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2


本公开是关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关于一种可折叠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设备的兴起,目前提出了一种可折叠设备。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减小设备占用的空间,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为用户提供较大的屏幕使用面积,提升用户的观看效果。

可折叠设备包括可折叠的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外壳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后壳,第一边框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连接构成垂直结构,第二边框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连接构成垂直结构,柔性显示屏幕位于后壳的上方、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之间,能够随着外壳的移动而实现折叠或者展开的效果。

当柔性显示屏幕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幕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贴合。但在柔性显示屏幕折叠的过程中会产生位移,导致柔性显示屏幕的两端与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出现缝隙,影响该可折叠设备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可折叠设备,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设备,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所述外壳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后壳;

所述第一边框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后壳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方、所述第二部分的内侧;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端的下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

所述第二边框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后壳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上方、所述第四部分的内侧;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端的下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所述第一预设角度;

所述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直角;

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四部分包括第三内表面和第四内表面;

所述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直角;

所述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部分遮挡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框之间的缝隙,所述第四部分遮挡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边框之间的缝隙。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为弧面,所述第二区域为平面,所述第二部分遮挡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四部分遮挡所述第三区域。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为非显示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显示区域。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后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所述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绕所述转轴旋转;

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和所述第三区域的宽度均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匹配。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包括柔性盖板和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用于控制所述柔性盖板进行显示;

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第一边框、所述第二边框和所述后壳构成的内腔中;

所述柔性盖板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上方,所述柔性盖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方、所述第二部分的内侧,所述柔性盖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上方、所述第四部分的内侧。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分的上表面的宽度与所述第四部分的上表面的宽度相等。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分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所述第四部分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且外壳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后壳,第一边框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边框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可以置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的夹角结构中,保证该夹角结构可以遮挡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与第一边框之间产生的缝隙,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可以置于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形成的夹角结构中,保证该夹角结构可以遮挡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与第二边框之间产生的缝隙,从而保证了可折叠设备的外观不受缝隙的影响。

并且,与设置规则形状的边框相比,本公开实施例在两个边框上分别形成夹角结构,在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由于夹角结构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因此,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能够向内侧移动,将柔性显示屏幕的两端分别置于对应的夹角结构的内部。此时柔性显示屏幕与边框的外侧之间的距离减小,从外观上来看,边框宽度变小,实现了窄边框的设计。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折叠状态下柔性显示屏幕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显示屏幕的区域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显示屏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可折叠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

参见图1和图2,该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1和柔性显示屏幕2,该外壳1包括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和后壳103,后壳103位于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之间。

第一边框101包括第一部分1011和第二部分1012,第一部分1011与第二部分1012连接,第一部分1011与后壳103连接,从而使第一部分1011、第二部分1012以及后壳103构成一体式结构。第二边框102包括第三部分1021和第四部分1022,第三部分1021和第四部分1022连接,从而使第三部分1021、第四部分1022和后壳103构成一体式结构。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部分1012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第四部分1022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从而便于用户手持可折叠设备,提升可折叠设备边框的触感,提高可折叠设备的美观性。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部分1012的上表面可以为平面或弧面,或者,第二部分1012为弯折形结构,第二部分1012的上表面由多个平面组合构成。

第四部分1022的上表面可以为平面或弧面,或者,第四部分1022为弯折形结构,第四部分1022的上表面由多个平面组合构成。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部分1012的上表面的宽度与第四部分1022的上表面的宽度相等,从而保证可折叠设备外观上的一致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位于第一部分1011的上方、第二部分1012的内侧,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位于第三部分1021的上方、第四部分1022的内侧,也即是,柔性显示屏幕2位于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和后壳103的内侧、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之间。

其中,该柔性显示屏幕2由柔软的材料制成,是一种可弯曲,可折叠的部件。该柔性显示屏幕2可以为玻璃材质、亚克力材质、透明塑胶复合材质、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材质等。

其中,外壳1的上方和下方按照展开状态下柔性显示屏幕2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屏幕2所在的一侧即为外壳1的上方,与柔性显示屏幕2相对的另一侧即为外壳1的下方。

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的内侧和外侧按照可折叠设备的中心或柔性显示屏幕2的中心确定,内侧是指靠近可折叠设备的中心或柔性显示屏幕2的中心的一侧,而外侧是指远离可折叠设备的中心或柔性显示屏幕2的中心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可折叠设备上的每个部件的尺寸包括长度、宽度和高度,以用户手持可折叠设备,将可折叠设备以完全展开的状态放置于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为例,长度是指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是指在水平面上与柔性显示屏幕2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高度是指在水平面上与柔性显示屏幕2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折叠设备的状态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展开状态下,柔性显示屏幕2和后壳103展开,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位于可折叠设备中心的两侧。而折叠状态下,柔性显示屏幕2和后壳103弯折,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位于可折叠设备中心的同一侧。

可折叠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幕2发生弯折,会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上表面被拉伸,发生形变,进而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与第一边框101之间产生缝隙,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与第二边框102之间产生缝隙,影响可折叠设备的外观。

为解决上述问题,将第一边框101设置为不规则的形状,使第一部分1011的上表面与第二部分1012的内表面之间存在夹角,形成夹角结构,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可以位于该夹角结构的内部,利用该夹角结构来遮挡第一端与第一边框101之间产生的缝隙,也即是第二部分1012遮挡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与第一边框101之间的缝隙。

该夹角结构的角度,即第一部分1011的上表面与第二部分1012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第一预设角度,其中第一预设角度为柔性显示屏幕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端的下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角度。

将第二边框102设置为不规则的形状,使第三部分1021的上表面与第四部分1022的内表面之间存在夹角,形成夹角结构,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可以位于该夹角结构的内部,利用该夹角结构来遮挡第二端与第二边框102之间产生的缝隙,也即是第四部分1022遮挡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与第二边框102之间的缝隙。

该夹角结构的角度,即第三部分1021的上表面与第四部分1022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第二预设角度,其中第二预设角度为柔性显示屏幕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端的下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角度。

第一预设角度和第二预设角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具体可根据柔性显示屏幕的设置方式以及折叠时两端的形变情况确定。

参见图1和图2,可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边框101位于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的外侧,两者之间不存在缝隙。第二边框102位于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的外侧,两者之间不存在缝隙。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折叠状态下柔性显示屏幕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幕2弯折,发生形变,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变成梯形形状。

相较于展开状态,此时的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向内侧移动,使第一端位于第一边框101的夹角结构内,第二部分1012能够遮挡第一端与第一边框101之间的缝隙。且第二端位于第二边框102的夹角结构内,第四部分1022能够遮挡第二端与第二边框102之间的缝隙。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部分1011的上表面与第二部分1012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第一预设角度,则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部分1011的上表面与第二部分1012的内表面形成的夹角结构与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此时的形状匹配,第一端置于该夹角结构中,与该夹角结构完全贴合,此时第一端与第一边框101之间不存在缝隙。

第三部分1021的上表面与第四部分1022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第二预设角度,则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三部分1021的上表面与第四部分1022的内表面形成的夹角结构与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此时的形状匹配,第二端置于该夹角结构中,与该夹角结构完全贴合,此时第二端与第二边框102之间不存在缝隙。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部分1011的上表面与第二部分1012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则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端置于第一部分1011的上表面与第二部分1012的内表面形成的夹角结构中,且在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的上方预留一定的空间,能够避免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受到挤压,保持柔性显示屏幕2的平整。

第三部分1021的上表面与第四部分1022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则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端置于第三部分1021的上表面与第四部分1022的内表面形成的夹角结构中,且在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的上方预留一定的空间,能够避免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受到挤压,保持柔性显示屏幕2的平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且外壳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后壳,第一边框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边框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可以置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的夹角结构中,保证该夹角结构可以遮挡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与第一边框之间产生的缝隙,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可以置于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形成的夹角结构中,保证该夹角结构可以遮挡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与第二边框之间产生的缝隙,从而保证了可折叠设备的外观不受缝隙的影响。

并且,与设置规则形状的边框相比,本公开实施例在两个边框上分别形成夹角结构,在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由于夹角结构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因此,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能够向内侧移动,将柔性显示屏幕的两端分别置于对应的夹角结构的内部。此时柔性显示屏幕与边框的外侧之间的距离减小,从外观上来看,边框宽度变小,实现了窄边框的设计。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第二部分1012包括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第一部分1011的上表面与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直角,第一部分1011的上表面与第二部分1012的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第一预设角度。

第四部分1022包括第三内表面和第四内表面,第三部分1021的上表面与第三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直角,第三部分1021的上表面与第四部分1022的第四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第二预设角度。

考虑到在折叠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仍然具有一定的高度,在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内设置不规则形状的夹角结构,使夹角结构的顶端具有一定的高度,将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置于夹角结构内部时,能够避免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受到挤压,保持柔性显示屏幕2的平整。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显示屏幕的区域示意图。参见图5,柔性显示屏幕2包括第一区域201、第二区域202和第三区域203,第二区域202位于第一区域201与第三区域203之间,当柔性显示屏幕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区域201和第三区域203均为弧面,第二区域202为平面。

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中的夹角结构的最大高度可以大于柔性显示屏幕2的高度,则第一区域201和第三区域203位于两侧的夹角结构内,且第一区域201与第二区域202之间的交界线、第三区域203与第二区域202之间的交界线也位于夹角结构内,以使夹角结构能够完全容纳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设置的第一边框101上的第二部分1012遮挡第一区域201,设置的第二边框102上的第四部分1022遮挡第三区域203,且第二部分1012和第四部分1022均不遮挡第二区域202。既能够在夹角结构内容纳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还能尽可能减小该夹角结构遮挡柔性显示屏幕2的区域面积,提高柔性显示屏幕2的利用率。

例如,第一边框101和第二边框102中的夹角结构的最大高度可以等于柔性显示屏幕2的高度,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区域201和第三区域203位于两侧的夹角结构内,且第一区域201与第二区域202之间的交界线、第三区域203与第二区域202之间的交界线分别与两侧夹角结构的边界线对齐。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区域201和第三区域203为非显示区域,第二区域202为显示区域。

其中,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区域201和第三区域203不再进行显示,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区域202可以进行显示。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后壳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可折叠设备的后壳103包括第一壳体1031、第二壳体1032和转轴1033,该转轴1033分别与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连接,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可以绕该转轴1033旋转,并且第一区域201的宽度和第三区域203的宽度与第一壳体1031与第二壳体1032之间的角度匹配。

其中,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的尺寸可以任意设置,例如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的尺寸可以相同。

第一壳体1031与第二壳体1032可以分别绕转轴1033旋转,当第一壳体1031与第二壳体1032旋转至同一平面时,可折叠设备为展开状态,当第一壳体1031的下表面与第二壳体1032的下表面接触时,可折叠设备为折叠状态。通过控制第一壳体1031或第二壳体1032绕转轴1033旋转,可以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

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绕转轴1033旋转时,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可以任意设置。例如,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绕转轴1033同步旋转,旋转角度相同、旋转速度也相同。

由于可折叠设备由展开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幕2发生弯折,会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上表面被拉伸,发生形变,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变成梯形形状,导致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被边框遮挡的区域面积发生变化。并且在不同的折叠角度下,柔性显示屏幕2的两端被边框遮挡的区域面积不同。

因此,为了提高屏幕利用率,可以根据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之间的角度,确定与该角度匹配的宽度,作为第一区域201的宽度和第三区域203的宽度,从而确定第一区域201和第三区域203,将第一区域201和第三区域203之间的区域作为第二区域202。

之后,当可折叠设备的状态再次发生改变时,仍会根据第一壳体1031和第二壳体1032之间的角度,确定与该角度匹配的宽度,对第一区域201、第二区域202和第三区域203的宽度进行调整,实现了第二区域202宽度的动态调整,也即是实现可显示区域宽度的动态调整,能够尽可能地提高柔性显示屏幕2的利用率,增大屏幕使用面积。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显示屏幕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该柔性显示屏幕2包括柔性盖板21和显示模组22,该显示模组22用于控制柔性盖板21进行显示。

该显示模组22位于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和后壳103构成的内腔中,可以充分利用该内腔中的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柔性盖板21位于显示模组22的上方,柔性盖板21的第一端位于第一部分1011的上方、第二部分1012的内侧,柔性盖板21的第二端位于第三部分1021的上方、第四部分1022的内侧,保证该柔性盖板21置于第一边框101、第二边框102和后壳103连接构成的内腔中,从而保证柔性盖板21得到支撑并进行显示。

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一端即为柔性盖板21的第一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柔性显示屏幕2的第二端即为柔性盖板21的第二端。

其中,该柔性盖板21由柔软的材料制成,该柔性盖板21可以为玻璃盖板、亚克力盖板、透明塑胶复合材质、pmma材质、pc材质等,是一种可弯曲,可折叠的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所述外壳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后壳;

所述第一边框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后壳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方、所述第二部分的内侧;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端的下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

所述第二边框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后壳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上方、所述第四部分的内侧;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端的下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所述第一预设角度;

所述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

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直角;

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部分包括第三内表面和第四内表面;

所述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为直角;

所述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预设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部分遮挡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边框之间的缝隙,所述第四部分遮挡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边框之间的缝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为弧面,所述第二区域为平面,所述第二部分遮挡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四部分遮挡所述第三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为非显示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显示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所述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绕所述转轴旋转;

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和所述第三区域的宽度均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幕包括柔性盖板和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用于控制所述柔性盖板进行显示;

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第一边框、所述第二边框和所述后壳构成的内腔中;

所述柔性盖板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上方,所述柔性盖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方、所述第二部分的内侧,所述柔性盖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上方、所述第四部分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上表面的宽度与所述第四部分的上表面的宽度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所述第四部分的上表面与侧表面之间的过渡区域为弧形表面。

技术总结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可折叠设备,属于电子技术领域。该可折叠设备包括:外壳和柔性显示屏幕,外壳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后壳;第一边框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位于第一部分的上方、第二部分的内侧;第一部分的上表面与第二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二边框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位于第三部分的上方、第四部分的内侧;第三部分的上表面与第四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角度不小于第二预设角度,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置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的夹角结构中,第二端置于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形成的夹角结构中,保证了可折叠设备的外观不受缝隙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李松;李言勇;马浚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6775.html

最新回复(0)