共同作用下亦沿着左右方向进行运动。冷却器夹持工装与承力板固定连接,且跟随进行同步运动。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还包括限位板,固定于前置基板的前侧壁上。正对应于上述限位板,由承力板的后侧壁向后继续延伸出有挡靠件。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冷却器夹持工装包括工装本体以及与冷却器外轮廓边缘相适配的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第三限位件以及第四限位件。上述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第三限位件以及第四限位件均可拆卸地固定于工装本体上,且围绕冷却器的预安装区域进行分布。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上述工装本体上、正对应于冷却器安装孔位置开设有操作孔,以供联接螺钉穿越。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工装本体呈分体式框架结构,其由第一顶靠板、第一立板、连接板、第二立板以及第二顶靠板依序可拆卸连接而成。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直线运动部包括线性电机、第一支座以及第二支座。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分别固定于后置基板的左、右端。线性电机固定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前置基板借助于过渡板实现与线性电机动子的连接,以驱动其相对于后置基板进行运动。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直线运动部还包括接近开关以及控制器。接近开关由起始位开关和末位开关构成,分别布置于后置基板的左、右端,以用来分别限定所述线性电机动子的左极限位、右极限位。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直线运动部包括气缸和浮动接头。浮动接头连接于气缸的活塞杆和承力板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在实际组装过程中,首先将冷却器置入、固定于冷却器夹持工装中,而后在第一直线运动部的驱动力作用下进行大距离运动以整体趋近于马达壳体,随后在第二直线运动部的驱动力作用下进行小距离精细运动以将冷却器贴靠于马达壳体上,此时,操作人员依次将联接螺钉穿入、锁紧以将冷却器锁定于马达壳体,最终完成了马达冷却器的组装进程。由此看来,在组装过程中工人仅需完成联接螺钉的穿入、拧紧操作即可,省去了人工定位时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组装效率,且降低了对其劳动操作技能的要求。另外,还保证了冷却器在组装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受压紧状态,进而确保了其最终组装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中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在马达组装设备中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隐去冷却器后第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隐去冷却器后第二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隐去冷却器后第三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1-前置基板;11-限位板;2-后置基板;3-第一直线运动部;31-线性电机;32-第一支座;33-第二支座;34-过渡板;35-接近开关;351-起始位开关;352-末位开关;4-第二直线运动部;41-气缸;42-浮动接头;5-冷却器夹持工装;51-工装本体;511-第一顶靠板;5111-操作孔;512-第一立板;513-连接板;514-第二立板;515-第二顶靠板;52-第一限位件;53-第二限位件;54-第三限位件;55-第四限位件;6-承力板;7-第一滑轨滑块组件;8-第二滑轨滑块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中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在马达组装设备中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其位于冷却器组装机构的下游,将已经组装成型后的冷却器压靠于马达壳体上,并借助于联接螺钉进行锁定。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2示出了本发明中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可知,其主要由前置基板1、后置基板2、第一直线运动部3、第二直线运动部4、冷却器夹持工装5、承力板6、第一滑轨滑块组件7以及第二滑轨滑块组件8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前置基板1平行地布置于后置基板2的正前方,且其在第一直线运动部3的驱动下沿着左右方向进行定向运动。第一滑轨滑块组件7夹设于上述前置基板1和后置基板2之间。第二直线运动部4和第二滑轨滑块组件8均可拆卸地固定于前置基板1上,且相互平行布置。承力板6平行地布置于前置基板1的正前方,且其在第二直线运动部4以及第二滑轨滑块组件8的共同作用下亦沿着左右方向进行运动。冷却器夹持工装5与承力板6固定连接,且跟随进行同步运动。这样一来,在组装过程中工人仅需完成联接螺钉的穿入、拧紧操作即可,省去了人工定位时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组装效率,且降低了对其劳动操作技能的要求。另外,还保证了冷却器在组装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受压紧状态,进而确保了其最终组装质量。
上述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首先将冷却器置入、固定于冷却器夹持工装5中,而后在第一直线运动部3的驱动力作用下进行大距离运动以整体趋近于马达壳体,随后在第二直线运动部4的驱动力作用下进行小距离精细运动以将冷却器贴靠于马达壳体上,此时,操作人员依次将联接螺钉穿入、锁紧以将冷却器锁定于马达壳体,最终完成了马达冷却器的组装进程。
出于杜绝马达壳体受到撞击而受损现象发生,确保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运行的安全性等方面考虑,还可以在前置基板1的前侧壁上固定有限位板11(如图4中所示)。且正对应于上述限位板11,由承力板6的后侧壁向后继续延伸出有挡靠件(图中未示出)。
作为上述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结构的进一步细化,冷却器夹持工装5优选由工装本体51以及与冷却器外轮廓边缘相适配的第一限位件52、第二限位件53、第三限位件54以及第四限位件55构成。上述第一限位件52、第二限位件53、第三限位件54以及第四限位件55均可拆卸地固定于工装本体51上,且围绕冷却器的预安装区域进行分布(如图4中所示)。这样一来,一方面,确保了工装本体51对冷却器的可靠装夹、固定;另一方面,当冷却器的型号发生改变时,仅需调换不同尺寸的第一限位件52、第二限位件53、第三限位件54或第四限位件55即可,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冷却器夹持工装5的适用范围。
当然,上述工装本体51亦可以设计为分体式框架结构,其由第一顶靠板511、第一立板512、连接板513、第二立板514以及第二顶靠板515依序可拆卸连接而成(如图3中所示),从而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冷却器夹持工装5的适用范围。
在此需要着重说明一点,出于确保操作工人穿入联接螺钉的便利性方面考虑,图3示出了本发明中马达冷却器辅助组件机构隐去冷却器后第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可知,还可以在上述第一顶靠板511以及第二顶靠板515上、正对应于冷却器安装孔位置开设有操作孔5111,以供联接螺钉穿越(在此仅以第一顶靠板511为例,第二顶靠板515类比参照执行)。如此一来,在冷却器被紧压的状态下,操作工人即可对联接螺钉进行旋动、施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冷却器的组装效率及其便利性。
已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设计结构来满足上述第一直线运动部3的驱动功能,然而,在此推荐一种较优的设计结构以供参考,具体如下:第一直线运动部3包括线性电机31、第一支座32以及第二支座33。第一支座32、第二支座33分别固定于后置基板2的左、右端。线性电机31固定于第一支座32和第二支座33之间,前置基板1借助于过渡板34实现与线性电机31动子的连接,以驱动其相对于后置基板2进行运动(如图5中所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在确保第一直线运动部3基本驱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其设计结构,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且便于进行后期维护以及换新操作。
再者,出于确保冷却器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停靠位置的精确性,使其运行处于可控状态,且确保冷却器组装进程的安全性方面考虑,上述第一直线运动部3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有接近开关35以及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接近开关35由起始位开关351和末位开关352构成,分别布置于后置基板2的左、右端,以用来分别限定线性电机31动子的左极限位、右极限位(如图5中所示)。
最后,上述上述第二直线运动部4优选为气缸41。然而,如气缸41的活塞杆直接与承力板6固定连接时,可能会因“偏心”、“平衡度精度不良”等原因而导致其活塞杆受力弯曲,进而降低气缸的工作性能以及使用寿命。鉴于此,上述第二直线运动部4还可增设有浮动接头42。浮动接头42连接于气缸的活塞杆和承力板6之间(如图3中所示)。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1.一种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置基板、后置基板、第一直线运动部、第二直线运动部、冷却器夹持工装、承力板、第一滑轨滑块组件以及第二滑轨滑块组件;其中,所述前置基板平行地布置于所述后置基板的正前方,且其在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的驱动下沿着左右方向进行定向运动;所述第一滑轨滑块组件夹设于所述前置基板和所述后置基板之间;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和所述第二滑轨滑块组件均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前置基板上,且相互平行布置;所述承力板平行地布置于所述前置基板的正前方,且其在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以及所述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共同作用下亦沿着左右方向进行运动;所述冷却器夹持工装与所述承力板固定连接,且跟随进行同步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板,固定于所述前置基板的前侧壁上;正对应于所述限位板,由所述承力板的后侧壁向后继续延伸出有挡靠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夹持工装包括工装本体以及与所述冷却器外轮廓边缘相适配的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第三限位件以及第四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以及所述第四限位件均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工装本体上,且围绕冷却器的预安装区域进行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装本体上、正对应于冷却器安装孔位置开设有操作孔,以供联接螺钉穿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本体呈分体式框架结构,其由第一顶靠板、第一立板、连接板、第二立板以及第二顶靠板依序可拆卸连接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包括线性电机、第一支座以及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分别固定于所述后置基板的左、右端;所述线性电机固定于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之间,所述前置基板借助于过渡板实现与所述线性电机动子的连接,以驱动其相对于所述后置基板进行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部还包括接近开关以及控制器;所述接近开关由起始位开关和末位开关构成,分别布置于所述后置基板的左、右端,以用来分别限定所述线性电机动子的左极限位、右极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冷却器辅助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部包括气缸和浮动接头;所述浮动接头连接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和所述承力板之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